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北地区通南巴背斜中三叠世以来构造变形时间厘定及其地质意义
关于对川东北地区地层结构的研究
关于对川东北地区地层结构的研究摘要:四川盆地东北地区有着丰富的油田资源,为了在其中的大巴山前缘与川东褶皱带交汇的地方进行油田勘探,我们专业人员根据地震资料的解释,通过各层构造特征分析,同时结合构造的演化史等构造形成的作用分析,以及川东地区各构造层的表现特征的各不相同,对川东北地区的地层结构尽行分析,以及深一层的探讨。
关键词:川东北地区地层构造特征一、川东北地区地域背景大巴山前缘和川东高陡构造带的北端就是川北地区,并且南大巴山向西南突出的弧状冲断构造带与川东褶皱带的交汇地点,在这样的构造下它为罗家寨,金珠坪构造,铁山坡构造形成了一个该地区所特有的三角地带。
在晋宁运动中,川东北地区形成了目前的基底,前震旦纪地址发展史由川东地区的构造形成已经终结,由此进入地台发育阶段。
二、川东北地区地层结构特征1.中层构造特征。
在川东北地区,它们的构造规模大、断裂的数量特别到,同时在构造两翼带有着发育倾轴逆断层,它的作用是控制着主体构造的形态,同时隆起幅度以及它的宽缓程度。
中层构造层与上层、下层的形态有着很大的区别,它的形状是背冲构造、叠瓦状构造发育。
剖面特征是断层延伸远、之间的落差大,尤其是其中很多的断层之间的距离超过了1000米,这些断层向上消失于嘉陵江祖及以上底层,向下消失于奥陶系及以下地层,但是大多数小规模断层不与上、下构造层贯通。
2.下层构造特征。
这一层在川东北地区中埋得比较深,同时受大巴山褶皱带的影响比较弱,川东北地区早期的伸展作用受压力影响对于构造来说,本构造层的构造比较简单。
在下构造层的逆冲断层发育良好,它的断层断距比较大,相对于中层来说,延伸较远。
至于奥陶统一下,川东北地区的下层这周强度小,构造变的相对缓慢,断层及落差较小。
3.上层构造特征。
在川东北地区的所有构造带中,上层构造的地层是属于埋得比较浅的,同时岩层比较软弱,同时它的褶皱构造发育较好并且排列紧密。
在川东北地区的上层沿断层的延伸方向,它会滋生一些狭长的潜伏构造、潜伏高以及鼻状构造显示。
川东北通南巴构造带须家河组裂缝特征
川东北通南巴构造带须家河组裂缝特征曹环宇;王威;刘明【摘要】为了研究裂缝对致密砂岩储集层的改造特征及其对天然气成藏的影响,以四川盆地东北部通南巴构造带为例,利用岩心、薄片及成像测井等资料,对研究区须家河组裂缝发育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区须家河组致密砂岩裂缝按成因可划分为断层相关裂缝、褶皱相关裂缝、顺层滑脱裂缝和砾石相关裂缝,其中断层相关裂缝与褶皱相关裂缝是主要的有效裂缝.研究区有效裂缝的发育与岩性、断裂和局部构造相关性明显,在细砂岩与中砂岩中最为发育,高曲率背斜与大断裂是裂缝发育的有利条件.研究区须家河组致密砂岩裂缝的发育受晚侏罗世以来盆缘造山活动的影响,此时研究区须家河组储集层已经致密,裂缝的发育提高了储集层的储渗性,对研究区晚期气藏的形成和高产具有重要意义.【期刊名称】《新疆石油地质》【年(卷),期】2018(039)004【总页数】6页(P424-429)【关键词】四川盆地;通南巴构造带;须家河组;致密砂岩;裂缝特征;形成机制【作者】曹环宇;王威;刘明【作者单位】中国石化勘探分公司,成都610041;中国石化勘探分公司,成都610041;中国石化勘探分公司,成都610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2目前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方兴未艾,致密气是其中倍受关注的焦点[1-5]。
致密气是指赋存于低孔(孔隙度小于10%)低渗(渗透率小于0.1 mD)储集层中,含气饱和度低(小于60%),一般要经过特殊作业才有开采价值的天然气。
中国致密气分布范围广,有利区面积达32×104 km2,已成为重要的增储上产领域。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T3x)是中国目前已开采的两大致密气区之一[6-7]。
川东北通南巴构造带须家河组致密砂岩经过多年勘探,取得显著成效,多口井获得高产稳产,但同时也面临着巨大挑战。
研究区须家河组埋深大,通江凹陷可达5 000 m以上,储集层物性差,与国内外典型致密砂岩相比,研究区砂岩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明显更低[8-11]。
基于地震沉积学的古河道展布特征与演变过程——以川东北通南巴背斜中下侏罗统为例
像技术,研究川东北地区通南巴背斜中下侏罗统的古河道展布、古河道定量化特征与演变过程。结果表明:研究区中下
侏罗统沉积时期发育4期古河道(湖侵体系域两期曲流河河道、高位体系域早期顺直型河道与晚期辫状河河道),古河道
为厚层砂岩沉积,测井响应为幅度较大的箱型特征,地震响应为同向轴强振幅不连续,河道内部(沿河道〉地震响应为强
2体系域划分
2.1频谱属性趋势分析 基于由基准面变化(海、湖平面)形成的经典层序地层学理论,VAIL P R等〔旳建立一套预测性的体系
域模型。体系域是基准面变化周期中连续速度变化的响应 。基准面变化(海、湖平面)周期与沉积物的垂 向旋回、古水深旋回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旳。根据陆相湖盆层序地层学原理,一个实际沉积层序的形成 来自多个旋回性外力的复合驱动,具有分级嵌套性,因此采用常规测井曲线难以直观识别层序地层的演化 趋势与过程。频谱属性趋势分析技术INPEFACIntegrated Prediction Error Filter Analysis)是以米兰科 维奇旋回理论为基础的半定量地层旋回分析技术方法如o路顺行等悶、朱红涛等匈、袁野等悶、YUAN Rui等□□等在渤海湾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苏北盆地、准嶋尔盆地等进行层序地层划分与演化分 析,通过常规基础地质资料与分析化验资料验证,具有较高的可行性与准确率。该方法利用测井曲线的纵 向高分辨率特征,采用滑动时窗谱分解法挖掘原始测井曲线中隐藏的地层发育趋势和模式,可以有效识别 基准面变化(海、湖平面)周期。INPEFA曲线负趋势代表水进过程,气候逐渐湿润;正趋势代表逐渐干旱 的水退过程;负向拐点表征湖泛面;正向拐点表征层序界面。通南巴背斜勘探程度低,缺少基础地质资料, 根据测井资料,应用INPEFA技术分析基准面的旋回变化并确定体系域的划分。根据测井地质学原理, 自然伽马曲线相较于其他测井曲线最能敏感反映泥质含量变化,频谱属性趋势分析采用自然伽马曲线。 2.2体系域划分
川东北元坝地区二叠系与三叠系地层划分方法
三 叠纪初发生 了海 侵,飞一段沉积 物为薄板状泥 晶灰岩 、泥灰岩 ,直
接 覆 盖 在 白 云岩 之 上 。
录 井 通 过 岩 芯 及 岩 屑 观 察 ,尤 其 通 过 常 规 薄 片 鉴 定 ,在 长 兴 组 地 层 中
凹陷 、 通南 巴背斜构造带 、 通江凹陷 、 川中低缓构造带五个二级构造单元 。
3 飞仙关组岩性 、电性组合特征 飞仙关 组 自上而下可 分为飞四段、飞三段 、飞二段 、飞一段 ,各 井岩
三 口井 均 在 长 兴 组 见 蜒 、二 叠 纪 有 孔 虫 等标 准 化 石 。 6 . 2 长 兴 组 为 开 阔 台地 相 沉 积
元 坝区块 已钻探井 Y B 2 7 井、Y B 2 0 4 井 、Y B 2 井、Y B 1 一侧 1 井 、Y B 1 0 1 井 、Y B 1 0 2井 、Y B 9井为 台地边缘生物礁、滩复合型相带 。
以Y B 2井 为 例 ,简 述 岩 性 组 合 特 征 : 上部 ( 6 5 4 5 . 0 0 m - 6 5 8 9 . 5 0 m ) 岩 性 主 要 为 浅 灰 色 溶 孔 白云 岩 、 白 云 岩
; 4 . 1 台地 边 缘 生 物 礁 滩 组 合 型
以Y B 2 井 、Y B 1 0 1 、Y B 1 - 侧 井为例。划分依据: ①三 口井 飞仙关组底 部均 发育一层泥 质 ( 含泥 )灰岩,而长兴 组顶部发育一 套 白云岩 ;②三 口 井 飞仙关组底部 较高 自然伽 玛值, 明显高 于下伏长兴组 ;③ 三 口井薄 片、 岩心 分析长兴组 古生物含量 十分丰富 ,而 飞仙关组没有 见到生物化石 ;④
川东北元坝地区上三叠统飞仙关组沉积特征
飞仙 关组 台地前缘 斜坡 发育在 飞一段和 飞二段 ,包括 上 斜坡 和下斜坡 两个 亚相 。上斜坡 在B 井飞一段 上部和 C 井
飞二 段 上部 均 有 出现 ,根 据岩 性 可 识别 出塌 积 、斜 坡灰 泥 、含泥斜坡灰 泥等微相 ;下斜坡 主要分布在B 井飞一段 下
屑 ,沉积 时水动 力强 ,高能滩 ),纵 向上与微 晶鲕粒 灰岩 ( 沉积 时水 动力 相对较 弱,低 能滩 )交替 出现 ,砂屑 滩分
的B 中部 和c 上部 可见 ,主 要为亮 晶砂屑 灰岩和 亮 晶鲕 井 井 粒砂 屑灰岩,亦为高能环境沉积的结果 。 5 结论
( )根据元坝地 区内岩 石学特征 、沉积构造 、古生物 1 类 型 ,结 合测井 、地震等 地球 物理标 志综合分 析 ,认 为研 究区飞仙 关组飞 一段发 育开 阔台地 台坪 ,飞二 段为 开阔台 地 、 台地 边缘鲕粒 滩 ,飞三段 为开阔 台地 台坪 ,飞 四段 为 蒸发 台地 。 ( )飞二段开 阔台地 台 内鲕滩和 台地边 缘鲕滩 2 沉积 特征 突出 ,台内鲕滩 平面上 呈现 出横 向迁移 ,纵 向上 与 滩 间沉 积 相 间 ,非 均质 性 强 ,滩 体 厚度 薄 ,大 部 分 为
晶灰岩台地边缘 .
台地边 缘位 于台地与 广海连通 的 台地 边缘 部位 ,主 要
分布 在飞二 段 。元 坝地 区飞仙关 组根据岩 性可 识别 出台地
边缘 浅滩亚 相 ,并根据颗 粒类型进 一步 可识别 出鲕粒滩 和 生屑 滩微相 。飞仙关 组 台地 边缘 浅滩 以鲕 粒滩 为主,局 部 发育 砂 屑滩 。鲕 粒滩 主要 发育 在飞 二段 B 的 上部 和中下 井 部 ,厚约 10 图2 5 m( ),岩性主要为亮 晶鲕 粒灰岩 ,反 映沉 积时期 的水动 力较强 ,砂屑滩 常常 以夹层 出现 ,在 飞二段
川东北巴中—通南巴地区须家河组致密砂岩储层裂缝发育特征及控制因素
2 裂缝发育特征
综 合 运 用 岩 芯 及 野 外 观 察 、薄 片 鉴 定 、成 像 测 井 及常规测井解释等裂缝识别方法对巴中—通南巴地 区 须 家 河 组 储 层 裂 缝 进 行 了 识 别 、描 述 ,分 析 了 其 成 因及形成时期。 21 裂 缝 类 型 及 成 因
基于 地 质 成 因,可 以 将 裂 缝 划 分 为 构 造 裂 缝 和 非构造裂缝,构造缝 可 进 一 步 细 分 为 剪 切 缝 和 张 性 缝。大多数剪切裂 缝 形 成 于 压 应 力 环 境,与 最 大 主 应力 方 向 (σ1 ) 以 一 定 锐 夹 角 共 轭 产 出 (Ding Wenlongetal.,2015;WangKeetal.,2016)。 但 实 际 情 况 下 ,致 密 砂 岩 储 层 非 均 质 性 较 强 ,当 剪 应 力 超过临界值时,一般 只 有 一 组 剪 裂 缝 以 高 角 度 缝 的 形式发育(图 2a),裂 缝 产 状 较 为 裂 缝 多 受 控 于 岩 性,发 育 于砂砾岩储层中,被 岩 性 界 面 限 制。 此 外 研 究 区 还 发 育 一 种 近 水 平 的 低 角 度 构 造 缝 ,其 延 伸 距 离 较 小 , 排布较为密集,具 有 等 距 分 布 的 特 点 (图 2b),其 成 因与构造挤压作用下断层的逆冲作用或层间滑动造 成的 近 水 平 剪 切 作 用 有 关 (Zeng Lianboetal., 2009)。张性裂缝由 地 层 张 应 力 大 于 岩 石 抗 张 强 度 而 形 成 ,研 究 区 张 性 缝 为 扩 张 裂 缝 ,为 构 造 挤 压 应 力 背景下沿最小 主 应 力 (σ3)方 向 相 对 扩 张 形 成,延 伸
图1 巴中通南巴地区构造背景及断裂特征(据 Wang Wei,2018;LiuZhaoqianetal.,2019) Fig.1 TectonicbackgroundandfaultcharacteristicsinBazhongTongnanbaarea (afterWang Wei,2018;LiuZhaoqianetal.,2019)
川东北区通南巴构造带山地三维地震勘探野外采集方法探讨
则干扰 ,提 高山区地 震激发 和接收的有效性 ,提高 目的层的地震波反 射主频 、拓宽有效波频带 ,提高纵 向分辨 率和 深层信噪比 ,落实构造 形态的任务亟待解决 。针对 以上情 况 ,我们采取了改变激发条件 ,优 选检波器 ,使检波器 与大地充分耦 合 ,合理 改变观测系统 ,提高资料 的分辨率和信噪比 。确保地震资料采集质量。
效果要好得多 ;从固定增益 记 : 录来看 ,山沟 中紫红色泥岩 中 ” 激发能量明显好于山脊紫红色 图2 闷井技术应用效果图
部资料的信噪比 ,资料 品质 得到了极大提 高 ( )。 图3
2 效果分 析
从该地 区剖面分 析 ( )。采集剖面层 次丰富 ,浅 、中 、深 目 图4 的层能量强 。信噪 比较 高 ,波形特征稳定 ,同向轴连续性好 ,各 目的 层 能够 连续追踪 ,构造形 态清晰 ,断层接触关系清楚 。较好地完成了
在地 表复杂、高差较大的山地三维地震勘探 中。 ( ) 根据不同的岩性选择不 同的激发井深 ; 1应 () 2 炸药 顶部激发和二次闷井可提高地震采集资料品质 ; ( ) 据地 表不同情况采取检波器不 同的埋置方式 . 3 根 确保检波器
与大地耦合:
( ) 密炮和增 加排列长度的方法可提高深部资料的信噪比 。 4 加
参考文献 【 陆基 孟 .等 地 震勘 探 原理 ( ( 版 ) 东营 :石 油 大学 出版社 . 1 】 M】 1
2 t ∞
【 赵殿栋.郑泽继,吕公河.等. 2 】 高分辨率地震勘探采集技术 l 石
油地球 物 理勘 探 .2 0 .3 ( :2 0 1 63 ) 6
【】 李庆 忠 3 走 M】 石油 93
川东构造特征与成因分析1
1.川东地区构造特征介绍
褶皱
隔挡式褶皱带
位于华蓥山断裂与齐岳山断裂之间,褶皱带主要呈NE向,狭长的背斜与宽缓 的向斜依次排列,背斜与向斜的宽度比为1:3-1:4。 背斜核部地层主要为三叠系,向斜核部主要为侏罗系、南部边缘有白垩系, 背斜轴部多有逆断层。
箱状(城跺式)褶皱
位于齐岳山断裂与恩施断裂之间,褶皱带由一系列NE-NNE向的褶皱群组成, 背斜和向斜大体等宽出露。 背斜核部出露古生界,向斜核部主要为三叠系,背斜轴部多有逆断层。
刘尚忠(1995)认为隔档式、城跺式和隔槽式褶皱是在统一的薄皮构造中呈 上下叠置关系,川东构造带西段后期遭受抬升剥蚀,而出露隔档式褶皱, 东段剥蚀作用较弱,呈现隔槽式褶皱。
川东剥皮构造图
谢谢大家
华蓥山断裂 北起万源,经达县南达宜宾。在华蔡山天池、宝顶一带,连续出露50Km以 上,其它地段多隐伏于地下或断续出露,全长达500Km。在地表出露部分,由主 断裂与次级分支断层组成。主断裂由2-3条断层组成,构成一断裂带走向为NE25 度-40度,断面倾向南东,倾角大于45度,一般为60度左右。是川中与川东的分 界线。
时限主要为早震旦世,是晋宁运动后的第一个构造旋回在四川东部的扬 子板块上,澄江运动没有发生褶皱运动。 华蓥山以东的川东地区仅有少量的凝灰质沉积,以复陆屑建造为主,并 广泛发育山岳冰川向的冰碛层,地层与上部的南沱组、大塘坡组等为平行或弱角 度不整合。该旋回主要受控于澄江期的块段运动。
2.川东地区构造旋回的划分
川东地区地表断裂构造出露较少,主要出现于高陡背斜的轴部,呈北东向 断续分布。但通过大量地震剖面的解释,地腹断裂构造非常发育,常出现在背斜 的轴部或陡翼,断面倾向复杂,既有倾向北西,也有倾向南东的。多组断裂剖面 上常组成冲起构造和构造三角带。其中以组成川东东部边界的华蓥山断裂和西部 边界的齐岳山断裂最为醒目和重要。
马路背构造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相特征
马路背构造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相特征彭绍坤【摘要】通过对通南巴地区钻井、岩性、测井及野外观察等资料综合分析,认为马路背构造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发育冲积平原、湖泊沉积、三角洲沉积、海陆过渡相四种类型及5种微相,有利的储集砂体为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相沉积、冲积平原及滨海相砂体,砂体分布受构造格局及物源区抬升的强度控制。
%On the basis of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data concerningdrilling ,lithology ,logging and field observa‐tion in Tongnanba Area ,this paper holds that Xujiahe Formation is well developed with alluvial plain facies ,lake sediment facies ,delta deposit facies and transitional facies as well as five microfacies .Favorable accumulative sand bodies are delta plain distributary channel facies sand body ,alluvial plain sand body and littoral facies sand body . Their distributions are controlled by structural framework and its lifting level in source area .【期刊名称】《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年(卷),期】2016(029)002【总页数】3页(P11-13)【关键词】马路背;三叠统;三角洲;冲积平原;沉积相;控制因素【作者】彭绍坤【作者单位】中石化江汉石油工程有限公司测录井公司,湖北潜江 4331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1马路背构造位于四川盆地北部通南巴构造带的东部,圈闭面积、构造幅度较大,由马1断鼻和马 2 断背斜两部分组成。
通南巴地区地层剥蚀时间及剥蚀厚度研究
通南巴地区地层剥蚀时间及剥蚀厚度研究徐会永;吴伟;刘惟庆【摘要】剥蚀厚度和高强度剥蚀时期的确定对烃源岩生烃模拟和成熟演化影响较大,依据测井、地震及实验测试资料对川东北通南巴地区剥蚀厚度和剥蚀时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晚白垩世末期川东北地区开始隆升剥蚀的时间为距今75 Ma;晚白垩时期燕山-喜山隆升运动致使研究区体罗系和白垩系地层存在大面积高强度的剥蚀,在平面上剥蚀强度差异较大,剥蚀厚度一般为700~6 000 m,总体上看呈北东强,南西弱的特征;盆地边缘的米仓山、大巴山隆起地区剥蚀强度最大,达到了6 000 m,而在盆地内部的通南巴及龙4井背斜带剥蚀强度次之,剥蚀量为250 ~3 000 m,而在盆地内部剑阁、苍溪、川复56井等的洼陷区则剥蚀相对弱些,剥蚀量一般为700~1 500 m.【期刊名称】《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4(033)006【总页数】6页(P745-750)【关键词】通南巴地区;剥蚀时间;剥蚀量;含油气盆地【作者】徐会永;吴伟;刘惟庆【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期刊社,山东青岛266580;河南理工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河南焦作454000;河南理工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河南焦作45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2川东北通南巴地区目前天然气预测资源量为3.480×1011~4.208×1011m3,圈闭资源量为1.627 61×1011 m3.该地区在1950—1960年间开始了石油地质调查和重、磁勘探工作,其后陆续开展了地质地震勘探和钻探,于嘉陵江组二段获得了5×104~7×104 m3/d天然气产能,发现新场含气构造,控制储量5.518×109 m3;河坝1井于嘉陵江组二段4.481 88~4.491 km段中测获4.32×104~8.0×104 m3/d的工业产能,飞三段4.970~4.984 km井段完井测试获2.96×105 m3/d的工业产能.剥蚀问题一直是世界性难题,方法繁多但是都存在缺陷[1-2],然而剥蚀问题又是研究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重要的剥蚀时间和剥蚀厚度的确定对研究区烃源岩成熟演化和生烃模拟影响较大,准确合理地预测该期剥蚀厚度非常重要[3-4].因此,本文依据地震、测井、及实验室测试资料,对研究区剥蚀时间和剥蚀厚度进行研究.通南巴地区的通南巴、巴中、南江3个天然气勘探区块地理位置处于东经105°51′~107°31′,北纬31°00′~32°34′的范围内,隶属通江、南江、巴中、苍溪等县、市辖区;构造位置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跨越米仓山前缘冲断带、通南巴背斜构造带、通江-平昌构造带3个二级构造带,北部延伸入米仓山隆起.研究区范围南起达县,北至南江,东至万源,西至广元,总面积约8 500 km2.研究区主体位于四川盆地川中低缓隆起带的东北段,其中通南巴区块发育通南巴大型构造带,地表出露地层为白垩系,侏罗系蓬莱镇组、遂宁组、上沙溪庙组、下沙溪庙组;巴中区块为低缓构造带,地表构造不发育,仅有彭店构造、花丛构造的局部在地表出露,出露地层为白垩系.南江区块位于米苍山山前,包括米苍山前缘的近东西向构造及三角带构造、变形的米苍山前陆盆地,局部构造包括九龙山构造带等,地表出露地层包括白垩系、侏罗系、三叠系、二叠系等地层.含油气系统模拟的首要任务是建立合理的含油气系统数字模型,由于实际地质体各要素纷繁复杂,任何地质模型都不可能完全包含和反映地下地质体的全部,因此,任何模拟研究所建立的地质模型只能是包含和反映地下地质体主要特征,这就要求在建立地质模型的过程中认真分析每一个主要的地质要素特征,并高度合并浓缩这些地质要素进入地质模型.只有合理简化的地质模型,才能较客观地模拟出油气真实的潜力和分布规律.地层剥蚀是沉积盆地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剥蚀厚度的恢复与确定在盆地分析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剥蚀厚度是埋藏史的重要参数之一,剥蚀过程也是埋藏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它对盆地中的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等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2.1 剥蚀事件受沉积盆地构造运动的影响,川东北研究区内存在几个主要的沉积不整合界面,即加里东运动造成的志留系与石炭系间的不整合面、云南运动造成的石炭系与二叠系间的不整合面、东吴运动造成的下二叠统与上二叠统间的不整合面、印支运动造成的三叠系中统与上统间的不整合面以及三叠系与侏罗系之间的不整合面,燕山及喜山运动造成的中生界顶面不整合.根据以往研究成果、区域地质资料及钻井厚度综合推断,川东北地区石炭-志留系间、二叠-石炭系间、中-上三叠统间、侏罗-三叠系间总体剥蚀厚度较小,一般小于200 m,而中-新生界间的剥蚀强度较大,多数地区大于2 000 m,由于目前川东北地区主力烃源岩普遍埋深较大,热演化程度已达高成熟-过成熟,因此加里东-印支期隆升运动产生的这些微小的剥蚀厚度对于烃源岩整个成熟与生烃时期影响十分有限,甚至可以忽略.本次研究的重点是燕山期-喜山期大剥蚀,燕山期剥蚀具有在现今地表和地震剖面能直接观察到的特点,这为合理预测分析提供了可能.2.2 剥蚀时间确定以往对确定剥蚀时间精确研究相对较少,针对于某一地区一般都根据大构造来确定,并没有考虑到具体研究区剥蚀时间存在的差异性,本文对研究区剥蚀具体时间进行了探讨.2.2.1 构造幕分析法川东北地区最后一期隆升剥蚀是由于燕山运动-喜山运动致使该区白垩系、侏罗系地层大面积缺失,目前认为这期初始隆升的时期为燕山晚幕至喜山运动早幕,地质时间为80~65 Ma.2.2.2 地质分析法地表露头显示,川东北地区北部通巴中区块的大片地区出露的最新地层为下白垩统七田寺组,这基本反映出最后一期剥蚀肯定是在下白垩统七田寺组沉积(135 Ma)之后发生的事实,即剥蚀开始时间不会早于早白垩世135 Ma,同时由于川东北地区巴中区块残余下白垩统地层之上预测的平均剥蚀厚度为2 000 m,因此,该区剥蚀开始时间应在135 Ma,之后又沉积了2 000 m地层才开始隆升剥蚀,目前,该区下白垩系残余厚度约400 m,沉积时间为11 Ma,(沉积时间依据其他测年方式得出)假设白垩系地层沉积速率相近,预测下白垩统地层之上再沉积2 000 m的地层需要55 Ma,那么该区剥蚀开始时间应该七田寺组沉积之后再延后55 Ma,即为晚白垩世晚期的80 Ma开始隆升.2.2.3 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法川东北地区3个地表剖面和毛坝1、川巴88井磷灰石样品裂变径迹测试资料表明,其表观年龄小于地层年龄,反映磷灰石均在一定程度上经历了退火作用[5],由于表观年龄可以反映地层开始抬升剥蚀的最大年龄,样品年龄在82~42 Ma,因此,可以反映川东北地区大致在晚白垩世期间开始隆升(表1).根据前人研究结果并结合本次研究,认为川东北地区是在晚白垩世末期开始隆升剥蚀的,时间定为75 Ma.2.3 剥蚀厚度预测剥蚀厚度的恢复是项世界性的难题,至今没有一种完善的方法能恢复任何地质条件下的剥蚀厚度,现有的技术方法都受特定地质条件的限制,如镜质体反射率法、声波时差法预测剥蚀的厚度就不能小于上覆再沉积的厚度,构造趋势法就要求剥蚀前的地层厚度在横向上变化较小.本次研究结合现有资料,主要利用4种方法开展预测.2.3.1 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法这一方法的基本原理是依据地震剖面上的反射波振幅、连续性等变化,分析沉积区域变化趋势,根据邻近区域内残存的构造变动前地层特征、地层产状及变化趋势分析剥蚀情况,推测被剥蚀地区的剥蚀量[6-7].构造剖面分析显示,川东北通南巴地区中生界地层明显存在不整合接触,利用该区2条剖面构造趋势预测中生界地层剥蚀厚度为1 000~6 000 m(图1和图2),研究表明川东北通南巴地区在晚白垩世末期开始的这期隆升剥蚀特别强烈,剥蚀具有南弱北强的特点.2.3.2 镜质体反射率法该种方法是Dow在1977年首次提出的[8],其机制在于镜质体反射率记载了有机质所经历的整个受热地史中最大的温度信息,它随埋深的变化呈正相关增长,具有不可逆性,这样可利用剥蚀面上下相邻地层镜质体反射率差值来估算地层剥蚀量大小[9].利用川岳84、河坝1等9口井的镜质体反射率预测中生界地层剥蚀厚度为2 900 ~4 100 m(图3).2.3.3 声波时差法该方法是Magara等首次提出的,其基本原理在正常压实情况下,泥岩压实程度与上覆的负荷或埋深有关,其孔隙度或声波时差随深度的变化是连续的,具有不可逆性,如果发生剥蚀现象,就会出现地层孔隙度或声波时差与其埋深不合理现象,与镜质体反射率法原理相似,可利用剥蚀面上下相邻地层地层孔隙度或声波时差的差值来估算地层剥蚀量大小[9-10].本次模拟利声波时差预测中生界剥蚀厚度,其中龙4预测为3 000 m,毛坝2井预测为4 100 m(图4).2.3.4 声波时差法通过镜质体反射率法、声波时差法、构造趋势法综合预测川东北通南巴地区剥蚀厚度显示,晚白垩纪这期燕山-喜山隆升运动致使该区白垩系、侏罗系地层遭到大面积高强度的剥蚀,剥蚀厚度为700~6 000 m,剥蚀强度在平面上差异较大,总体呈现北东强,南西弱的特征,其中在盆地边缘的米仓山、大巴山隆起地区剥蚀强度最大,达到了6000 m,盆地内部的通南巴及龙4井背斜带剥蚀强度次之,剥蚀量为250~3 000 m,而在盆地内部剑阁、苍溪、川复56井等的洼陷区则剥蚀相对较弱,剥蚀量一般为700~1 500 m(图5).(1)根据以往研究结果并结合本次研究,认为川东北地区是在晚白垩世末期开始隆升剥蚀的,时间距今75 Ma.(2)晚白垩纪这期燕山-喜山隆升运动致使该区白垩系、侏罗系地层遭到大面积高强度的缺失,剥蚀厚度为700~6 000 m,剥蚀强度在平面上差异较大,总体呈现东、北强,西、南弱的特征.(3)盆地边缘的米仓山、大巴山隆起地区剥蚀强度最大,达到了6 000 m,在盆地内部的通南巴及龙4井背斜带剥蚀强度次之,剥蚀量为250~3 000 m,而在盆地内部剑阁、苍溪、川复56井等的洼陷区则剥蚀相对较弱,剥蚀量一般为700~1 500 m.E-mail:***********.cn【相关文献】[1] 李伟.恢复地层剥蚀厚度方法综述[J].中国海上油气(地质),1996,10(3):167-171.[2] 陈拥锋,张渝昌,江兴歌.构造趋势法计算剥蚀量的计算机实现[J].江苏地质, 2007, 31(4): 344-347.[3] 姜素华,李金山,夏冬明,等.剥蚀厚度恢复法在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孔店组应用[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11,41(4):97-102.[4] 张小兵,张哨楠,赵锡奎,等.应用地震地层综合法计算叠合盆剥蚀厚度:以塔里木盆地阿克库勒凸起为例[J].新疆石油地质,2007,28(3):366-368.[5] 张志诚,王雪松.裂变径迹定年资料应用中的问题及其地质意义[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0(6):898-905.[6] 李坤,赵锡奎,沈忠民,等.“趋势厚度法”在塔里木盆地阿克勒凸起地层剥蚀量恢复中的应用[J]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07,29(5):415-419.[7] 杨江峰,洪太元,许江桥,等.“趋势分析法”在准噶尔盆地腹地层剥蚀量恢复中的应用[J].中国西部油气地质,2006, 2(1):83-86.[8] 佟彦明,宋立军,曾少军,等. 利用镜质体反射率恢复地层剥蚀厚度的新方法[J]. 古地理学报,2005,7(3):417-423.[9] MAGARA K.Thickness of removed sediments, paleopore pressure and paleotemperature, southwestern part of westernCanada Basin[J].AAPGBulletin,1976,60:54-65.[10] 陈瑞银,罗晓容,陈占坤,等.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代地层剥蚀量估算及其地质意义[J].地质学报,2006,80(5):685-692.。
川西北构造样式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关键词:川西北 ;构造样式 ;龙门山 ;油 气勘探 ;地质意义 中图分类号 :T El l 1 . 2 文献标识码 :A
C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n d ge ol o g i c al s i g n i i f a n c c e o f s t r u c t u r a l p a t t e r n s i n No r t h we s t Si c h u a n Ba s i n
a n d o u t c r o p d a t a o f t h e No g h we s t S i c h u a n Ba s i n we r e a n a l y z e d c o mp r e h e n s i v e l y . 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 t h a t t h e ma j o r s t r u c t u r a l p a t t e r n s
i n c l u d e s u p e r po s e d b a s e me n t t h r u s t nd a s l i d i n g - n a p p e s t r uc t u r e , i mb r i c a t e f n a t h r u s t f a u l t ,f a u l t - r e l a t e d f o l d ,b a c k ・ t hr us t f a ul t nd a a n t i c l i n e . Co ns i d e r i n g t h e t i me ma t t he s t uc r t u r l a p a t t e r n s we r e f o r me d ,t h r e e s t r uc t ur a l d e f o m a r t i o n s t a g e s c a n b e i d e n t i ie f d ,i . e .t h e t h r u s t — na p p e s ag t e d t t r i n g he t I n do s i n i n a p e iod r , he t t h r u s t - n a p pe s t a g e d ur i n g he t Ya n s h ni a n a pe io r d ,a nd he t t h r u s t — n ̄ p e -s l i d mg - n a p pe s t a ge d u r i ng he t Hi ma l a ya n pe io r d . Am o n g he t s e s t r u c t u r a l p a te r n s , he t f a u l t — r e l a t e d f o l d a n d hi & s t e e p a n t i c l i ne ma y or f m s t r u c t u r a l nd a l i t h o l o g i c t r a p s ,
杨宗永华南南缘早中生代盆地碎屑锆...
2013.5中国地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前言§1.1论文选题及研究意义自上世纪初Deprattll及Fromagett21等学者对越南北部地区的三叠系进行研究并发现其中存在的角度不整合,首先提出了印支运动。
随后国内外的诸多地质工作者对该次构造运动在华南的表现形式和动力学机制等进行了相关研究,普遍认为印支运动对华南和印支板块的地质演化产生了巨人而深刻的影响。
这一构造运动是Gondwana大陆裂解出来一系列地质体向北漂移聚合的一部分,是古特提斯东支洋盆演化中的重要环节u’41。
晚古生代一早中生代是华南、印支板块乃至整个东亚大陆整体构造格局的重要奠基时期,也是对地球发展演化产生重大影响的一个时期。
晚二叠纪时,华南板块西南部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在短时间内形成大规模巨厚的玄武岩【5'6】。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火山活动很可能是导致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事件的重要因素[7】。
稍后时期或近于同时,从南方Gondwana大陆北缘裂解出来的一系列小地块不断的向北漂移,并最终与华南板块聚合在一起,使得位于华南和印支板块之间的古特提斯洋东支洋盆发生俯冲及大陆碰撞。
然而,这一聚合事件对华南地质演化的意义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华南与华北板块的碰撞在三叠纪时完成,形成了绵亘数千里的秦岭一大别一苏鲁造山制8’91。
近于同时的,华南板块也经历了从广泛发育的碳酸盐岩台地到碎屑岩沉积的转变,在其周缘和内部形成了规模不一的沉积盆地。
因此,对晚古生代一早中生代时期的地质事件的研究,必将促进我们对该时期华南和印支板块演化的理解,而印支运动又是其中的关键所在。
其在这一系列的重大地质事件中所起到的作用又是怎样的?是如何作用的?其动力学机制是怎样的?然而,由于新生代印度板块向北漂移并最终与冈底斯喜马拉雅的大陆碰撞,导致印支板块的大规模挤出,使得印支期华南和印支板块之间相互作用留下的地质印迹遭受改造、破坏甚至湮没,这使得对华南和印支板块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变得更加艰难。
川西北地区晚三叠世卡尼期古喀斯特特征及研究意义
摘要川西北地区晚三叠世卡尼期古喀斯特特征及研究意义摘要卡尼期湿润气候事件是三叠纪内最为显著的全球性气候事件,其在中国的川西北地区、贵州、云南等地都被等时地识别出来。
卡尼阶在川西北汉旺青岩沟、观音崖剖面以及安县雎水剖面自下而上表现出由生物灰岩到黑色页岩(粉砂质泥岩)的岩性转变。
前人认为从生物颗粒灰岩到黑色页岩反映出水体由浅变深的过程。
此次在川西北地区绵竹汉旺、安县雎水剖面上三叠统卡尼阶海绵礁(丘)灰岩顶部发现古喀斯特的存在,表明川西北地区的岩层在卡尼期经历过一次暴露,其后水体逐渐变深,而后在喀斯特之上沉积黑色页岩(粉砂质泥岩)。
本次研究通过野外剖面勘察、采样及室内薄片分析,古生物化石鉴定等手段,结合国内外卡尼期事件、龙门山构造活动以及喀斯特的研究资料与方法,对卡尼阶剖面中喀斯特的具体形成时代和成因以及其与卡尼事件及龙门山隆升事件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在野外岩石露头表面可见明显的花斑状构造以及蜂窝状溶孔,显微镜下可见泥晶化颗粒,喀斯特角砾以及喀斯特溶孔充填物,其中包括泥-亮晶方解石,生物碎屑以及陆源石英颗粒。
根据露头岩性和显微薄片特征判断其属于早成岩期喀斯特;喀斯特成单层发育,之上覆盖化石丰富的黑色页岩(粉砂质泥岩),其中的菊石化石鉴定表明其为上卡尼阶底部沉积。
喀斯特之上的岩性在汉旺和雎水有差异:在绵竹汉旺青岩沟剖面,喀斯特灰岩之上覆盖有黑色粉砂质页岩,在汉旺观音崖剖面,喀斯特面之上发育黑色页岩,在安县雎水剖面,古喀斯特发育在滚落的海绵巨砾之上。
化石证据表明该喀斯特的形成时代应在早卡尼期至晚卡尼早期。
喀斯特的形成与地层的暴露以及水体的冲刷淋滤有关,而该喀斯特的形成时间与龙门山的隆升以及卡尼期湿润气候事件在发生时间上非常相近;综合研究表明,推测该喀斯特的形成与早期龙门山的隆升以及卡尼期湿润气候事件有关。
关键词:晚三叠世卡尼期湿润气候龙门山喀斯特The Late Triassic Karst in Northwest Sichuan Basin, China: Characteristics and Research SignificanceAbstractThe Carnian Climate Event, one of significant global climatic events during Triassic, was identified in Guizhou, Yunnan province and northwestern Sichuan Province. Sedimentary sequences of Carnian in Qingyangou, Guanyinya and Jushui sections reveals the lithological change from biolithite limestone to black shale (siltstone). Someone thought this lithological change is an evidence of deepening of the ocean during Carnian. We found a karst surface in the field sections. The discovery of ancient Karst at the top of the sponge reef limestone in the northwest of Sichuan Province shows that the strata have been exposed during the Carnian. And the water became more and more deep after the exposure. In order to ascertain the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in this kasrt and explore its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arnian Humid Event and the uplift of Longmen Mountain, the research observed and sampled outcrops and statistically analyzed thin sections, also included the identification of fossils, collected foreign research data and methods of karst and Carnian Humid Event. Piebald structures and honeycomb dissolved pores are obvious in the karst outcrops, and karst breccia, filling material (e.g., micritic-sparry calcite and terrigenous quartz grains) in the dissolved pores and micritization granules are discovered with microscope. According to the microscopic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lithology, the eogenetic karst is determined to be a single layer, overlied yellow and black shale containing plenty marine fossils. The identification of ammonoids in the shales shows that the karst is an important isochronous surface regarded as the boundary of the upper and lower Carnian. The strata above the karst are different between the Hanwang sections and Jushui section, i.e., the overlying rocks above the karst in the Qingyangou section, Hanwang are black silty shale and bioclastic limestone (e.g. lamellated sponge limestone and crinoidal limestone) while in Guanyinya section, Hanwang, the overlying rocks above the karst are shale and moundy sponge limestone. However, karst caves are developed at the top of sponge boulders in the Jushui section. The formation of Karst is usually related to the exposure of strata and the scour of rainfall and other fresh water. Comprehensive research implies that the formation time of this karst is close to the occurrence of theLongmen Mountain uplift and the Carnian Pluvial Event, it is thus inferred that the karst was caused by the joint effect of uplift of Longmen Mountain and Carnian paleoclimatic event.Keywords: Late Triassic Carnian Humid event Longmen Mountain Karst目录第1章引言 (1)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2研究概况 (2)1.2.1 卡尼期湿润气候事件国内外研究现状 (2)1.2.2 研究区最新进展 (5)1.2.3 早成岩期喀斯特研究现状 (7)1.3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8)1.4研究内容 (9)1.4.1 喀斯特宏观及显微特征 (9)1.4.2 喀斯特成因探讨 (9)1.4.3 喀斯特形成的时代 (9)1.4.4 喀斯特与卡尼期湿润气候事件及龙门山隆升的关系探讨 (10)1.5工作量 (10)1.5.1 工作量安排 (10)1.5.2 工作量及完成情况 (10)第2章地质背景 (12)2.1 构造背景 (12)2.2 地层背景 (13)2.3 古气候背景 (15)第3章喀斯特地层描述 (18)3.1 绵竹汉旺观音崖剖面 (18)3.2 绵竹汉旺青岩沟剖面 (20)3.3 安县雎水剖面 (22)第4章喀斯特特征 (25)4.1 喀斯特宏观特征 (25)4.1.1观音崖剖面喀斯特宏观特征 (25)4.1.2青岩沟剖面喀斯特宏观特征 (26)4.1.3雎水剖面喀斯特宏观特征 (27)4.2 喀斯特显微特征 (28)4.2.1观音崖剖面喀斯特显微特征 (28)4.2.2青岩沟剖面喀斯特显微特征 (29)4.2.3雎水剖面喀斯特显微特征 (29)第5章喀斯特时代及成因分析 (31)5.1 牙形石 (31)5.2 菊石 (33)5.3双壳 (34)5.4喀斯特成因分析 (36)第6章讨论 (41)6.1 古喀斯特的地层划分意义 (41)6.2 古喀斯特的构造意义 (42)6.3古喀斯特与卡尼期湿润气候事件的关系 (43)结论 (45)致谢 (46)参考文献 (47)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55)第1章引言第1章引言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自晚二叠末期的生物灭绝事件以后,全球古海洋环境发生了急剧的改变,并导致该时期海洋生物的科级减少率接近49%,海洋生物种级消失率更是高达80%-90%(Erwin,1994)。
青藏高原羌塘盆地晚三叠世古地磁数据及其构造意义
写一篇青藏高原羌塘盆地晚三叠世古地磁数据及其构造意义的
报告,600字
青藏高原羌塘盆地是欧亚板块西藏中部的一个古地壳变形带。
它位于巴颜喀拉山脉和巴颜喀拉河之间,其斜长脉弯曲,构成复杂的地形格局。
在这里,青藏高原羌塘盆地的古地磁数据显示了晚三叠世的构造活动及其深层次意义。
晚三叠世时期,青藏高原羌塘盆地发生了严重的大地构造作用,以及新生代特有的内陆底脊抬升,结构格局变形明显,其古地磁数据也清晰反映出晚三叠世构造活动的特征。
根据古地磁勘探资料显示,晚三叠世青藏高原羌塘盆地地区出现了多次地壳构造活动,包括挤压、拉伸、断裂等构造作用,深层次的构造活动使原有的大地构造发生变化,使青藏高原羌塘盆地地壳发生了显著变形,从而形成了其特有的地质构造模式。
这种构造活动对构成青藏高原羌塘盆地地质环境及其上部地表形态和物质组分是至关重要的,由此可以参考晚三叠世青藏高原羌塘盆地古地磁数据,进行研究其地质环境的变化趋势及结构特征的解释,以及其地质构造的演化规律等。
因此,晚三叠世青藏高原羌塘盆地古地磁数据能够反映晚三叠世的地壳构造活动,对于探讨青藏高原羌塘盆地的构造演化趋势以及其地质环境的变化趋势和结构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从而,古地磁数据在解释蒙古-滇西北地区大地构造和古地球运
动演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部分断裂带简介
中国部分断裂带简介1. 班公错-怒江断层带班公错-怒江断层带,或称班公错-东巧-怒江断层带,是青藏高原上的一条大型断层带。
它在中国境内西起班公错,向东经改则、东巧(属安多,今名强玛),到丁青后转向东南,沿怒江进入缅甸境内,在中国境内长约2,500千米。
班公错-怒江断层带是在四川期的白垩纪末期到古近纪早期形成的。
在这一时期,冈底斯地块向北不断移动,与其北部已经拼合到欧亚板块之上的羌塘地块逐渐发生碰撞,于是形成了班公错-怒江碰撞带。
冈底斯地块完全拼合到羌塘地块之上后,这条碰撞带便转变为逆掩断层带。
班公错-怒江断层带在地貌上表现为一条东西横贯羌塘高原的低地,班公错和安多-狮泉河公路均位于这条低地内。
这条断层带的东南部分则形成怒江河谷2. 定日-洛扎断层带定日-洛扎断层带是青藏高原上的一条断层带,它的别名较多,如吉隆-错那断层带、喜马拉雅主北断层带等。
该断层带西起普兰之东,向东经吉隆、定日、岗巴、洛扎至错那以东一带,近东西走向,长约800千米。
定日-洛扎断层带是在新近纪至早更新世的喜马拉雅构造期间形成的。
由于印度板块在此时向北与已经拼合到欧亚板块之上的喜马拉雅地块相碰撞,不仅造成了喜马拉雅山脉的抬升,也使喜马拉雅地块内出现了一系列的逆掩断层,定日-洛扎断层带就是这一系列逆掩断层中最北的一条。
在地貌上,定日-洛扎断层带表现为喜马拉雅山北麓近东西向的一条低地,朋曲和叶如藏布谷地即发育于这条低地内。
3. 噶尔-纳木错断层带噶尔-纳木错断层带,或称噶尔-措迈断层带、革吉-念青唐古拉断层带,是位于青藏高原上的一条断层带。
它西起革吉邦巴(旧属噶尔),向东经亚热、隆格尔、扎日南木错南、措迈(属昂仁县)至纳木错以东的念青唐古拉山脉西麓而止。
噶尔-纳木错断层带是冈底斯地块的块内断裂,在喜马拉雅地块开始与已经拼合到欧亚板块之上的冈底斯地块碰撞的华北构造期间开始发育。
早期表现为由北向南的逆冲断层,中期呈现斜冲-韧性剪切性运动,晚期则表现为左行走滑特征。
通南巴构造带阳新统缝洞型气藏勘探远景评价
通南巴构造带阳新统缝洞型气藏勘探远景评价刘殊;郭旭升;曲国胜【期刊名称】《石油物探》【年(卷),期】2007(046)004【摘要】在川东北通南巴构造带上,下二叠阳新统具有发育大型气藏较好的基础条件.为此,从通南巴构造带的构造演化背景出发,分析了通南巴构造带阳新统断层系统发育状况及其作用.通南巴构造带为一大型背斜,构造主体为北东-南西向展布.主体构造上同时又发育有大量北西-南东向断层,将主体构造切割,形成多个次一级构造.在构造带的东北部黑池梁-马路背一带,下二叠阳新统地层发育多期次、多方向、互相连通的断层系统.用平衡剖面、层序地层学方法进行分析,发现有部分断层具有明显的反转断层性质,即早期为拉张正断层,后期挤压为逆断层.通南巴构造带涪阳坝构造大规模的断层系统有利于裂缝的发育,早期拉张断层的发育有利于岩溶作用的发生.同时,尽管断层较为发育,但其都没有断穿较厚的膏岩层,保存条件较好.结合下二叠统地层本身为优质烃源岩这一有利因素,分析认为通南巴构造带东北段具有较好的勘探远景.【总页数】8页(P394-401)【作者】刘殊;郭旭升;曲国胜【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南分公司,四川德阳,618000;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南方勘探开发分公司,云南昆明,650200;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北京,10004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1.4【相关文献】1.川东北区通南巴构造带山地三维地震勘探野外采集方法探讨 [J], 李胜文2.通南巴构造带嘉二段油气勘探目标选择及开发意义 [J], 王炯祥;刘大成;周志军3.概率法在缝洞型碳酸盐岩油气藏储量评估中的应用:以塔中隆起北斜坡下奥陶统岩溶油气藏为例 [J], 吉云刚;张正红;敬兵;俆彦龙;康博;赵宽志;韩兴杰4.通南巴构造带异常高压气藏成因 [J], 赵永庆;黄仁春5.川西南地区二叠系阳新统气藏储渗空间主控因素分析及缝洞分布规律研究 [J], 85-102-06-5-3专题组;岳宏;陈更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川东北通南巴地区三叠系膏盐岩盖层预测
川东北通南巴地区三叠系膏盐岩盖层预测魏水建;冯琼;冯寅;袁书坤【摘要】在精细地层对比、膏盐岩岩石物理分析以及模型正演的基础上,确定了川东北通南巴地区膏盐岩盖层的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利用神经网络地震相分析技术刻画了盏层发育相带展布;采用三维地震属性分析,小渡分频解释和密度反演等技术预测了膏盐岩盖层分布,建立了一套适合该区膏盐岩盖层的预测技术方法,并对研究区盖层与油气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该区主要发育3套膏盐岩盖层,而嘉四五段一雷一段膏盐岩厚度大、蠕动性好,对断层具自封闭效应,是最有利的区域盖层,但封盖条件受断层活动规模影响.该区南部断裂活动弱,往北活动增强,北部断裂封盖条件存在风险.%Based on detailed 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 gypsum-salt rock petrophysical analyses and forward modeling, it was identified in this paper the seismic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of gypsum-salt cap rocks in Tongnanba region of the Northeast Sichuan Basin. With neural network seismic facies analysis method, the beneficial facies distribution of cap rocks was figured out. Using 3-D seismic attribute analysis, wavelet frequency interpretation and density inversion technologies, a set of prediction method suitable for the gypsum-salt cap rocks in the region was propos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p rocks and petroleum in the region was analyzed. There were 3 suits of gypsum-salt cap rocks in the region, among which the gypsum-salt cap rocks from the 4th, 5th Members of the Jialingjiang Formation to the lst Member of the Leikoupo Formation were the best beneficial regional cap rocks due to big thickness, well crawling and self-sealing to faults; however,the sealing conditionswere affected by fault activities. Fault activities increased from south to north, resulting in more risks for fault-sealing in the north.【期刊名称】《石油实验地质》【年(卷),期】2011(033)001【总页数】6页(P81-86)【关键词】膏盐岩;盏层;海相地层;三叠系;通南巴地区;川东北【作者】魏水建;冯琼;冯寅;袁书坤【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化集团国际石油勘探开发有限公司,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2+5中上扬子海相地层蕴藏着十分丰富的天然气资源。
四川盆地南缘早三叠世古地磁结果及其构造意义
四川盆地南缘早三叠世古地磁结果及其构造意义
杨振宇;JeanBesse
【期刊名称】《地质科学》
【年(卷),期】2000(35)1
【摘要】四川盆地南缘早三叠世古地磁研究表明,川东和川东南地区一系列北北东、北东向褶皱的形成,并非同造山期形成的弧形弯曲构造,它是受深部断裂控制形成的简单褶皱。
这一结果再次表明,华北与扬子地块的拼合晚于早三叠世,可能于早/中侏罗世完成拼合过程。
【总页数】6页(P77-82)
【关键词】四川盆地;早三叠世;古地磁;构造意义
【作者】杨振宇;JeanBesse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
所;IstitutdePhysiqueduGlobedeParis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8.4;P542.3
【相关文献】
1.龙门山构造带早三叠世古地磁新结果及其对四川盆地构造旋转的制约 [J], 叶小舟;孙知明;李海兵;曹勇;张蕾;王雷振;赵越
2.兴蒙造山带南缘东段中二叠世末—早三叠世镁铁质岩浆作用及其构造意义——来自锆石U-Pb年龄与地球化学的证据 [J], 王子进;许文良;裴福萍;曹花花
3.羌塘地块西部晚三叠世灰岩古地磁研究及其构造意义 [J], 曹勇; 孙知明; 李海兵; 叶小舟; 潘家伟; 张蕾; 刘栋梁; 刘晨光
4.四川盆地西北部早-晚三叠世物源分析及其构造意义 [J], 沈桐; 孟立丰; 牛思雨
5.华南早三叠世的古地磁学与大地构造 [J], 陈海泓;孙枢;李继亮;许靖
华;Maja.Haag;Jom Dobson;Friedrich Heller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川北中三叠统沉积层序特征及陡坡封闭型镶边台地模式
川北中三叠统沉积层序特征及陡坡封闭型镶边台地模式彭博;李国蓉;罗鹏;沈忠民;赵应权;姚尚胜【摘要】川北地区中三叠统层序地层学的对比研究表明,雷口坡组顶界面(T2/T1界面)和底界面(T3/T2界面)具有横向分异规律,由此识别出2个Ⅲ级层序,其上部SQ2层序普遍缺失高水位体系域.层序地层格架内的岩相古地理分析表明,该区中三叠世长期处于蒸发台地、局限台地环境,碳酸盐岩颗粒结构欠发育,可见少量藻屑颗粒灰岩和白云岩、细-中晶白云岩,缺少生物礁标志,藻席大量发育,白云石化作用强烈.识别出了工农镇剖面斜坡角砾,并对台地边缘位置进行了厘定.根据沉积及岩石学研究结果,得出了川北地区中三叠统典型的陡坡封闭型镶边台地模式.【期刊名称】《海相油气地质》【年(卷),期】2012(017)002【总页数】8页(P26-33)【关键词】中三叠统;碳酸盐岩;沉积特征;层序地层学;沉积模式;四川盆地中部【作者】彭博;李国蓉;罗鹏;沈忠民;赵应权;姚尚胜【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华北油田二连公司地质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11.320世纪70—90年代,国外开展了大量的碳酸盐台地沉积类型和模式研究[1-3],而国内开展这类研究的有刘宝珺[4]、梅冥相等[5]、陈景山等[6]、顾家裕等[7],他们分别提出了不同的碳酸盐岩台地类型,对鄂尔多斯盆地、塔里木盆地和四川盆地碳酸盐岩地层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顾家裕等[8]近年对碳酸盐岩台地作了较为详细的分类,但并未对每种台地类型进行详细的描述。
而对于陡坡封闭镶边台地的研究,国内尚缺少实例分析。
本文以四川盆地北部中三叠统沉积层序为研究对象,依据层序地层学原理,在层序划分的基本单元内进行层序-岩相古地理研究,力图寻找典型的沉积相岩石学标志,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该区中三叠统沉积台地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 要:通 南 巴背斜 位 于四川 盆地 东北 部,中三 叠 世以来 经历 多期 构 造挤 压与 叠加 作用 , 其 形成 与演化 主要 受到 米仓 山 构造 带 由北西 向南 东 冲断挤 压作 用 的控制 以及 大 巴山构 造带 由北 东 向南西 构造 叠加 的影 响 ,因此,厘定 通南 巴背 斜 的构 造活 动时 间可 以有效 约束 米仓 山 中三叠世 以来 陆 内变形 时 间, 亦 对 区域构 造变 形 时序 以及 米 仓 山基底 冲断 变形特 征有 指 示 意义 。本文 以两条 地质 剖面 为基础 , 刻 画出 背斜南 翼 中一 上侏 罗统 旋转 生长 地层 特征,表 明地层 发生 褶皱 的启 动时 间为
DO I : 1 0 . 1 6 5 3 9  ̄ . d d g z y c k x . 2 0 1 7 . 0 3 . 0 0 1
卷( V o l u me ) 4 1 ,期 ( Nu mb e r ) 3 ,总 ( S U M) 1 5 8
页( P a g e s ) 4 3 3  ̄ 4 4 5 , 2 0 1 7 , 6 ( J u n e , 2 0 1 7 )
义 和董 树 文 , 2 0 0 9 ) ,导 致该 地 区地表 形成 复 杂 的构
造 行迹 。低 温热 年 代学 证据 则表 明米 仓 山大 规模 冲
来 受南 秦 岭 板块 与扬 子 板块 碰 撞 拼合 影 响,该 地 区
经 历 了多期 复杂 的构造 变形 ( 肖安 成等 , 2 0 1 1 ) 。前 人
造 以及 在南 缘受 深 浅滑 脱层 影 响发育 被 动双 重构 造 ( 吴 世 祥等 , 2 0 0 6 ;罗寿兵 等, 2 0 0 7 ;李 岩 峰等, 2 0 0 8 ;
则 表 现为 多期 构 造 隆升 ,由 山 向盆 地 前展 式 波动 传 递 的特点 ( 沈 传波 等,2 0 0 7 b , 2 0 0 8 ; 李 瑞保 等 , 2 0 1 0 ;
收 稿 日期 : 2 0 1 5 - 0 8 — 2 5 ;改 回 日期 : 2 0 1 5 - 1 1 - 3 0
项 目资助: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 目( 4 0 7 3 9 9 0 6 )  ̄ ' 1 1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2 0 1 1 Z X0 5 0 0 8 一 O O 1 ) 联合资助 。 第一作者简介 :陈龙博( 1 9 9 0 - ) ,男,主要从事石油地 质综合研究工作 。E ma i l : j a s o n c h e n 4 2 0 @h o t ma i l . c o n r
断 隆 升发 生 在早 白垩世 ,并 且 后期 受 到喜 马 拉雅 造 山期 的影 响再 次强 烈 隆升( 雷永 良等,2 0 0 9 ;常远等 ,
2 0 1 0 ;田云涛 等, 2 0 1 0 ; T i a n e t a 1 . , 2 0 1 2 a ) ,而大 巴 山
研 究揭 示米 仓 山在 核部 发育 由北 向南 的基 底 冲断 构
( 9 5 ~ 9 0 Ma ) 和新 生代 中晚 期( ~ 2 4 Ma ) 开始 快速 隆升剥 蚀,隆升 速率 分别 为 0 . 0 6 ~ 0 . 0 8 5 m l n / a 和 O . 1 3 3 m r o U a 左 右。 通 过汇 总 区域低 温热 年代 学样 品点 , 分 区建 立构 造 变形 时空 序列 , 得 出川 东北 地 区在 中一 晚侏 罗世 、白垩 纪 以及始新 世一 中新 世分 别 发生 一次米仓 山由北 向南 的构造 扩展 以及大 巴 山由北东 向南西 的构 造叠加 作用 。 关键词 :通南 巴背斜 ; 生 长地层 ;低温热 年代 学;楔入 冲断构 造;构造 扩展 与叠加
中侏 罗世 晚期一 晚侏 罗世早 期,并且 通过长 剖 面解 释, 认 为米 仓 山基底 发育 楔入 冲断 构造 , 楔 端点 位移沿 前震 旦 系滑脱 层
向盆 地扩 展传 递 导致 了通 南 巴背斜 N E 向构 造 的形 成 。磷 灰石 裂变 径迹 热 模拟 显示 ,通南 巴背斜 分别 于 晚 白垩世 早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大 地 构 造 与 成 矿 学
Ge o t e c t o ni c a e t Me t a l l o g e ni a
川东北地 区通南 巴背斜 中三叠世 以来构造 变形时间厘定及其地质意义
陈龙博 , 何登发 , 王 贝 , 李英强 , 梅庆华 ,文 竹 2
造 带 和大 巴山构 造带 构 造叠 加 的影 响 ,自三叠 纪 以
吴 磊等 , 2 0 1 1 ;文竹 等, 2 0 1 3 ) ,主要 变形 时期为 晚 三 叠 世一 早侏 罗世 ,并 且在 晚 侏 罗世 一 早 白垩世 几乎 正
交 叠 加 了从 南 大 巴 山 而来 的薄 皮 逆 冲 推覆 构 造 ( 董 树 文等 , 2 0 0 6 ;施 炜等 , 2 0 0 7 ;武 红岭 等, 2 0 0 9 ;张 忠
中图分 类号 : P 5 4 2 文献标 志码 : A 文 章编 号: 1 0 0 1 . 1 5 5 2 ( 2 0 1 7 ) 0 3 . 0 4 3 3 . O 1 3
0 引 言
川 东北 地 区主 要包 括米 仓 山构造 带 东段 、南 大 巴 山构造 带 以及 通 南 巴背 斜,构造 上 既处 于 上扬 子 板 块 北缘 与 南秦 岭板 块 交 接部 位 ,亦 受到 米仓 山构
通信1 乍 啬: 何登发( 1 9 6 7 一 ) , 男, 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含油气盆地构造分析。E m a i l : h e d e n g f a 2 8 2 @2 6 3 . n e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