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6年制)数学四年级上册《相遇问题》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小学数学_《相遇问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相遇问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81-82页的信息窗第2个红点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相遇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这三个数量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两个物体”、“两个地方”、“同时出发”、“相对而行”、“最后相遇”等关键词的含义,逐步提炼形成相遇问题,学会分析、解答相遇问题。

2. 根据路程、速度和时间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之间的联系,构建相遇问题的数学模型,掌握“相遇问题”的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

3.通过模拟表演,观看,画线段图等方法,探索相遇问题的有关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习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相遇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积累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及运用知识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用线段图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建立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利用线段图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构建“速度和×时间=总路程”模型,在理解的基础上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教具、学具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直尺。

学生准备:直尺。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示标示导:1.导课板题师:同学们,快捷的物流运输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很大便利,今天让我们一起根据学生回答,一体机抽取、呈现以下数学信息:大货车的速度是65千米/时;小货车的速度是75千米/时;经过4小时在物流中心相遇。

根据以上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本节课主要解决的数学问题:东西两城相距多少千米?师:这个问题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相遇问题”。

(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2.出示目标师:本节课主要达到以下学习目标:(1)学会利用线段图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相遇问题”的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建构相遇问题数学模型。

(2)会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相遇问题教学反思

相遇问题教学反思

相遇问题教学反思《相遇问题》教学反思1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相遇问题是在学习了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一个物体运动的特点和数量关系为基础来探索两个物体运动的特点和数量关系。

本节课我从“书本数学”向“生活数学”转变,大胆“舍弃”书本过于知识化、形式化的例题,对教材合理整合,使学生学现实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从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因此我在设计上力求体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这一思想,创设了两个走路的情境,先是一个人走路,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思考,复习速度、时间、路程的有关计算,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接着是两个人走路,两个人相对而立,同时出发,知道碰到为止。

让学生观察后描述他们走路的情况,揭示出同时、相对、相遇等术语的含义。

进而探究两个人走路中的实际问题,即相遇问题。

根据本班学生特点,我让两名同学演示走1分钟两个人分别走了多少米和两个人共走了多少米,接着演示2、3、4分钟两个人分别走了多少米和两个人共走了多少米,并用线段图表示出两个人所走的路程,在此基础上,学生顺利地列出了求两地距离的两种算式,并比较了两种方法的不同之处,但此时忽略了让学生选出更为简单的方法,导致练习时学生用速度和乘时间这种方法的人不是很多。

另外,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涉及到的情况较多,既相向运动有求路程的,又有求相遇时间的,还有相背运动求路程的,对于后进生来说可能有些应接不暇,如果把求相遇时间的`内容放在下一课时,练习再充分些,学生掌握的会更扎实一些。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及反思-6.1《相遇问题》︳青岛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及反思-6.1《相遇问题》︳青岛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及反思6.1 《相遇问题》︳青岛版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及反思6.1 《相遇问题》 | 青岛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将带领大家学习青岛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的第六章第一节《相遇问题》。

本节课我们主要研究两个物体在同一时间出发,相向而行,最终相遇的问题。

我们将通过实际问题引入,让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本质,并通过例题和练习题,让学生掌握解决相遇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能够理解相遇问题的概念,掌握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本质,掌握解决相遇问题的方法。

难点是让学生能够将相遇问题的一般情况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并能够进行正确的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本节课的教学,我准备了一些图片和练习题,以及计算器,以便学生在计算时使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给学生展示一幅图,图中有两个物体从不同的地方出发,相向而行,我会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这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

2. 例题讲解:我会给学生讲解一个典型的相遇问题,让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本质。

我会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和列式的方法,解决相遇问题。

3. 随堂练习:我会给学生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4. 板书设计:我会根据讲解的内容,设计一些板书,以便学生能够清晰地理解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

5. 作业设计:我会布置一些作业题,让学生能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内容。

六、作业设计1. 请画出一幅图,描述两个物体从不同的地方出发,相向而行的情况。

答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不同的图。

2. 甲、乙两地相距120千米,甲、乙两地的距离与甲、乙两地之间的铁路线长度的比是3:4。

甲、乙两地之间每天有多少列火车运行?答案:根据比例关系,甲、乙两地之间的铁路线长度为160千米。

假设每列火车的速度为80千米/小时,那么每天运行的列数为160/80=2列。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相遇问题的理解还不够深入,所以在教学中,我需要更加耐心地进行讲解和引导,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

2020年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制四年级上册《相遇问题》教学设计及反思精品版

2020年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制四年级上册《相遇问题》教学设计及反思精品版

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制四年级上册《相遇问题》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制四年级上册--相遇问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能借助线段图来理解题意,并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应用题。

2、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3. 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分析、解答相遇应用题的策略,掌握求路程的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的理解和解题思路的分析。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种问题—相遇问题。

我们知道相遇问题和速度、时间、路程有关系。

今天我们就运用:速度×时间=路程这一关系式来研究相遇问题。

二、新授课1.出示问题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

小强每分钟走65米,小丽每分钟走50米。

经过4分钟,两人相遇。

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仔细审题,理解题意,整理信息。

)已知条件:小强每分钟走65米,小丽每分钟走50米。

经过4分钟,两人相遇。

也就是知道了速度和时间。

求: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就是求路程。

2.出示动态线段图看图理解题意:要求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实际就是求他们两个所走的总路程。

3.解决问题列式计算:分式计算:65×4=260(米)综合算式:65×4+50×450×4=200(米) =260+200260+200=460(米) =460(米)答:他们两家相距460米三、拓展提高1.出示问题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如下图)。

小强每分走65米,小丽每分走70米。

经过4分,两人在校门口相遇。

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独立理解,自主完成。

汇报板书:65×4+70×4=260+280=540(米)解释方法。

(指线段图,来前面讲解)2.小结:路程+路程=总路程谁还有不同的做法?3.提高两人第一分钟共走了:65+70=135(米)两人第二分钟共走了:65+70=135(米)两人第三分钟共走了:65+70=135(米)两人第四分钟共走了:65+70=135(米)两人四分钟走的总路程:(65+70)× 4=540(米)小结:速度和×时间=总路程四、总结甲速×时间+乙速×时间=总路程速度和×时间=总路程刚才解决的相遇问题你学会了吗?谢谢再见?教学反思:本课是针对个别学生在课堂中没完全掌握的情况下设计的。

《相遇问题》教学反思

《相遇问题》教学反思

《相遇问题》教学反思篇一:《相遇问题》是在学生初步学习时间、速度、路程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以及会解答某单个物体运动的简单问题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本教学内容与以往不同的是有两个物体在运动,即“两个物体同时相对运动相遇”的情况,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相向运动中求路程的解题方法以及理解速度和,同时也为后继学习更复杂的行程问题做好准备。

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学会相遇问题求路程的解题方法。

感想如下:一、灵活处理教材,创设生活情景。

改编了例题两位学生在少年宫相遇的情境,变为如何帮助时老师拿到落在办公室的钥匙,通过3种方式的呈现,复习由一个物体运动的特点和数量关系,以此引出两个物体运动的特点,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关注学习过程,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

“两地、同时、相向(相对)、相遇”是相遇应用题的四要素,是解答相遇应用题的关键,为了使学生能够充分地理解它们的含义,请了两位同学在讲台上演示了两人从两地同时相对出发直到相遇的过程,并且对相遇点的确定作追问,让学生充分理解题意,也为后面画线段图作铺垫。

三、让学生自己经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自主整理信息——理清数量关系;借助直观线段图——探明解题思路;明确解题方法,独立列式解答——自主建构应用问题的数学模型。

四、配合课件演示,加深学生理解。

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恰到好处的利用课件演示,将静态的知识动态化,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从实物演示中抽象出线段图,由直观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五、练习设计有层次。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设计练习时,分为了巩固练习,变式练习,以及星级挑战,力求由易到难,形式多样,将简单的相遇问题进行了变式,使学生深刻理解了“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六、倡导合作交流,给学生充分的自我展示机会,力求将讲台交给学生。

不足之处及对策:数形结合不够到位,对学生放手不够,学生画线段图掌握的不好,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相遇问题教学反思

相遇问题教学反思

相遇问题教学反思相遇问题,作为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不仅考验学生对基本数学概念的理解,也锻炼了他们的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教学方法、学生接受度以及教学效果之间的密切联系。

以下是我对相遇问题教学的一些反思。

首先,教学准备是成功教学的前提。

在教授相遇问题之前,我确保自己对相关的数学原理和解题技巧有深入的理解。

这包括速度、时间和距离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运用这些关系来解决实际问题。

我通过查阅资料、参与教研活动和与同事交流,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其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点是教学设计的关键。

在教学相遇问题时,我发现不同学生对数学的接受能力和兴趣差异较大。

因此,我尝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故事情境、动画演示和小组讨论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我也注意到了学生在理解问题和解题过程中的困难点,比如对速度和时间概念的混淆,以及在应用公式时的逻辑错误。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解决相遇问题时,往往缺乏将问题分解为更小部分的能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将复杂问题拆解成简单问题,然后逐一解决。

例如,通过设置简单的相遇场景,让学生先掌握基本的相遇问题解题步骤,再逐渐增加问题的复杂性。

此外,我还注意到了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自信心问题。

一些学生在遇到难题时容易放弃,缺乏尝试和探索的勇气。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我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即使是错误的思路也值得表扬,因为这是学习和进步的过程。

同时,我也通过设置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在成功解决简单问题的基础上,逐步挑战更难的问题。

在教学反思中,我也意识到了评价方式的重要性。

传统的考试和作业评价方式可能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因此,我尝试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同伴评价、自我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等,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和问题所在。

最后,我认为持续的自我反思和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

在每次教学结束后,我都会回顾教学过程,思考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相遇问题数学教后反思(二篇)

相遇问题数学教后反思(二篇)

相遇问题数学教后反思《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强烈愿望。

要让枯燥的数学课堂焕发生机,具有魅力,必须为学生创设积极思维的情境。

这样能使教学过程对学生的注意始终有一种吸引力。

当然,老师创设的情境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让它成为一种愉悦的情绪体验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我在教学《相遇问题》一课时,就创设了生活情境,让学生自始至终处于一种情境之中,很自然的在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新知,使枯燥的数学课堂焕发了生机。

一、在导入时创设生活情境,让课堂贴近学生。

生活是具体的,数学是抽象的。

我们应该把数学抽象的内容附着在现实的情境中,让学生去学习从现实生活中产生、发展的数学。

在教学中我设计了某同学不小心把同桌的作业带回家这种事,司空见惯。

要求学生思考用不同的方法把作业本送回同学的身边。

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很快想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还编出了学生已熟悉的简单行程问题,既起到了复习的目的,又为后面的学习作好了铺垫,从而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知道一人的速度和时间能求路程,知道路程和速度也能求时间,那么,知道两人的速度和走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能求路程吗?怎么求?引发了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在探究时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走进生活。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生活情境,拉近了数学学习和生活的距离,学生在这一情境之中,结合教师的演示和画线段图,主动地利用已有的知识去探索,去发现,理解并学会了新知识。

并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了与同学合作,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在练习中创设生活情境,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情境之中教与学,不只是学生学得投入,学得高兴,老师也感觉教得轻松。

要想让课上得轻松,让数学教学具有魅力,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我们很有必要创设情境教学的课堂。

相遇问题教学反思模板

相遇问题教学反思模板

一、教学背景在教学过程中,我选择了相遇问题这一知识点进行讲解。

相遇问题通常涉及到速度、时间和距离的关系,是小学数学中比较常见的问题类型。

在教学前,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深入分析,明确了教学目标,并准备了相应的教学材料。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决方法,能够熟练运用速度、时间和距离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相遇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新知: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自主探究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并总结归纳出解决步骤。

3. 练习巩固:布置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4. 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解决相遇问题的方法。

四、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方面:在讲解相遇问题时,我注重了理论联系实际,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同时,我也注意到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

2. 教学方法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同时,我也注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适当的关注和指导。

3. 教学效果方面:从课堂表现来看,学生对相遇问题的理解程度较好,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解题步骤不清晰、计算错误等。

4. 教学改进措施:(1)在讲解过程中,加强对重点和难点的讲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2)在课堂练习环节,适当增加难度,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4)课后布置适量的作业,让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

五、总结通过本次相遇问题的教学,我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

小学数学《相遇问题》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相遇问题》教学反思

《相遇问题》教学反思
《相遇问题》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教学本节课时,首先创设了“淘气、笑笑同时从家里出发,路途相遇“的情境,让学生结合情境图中的信息,完整地描述数学问题,理解情境中给出的数学信息和所要解决的问题。

其次,鼓励学生尝试独立完成题目。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比如提示学生要先想办法找出等量关系,再列出方程,由于学生已有列程的解决问题的基础,所以大多数学生都能正确的列出符合题意的方程。

再次,小组合作交流,在交流时,主要让学生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

有的学生是通过画线段图找到等量关系的,要让学生结合线段图说说“相遇时两人行驶的全部路程是多少”从而分析得出“笑笑走的路程+淘气走的路程=840”的数量关系,然后列出方程。

最后,要和学生梳理如何列方程解决问题,第一要根据题意找等量关系,第二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第三解方程,第四检验结果是否正确,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少部分学生找等量关系有困难,需要加强练习和个别辅导。

数学教学反思:《相遇问题》

数学教学反思:《相遇问题》

数学教学反思:《相遇问题》
数学教学反思:《相遇问题》
相遇问题是行程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上学期学过基本行程问题基础之上进行教学。

学生已初步掌握了路程、时间、速度这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

但是对于相遇问题的公式学生只是浮于表面的知道,会用而已,不是真正的理解与认识。

针对这种情况,我进行了如下设计:
1、从趣味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研究新知的兴趣。

教学效果良好。

最开始从童话情景龟兔赛跑的故事引入,学生对此喜闻乐见,设计小兔子去给小乌龟送挑战信,小乌龟去迎接这封挑战信,学生模拟这两只小动物相遇的过程,在观察活动中体会相遇、同时、相向等概念。

2、动手摆一摆,再次体验同时与相遇。

在上一步的基础上,将学生同桌两人分为一组,用红色纸条代表小乌龟的速度,再用绿色的小纸条代表小兔子的速度,让学生在线段图上亲自动手试验,让每个学生都经历相遇的过程,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特别强调了同时、相向等重要元素,为下一步抽象出公式或方程法解决问题做铺垫。

3、在学生充分理解,体验相遇问题的运动特点后,学生抽象出在相遇问题中总路程、相遇时间、速度和这三者之间数量关系。

有基础的学生是进一步理解提高的过程,没有基础的同学是认知提炼的过程。

学生对于相遇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已能理解,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偏重于算术方法,忽视了提高学生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致于出现了不会设方程的未知数,不会解答等问题。

5.1 《相遇问题》教学反思

5.1 《相遇问题》教学反思

《相遇问题》教学反思
相遇问题是在学习了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一个物体运动的特点和数量关系为基础来探索两个物体运动的特点和数量关系。

本节课我从“书本数学”向“生活数学”转变,从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因此我在设计上力求体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这一思想,创设了两个走路的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思考,复习速度、时间、路程的有关计算,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接着是两个人走路,两个人相对而立,同时出发,知道碰到为止。

让学生观察后描述他们走路的情况,揭示出同时、相对、相遇等术语的含义。

进而探究两个人走路中的实际问题,即相遇问题。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涉及的情况较多,既相向运动有求路程的,又有求相遇时间的,还有相背运动求路程的,对于后进生来说可能有些应接不暇,如果把求相遇时间的内容放在下一课时,练习再充分些,学生掌握的会更扎实一些。

改进之处1.画线段图是个难点,不少学生不会画线段图时,我有些急于求成,边讲边直接给学生出示了线段图,这时应多些引导,多些耐心,引导他们一点一点地将线段图画出来最好。

2.解方程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学生基本上通过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但是计算是出现问题不少,应该在计算上再加以细心指导,不断练习,提高正确率。

生活是具体的,数学是抽象的。

在教学中要把抽象的数学内容寓于现实的情境中,引导学生构建解决问题的模型。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相遇问题》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相遇问题》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相遇问题》我们都知道,“相遇问题”是四年级应用题教学当中的一个难点,所以在讲解此部分知识点的时候,我就仔细对本知识点进行了研究,试图找到一条事半功倍的的解决办法。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结合本班学生情况,我决定用两课时把本知识点教给学生,具体方法如下:第一课时:这节课主要是基础类型的课。

课始先带领学生共同复习了“时间、速度和路程”三个量之间的关系,以此为新知做以铺垫。

然后重点是引领学生理解重点词语“相遇、同时、相向(相对)”的概念。

主要采用的是实际演示法、游戏法和空间想象法让学生对此部分知识中最关键的词语加以理解。

等学生对这个基本概念搞清楚之后,第三部我就开始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例举了一个行程方面的例题,首先是求路程、然后变换题型求时间,再求某一方的速度。

在学生解答过程中,我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等形式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出求每种问题的方法。

最后再结合练习题加以巩固。

第二课时:是知识的扩展。

我主要是先对课后所涉及的知识延伸了行进行了分析,然后引领学生归纳出:1、同时,相向,不相遇。

2、不同时,相向、相遇。

3、相背行程类型应用题的解题思路,经过大量练习之后,我再把知识面拓展到工作方面,让学生明白这种类型应用题的解答思路大同小异,基本是一样的。

这样一来学生对工作方面求时间、求工作效率、求工作量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总的来讲,这两节课我都是采用让学生在比较中掌握新知的方法进行教学的,放下权利,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规律,获取新知。

在解决方法上特意引领学生在同中求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对那些能够灵活解答问题,有新意的学生给予及时的鼓励。

并且充分发挥了学生间的合作精神,让他们在合作中解决问题。

那么这种教学方法到底行还是不行,通过这次考试,我已经找到答案。

教师;余德安2009年7月。

《相遇问题》教学反思

《相遇问题》教学反思

《相遇问题》教学反思《相遇问题》教学反思「篇一」《相遇问题》是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类问题,因此本节课我仅仅抓住与生活紧密联系这一主要特点,通过课前对教材的分析,学生的情况分析,以及课件的准备,我顺利的上了这节课。

课后,我进行了总结与反思。

这节课既有优点,又有不足的地方,现总结如下:一、优点1、密切联系生活,创设情景。

《相遇问题》是在学习了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数学中的相遇问题许多同学们在生活中已经遇到过。

在课的开始,我创设了不相碰的无声鼓掌和有声鼓掌对比,得出相遇问题的一些相遇特点,让学生感知相遇。

在探究新知过程中,我又出示学生去同学家写作业常犯的错误——遗忘东西这一现象,让学生再次感知相遇问题特点,从而顺利得出等量关系。

2.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从关注“教”到关注“学”,从而进一步关注“人”的发展。

这节课在教学难点突破过程中,我采取让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的方法,只是在关键之处进行启发和点拨,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3.配合课件演示,加深学生理解。

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恰到好处的利用课件演示,将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让学生仔细看,把看到过程说出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小组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教师及时点拨,从实物演示中抽象出线段图,由直观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这过程中,尊重了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只是组织引导者,通过组织小组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发言意识、合作意识。

二、不足之处1、课前对学生已学的与本节课相关的知识点复习不到位。

在课堂上,学生显然对画线段图很陌生,以至于耽搁了课堂时间,从而导致时间不够。

这也是我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地方,多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

2、对新课标不够熟悉,新课标的改革,很多知识发生的一些改变。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以新课标为准,自己也要多学习,做到自己有一缸水才能给学生一碗水。

《相遇问题》教学反思(通用18篇)

《相遇问题》教学反思(通用18篇)

《相遇问题》教学反思(通用18篇)《相遇问题》教学反思(通用18篇)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相遇问题》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相遇问题》教学反思篇1本课的重点是对得出模型的“解释与应用”,核心的环节是“模型变式、深化认知”。

第一题的目的是通过改变出发的地点,让学生通过演示认识到实质上还是相遇问题,使学生对“模型”构成的四个前提条件又进一步的认识。

由于有上节课的教训,本课中我重点让学生读题,理解了条件后,提出了观察的要求,在这样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作演示,演示后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效果比上节课好一些。

第二题的目的是改变叙述方式隐藏同时条件,并给出时间条件,求相距的路程,实质上是“改变了模型的应用方向”使学生对模型的应用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得到线段图和相等关系后,提问:现在已知时间条件,求两家相距的路程,你应该怎么样解。

(后面学生独立列式,小组交流思路)而放弃了教案中的探究活动。

这样做的原因有两个:1、图和相等关系都是现成的;2、第一个环节耽误了时间。

现在反思,原教案中的探究交流活动的确是多余的,因为这里的重点是学生对根据条件和问题灵活的使用模型解决问题,所以采用这种启发式的方法更直接的作用于学生的发展点。

《相遇问题》教学反思篇21、数学的来源于两个途径。

一个是现实生活,另一个是数学的内部结构。

强调数学与生活联系,更直观。

强调数学内部,更抽象。

直观能很好把握实质,抽象更够高度概括。

两者不可偏废。

这虽然是一节实践与综合应用的练习课,依然可以体现其数学内部的结构。

不仅仅是考虑其生活的起点,也要考虑数学学习的脉络。

相遇问题求同时出发相向而行最后相遇时最为基础的,其次是求相遇时间,再者是求某一方的速度。

不过第二和第三也可以交换。

因为从教材来看,方程和算术方法同等重要。

2、相遇问题建立模型的关键是什么?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审题,逐字推敲,也注重线段图的使用。

相遇问题教学反思

相遇问题教学反思

相遇问题教学反思
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如何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是值得大家共同探讨的问题。

关键是如何创设情景,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思维从动作开始,切断了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知识就无法获取。

在教学相遇应用题时,教师让王亚愿、张志晨两名学生分别扮演甲车司机和乙车司机,在讲台前演示相遇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在一次次愉悦的演示过程中,感受理解相遇应用题的规律和特征。

在一次次演示过程中,老师问学生:你们从活动中感悟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都纷纷举手发言:面对面行驶,时间相同,途中相遇,速度不同,所以行驶路程不同等,把相遇应用题的特征、规律给揭示出来了。

相遇问题教学反思

相遇问题教学反思

相遇问题教学反思
这节课主要内容是用方程解决相遇问题,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是会列方程解决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难点在于相遇问题相等关系的理解,对同时出发同时相遇即运动时间相等的理解,对一方的路程加上另外一方的路程等于总路程的理解,针对这个难点,我认为用画线段图分析等量关系的方法能更直观更形象,也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首先创设情景贴近生活。

一开始我就从本班的两个同学周末相约一起到学校玩来引出“相遇”,从生活实际入手,引导学生将生活情景转化为数学问题,学生更容易理解“相遇”。

然后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老师创设情景,让学生观察思考,A同学到B同学家的路程是840米,A同学速度是70米每分,B 同学速度是50米每分,他们同时从家里出发到学校,第一个问题是请大家估计学校大概在什么位置?第二个问题是他们几分钟后同时
在学校相遇?通过第一题,让学生先画图试着分析这个情景,然后估计学校的大致位置。

大部分学生都能理解因为A同学速度比B同学快,所以学校应该在更接近B同学的位置上。

然后让同学们看图分析出这道题的等量关系式。

学生通过讨论知道AB两位同学同时出发同时相遇,所以他们运动的时候是相同的。

然后A同学走的路程+B同学走的路程=840,也就是说70*时间+50*时间=840。

学生分析未知数,设时间为X分,列方程为70x+50x=840。

此处让学生来讲解解方程的过程,70x+50x就是70个x+50个x也就是120个x。

最后总结,问问学生这节课有什么收获,你们认为哪些是比较重要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岛版(6年制)数学四年级上学期
6.1 相遇问题
教学反思
对于情境图中的问题,我放手让学生采用计算的方法独立解决,然后小组交流,这不仅可以拓宽他们的思维,可以让每个同学都有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也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

接着通过计算和线段图的对比将数形结合,使学生清楚地看到比较两辆车的快慢,实际就是比较两辆车1时行驶的路程,而这1时行驶的路程,正是我们所说的速度。

从而使学生明确在路程与时间都不相同的时候比快慢,就是比速度。

最后再由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了路程、时间与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经历了三个层次,逐步建立起相遇问题的数学模型。

第一个层次是让学生自主整理信息后进行汇报交流,构建了相遇问题的图形模型,同时凸显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开阔了学生的思维。

第二个层次让学生自主列式计算,尝试解决问题,在交流的过程中注重学生对算理的分析,通过生生的互动交流让学生进一步感知相遇问题的结构特点,帮助学生构建了相遇问题的算式模型。

第三个层次通过比较分析,抽象出数量关系,构建相遇问题的本质模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