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同名10854)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一、课程名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二、教学对象适用于全院各专业大一高职学生三、课程性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院结合实施学生素质教育工程而开设的一门集理论知识教学、个体咨询、团体心理辅导以及宣传教育活动等为一体的必修和任选相结合的课程。
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现实意义,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自信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全面提高学生心理整体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基础。
四、教学目标通过主体体验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掌握基本的心理调适方法;通过该课程的实训模块,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耐挫性,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和顽强的意志品质,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达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养的目的,从而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五、能力要求:1.自我认知能力要求:通过课堂学习、宣传活动和团体训练,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能够运用标准正确衡量自己,能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点,对自己的身体条件、心理特征、行为能力等客观地评价;认识自己的兴趣特长,肯定自己的价值,学会悦纳自己,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潜能,提高学习与生活质量;同时,探索适合自己的生活型态,作为未来职业选择的参考。
2.环境适应能力要求:了解自己进入新环境后的困惑,了解心里有困惑时可以寻求帮助的资源和途径;认识人际交往在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性,掌握人际沟通的技巧;分享和了解别人的困惑,并学习使用倾听和共情两个最基本的技巧;要能够准确表述个人想法或意愿,并能以恰当的语言进行交流沟通;增强同学间的团队合作意识,达到能够适应大学生活的目的。
3. 心理调适能力要求:了解常见心理障碍及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学会觉察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掌握简单的自我心理调适技巧,能够宣泄自己的困惑,及时调节情绪;能够辨证看待顺利与挫折、成功与失败,学会写心理日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纲要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纲要一、课程概述:(一)课程学时与学分课程代码:,开课所有专业,第二学期开课。
课程总学时18学时,学分。
课程总学时包括课堂讲授16学时,课程实验0学时,课程讨论0学时,习题课0学时,课外实践2学时。
(二)课程性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全校性公共基础课,是必修课程。
本课程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因此教学中必须要理论联系实际。
(三)教学目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紧紧围绕大学生的身心特点、生活环境、常见的生活事件以及心理疾病展开专题讲解与心理训练,提供必要的心理学技术与方法,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自知力,促进大学生的心理成长、潜能开发,增进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健全大学生的人格,从而在总体上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因此,本课程在人材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1、基本了解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2、能初步分析人的人格及行为特征并作出评价;3、掌握必要的心理学技术与方法,特别是自我调适的方法与技术;4、能够运用课堂所学,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与应对挫折的能力;5、培养自身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
(四)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思想品德修养》课程及《健康教育》有一定的关联,内容互有交叉、互为补充。
学完本课程后应有一定的后续课程作为补充与深化,如开设选修课《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等。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必须要与建立大学生心理测评系统及平时的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工作紧密结合,才能相辅相承,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与要求:根据课程目标要求与课时条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分专题讲授及训练。
三、教学方式与方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紧密切合学生实际,必须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树立“启发式”教学指导思想,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其潜能。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标准
四、课程教学单元(项目)及学时安排
课程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课程要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开展课堂互动活动,避免单向的理论灌输和知识传授。
其中,理论教学24学时,活动实践8学时。
活动实践课主要针对重点章节在理论讲述的基础上通过体验式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技能的应用。
具体学时安排如下:
五、课程教学实施条件
(一)师资要求
教师专业背景与能力要求:主讲教师应为心理学类专业本科以上学历,熟悉心理学、教育学、心理健康等相关知识,具备一定团体辅导与心理咨询经验,具有较强的语言表
达能力及职业教学方法的能力,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艺术。
(二)教学硬件设施及配备1.校内实践教学基地
2•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七、课程考核。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目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旨在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的必修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了解自我,增强自我认知能力,提高情绪调节能力,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应对压力的能力,预防和解决心理问题,从而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课程目标与内容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应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了解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解决方法,掌握自我认知、情绪调节、人际交往、压力应对等技能。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应学会自我评估,制定心理健康计划,通过积极思考、行为调整来改善心理健康状况。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应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增强自我保健意识,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心理健康基础知识、自我认知与自我探索、情绪管理、人际交往与沟通、压力应对、心理危机应对、心理疾病预防与康复等。
三、教学要求与方法1.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鼓励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反思。
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个性化教学。
2. 教学方法:可以采用课堂讲授、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心理测验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
同时,应注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网络课程、多媒体教学等,提高教学效果。
四、考核方式与评估1. 考核方式:考核应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两部分。
平时成绩可以通过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参与度等来评定;期末考试可以采用笔试、口试或操作等形式进行。
2. 评估标准:评估标准应包括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应用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参与度和积极性等方面。
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否有改善,是否能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五、师资要求与资源条件1. 师资要求:教师需要具备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背景,具备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
同时,教师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教育教学能力,能够为学生提供积极健康的心理环境。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一、课程名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二、教学对象适用于全院各专业大一高职学生三、课程性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院结合实施学生素质教育工程而开设的一门集理论知识教学、个体咨询、团体心理辅导以及宣传教育活动等为一体的必修和任选相结合的课程。
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现实意义,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自信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全面提高学生心理整体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基础。
四、教学目标通过主体体验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掌握基本的心理调适方法;通过该课程的实训模块,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耐挫性,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和顽强的意志品质,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达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养的目的,从而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五、能力要求:.自我认知能力要求:通过课堂学习、宣传活动和团体训练,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能够运用标准正确衡量自己,能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点,对自己的身体条件、心理特征、行为能力等客观地评价;认识自己的兴趣特长,肯定自己的价值,学会悦纳自己,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潜能,提高学习与生活质量;同时,探索适合自己的生活型态,作为未来职业选择的参考。
.环境适应能力要求:了解自己进入新环境后的困惑,了解心里有困惑时可以寻求帮助的资源和途径;认识人际交往在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性,掌握人际沟通的技巧;分享和了解别人的困惑,并学习使用倾听和共情两个最基本的技巧;要能够准确表述个人想法或意愿,并能以恰当的语言进行交流沟通;增强同学间的团队合作意识,达到能够适应大学生活的目的。
. 心理调适能力要求:了解常见心理障碍及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学会觉察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掌握简单的自我心理调适技巧,能够宣泄自己的困惑,及时调节情绪;能够辨证看待顺利与挫折、成功与失败,学会写心理日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一、课程简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旨在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的课程。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适方法,增强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提高综合素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
2. 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3. 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学会有效沟通与合作。
4. 培养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保持积极心态和乐观态度。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1. 心理健康基础知识:介绍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影响因素和重要性。
2. 自我认知与自我管理: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掌握自我调节的方法和技巧。
3. 人际交往与合作:教授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和技巧,帮助学生学会有效沟通与合作。
4. 情绪调节与压力应对:介绍情绪调节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学会应对压力和挫折。
5. 心理危机干预:介绍心理危机的基本概念和应对方法,提供心理危机干预的实践机会。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理论讲授:结合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心理健康知识。
2. 实践训练: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参与互动式学习,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3. 心理测评:利用心理测评工具,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调适。
4. 讲座与互动:邀请专家进行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学生互动交流,增强教学效果。
五、考核方式与标准1.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课堂表现、小组活动参与度等,占总成绩的30%。
2. 作业:完成心理健康相关作业,占总成绩的20%。
3. 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形式,考察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占总成绩的50%。
六、课程资源1. 教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及相关参考书籍。
2. 网络资源:推荐相关网站、公众号等,供学生自主了解心理健康知识。
3. 实践教学:组织心理讲座、团体辅导等活动,提供实践机会。
七、课程设置原则1. 科学性原则:课程内容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规律,准确无误地传达心理健康知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201908)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举措,是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为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化建设,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和《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等文件精神,制订本课程标准。
1.课程性质与设计思路1.1课程的性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
课程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课程是学院各专业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修课程,是培养和提升高职学生心理素养的主干课程,也是学院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基础课程之一。
1.2设计思路本课程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为指导,向大学新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自我认知三个层面,提高心理健康意识,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并能初步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与技能,有效地解决成长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提升其心理素质。
本课程将教学内容形成课内十二个教学。
力求切合学生心理实际,将知识、体验和训练融为一体,切实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建议课程在第一学年开设。
学时数为32课时,其中课内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26学时,其他6学时,2个学分。
2.课程目标2.1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自我探索技能,心理调适技能及心理发展技能。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教学对象全院各专业在校大学生2.学分与学时成绩=期末考试60%+平时40%;学时根据各校实际进行调整。
课程模块类别及课程属性模块类别:学习目标、情境导入、正文(名人名言)、案例精选、知识链接、小贴士、课堂讨论、综合案例解析、本章小结、教学检测、拓展阅读、心理测验课程属性:公共课4.课程性质、任务和目的性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及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必修课程。
任务:课程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协调能力,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目的:完善学生的心理素质,并为以后进入社会做好必要的心理准备。
主要先修与后续课程相关课程:大学生职业心理辅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大学生心理学应用与素质拓展等。
教学目的要求和主要内容(分章节)第一章目的要求: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
掌握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了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常见症状。
掌握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
主要内容:1.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2.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3.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4.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5.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6.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深远意义第二章目的要求:1.了解适应的含义。
2.认识角色适应与转变的重要性。
3.了解大学生常见的适应问题及其产生原因。
4.掌握迅速适应大学环境的方法。
主要内容:培养角色意识2.孤僻封锁心理3.大学生常见适应问题的调适4.学会适应大学环境的意义第三章目的要求:1.理解情绪与情感的含义。
2.理解情商包括的内容。
3.学会调控情绪的基本方法。
主要内容:1.合理表达情绪——情绪管理的方法2.情绪和情感的关系3.情绪的简单分类第四章目的要求:1.了解自我意识的概念及作用。
2.熟悉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
3.了解大学生自我意识存在的问题。
了解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途径。
24《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大纲-七年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大纲(供七年制临床医学、儿科、检验等专业使用)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医学心理学教研室编写2012年9月前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学校的基础课,其地位与思想政治课与德育课相当,也是大学生的必修课,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任务是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科学与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和维护心理健康的基本技能和技巧,树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认识与识别心理异常现象,学会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与情绪,正确地面对大学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恋爱问题、学习与成才、人格发展,以达到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与人格的健全,以全面推进我们的素质教育。
掌握心理学、心理健康与病态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学会心理调适的基本方法。
认识心理科学,消除对心理学的误解,培养科学的心理观,消除唯心主义、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干扰;通过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让大学生重视心理健康对成才的重要意义;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消除心理困惑,及时调节负性情绪,学会面对人生的各种挫折与困难,增强心理承受力。
本课程主要采用中共重庆市委教育工委、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主编的《让心灵追上人生的脚步——大学生心理成长导引》教材。
参考书目1、樊富珉、王建中编著,《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2、叶一乾著,《现代人格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3、张庆林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导引》,重庆出版社,2007年4、王中平,《心灵的潜能》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5、李开复,《做最好的自己》,人民出版社,2005年6、邱鸿钟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7、(美)弗洛姆,《爱的艺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目录第一章心灵世界的统帅——自我意识及调试 (6)第二章“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学习适应与发展 (7)第三章“交一个挚友等于再获得一次生命”——人际交往与合作 (7)第四章虚拟世界的罂粟花——大学生网络生活与成长 (8)第五章“爱神有时又像那位复仇女神”——恋爱心理解读 (9)第六章莫把“感冒”扛程“癌”——心理异常识别与危机干预 (10)教学时数分配表(共18学时)教学时数分配表教学内容理论课学时实验课学时第一章心灵世界的统帅——自我意识及调试第二章“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学习适应与发展第三章“交一个挚友等于再获得一次生命”——人际交往与合作第四章虚拟世界的罂粟花——大学生网络生活与成长第五章“爱神有时又像那位复仇女神”——恋爱心理解读第六章莫把“感冒”扛程“癌”——心理异常识别与危机干预3 3 3 3 3 3合计18第一章心灵世界的统帅——自我意识及调试目的要求1.了解自我意识的相关概念,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标准(统一版)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课程代码:11055)学分:2学时:36适用专业:学院各专业一课程简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公共必修课,是集知识讲解、行为训练、心理体验与个体咨询、团体辅导、心理活动等内容为一体的大课程。
本课程针对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选取有针对性的课内专题与课外活动,运用科学有效的心理学知识与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训练,将课程的计划性、组织性、系统性与课程的互动性、活动性、开放性相结合,将课内的学习体验与课外的活动教育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行动意识。
旨在提高大学生关注心理健康的意识,促进高职学生心理成长、潜能开发,增进其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养。
二、课程目标总体目标:通过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与相关活动的体验,使学生能够关注自我及他人的心理健康,树立起维护心理健康的意识,同时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能,能从容地应对生活。
能力目标:培养高职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能力,调节情绪的能力,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友谊和爱情的能力,塑造健康的人格和磨砺优良的意志品质,以及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做一个健康快乐的大学生。
知识目标: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如: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怎样正确认识自我,了解情绪的作用、挫折的意义,人际心理效应,熟悉常见心理问题及其预防等心理学基础知识。
素质目标:通过教学,帮助高职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和面临心理困惑、心理危机时的自助和求助意识;能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善待他人;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优化心理品质,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时期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
三、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本着“预防为主、教育为本”的理念,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学会调适心理困惑,避免心理事故,营造和谐的阳光校园。
1.在学生心里种下一棵种子——关注心理健康的意识激发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学会自我分析,培养内省意识,引导学生体验和领悟自己的成长,积极主动地塑造自我,实现自我教育、自我建设、自我突破。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开设学期:第3学期总学时:32(2学分)编制人:审核人:一、课程定位(一)课程性质《心理健康教育教程》是一门结合艺术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发展特点,面向全院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是一门理论实践课程。
其功能是对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心理素养和心理调适技能,促进个人成长,为以后的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二)课程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大学生能够具有心理保健意识,认识心理活动的规律与自身个性特点,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适方法,学会化解心理困扰,培养学生积极乐观、昂扬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课程理念及设计思路(一)课程理念本课程在设计理念上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为核心,以提升高素质艺术人才心理健康素质为目标,以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为主线,增强学生的自我心理保健意识,提升维护和增进自身心理健康能力,应对心理危机,全面提高学生心理整体素质,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二)设计思路本课程在设计思路上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课堂行为训练为一体的教学模式。
通过典型案例、心理测试和课堂活动等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切实提高心理健康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程理论适度,内容洗练,通俗易懂,具有较强的情理性、针对性、生动性、可读性和实践性并重视方法论指导,以实现本课程培养目标。
三、课程目标(一)素质目标通过课程教学,使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的意识,养成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和顽强的意志品质,具有正确的自我观念、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情绪,不断增强自信心、合作意识,全面提高学生整体心理素养。
(二)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和维护心理健康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学会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能正确面对生活中出现的自我意识、学习、人格、情绪、挫折、人际关系、恋爱、职业选择等心理问题,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三)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大学生能够运用心理健康知识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能够预防和缓解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提升增强心理健康水平的能力。
14.《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四、课程内容与教学安排
序号 1 2
项目/章节
知识点
课程内容
能力要求
心理健康与幸福 人生
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心理问题的分 类,心理健康的维护。
2
序号
项目/章节
知识点
课程内容
能力要求
问题的合理方法,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 实生活中处理恋爱中遇
的爱情观。
到的各种问题。
13 压力与心理健康 压力产生的原因,调适压力的方法。 掌握应对压力的策略
掌握网络心理障碍的预
网络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大学生的网
14 网络心理与调试
防策略和自我调节的方
络心理障碍及调试办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0250013 课程类别 公共必修课
适用专业
各专业
总学时
36
适用类别
考核形式
考查
学分
理论学时
实验/实践学时
执笔人
畅相韦
2 36
审核人 李秋实
二、课程性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公共必修课程。课程主要包括心理健康基础知识、“了解 自我、发展自我”、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三大部分的内容,每个部分包括不同的专题,涵盖学校 适应、自我意识、学习心理、人际交往、压力应对、恋爱与性心理健康等内容。课程旨在增强学生 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 能力、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增强积极的心理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学生深化自 我认识,尽早适应大学生活,搞好专业学习,做好大学生涯规划乃至终身发展垫底了良好的、健康 的心理基础。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标准(试行)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标准(暂行)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授课对象:全日制一年级在校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是我院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公共必修课。
本门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大学生认识健康心理对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径,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有效开发心理潜能,培养创新精神;解析心理现象,帮助大学生了解常见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其表现,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心理问题;传授心理调适方法,帮助大学生消除心理困惑,增强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的能力,珍爱生命,关爱集体,悦纳自己、善待他人。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 理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心理健康标准。
2. 掌握适应能力培养、情绪管理控制等相关知识。
3. 了解大学生易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表现。
4. 能够初步分析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
5. 掌握进行心理调节的相关知识。
6. 掌握进行自我心理测试的相关知识。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第一章总论(2 课时)本章重点:1. 理解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定义,了解大学生常见的几种心理现象。
2. 正确理解心理健康标准,消除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误区。
本章难点:正确理解和运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第一节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二、健康与心理健康三、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第二节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影响因素一、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适应问题、学业问题、情绪问题、人际问题、情感问题、恋爱问题、性教育问题、求职择业问题)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第三节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一、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二、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三、学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四、大学生个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第二章大学生的自我意识( 2 课时)本章重点:理解自我意识的定义,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关注自我成长。
本章难点:熟练运用自我意识调控方法,正确认识自己,树立终身修养的观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方案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方案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1-2021年‣精神,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生心理调节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全面推进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化建设。
二、基本原则加强和改进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坚持普及教育与个别咨询相结合;坚持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坚持解决心理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三、主要任务加强和改进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1.全面提高各级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加强领导,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
2.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径,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有效开发大学生的心理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3.开展并强化心理现象解析,帮助大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心理问题。
4.传授心理调适方法,帮助大学生消除心理困惑,增强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的能力,引导大学生珍爱生命、关心集体,悦纳自己、善待他人。
四、体制机制加强和改进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需加强体制机制建设,为工作的正常有序推进提供保障。
1.学校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统筹领导全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分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担任组长,成员包括学生处、团委、宣传部、教务处、人事处、财务处、保卫处、后勤集团、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研究部、研究生部、校医院负责人及各学院分党委负责人。
2.健全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建立明确的职责分工和协调机制。
学校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统筹协调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一、课程名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二、教学对象适用于全院各专业大一高职学生三、课程性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院结合实施学生素质教育工程而开设的一门集理论知识教学、个体咨询、团体心理辅导以及宣传教育活动等为一体的必修和任选相结合的课程。
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现实意义,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自信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全面提高学生心理整体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基础。
四、教学目标通过主体体验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掌握基本的心理调适方法;通过该课程的实训模块,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耐挫性,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和顽强的意志品质,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达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养的目的,从而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五、能力要求:1.自我认知能力要求:通过课堂学习、宣传活动和团体训练,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能够运用标准正确衡量自己,能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点,对自己的身体条件、心理特征、行为能力等客观地评价;认识自己的兴趣特长,肯定自己的价值,学会悦纳自己,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潜能,提高学习与生活质量;同时,探索适合自己的生活型态,作为未来职业选择的参考。
2.环境适应能力要求:了解自己进入新环境后的困惑,了解心里有困惑时可以寻求帮助的资源和途径;认识人际交往在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性,掌握人际沟通的技巧;分享和了解别人的困惑,并学习使用倾听和共情两个最基本的技巧;要能够准确表述个人想法或意愿,并能以恰当的语言进行交流沟通;增强同学间的团队合作意识,达到能够适应大学生活的目的。
3. 心理调适能力要求:了解常见心理障碍及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学会觉察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掌握简单的自我心理调适技巧,能够宣泄自己的困惑,及时调节情绪;能够辨证看待顺利与挫折、成功与失败,学会写心理日记。
4. 应对挫折能力要求:通过理想信念教育、榜样激励和挫折教育情境的训练,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挫折、正视挫折,增强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超越不足,不断完善自我,增强自信心,在积极心态下创造性地生活。
六、教学内容(参考学时:20学时)1. 基本知识(必修学时:2学时)了解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心理健康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2.培养学生自我认知能力(必修学时:4学时)(1)理论知识(参考学时:1学时)了解“认识自我”的重要性,学习运用标准正确衡量自己。
能认识自己的心理、性格特点和自己的兴趣特长。
(2)心理测量(参考学时:1学时)通过心理测量协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人格特质类型;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特质与自己兴趣、职业选择之间存在的关联;帮助学生定位,为正确认识自我奠定基础。
(3)团体训练(参考学时:2学时)引导学生掌握“认识自我”的自查方法,查找自身缺点与不足。
通过“自画像”、“说说你我他”、“优点轰炸”了解大学生常见心理障碍及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学会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调控情绪,掌握简单的自我心理调适技巧,增强学生自我调节和自我保护意识,学会写心理日记。
(2)团体训练(参考学时:2学时)结合学生实际生活案例教学,通过“心情故事”、“困惑大碰撞”、“心理秘笈”等心理小品及短剧演练,使学生学会通过情绪宣泄,释放心中的郁闷,从而缓解各种压力,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以求得心理的平衡和健康,达到提高学生整体心理素养的目的。
5. 培养学生应对挫折能力(必修学时:4学时)(1)理论知识(参考学时:2学时)分析和借鉴当代大学生常见的挫折反应类型,通过理想信念教育和典型人物引导和激励,增强学生的自信与自尊,培养自立、自强的优良品质和竞争意识。
(2)团体训练(参考学时:2学时)开展“我优秀,我自信”自我肯定训练、“换个角度看图案”、“条条大路通罗马”等素质拓展情景训练和体育活动,使学生体验参加不同项目训练及运动时的心理感受,学会在历经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控制自己紧张、恐惧自卑等情绪,正确认识挫折、增强抵抗挫折能力,培养顽强的意志品质。
在体会成功的喜悦的同时,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有能力战胜困难,从而实现自我和超越自我。
七、教学要求1.面向全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面向全体学生,以整体目标为核心,结合学院大一年级自身特点和大一学生普遍存在的诸如学校适应问题、自我认识问题、人际关系处理问题、异性交往问题等设计菜单式的心理健康课程内容,充分体现课程的整体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2.精选教学内容根据能力要求与教学内容编写讲义,应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选择具有时代气息、真实反映社会、学生感兴趣的题材,使其不仅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还能够让学生对社会有比较全面、客观的认识。
同时,尽可能设计趣味性较强的内容和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热情。
3.倡导体验分享本课程倡导活动型的教学模式,教师应根据具体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结合教学实际,选用并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以活动为载体,使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参与、合作、感知、体验、分享等方式,在同伴之间相互反馈和分享的过程中获得成长。
4.开发课程资源教师应将现代化教育技术与本课程教学有机结合,要通过合理利用音像、电视、报刊杂志、网络信息等丰富的教学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生活实际、贴近学生发展水平、贴近时代的多样化的课程资源,拓展学习和教学途径。
5.注重教学过程(1)丰富学生经验教师要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和手段,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帮助学生增进积极的自我认识、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获得感悟和提高。
(2)引导学生自助、助人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和生活,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分享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引导学生学会对自己负责,及时鼓励学生相互间的支持和互助行为。
(3)注重团体动力在教学中应特别重视利用团体动力来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利用团体气氛调动学生相互的分享和反馈;利用团体支持使活动效果得到加强。
八、考核方式及要求1.本课程为过程考核,采用理论知识测验、课程作业评定、各项活动参与情况计分相结合作为考核成绩。
每能力培养模块考核成绩为20分,共分五个模块,总计100分。
根据学生得分情况进行优、良、及格、不及格折算。
2.考核时间在授课的同一学年内有效。
每个能力培养模块必须达到要求,任何一个模块未通过者,本课程考核均视为不合格。
3.能力模块考核点及考核分值(1)基本理论知识测验20分。
(2)自我认知能力考核20分其中:理论知识测试5分,心理测量5分,参加“认识自我”主题班会及“自画像”、“优点轰炸”等团体训练活动10分。
(3)环境适应能力考核20分其中:参加“新生心理健康宣传周”选项活动5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选项活动5分,心理咨询或沟通活动5分,参加“情绪脸谱”、“学会倾听、体验共情”等团体训练项目5分。
(4)心理调适能力考核20分其中:理论知识考试5分,心理日记作业10分,参加“心情故事”、“心理秘笈”等心理小品及短剧演练5分。
(5)应对挫折能力考核20分其中:理论知识考试5分,成长感悟作业5分,参加团体训练“我优秀,我自信”自我肯定训练、“条条大路通罗马”等素质拓展情景训练和体育活动10分。
4.学生不得以任何原因提前结束本课程的学习或免修。
5.授课教师、学生所在系部参与教学者及辅导员等共同完成学生成绩评定。
九、教学评价本课程需要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评价。
其根本目的在于获得反馈信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学生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不在于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水平做出终结性的评定,更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学生进行比较与分等。
本课程评价具有预防与鉴别功能,即:通过评价了解课程实施的情况,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状况,了解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为课程下一步的实施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并为个别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个别咨询。
本课程评价具有强化与教育功能,评价本身具有教育性,是人与人互动与交流的过程。
利用评价对学生的进步进行鼓励,对于辅导过程中的不足提出改进建议,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
本课程采用多主体、开放性的评价,不同教学模块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或综合运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同时,直接或间接地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1.教师观察记录。
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在日常活动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能力、行为进行观察, 写出记录, 作为评价的材料。
2.作品分析。
根据教学内容, 教师布置相应的作业(学习体会、个案分析、心理日记等),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分析评定,通过学生的作业对其心理素质发展状况进行评价, 进而评价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
3.学生自评。
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对自己在学习中的表现与成果进行自我评价,以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调控的能力。
特别让学生评价自己是否感觉经过心理健康教育后, 自己的人际关系、学习情况、情绪调控能力等方面有提高或改善。
4.学生互评。
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互相评价,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尊重、理解、欣赏他人的态度,相互促进。
5.心理测量。
使用心理测验了解学生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前后的心理素质的变化情况, 通过心理测试(后测)与实施前的诊断性评价(前测)相对照, 考察在前后测之间学生心理素质变化的差异显著性, 进而评价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和评定课程对学生心理素质发展影响的效果。
十、教学组织1. 由学生处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和老师、各系学办主任及辅导员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研室,负责完成本课程的教学任务。
2.各系(院、部)负责按照课程标准认真组织学生完成课程内容,并负责相关教学过程情况的记载、成绩的评定与填报、录入等3. 学生处负责课程整体教学过程的指导和成绩的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