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及其路径选择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浅析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浅析高校为组织开展思想政治培训教育的核心阵地,单纯应用以往正面、不断灌输传授的显性模式无法全面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需要。
为此,如何探索隐性、深层渗透教育模式成为当前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途径。
本文基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研究了实践方式特征,并探讨了科学的实践路径与教育策略。
对提升教学水平,优化高校思政工作效果,培养高素质人才,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标签: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涵隐性教育理念起源于美国,伴随研究的逐步丰富与深入,进一步明确了隐性课程的内涵价值、实践态度、操作规范、目标动机不仅包含在学校从事的各类非正式传播文化内,还涵盖到家庭以及社会大环境之中。
因此,形成了隐性教育原理,其代表应用各类学生容易接受、喜闻乐见的方式,寓教于乐,丰富教育内容,借助游戏、实践、文化活动等手段,优化教学效果,令人们循序渐进的产生学习热情,愿意接受教育。
不但将视野由学校内部扩充至外部环境,同时由教学扩展至德育教育,以及整体教育学领域。
二十世纪后期,较多发达国家渗透隐性教育至思想政治学科领域之中,尤其是进行高校教育进程中,逐步赢得了大众广泛认可与全面重视。
隐性思政教育为社会阶级与政治组织,基于根本任务目标,挖掘教育环境包含的隐性教育内容,对教育对象实施潜移默化的引导、塑造,令其思想、行为、道德以及心理状态在无感知状况下逐步积累、渐渐稳定,并呈现出持久、悠远的良好教育效果。
同显性思政教育对比,隐性教育较易令教学对象在思想意识、情感体验上产生共鸣,并逐步的认可以及接受。
而显性思政教育则应用公开方式、场合,通过有目的、有策划、系统性的思想政治培养教育,达到既定目标。
上述两类方式互相渗透、集成融合,成为整体网络,并利用直接以及间接方式、局部与系统方式,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实现多重方式的融合,全面覆盖教育对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综合水平。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核心特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首要特征在于教学目的潜隐性。
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及其路径选择
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及其路径选择在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人格独立和成长成才中,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长期采用以依靠灌输为主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性也日益暴露出来,而与之相对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逐步进入学术界关注的视野。
首先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做出论述,其次分析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的重要作用,最后着重从四个方面探索了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标签: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含义;路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对于培养合格、可靠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及接班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时代、社会环境以及大学生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的变化,高校的教育者们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采用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性也日益暴露出来,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却以其独特的优势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缘起与含义提及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概念,要追溯到1968年美国的教育学家P·W·Jackson(注:中文译为菲利普·杰克逊)出版的LifeinClassroom(注:中文译为《班级生活》或《课堂生活》)一书。
在这本书中,他首次提出了“隐性课程”。
随后,由于对隐性课程相关的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细化,学者们逐渐形成这样一种观点,即:学生从隐性课程中习得的态度、习惯、价值、规则等不仅仅只是蕴含于学校的非正式文化的传播交流之中,也隐含在家庭、社会的影响之中,由此,逐渐演化产生了“隐性教育”。
隐性教育在我国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才逐步发展起来的,后来,我国的专家学者将其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用以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由此,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被提出并使用。
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一个非常一致的结论,但一般来说,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其是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是一种教育者为达成特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通过一定的教育载体和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使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从而获得良好品德规范和人格情操的社会实践活动。
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实现途径
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实现途径作者:谢良红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4年第21期摘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两种重要方式,在大力推行显性教育的同时,如何把隐性教育渗透进去,是我们每一个思想政治教育学习者及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独特优势,它能够有效弥补传统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
笔者主要从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特点、优势及其实现途径作简单的论述。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形教育途径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1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与特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利用一切潜在的、无形的资源,采用一种相对来说不明显的方式,并且运用多种方式潜移默化地实施教育,使受教育的对象在无意中受到教育。
而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相差较大的一种教育方式,它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方式开展教育,具有明显的目的性和较强的强制性特征。
相比来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更能被受众所接受和吸收,达到的效果也更好、更长久,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以下这些特点:1.1教育目的的潜隐性隐性教育通过营造一种活跃的情境氛围,渐渐地淡化显性教育表现出来的强制性,使受教育者在没有任何强制压力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内容和思想,以此达到隐性教育的目的。
也就是教育者教育内容往往隐藏在一定的活动和周围的环境中,受众没有直接地感受到自己在接受有关方面的教育,但受众周围却处处传达着要接受教育的内容。
1.2教育方式的多样性传统的教育总是通过单一的、直接的方式进行,虽然这些显性教育在实施教育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这种直接的教育形式很难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并且很难激发受众的主动性。
因此,充分利用校园的各种活动对受教育者进行隐性教育是积极可取的。
这种隐性教育的形式容易被大学生接受,效果持久良好。
1.3教育对象的自主性在显性教育中,受教育者一般都是处于被动的状态下来接受教育内容的。
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初步认识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课程作业(二)题目: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初步认识类别: 2012 级硕士(硕士/博士)姓名:顾鑫2012 年 3 月 13 日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初步认识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思想政治教育按照其教育方式可分为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1.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充分利用各种公开手段、公开场所,有领导、有组织、有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1],是较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是一种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说教式的教育方式。
对大学生而言,主要有:思想政治理论课,党团活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直观有形的教育[2]。
2.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通过社会实践、校园文化、互联网等方式,将教育的内容融入到一定的环境中,同时引导受教育者去体验和感受,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一定的渠道对受教育实行教育,尊重受教育者学习的主体性,从而让受教育者能很乐意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从而达到教育目的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方式,所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载体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过程的隐蔽性等特征。
1.载体的多样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也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有管理载体,文化载体,活动载体,大众传播载体,网络载体等,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依附一定的载体而存在,比如通过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微博,博客,人人网等一些新的传媒手段作为实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2.内容的丰富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不像显性思想政治教育那样需要上理论课,需要有固定的地点以及相对固定的教育内容和形式,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它可以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摆脱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制约因素,学校、社会、以及家庭生活中的各种因素都能成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很多可以利用的资源。
3.过程的隐蔽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将教育的内容目的等融入到受教育者所在的学习、生活环境以及一些活动中,让受教育者不知道他们正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将以前被迫的学习转变为他们自主的学习,这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具有隐蔽性,避免了受教育者产生逆反心理,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浅谈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实施路径
浅谈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实施路径作者:张帆来源:《现代交际》2018年第13期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有目的地对人进行教育的活动,它的目的在于使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
而思想政治教育分为显性和隐性教育两种。
显性教育是我们俗称看得见摸得着的教育,效果显而易见。
而隐性教育是潜移默化的教育,我们虽不能肉眼看见,但是不知不觉我们可以感受到自身的变化,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对我们的影响。
本篇论文在明确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的同时,以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为例,探究隐性思政教育的实施路径,从而达到预期效果,把人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关键词:隐形思想政治教育内涵路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3-0114-02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由来(1)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核心概念。
它是我们党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十分有效的工作方法,并形成相对完善的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使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的教育并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发展。
(2)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所谓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采用间接的形式进行教育,使受教育者在有意无意间受到影响,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方式。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隐性教育的特征,具体来说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教育内容的含蓄性隐性教育通常把教育内容隐藏在受教育者的周围,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往往隐蔽在一定环境中,受教育者不会直接感受到自己在接受这方面的教育,然而环境中的一些因素却传达着这方面的教育内容。
(二)教育方式的间接性即教育者不是直抒胸臆来进行教育,而是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借助于一定的教育载体间接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渗透”,使受教育者在一种无意识的状态下进入教育者所创设的教育环境中,自觉地接受教育内容。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显性思想政治教育, 是通过直接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显性 方式,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 教育者关系明确,有明确的教育目的、教育计划,教育比较 规范。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与特点
1、提出 1968年,美国教育学家菲利普· 杰克逊在其著作《班级生 W· 活》里首次提出“隐性课程”概念。 他认为,学生从学校生活中不仅学到了读写算等文化知识, 而且获得了态度、动机、价值和其他方面的成长。这些价值、 规范、态度、动机并非是学术课程中获得的,而是经由学校 的非学术方面,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这种“非正式的文 化传递”称为“隐性课程”。
2、特点 教育内容上比较隐蔽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往往隐藏在一定的活动及其活动 周围的环境中,受教育者没有直接感受到自己在接 受这方面的教育,然而活动及其活动周围的附加物 、 伴随物却传达着这些信息。
三、隐性思想政教育方法
(三)实践体验教育方法
渗透式教育方法 是指教育者将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受教育者可能接触到的一切 事物和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的方法。 隐性教育的内容应广泛渗透在教师教书育人、课程设置、校 园文化、先进人物的榜样示范和良好的社会环境中。
自觉运用渗透式教育方法,要选择合适的载体: 一是活动载体 让人们在参与活动中身临其境、亲自体验、亲自感受,从而 使自己的思想发生变化,受到教育。它强调的是活动气氛, 自己感受,没有其他中间环节,缩短了教育时间,扩展了教 育空间,提高了教育效率。 二是文化载体 利用文化载体,是寓教于文的有效方式。 文化是人类在知识传播、知识创新、人才培养和科学实践中 形成的物质成就和精神财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文化载体, 形成文化氛围,实现氛围管理,就能够潜移默化地熏陶人、 规范人。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及其方法
“润物无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润物无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摘要: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于潜移默化中对人们进行熏陶,在无意识中涵育人们的思想品格。
能够在教育过程中弥补显性教育不足,拓宽教育渠道;强化个体内化带动外化的教育自觉;深化教育内容而使教育影响更加持久。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要抓好家、校、社这三个阵地,通过家校社教育联动构建“三全育人“格局,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
关键词:隐性教育;渗透、育人价值古语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隐性教育便有“润物无声”之特点,育人于无形之中。
隐性教育能够有效补充显性教育过程中的“短板”,充分贯彻落实“三全育人”工作要求,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一、以文化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显性教育多以课堂为主要载体,通过教育者有目的有意识的知识的传递,使受教育者获得一定的知识。
隐性教育是指在没有特定主体,特定教育内容和教育场所的情况下,受教育者无计划无目的接受潜移默化教育影响的活动。
隐性教育隐匿于日常生活中,无形中对人们的思想、品德、行为方式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
隐性教育之所以为隐性,就是使受教育者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而接受教育,将教育的内容渗透于受教育者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自觉受到教育内容的感化。
展现出“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范围较为广泛,隐现于家校舍三者以及个人行为中,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任何人都可以充当教育主体,任何积极向上的理论也都可以作为教育内容。
总而言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二、以境育人:探求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育人价值(一)弥补显性教育不足,拓宽教育渠道显性教育单一的教育方式窄化了教育的范围和影响力,容易使受教育者产生厌烦心理,阻碍思想理论的深入。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开放性和形式的渗透性使得教育的途径更加丰富,填补了显性教育课堂主渠道“灌输教育”存在的缺点。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将整个社会作为“教育平台”,将教育内容渗透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通过实践活动传达正确的理论观念。
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运用策略
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运用策略一、认识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意义1. 隐性教育是思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隐性教育是指通过情感、氛围、态度、气质等非言语传达的教育方式,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
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用心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情感态度、思维方式和社会行为等方面,就要运用隐性教育的手段。
隐性教育不仅是思政工作的辅助手段,更是思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2. 隐性教育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 营造良好的思政教育氛围隐性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通过氛围的营造来影响学生的认知和态度。
高校思政工作要注重营造良好的思政教育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学校对思政工作的重视。
可以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思政教育活动、打造文明礼貌的校园文化、制定思政工作相关的规章制度等方式,让思政工作融入到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全员参与、全方位覆盖的思政工作氛围。
2. 建立导师制度,加强隐性引导高校思政工作中,导师制度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
导师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与学生的日常接触和交流,导师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认知和态度。
高校思政工作要加强对导师的思政教育培训,提高导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让导师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通过隐性引导,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3. 整合课程资源,深入开展思政教育高校思政课程是思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整合课程资源,深入开展思政教育,可以有力地推动隐性教育的实施。
可以通过拓展课程内容、加强辅导室教学、组织主题班会、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思政课程的实效性和感染力,从而实现思政课程对学生的潜移默化教育。
4. 运用心理辅导,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隐性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情感教育的基础。
高校思政工作中,可以通过建立心理辅导中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培训心理辅导员等形式,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和引导,适时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看待他人,培养学生的情感情绪管理能力,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心理保障。
浅析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浅析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特征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教育中最基础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从其实践形式来看,可分为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两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相比较而言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形式。
就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在教育内容、教育过程、教育方式和教育效果方面都有其显著特征。
只有深入分析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与特征,才能在新形势下不断的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标签: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特征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主观的社会实践活动,普遍存在于人类历史发展过程当中,尤其是在新媒体深入发展的今天,传统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显然已经不能独立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态势,因此,应该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并充分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从而弥补显性教育的缺陷,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目前学术界对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尚无统一的界定,但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却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并不断地发挥其教育作用。
1.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考察我国古代的教育理论中就蕴含着许多有关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其中博大精深的先秦儒家思想就为我们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些理论借鉴。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益者三友,损友三支。
有直、友谊、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乐者圣人之乐也,而可以善民心。
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
”孟子提出:“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使人不以道,不能行于妻子。
”在我国近代教育发展过程中,不少教育家、思想家阐发的理论中都蕴含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
如蔡元培认为,人的道德心的养成可以通过美育加以实现;陶行知作为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主张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本身,要真实的存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中。
因为在生活中,每一个个体都会多多少少的接受到教育,脱离了生活的教育,其教育效果也就大打折扣,这体现了他“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
论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意义
CAIXUN 财讯-61-论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意义□ 南昌大学(前湖校区)马克思主义学院 武艳玲 / 文党和国家非常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使人民“思想”统一的重要途径,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时代里,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多元化趋势,思想政治教育应与时俱进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有间接性、渗透性特点,符合时代的需要,有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本文主要从三方面介绍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即思想政治教育的涵义、原则以及意义。
大学生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意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涵义目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对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含义暂时没有统一的认识,学术界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类,“隐性教育法是相对于显性教育法而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
它是利用人们社会实践和人生活动(组织管理、职业活动、人际交往、文化娱乐等),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的方法。
” ,第二类,“感染教育法也可以叫隐性教育法,就是受教育者在无意识和不自觉的情况下,受到一定感染体或环境影响、熏陶、感化而接受教育的方法” 第三类,“思想政治工作者尽量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任务和内容渗透、附载于其他的具体实践活动中,思想政治工作者并不直接以教育者的身份与思想政治工作对象进行接触,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是间接地、平等的。
” 综上所述,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都认识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潜隐性,渗透性等特点,对教育对象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作用,由此笔者认为:所谓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在非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中,通过间接的方式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教育的教育方式综合。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原则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没有任何一种教育方法放置四海而皆准,每一种教育方法有实用的原则和规律,只有尊重规律才能使这种教育方法发挥更大的价值,因此,运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明确运用的原则,首先,明确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适用范围。
关于加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关于加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1.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的。
是指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中,教育者将教育的意向、目的隐藏到大学生周围的生活环境和特定形式的活动中,使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以外的校园生活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者的思想和内容,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2.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1)间接性。
隐性教育是一种间接的、渗透式的教育方法。
它与显性教育不同,它不直接言明教育的内容、目的,而是隐藏于各种活动及载体中,在活动过程中,摆脱了显性教育注入式的教育方式给学生带来的紧张感,隐性教育能使学生心理放松、情感共鸣,教育内容乐于学生接受。
(2)渗透性。
传统的显性教育目标明确,多充分利用各种公开手段、公共场所,有系统有组织地进行,多在短期内向学生灌输教育者的观点,以期达到迅速教育学生的目的。
而隐性教育则采用渗透式,讲究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育人、潜移默化、慢慢渗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
(3)隐蔽性。
隐性教育存在于教学、管理、服务的每一个环节,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无论是教师的思想、人格,还是演讲、辩论、社团活动等,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
(4)有效性。
由于每一个受教育者都有其特有的心理规律,如果采用正面的“灌输”教育方式稍有不当,学生往往产生逆反心理,从而拒绝接受教育者的观点,显性教育的效果就要打折扣,甚至起反作用。
二、加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1.形势变化发展的需要一方面世界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经济文化交流更加广泛,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中,西方文化大量传播和侵入到高校,西方一些敌对势力利用隐蔽手段,宣扬西方的价值观,争夺高校青年学生。
另一方面,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变化速度非常快,大学生从相对封闭的校园走向开放的社会,有些学生的价值取向发生了急剧变化,一些人偏重强调个人理想,责任意识弱、政治观念淡漠、对正规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有一定的逆反心理和排斥情绪。
新时代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汇报人: 2023-12-11
目录
•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与特 点
•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 新时代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
育的实践方法 • 新时代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
育的挑战与对策
目录
• 新时代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 育的意义与价值
• 新时代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 育的案例分析
效果
通过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营造了良好的育人 环境,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促进了学生的 全面发展。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可以 通过各种形式和手段来 实现,如校园文化、社 会实践、网络教育等, 使其具有多样性和丰富 性。
由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是潜移默化的过程,因 此其效果往往是长期的 、持久的,可以影响受 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习 惯。
02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认知心理学
认知失调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们有维持态度和行为一致性的需求,当态度和行为出现不一致时, 人们会通过改变态度或行为来达到一致。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创设特定的 情境,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并改变他们的态度和行为。
网络环境的负面影响
网络环境的复杂性和虚拟性使得大学生容易受 到不良信息的影响,从而影响他们的思想观念和 行为习惯。
教育方式的滞后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 大学生的需求,需要更加灵活、多样化的教育方 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对策建议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创新教育方式
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树 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的认同感。
03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突破了传统显性教育的局限,丰富了思想政
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及其路径选择
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及其路径选择作者:李婷婷来源:《学理论·下》2014年第10期摘要:在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人格独立和成长成才中,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长期采用以依靠灌输为主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性也日益暴露出来,而与之相对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逐步进入学术界关注的视野。
首先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做出论述,其次分析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的重要作用,最后着重从四个方面探索了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关键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含义;路径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0-0270-02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对于培养合格、可靠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及接班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时代、社会环境以及大学生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的变化,高校的教育者们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采用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性也日益暴露出来,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却以其独特的优势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缘起与含义提及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概念,要追溯到1968年美国的教育学家P·W·Jackson(注:中文译为菲利普·杰克逊)出版的LifeinClassroom(注:中文译为《班级生活》或《课堂生活》)一书。
在这本书中,他首次提出了“隐性课程”。
随后,由于对隐性课程相关的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细化,学者们逐渐形成这样一种观点,即:学生从隐性课程中习得的态度、习惯、价值、规则等不仅仅只是蕴含于学校的非正式文化的传播交流之中,也隐含在家庭、社会的影响之中,由此,逐渐演化产生了“隐性教育”。
隐性教育在我国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才逐步发展起来的,后来,我国的专家学者将其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用以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由此,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被提出并使用。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作者:杨鑫菘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9年第20期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提出的,所谓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施教主体通过一系列正面的、直接的显性课程对受教主体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教育,其教育者、教育对象、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计划都是“暴露”的,多以课堂上的“灌输式”教育方式为主,以期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者的观点,达到立竿见影的教育效果。
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一系列有计划、有步骤的显性课程实现的,而隐性教育是指在宏观主导下通过隐目的、无计划、间接、内隐的社会活动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的教育过程。
它实现教育目的于日常生活中,渗透教育过程于休闲逸致问,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价值、道德、态度、情感等产生影响。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还是以传统的带有明显政治目的的显性教育模式为主,忽视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社会日异月新的变化,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也在变化,光靠传统的显性教育已经不能胜任中学生德育的重任,必须要结合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搞好中学德育工作。
1.加强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通过隐目的、无计划、间接、内隐的社会活动使中学生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能很好的消除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它还具有导向价值、德育价值、动力价值以及社会价值,对中学生健康的心理和正确的价值观有着积极的作用。
所以不能忽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埋没了它的价值。
我认为重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从上到下,就是国家社会的重视再引起教育者、个人的重视。
学校作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必须要重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为了中学生受到更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切实的把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以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为主,但也要同时兼顾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转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充分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价值、动力价值、德育价值和社会价值。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探究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探究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以非意识、不经意、间接的方式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爱国主义教育在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常常是以强制、灌输的方式进行的,这种单一的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
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我们需要探索一种更加多元、灵活的爱国主义教育路径。
要注重爱国主义教育的特殊环境创设。
爱国主义是以国家利益为导向的情感和价值观念,但不同的环境和背景会对人们的爱国情怀产生不同的影响。
在教育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环境的特点创设适宜的教育氛围。
可以通过组织参观纪念馆、进行社区服务活动等方式,让学生们亲身感受爱国主义精神的庄严与崇高。
要关注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思想的渗透与沉淀,因此在爱国主义教育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开设社会实践课程,引导学生们通过社会调研、实践活动等方式,深入了解国家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培养他们对国家发展的关切与责任感。
要加强个体情感认同的培养。
个体情感认同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的关键环节。
在爱国主义教育中,要通过创设情感共鸣的机会,让学生们感受到国家的温暖和力量,引导他们培养对祖国的浓厚情感。
组织学生观看感人的爱国电影、举办庆祝国庆的活动等,鼓励学生通过情感共鸣进一步深化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
要关注个体主体性的发展。
个体主体性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主动探索、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在爱国主义教育中,要引导学生们思考国家问题、参与国家建设。
通过开展辩论赛、写作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们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让他们在思想碰撞与实践探索中体会到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以及自己的责任与使命。
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包括特殊环境创设、渗透性教育、个体情感认同培养以及个体主体性发展等方面的探索。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03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路 径
校园文化建设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01
02
03
环境育人
通过精心设计和建设校园 环境,如艺术装置、文化 长廊等,潜移默化地进行 价值观引导。
学风建设
强化学习风气,倡导诚信 、勤奋、创新等学术道德 ,塑造健康向上的学术氛 围。
校园文化活动
组织学生参与各类文化活 动,如讲座、展览、演出 等,提升学生文化修养和 综合素质。
数字化教育
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构建个性化、智能化的隐性思 想政治教育模式,提高教育效果。
国际化视野
拓展国际交流合作,学习借鉴国外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经验 ,推动我国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
THANKS
感谢观看
评估与反馈机制建设
加大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培训力度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
建立完善的评估与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学 生需求,调整教育内容和方法,提高教育 效果。
05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案例分 析与实践探索
案例一:校园文化建设推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环境育人
通过精心设计和建设校园环境,融入思想政治元素,使学生在潜 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教育。
日期: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汇报人: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形式 •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路径 •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估与改进 •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案例分析与实
践探索
01
引言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与意义
定义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通过非正式、非直接的教育手段,使学生在无意识中接 受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的教育。
浅谈中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浅谈中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摘要】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学生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首先介绍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特点,接着探讨了中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方式,以及教师、家庭和学校在其中的作用和影响。
进一步讨论了加强中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并探讨了未来发展方向,总结了其意义。
通过本文的研究分析,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
【关键词】中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特点、实施方式、教师、家庭、影响、学校组织活动、促进、重要性、发展方向、意义1. 引言1.1 中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中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和政治意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在学校和家庭环境中,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学生的思想和政治观念,使其在日常生活中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判断。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想易受外界影响,因此加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通过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力,提高他们的政治参与意识和公民责任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社会责任感。
加强中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个人的成长,也有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和进步发展。
中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2. 正文2.1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特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细节、言行举止、态度价值观等方式,对中学生进行深入的思想政治灌输和引导。
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渗透式的教育方式,不像传统教育那样直接以课程形式传授知识,而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学生的日常行为和习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政治观,让他们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和政治意识。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独立性,使其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探究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探究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背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通过课程外、非课程性的途径,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这种教育方式包括了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媒体影响等,是一种无处不在的、深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
在这种教育视域下,爱国主义教育需要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引导和培育,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植入学生的思想中,使其成为一种自觉。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社会环境的影响尤为重要。
社会环境可以通过文化传承、历史记忆、社会风气等方面来影响个体的思想和价值观。
爱国主义教育需要利用社会环境的力量,营造浓厚的爱国主义氛围,使人们不自觉地接受和认同爱国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家庭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庭中的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不可忽视。
在家庭中进行正确的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国家观念和民族观念,从小树立正确的爱国情操。
媒体对于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也不容忽视,通过媒体的渗透和宣传,可以有效地让爱国主义理念深入人心。
二、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路径1. 文化传承与历史教育文化传承和历史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对国家文化和历史的传承与教育,可以使人们对国家和民族有更深刻的认识与了解,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学校应该加强对国家历史、优秀文化传统等方面的教育,让学生了解国家的发展历程、民族英雄的事迹,从而激发爱国情感。
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参观革命纪念馆、抗战遗址等,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增强对国家历史的认同感和敬畏之心。
2. 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通过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可以让学生深入社会,亲身感受国家发展的成就与困难,增强对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例如义务植树、环保宣传、文明礼仪等活动,让学生从小从事公益事业,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社会实践活动也可以增强学生对国家发展现状的了解,使他们认识到国家发展需要每个人的努力,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之心。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探究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探究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塑造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和价值观念,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热爱祖国的情感情绪。
在这个视域下,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爱国主义教育要从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开始。
学校应该通过宣传国家的伟大历史、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先进科技成果,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祖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伟大文化的国家,培养他们对祖国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学生能够深刻体验到祖国面临的发展问题和改革挑战,从而增强他们对国家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可以开展一些社会公益活动,如植树造林、关爱贫困儿童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爱国就是关注社会、服务社会的实际行动。
学校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往往是单向传递知识,而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学校应该鼓励学生思考和创新。
可以组织一些科技创新、文化创意的比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到爱国主义的力量,并将其贡献到国家的发展中。
学校还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可以让学生自主组织一些爱国主义活动,如举办纪念活动、组织义务劳动等,让学生亲身参与到这些活动中去,通过实践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学校要通过优秀典型的塑造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可以邀请一些爱国主义的典型人物到学校进行讲座或座谈,让他们向学生们讲述自己的故事和经历,激发学生对爱国主义的思考和认同。
学校也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思想引导,避免一些不健康的思想对学生的影响,通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国家发展的问题,进一步增强他们的爱国情感。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爱国主义教育要注重从国家意识、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参与意识和优秀典型的塑造等多个方面进行培养。
只有通过全方位的教育,才能使学生养成热爱祖国、为祖国贡献的良好品质和情感情绪,为国家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及其路径选择在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人格独立和成长成才中,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长期采用以依靠灌输为主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性也日益暴露出来,而与之相对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逐步进入学术界关注的视野。
首先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做出论述,其次分析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的重要作用,最后着重从四个方面探索了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标签: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含义;路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对于培养合格、可靠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及接班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时代、社会环境以及大学生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的变化,高校的教育者们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采用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性也日益暴露出来,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却以其独特的优势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缘起与含义提及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概念,要追溯到1968年美国的教育学家P·W·Jackson(注:中文译为菲利普·杰克逊)出版的LifeinClassroom(注:中文译为《班级生活》或《课堂生活》)一书。
在这本书中,他首次提出了“隐性课程”。
随后,由于对隐性课程相关的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细化,学者们逐渐形成这样一种观点,即:学生从隐性课程中习得的态度、习惯、价值、规则等不仅仅只是蕴含于学校的非正式文化的传播交流之中,也隐含在家庭、社会的影响之中,由此,逐渐演化产生了“隐性教育”。
隐性教育在我国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才逐步发展起来的,后来,我国的专家学者将其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用以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由此,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被提出并使用。
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一个非常一致的结论,但一般来说,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其是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是一种教育者为达成特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通过一定的教育载体和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使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从而获得良好品德规范和人格情操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的重大作用过去漫长的历史表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是无可取代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还是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局限,例如采用的教育方式缺乏多样性,教育过程中主体间性不明显等。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教育目的潜隐、教育资源丰富、教育方式多样等独特的优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的重大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作为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补充,克服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不足。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长期采用的“灌输式”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已越来越苍白无力。
而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却可以凭借着其广泛的教育资源、新颖多样的教育方式和愉悦互动的教育过程等优点克服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不足。
在高校,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大量的教育资源可以利用,这些教育资源不只涉及单纯的文化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学习,而且更重要的是它隐含于大学生求学、生活的全部环境和氛围之中,可以说是与大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所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促进大学生的发展。
另一方面,有助于发展和强化大学生日益增长的主体意识。
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环境下,他们的主题意识逐渐增强。
主要表现在:尤其是目前90后的在校大学生,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判断的意识增强,他们竞争意识和表现欲望较为强烈,有着成长成才的渴望,希望能够被认可。
大学生的主体意识的明显增强,就使得他们渴望通过亲身观察、感受和判断加以消化和吸收某些观念看法,再转变为自己的实际行动。
这就要求教育方法要进行创新,要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能使大学生独立、自主地做出自己的判断,通过切身体验来达到某种肯定和赞同。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将教育的目的、内容等巧妙地隐藏在其中,使大学生亲自感悟,并使其做出价值判断,这样可以减少甚至能够避免因正面说教而导致的逆反心理和一些不必要的冲突。
三、高校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选择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主要有四个方面,即:大力开发及充分利用高校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立健全高校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它需要高校校内各方面人员积极参与,齐抓共管,以发挥高校“全员育人”的优势,形成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
(一)大力开发并充分利用高校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1.高校校园文化环境的开发及利用校园环境是在校大学生接受教育至关重要的环境之一,因此,对校园环境蕴藏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是非常关键的。
“校园文化环境是由一定的物质文化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构成的,它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具有促进、导向、约束和教育等功能,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心理人格和行为习惯等各方面”[1]。
因此,不管是校园的物化环境还是非物化环境,都可以借由非强制性的途径对受教育者的道德品行、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影响。
这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潜存于大学校园的每个角落,囊括了在高校各方面的活动。
它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力量影响着学生的思想情感,通过方方面面起作用,从而塑造学生的品格。
2.校园网络的开发作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重要载体——网络,相对于传统的媒体载体和其他载体,有着广泛性和隐蔽性的无可取代的显著优势。
由此,高校要更加注重建设好校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网站并有意识地在其他网页渗透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这样可以使大学生在浏览网页时能够无意识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此外,高校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网络实践活动,如开展网页设计比赛、课件制作比赛、Flash制作比赛等,还可以通过网上论坛、网上调查、模拟实践等方式在网上举行多种网络文化活动,使大学生在网络实践活动中寓教于乐,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感染。
3.高校隐性课程的开发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第16号文件指出,“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
”[2]所以,各高校应积极开发符合社会要求、适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高校隐性课程,倡导相关的专业课教师把专业教育及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结合起来,从而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学生的专业课程中去。
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编写相应的隐性教育所用的书籍,并开设有关隐性课程。
这样会有利于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的形成,从而使大学生从中获益。
(二)建立健全高校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所谓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就是通过建立一系列制度和规章,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组织领导、人员队伍、资金场所、手段方式等方面条件保障,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正常、有序地进行,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计划得到落实。
”[3]高校要顺利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建立相关的保障机制,在此之后,还要不断地使之健全,从而保证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最大限度发挥。
该保障机制要求高校教育者要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出发,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中贯彻这些科学的教育理念。
然后可以从制度、组织、物质、评估、反馈等环节着手建立健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功效提供保障和奠定基础。
(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使教师能够言传身教。
在大学校园当中,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的解惑者,同时也还是大学生的朋友,由此可见,教师对学生影响很大。
教师各方面的表现,如他们的品德修养、气质谈吐、对待生活和工作的态度等等,在对大学生成长的道路上以及三观(指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教师应该在各方面为学生树立起良好的示范,以其特有的学术魅力和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认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4],这些古训都说明了教师道德的影响作用是客观存在的。
所以,高校教职员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平时就应严于律己,应当尽自己所能来对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观、人生观、道德观施加正向积极的影响。
(四)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以说社会实践为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提供了环境基础。
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受教育者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有利于巩固和完善学校的教育内容。
西方许多的发达国家就非常看重这种实践形式的教育,比如美国、法国和日本等国的大学会在一定的时期向学生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项目,使社会实践的隐性教育功能得以有效地发挥。
我国高校可以学习这些国家的成功经验,然后立足我国的国情和各高校的校情来组织开展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有一定的收获。
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社区服务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生活、感受社会,在实践中认识国情、了解现实和感悟人生。
由于这种体会和感受是源自学生内心深处的,所以就会更有利于内化为他们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转化为自身的实际行动。
四、结语总而言之,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相比,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补充,它有着巨大而独特的优势,切实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我们重视隐性教育的作用,但绝不意味着排斥显性教育的主体地位。
了解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及其对高校的重要作用,将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断完善,也能使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不断深入。
参考文献:[1]宁娜.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9(3).[2]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文献选编(1949—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05.[3]何会宁.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的构建[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3).[4]王玄武,等.比较德育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