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万五千里长征

合集下载

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

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
二万五千里长征,简称“长征”,是第二次 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 江南北各根据地向陕北革命根据地(亦称 陕甘苏区)进行的战略大转移。1934年10 月开始,1936年10月结束。历时两年,行 程二万五千里。
夹金山又名“甲金山”,藏语称为“甲几”, 夹金为译音,意为很高很陡的意思。位于 小金县东南,属邛崃山脉,横亘于小金县 达维乡与雅安地区宝兴县之间,海拔4124 米。这里地势陡险,山岭连绵,重峦叠障, 危岩耸突,峭壁如削,空气稀薄,天气变 化无常,当地流传着的一到人间!”
夹金山是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徒步翻越的 第一座大雪山。1935年6月12日下午,红一 方面军一军团2师4团在团长王开湘、政委 杨成武带领下,克服千难万险,终于从夹 金山南麓的硗碛乡成功翻越夹金山,与正 在执行任务的红二十五师七十四团的一部, 在山下的达维乡的木城沟沟口地带相遇。 意外的相逢,为实现中国工农红军第一、 四方面军两大红军主力的胜利会师奠定了 基础。
诗词欣赏
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过草地
绿原无垠漫风烟, 蓬高没膝步泥潭。 野菜水煮果腹暖, 干草火烧驱夜寒。 随意坐地堪露宿, 卧看行云逐浪翻。 帐月席茵刀枪枕, 谈笑低吟道明天。
飞夺泸定桥
1935年5月25日,一方面红军在安顺场抢渡大渡河后,要用仅有的几只小船将几万红军渡过 河去,最快也要一个月的时间。然而国民党的反兵紧追不舍,形势十分严峻。当急之 下,于5月26日上午,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王稼祥、林彪、聂荣臻、罗荣桓、罗瑞 卿决定后,当即作出了夺取泸定桥的指令。其部署是由刘伯承、聂荣臻率领红一军团 一师和陈赓、宋任穷领导的干部团为右路军,由中央纵队及1、3、5、9军团为左路军 夹河而上攻取泸定桥。左路军由王开湘、杨成武率领的红二师四团为前锋攻击前进,5 月28日,红四团接到红一军团命令:“王开湘、杨成武:军委来电,限左路军于明天 夺取泸定桥,你们要用最高的行军速度和坚决机动的手段,去完成这一光荣的任务。 你们要在此战斗中突破过去夺道州和五团夺鸭溪一天跑一百六十里的记录”。接令后 红四团昼夜兼行240华里山路,于29日晨,出其不意地出现在泸定桥西岸并与敌军交火。 当时百余米的泸定桥已被敌人拆去了约八十余米的桥板,并以机枪、炮兵各一连于东 桥头高地组成密集火力,严密地封锁着泸定桥桥面。中午,红四团在沙坝天主教堂内 召开全团干部会议,进行战斗动员,组织了由连长廖大珠、指导员王海云率领的23名 夺桥突击队。下午四点,23名勇士冒着枪林弹雨爬着光溜溜的铁索链向东桥头猛扑。 三名战士在王友才的率领下,紧跟在后,背着枪,一手抱木板,一手抓着铁链,边前 进边铺桥板。当勇士们爬到桥中间时,敌人在东桥头放起大火、妄图以烈火阻击红军 夺桥。勇士们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烈焰,高喊“同志们,这是胜利的最后关头,鼓足勇 气,冲过去!莫怕火,冲呀!敌人垮了,冲呀!”廖大珠一跃而起踏上桥板,扑向东桥头, 勇士们紧跟着也冲了上来,抽出马刀,与敌人展开白刃战。此时政委杨成武率领队伍 冲过东桥头,打退了敌人的反扑,占领了泸定城,迅速扑灭了桥头大火 。

二万五千里长征

二万五千里长征

二万五千里长征简称"长征"。

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根据地向陕北根据地进行的战略大转移。

1934年10月开始,1936年10月结束。

历时两年,行程二万五千里。

淌过时光之河,回望红军长征的出发地,我们眼前浮现的,是红军开始漫漫长征,与根据地群众告别的情景:(一)红旗飘,军号响。

子弟兵,别故乡。

王明路线滔天罪,五次“围剿”敌猖狂。

红旗飘,军号响。

子弟兵,别故乡。

红军急切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

男女老少来相送,热泪沾衣叙情长。

紧紧握住红军的手,亲人何时返故乡?乌云遮天难持久,红日永远放光芒。

革命一定要胜利,敌人终将被埋葬!(二)此时,一首在江西中央苏区流行的山歌,又在我的耳边萦绕着:送得哥哥前线去,做双鞋子赠送你,鞋上绣了七个字,红军哥哥万万岁。

(三)这首山歌,使我们又想起了一位战士离开中央苏区时一个老大爷把一双“红军鞋”塞给给他。

这双布鞋鞋帮上绣着“慰劳红军战士”的字句。

他说:“孩子,这鞋一穿到红军的脚上,那就成了‘量天尺’了,地再广,山再高,你们也能把它‘量’完。

”从那以后,这双鞋就挂在这位年轻战士的腰间,一直伴随着他走到了陕北。

(四)面对强大凶残的敌人,险峻艰苦的环境,红军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完成了人类记录上具有伟大意义的长征,也为我们留下了无尽的财富,那就是“长征精神”!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五)人民群众对红军长征的支持,是长征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

无论在长征前,还是在长征途中,都有大量的人民群众加入到红军队伍,使红军力量得到补充;红军长征经过地区的人民群众,尽管自己生活十分贫困,但还是拿出粮食、衣被、鞋袜、食盐等支持红军,使红军得到军需物质的补充;人民群众还救护和掩护红军伤病员,积极为红军带路,提供情报,为红军驾船渡江渡河,克服天然障碍;他们对红军长征的重大贡献,将被历史永远铭记!歌曲《军民团结一家亲》就表达了深厚的军民情谊:万泉河水清又清我编斗笠送红军军爱民来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一家亲军民团结打敌人打敌人历史告诉我们:军民团结一家亲,试看天下谁人敌!(六)当红军在陕北会师时,战士们尽情高唱:红旗飘,军号响。

两万五千里长征路

两万五千里长征路

三 军 过 后 尽 开 颜 。
更 喜 岷 山 千 里 雪 ,
大 渡 桥 横 铁 索 寒 。
金 沙 水 拍 云 崖 暖 ,
乌 蒙 磅 礴 走 泥 丸 。
五 岭 逶 迤 腾 细 浪 ,
万 水 千 山 只 等 闲 。
红 军 不 怕 远 征 难 ,
七 律 长 征
·
1934~1936年间




长征准备阶段(1934年7月7日~1934年10月10日) 长征失利阶段(1934年10月10日~1935年1月15日) 长征转折阶段(1935年1月15日~1935年6月14日) 坚持北上和南下分裂阶段(1935年6月14日~1935年10月 19日) 发展巩固和南下受挫阶段(1935年10月19日~1936年7月1 日)
意义

公元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开始离开江西瑞金进行战 略大转移,至1936年10月止,红军走过了赣、闽、粤、湘 等十一个省,经过了五岭山脉、湘江、乌江、金沙江、大渡 河以及雪山草地等万水千山,行程达两万五千里。这就是举 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在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 极其伟大。它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英雄业绩,谱写了惊天地、 泣鬼神的伟大革命诗篇。它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奇迹,世界军 事史上的伟大壮举。它在世界人民的心中,早已成为一部不 朽的英雄史诗。 “红军不怕长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万 里长征不仅给我们留下了渡湘江乌江、四渡赤水、强渡大渡 河、过草地、翻雪山等一副副鲜活的历史画卷,更为我们留 下了不朽的长征精神。
五五班
杨培瑗
两万五千里长征,指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
江以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会合 的战略转移。
背景
20世纪30年代,乌云笼罩着中华大地,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 候!蒋介石在“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下,相继对中央苏区发动了 四次军事围剿,均遭到惨重失败。为彻底消灭中国工农红军,蒋 介石又亲自部署了第五次围剿,到1934年4月,中央苏区的北大 门广昌成了蒋介石的进攻重镇。在“左”倾冒险主义者博古和李 德的指挥下,不顾朱德、毛泽东等同志的反对,以集中对集中, 以堡垒对堡垒,广昌保卫战死伤红军过万人。1934年4月28日, 广昌陷落于蒋介石之手,中央苏区的北大门被打破。其它军事要 塞也相继失守。 中央苏区逐渐缩小,这时中央根据地的人力、物力十分匮 (kuì) 乏,红军已经失去了在根据地打破敌人“围剿”的可能。1934年 9月下旬,蒋介石的军队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总攻击,红军完 全陷于被动。至此,第五次反“围剿”宣告失败! 1934年10月中旬,中央红军开始了战略大转移——长征。1934 年10月,大队红军的一、三、五、八、九军团连同后方机关人员 约8万人,从江西的瑞金、于都和福建的长汀、宁化出发,向西 突围,去于红二、六军团会合……

17.二万五千里长征

17.二万五千里长征

会议内容:全力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 组织问题,肯定了毛泽东的军事战略主张,确立了 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历史意义:独立自主地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在极 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 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以 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开始确立,标志 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中国革命从此打 开了新局面。
红军长征示意图
长征主要战役:
血战湘江;突破乌江;四渡赤水;巧渡金 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包座战 役;激战腊子口;直罗镇之战;东征战役; 西征战役
三、三大主力会师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油画)
三大主力会师地点甘肃会宁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甘革 命根据地的吴起镇,1936年10月,红 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 军胜利会师,三大主力的胜利会师, 宣告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第四次:1932年底,国民党调集30个师的兵力,分三路向 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围剿”。红军在周恩来和朱德的指 挥下,根据毛泽东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采取声东击西,大兵团 伏击,集中优势兵力,坚决围歼的作战方针,消灭敌人3个师, 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第五次: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100万军队、200多架飞 机,采用“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方针,向各革命根据地发动 了第五次“围剿”。对中央根据地,蒋介石动用50万兵力,分 路“围剿”中央红军。在王明“左”倾冒险主义思想的影响下, 李德等人先推行“军事冒险主义”策略,后在敌人的猖狂进攻面 前采取“拼命主义”,最后发展成“逃跑主义”,导致中央红军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被迫退出 中央革命根据地,突围转移,开始长征。

长征二万五千里的故事

长征二万五千里的故事

长征二万五千里的故事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为了求得解放和民族独立而进行的一次艰苦的远征运动,全
程约二万五千里。

这段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事件发生在1934年至1935年间,深刻地改变了中国革命的进程和命运。

长征的起因是中国共产党在江西苏区与国民党进行了激烈的武装斗争,并且由
于内外敌人的围剿,情势变得十分严峻。

为了保全党和红军的力量,中国共产党决定实施战略转移,这就是著名的长征。

长征开始时,红军总人数大约有六万多人,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徒步行军。


途中,红军面对了恶劣天气、复杂地形、敌人的追击,以及物资匮乏等一系列艰难困苦。

然而,红军没有放弃,他们坚持着信念,顽强地战胜了种种困难。

长征的过程中,红军发生了一系列重要的战役,包括四渡赤水、过草地、战胜
腊子口等。

无论是在战斗中还是在行军中,红军始终保持了高度的政治觉悟和纪律性,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确保了长征的胜利。

长征最终在1935年10月胜利结束,在陕北与西北的革命根据地会师。

虽然长
征途中损失了大量的人员,但红军并未因此消亡,反而在长征中锻造出了坚韧不拔、不怕艰苦、顽强拼搏的战斗精神,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座丰碑,它不仅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优良品质,也让
世人看到了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而付出的巨大牺牲。

长征的故事将永远镌刻在中国革命史册上,成为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象征。

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

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

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长征(1934年10月—1936年10月),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红二方面军(由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会合后组成)、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

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在二万五千华里以上,因此长征又常被称作二万五千里长征。

国民党称此为“流窜”。

1936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合,长征结束。

长征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红军曾四次由毛泽东率领突破了国民党的“围剿”。

但由于王明一意孤行的“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为保存充分的实力,中国红军被迫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两万五千里长征。

1934年10月10日晚6点12分,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率红军主力五个军团及中央、军委机关和部队共8.6万人,分别自瑞金、鄠都地区出发,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逃跑),从而开始进行红军打败国民党的转折点。

转移时经过:何家冲、金家寨、泾县、旌德、陶家河、汤口、谭家桥、分水、淳安、怀玉山、常山、重溪、玉山、江山、横峰、戈阳、古楼、庆元、福安、宁冈、宁化、井冈山、雩都、长汀、全州、桂东、信丰······长征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

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

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路线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

党中央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

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艰苦,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

八年级历史二万五千里长征

八年级历史二万五千里长征

4.长征的开始
1934 年 4 月,红军主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同年 10月,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 8万多人 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踏上了向西转移的漫漫 征途。
二、遵义会议
1.遵义会议召开的原因
这次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而导致 的长征,一开始出现了很多问题。 他们遇到了些四次反“围剿”胜利
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存在和迅速发展 , 蒋介石国民党统治集团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呢? 面对蒋介石集结重兵对中央革命革命据地 实行的重点“围剿” ,中央苏区做出了什么 样的反应呢?
3.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 败
第五次反“围剿”与前四次相比有什么 不同之处? 为什么第五次反“围剿”会以失败告终?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以后,中国共产 党和工农红军面临着什么样的处境?
2.遵义会议
1935 年 1 月,中央红军进占贵州遵义。中 共中央在这里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做出了一些什么样的决议?
大会选出了哪些领导?
3.遵义会议的意义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 领导地位。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 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 攸关的转折点。
4.二万五千里长征
中 四央 渡红 赤军 水( 路一 线方 略面 图军 )
红军过草地
红军长征跨越了多少个省?
三、三大主力会师
1.三大主力会师
“三大主力”指哪三支军队呢?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二万五千里长 征胜利结束。
三大主力会师
2.长征的意义
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 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长征中红军 表现出的对革命的必胜信念和一往无前、不怕 牺牲的英雄气概,成为激励共产党人和人民军 队前进的巨大动力。

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故事50字

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故事50字

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故事50字
摘要:
1.长征背景及意义
2.长征过程中的重要事件
3.长征精神的传承和启示
正文:
自从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撤离长江南北各苏区,开始长征以来,这场人类历史上最为艰苦的军事行动历时一年多,行程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6年10月胜利结束。

长征不仅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大意义,也成为了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

长征过程中,红军历经千辛万苦,突破敌人的围追堵截,跨越雪山草地,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在四渡赤水、强渡乌江、攻克娄山关等重要战役中,红军战士展现出顽强拼搏、敢于胜利的精神风貌。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生动体现,它包括坚定的信仰、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敢于胜利等核心价值观。

长征精神不仅在当时鼓舞着红军战士克服重重困难,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如今,长征已成为一种象征,它提醒着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长征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团结一致,我们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走向胜利。

总之,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一部充满英勇、智慧和信念的史诗。

它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英勇奋斗的见证,更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敢于胜利的精神传承。

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资料

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资料

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资料1. 引言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为逃避国民党军队的追击而进行的一次战略转移行动。

该行动发生在1934年-1935年期间,对于中国革命的胜利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有关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相关资料。

2. 背景二万五千里长征发生在中国国内革命战争进程中的重要时期。

当时,国民党政府对于共产党的武装力量展开了一系列的围剿战争。

为了寻求生存空间,中国工农红军不得不进行长途跋涉,最终在陕北地区找到了新的根据地。

3. 长征路线工农红军的长征路线总计约二万五千里,穿越了青藏高原、大渡河、金沙江、抚州等地。

其间经历了艰苦的山川峡谷、道路坎坷、气候变化等考验,不仅需要与敌军展开战斗,还需面对自然环境带来的挑战。

4. 长征中的重要事件在长征过程中,工农红军经历了一系列重要事件。

其中,斗争胜利的草地战争、遵义会议和四渡赤水战役是最为著名的事件之一。

草地战争使红军走向了胜利的道路,遵义会议则在政治上确立了毛泽东的权威,四渡赤水战役是红军战胜敌军阻击的重要战役。

5. 长征的影响二万五千里长征对于中国革命具有深远的影响。

首先,长征加深了红军与民众的联系,提高了红军的威信。

其次,长征期间形成了一系列军事战略和战术的经验,为日后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积累。

最后,长征也筛选了革命队伍,构建了坚定的革命意志。

6. 资料来源本文所述资料主要来源于以下渠道:•中央档案馆收藏的有关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文件和档案;•相关历史专著和研究论文;•参与长征的红军志愿者和见证人的口述资料;•文革期间出版的一些红军长征时期的文献;•国内外的历史文献。

7. 结论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在国内革命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略转移行动。

长征不仅使红军得以保存生命力,也在某种意义上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进程。

长征的经历和取得的胜利,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长征两万五千里的故事

长征两万五千里的故事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进行战略撤退的重要事件。

在长征中,红军经历了艰苦的环境和条件,克服了无数的困难和挑战,最终成功地完成了战略转移的任务。

以下是一些关于长征两万五千里的故事:
1.血战湘江:在长征初期,红军遭遇了国民党军队的重创,损失惨重。

在湘
江战役中,红军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最终成功地突破了封锁线。

2.突破封锁线:在长征途中,红军遭遇了国民党军队的多次围追堵截,但他
们最终成功地突破了重重包围,最终到达了目的地。

3.翻越雪山:在长征途中,红军翻越了高耸的雪山和冰川,其中最著名的是
海拔5000多米的雪山。

这些雪山不仅海拔高,而且气候恶劣,但红军战士们不畏艰险,最终成功地翻越了雪山。

4.穿越草地:在长征途中,红军穿越了人迹罕至的草地。

这些草地在当时是
荒无人烟的地区,红军战士们不仅要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还要面对敌人的追击。

但他们最终成功地穿越了草地,继续向目的地前进。

这些故事展现了红军在长征中的坚韧和勇气,他们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最终成功地完成了战略转移的任务。

这些故事也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的强大意志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第17课 二万五千里长征

第17课 二万五千里长征

第17课二万五千里长征说课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一个伟大的胜利,同时在世界史上也是一项壮举。

它所体现出来的长征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永远流传。

另外长征途中的遵义会议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它的地位相当重要。

因此,本课需要学生识记的知识较多,红军长征,遵义会议,三大主力会师。

本课内容在考试中多以选择题、材料题和问答题等形式出现。

长征的时间、原因、经过和三大主力会师是常考重点。

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和手段,力求使学生掌握这些重点。

并会长征精神和红军胜利的意义。

一、课程标准: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红军四次反“围剿”胜利、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遵义会议2、过程与方法:充分挖掘课内外课程资源,加深对长征的了解和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热爱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三、学习重点、难点、知识点1 、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2、难点:遵义会议四、学法指导:读课文概括本课主要内容本课主要讲述了几个问题:、、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电视剧《长征》片头曲(激发学生兴趣),这首歌概括了长征的艰难,赞扬了红军不畏艰难,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今天让我们重走长征路,体味一下这种乐观的革命情怀吧!(二)、授课与活动1、毛泽东在秋收起义中,建立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什么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此后红军和革命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使国民党统治集团惶恐不安,准备“围剿”。

)2、请同学们看课本93页,农村革命根据地示意图,看中国共产党又创建了哪些革命根据地?3、最大的一块根据地是哪个根据地?中华苏维埃政府所在地是哪里?4、根据地的发展壮大使国民党反动派十分震惊,请同学们课文内和小资料回答:从1930年10月蒋介石先后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几次进攻?结果怎样?5、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红军被迫长征。

二万五千里长征

二万五千里长征

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是指1934~1936年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亦称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

二万五千里长征,简称“长征”,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根据地向陕北革命根据地(亦称陕甘苏区)进行的战略大转移。

1934年10月开始,1936年10月结束。

历时两年,行程二万五千里。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以及敌强我弱,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遭到失败,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同时留下部分红军就地坚持游击战争。

8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为了给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探索道路,命令红六军团撤离湘赣苏区,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

10月,红六军团与红三军(后恢复红二军团番号)会合,并创建了湘鄂川苏区。

10月上旬,中央红军主力各军团分别集结陆续出发,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及直属纵队离开江西瑞金就途。

10月21日,中央红军从赣县王母渡至信丰县新田间突破国民党军第一道封锁线,沿粤赣边、湘粤边、湘桂边西行,至11月15日突破了国民党军第二、三道封锁线。

然而博古、李德等领导人一味退却,消极避战,使红军继续处于不利地位。

中央军委决定从兴安、全州之间抢渡湘江,经浴血奋战,于12月1日渡过湘江(即第四道封锁线),由于连续苦战,红军锐减。

12月中旬,抵达湘黔边时,毛泽东力主放弃原定进入湘西与第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

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开会,接受了毛泽东的主张,决定向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地区前进,使红军避免了覆亡的危险。

1935年1月7日,红军占领遵义。

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举行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着重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制定了红军尔后的战略方针,从而在最危险的关头挽救了红军和中国共产党。

两万五千里长征故事

两万五千里长征故事

两万五千里长征故事中国工农红军以血肉之躯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二万五千里长征。

那你知道两万五千里长征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两万五千里长征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两万五千里长征故事:危难时刻见真情长征有许多艰难的故事,有的故事让人想起来心里暖融融的。

特别是来自友军的无私帮助,正是这些帮助和扶持,红军才能走出艰难险阻,走向胜利。

1936年5月底6月初,经历了无数的磨难,红6军团到达了西康境内。

由于连续的草地行军,特别是长时间的断粮缺水,战士们的体力严重不足,部队疲劳到了极限。

粮食问题再得不到解决,部队就很难再前进了。

正当大家几乎陷入绝望的时候,他们在一个叫稻城的小县城和红32军会合了。

红32军是为了专门接应红6军团来到稻城的。

在最困难的时候见到友军,大家奔走相告,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本来疲惫不堪的身体好像一下子充足了电。

红32军给红6军团送来了一群大牦牛、肥猪和肥羊,一捆捆的羊皮背心、羊皮手套和睡觉用的皮垫子,还有不少青稞和豌豆。

这样多的物资对他们来说真是“及时雨”。

其实,红32军也是经过草地行军、忍饥受冻过来的,在那样艰苦的岁月里,红32军的战友们所体现的团结互助精神让人终身难忘。

一番休整后,红6军团又踏上了征程。

当时全军上下竟连一口可以做饭的大锅也没有。

原来部队集体用的厨具,随着行军作战已全部丢掉了。

自从渡过金沙江后,干部战士都是分散野餐,用个人的搪瓷缸子当炊具。

可红32军送给他们的这些肉食和粮食,怎样才能吃到嘴里呢?为了不麻烦当地的藏族同胞,红6军团的先头部队向藏族群众买了几口大缸,用来煮肉。

大家正准备美餐一顿时,没想到他们买的那些大缸经不起烈火高温的烘烤,肉还没煮熟,大缸就“砰”地一声炸了。

有的连队由于烧坏了大缸,干脆就吃起了半生不熟的肉。

买不起缸的连队,就把肉分割给个人,战士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在地上点上火,经过一番烟熏火燎之后,吃起了“熏肉”或“烤肉”,这倒也别有一番情趣。

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小故事30字

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小故事30字

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小故事30字摘要:1.长征背景介绍2.长征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及意义3.长征精神的历史影响和现实意义正文:在中国革命史上,二万五千里长征无疑是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

这场始于1934年,终于1936年的战略大转移,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英勇顽强与坚韧不拔。

以下是关于长征的一些小故事,它们生动地展现了长征过程中的艰苦斗争和红军战士们的不朽精神。

长征背景介绍:1934年,由于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和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央苏区面临巨大压力。

为了摆脱困境,红军决定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长征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及意义:1.突破乌江:红军在长征初期,成功突破乌江防线,为后续战斗赢得了时间。

2.占领遵义: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军队的领导地位,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

3.四渡赤水:红军巧妙地四渡赤水,调动敌人,争取了主动。

4.攻克娄山关:攻克娄山关,红军取得了长征途中的一次重要胜利。

5.大会师:长征结束后,红军在延安大会师,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

长征精神的历史影响和现实意义:长征精神是伟大长征的结晶,它包括坚定的信仰、英勇奋斗、团结协作、顾全大局、艰苦奋斗等伟大品质。

长征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时至今日,长征精神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它提醒我们,无论遇到何种困难,都要保持坚定的信念,勇往直前。

长征精神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永远激励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拼搏。

总之,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它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英勇斗争精神。

长征精神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

“二万五千里”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二万五千里”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键入文字]“二万五千里”是怎么计算出来的?1935 年10 月19 日,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到达陕北吴起镇胜利结束长征。

时任直属队党总支书记的萧锋在他的日记里记载:当天,毛泽东对他讲,红军长征根据红一军团团部汇总,最多的走了二万五千里。

之后,中央开始在一些正式文件中,提出红军经过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说法。

那么,“二万五千里”到底是怎么计算出来的?毛泽东当年就给出了答案:是根据红一军团团部汇总得出的。

但是,由于战争年代的特殊原因,当时的大部分汇总材料没能完整保存下来。

现在所能查到的关于红军长征行程的记录,包括中央红军红一军团直属队长征行程表及亲历过长征的陈伯钧、童小鹏、萧锋等人的长征日记。

尽管这些材料是片段的,统计也是不完全的,但根据记录有一点毫无疑问,红一军团直属队至少走了18000 里,其他人也走了14000 里以上。

另外,在计算红军长征的行程时,有几个重要因素绝对不容忽视。

长征途中,红军打的是运动战,频繁迂回穿插,是少不了走路的。

如,萧锋在1934 年11 月21 日记载:“午后二时出发,急行军经过坝场村、师胡村达冷水铺宿营”;在1935 年1 月4 日记载:为抢渡乌江,“从龙溪急行军赶到沙坝”,等等。

在以上记载中,虽然都有行军记录,却没有行程记录。

在长征中,红军进行的大小规模的战斗难以数计,把这些因作战而走的路程统计起来,肯定不是个小数目。

此外,红军不仅仅要行军作战,还要筹款、做群众工作等,这些工作同样是需要走路的。

如,萧锋在1934 年11 月11 日记载:“师政谭主任布置在白石渡镇休整几天,要求扩红三百名。

我担负扩红和筹款工作,到各连去了解情况,走了六十五里。

”还有,长征中,尤其是长征初期,红军由于缺少地图,走错路的事也经常发生。

陈伯钧在1934 年12 月8 日记载:第38 团“行军方向搞错,以致迷失路途”。

可见,以上诸因素,都会不同程度地增加红军长征的行程。

1。

红军为什么要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原因

红军为什么要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原因

红军为什么要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原因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关于红军长征的知识你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红军为什么要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原因,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红军长征的由来红一方面军长征的行程里数的统计和提法有一个发展过程。

1935年5月,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以朱德名义颁布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中指出:“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今已来到川西,尊重彝人风俗。

”中革军委第一次提出了“红军万里长征”。

1935年8月5日,中央政治局沙窝会议通过的《中央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的政治形势与任务的决议》说:“一方面军一万八千里的长征是中国历史上的空前的伟大的事业。

”时任红一方面军第1军团l师政治部巡视团主任的肖锋在《长征日记》中7月31日记道:“一方面军从中央苏区出征快10个月,算算行程,约18000里。

”上述说明,红一方面军从中央苏区出发长征到毛儿盖附近的沙窝行程里数约为一万八千里。

1935年9月12日中央政治局在甘肃省迭部县俄界(高吉)召开了扩大会议,会议作出的《中央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中,批评张国焘“对于中央红军在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斗争中及突围后的二万余里的长征中所取得胜利估计不足”。

这里所说的“二万余里的长征”,是一方面军长征出发到俄界的里程数,比到毛儿盖多了二千多里。

后来在《清平乐?六盘山》中“屈指行程二万”的诗句,显然是根据这个数字而来的。

中共中央率红军陕甘支队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10月22日,在吴起镇政治局会议上所作的报告中说:陕甘支队自俄界出发已走二千里。

根据俄界会议决定中提到的“二万余里”,再加上俄界到吴起镇二千里,红一方面军长征到陕北的行程应是二万二千里左右。

红一方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中央号召参加长征的同志写回忆录,并组织一部分同志对长征的里程进行了统计。

统计的结果是“走的最远的部队,走了约二万五千里”。

11月5日,对随行部队的讲话中说:“根据一军团的统计,最多的走了二万五千里,确实是一次远征,一次名副其实的、前所未有的长征!”11月13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为日本帝国主义并吞华北及蒋介石出卖华北出卖中国宣言》中首次对外公布说,中国工农红军“经过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跨过了十一省的中国领土,以一年多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最后胜利地到达了中国的西北地区,同陕甘两省的红军取得了会合”。

二万五千里长征

二万五千里长征

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简言之是指1934年8月至1936年10月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自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战略转移。

这次人类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战略大转移,是1931年初至1935年初统治党中央长达四年之久的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所造成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人纠正这次左倾错误,战胜千难万险,足以引为自豪的英雄史诗。

参加长征的部队有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及红25军。

在红一方面军长征之前,寻淮洲、方志敏等曾率领抗日先遣队北上,途中被敌包围而失败。

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主力从瑞金、于都、长汀、宁化等地出发,开始长征。

1935年1月红军攻占贵州遵义城,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政治局扩大会议。

遵义会议后,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等指挥下,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顺利通过彝族区,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摆脱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大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1935年6月到达四川西部的懋功地区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与红15军团会师,胜利地完成了任务。

红2、6军团于1936年7月到达四川甘孜地区,同红四方面军会师。

会师后,以红2、6军团为主组成红二方面军。

两军会合后,对张国焘的反党和分裂红军的错误进行了严肃斗争。

随后,红二、四方面军共同北方,1936年10月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中央红军胜利会师。

三大主力的会师,标志着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从此,中国革命开始了一个新局面。

据统计,中央红军长征从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历时13个月零2天,纵横11个省份,长驱二万五千里,途中总共爬过18座山脉(其中五座终年积雪,雪山行程共2700里),走过入迹罕至的茫茫草地(草地行程共600里),渡过24条河流,打过大小战斗300多次;红二方面军长征从1935年11月至1936年10月,历时11个月,转战九省,行程一万六千里,进行大小战斗110次;红四方面军长征由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历时长达18个月,转战数省,行程八千余里,进行过大小战斗千百次。

红军长征究竟走过了多少路_真实的长征里程全解

红军长征究竟走过了多少路_真实的长征里程全解

红军长征究竟走过了多少路_真实的长征里程全解2016年是长征胜利80周年,我们在缅怀先烈壮举,却有人竟有人质疑长征里程,红军真走了二万五千里?下面是店铺整理的真实的长征路程全解,希望你喜欢。

1934年至1936年间,中国工农红军自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西、甘肃一带进行战略转移,为开展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事业奠定了西北大本营。

这一史无前例的壮举通常被称为“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一段艰苦卓绝的长征路不单单是老红军刻骨铭心的记忆,也被深深打上了历史烙印。

然而,近些年来,有人质疑“二万五千里”的里程数存在虚假,那么“二万五千里”是怎么统计出来的?红军长征究竟走过了多少路?长征只有一万两千里?2003年,两位英国人李爱德和马普安在重走长征路后对外宣称:长征路其实不到官方长期宣传里程的三分之二,大约只有3700英里(约6000公里,即12000里)。

果然,此番言论一出,立即引起舆论风暴。

但只要推敲两人的行程,就能轻松地发现它与当年长征路的显著区别:1、大路、近路VS小路、山路两位英国人带着GPS设备重走长征路,行进路线多为大路、近路。

而在80年前,红军走的大多是小路、山路甚至是人迹罕至之处,李、马二人走过的路,不少在当时根本就不存在。

而且因为缺乏地图、道路崎岖,红军还走了不少冤枉路。

2、直线行进VS迂回作战80年前,红军在战争中行军,不断迂回和奔袭,发动了不少声东击西、忽南忽北、大踏步进退的战略战术,行进中必然出现多次来回折返,例如四渡赤水,红军就曾在贵州、四川、云南边界辗转了3个月,走了110个地方。

而在和平年代,李、马二人没有走回头路。

在同样的三地边界,他们只走过了44个地方。

3、跳跃行进VS完整路程后经学者的核对,其实李、马二人并没有严格按照长征路线图行走,他俩起码少走了1/3的路程。

例如在《老林之夜》画作中记录的周恩来曾经站着倚着树睡觉的泡通岗(抱桐岗),李、马二人就不曾走过。

其实,真正的长征路,远不止“二万五千里”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先后进行长征的红军部队主要有: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红25军(后编入红一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2、红6军团(后同红一方面军第32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共4路部队。

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

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

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简称“长征”。

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根据地向陕北根据地进行的战略大转移。

1934年10月开始,1936年10月结束。

历时两年,行程二万五千里。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央红军(第一方面军)连同后方机关人员8.6万余人被迫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分别从江西的瑞金、雩都(今于都)和福建的长汀、宁化出发,开始长征。

长征初期,“左”倾领导人又犯了退却中的逃跑主义,并且把战略转移变成搬家式的行动,随军带上印刷机器、军工机器等一切笨重的器材,使部队行动迟缓,对于行军打仗极为不利。

红军英勇奋战,连续突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转移到湘江以西地区,但已损失过半。

这时,蒋介石已察觉红军的前进方向是要到湘西同红二、六军团会合,立刻调集重兵,准备将中央红军一网打尽。

在这危急关头,中共中央接受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放弃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

12月15日,红军攻占了贵州黎平,18日,中共中央在黎平召开政治局会议,正式通过决议,放弃向湘西前进的计划,改向黔北挺进。

黎平会议是红军战略转变的开始。

12月底,红军进抵乌江南边的猴场(今草塘)。

1935年1月1日,中央政治局在猴场召开会议,作出《关于渡江后新的行动方针的决定》,提出首先在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地区、然后向川南创建川黔边新根据地的战略任务。

会后,红军强渡乌江,把国民党的追剿军甩在乌江以东和以南地区,于1935年1月7日占领遵义城。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机会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

遵义会议后,红军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的指挥下,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忽东忽西,迂回曲折地穿插于敌方重兵之间。

在贵州以西,曾四次渡过赤水河,使敌人疲于奔命。

随后,出敌不意,南渡乌江,进逼贵阳,直入云南,抢渡金沙江,摆脱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征胜利的意义
1.历史意义:
(1)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 (2)保存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 (3)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现实意义:
给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长征精神.

原因
1、外部原因:蒋的“攘外必先安 内”政策,围剿红军。
2、内部原因:“左”倾错误导

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反剿结 果
第一次 1930.10 10万 第二次 1931.4 20万
4万
约2.1931.7 30万 第四次 1933.2 30万
3万 约10:1
胜利
周恩来 朱德
7万
约4:1
(运用毛泽 东的作战方
针)
第五次 1933.9 50万
8万 约6:1 博古 李德 失败
1.外部原因:蒋的“攘外必先安 内”政策,围剿红军。
甘肃会宁会师楼
倒下的是一座座丰碑,活着的是一面面旗 帜。人数虽少些,但留下的都是中国革命的 精华。——毛泽东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授封的将帅中, 中将以上的共254人,其中有222人参加过长 征。
红军长征中创造的奇迹
红军长征途中,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 遭遇战,路上一共368天,有15天用在打大 决战上,有235天用在白天行军上,18天用 在夜间行军上。在总长约25000里的路上, 只休息了44天,平均走365里才休息一次,日 平均行军74里。
1934年至1936年红军的三个“转”
第一【转】 1934年——红军的转移
合作想一想
材料1:“它不是一般意 义上的行军,不是战役, 它不是胜利,它是一曲人 类求生存的凯歌,是为避 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 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 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环 生、危在旦夕的战斗…… 长征却是毛泽东及其共产 党人赢得了中国。” — —美国哈里森·李尔兹伯
2006央视主持人崔 永元策划了大型纪实 性活动——《我的长 征》。5000多人踊跃 报名,为此徒步上京、 辞职离职的年轻人不 少;一路上,跟着团 队行走的志愿者不少。
长征精神:
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的献身精神; 勇往直前、排除万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坚定信念、积极进取的乐观主义精神; 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
遵义 会议
第二【转】 1935年——红军的转折
遵义会议 (1935年)
遵义会议
我们是会议记录员——
• 时间: 1935.1 • 地点: 贵州遵义
• 内容:取肯消定了了博毛古 泽在 东军 的事 正上 确的 主指 张挥. 权,
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
• 意义:领导,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
吴起镇
1936年 10月红 军三大 主力会

1935年10月 中央红军到
达陕北
《中国工农 红军长征路 线》示意图
飞夺泸定桥 四渡赤水
遵义会议
强渡大渡河 巧渡金沙江
渡过乌江, 夺取遵义
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
瑞金
1934年10月 中央红军开
始长征
湘江之战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 突破湘江,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 东的企图。但是,中央红军也为此付出了极为惨 重的代价。部队指战员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 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

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怕 远
路线:
经过 转折:遵义会议
结束:吴起镇会师、会宁会师


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
意义 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
促使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到来
红军长征的原因?
• 材料2: 外寇不足 虑,内匪实为心腹 之患,如不肃清内 匪,则决不能御外 侮。
• —1933年4月10日 蒋介石对围剿红军 的国民党将领的训 话
长征的原因2: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中央根据地五次反“围剿”敌我力量对比表
项目 次数
时间
军队人数对比 国民党军队 中央红军 人数比例
领导人
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中国共产党诞生
遵义会议
新中国成立
(1921年)
(1935年)
(1949年)
14年 转 14年
出现了很多错误,如大 革命的失败、第五次反 “围剿”的失利
折 点
由胜利走向胜利, 建立新中国
第三【转】
1936年——红军的转危为安
二万五千里长征结束的标志是:
1936年10月,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 宁会师
红军一共爬过18座山脉,其中5座是终 年积雪。经过11个省,渡过24条河流,占领 过大小62座城市。
2002年,38岁的 英国学者李爱德英国 朋友马普安,沿着红 一方面军的长征路线 走完全程。他们曾感 慨,一路上的痛苦, 只要我活着,就不想 再体验。但2005年11 月,李爱德又再次出 发,沿着长征路前行。
2.内部原因:“左”倾错误导致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七律·长征》
毛泽东
•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我能行)结合课本94-96页说出长征 经过哪些地区及山河?
过草地 爬雪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