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海琵琶创新技法的实用性和艺术价值
琵琶演奏家刘德海《天鹅》作品的艺术继承与创新
琵琶演奏家刘德海《天鹅》作品的艺术继承与创新作者:孙雁雁来源:《戏剧之家》2019年第21期【摘要】刘德海是我国著名的琵琶演奏家,是琵琶界的领军者,刘德海先生在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对琵琶演奏进行了创新,并取得了巨大成就,演奏技艺出神入化,促进了琵琶艺术的发展,其创作的琵琶作品,不管从演奏手法还是音乐构成来看都堪称艺术瑰宝。
琵琶曲《天鹅》是刘德海先生的一部代表性作品。
本文将从《天鹅》琵琶演奏的艺术继承与创新方面展开论述,分析《天鹅》琵琶曲的艺术表现手法与创新精神,深刻体会刘德海先生传递的人生信念。
【关键词】琵琶演奏;刘德海;天鹅;艺术继承;创新中图分类号:J605 ; 文献标志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1-0060-02刘德海作为琵琶音乐的先锋人、领军者,由于受到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影响,曾说“创作并非创造,创造并非创新”的理念,什么是创新?并非掩盖旧传统,求变求新,而是在保旧的基础上求变求新,继承传统民间艺术文化就是进行创作的源泉。
分析《天鹅》全曲,看刘德海先生在求变求新的艺术道路上如何创新。
一、琵琶演奏艺术的创新(一)《天鹅》创作背景《天鹅》这首琵琶乐曲是刘德海先生在1984年创作的作品,是他“人生篇”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20世纪80年代,文艺政策的调整,让很多作曲家在创作形式以及艺术构思方面得到了更多的展现,开始深入挖掘音乐艺术中的审美,这样的发展背景下赋予了刘德海先生更多的创作灵感。
刘德海先生的内心情感丰富细腻,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对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有敏锐的洞察力,影响着他的人生感悟,从而激发出创作的灵感。
传统乐曲《海青拿天鹅》琵琶演奏中,描绘的是天鹅被海青捕杀的场面,刘德海先生用优美的旋律描绘出天鹅积极向上的姿态,将最好的一面呈献给观众,从而映射自己对于人生的追求。
(二)刘德海的创新1.开拓创新。
祖籍河北省沧州市的刘德海先生,从小就对音乐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钟爱民族乐器。
刘德海技法创新的启示
一
在 刘 德海 看来 , “ ‘ 技’ “ 隋’ ‘ 理 ’三者 协 调统 一— — 殆 为 百家 ‘ 同归 ’之 道 欤 。 ” 这 说 明 , “ 情” “ 技” “ 理 ”三 者
、
刘德 海艺 术创 作理 念对技 法 创新 的指导 作用
刘 德海 在 他 发表 的 《 凿河篇》 “ 情 理 ”一 节 中谈 到 : “ 每 的关 系不 仅 是刘 德海 先 生一 家认 同,众 多音 乐 家也 认 同这个 理 ; 位 音 乐家 在奏 乐 前 , 皆须从 三个 方 面进 行构 思 一一 用甚 么样 情 感 也不 仅在 刘 德海 一家 作 品 中体现 ,在 其 他音 乐 家的 作 品中也 同样
现 代 琵 琶演 奏 的艺 术表 现力 ,而且 与作 品 融为 一体 ,更 好地 诠 释 用或 者创 新 的 。艺术 创 作理 念对 技 法创 新 的指 导作 用也 就 由此 可
了乐 曲所 需表 达 的 意境 ,使 得刘 德 海 的作 品别 具一 番韵 味很 值 得 见 了 。
刘德海琵琶音乐创作的和声性语言探
摘 要摘 要:琵琶大师刘德海先生一生创作和改编有百余首琵琶作品,它们将新的和声性技法与琵琶的和音和声音响相融合,在听觉上极大提高了琵琶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本文从中梳理刘氏琵琶音乐和声性语言的开发历程、技法组合、音响效果、审美观念,期望为今后丰富琵琶语言、创作琵琶音乐获取新的灵感和方向。
关键词关键词:刘德海;琵琶作曲;和声性语言;琵琶技术技巧刘德海先生(1937—2020)是我国著名的琵琶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他以“为未来创造新的传统” a 为座右铭,投身于琵琶创作六十载。
20世纪60年代,他移植改编多首流行的中外歌曲和民间乐曲,拉近了琵琶艺术与广大群众的距离,让琵琶这件古老的乐器走向更广阔的舞台;70年代,他与吴祖强、王燕樵共同创作大型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开启琵琶与西方交响乐合作的艺术里程,使世界观众对琵琶艺术有了全新的认识;80年代,他开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原创之路,从他的笔下接连诞生《人生篇》五首作品b ,表现他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和对美好人生的追求;90年代,他相继创作《田园篇》《宗教篇》《乡土风情篇》等几十首琵琶作品,用音乐拥抱生活、拥抱自然,展现天地和谐、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进入21世纪,刘先生赋予琵琶音乐以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创作了《怀古篇》《母爱童心篇》等跳出江南风格的音乐作品,以独具匠心的技术语言,营造属于当代琵琶人的精神家园,为琵琶艺术注入了更强大的生命力。
刘先生在琵琶创作中倾注了毕生的精力,留下百余首琵琶作品,成为琵琶艺术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
经历六十年探索,刘先生成功打开许多新的创作空间,值得我们用心研究、实践和发扬。
其中之一,就是琵琶和声性语言的开发与运用。
“音乐语言超越表象的模糊性和抽象性皆通过音响技术来完成……技术谱系好比一部词典,词汇组合、章句、语法都出自词典第一手材料。
词典容量的丰富性、完整性以及前瞻性,直接关系语言能量的功效。
”c 不断丰富琵琶的技术语言,能让琵琶音乐在表情达意时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占风新意齐兼备,雏风清于老风声—刘德海琵琶艺术创新思想探析
一
、
理论 的继承与创新
乐犹如书法 , 一味求稳则平庸 , 一味求险 ,则不成体统。 其 实 ,早在 17 9 0年 ,刘德海先生就设想能否将著名数学家华 罗庚 的 “ 优选法 ”运用 在琵琶演奏上 ,用数学运算 的方法在
一
刘德海的琵琶理 论是 一个全方位多视角 、 充满哲理和智 慧 的琵琶思维模式 。这些理论都集 中在他先后发 表的论文 中,主要有 《 凿河篇》( 载于 《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18 9 9年
道 。 学 艺 者 当 务 大 道 , 傍 及 小 道 ,不 可 本 末 倒 置 。 。 是大 这 师 是从 技 术 方 面 和 理 论 方 面 对 “ 反 弹 ” 演 奏 技 法进 行 了 正 的
二、技法 上的继承 与创 新
琵 琶 各 类 技 法 都 是 由 “ ”发 展 变 化 而 成 的 , 因此 , 弹 “ ” 在 琵 琶里 面 整个 右 手技 法 中 是最 重要 的 ,“ ” 的最 弹 弹
美 ,纯 美 则 不 美 矣 。 有 “ ” 无 “ ” 正 反 ,其 声 单 薄 苍 白 。今
看 到 一 个 马 克 思 唯 物主 义辩 证 法 有 着 深 入 研 究 , 并且 能够 活
学活用,立竿见影的琵琶演奏家 。正如他在 《 凿河篇 》中所 说:“ 吾在哲学的唤醒之下,苦 苦寻找精神 的家园。 ”这使他
阴一阳、刚柔相济,相映生辉 ,组成完美之音色群 。音乐
处 理 ,运 用 矛 盾 以开 展 局面 ,欲 扬 先 抑 ,欲 强 先 弱 ,欲 快 先
慢……不依常规,反其道而行之,皆称 “ 反弹 ”法 。譬如书 法 ,笔笔 中锋 ,未必 即佳 ,正以立骨 ,偏 以取态 ,偏锋 自不
可 费 。相辅 相 成 ,对 立 统 一 , 之 道 也 。今 将 “ 弹 ”之 法 , 艺 反
刘德海琵琶艺术(生涯)研究
刘德海琵琶艺术(生涯)研究作者:刘路赫男来源:《艺术殿堂》2018年第03期【摘要】刘德海先生作为当今琵琶界的领军人物,其为琵琶事业做出的贡献有目共睹,本文拟通过对其艺术生涯的分析,探究其对于艺术的精神,有哪些是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思考为什么他可以如此具有影响力,以其通过分析对我们今后在学习上提供一些启发与帮助。
【关键词】刘德海;琵琶;价值一、生平简介刘德海先生从八岁便开始了他在音乐艺术上的学习,十五岁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音乐学院,二十八岁进入中央乐团,先后多次为国家领导及外国元首进行表演。
三十一岁同吴祖强、王燕樵共同创作了中国首支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开创了琵琶与西洋乐器和大型交响乐队合的先河,其后多次出访各国进行艺术交流,使得琵琶艺术让更多人所熟识。
三十八岁起开始了他对琵琶古曲的再创造之路,四十二岁正式开始了自己的创作,并创作出许多优秀的琵琶曲曲目。
至今仍怀抱琵琶从事着他的创作并努力为琵琶事业的发扬与传承做着不懈努力。
二、艺术价值大胆的古曲“新”弹,为以何称之为大胆,是因为人们对传统的认识,大众广泛认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就是一成不变的继承,才能称之为最原汁原味的传统,但是他却将传统进行了改变,不仅融入了新的技巧,并且曲目段落进行了调整以及删减,但他一直秉承着传统曲目精髓的不变,他所改编的乐曲在原曲意境及主旨思想不变的情况下更加迎合现代人的审美追求,更为符合当下审美,什么是对传统的保护,就是让传统能够让更多人所接受,而不是被遗忘成为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因此刘先生的这一做法,正是遵循这一思想理念并将其进行贯彻,虽然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但是他确实做到了让更多人所认识所了解琵琶这门艺术,这就是不容置喙的!他的大胆就是顶着一些人说他是对传统的糟蹋,而仍然不懈的去追去,一份对于艺术的执着,当然他是成功的,他成功的将传统琵琶曲目成功推向大众,甚至推向世界。
“最为专业的琵琶作曲家”,他不是作曲出身,但是他是最了解琵琶的,作品演奏起来更具有合理性,同时也能发掘出如何运用琵琶创造出其他音效,丰富了琵琶的艺术表现力,多年与琵琶为伴,使得他创作出的作品更具有灵性,或许没有了作曲家条条框框的束缚,他便真正稱为了琵琶的代言人,他替琵琶发声,同时也用手中的琵琶倾诉着自己的内心情感。
浅谈刘德海琵琶曲
浅谈刘德海琵琶曲《秦俑》
当代琵琶大师刘德海,一个人就创作了系列的琵琶曲,从早期改编自民歌的《草原小姐妹》《浏阳河》等,到中晚期创作的《人生五篇》─《秦俑》《童年》《天鹅》《老童》《春蚕》,以及《宗教篇》《田园篇》等多首乐曲,可以说靠个人的力量,就替琵琶开启了一条新路,这条路子也为后来许多琵琶演奏者追随。
刘德海的作品可以说是继近代四大流派后,影响琵琶演奏最重要的一位。
本文仅就“人生篇”之一的《秦俑》试作分析。
一、艺术构思大胆巧妙,推陈出新在《秦俑》中体现了一种新的艺术构思—即音调和结构上的古今中外的自由融合、形象塑造上的偏重于对独特意境的追求。
纵观《秦俑》的创作,可谓构思精妙、手法洗炼。
两段主题,用材简洁、容量丰富,前者雄浑、磅礴,后者委婉、抒情,构成统一与对立的音乐特征,为乐思的开展储备了丰厚的潜力。
主题动机的不断分裂,节奏音型的不断紧缩,在看似松散的自由形式的结构中,段落、乐句之间紧密联系,从而使整个乐曲既充满大胆奇异的想象,又有严密、富有逻辑性的结构形式,这正是该乐曲构思深邃、立意新颖、不落俗套的成功之处。
琵琶“反正弹”的当代价值思考
琵琶“反正弹”的当代价值思考作者:王欣洁来源:《艺术评鉴》2017年第08期摘要:琵琶作为中国乐器艺术史上主要的弹拨乐器,历经多代衍变至今,衍生出多变的曲目风格与演奏技巧,曾获白居易“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美赞。
琵琶的演奏技巧甚多,本文笔者就对琵琶的反正弹演奏技巧和当代价值进行简单探索,希望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琵琶反正弹当代价值中图分类号:J6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09-0054-03反正弹作为一种新型的琵琶演奏手法,最早是由刘德海创作的,该演奏技巧的诞生不仅创新了琵琶的传统表现形式,还丰富了其音乐内涵,进而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
刘德海先生在继承传统演奏技巧的基础上,适当地融合了西方演奏技巧,从而形成了反正弹这一创新演奏技巧,因此对琵琶反正弹的当代价值进行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一、琵琶反正弹的含义反正弹演奏技巧最早是由刘德海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该种演奏技巧主要借鉴了吉他的“正中存反”“反中存正”的指法,并融合了琵琶传统演奏技巧中的“摭分”,分弹为正,摭弹为反,这便是反正弹[1]。
二、琵琶反正弹的演奏方法反正弹由反弹和正弹构成,正弹主要是用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沿着弦右侧向弦左侧用指甲的正面弹出,大拇指沿着弦左侧向弦右侧用指甲的正面弹出。
而反弹则主要指采用跟正弹相反的弹奏技巧,也就是用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沿着弦左侧向弦右侧用指甲的正面弹出,大拇指沿着弦右侧向弦左侧用指甲的正面弹出。
反正弹演奏技巧主要借鉴了吉他的反弹演奏技巧,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中指、无名指以及大拇指的反正弹,然后再将这种演奏方法系统化地运用到乐曲中[2]。
四个手指分别反弹、正弹便可以获得八声。
反正弹演奏技又可以包含多种变化组合,通过这种手法演奏出来的乐曲声音刚柔并济,富有变化。
三、琵琶正反弹音色分析琵琶的正反弹的关键在于反弹,而反弹的雏形是演奏者的食指从左到右将弦抹进,再使用指甲反面弹奏琴弦,如此便和正弹之间构成了柔和刚、阴和阳的音色对比。
浅析刘德海琵琶艺术左手新技术演奏法
浅析刘德海琵琶艺术左手新技术演奏法作者:宋薇来源:《学园》2013年第20期琵琶演奏艺术中,左手的演奏技法是非常丰富而繁杂的,相较于右手技法,它能更直接、更融洽,且非常自然流畅地在弦上表现出乐曲风格及情感内涵等方面。
一琵琶演奏的整体与局部在琵琶演奏中,除了在左右手配合默契的条件下演奏出谱面的基本内容外,其整体乐曲的意、神、韵,则是琵琶审美的整体取向。
“意”为意境、内涵;“神”为继承、揣摩;“韵”为气韵,亦是中国艺术的最高审美范畴,在音乐中一般指一种风格,在这里不将其单一地看作是一种风格。
“气是宇宙万物的生命,是一切艺术的本体;韵是气的一种运动状态,是艺术美和艺术魅力的最直接的展现。
一切的艺术创作都应从生命(气)的体验为开端,而以“韵”的展示为终结”。
①如琵琶流派中各大门派的风格特征也都是被“韵”所涵盖的。
无论属于哪一流派风格,都必须在作品中体现出“韵”,方能成为传世佳作。
在体会到整体需求后,演奏者就应依着整体来思考对局部的把握。
这些艺术表现都是要经过演奏者对其艺术作品的体会与联想来驾驭的。
而最直接反应到弦上的意、神、韵,则是左手上的演奏技术了。
在充分掌握了左手的技术基础上,再配合以娴熟的右手技术就能够流畅自然地得到演奏者内心所要追求的音乐表现,其抑、扬、顿、挫、轻、重、缓、疾也都能随内心情感而来。
在刘德海先生的创作中,对左手新技法的开发是非常重视的,由于左手的技法对于控制和改变琵琶音响的共鸣状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也是情感重要的“传输工具”,更是心情与艺术的统一运用。
因此他在追求左手技法能尽可能多地创造出不同的音色效果的同时,运用新颖技巧增添乐曲的新意与意境,使创新技法既服务到作品中来,又不显生硬、多余。
他用新的思维、新的理念,发现了新的音色,创造了具有新的音乐语言的琵琶作品。
二创新技法1.泛音在刘德海先生的创作中,泛音的运用非常丰富,并开发了左手单手自弹泛音法,带泛音及相把位极高泛音等,下面来分析刘德海先生对泛音的运用。
刘德海琵琶演奏风格特征探析
在 琵琶演奏 中 ,“ 单弹 ”是整个 基础演 奏的
核 心 ,其 重 要 的地 位 是 不 言 而 喻 的 ,体 现 了 其 演 奏 风 格 中右 手 技 法 的 功 能 和 作 用 , 使 繁 复 庞 杂 的 演 奏 系 统 有 机 整 合 ,将 弹 跳 、 轮 指 与摇 指 三种 演奏 方 法 融 合 于 一 体 , 形成 了丰 富 的演 奏 风 格 。 刘 德海 对 琵琶 的音 色有 独特 的见 解 ,
处去பைடு நூலகம்析音色 的美 ,在最基础 的细节 ,也就
是 演 奏 姿 态 、发 音 及 手 型 力 度 上 有 明确 的 感 知 力 。这 也 体 现 了他 “ 一 种 音 响 只 归 属 于 一 种 方 法 ”的 演 奏 心 得 。他 创 造 性 的 开 辟 出 了 “ 反 正 弹 ” 的 演 奏 系 统 , 将 琵 琶 的 演 奏 技 法
的追求上 可谓精益求精 。刘德海在 琵琶的传
统 演 奏 技 法 上 进 行 了探 索 与革 新 , 从而 整 理 了 一套 独 具 自我 风 格 的演 奏 方 法 , 体现 在三
刘德海琵琶演奏的风格特点
1 . 传统演奏技法 的继承 刘 德海 的 琵琶 演奏 的基 本特 点所 体现 在 左右 手丰富变化的技巧驾 驭的能力上。众
于某 一个单一 的层面 ,使琵 琶丧 失了音乐 的
美 感 。这 种 演 奏 的特 点 也 契 合 了 中 国人 传 统 审 美 的 需 求 。他 的 作 品 首 先 是 以全 局 为 重
个方面 。其独有 的创新主要是对上弦音 、砍 扫 、人工泛音 ,大拇指按音 ,山口拨弦等等 演奏技巧 。同时也对其他 的演奏技巧进行 了 革新 ,如对反正弹系统 、离 品绞弦及按音不
刘德海琵琶创新技法的实用性和艺术价值
〔摘要〕刘德海是当代琵琶艺术发展的领军人物,他为当代的琵琶艺术的发展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本文以刘德海所发展、创新的琵琶演奏技法为研究对象。
对他多年来发展、创新的琵琶演奏技法,进行系统的整理和介绍;并根据他的新技法在他自己创作的琵琶乐曲和当代其他作曲家所新创的乐曲中得到广泛应用这一事实,论证了他的新技法的实用性和艺术价值;〔关键词〕刘德海琵琶新技法运用必然性启示一、前言刘德海是中国著名的琵琶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理论家,他对推动当代琵琶艺术的发展功不可没,是当代琵琶艺术发展的的领军人物。
刘德海创作了大量优秀琵琶作品,这些琵琶作品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深受大家喜爱。
从这些作品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刘德海深谙琵琶传统艺术,更看到了他对琵琶艺术的创新。
在刘德海对琵琶艺术的诸多创新中,琵琶演奏技巧创新这一点是不容忽视的。
奏技巧的突破,可使声音色彩更加丰富,从而为音乐内容增添新意。
刘德海通过演奏技法的创新丰富了琵琶的音乐表现力,为琵琶艺术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二、刘德海琵琶创新技法刘德海对传统的技法发展创新,从大量的传统技法中发展出许多新的技法,如:右手类技法:反正弹弹挑系列、反正弹轮指系列、快速挑弹、直角双弹、快速摭分、肉扫、双划音、弱奏、对位轮指、三指分轮、挑外弦轮里弦、摭外弦轮里弦、下出三指轮、下出轮做节奏性变化、品上满轮、名指摇指、双摇、大指指肉勾弦等。
左手类新技法:双带、双抓、上弦音、按品绞和离品绞、高低音绞弦、左手按音不变的人工泛音、假泛音、相把位强泛音、复合泛音、左手自弹泛音、大指按音、双滑音等。
特殊音响技法:右手握拳砸面板、弹轮面板、指尖指腹交错拍面板、左手食指指甲碰弦发声、砍弦、刺弦、木鱼声、敲复手、铁蹄声、木鸭声、铃铛声、放松一弦、大指指面刮品、山口外拨弦、相角揉弦等。
三、刘德海琵琶新技法在他作品中的运用新技法的出现不代表一定要求增加其技术难度,它是因乐曲的需要而产生的,它通过与乐曲的高度结合巧妙表现出乐曲的意境,实现作者的精神追求。
论刘德海先生琵琶演奏技巧的创新
音乐情感的表现在各种艺术形式中都 占有很重要的地 位, 在琵琶演奏中也不例外。它通过演奏家娴熟的技巧 , 将 富有情 感内涵I 美妙乐蓝传达给观众 , 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作为演 奏者要准确而完整地表现出乐 曲的内涵 ,就必须全
面细致地了解 、 分析作品 , 了解 作品背景 , 把握音乐 的内在
茎堑 I 工 !△
论刘德海先生琵琶演奏技巧 的创新
一郭燕玲
我国著名音乐教育家 、 琵琶演奏家刘德海先生 , 享誉海 内外。 作为当代琵琶界一位卓越的领军人物和杰 出代表 。 他 博采众长 , 继承传统 , 立足发展 , 勇于创新 , 在演 奏、 教学 、 创 作、 理论方面 , 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刘德海 13 年生于上 97 海, 祖籍河北沧县。他在 中学时就酷爱 民间音乐 。 并表现了 突出的音乐才能 。 3岁时开始学二胡 、 1 笛子等乐器 ,97年 15
一
考以及对民间习俗的生动写照。在他的创作中不仅可以感 受到时代的脉搏 , 还将听众的视野引向了古代 、 民间、 宗教 , 和一度在中国近现代琵琶音乐创作所缺乏的那种 “ 返朴 归 真” 的琵琶特色 。 他的这些创作不同程度地体现了一种新的艺术构思 即 音调和结构上 的古今中外的自由融合 、形象塑造上 的偏重 于对独特意境的追求 ( 这一点既与中国古代艺术接近 . 也与 西方现代艺术接近 ) 。在他的创作中可 以听到 中国与外国 、 汉族与少数 民族 、 民间歌舞与戏喵等各种音调 ; 在他 的创作
中既运用了我 国传统 乐蓝中典型的“ 曲牌连缀 ” “ 和 板式演
这些名师中 , 杨大钧属 平湖 派 、 营安和属 无锡派 、 孙裕德 属
汪派 , 而曹安和是刘天华 的嫡传 , 刘天华曾得到崇明派沈肇 洲的亲授 , 因此 , 江南琵琶 “ 五大派” 无锡派 、 ( 平湖派 、 东 浦 派、 崇明派 、 汪派 ) 刘先生都 认真学习过 .转益 多师是吾 , “ 师” 所以 , , 刘德海先生 的琵琶演 奏风 格是集江南派琵琶 的
琵琶演奏家刘德海《天鹅》作品的艺术继承与创新
60孙雁雁:琵琶演奏家刘德海《天鹅》作品的艺术继承与创新刘德海作为琵琶音乐的先锋人、领军者,由于受到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影响,曾说“创作并非创造,创造并非创新”的理念,什么是创新?并非掩盖旧传统,求变求新,而是在保旧的基础上求变求新,继承传统民间艺术文化就是进行创作的源泉。
分析《天鹅》全曲,看刘德海先生在求变求新的艺术道路上如何创新。
一、琵琶演奏艺术的创新(一)《天鹅》创作背景《天鹅》这首琵琶乐曲是刘德海先生在1984年创作的作品,是他“人生篇”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20世纪80年代,文艺政策的调整,让很多作曲家在创作形式以及艺术构思方面得到了更多的展现,开始深入挖掘音乐艺术中的审美,这样的发展背景下赋予了刘德海先生更多的创作灵感。
刘德海先生的内心情感丰富细腻,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对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有敏锐的洞察力,影响着他的人生感悟,从而激发出创作的灵感。
传统乐曲《海青拿天鹅》琵琶演奏中,描绘的是天鹅被海青捕杀的场面,刘德海先生用优美的旋律描绘出天鹅积极向上的姿态,将最好的一面呈献给观众,从而映射自己对于人生的追求。
(二)刘德海的创新1.开拓创新。
祖籍河北省沧州市的刘德海先生,从小就对音乐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钟爱民族乐器。
1957年在中央音乐学院主修琵琶专业,并系统学习了西方音乐理论。
刘德海先生在创作之路上一去不复返,先后创作了很多乐曲,比如《十面埋伏》,利用各种新颖的技法展现了“十面埋伏”的场景。
在世界多个国家举办了多场音乐会和讲座,打开了琵琶演奏文化通往世界的大门。
在担任中国音乐学院教授期间,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专业的琵琶演奏人才,并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教学方法与演奏手法,将民族文化与艺术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琵琶艺术思维。
在追求琵琶的道路上,坚持创新,将东西方音乐元素相互结合,创作了“正反弹”手法,让琵琶演奏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求变求新。
刘德海先生在继承传统文化上坚持自己的原则,求变求新,以变求不变,琵琶曲目要想让现代社会所接受,就需要进行创新。
浅论刘德海《天鹅》琵琶作品的艺术继承与创新
一
、
从《 天鹅》 演奏角 度对左右 手技A大调 贯穿 其 中 , A调 中 的琵
品上进行 摁音 。 在 摁音基 础 上用左 手 的食 指拨 出高 音 。
关键词 : 《 天鹅》 琵琶 曲 继 承 创 新 技 法
中图 分类 号 : J 6 0 5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 1 0 0 8 — 3 3 5 9 ( 2 0 1 7 ) 0 3 — 0 0 1 9 — 0 3
身 为全 国知名 的琵 琶演 奏艺术 家 ,刘德 海 先生在
琵琶 演 奏 的 作 品 及 技 艺丰 富 与 发展 , 具有新颖、 独 特 的 艺术 风 范 。其 创 作 的 琵琶 作 品 , 不 管是 题 材 演 奏技 法还
是 音 乐 的构 成 元 素都 充 分 体 现 出新 的 琵 琶演 奏 艺 术特 征 . 堪 称 音 乐界 的瑰 宝 , 具 有 很 大的 研 究价 值 及 实践 意 义 。 本 文 以《 天鹅 》 琵琶 曲 为研 究 对 象 , 对 刘 德 海 先 生 在 琵 琶 演 奏作 品创 作 中 的 艺术 继 承 及 创 新 进 行 分析 。
在 用手 掌拍 击弦 时确保 其 完全震 动 ,逐渐 加快拍 弦 动
作。 在 此过 程 中 , 逐渐转 换成 大指 指 甲的背 面对 四弦 进
行 快速 拍 打 . 同时二 弦用 中指 的指 肚进 行拍 打 , 由上 到
开始 阶段 由大指起 始部 分 , 融入左手 演奏 的装 饰音 , 以 及“ 六 连音 ” 在 曲终 的 连续 运用 等 , 曲子旋 律 集 中在 中 指所 弹奏 的一 弦上 , 镶嵌其 中的左手 上弦音 , 同右 手交 辉呼应 , 在食指与 中指交替弹奏 中 , 音量变得越来 越低 , 将天鹅离 去 的情 景淡雅清 晰地勾 勒 出来 。
刘德海“古曲新弹”的审美意蕴及其对传统的继承与发扬——以《新编陈隋》为例
27述了跟随畹老学习的过程。
这也说明了曹安和虽为崇明派,但跟随畹老学习琴技也为事实,这里也就说得通崇明派曹安和演奏谱为何是无锡派吴畹卿传谱的版本了。
曹先生虽未在著述中直接提到随畹老学习了《陈隋》(汉宫秋月),但在著述中描述了“弹会某某曲调、小曲多曲、其他武套大曲等,最后说到必须弹好文套,方算学成。
”④由此可见曹安和跟随畹老学习的时长跨度之长和曲目之多,推断无锡派《汉宫秋月》很大可能是最早《陈隋》曲调的源头。
2、《陈隋》在《鞠士林琵琶谱》传抄本(以下简称《鞠氏谱》)中收录的曲名就为“陈隋”二字,其手抄年份为1860年。
林石城先生在1983译版中以手抄原本竖版工尺谱和译谱简谱各占书版一半合成一书发行,此版曲谱是林先生由收集到的三本传抄本对比参照整理而成。
笔者有幸看过金缄三藏本,其中有部分涉及指法图录及说明的页面在1983年的译谱版本中未体现,但曲谱目录和相应的曲目工尺谱有呈现出来,从某种角度来说也算是让广大学子一睹了竖版《鞠氏谱》抄本“原貌”。
林石城在1983年译谱的后记中阐明鞠氏传抄本的新增凡例中残留有一行半字句,可知鞠氏为清代乾隆嘉庆年间人氏为其一,其二,谱面每段无文字或虽有文字而不全,没有《华氏谱》看起来更加系统,故推测《鞠氏谱》很可能比《华氏谱》更早。
如以上成立,是否可进一步推测《鞠氏谱》中《陈隋》的命名及其曲调为最早版本,此尚存疑,这里不做过多阐述。
3、《李氏谱》中收录名为《陈隋古音》,其出版年份为1895年。
其曲谱目录中,此曲有标注段落标题,在凡例中,对于此曲也有关于调性和指法的说明,下文中会对其指法部分的引文做相关阐述。
二、新编《陈隋》“古曲新奏”的音乐创作分析(一)曲式结构在曲式结构上,新编《陈隋》根据曹安和演奏谱新编,段落数上比曹安和演奏谱缩减至少一段,比李氏谱少三段,同鞠士林琵琶谱段落为六段,且同曹安和演奏谱、鞠氏谱一样无小标题段落释义。
对此,刘德海做了对其新编版本曲式结构编排的论述。
刘德海一生关心琵琶制作与改良
技朮天迪乐改探索幻瑋海一生民心琵琶制饱与吹良文/丰元凯刘德海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高等音乐学府培养出来的首批琵琶演奏家、教育家。
数十年来,刘德 海以多项音乐创作,超人的演奏艺术,牢固地建立了在琵琶界的主导地位。
刘德海为创立中国现代琵琶所建立的功勋是世人有目共睹的。
他把我国传统民族乐器—琵琶推向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开创了现代琵琶的新世界。
刘德海常说:“琵琶是我一个孩子。
我觉 得我就是为了要弹琵琶才来到这个世界,我就是为琵琶而生。
”明确了现代琵琶的未来发展方向琵琶属于外来乐器,其发展史经历过三次高峰,唐代是琵琶发展的第-个高峰,明清两代是琵琶发展的第二个高峰,琵琶发展的第£次高峰,出现在20世—26—Musical Instrument Magazine 纪下半叶至今,改革开放以后,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初,琵琶艺术出现新的热潮,随之琵琶基本定型,十二平均律制式的使用,使琵琶成为与西方音乐沟通融合最为便捷的中国民族乐器之…。
«熥海在北東民獲乐器长与满师溥等研艽K i t利怕工艺琵琶出现的第三次高峰与刘德海老师的引领是密不可分的。
他曾对笔者说:“未来的琵琶需要创造南北结合的第=种琵琶。
音乐的发展与乐器的制作是密切结合的,五十年代一直到六十年代,琵琶制作基本是围绕着传统音乐这种美的方面去发展的,但规格、音响的发展和音量的扩大及形式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变化。
钢丝弦的改变,给琵琶带来了很大的变化。
到七十年代,不能完全演奏传统音乐,如小姐妹,有洋乐队协奏,声音不仅要求音量大,而且要求音色美,这跟六十年代不一样,音色是最主要的。
脱离了音色去追求音响就不会太成功。
南方琵琶偏重于比较脆、比较 松,北方琵琶比较硬帮、有初性,我的观点是现在应当南北结合产生第三种琵琶,但总的来说,音乐发展乐改探索jg綠逆的趋势,节奏的加快、力度的加强,快速的东西,应 该说北方的琵琶占有很大的优势。
”他还说,现在上海、台湾,专业使用北方琵琶的很多,“这并不是说南方师傅技术不行,北方琵琶也是经过了改革,我更倾向于有颗粒性,有力度的琵琶。
概述刘德海对琵琶演奏技法发展的贡献
概述刘德海对琵琶演奏技法发展的贡献作者:田甜来源:《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内容提要]琵琶,经过中国千百年历史的洗礼,被人们誉为中国弹拨乐之王。
她借助种类繁多的演奏技法表现出形态各异的音乐形象。
自建国以来,琵琶演奏技法的发展达到有史以来的鼎盛时期。
琵琶大师刘德海先生就是这新一代琵琶传人中的佼佼者,一位杰出的琵琶领军人物[2]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
他开创了新式琵琶语汇,使琵琶凭借其丰富和特有的音乐语言占据了其他民族乐器无可替代的地位。
他所创作的琵琶曲在此时期也达到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峰,刘德海先生对琵琶艺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关键词]右手演奏技法/左手演奏技法/特殊演奏技法中图分类号:J63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736(2011)01-0207-6刘德海先生的事业从20世纪50年代崭露头角,六七十年代展现辉煌,八九十年代至今已达到炉火纯青。
刘德海先生一生改编中外流行歌曲11首、移植外国乐曲8首、新编传统音乐23首。
在创作方面,他与吴祖强、王燕樵共同创作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
他借鉴西方乐器练习曲的科学方法,编写一套循序渐进的琵琶练习曲——《刘德海琵琶练习曲——每日必弹》。
另著有人生篇、田园篇、宗教篇三大篇章琵琶独奏曲。
刘德海先生的突出成就为琵琶艺术注入新的艺术生命力,为后人的传承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为琵琶艺术事业的繁荣和昌盛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刘德海先生主张:“技术训练要充分注意并发挥琵琶的三大特色——右手阴阳之美、曲线之美和左手虚实之美。
”下面,笔者将刘德海先生在右手演奏技法、左手演奏技法及特殊演奏技法方面的改革创新及在乐曲中的运用分别阐述。
一、右手演奏技法(一)大、食、中、名的演奏技法(1)弹挑:是琵琶演奏中最基本的技巧,也是最基本的发音形式。
弹挑手形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发力方法、演奏速度、音色、及手指的灵活度。
“古曲新弹”——解析刘德海对传统琵琶音乐的传承的开题报告
“古曲新弹”——解析刘德海对传统琵琶音乐的传
承的开题报告
“古曲新弹”是指将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古曲重新演绎、改编,注入
时代气息,以创新的方式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刘德海以其出色的琵琶
演奏技巧和深厚的音乐造诣,将“古曲新弹”发扬光大,并为传统琵琶
音乐注入新的活力。
刘德海出生于南京一个音乐世家,从小学习琵琶,其父亲刘源是琵
琶界的著名人物,对他的音乐影响深远。
在刘德海的琵琶音乐生涯中,
他注重学习传统琵琶技巧,同时也注重对于古曲、现代曲、西方音乐的
深入研究和融合。
在刘德海演奏的琵琶曲目中,有很多是传统古曲的重新编曲,如
《二泉映月》、《阳关三叠》等,这些曲目不仅延续了传统琵琶音乐的
精髓,同时也融入了现代音乐的元素,使之更加具有现代感和时代气息。
此外,刘德海还尝试了不同音乐类型的融合,如《红河谷》中将民族乐
器和摇滚音乐结合,展现出琵琶音乐的多元性。
刘德海的“古曲新弹”和琵琶演奏技巧得到了广泛认可,他多次参
加国内外音乐节和演出,并获得了多个国内外音乐比赛的大奖。
他还在
音乐教育领域有着广泛的影响力,曾在美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进行
过琵琶音乐表演和授课。
总之,刘德海的“古曲新弹”是对传统琵琶音乐的传承与创新,他
通过融合多元文化元素,将琵琶音乐推向更广阔的舞台,让更多人了解
并爱上这项传统文化。
刚柔相济,虚实相映——谈琵琶新技法在创作中的运用
刚柔相济,虚实相映——谈琵琶新技法在创作中的运用任双【摘要】琵琶是中国传统弹拨器乐之一,琵琶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和独特的演奏技法,使其音乐优美而富有魅力,成为民族器乐中的姣姣者,被称为“弹拨乐器之王”.20世纪80年代以来,刘德海先生创作的“人生篇”五首琵琶独奏作品,是这一时期琵琶音乐创作成就的标志.在这五首琵琶作品中,刘德海先生创作了许多异彩缤纷的新技法,如用右手正反弹、弱音、肉扫、勾搭;用左手泛音、上弦音、带音、绞弦等.这些新技法刚柔相济,虚实相映,增加了琵琶的艺术魅力,丰富了琵琶的音响效果,增添了琵琶的舞台感染力,使琵琶艺术为更多的人所熟知,人们逐渐喜欢上琵琶这个乐器,这为琵琶的推广和发展做出了贡献.【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下旬刊)》【年(卷),期】2016(000)006【总页数】3页(P111-113)【关键词】琵琶音乐;审美;新技法;运用【作者】任双【作者单位】郑州大学音乐学院【正文语种】中文琵琶是从西域传到中国的一件古老的民族弹拨乐器之一,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它音域宽广,音色优美,深受人民的喜爱。
琵琶最早称为“枇杷”,是所有弹拨乐器的总称,是描写两个演奏手法的动词。
所谓“推手前曰枇,引手却曰杷”。
“枇”为右手向前弹,“杷”为右手向后拨,所以名为枇杷(琵琶)。
而我们今天所说的琵琶,是吸收曲项琵琶和秦琵琶的梨形外型和发音特点,沿用秦琵琶用手指弹奏的方法,由横弹改成竖弹演变而来的,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弹拨乐器之一。
(一)隋唐时期的第一次高峰隋唐时期的琵琶是从西域传入中国的曲项琵琶。
它琴腹偏大,横抱弹奏,演奏时席地而坐或马上弹奏,多以拨弹为主。
这一时期,西域音乐的不断引入,使得唐代燕乐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从而琵琶也成为了宫廷乐队,民间演唱时必不可少的乐器,它的演奏技法和表现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明清时期的第二次高峰明清时期,我国民间音乐的兴起,对琵琶流派的发展与成熟有了很大的影响,此时的琵琶在形制和演奏形态上比唐代琵琶有了多方面的改进,逐步与现代琵琶接近,同时琵琶演奏技法也得到不断改进,为明清时期琵琶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刘德海琵琶艺术的美学品格
85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音乐 美学
论家王元化先生在谈到舞台表演时曾说:“现在有一种倾向,一些演 员好像不懂得什么是放松了,在台上浑身用力,青筋直暴,让人看 了吃力,好的演员表演时是不让人感觉到吃力的,这与演员的修养 有关。也就是说,好的演员是靠内在的东西去感染观众,而不是靠 卖力去刺激观众。”中国的古典艺术历来讲究含蓄之美,讲究韵味, 正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此时无声胜有声”。因此刘先生在讲 《十面埋伏》中的强力扫弦和扫拂时就说,为了避免噪音,宁可减 弱声音的强度,也要保持声音的美。我们观看刘先生演奏《霸王卸 甲》第一个音节的起式,从音色、气息到表情动作就是沉郁的、节 制的、凝重的,有一种英雄末路的情绪在里头。此曲随着左臂的拉 起垂下伴随着泛音的戛然而止,剑落人亡,不禁让人发出“至今思 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慨叹,真可谓曲已尽而意无穷了。在戏曲舞 台上,他非常重视“做”派,“做”是演员通过表演对人物进行诠释 和品味,从而呈现给观众以“美好”的形象。这个“美好”是观众 对美的需求,也是演员对美的升华。
(二)刘德海在创作中始终坚持保持民族音乐的神韵 社会越发展的时候,我们越是要把“根”留住,我们的根就是 传统文化。没有科技与国防,一打必败,没有国家民族文化,不打 自败。琵琶作为民族器乐,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是离不开它的母 体中国厚重的文化的。刘德海先生站在世界审美的角度,在吸收国 外音乐创作的精华的同时,始终坚持保持民族音乐的神韵,在创作 语言和风格上注重符合本民族的音乐语言习惯和审美习惯,在国际 舞台上呈现个体化差异。例如对旧曲“霸王卸甲”、“大浪淘沙”的 改编,既符合音乐的规律,有传统元素,又有新的元素。在这些乐 曲的演奏中,都加入了刘德海自己的思想和音乐理念。 (三)刘德海先生不断创新提高琵琶艺术的品味 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有“气、神、韵、味、风”等概念,它主要 指艺术家的主观精神与作品中的客观内容的圆通浑成。刘德海先生 在创作中,充分调动中国传统艺术形态及国外器乐之间存在的相互 变通因素,使琵琶曲目不断丰满,表现手段不断丰富,艺术鉴赏力 和感染力不断增强。随着各种不同的作品角色的演绎,能文能武、 能刚能柔,收放自如,表达着乐曲中复杂多样的情感。例如《人生 篇》最著名的“天鹅”,他于1984年创作的琵琶曲,用优美的旋律, 把天鹅纯洁、优雅、美丽的形象呈现给观众,表达对洁身自好、积 极向上情怀的追求,此曲中运用天鹅抖动翅膀的“反正弹”、“拍 弦”手法,丰富了琵琶的表现力,在《白马驮经》中,他将长轮贯 穿全曲,并升华为具有哲理的“歌唱”,表现白马慢慢长路负重而 行,永不停歇的奋斗精神。他还将西方音乐中的“大连线”及乐句 与乐句之间的“深呼吸”运用到他的琵琶创作,如《草原小姐妹》 中描写小姐妹在雪地里艰难前行时运用的音乐气息长而连贯,让人 感到一种坚忍不拔的力量,给人们带来很高的艺术享受。 (四)刘德海先生的演奏和创作具有时代气息 艺术的生命在于推陈出新。爱默生曾说:“是否永远不落后世 代,是评价一切艺术作品的标准,”刘德海先生的智慧在于站在人生 制高点上的一种谦虚、在于不断创作紧跟时代的音乐作品。在八十年 代后期,刘德海先生的创作达到了高峰期。这一时期刘德海创作了 “人生篇”、“田园篇”、“宗教篇”、“怀古篇”、“乡土风情篇”等等。 刘德海先生以他深厚的学养、精湛的演技、高尚的人格魅力征 服了国内外的广大观众,他对艺术宗教徒般的虔诚、海纳百川般的 吸取,无处不顾及到美的演奏和创作,不断超越前人、超越自我的 探索,成就了他今天的辉煌。中国古典美学讲究一个“品”字,德 艺双馨、桃李满门的刘德海先生所孜孜以求的尽善尽美的人品和曲 品,正是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发展的本质和一些深层次规律。 刘德海对待艺术的严谨态度和敬业精神,及他对提高琵琶艺术审美 价值所做的贡献,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研究和借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来发展 、 创 新的琵琶演奏技 法 , 进行 系统 的整理 和介绍 ; 并根据他 的新技法在 他 自己 创作的琵琶乐 曲和 当代其他作 曲家所 新创的乐 曲中得 到广 泛应用这一事 实,论 证 了他
的新技法 的实用性和艺术价值 ;
( 关键词 ] 刘德海 琵琶 新技法 运用 必然性 启 示
挑系列 、 反 正 弹 轮指 系 列 、 快 速挑 弹 、 直 角双 弹 、 快 速摭 分 、 肉扫、 双划 音 、 弱奏 、 对 位 轮指 、 三指 分 轮 、 挑 外 弦 轮里弦、 摭 外 弦 轮里 弦 、 下 出三 指 轮 、 下 出轮 做节 奏性 变化 、 品上满 轮 、 名指 摇 指 、 双摇 、 大 指 指 肉 勾 弦 等 。 左
的 突破 , 可 使 声音 色 彩更加 丰 富 , 从 而 为 音 乐 内容 增 添 新 意 。刘 德 海 通 过 演 奏 技 法 的 创 新 丰 富 了 琵 琶 的 音 乐
表 现力 , 为 琵 琶艺 术 注入 了新 的生命 力 。
二、 刘 德 海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琵 琶 创 新 技 法
刘 德 海 对 传统 的技 法 发展 创 新 , 从 大 量 的传 统 技法 中发 展 出许 多 新 的技 法 , 如: 右手类技法 : 反 正 弹 弹
腹 交错 拍 面 板 、 左 手 食 指指 甲碰 弦 发声 、 砍弦、 刺弦 、 木鱼声 、 敲复手 、 铁 蹄声 、 木鸭声 、 铃 铛声 、 放松 一 弦 、 大 指 指 面刮 品 、 山 口外 拨 弦 、 相角 揉 弦等 。
三、 刘德 海 琵 琶 新 技 法 在 他 作 品 中 的运 用
求 用 音 乐 突 出西 楚 霸 王 那 悲 壮 的 内 心 世 界 , 试 图 从 曲 中挖 掘 “ 人性 ” 的价值 , 弹出“ 人” 的 情 感 。此 曲第 一 段 在
琵琶 品 上做 大 量 的下 出轮 , 下 出轮 的使 用 , 是刘 德 海 对传 统技 巧 的钩沉 , 他 创造 性地 将 此技 法 用 在琵 琶 品位 上 弹奏 , 通 过 指 甲 与 弦 和 品撞 击 发 出 的 松 散 噪 音 来 模 仿 霸 王 卸 甲 时 甲 片 撞 击 的 “ 沙沙” 声 。此 声 一 响 立 刻 便
营 造 出一 种 严 肃 而 又 沉 重 的 氛 围 , 楚 霸 王 这 一 落 魄 英 雄 的 形 象 随 之 展 现 于 听 众 眼 前 。 此 曲 在 最 后 一 段 采 用 了放 松 一 弦 的 特 殊 音 响 技 法 , 用 来 突 出体 现 霸王 那早 已崩溃 的内心 世 界 。通 过一 声极 不谐 和 的重扫 泛音 模 仿宝 剑落 地 之声 同 时也 宣布 此 曲结束 。音乐 虽然 结束 但却 激 起 了人们 心 中 的阵 阵波澜 。 《 天鹅》 是《 人 生 篇》 中旋 律 最 抒 情 优 美 、 风 格 最 别 致 新 颖 的 一 首 乐 曲 。 这 首 曲 目通 过 刻 画 天 鹅 纯 洁 多 姿
手 类 新技 法 : 双带 、 双抓 、 上 弦音 、 按 品绞 和离 品绞 、 高低音绞弦、 左 手 按 音不 变 的 人工 泛 音 、 假 泛音 、 相把 位 强 泛音 、 复 合 泛音 、 左 手 自弹泛 音 、 大 指按 音 、 双 滑音 等 。特 殊音 响技 法 : 右 手 握拳 砸 面板 、 弹轮 面板 、 指 尖 指
;
一 。
NUANGZH0NGbAL V 舔 镰 凝 融
刘德海琵琶创新技法的实用性和艺术价值
苑文卉 怀化学 院音乐舞蹈 系
[ 摘 要] 刘德海是 当代琵琶 艺术发展 的领 军人 物, 他为 当代 的琵琶 艺术 的发 展做 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本文 以刘德 海所发 展、 创 新的琵琶演奏技法为研 究对象。对他 多
一 、
前 言
刘德 海 是 中国著 名 的琵 琶演 奏 家 、 教育 家 、 作 曲家 、 理论 家 , 他对 推 动 当代 琵琶 艺术 的发展 功 不可 没 , 是 当代 琵 琶艺 术 发展 的的领 军人 物 。刘德 海 创作 了大量 优 秀琵 琶 作 品 , 这 些 琵 琶 作 品 具 有 丰 富 的 艺 术 表 现 力 和强 烈 的艺 术 感染 力 , 深 受 大家 喜爱 。从这 些 作 品 中 , 我 们不 仅 看 到 了刘 德 海 深谙 琵 琶传 统艺 术 , 更看 到 了 他 对 琵琶 艺术 的创 新 。 在 刘德 海对 琵 琶艺 术 的诸 多创 新 中 , 琵 琶演 奏技 巧创 新这 一 点是不 容 忽视 的 。 奏技 巧
的运 用 了 许 多 新 的技 法 。 新 编《 霸王 卸 甲》 是 刘 德 海 旧 曲新 弹 系 列 之 一 。他 从 袁 世 海 ( 著名 京剧 演员 , 霸王 的扮演 者 ) 表演 的《 霸 王
别姬 》 中受 到启 发 , 他 认 为传 统 乐 曲《 霸王 卸 甲》 多是 对 战争 场面 的描写 而 少 了一份 对 人性 的刻 画 , 所 以他 力
的高 贵形 象 , 表达 了作者 对艺 术 的追 求 和崇 高 的心怀 。在 此乐 曲中也 孕育 出一 批新 的技 法 , 如反 正 弹 、 拍弦 、 对 位 轮等 。 在 继 承传 统方 面 , 给人 留下深 刻 印象 的地 方是 酣 畅抒 怀的 “ 紧 打慢 唱” 的。 乐 曲第 一段 通过 运用 左 手 的打 、 带、 颤音 等 琵 琶 常用 技 法 做装 饰 和 右 手 的分 音 、 琶 音 和新 技 巧 “ 反正弹” , 表 现 了天 鹅 的灵 动 之 美 与 湖面 的波 光 晶莹 之美 , 仿 佛让 人 们看见 了“ 白毛浮 绿水 , 红 掌拨 清 波 ” 的 优 美 景 致 。曲 中 采 用 了特 殊 音 响 技 法 中的拍 弦 ,表现 了天 鹅 高飞 浅翔 的优 美 姿态 和天 鹅 羽毛抖 动 的动 感姿 态 。 乐 曲尾 声 采用 了宽 广 的旋 律 , 具
新 技 法 的 出现 不 代表 一 定要 求 增 加 其技 术 难 度 , 它 是 因乐 曲的需 要 而 产生 的 , 它通 过 与 乐 曲的 高度 结 合 巧妙 表 现 出乐 曲的意 境 , 实 现作 者 的精 神 追求 。刘 德 海 正是 基 于这 样 的理 念而 在 他 的琵 琶作 品 中创造 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