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重庆市第八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册期中考试题(有全部答案)

合集下载

2019学年重庆一中高一下期中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2019学年重庆一中高一下期中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2019学年重庆一中高一下期中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选择题1. “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

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

停未,停未,禾苗待我灌醉。

”这首《调笑令》描述的图示农业工具是A.翻车_________ B.曲辕犁________ C.筒车_________ D.坎儿井2. 下图引自王祯《农书·农器图谱集之十九》。

与其相关的历史解释表述正确的是A.女性对棉纺织技术进步做出贡献B.宋元以来中国丝织业衰落C.棉纺织业发展致官营手工业衰落D.王祯的《农书》成书于唐朝3. 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

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

”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徒扰民尔,可仍其旧。

”这一史实反映了宋朝A.坊市界限不复存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市分散于街巷C.市场监管相对宽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城市规模有限4. 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的一个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

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

”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

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每日中为市,舟楫塞港,街道肩摩。

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这反映出明清时期A.沿海港口城市繁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工商业市镇兴起C.县城以下开始设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政府不再监管市5. 明朝隆庆元年(1567年),进士蒋以化记载:“我吴市民,罔藉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

每晨起,小户数百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饕餮计。

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由此可知①雇佣关系出现②官营手工业兴盛③资本主义萌芽④租佃关系的繁荣A.② ④______________ B.② ③____________________ C.①③______________ D.①④6. 清朝前期,景德镇民窑接受欧洲人的定货,并经由荷兰人运往欧洲,器型种类包括西式餐具、人物饰像等。

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6)

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6)

思南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题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本卷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第一部分选择题(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1.魏晋南北朝时期耕作技术发展,形成耕耙耱技术,耙用于碎土,耱用于平整土地,从而在地面上形成一层松软土层,起到保墒抗旱的作用。

耕耙耱技术主要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是A. 小规模经营B. 简单的性别分工C. 自给自足D. 精耕细作【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

从材料的描述中我们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代农业就比较精细化管理了。

所以答案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2.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尽管“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女夙兴夜寐,纺绩积”,但农业生产始终没有大的突破,温饱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①重农政策长期推行阻碍农业生产发展②人口增长的压力③农民赋役负担的沉重④自然经济的长期存在阻碍了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A. ①②B. ②③C. ①②③D. ②③④【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重农政策长期推行是推动而非阻碍农业生产发展,判断错误,①排除;人口增长的压力导致人均粮食增加有限,解读合理,②保留;农民赋役负担的沉重,解读合理,③保留;自然经济的长期存在阻碍了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解读合理,④保留。

故答案为D项;ABC三项不符合题目要求,排除。

【点睛】本题属于解读类选择题。

其备考启示如下:其一,精准简约提炼材料核心信息是前提;其二,据此推导其原因或影响是关键。

3.《国语·晋语》中说:“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该材料说明西周时期A. 手工业被官府垄断B. 私营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C. 家庭手工业是主要经营形态D. 手工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答案】A【解析】“工商食官”指官府垄断手工业和商业,故A正确;材料表明官府垄断手工业,与私营手工业得到发展无关,排除B;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家庭手工业,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工商食官”只表明手工业和商业都被官府垄断,不能反映手工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故D错误。

重庆市第八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半期考试数学试题 含解析

重庆市第八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半期考试数学试题 含解析

重庆八中2018一2019学年度(下)半期考试高一年级数学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等差数列{}n a 中,若243,7a a ==,则6a =( ) A. 11 B. 7C. 3D. 2【答案】A 【解析】 【分析】根据2642a a a +=和已知条件即可得到。

【详解】等差数列{}n a 中,2642a a a +=642227311a a a \=-=?=故选A 。

【点睛】本题考查了等差数列的基本性质,属于基础题。

2.在V 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且,13B b a π===,则c =( )A. 1B. 213【答案】B 【解析】 【分析】利用余弦定理并解方程即可得到。

【详解】由余弦定理2222cos b a c ac B =+-可得:222=12cos3c c p -+ 即220c c --=,解得2c =,或1c =-(舍)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余弦定理及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属于基础题。

3.数学名著《算法统宗》中有如下问题:“远望巍巍塔七层,红光点点倍加增,共灯三百八十一,请问尖头几盏灯?”意思是:一座7层塔共挂了381盏灯,且相邻两层中的下一层灯数是上一层灯数的2倍,则塔的顶层共有灯( ) A. 1盏 B. 2盏C. 3盏D. 4盏【答案】C 【解析】 【分析】由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得到塔顶层的灯盏数。

【详解】设塔顶共有1a 盏灯由题意数列{}n a 为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7171238112a S -\==-解得13a = 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关键是识别其为等比数列,属于基础题。

4.向量a ,b ,c 在正方形网格中的位置如图所示。

若向量c a b λ=+,则实数λ=( )A. -2B. -1C. 1D. 2【答案】D 【解析】 【分析】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用坐标表示向量a ,b ,c ,根据c a b λ=+,即可确定λ。

2018-2019学年重庆市外国语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2018-2019学年重庆市外国语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2018-2019学年重庆市外国语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本试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1.商周时期,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春秋战国时期,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 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C.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 D.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2.北魏至唐朝中叶,政府按性别、年龄把土地分配给农民,这些土地的大部分只能使用,不准买卖。

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交纳租税,服徭役、兵役。

这一措施()A.加重农民的赋税负担 B.动摇了封建土地制度C.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 D.导致自耕农经济衰退3.明末江南农村家庭投资结构图。

该图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A.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 B.注重精耕细作C.生产日趋专业化 D.减少犁耕依赖4.1083年成都锦院建立,主要出产四种锦:上贡锦、官诰锦、臣僚袄子锦和广西锦。

由此可以推断()A.成都是宋代织锦业最发达的地区B. 成都锦院产品不投放市场C. 宋代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空前加强D.成都蜀院属于民营手工业5. 文献与考古表明,唐朝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氏锦”。

这表明()A. 外来文化影响唐代的社会生活B. 中外经济文化开始交流C. 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D. 唐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6.北宋统一后,首都汴京是南北饮食技术的交流中心,南宋时汴京的饮食业涌入杭州等地。

宋朝人普遍喜欢饮酒和饮茶,城市中还有许多凉饮店,出售甘豆汤、漉梨浆、木瓜汁、沉香水、荔枝膏水等饮料。

由此推知,宋代()A.商业市镇经济繁荣 B.经济重心完成转移C.商业活动不受政府监管 D.城市社会生活日益丰富7.考古人员在重庆宝顶山大佛湾石窟(开凿于南宋)发现了纸币造像和铁钱造像。

这可以推断出南宋()A.纸币已经成为市场主要流通货币 B.铁钱逐渐取代白银主要货币地位C.商品经济发展引发多种货币并用 D.社会经济萧条导致货币需求减少8.“朝奉”本为官名,有些徽商是由仕而贾的,他们不愿人们称其为“老板”,代之以“朝奉”的称谓。

重庆市第八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下册期中考试题

重庆市第八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下册期中考试题

重庆八中2015-2016学年度(下)半期考试高一年级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

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在中国古代社会,“国”和“家”对统治者而言是紧密相连的。

从政治角度看,古代社会中“国”和“家”的重要联结点是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2.历史学者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秦、汉以来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

”下列最能支持该观点的制度是A.三公九卿制B.三省六部制C.内阁制度 D.军机处制度3.“但这一战争并没有促使中国人惊醒……他们拒不承认中国在军事上的劣势和在政治上的衰退,这样他们便让自己继续沉睡了二十年。

”这段话中的“战争”是指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4.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设置了专门的机构进行对外交涉——五口通商大臣,起初由两广总督兼任,驻广州。

1859年,将五口通商大臣移驻上海。

1861年划归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管辖。

1866年,改称南洋通商大臣,由两江总督兼任。

这种转变实质上反映了A.中国被迫全面对外开放B.中国中央机构的半殖民地化C.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启D.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5.“它可以说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的方案,不过这个方案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与第一第二个方案是背道而驰的。

……其惨败代价之大足证我民族要生存绝不可以开倒车。

”文中“它”指的是A.太平天国运动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义和团运动6.“6日晚上,举行了专门纪念俄国十月革命的会议。

到处都有工人、学生。

国民党组织开会庆祝。

……第二天……举行了大规模的庆祝活动。

会场上到处是国民党旗和写着无产阶级口号的标语牌,还有很多绘有镰刀和斧头的红旗。

”这一场景会发生在A.1919年的北京 B.1926年的广州 C.1931年的瑞金D.1937年的延安7. “作为具体的政治历史事件的‘五四爱国运动’最足以构成新文化运动前、后期的分水岭,因为从这一事件开始,新文化运动事实上从比较广义的文化运动的范围中发生某种突破……”下列现象可作为这种“突破”表现的是A.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挑战B.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深入人心C.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潮的主流D.新文化运动的阵营日益巩固8.陈独秀说:中共一大对“党的要求——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中共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找到了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

重庆市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1)

重庆市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1)

重庆市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选择题1. 上海《川沙县志》记载晚清:“ 自洋纱盛行,而轧花、弹花、纺纱等事,弃焉若忘。

幼弱女子,亦无有习之者。

” 由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A. 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B. 上海一带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改变C. 洋货入侵挤压了民族工业发展D. 中国人民抵制西方工业文明的传播2. 近代中国的民族工业呈现出“ 一流价格,二流设备,三流产品” 的不正常现象,其中的主要原因是A. 缺少必要的资金B. 缺乏先进的投资方式C. 劳动力素质较低D. 设备和技术受制于外国3. 定量分析是依据统计数据,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历史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判断,下图中的民族企业最有可能是A. 矿山开采业B. 机器制造业C. 面粉业D. 航运业4. 据统计,1901~1911年的10年间,全国新设立的厂矿有320家,资本总额近1亿余元,是以前30余年的两倍多。

造成这种变化的因素有①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②列强资本输出使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③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实业政策的刺激④欧美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5. 1935 年 12 月,国民党通过的《确定国民经济建设实施计划》规定:“ 在目前国际情况下,凡基本工业之创办,重大工程之建筑,均须择国防后方之安全地带而设置之。

” 计划旨在A. 发展重工业增强国防力量B. 缓和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冲击C. 备战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D. 改变工业分布不均衡的状况6. 作家茅盾在其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中提到 1948 年流行着一个笑谈:“ 在中国唯一仍然在全力开动的工业是印刷钞票。

” 对这句话的正确认识是 ( )A. 国民政府滥发纸币,通货膨胀B. 钞票印刷业技术革新,印刷速度快C.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果显著D. 国统区经济繁荣,货币需求量大增7. 图片反映一定时期的历史现象,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对中国农村产生过很大影响,其相同之处是A. 都以过渡时期总路线为指导B. 都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C. 都调动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D. 都提高了农村经济的公有化程度8. 1961 年,我国开放了集市贸易 41437 个,在大中城市也相继出现了一些农副产品的自由市场。

重庆重点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下期历史期中考试

重庆重点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下期历史期中考试

2018-2019学年度高2021届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考试时间:100分钟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48分)1.“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这反映了A.小农经济生产方式B.妇女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C.手工业生产方式D.农村的商品经济发展较快【答案】A【解析】材料内容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耕织结合”的特点,这种特点就是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主要特点,男耕女织是主要的生产方式,故答案选择A项。

B选项错误,前面一句叙述的是男子的作用;C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农业;D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商品经济的内容。

2.关于小农经济和自然经济的论述中,正确的是①都是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的产物②中国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等于自然经济,并延续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结束③都具有自给自足的特征④都出现在同一时期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答案】A【解析】小农经济并不完全等同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而自然经济主要与商品经济相对。

二者都是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的产物,都具有自给自足的特征。

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背景下,而自然经济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

中国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等于自然经济,并延续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

在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二者出现了交集。

故①②③正确,④错误,答案选A。

3.(本题2分)民间有许多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谚语,如“节气不等人,春曰胜黄金”、“清明前后,点瓜种豆”、“过了芒种,不可强种”等。

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农耕文明A.以天人感应理论为基础B.注重协调南北方社会生产节奏C.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D.是统治者重视发展科技的结果【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二十四节气”“节气不等人,春曰胜黄金”“清明前后,点瓜种豆”“过了芒种,不可强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为农业生产服务,讲究不违农时,顺时劳作,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故答案为C项。

A项,天人感应是西汉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反映的是天与人的关系,与材料适时而种,不违农时不符,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协调南北方社会生产节奏,排除;D项,统治者重视发展科技与材料中“民间……谚语”不符,排除。

重庆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重庆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2019年春高一(下)期末测试卷历史历史测试卷共4页,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西周曾设司市之职,全面负责所辖市场的刑、政、教、治、量度及禁令。

司市之设A. 是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B. 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D. 利于规范市场商业行为【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中“设司市之职,全面负责所辖市场的刑、政、教、治、量度及禁令”可知,司市之职是管理市场的刑、政、教、治等,这有利于市场规范,故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开始于战国,故A选项错误;规范市场商业行为,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而不是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故B项错误。

西周时期中央集权此时也尚未形成,故C错误。

2.战国时期,黄老帛书《经法·君正》篇指出“人之本在地,地之本在宜……知地宜需时而树”;荀子有云:“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

”这些言论反映了当时我国的农业生产A. 注重遵循自然规律B. 抵制自然灾害的能力弱C. 牛耕已普及全国D. 重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知地宜需时”、“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等信息反映的是按照时令进行生产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反映了当时我国的农业生产注重遵循自然规律的特点,故选A项。

材料内容体现了根据季节、植物的生长规律播种、管理、收获庄稼等,强调了按照规律办事,没有体现自然灾害的抵制能力是否弱的问题,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牛耕普及的问题,并且牛耕的普及全国在汉代,故C选项与材料无关;材料内容陈述的是应当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的问题,没有体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

3.下表摘编了一些古籍中关于三国时期东吴之地的相关记载。

据此可知,当时东吴地区A. 成为全国经济重心B. 经济得到开发C. 耕作技术全国领先D. 贫富差距缩小【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表格信息沃野万里,士民殷富”、“其田野畛畷无数,膏腴兼倍……国税再熟之稻”“钟离牧有田二十亩,年获六十斛米,平均每亩可达三斛”可知,三国时期东吴地区的农业和商业发展,社会财富有所增长,说明这时期南方经济得到开发和发展,故B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经济重心是在宋朝以后,而不是在三国时期,故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了三国时期东吴地区经济发展的情况,没有体现耕作技术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涉及贫富差距的问题,故D选项与材料无关。

【精编文档】重庆市第八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及答案.doc

【精编文档】重庆市第八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及答案.doc

重庆八中2018-2019学年度(下)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1.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

儒家与法家主张的相通之处是A. 施行仁政与德政B. 厚古薄今复周礼C. 强调制度与秩序D. 重视道德与人伦【答案】C【解析】【详解】儒家以礼乐制度维护统治秩序,法家主张通过严刑峻法维护统治秩序,因此二者的相通之处是强调制度与秩序。

故答案为C项。

其他三项都是儒家的思想主张,与法家没有相通之处,排除A、B、D项。

【点睛】本题属于比较型选择题中的类比型选择题,即将同一类性质的事件、人物和观点进行比较,主要考查它们的相同点。

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看各自体现出的特点,再找出两者的共同点。

解答时一定要审准试题的比较点和要求,注意结合课本内容逐一辨析备选项,然后选出正确答案。

2.“衣食者,人之生利也,然且犹尚有节”“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择举之”。

以上思想反映的诉求应属战国时期A. 底层的小生产者B. 新兴的地主阶级C. 重要的游士阶层D. 没落的贵族阶层【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节用”“尚贤”等信息来看,属于战国时期反对奢侈浪费、反对任人唯亲、代表平民百姓愿望的墨家思想。

故答案为A项。

墨家代表底层的小生产者,不是代表地主阶级、游士或贵族阶层,排除B、C、D项。

【点睛】墨家主张“兼爱”,消除亲疏、贵贱的分别,同等地去爱所有的人;宣扬“非攻”,谴责战争给人民造成的灾难;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主张“尚贤”,反对任人唯亲。

墨家思想代表平民百姓的愿望,在当时影响很大。

3.《春秋公羊传》相传为子夏的弟子公羊高所作,成书于汉初。

书中大力彰扬孔子拥戴周天子“天下共主”的立场,不久之后,被汉代统治者定为官学经典。

由此可见,当时A. 迫切需要大一统的思想B. 儒学产生的时间较早C. 分封制受到统治者重视D. 孔子地位已被神圣化【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反映的《春秋公羊传》由于“大力彰扬孔子拥戴周天子‘天下共主’的立场”,从而被汉代统治者定为官学经典等信息来看,说明汉朝时期迫切需要大一统的思想来巩固统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八中2018-2019学年度高一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

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在中国古代社会,“国”和“家”对统治者而言是紧密相连的。

从政治角度看,古代社会中
“国”和“家”的重要联结点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2.历史学者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秦、汉以来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

”下列最能支持该观点的制度是
A.三公九卿制B.三省六部制C.内阁制度 D.军机处制度
3.“但这一战争并没有促使中国人惊醒……他们拒不承认中国在军事上的劣势和在政治上的衰退,这样他们便让自己继续沉睡了二十年。

”这段话中的“战争”是指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4.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设置了专门的机构进行对外交涉——五口通商大臣,起初由两广总督兼任,驻广州。

1859年,将五口通商大臣移驻上海。

1861年划归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管辖。

1866年,改称南洋通商大臣,由两江总督兼任。

这种转变实质上反映了
A.中国被迫全面对外开放B.中国中央机构的半殖民地化
C.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启D.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
5.“它可以说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的方案,不过这个方案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
与第一第二个方案是背道而驰的。

……其惨败代价之大足证我民族要生存绝不可以开倒车。

”文中“它”指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义和团运动
6.“6日晚上,举行了专门纪念俄国十月革命的会议。

到处都有工人、学生。

国民党组织开会庆祝。

……第二天……举行了大规模的庆祝活动。

会场上到处是国民党旗和写着无产阶级口号的标语牌,还有很多绘有镰刀和斧头的红旗。

”这一场景会发生在
A.1919年的北京 B.1926年的广州 C.1931年的瑞金 D.1937年的延安
7. “作为具体的政治历史事件的‘五四爱国运动’最足以构成新文化运动前、后期的分水岭,
因为从这一事件开始,新文化运动事实上从比较广义的文化运动的范围中发生某种突
破……”下列现象可作为这种“突破”表现的是
A.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挑战B.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深入人心
C.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潮的主流D.新文化运动的阵营日益巩固
8.陈独秀说:中共一大对“党的要求——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中共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找到了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

”这是指中共“二大”
A.制定党的最高纲领B.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C.决定与国民党合作D.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9.议会有意识地把王冠连同早已拟好的文件一起呈献……议会还修改了国王加冕誓词,新誓词删去了维护“先王批准的法律和习惯”一段话,改为“根据议会同意的法规”进行统治。

议会此举的目的是
A.实行君主立宪制B.确保议会行使国家主权
C.赋予国王立法权D.完全摒弃旧有法规法律
10.李剑鸣《美国革命时期对“共和政体”的重新界定》指出美国共和政体“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结果”。

其具体表现不包括
A.国会成为间接民主的代议制机构B.赋予了总统独立行使行政权的权力
C.构建了“分权制衡”的政治体制D.实行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联邦制
11.下表是俄罗斯一咨询机构1990—2006年就“十月革命给俄罗斯人民带来了什么”所作四次调查的结果。

这表明俄罗斯人
C.依然怀有大国情结D.主要关注十月革命的经济影响
12.在世界近现代史的长河中,崛起过许多叱咤风云的强国,如18世纪确立世界霸主地位的英国,19世纪末确立亚洲强国地位的日本和改革开放以来日益强大的中国。

他们发展的道路各不相同,但崛起的原因却惊人的相似。

这一共同原因是
A.和平崛起 B.制度创新 C.武力掠夺 D.民主强国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2分)
13.(24分)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其革命的一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时的清政府,正如孙中山所形容的那样,像“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彻底的腐朽了”,“全国革命的时机,现已成熟”。

可见,辛亥革命的发生,是客观情势使然,而不是什么“激进主义思潮”的产物。

因此,辛亥革命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飞跃,它推翻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结束了在中国绵延几千年并被奉若神明的君主专制制度,破天荒地宣布了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从而扫清了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障碍,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其政治意义是决不能低估的。

——陈其泰《近代史上有关重大是非的两个问题的评价》
材料二辛亥革命后,某人翻译一本书名叫《平民政治》,但现在却准备易名为《共和政治》后再出版。

《国粹学报》过去一段时间销路不畅,但最近改名《共和杂志》,重新变得抢手。

——摘编自徐兆玮《棣秋馆日记》革命后地方不同了一点,绿营制度没有改变多少……守兵当值的,到时照常上衙门听候差遣。

马兵仍照旧把马养在家中。

衙门前钟鼓楼每到晚上仍有三五个吹鼓手奏乐……
——沈从文《辛亥革命的一课》
(1)材料一是从什么角度评价辛亥革命的?(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
的历史功绩。

(6分)
(2)归纳材料二两段材料关于辛亥革命影响的不同看法,对此应如何理解?(12分)你认为
在研究历史时应该注意什么?(4分)
14.(28分)中日关系在近代历史中一直处于侵略与被侵略的状态中,循着历史的轨迹揭开这段历史,从中汲取深刻的教训是我们今天的责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自身有着世界上任何一种文明都没有的一些特点:(1)它自古以来是一种弱势文明,因而它善于模仿和吸收其他文明的长处,……但却又毫无感恩报答之心;(2)日本文化中没有“绝对正义感”,更多的是功利主义,一切都从自己的实际利益出发;(3)日本文化中还有一种非理性的鄙外主义心态,……日本的鄙外主义其矛头往往首指中国。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下
材料二《义勇军进行曲》问世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悲愤歌声,便很快就传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在世界上每一个角落,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无论他是那一个民族的中国人,都会有人唱它。

……(1937年)9 月 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布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该《宣言》强调国共合作对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前途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

——郑大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日本侵华的重要事件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

(12分)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日战争的特点。

(10分)有学者认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枢纽”。

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6分)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 BBADD 6——10 BCBAD 11——12 CB
二、综合题
13.(1)角度:政治意义(或民主政治)。

(2分)
功绩: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扫清了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障碍,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两点4分必答)促进民族的觉醒;推动民资的发
展。

(两点任选一点2分)
(2)不同看法:第一段材料反映出民国初期共和观念风行,反映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城市里
的知识分子中;第二段材料反映出辛亥革命并未带来什么变化,反映的现象主
要发生在偏远县城的普通民众中。

(8分)
理解:辛亥革命具有不彻底性;其影响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群体中是不一样的,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一个缓慢而渐进的过程。

(4分)
注意:历史的分析和评价;客观全面的研究与分析。

(或全方位分析材料,不能以偏概全。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但必须体现历史的与客观的两个角度)(4分)
14.(1)事件: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

(2分)
影响: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进一步破坏,侵略势力深入腹地;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在通商口
岸投资设厂,免收内地税,严重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巨额赔款加重人
民负担;各界掀起救亡图存的斗争(如:维新变法)。

(任答5点,10分)(2)特点:全国各族人民、海内外同胞团结抗战;形成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性质上看,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两个战场相
互配合,相互依存;中共起了中流砥柱作用;持久性;(任答5点,共10分)说明:促进中华民族觉醒,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激发爱国热情);取得近代以来反侵略战争的首次完全胜利.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
豪感;奠定民主革命胜利的基础,推动民族解放。

(6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