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两数之和的奇偶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数之和的奇偶性》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课标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倍数与因数》的最后一课时,是新课标中新增的一部分内容。旨在通过研究两数之和的奇偶性的纯数学问题,引导学生经历较为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并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材呈现了三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列举法、说理法和图示法。意图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经历从举例考察到分析综合,从猜想到验证,最后归纳总结的过程,从而积累活动经验。是在学生掌握奇数、偶数特点等知识基础之上的一次延伸;更是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策略解决生活问题的一次尝试。

二、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关于偶数和奇数的相关知识,对列举法也不陌生,可是对于图示法和说理法不是很熟练。在前测中,结合上期的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部分学生也用到第四种方法——用字母表示,但学生整体对解决问题多种策略的优化意识比较淡薄。因此,我将本节课的重难点制定如下:教学重点:能运用多种解决策略判断两数之和的奇偶性。

教学难点:自主探索判断两数之和的奇偶性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结论。对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的优化。

三、学习目标:

结合以上情况,我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制定如下:

1、能运用所学知识和已有的经验,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经历“猜测——验证——结论”的过程,归纳总结两数之和的奇偶性的判断方法,体会“数形结合”和“举一反三”的数学思想。

2、能够用“列举法”、“说理法”、“图示法”、“用字母表示法”等多种方法,正确的判断两数之和的奇偶性,并利用两数之和的奇偶性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评价方案:

1、通过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以及在合作交流过程中的表现程度,结合导学单的完成情况,完成目标一的评价。

2、通过学生的汇报,结合练习题的完成情况完成目标二的评价。

五、学习活动预案

一、直接引题:

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奇数和偶数,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阐述一下对奇数和偶数的理解吗?

(学生会从定义,和生活的联系,图示,余数等方面进行阐述)

看来,同学们对奇数和偶数已经有了很深的认识,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这些认识来进行一些更深入的研究。引出并板书课题:两数之和的奇偶性。

二、活动探题

1、出示研究主题:奇数+ 偶数=奇数或偶数?奇数+ 奇数=奇数或偶数?偶数+ 偶数=奇数或偶数?

我们今天的研究主题有三个,我们首先来研究第一个。

(1)分析解答

①、研究奇数+偶数的和的奇偶性。

教师总结:我也觉得不错,既然是利用图形来表示,那我们就把这种方法叫做图示法。看来,利用图形的拼摆,可以使我们更加形象的确信结论是正确的,在数学里,这也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数形结合”(板书)。同学们,事实上,在我们解决问题有多种策略时,可以将几种方法结合在一起说明,更能提高结论的可信度。比如,将说理法和图示法结合使用,教师阐述验证过程,刚才说理法没听懂的同学现在懂了吗?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生4:我们还可以用字母证明:2N+2M+1=2(n+m)+1,结论为奇数。你觉得这种方法最大的优点是什么?

教师总结,大家说的非常好,思路清晰,表达准确。对于一个问题,我们探讨出了四种解决的方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②、合作研究奇数+奇数、偶数+偶数的奇偶性

同学们,刚才我们按照猜测——验证——得出结论的思路,已经知道了奇数+偶数=奇数,那剩下的两组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呢?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来研究一下,完成导学单。指名学生汇报。得出结论: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

3、回顾与反思

我们的这些结论正确吗?可以怎样去验证呢?还有什么方法?在此引导学

生利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推出两数之差的奇偶性。

同学们,我们根据两数之和的奇偶性,类比推出了两数之差的奇偶性,这就是举一反三,如果你具备了这种能力,学数学简直就是易如反掌。

好了,同学们,经过我们的努力,对这三个研究主题我们已经得出了结论,下面我们就利用这些结论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此处完成目标一

三、练习

1、偶数+偶数=()

奇数-偶数=()

偶数+偶数+偶数=()

2、30名学生要分成甲乙两队。如果甲队人数为奇数,乙队人数为奇数还是偶数?如果甲队人数为偶数呢?

3、爸爸、妈妈今年年龄的和是奇数,几年以后,爸爸和妈妈年龄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

此处完成目标二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很好,如果我们在干一件事情或解决一个问题时,能够将它所涉及或关联的知识列举出来,形成思维导图的形式,更利于我们形成知识体系,系统的掌握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