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音韵学名词解释

音韵学名词解释

音韵学研究汉语语音系统字音汉字是表意文字并非拼音文字,一个汉字的字音就是一个音节,现代音韵学者把汉字(一个音节)比喻为一种生物,分为“头、颈、腹、尾、神”,也就是此刻的“声母、韵头(介音)、韵腹(主要元音)、韵尾(收音)、声调”,前四个是组成音节的音质单位。

并非是每一个汉字的字音都具有这五个语音成份,有的缺一个、两个或三个。

以现代汉语为例:如一【i55】只有韵腹和声调(音韵学上把没有声母也算作一个单位,成为“零声母”,也就是说“零声母”也计作一个声母);安,读【an55】有韵腹、韵尾和声调;欢【xuan55】,声母、介音、韵腹、韵尾、声调俱全。

韵腹和声调是每一个字音必需具有的成份汉语在某个历史阶段的实际读音反切注音法形成于东汉,音韵学的形成成立在反切普遍的应用基础之上。

组成汉字的三大语音要素声、韵、调的配合表,最初用来分析韵书中的反切。

《韵镜》中“东懂送屋”四个韵目表示韵母和声调。

途中小圆格里的字就是音节代表字,每一个汉字所处的地位,是由它的声、韵、调决定的,也就是说找到了某个汉字的位置就可以分析出这个音节的声、韵、调。

转,就是辗转的意思,声母和韵母辗转相拼,拼出一个个字音来,十六摄里凡是具有真正的二等韵的就叫作“外转”,不具有真正二等韵的摄就叫做“内转”。

《韵镜》和《七音略》通过度析《切韵》《广韵》的音系,分析这些韵中的反切,把他们绘制成图表。

《广韵》。

又称《大宋重修广韵》,是北宋初期的一部韵书,是在唐朝《唐韵》(在隋代《切韵》的基础上增修的)的基础上增订、重修的,广就是扩大、补充的意思。

我国最先的一部韵书是三国时魏人李登的《声类》,第二部韵书是晋代吕静的《韵集》,到了南北朝时期,韵书更多的出现,原因:一,佛教传入中国,增进了汉语音韵学的发展,那时中国的僧人和学者在学习梵文中受到梵文字母的影响,知道了辅音(体文)和元音(摩多)的拼音原理,于是创造了反切这种注音方式,这反映了人们已经能够分析汉字字音,能辨别字音里的声、韵、调了,韵书的特点就是把同韵的字或同音的字编在一路,便于写诗的人选字押韵,所以只有掌握了哪些是双声、哪些是叠韵的人材能创造出反切来。

音韵学名词解释

音韵学名词解释

音韵学名词解释音韵学音韵学=声韵学、音韵、声韵、等韵学、等韵、声母、零声母、声类、声纽、双声、七音、五音、牙音、舌音、齿音、喉音、唇音、重唇音、轻唇音、舌上音、舌头音、齿头音、正齿音、半舌音、半齿音、清浊、全清、全浊、次清、次浊、字母、三十六字母、韵母、韵类、单韵母、复韵母、鼻韵母、附声韵、不附声韵、等呼、四呼、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洪音、细音、韵头、韵腹、韵尾、介音、阴声、阳声、对转、旁转、四声、平声、仄声、平仄、阴调、阳调、直音、读为、读曰、读若、读如、拼音、反切、音和、类隔、重纽、内外转、内转、外转古音、今音、叶音(叶韵)、韵书、韵部、韵目、平水韵、十三辙、韵摄、等韵图、吴音。

“今音学”是以《切韵》(《广韵》)系韵书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代(可以包括北宋)的语音系统的;“古音学”是对“今音学”来说的,它的研究对象是先秦两汉的诗歌韵文,而以《诗经》韵味主要的根据,并且结合形声字、假借字等研究上古时期的语音系统。

“等韵学”,是以宋元以来的等韵图(如现存最早的等韵图《韵镜》、《七音略》)作为研究对象,最初是分析韵书中的反切,基本上就是分析《切韵》系韵书的反切所反映的语音系统的。

后来音韵学家又用它来研究、分析、描写近代的语音系统。

到了清代,古音学家又利用等韵去研究古韵。

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语音学。

本声:是指保存在《广韵》中的上古音,从上古到《广韵》读音一样,古本有之。

变声:是指古无此纽,后经演变分化才有此纽。

阴声韵——音韵学上依照韵尾的不同,又把古韵分为三类:无韵尾的韵和以元音收尾的韵合为一类,叫做“阴声韵”。

阳声韵——以鼻音收尾的韵叫做“阳声韵”。

古音[,m]、[,n]、[,?]三类。

入声韵——以塞音[,p]、[,t]、[,k]收尾的韵叫做“入声韵”。

(这里的“阴声韵”、“阳声韵”的区别完全是从韵尾着眼的,跟声调的分阴、阳毫无关系。

入声——声调、韵母——是和鼻音韵尾〔阳声韵〕相配的,即?,k、n,t、m,p) 、北音学:是以研究《中原音韵》系统韵书为主要内容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中原音韵》一系韵书所反映的近代北方话的语音。

音韵学名词解释整理

音韵学名词解释整理

音韵学名词整理第一章:绪论1、音韵学:分析研究汉字字音及其历史演变的一门学科。

它是专门研究汉语的语音系统的,属于历史语音学范畴。

音韵之学细分为今音学、古音学、等韵学,后来又增加北音学,即近代语音学。

2、小学:中国古代研究语言文字的学问。

这个名称起源很早,最初“小学”即最基础的学问,与今含义没有多大差别;到了汉代开始把研究文字的学问叫“小学”,文字研究包括字音、字形、字义;而至晚到唐宋时,“小学”又细分为三个门类:文字之学、训诂之学、音韵之学;再经过元明清,我国的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又有很大发展,清人编《小学考》,把“小学”分为四类,文字、声韵、训诂、音义。

3、古音学:与“今音学”相对,研究对象是先秦两汉的诗歌韵文,以《诗经》用韵为主要根据,并结合形声字,研究上古时期的语音系统的音韵学部门。

4、今音学:又称“广韵学”,以《切韵》系韵书为对象,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代的语音系统的音韵学部门。

5、等韵学:以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为研究对象,最初分析韵书中反切,即韵书语音(声、韵、调)系统。

唐宋金元时期只称“切韵之学”或“切韵法”,明初以后,才叫“等韵”(《七音略》、《韵镜》)。

到清代,音韵学家又利用等韵去研究古韵,所以等韵学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普通语言学/中国特有的传统的语音学6、北音学:以元代《中原音韵》系统的韵书和分析近代语音的等韵图为对象,建立一门“近代语音学”(“北音学”)。

第二章:音韵学的基础知识1、反切:“反切”是一种注音方法,它是用两个汉字注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这也是中国古代对汉字字音结构的分析。

反切的基本原理是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包括调)。

反切上字(如“当”)也简称为切上字,反切下字(如“孤”)也简称为切下字,“都”则称为被切字。

约在东汉的后期九创造了反切这种注音方法。

“反切”早期不用“切”字,只叫“某某反”或“某某翻”,自唐代宗大历以后,因为唐朝统治者害怕老百姓起来造反,忌讳这个“反”字,才将“反”字改为“切”字。

音韵学课件

音韵学课件

• “缔结”’的“缔”一字,过去有di和ti两读, • di的读音符合语音的历史演变规律。
• “缔”在《广韵》里属于去声齐韵。齐韵中 的“缔”字有很多同音字,如“弟、第、递、 逮、棣”等,既然它的同音字读di,它也应 该“dì”,这是符合一般规律的。 “机械”的“械”字,xì è、jì è,方言gàì ,在 某些方言中,现在的字典中采取了xì è。 古反切“械”为胡介切,古为“匣”母字, 匣母字在今音齐撮两呼的前面都已变为x了, 所以“械”字当读为xì è。将“械”读成jiè或 gài可能是受偏旁“戒”的影响。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第一章思考练习
• 1、什么是音韵学? • 2、什么是语音学? • 3、什么是今音学? • 4、什么是古音学? • 5、音韵学有那些功用?
第二章、音韵学对汉语 声母的分析
• • • • • 第一节、概说 第二节、关于声母的名称 第三节、对于声母的分析 第四节、《广韵》声母及声类 第五节、古今声母的演变
章太炎:
3 、音韵学与语音学
语音学
研究人类发音的生理基础和物 理基础。 语音学是对人类的发音进行客 观的描写,着重分析人类语音 的生理现象和物理现象,讲述 发音器官的作用,分析各种语 音的构成。正是由于这个缘故, 所以语音学又可以称为普通语 音学。它的作用在于训练人们 发音、听音、辨音和记音的基 本技能。而利用科学实验的方 法进行分析研究的语音学,叫 实验语音学。
梅县
j、q、x 普通话
• 原来普通话的j、q、x来自于古音的两个声母系统,一是g、k、 h,一是z、c、s当他们和开口呼和合口呼相拼时还是g、k、h, z、c、s,当他们和齐齿呼和撮口呼时就变成了j、q、x。
四、音韵学是建立汉 语史的前提

音韵学名词解释整理

音韵学名词解释整理

⾳韵学名词解释整理⾳韵学名词整理第⼀章:绪论1、⾳韵学:分析研究汉字字⾳及其历史演变的⼀门学科。

它是专门研究汉语的语⾳系统的,属于历史语⾳学范畴。

⾳韵之学细分为今⾳学、古⾳学、等韵学,后来⼜增加北⾳学,即近代语⾳学。

2、⼩学:中国古代研究语⾔⽂字的学问。

这个名称起源很早,最初“⼩学”即最基础的学问,与今含义没有多⼤差别;到了汉代开始把研究⽂字的学问叫“⼩学”,⽂字研究包括字⾳、字形、字义;⽽⾄晚到唐宋时,“⼩学”⼜细分为三个门类:⽂字之学、训诂之学、⾳韵之学;再经过元明清,我国的⽂字、⾳韵、训诂之学⼜有很⼤发展,清⼈编《⼩学考》,把“⼩学”分为四类,⽂字、声韵、训诂、⾳义。

3、古⾳学:与“今⾳学”相对,研究对象是先秦两汉的诗歌韵⽂,以《诗经》⽤韵为主要根据,并结合形声字,研究上古时期的语⾳系统的⾳韵学部门。

4、今⾳学:⼜称“⼴韵学”,以《切韵》系韵书为对象,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代的语⾳系统的⾳韵学部门。

5、等韵学:以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为研究对象,最初分析韵书中反切,即韵书语⾳(声、韵、调)系统。

唐宋⾦元时期只称“切韵之学”或“切韵法”,明初以后,才叫“等韵”(《七⾳略》、《韵镜》)。

到清代,⾳韵学家⼜利⽤等韵去研究古韵,所以等韵学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普通语⾔学/中国特有的传统的语⾳学6、北⾳学:以元代《中原⾳韵》系统的韵书和分析近代语⾳的等韵图为对象,建⽴⼀门“近代语⾳学”(“北⾳学”)。

第⼆章:⾳韵学的基础知识1、反切:“反切”是⼀种注⾳⽅法,它是⽤两个汉字注出另⼀个汉字的读⾳,这也是中国古代对汉字字⾳结构的分析。

反切的基本原理是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包括调)。

反切上字(如“当”)也简称为切上字,反切下字(如“孤”)也简称为切下字,“都”则称为被切字。

约在东汉的后期九创造了反切这种注⾳⽅法。

“反切”早期不⽤“切”字,只叫“某某反”或“某某翻”,⾃唐代宗⼤历以后,因为唐朝统治者害怕⽼百姓起来造反,忌讳这个“反”字,才将“反”字改为“切”字。

音韵学

音韵学

什么是音韵学?音韵学又叫声韵学。

它是分析研究汉字的字音和它的历史变化的一门科学。

是古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像现代汉语语音是现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样。

什么是语音学?研究人类发音的生理基础和物理基础。

语音学是对人类的发音进行客观的描写,着重分析人类语音的生理现象和物理现象,讲述发音器官的作用,分析各种语音的构成。

什么是语音学?今音学,是以《切韵》系韵书作为对象,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代的语音系统的。

什么是古音学?是对“今音学”来说的,它研究的对象是先秦两汉的诗歌韵文,而以《诗经》用韵为主要根据,并且结合形声字,研究上古时期的语音系统的。

音韵学有哪些功能?一、是为了更深入地了解现代汉语的语音系统。

二、利于做好现代语音规范化的工作。

三、音韵学是进行方言研究的必备知识。

四、音韵学是建立汉语史的前提五、音韵学是训沽学的工具。

六、音韵学是学习和研究古代诗歌声律的基础什么是声纽?声纽又称音纽或纽。

大概古人以为声母是一个字音的枢纽,所以将它称作声纽。

最早提到“纽”的文献是唐代孙愐的《唐韵·序》。

根据瑞典汉学家高本汉的研究,声纽与现在所说的声母略有不同,它包括同辅音的颚化音和非颚化音,如“见”纽包括 [kj]、[k]两个声母。

什么是三十字母?字母相传是唐末一个叫守温的和尚根据当时汉语声母的实际创制的,共有30个,每个字母代表的声母就是它自身的声母。

唇音:不、芳、并、明舌音:端、透、定、泥、是舌头音;知、彻、澄、日是舌上音牙音:见、溪、群、来、疑等字是也齿音:精、清、从是齿头音;审、穿、禅、照是正齿音喉音:心、邪、晓是喉中音,清;匣、喻、影亦是喉中音,浊什么是宋人三十六字母?宋初,有人根据当时的语音实际,对这30个字母的次序及取字进行了整理,同时增补了“非、敷、奉、微”和“娘、床”6个字母,即成了36个字母什么是声类?这一名称来源于反切上字的归类。

三十六字母基本上反映的是唐末宋初汉语的声母系统,而不是代表典型的中古时期——隋唐时代的声母系统。

音韵学名词解释

音韵学名词解释

音韵学名词解释
音韵学是研究语音的科学,它主要关注的是语音的发音和听觉特征。

在音韵学中,有许多重要的名词需要了解。

1. 音素:音素是语言中最小的语音单位,它可以通过改变一个音素来
改变一个单词的意思。

例如,在英语中,“b”和“p”是两个不同的
音素,因为它们可以用来区分两个单词,如“bat”和“pat”。

2. 音位:音位是一组具有相似发音特征的音素。

在某些语言中,两个
不同的音素可能被视为同一种音位,因为它们在发音上非常相似。

3. 声母和韵母:声母指的是一个单词开头的辅音或辅音组合,而韵母
则指单词末尾的元音或元音组合。

例如,在汉语中,“b”是一个声母,“a”是一个韵母。

4. 共振峰:共振峰指声道内共振频率最高处形成的峰值。

这些频率会
受到口腔、喉部和鼻腔等器官大小和形状等因素影响。

5. 声调:声调指说话时声音的升降变化。

在一些语言中,声调可以改
变一个单词的意思。

例如,在汉语中,“ma”可以表示“妈妈”、“麻烦”、“马”等不同的意思,这取决于它的声调。

6. 音位把握:音位把握是指说话者能够准确地发出某个语言中所有音
位的能力。

这对于学习外语或方言非常重要。

7. 声韵规律:声韵规律指的是不同的音素在组合成单词时所遵循的一
些规则。

例如,在汉语中,一个单词不能以两个辅音开头,因此“bba”这样的组合是不合法的。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音韵学名词解释,它们在研究和理解语音方面都非
常重要。

音韵学重点整理

音韵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总论一、音韵学1,什么是音韵学:又叫声韵学,是研究汉语各个时期的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2,语音学和音韵学语音学是对语音的客观描写,从生理、物理属性两方面对语音进行研究。

主要有三个分支:发音语音学、声学语音学、听觉语音学。

还有所谓的实验语音学。

普通语音学。

音韵学是研究某种语言的语音和该语言语音系统中语音功能的一门学科。

它包括音位学,包括研究某种语言历史上的语音变化等。

音韵总与一种具体的语言相联系,具有很强的民族特点,不可能有“普通音韵学”。

它们在观点、方法上也有不同。

音韵学侧重音类的划分,侧重语音系统的归纳整理;语音学则侧重于发音原理的分析。

3,音韵学的功用二、汉语语音的分期:研究汉语语音的历史情况,主要凭借书面文字材料。

根据文字材料性质,一般把汉语语音的历史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上古期:公元四世纪以前(晋代以前)对应语音上古音研究上古音的称之为古音学中古期:公元四世纪到十二世纪中古音今音学近古期:公元十二世纪到十七世纪近代音北音学现代期:公元十七世纪到现代现代音现代音的研究一般包括在现代汉语里古代还有一种研究和分析汉语语音的专门学问——等韵学。

这样,汉语音韵学分为四个部门:古音学、今音学、北音学、等韵学。

严格来说,这只包括一半内容,只把几个代表时期横的面进行了剖析,属于共时的研究,都不研究汉语语音的发展规律。

对于语音发展规律的研究,形成了汉语语音史这个部门。

三、汉字标音方法:1,反切以前的标音方法:早期,直接口授法后来,形声字的偏旁曾经被当作识字的拐棍用过有明确文字记载的有譬况法(包括读若法)、直音法。

2,反切3,音位学标音法1913年开“读音统一会”时,经过多方商榷研究,得到两个系统:(1)1918年11月23日,公布“注音字母”四十文,取笔画最简单的汉字组成,是汉字形式的拼音字母。

(2)1928年9月26日,公布“国语罗马字”,用西方语言字母为汉字注音。

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于1956年2月拟出《汉语拼音方案草案》,1958年2月由一届人大五次会议批准为正式方案推行。

音韵学介绍

音韵学介绍

音韵学介绍一、什么是音韵学?音韵学也称声韵学,它是研究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是古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像现代汉语语音是现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样。

所谓声、韵、调系统,简单地说,就是指某个历史时期汉语声、韵、调的种类及声母、韵母的配合规律。

以现代普通话为例,它有22个声母,38个韵母,4个调类。

其声母和韵母的配合不是任意的,而有一定的规律,如j、q、x三个声母只能和齐齿呼与撮口呼的韵母相拼,而不能与开口呼与合口呼的韵母相拼。

在研究方法上,传统音韵学主要使用的是系联法、类推法、统计法和比较法。

在标音问题上,由于古代没有现代化的标音工具,古人表示汉字声、韵的工具还是汉字,所以传统音韵学研究古音时还得借助某些习用的汉字作为标音工具,只是对古音进行构拟时才使用国际音标或其他注音符号,但这已是清代以后的事。

与传统音韵学不同,语音学是十九世纪兴起的一门研究人类语言声音的科学,它主要研究语音的系统(声音的成分和结构)、变化及发展规律,并教会人们如何去分析研究语音的系统和变化,如何发现语音的变化规律,同时训练人们发音、听音、记音、审音的技术。

语音学一般分为普通语音学、历史语音学、描写语音学和实验语音学等。

普通语音学研究人类语音中各种声音的构成,音与音的结合及相互之间的影响变化,以至声调、语调、轻重音等现象。

历史语音学研究某一语言各个历史阶段的语音系统及其发展规律。

描写语音学研究某种语言在一定时期的语音系统及其特殊现象。

实验语音学则是通过实验仪器分析语音的物理现象和生理现象。

在研究方法上,语音学主要是通过描写、实验、分析、归纳、历史比较等方法揭示语音的性质、系统及其发展规律,它所使用的标音工具主要是国际音标。

通过以上比较可以看出,汉语音韵学是我国研究汉语历史语音的一门传统学问,而语音学是研究各种语言的语音及语音各个方面的一门现代科学。

汉语音韵学相当于语音学中的一个部门,可以称为汉语历史语音学,二者在研究对象、分类、方法及标音工具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别,绝不能将它们混为一谈。

什么是音韵学?音韵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什么是音韵学?音韵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什么是音韵学?音韵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音韵学是语言学的一个专门领域,研究语言中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组织规律。

它主要研究语音的特征、音位(phoneme)、音韵变异和音系(phonetic system)等内容。

音韵学关注的是语音在语言中的角色、语音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声音如何传达意义。

音韵学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1.音素(Phoneme):音素是语言中最小的语音单位,不同
的音素具有不同的发音特征,并且在词汇中具有区别意义
的作用。

音韵学研究音素的特征、分类和发音规律。

2.音位学(Phonetics):音位学研究音韵学中的具体音素在
发音上的特征、音调、音量、音质等,以及其在不同语音
环境中的变化和调节。

3.音变(Phonological Variation):音变是指在特定的语音环
境中,音素出现不同的发音形式,具有不同的音位。

音韵
学研究音变规律,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和发展的趋势。

4.音系(Phonemic System):音系是指一个语言中所有音素
的组合和排列方式,构成了一个语言的声音系统。

音韵学
研究不同语言的音系结构和音位关系。

音韵学通过对语音的研究,探讨语音系统的规律和变化,对于理解语言声音和语言的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它为其他语言学领域,如语音学、音系学、音变学和历史音韵学等提供基础知识和理论框架。

音韵学名词解释

音韵学名词解释

音韵学名词解释音韵学音韵学=声韵学、音韵、声韵、等韵学、等韵、声母、零声母、声类、声纽、双声、七音、五音、牙音、舌音、齿音、喉音、唇音、重唇音、轻唇音、舌上音、舌头音、齿头音、正齿音、半舌音、半齿音、清浊、全清、全浊、次清、次浊、字母、三十六字母、韵母、韵类、单韵母、复韵母、鼻韵母、附声韵、不附声韵、等呼、四呼、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洪音、细音、韵头、韵腹、韵尾、介音、阴声、阳声、对转、旁转、四声、平声、仄声、平仄、阴调、阳调、直音、读为、读曰、读若、读如、拼音、反切、音和、类隔、重纽、内外转、内转、外转古音、今音、叶音(叶韵)、韵书、韵部、韵目、平水韵、十三辙、韵摄、等韵图、吴音。

“今音学”是以《切韵》(《广韵》)系韵书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代(可以包括北宋)的语音系统的;“古音学”是对“今音学”来说的,它的研究对象是先秦两汉的诗歌韵文,而以《诗经》韵味主要的根据,并且结合形声字、假借字等研究上古时期的语音系统。

“等韵学”,是以宋元以来的等韵图(如现存最早的等韵图《韵镜》、《七音略》)作为研究对象,最初是分析韵书中的反切,基本上就是分析《切韵》系韵书的反切所反映的语音系统的。

后来音韵学家又用它来研究、分析、描写近代的语音系统。

到了清代,古音学家又利用等韵去研究古韵。

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语音学。

本声:是指保存在《广韵》中的上古音,从上古到《广韵》读音一样,古本有之。

变声:是指古无此纽,后经演变分化才有此纽。

阴声韵——音韵学上依照韵尾的不同,又把古韵分为三类:无韵尾的韵和以元音收尾的韵合为一类,叫做“阴声韵”。

阳声韵——以鼻音收尾的韵叫做“阳声韵”。

古音[,m]、[,n]、[,?]三类。

入声韵——以塞音[,p]、[,t]、[,k]收尾的韵叫做“入声韵”。

(这里的“阴声韵”、“阳声韵”的区别完全是从韵尾着眼的,跟声调的分阴、阳毫无关系。

入声——声调、韵母——是和鼻音韵尾〔阳声韵〕相配的,即?,k、n,t、m,p) 、北音学:是以研究《中原音韵》系统韵书为主要内容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中原音韵》一系韵书所反映的近代北方话的语音。

音韵学名词解释整理

音韵学名词解释整理

音韵学名词解释整理,否则无分韵学,又称为声韵学,是研究汉字声旁的科学。

它从音节、母音、声母、韵母、辅音、定调、声调、韵律、音变等方面进行研究,涉及汉语的发展历史、文法构成、语言的表达形式和其他特征。

韵母,也称为声调音母,是一种单元,又称为声旁,标示汉字读音中母音部分的内容。

每个韵母由声母和母音组成,构成拼音中的音节。

声母,是构成汉语读音的基本要素。

如果认为韵母是表示汉字元音的字符,那么声母就是表示声调的字符。

声母共有23个,分别是b、p、m、f、d、t、n、l、g、k、h、j、q、x、zh、ch、sh、r、z、c、s、y、w。

音节,是拼音中音母、韵母等单元的组合。

音节是汉语语音系统的基本单位,是拼音文字表达汉语音韵的最小单位。

由声母和韵母组成,按声调分为平声和仄声两种。

母音,是一种语音特征,可以独立成音,且有它自身的音质结构,不了DB的变化。

汉语母音共有10个,分别是a、e、i、o、 u、ü、ï、üe、yu、er,其中üe和ü被称为半元音,ü后面可以出现i或y。

定调,是汉语发音教学中较客观表达汉语发音规律的一种方法。

它按音高将汉语九种声调分为“上声、去声、入声、留声”四调,分别用“整、副、会、开”表示。

当发语音时,要以定调为准,说时先决定定调,再改变声调来说出它们的正确发音。

声调,又称时调,是汉语发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按音高变化的等级化表示语言音位的一种规则措施。

汉语有四级声调,分别为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可以用数字1、2、3、4来表示。

韵律,又称音律或诗律,是指汉语语音中所按照一定律则提出的声韵规则。

韵律是汉语语音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多数汉字中发音有所依据,规律而且有好记性。

音变,是汉语语音中的一种规律现象,指汉字的读音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的过程。

音变可以长期变化,也可以短期变化。

音变可以通过音位变化、结构变化、发音变化等方式体现。

音韵学名词

音韵学名词

音韵学名词【古音】指中国周秦两汉时期的语音,与隋唐语音通称今音相对。

20世纪20年代以后人们把两者统称为古音,前者称上古音,后者称中古音。

广义的古音包括上古音的声、韵、调,狭义的古音指以《诗经》、《楚辞》押韵为中心的先秦两汉韵,等于古韵。

【五音】在汉语音韵学中,五音代指汉语声母的调音位置和调音方法,包括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

五音对朝鲜和日本的音韵体系影响很大。

【叶音】读“协”音,也称叶韵,叶句。

“叶”也作“协”。

指以改读字音的(错误)方式,来读诗经、楚辞等先秦的韵文,叶音这个称呼由朱熹提出来的。

南北朝以后的人读周秦两汉韵文感到不押韵,就临时改变其中一个或几个押韵字的读音,使韵脚和谐。

这是由于不懂古今语音不同所致。

例如:朱熹在《诗经‧召南‧行露》二章与三章是这样改变发音的;第二章谁谓雀无角(觉韵古岳切,朱叶卢谷反)何以穿我屋(屋韵乌谷切)谁谓女无家(麻韵古牙切,朱叶音谷)何以速我狱虽速我狱(烛韵鱼欲切)室家不足(烛韵即玉切)朱熹认为这篇诗应该每个字都押韵,但是他用自己的发音念,「角」和「家」不押韵,所以他改变了这两字的发音。

第三章谁谓鼠无牙(麻韵五加切,叶五红反)何以穿我墉(锺韵馀封切)谁谓女无家(麻韵古牙切,叶各空反)何以速我讼(用韵似用切,叶祥容反)虽速我讼亦女不从(锺韵疾容切)相同道理,朱熹又改变了「牙、家、讼」三字的发音,却造成了「家」在此两章的发音不同。

相同句子中的字,却有不同发音,这是相互矛盾的。

叶音事实上是对上古汉语韵部的一种误解,到了明清,开始对上古韵有所了解,知道哪些字在上古汉语中可以押韵,叶音的方法就被淘汰了。

【古纽】:指先秦两汉时期汉语的声母。

在汉语音韵学的研究里,古纽一直不象古韵那样受重视,成就也没有古韵那样大。

这主要由于材料缺乏。

到目前为止,研究古纽主要利用5种材料,即:谐声偏旁,声训,读若,异文,异切。

最先从事古纽研究的学者是清代钱大昕,以后有章炳麟、黄侃、曾运乾等人,他们先后提出不少有意义的见解。

音韵学

音韵学

长干吴儿女,眉目厌新月。 屐上足如霜,不著鸦头袜。
——李白《越女词》
古代都属入声韵。
谐声字就是含有同一 个声符的字
B、 谐声字不谐声

从“禺”得声的 隅”
“遇、寓、 “偶、耦、藕” “拘、驹” “苟、够” “景、鲸” “谅、凉” “掠”
从“句”得声的
从“京”得声的
C、反切拼不出该字读音
东-德红切 山-所间切
韻部——押韵字的归类,即韵书中韵腹和
韵尾相同的大类。 韵目——韻書中韻部的標目,也就是韻部 的代表字。 如《广韵》平声“先”韵,现代读“-an、 -uan、-ian、yan”等韵母的字,如“先、 天、千、年、烟、贤、玄、渊”等。同韵 字中领头字“先”就是韵目。
3、阴声韵、 阳声韵、 入声韵
陈弟 明古今音变

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 有转移,亦势所必然。 ——陈弟 《毛诗古音考》
三、音韵学的基本概念
(一)关于声母的术语
(二)关于韵母方面的术语
(三) 关于声调方面的术语
1、字母

字母即声母的代表字。又称“声”、 “纽”、“声纽”、“音纽”“声类”等。
三十六字母
用两个汉字合起来为 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 如:《广韵》“冬, 都宗切”
朝-直遥切
D、 通假字不同音
《出师表》:“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通 “伸”
E、异文 重文
“蒂”又写作“从艹,带声”,以“带”为 声符; “溯”又写作“氵斥 ”,以“斥”为声符; “梅”又写作“木某 ”,以“某” 为声 符; “伏羲”又写作“庖牺” 。
音韵学常识
一、概述


1、什么是音韵学 2、音韵学的研究对象 3、古音韵的历史分期 4、音韵学的功用

音韵学部分知识点梳理

音韵学部分知识点梳理

三、音韵部分1、音韵学:也叫声韵学,是研究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

2、今音学:音韵学的分支之一。

以《切韵》系韵书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代的语音系统。

3、古音学:音韵学的分支之一。

与“今音学”相对,以先秦两汉的诗歌韵文如《诗经》、《离骚》、《老子》等用韵为主要根据,并结合形声字的谐声偏旁,研究上古时期的语音系统。

4、等韵学:音韵学的分支之一。

以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为研究对象,分析、描写语音中的声、韵、调系统,相当于中国古代的普通语音学。

5、古代常见的几种注音方法:(1)譬况法:采取打比方的方法给汉字注音的方法,比如《淮南子》高诱注“旄读如绸缪之缪,急气言乃得之。

”(2)读若(读如)法:即“读得象××音”,也是一种打比方的注音方法,如《说文》“宋,读若送”。

(3)直音法:即用同音字注音。

如“根,音跟”(4)反切法:用两字来合注被切字的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反切下字与被切字的声调是一致的),合成被注字的音。

称为“某某切”(唐以前称为“某某反”)例如“毛”可用“莫袍切”来注音。

6、几种主要的音韵学著作及音韵学家:(1)《切韵》:隋代陆法言编著,是中古时期一部重要的韵书,它按韵排列,共分193韵,但原书已佚,它的音系保留在北宋陈彭年等编的《广韵》里。

对后代的音韵学研究影响深远。

(2)《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北宋陈彭年、邱雍等根据《切韵》及唐代对《切韵》的增订进行修订、补充,是我国第一部官修韵书;其语音系统与《切韵》基本一致,属《切韵》系韵书,分206韵,收26194字,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韵书,是研究中古音的主要依据。

(3)《韵镜》:唐宋间编订的反映声、韵、调配合情况的等韵著作。

与《广韵》互为补充,是考察中古音的另一种重要材料。

(4)《中原音韵》:元代周德清著,是根据当时关汉卿、马致远等元曲家作品的用韵情况编纂而成,反映了十四世纪我国北方的语音系统,是研究近代音及其演变的重要依据。

音韵学入门-第一、第二章

音韵学入门-第一、第二章
今音学是研究中古时期(隋唐时代)汉语声、 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
古音学是研究上古时期(先秦两汉)汉语声、 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
等韵学是用“等”的概念分析汉语韵母及声 韵配合规律的一门学问,它通过韵图的形式 展示某一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
后来又有“北音学”分支。
(二)音韵学的功用
1、音韵学是建立汉语史的前提 要建立汉语语音史,首先必须研究出汉语各
和现代汉语不同,古代分析韵母中的韵头和 韵腹时,则是将他们混为一体进行分类的, “类”的不同用“等”这个术语去表示。
中古时期,在同一摄内,汉语的韵母共分为 四个等。其中开口韵有四个等,合口韵也有 四个等,合称为“二呼四等”(也有称二呼八 等的),简称“等呼”。这种分类出现很早, 在敦煌写本《守温韵学残卷》中就有“四等 轻重例”,说明在唐末之前就有了四等的存 在。在宋元时期的等韵图中,四等是通过四 个格子的形式去表示的。一二三四等分别被 排列在四个格子之中。
九音和十音
到了南宋的《切韵指掌图》,又将七音中的 唇音分为重唇音和轻唇音,将舌音又分为舌 头音和舌上音,将齿音分为齿头音和正齿音, 将半舌音和半齿音合称为舌齿音,这样就成 了九音。
将半舌音和半齿音分列,即为十类,称十音。
气流阻碍方式、气流状况的分析
明方以智《通雅·切韵声原》:初发声(塞、塞 擦不送气)、送气声(塞、塞擦送气、擦)、忍收声 (边、鼻、半元音)。
拂:相当于擦音。如:f、h、x、s、sh 轹:相当于边音。如:l 揉:相当于鼻音和半元音。如:m、n
清浊分析
据《隋书·潘徽传》载,魏 李登的《声类》 和晋 吕静的《韵集》中已经有清浊的分别。 唐 孙愐的《唐韵·序》中说:“切韵者,本 乎四声。……引字调音,各自有清浊。”

音韵学等的名词解释

音韵学等的名词解释

音韵学等的名词解释音韵学及其名词解释音韵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是语音在语言中的规律和变化。

在这个领域里,有许多重要的名词需要解释和理解。

本文将对音韵学相关名词进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个学科。

1. 声母和韵母声母和韵母是构成音节的两个基本要素。

声母是指在发音时声带之前的辅音部分,如“b”、“s”,而韵母则是声带之后的元音部分,如“a”、“i”。

一个完整的音节由声母和韵母组成,如“ba”、“si”。

声母和韵母的组合形式各异,不同语言中的音节结构也有所差异。

2. 音节和音节结构音节是组成词语和语句的基本发音单位。

在一个音节中,声母和韵母以及可能的声调组合在一起,如“ba”、“si”是一个音节。

音节结构指音节中声母和韵母的排列形式,如“ba”的音节结构是(C)V,其中C代表声母,V代表韵母。

3. 音变音变指的是语音在特定环境下发生的变化。

音变可以是有规律的,也可以是无规律的。

例如,某些语言中的辅音在特定位置发生塞音化的音变,如英语中的/t/在音节尾部变为/glottal stop/,如"that"发音为/ðæt/。

音变研究对于理解语言的历史演变和方言变化非常重要。

4. 语音规则语音规则是描述语音变化的规律性规则。

这些规则用于解释在特定的音位环境中,某个音素会发生变化的情况。

例如,英语中的音素/t/在/i/音前发生齿擦音化,如"nature"发音为/ˈneɪtʃər/。

语音规则不仅帮助我们理解语言的变化,还可以用于重建古代语言。

5. 声调声调是指语言中音高上的变化,用于区分词义。

在一些语言中,声调是区分词义的唯一手段。

声调可以在音节的发音中升高或降低,或者在一个词中的不同音节之间产生抑扬关系。

例如,汉语的四声调就是通过声调的变化来区分词义的。

6. 音系音系是指一个特定语言中所有音位的集合。

它包括声母、韵母、音调和其他音位。

音系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一个语言的音韵规律和系统性变化。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韵学名词解释走:本义:跑。

会意字。

金文字形象摆动两臂跑步的人形,下部象人脚,合起来表示人在跑。

因此,古文中“走”的意思多为“跑”。

兵本义:兵器,武器。

以本义为中心,直接而并列地引申出几个词义。

“兵”以本义为中心,直接引申出持兵器的人——“士兵’”、“军队”。

《资治通鉴·吴纪》:“瑜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

”苏询《六国论》:“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以本义为中心,直接引申出与兵器有关的事——“军事”、“战争”。

宋代三十六字母大致如下:重唇音:帮滂并明正齿音:照穿床审禅轻唇音:非敷奉微牙音:见溪群疑舌头音:端透定泥喉音:影晓匣喻舌上音:知彻澄娘半舌音:来齿头音:精清从心邪半齿音:日反切起源汉语本来的注音方式是读如某字(直音法),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其声明学为汉语引入了反切这种注音方法。

另据考证,反切的产生,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篇》云:“孙叔然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

”(孙炎,字叔然,名炎)陆德明《经典释文》也说:“孙炎始为反语,魏朝以降渐繁。

”事实上,孙炎以前已有人使用反切了,如东汉服虔注《汉书》“惴,音章瑞反”。

孙炎对反切进行了整理,并编成了〖尔雅音义〗。

隋唐的反切是研究中古汉语语音系统的基本资料,是汉语音韵学的基础之一。

据历史学家范文澜研究,音韵学开始于东汉末年,当时某些儒生受梵文拼音字理的启示,创反切法来注字音.孙炎作《尔雅音义》,用反切注音,一般认孙炎为反切的创始人。

唐代时,僧人守温取汉字为三十六声母,宋人又以韵书的韵母字作为韵母。

反切法益为精密,成为最通行的注音法。

音义书解释中国汉字字音和字义的书。

古人为通读某一部书而摘举其中的单字或单词而注出其读音和字义,这是中国古书中特有的一种体制。

根据记载,汉魏之际,就有了这种书。

三国魏孙炎曾作《尔雅音义》,晋宋以后作“音义”的已增多。

一部书因师承不同,可以有几家为之作音,或兼释义。

有的还照顾到字的正误。

这种书在传统“小学”著作中独成一类,与字书、韵书、训诂书体例不同,所以一般称为音义书又称书音。

魏晋至梁陈之间的“书音”已亡佚无存,只有唐初陆德明《经典释文》中采录颇多。

唐代有关《史记》、《汉书》的音义,早已亡佚。

史部中只有何超的《晋书音义》随《晋书》流传至今。

北齐时佛教经典也有人作音义。

唐代最知名的音义书是释玄应作的《众经音义》和释慧琳作的《一切经音义》。

内容丰富,为研究古音古义的重要参考资料。

训诂学的源流:(即指训诂学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过程。

)①训诂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

这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在文献正文中对词语进行解释。

如《左传·庄公三年》:“凡师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过信为次。

”(注:①师:驻军。

②宿:夜晚。

②训诂学到汉代,确立了两种基本体式。

一类是随文释义的注释,如《毛诗故训传》、《毛诗笺》、《仪礼注》、《春秋公平传释诂》。

一类是通释语义的专著,如《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

这个时期的训诂,有了一定的体系和方法,表现出对词义研究的自觉性,成为真正的训诂学。

③训诂学从魏晋南北朝到唐代,得到进一步发展。

○训诂内容从经部扩大到史、子、集各部以及佛经;出现了“义疏”这种新的训诂形式;训诂新著不断出现,如《广雅》、《玉篇》、《经典释文》、《一切经音义》。

④宋代到明代,“训诂学”衰落。

宋明时期由于训诂成为“理学”的工具,打破了求实传统,走向衰落。

⑤清代的训诂学有了空前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这个时期的注释和训诂专著数量很多,体式完备。

更重要的是在理论上和方法上都有重大突破。

清代训诂学家具有朴素的历史观念,主张研究训诂必须区分古今;有一定求实精神,不拘于一家之说,能择善而从;采用因声求义和综合比较的方法,开拓了训诂研究的新途径。

重要著作有《说文解字注》、《广雅疏证》、《读书杂志》、《经义述闻》、《经传释词》、《经籍籑诂》(籑〔zhuan四声〕:同“撰”、“馔”)、《尔雅义疏》、《方言疏证》等。

清代说文四大家”—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王筠的《说文句读》尤备推崇,四人也获尊称为“说文四大家”。

训诂体裁传注笺疏大概有三:一曰正文体。

即典籍正文本身仍含解释形式,如《孟子》:“庠,养也”。

二曰传注体。

以古籍(经史子集)为解释对象,其中“传”为前人解说,“注”为本人见解。

如郑玄《周官注》,王先谦《荀子集解》,李善《文选注》。

不同时代的人对同一部古籍作注属于“注疏”一类的书。

最著名的就是“十三经(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注疏”。

三曰专著体。

脱离了具体文献而专门解释字词意义的著作,如《尔雅》19篇,扬雄《方言》13卷,刘熙《释名》、许慎《说文》30卷。

有释义内容的书还如阮元《经籍簒诂》、王引之《经籍述闻》、《经传释词》。

等等。

俞樾的著作俞樾俞樾平生勤奋治学,著作极丰,曾国藩赞扬他“拼命著书”,有《春在堂前书》,二百五十卷。

《诸子平议》《群经平议》《古书疑义举例》《春秋外传国语平议》《尔雅平议》《墨子平议》《春在堂随笔》《小浮梅闲话》《右台仙馆笔记》《茶香室杂钞》文学著作:《七侠五义》医学著作:《内经辨言》“经史子集”是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

一些大型的古籍丛书往往囊括四部,并用以命名,如《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四部备要》等,可见四部分类对古籍的重要意义。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代产生的典籍难以数计,据不完全统计,留存至今的尚有8万余种之多。

对古籍的分类整理也很早就开始,第一次大规模的古籍整理,始于公元前26年西汉成帝时,由刘向、刘歆父子先后主持,内容包括搜辑、校勘、分类、编目等,最终编成了中国最早的国家图书馆目录《七略》。

《七略》将当时搜辑整理的典籍分为六艺、诸子、兵书、数术、方技、诗赋六大类,加上概论性质的辑略,总题《七略》。

该书早已亡佚,但它的基本内容都被保存在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中,因此,《汉书?艺文志》成为今存最早的古籍分类目录。

汉代以后,各种官修,私撰的古籍分类目录不断涌现,分类方法也不断有所改进。

西晋荀勖的《晋中经簿》将六略改为四部,即甲部录经书(相当于六艺),乙部录子书(包括诸子、兵书、数术、方技),丙部录史书,丁部为诗赋等,这就奠定了四部分类的基础。

东晋李充所编《晋元帝书目》根据当时古籍的实际情况,将史书改入乙部,子书改入丙部,这样,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已略具雏形。

四部体制的最终确立,体现在《隋书?经籍志》中,这部实际上由唐初名臣魏征所编的目录,正式标注经、史、子集四部的名称,并进一步细分为40个类目。

从此,四部分类法为大多数史志、书目所沿用。

除了上述四分法、六分法外,历代还有将古籍七分、九分以至十二分的,但都不占主导地位,这说明经过时间的检验,四分法能较好地解决繁复的古籍分类问题,因而得到了普遍的认同。

当然,四部之下的各种类目,历代都有所变动,清代编纂的《四库全书总目》分为四部44类,有较大的权威性。

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适用于传统文化典籍。

今天,它仍是我们熟悉古籍、进而了解传统文化的一把钥匙。

五四以来,我国借鉴西方的图书分类法,按现代学科体系进行图书分类。

目前,我国各类图书馆普遍采用的是九十年代修订的"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简称"中图法"),但是,由于不少古籍很难纳入中图法的分类体系,因此一般古籍图书馆(库)的庋藏和检索,仍袭用传统的四部分类法。

经部经部收录儒家“十三经”及相关著作,包括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等10个大类,其中礼类又分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总义、通礼、杂礼书6属,小学类又分训诂、字书、韵书3属;十三经:是指在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

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十三经注疏:注和疏的并称。

注,对经书字句的注解,又称传、笺、解、章句等;疏,对注的注解,又称义疏、正义、疏义等。

注、疏内容关乎经籍中文字正假、语词意义、音读正讹、语法修辞,以及名物、典制、史实等。

经学史及小学类:经学史即经学历史,小学类分训诂、字书、韵书。

西汉时称“文字学”为“小学”,唐宋以后又称“小学”为字学。

读书必先识字,掌握字形、字音、字义,学会使用。

史部史部收录史书,包括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杂史类、别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等15个大类,其中诏令奏议类又分诏令、奏议2属,传记类又分圣贤、名人、总录、杂录、别录5属,地理类又分宫殿疏、总志、都会郡县、河渠、边防、山川、古迹、杂记、游记、外记10属,职官类又分官制、官箴2属,政书类又分通制、典礼、邦计、军政、法令、考工6属,目录类又分经籍、金石2属;正史:指《史记》、《汉书》等以帝王本纪为纲的纪传体史书。

清乾隆年间诏定二十四史为正史,1921年北洋军阀政府又增《新元史》,合称《二十五史》,不久,又将《清史稿》合编其中,合称《二十六史》。

编年:按年代顺序编排史料、著作等。

纪事本末:史书体裁之一。

以历史事件为纲,将重要史实分别列目,独立成篇,各篇又按年月顺序编写。

创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别杂史等:别史,图书四部分类中史部的一目。

指不属于正史、杂史的史书。

杂史,旧时区别于纪传、编年、纪事本末的一种史书体载。

或记一时见闻,或记一事始末,或只是一家私记,但均带有历史掌故性质。

史评:评论史事或史书的著作。

如王夫之《读通鉴论》、《宋论》是评论史事方面的专著;刘知几《史通》和章学诚《文史通义》则多载对史书的评论。

诏令奏议:诏令,文体名。

古代帝王、皇太后或皇后所发命令、文告的总称。

包括册文、制、敕、诏、诰、策令、玺书、教、谕等。

奏议,文体名。

古代臣下上奏帝王的各类文字的统称,包括表、奏、疏、议、上书、封事等。

传记:亦单称传。

记载人物事迹的文字。

一般由他人记述,亦有自述生平者,称“自传”。

传记大体分两大类:一类是以记述翔实史事为主的史传或一般纪传文字;另一类属文学范围,以史实为根据,但不排斥某些想象性的描述。

史钞:摘抄一史或合抄众史的书籍。

《宋史?艺文志》始有“史钞”一门。

有专抄一史者,如《汉书钞》、《晋书钞》之类;有合抄众史者,如《正史削繁》、《新旧唐书合钞》之类。

此类史书,博取约存,对读者有一定的方便。

载记:旧史为曾立名号而非正统者所作的传记,以别于本纪和列传。

时令:图书分类目录名。

宋以前有关时令的书籍,都入子部农家,但诸书所载,上自国家典制,下至民间风俗,不仅仅限于农事,故《中兴馆阁书目》,另列时令一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