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物理摩擦力的综合应用教案
八年级物理摩擦力教案
八年级物理摩擦力教案八年级物理摩擦力教案【7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也是一门崇尚理性、重视逻辑推理的科学。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初中物理教学教案7篇,欢迎大家参考。
八年级物理摩擦力教案(篇1)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觉得针对科学课注重探索发现的学科特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得尤为明显,科学课更需要探究学习。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更是科学的学习方式。
在本节课,我在教学中充分运用了这种学习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教学环节设计科学,较好地落实了教学目标。
《冷热与温度》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知道什么是温度,学会测量水温的方法,连续测量一杯水的降温过程,发现水变凉的规律。
为了落实这三个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三个教学活动,首先以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帮学生建立温度的概念,科学来源于生活,学生对温度及温度的单位已有所了解,教师在课堂上帮学生整理模糊的概念。
接着认识温度计,学习使用温度计的方法,突破教学重点,最后以实验探究热水降温过程,在这一过程进一步加强测量水温的技能训练,通过测量、观察、分析、引导发现降温规律,培养学生科学分析和推理能力。
创设探究情境,激发探究的欲望。
首先让学生玩一个游戏。
蒙上眼睛,两个手的食指分别同时插入冷水和热水中,等老师数到5时取出并且马上把他们同时放入温水中再等5秒钟,说出两个手指的感受。
这个实验现象非常明显,学生在同一杯温水中两根手指的感觉却是截然不同的,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就被调动起来了,将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变为主动探究学习,使学生从活动中体味发现的乐趣,促使学生主动地想、积极地学。
2、注重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形成温度概念时,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摸,在学习温度计测定水温时我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测量,在探究热水降温规律时让学生亲自测量、观察、分析,得出规律,处处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
初二物理摩擦力教学教案(5篇)
初二物理摩擦力教学教案(5篇)初二物理摩擦力教学教案(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课件版本可能相对比较旧的不要,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教案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二物理摩擦力教学教案篇1一、学生情况分析本学期高二年级物理课教学,根据学生的成绩分析得出,学生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对必修1、2内容掌握比较好的学生不多。
学生基本知识点落实不够好,学习效果不明显。
所以在本学期的教学中应注重基础知识回顾,重点是与会考知识点的结合。
恰当的处理教学内容的深度与难度。
以会考要求为准。
二、本学期教材分析选修3—2分为三章内容,第一章《电磁感应》,第二章《楞次定律和自感现象》,第三章《交变电流》,第四章《远距离输电》,第五章《传感器及其应用》。
在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将比较全面地学习物理学及其技术应用,了解它与社会发展以及人类文化的互动作用。
通过第一章《电磁感应》第三章《交变电流》第五章《传感器及其应用》的学习加深对世界的物质性和物质运动的多样性的认识。
本模块中的概念和规律是进一步学习物理学的基础,是高中物理核心内容的一部分。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本学期的教学重点为在会考的要求上完成选修3—2的教学。
在后半个学期的时间内对高一必修内容进行相应的复习。
旨在期未的会考考试中让学生以充足的知识与信心去通过它。
四、提高教学质量措施1、客观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和复习手段;2、仔细研究教学指导意见与会考要求,认真备课,准确把握教学的知识点与难度,以及学生的学习动态,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3、多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困惑;4、认真积极批发作业、试卷等,及时反馈得到学生的学习信息,以便适时调节教学;5、尽量多做实验,多让学生做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增加感性认识,加深理解;6、认真做好教学分析归纳总结工作,教师间经常互相交流,共同促进。
八年级物理下册《摩擦力》优质教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摩擦力》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八年级物理下册,主要讲述第四章第一节《摩擦力》。
详细内容包括:摩擦力的定义、摩擦力的分类、摩擦力的大小及影响因素、摩擦力的应用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摩擦力的概念,掌握摩擦力的分类和大小计算,了解摩擦力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摩擦力的定义、分类、大小及计算方法。
难点: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积、相对速度等因素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摩擦力演示装置、滑块、弹簧测力计、斜面等。
2. 学具:纸张、铅笔、橡皮擦、直尺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自行车刹车时的摩擦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的作用。
教学细节:邀请学生分享自行车刹车时的感受,讨论摩擦力对运动物体的影响。
2. 新课导入:讲解摩擦力的定义、分类及大小计算。
教学细节:利用摩擦力演示装置,展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区别;讲解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积、相对速度等因素的关系。
3. 例题讲解:分析摩擦力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细节:以滑块在斜面上运动为例,讲解摩擦力的计算方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摩擦力问题。
教学细节:提供纸张、铅笔、橡皮擦等物品,让学生设计实验,测量不同接触面、不同压力下的摩擦力。
六、板书设计1. 《摩擦力》2. 内容:摩擦力的定义摩擦力的分类:静摩擦力、动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相对速度、压力有关摩擦力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摩擦力的概念,并举例说明。
(2)简述摩擦力的分类,并说明其大小计算方法。
(3)分析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至少列举三个实例。
答案:(1)摩擦力是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或准备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摩擦力》教案
《摩擦力》教案摩擦力教案一、教学目标1. 掌握摩擦力的概念,能够运用牛顿第一、第二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2. 提高学生的手工制作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摩擦力的概念2. 摩擦力的种类和特点3. 摩擦力的计算4. 摩擦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过程1. 热身老师会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摩擦力”是什么,并用实例给出说明。
2. 知识讲授(1)摩擦力的概念介绍摩擦力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老师要注意在讲解时加入一些情绪词,例如“神奇的”、“克服困难的”等,让学生感受到摩擦力的实用性和重要性。
(2)摩擦力的种类和特点让学生了解静摩擦、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的特点和区别,帮助学生理解摩擦力的实际应用。
(3)摩擦力的计算教授摩擦力的计算公式,并在黑板上演示摩擦力的计算过程。
引导学生用牛顿第一、第二定律解决实例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4)摩擦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图像或视频演示,介绍摩擦力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制动器、磨粉机、擦窗工具等。
通过这些例子,让学生也能意识到摩擦力的实用性。
3. 实验实践让学生分组设计和制作不同的摩擦器,例如滑轮、滑板、滑梯等。
带领学生通过实践,理解摩擦力的实际应用,并提高他们的手工制作能力、动手实践能力。
4. 总结与评价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实践活动的总结,回顾本堂课所学的重点知识,并重新理解和回答热身活动提出的问题。
四、教学评价1. 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交流。
2. 教学过程中,老师重视语言互动,通过情绪词、生动的例子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通过实验实践,让学生切身感受和理解摩擦力的实际应用,提高他们的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整个教学过程注重知识的整合与评价,帮助学生加深知识记忆,同时也帮助老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便于后续教学的展开。
初中物理摩擦力教案
初中物理摩擦力教案教案:初中物理——摩擦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一节《摩擦力》。
教材主要介绍了摩擦力的概念、分类、影响因素以及减小和增大摩擦力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摩擦力的概念,能区分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2. 掌握摩擦力的计算方法,能运用摩擦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摩擦力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区别。
3. 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包括木块、斜面、弹簧测力计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生活实例(如走路、骑自行车等)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的存在和作用。
2. 理论讲解:(1)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是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2)摩擦力的分类: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3)摩擦力的计算方法:摩擦力的大小等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3. 实验演示:(1)利用实验器材,演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现象。
(2)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
4. 随堂练习:(1)根据实验数据,计算摩擦力的大小。
(2)运用摩擦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课堂讨论:(1)讨论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2)讨论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摩擦力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区别。
3. 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七、作业设计1. 完成实验报告单。
2. 课后习题:(1)什么是摩擦力?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2)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有什么区别?(3)如何计算摩擦力的大小?(4)列举三种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验演示,使学生掌握了摩擦力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摩擦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八年级物理下册《摩擦力》教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摩擦力》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三节《摩擦力》,内容包括:摩擦力的定义、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摩擦力的分类、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摩擦力的应用与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摩擦力的定义,理解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2. 掌握摩擦力的分类,了解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摩擦力问题,提高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摩擦力的定义、产生条件、分类以及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教学难点: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与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摩擦力演示仪、滑块、弹簧测力计、砂纸、抹布等。
学具:每组准备一个摩擦力演示仪、滑块、弹簧测力计、砂纸、抹布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摩擦力现象,如走路、骑车等,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的作用。
2. 新课导入:讲解摩擦力的定义、产生条件、分类。
(1)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或者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2)产生条件:两个物体互相接触;有相对运动或者相对运动趋势;接触面不光滑。
(3)分类: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
3. 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1)实验:让学生用弹簧测力计拉动物体在水平面上运动,观察不同接触面粗糙程度和不同压力下摩擦力的变化。
(2)分析:讨论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4. 摩擦力的应用与减小摩擦力的方法(1)应用:介绍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汽车刹车、鞋底等。
(2)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减小压力、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用滚动代替滑动等。
5. 随堂练习:分析生活中的摩擦力问题,如为什么汽车轮胎有花纹、自行车刹车时为什么要捏紧闸等。
六、板书设计1. 摩擦力2. 内容:(1)摩擦力的定义、产生条件、分类(2)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3)摩擦力的应用与减小摩擦力的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摩擦力的定义及其产生条件。
八年级物理下册(人教版)8.3摩擦力教学设计
4.讲解:讲解如何增大和减小摩擦力,以及这些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5.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7.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摩擦力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摩擦力的认识,讨论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正式导入新课:摩擦力。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讲解摩擦力的概念,明确摩擦力的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2.讲解摩擦力的分类: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通过实例解释各种摩擦力的产生原因及特点。
2.强调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提醒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摩擦现象。
3.鼓励学生提问,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学生对摩擦力的理解更、作业布置
1.请学生完成教材课后习题,巩固摩擦力的概念、分类、影响因素及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等基础知识。
-通过课后习题,帮助学生加深对摩擦力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八年级物理下册(人教版)8.3摩擦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摩擦力的概念,掌握摩擦力的产生原因、分类及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2.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摩擦力大小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3.使学生掌握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并能应用于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应用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摩擦力的产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初二物理《摩擦力》教案(精选10篇)
初二物理《摩擦力》教案初二物理《摩擦力》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二物理《摩擦力》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二物理《摩擦力》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摩擦现象中的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
2.知道产生摩擦的原因。
3.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4.知道摩擦在实际中的意义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能力目标:1.通过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学科研究方法的教育。
2.通过对生活中摩擦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生活中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的分析,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可包括以下三部分的内容:(1)摩擦、摩擦力。
(2)决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
在讲述摩擦力时,为了不使问题复杂化,教材中没有提出静摩擦的问题,而是统称为摩擦。
教材对滚动摩擦也没有单独讲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来介绍的。
教材中没有具体讲述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教学中使学生有所了解即可,不必引伸。
教材首先通过分析一些事例使学生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说明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随后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摩擦在生活和生产中都有重要的意义,教材最后用较大篇幅讲述了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虽然教学的重点在于应用摩擦知识解释实际现象,学会根据不同条件选择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但这些应用都基于对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理解,因此,应充分重视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
教法建议:1、现象教学,以实验为主摩擦是最常见,应用最普遍的现象.对摩擦现象,学生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不能因为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就忽视了演示实验,作为物理老师是非常清楚物理实验的作用,它不能用其他任何教学手段所能代替(包括现代化教学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不能替代实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分析、判断、归纳),必须尽量做好.尤其在学生有一定认识基础时,更应注意选取生动的事例进行演示分析讲解,这样就能及揭示现象的本质,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还要注意让学生参与实验,能动手时尽量让他们动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8.3摩擦力教学设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摩擦力的定义和分类,特别是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区别;
2.掌握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方法,以及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学会运用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他们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和实验操作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摩擦力的概念已有初步的认识,能够理解摩擦力的产生原因和基本分类。但在深入理解和运用摩擦力知识方面,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本章节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4.分析生活中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如:增大摩擦力——轮胎上的花纹、鞋底的设计;减小摩擦力——滑板、冰鞋等。
5.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的利与弊,如:摩擦力在行走、刹车等方面的作用,以及摩擦力导致的能量损耗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生活中的摩擦现象进行分析,探讨摩擦力的作用和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探索自然现象的精神;
2.培养学生珍惜摩擦力所带来的便利,同时认识到摩擦力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学会在生活中合理利用和减小摩擦力;
3.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养成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习惯;
4.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增强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和责任感。
2.教学步骤: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8.3《摩擦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8.3《摩擦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第三节《摩擦力》。
本节课主要介绍摩擦力的概念、分类、产生条件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摩擦力的概念,掌握摩擦力的分类和产生条件。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和合作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摩擦力的概念、分类、产生条件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难点:摩擦力的计算和实际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实验器材(木块、斜面、毛巾、滑轮等)。
学具:课本、笔记本、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生活中常见的摩擦现象,如走路、写字等。
2. 概念讲解:通过PPT展示摩擦力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摩擦力的概念。
3. 分类讲解:讲解摩擦力的分类,包括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
4. 产生条件讲解:介绍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包括接触面粗糙程度、压力和相对运动状态。
5. 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讲解:讲解如何通过改变接触面粗糙程度、压力和相对运动状态来增大或减小摩擦力。
6. 例题讲解:选用一道典型例题,讲解如何运用摩擦力知识解决问题。
7.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摩擦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滑轮组中的摩擦力计算等。
8. 板书设计:黑板上列出摩擦力的概念、分类、产生条件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9. 作业设计:(1)题目:计算滑轮组中的摩擦力。
答案:根据题目给出的数据,计算出滑轮组中的摩擦力。
(2)题目:设计一个实验,验证摩擦力的产生条件。
答案:设计实验方案,包括实验步骤、实验器材和实验结果分析。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思考摩擦力在各种场景中的应用,如汽车行驶、自行车刹车等,进一步加深对摩擦力的理解。
重点和难点解析:摩擦力的计算和实际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摩擦力的计算和实际应用是学生理解和掌握摩擦力的关键。
八年级物理下册《摩擦力》教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摩擦力》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是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2. 使学生掌握摩擦力的方向,知道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3. 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分类,包括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
4. 使学生掌握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能够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 摩擦力的概念及方向。
2. 摩擦力的分类。
3. 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 摩擦力的方向。
2. 摩擦力的计算。
四、教学方法:采用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实验、讨论、思考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摩擦力的本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木块、滑轮、绳子、桌子等。
2. 教学课件。
3. 习题。
六、教学内容:第六章:摩擦力的实验探究1. 实验一:摩擦力的方向实验步骤:(1) 将木块放在桌子上,用绳子拉着木块进行匀速直线运动。
(2) 观察并记录绳子拉力的大小和方向。
(3) 改变木块的运动方向,重复步骤(1)、(2)。
(4) 分析实验结果,得出摩擦力的方向。
2. 实验二:摩擦力的大小实验步骤:(1) 将木块放在桌子上,用不同大小的力拉着木块进行匀速直线运动。
(2) 观察并记录绳子拉力的大小。
(3) 改变木块的运动速度,重复步骤(1)、(2)。
(4) 分析实验结果,得出摩擦力的大小与运动速度的关系。
七、教学内容:第七章:摩擦力的应用1. 实例分析:自行车刹车系统(1) 解释自行车刹车系统的工作原理。
(2) 分析刹车系统如何利用摩擦力来停止自行车。
2. 实例分析:鞋底的花纹(1) 解释鞋底花纹的作用。
八、教学内容:第八章:摩擦力的计算1. 公式介绍:摩擦力F = μN(1) 解释摩擦力公式中的各个参数。
(2) 展示如何使用摩擦力公式进行计算。
2. 练习题:计算摩擦力(1) 给定一个物体的重量和接触面的摩擦系数,计算最大静摩擦力。
八年级物理《摩擦力》教案
教学目标:1.理解什么是摩擦力,以及摩擦力的产生原因。
2.掌握计算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方法。
3.理解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4.探究摩擦力的应用。
教学重点:1.摩擦力的概念和特点2.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1.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计算方法的灵活应用教学准备:黑板、粉笔、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让学生观察课桌上放一个书本,当我们用手推书本,会发现其受到了一定的阻力。
请问发生了什么?2.引导学生回忆并复习浮力和重力,提出今天的课题,摩擦力。
二、新知讲解(15分钟)1.让学生观察一支笔在桌面上的运动情况,让学生讲述其运动情况。
2.引导学生认识到,笔在桌面上不会自由滑动,说明有一种力阻碍了它的运动。
这就是摩擦力。
3.讲解摩擦力的概念和特点。
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滑动的力,其大小与物体表面间的粗糙程度有关。
静摩擦力是物体相对运动前的阻止力,动摩擦力是物体相对运动后的阻力。
4.摩擦力的产生原因。
摩擦力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物体接触面的粗糙度和微不平整造成的,当两个物体接触时,其粗糙表面之间会互相咬合或相互插入,从而产生阻力。
三、实验演示(20分钟)1.准备实验器材,让学生进行实验演示。
实验内容为:在水平面上放置一个物体,然后逐渐增加重物,观察物体开始滑动的瞬间。
2.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实验现象,并提出静摩擦力的概念。
并与动摩擦力进行对比。
3.讲解计算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方法。
四、问题讨论(15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当物体还没有开始滑动时,我们增加重力,摩擦力也随之增加?2.学生讨论并给出答案。
当我们增加重力,物体和表面之间的咬合和插入会增加,从而使摩擦力增加。
3.教师总结摩擦力与物体之间的接触面积和表面粗糙程度有关。
五、应用拓展(15分钟)1.引导学生讨论摩擦力的应用,如何利用摩擦力减缓物体的速度等。
2.学生讨论并给出答案。
摩擦力的大小可以通过改变物体的材质或表面的粗糙程度来控制。
八年级物理下册《摩擦力》教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摩擦力》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的定义和作用。
2. 使学生掌握摩擦力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摩擦力的概念和作用。
2. 摩擦力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1. 摩擦力的产生原因。
2. 摩擦力的计算公式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2. 使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理解摩擦力的现象和规律。
3. 运用讲解法,清晰地阐述摩擦力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
4. 进行小组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五、教学内容1. 摩擦力的概念:介绍摩擦力的定义,解释摩擦力是两个物体相互接触时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2. 摩擦力的产生原因:讲解摩擦力产生的原因,包括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和摩擦系数等。
3. 摩擦力的计算方法:介绍摩擦力的计算方法,包括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计算公式,并解释如何运用这些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4. 摩擦力的应用:举例说明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汽车的制动系统、鞋底的防滑等。
5. 实验演示:安排一个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摩擦力的现象,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加深对摩擦力的理解。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推拉门,引发学生对摩擦力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摩擦力的概念、产生原因和计算方法,结合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3. 课堂互动:提问学生关于摩擦力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4. 实验演示:进行一个摩擦力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加深对摩擦力的理解。
5. 应用练习: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决,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七、课堂练习1. 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对摩擦力的理解和计算方法的掌握。
2. 进行小组讨论,讨论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分享彼此的见解。
初中物理《摩擦力》教案设计(5篇)
初中物理《摩擦力》教案设计(5篇)第一篇:初中物理《摩擦力》教案设计初中物理《摩擦力》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初中学生2、教材版本:苏科版八年级下册3、学科:物理4、课时:2课时5、学生课前准备:预习课本,根据导学案初步掌握知识。
二、教学课题1、教学目标的确定(1)知识与技能知道滑动摩擦力与什么因素有关;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实事求地是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2、教材的重难点本节教材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对于教材中的知识点,学生大都能理解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能力培养和探究过程体验方面,通过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因素的实验探究,突出“猜想与假设”这个环节,同时认识在探究过程中“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
三、教材分析1、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讲述滑动摩擦力和决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在讲述摩擦力时,为了不使问题复杂化,教材中没有提出静摩擦的问题,而是统称为摩擦。
教材对滚动摩擦也没有单独讲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来介绍的。
教材首先通过分析一些事例使学生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说明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随后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知识的具体应用,学会根据不同条件选择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但这些应用都基于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理解,因此,应充分重视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
2、现状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初步知识,对力的三要素已经有所了解,同时还懂得了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和匀速直线运动等知识。
人教版八年级下物理8.3摩擦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物理8.3摩擦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物理第八章第三节《摩擦力》。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的方向、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摩擦力的概念,能描述摩擦力的方向。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摩擦力的概念及其方向。
2. 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与摩擦力相关的现象,如自行车骑行、鞋子磨损等,引导学生关注摩擦力。
2. 知识讲解(15分钟)1) 摩擦力的概念: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2) 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3) 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a. 增大摩擦力的方法: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增大压力、用滑动摩擦代替滚动摩擦。
b. 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减小压力、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使接触面脱离。
3. 例题讲解(15分钟)讲解一道关于摩擦力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如下:摩擦力概念: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方向: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增大摩擦力的方法:1. 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2. 增大压力3. 用滑动摩擦代替滚动摩擦减小摩擦力的方法:1. 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2. 减小压力3. 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4. 使接触面脱离七、作业设计1. 题目: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a. 摩擦力总是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八年级物理下册《摩擦力》教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摩擦力》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理解摩擦力的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
2. 培养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摩擦力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摩擦力的概念、产生原因、影响因素。
2. 难点:摩擦力的计算方法,以及如何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摩擦力。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摩擦力的相关知识。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摩擦力的现象。
3. 运用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走路、骑车等,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的存在。
2. 讲解摩擦力的概念:解释什么是摩擦力,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之间的关系。
3. 探究摩擦力的产生原因:分析接触面粗糙程度、压力大小对摩擦力的影响。
4. 讲解摩擦力的计算方法:介绍摩擦力的计算公式,并进行示例计算。
5. 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摩擦力:设计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体会控制变量法在研究摩擦力中的应用。
五、课后作业: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摩擦力的概念、产生原因、影响因素、计算方法等。
2. 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与摩擦力有关,试着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3.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介绍摩擦力的分类: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
2. 分析不同类型摩擦力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减小摩擦力,提高生活和工作效率。
七、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摩擦力的概念、产生原因、影响因素、计算方法等。
2. 强调摩擦力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关注摩擦力现象。
3.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总结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
2. 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3.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八年级下册物理《摩擦力》教案、教学设计
3.教师进行针对性讲解和示范,指导学生掌握实际问题中摩擦力的分析与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2.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勇于提问,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3.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结合课后作业和拓展活动,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生活中的实例,如:走路时鞋底与地面的摩擦、自行车刹车时的摩擦等,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提问:大家知道摩擦力是什么吗?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它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2)物体B在水平面上受到30N的推力,已知摩擦系数为0.2,求物体B的加速度。
3.思考题:如何在不改变压力的情况下,增大或减小摩擦力?请至少给出两种方法,并解释其原理。
4.完成课本第52页的练习题,包括判断题、选择题和计算题,巩固摩擦力的相关知识。
5.家庭实验:利用家里的物品,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验证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要求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并在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
本章节将从以上三个部分展开教学,以“摩擦力”为主题,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摩擦力的相关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和实验技能,他们对物理现象充满好奇,具备初步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摩擦力的概念已有初步的了解,能够认识到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然而,学生对摩擦力的产生原因、分类及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理解尚不深入,需要通过本章节的教学进行引导和拓展。
八年级物理教案摩擦力
八年级物理教案摩擦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八年级物理教材第四章第三节“摩擦力”。
详细内容包括:摩擦力的定义、摩擦力的分类(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摩擦力的测量以及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知道摩擦力的概念,了解摩擦力的分类及特点。
2. 能够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3. 了解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掌握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摩擦力的概念、分类、大小及测量。
难点: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摩擦力演示装置、测力计、滑块、木块、砝码、小车等。
学具:弹簧测力计、滑块、木块、砝码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摩擦现象,如走路、刹车等,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的存在及作用。
2. 教学内容讲解(1)摩擦力的定义及分类。
(2)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3)摩擦力的测量。
(4)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3. 例题讲解讲解摩擦力计算的相关例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随堂练习设计有关摩擦力计算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摩擦力2. 内容:(1)摩擦力的定义、分类(2)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3)摩擦力的测量(4)减小摩擦力的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摩擦力的定义是什么?(2)摩擦力可以分为哪几类?(3)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4)请举例说明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2. 答案:(1)摩擦力是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或准备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2)摩擦力可以分为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
(3)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的压力、物体的运动状态等因素有关。
(4)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减小接触面的压力;使接触面脱离;用滚动代替滑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摩擦力的概念、分类、大小及测量掌握情况良好,但部分学生对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理解不够深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节摩擦力
第2课时摩擦力的综合应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力的利与弊.
2.知道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体会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日常生活、生产中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用所学知识联系生活、生产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具体实际生活问题提出解决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巩固复习】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进行新课】
摩擦的利用与防止
教师播放视频:下雪天,汽车在雪地上行驶,车轮打滑,当车轮缠上防滑链后可以正常安全行驶.
学生观看,教师提问:这是为什么?
接着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26页《科学世界》——“减小摩擦的方法”:(1)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归纳出改变摩擦的方法.
(2)要求学生回顾课前看到的相关情景,说说人们是采用什么办法来增大和减小摩擦的.
(3)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再举出一些不同的例子.
学生分析,教师得出结论.
板书:1.摩擦力有利也有弊,有利的摩擦我们要设法增大,有弊的摩擦要设法减小.
2.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①增大物体间的压力;②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③用滑动摩擦来代替滚动摩擦.
3.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①减小物体间的压力;②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③用滚动摩擦来代替滑动摩擦;④使两个互相接触的摩擦面彼此分离.
教师说明:使接触面分离的常见方式:
①加润滑油,加润滑油可以在摩擦面间形成一层油膜,使摩擦面不接触,运动部件只在油膜上滑过,大大减小了摩擦,如图所示;
②利用压缩气体在摩擦面间形成一层气垫,使摩擦面脱离接触,可以使摩擦变得更小,如气垫船;
③利用磁悬浮使摩擦面脱离接触,可以使摩擦大大减小,如磁悬浮列车.
例题1 (用多媒体展示)如图是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装置.
(1)在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时,必须让木块在水平面上做运动;
(2)分析比较甲、乙可以得到:
(3)分析比较甲、丙可以得到:
解析:(1)为了探究木块在滑动过程中受到的摩擦力大小,必须使木块处
于平衡状态,因此必须让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那么木块受到的摩擦力f与拉力F是一对平衡力,通过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可测出.(2)从甲、乙两个图中可看出,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只是接触面受到的压力不同,乙图中压力大些,通过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看出图甲为3.6N,图乙中为6.6N,图乙中所受到的摩擦力要大些.因此,可得到结论:在接触面相同的条件下,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3)比较图甲和丙,可看出图丙中示数为 5.6N,二者不同的是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图丙接触面粗糙些,受到的摩擦力大些,因此,可得到结论:在压力相同的条件下,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答案:(1)匀速直线(2)在接触面相同的条件下,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3)在压力相同的条件下,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例题2 (用多媒体展示)摩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图所示,下列关于摩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图中利用火柴头与火柴盒之间的摩擦使火柴头温度上升而燃烧
B.乙图中利用货物与传送带之间的摩擦把货物送到高处
C.丙图中机器上安装的滚动轴承可以使摩擦力增大
D.丁图中气垫船通过船底向下喷气,在船底和水面之间形成一层空气垫使船航行时的阻力减小
解析:A、B选项是摩擦在生活和生产中具体应用的实例.D选项是利用船底与水面间形成气垫,使接触面分离,减小摩擦,减小阻力,提高气垫船的航速.只有C选项是错误的,因为机器上安装轴承是为了减小摩擦,而不是增大摩擦.答案:C
【教师结束语】
大家这节课的收获确实不少,我们知道摩擦力在现实生活、生产中有利有弊,因此我们要掌握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好,谢谢!
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
在引导学生阅读《科学世界》——“减小摩擦的方法”内容时,让学生通过学习后,知道摩擦力在实际生产、生活中有利也有弊,有利的摩擦我们总是设法增大,有害的摩擦总是设法减小.而且根据影响摩擦力的大小因素,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常用方法.学生从分析日常生产、生活中碰到的事例入手,联系学习的知识进行分析,关注学生生活,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是有用的、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