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苏力教授演讲读后感.

合集下载

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读后感

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读后感

什么是你的贡献——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读后感市中院研究室何肖琬“什么是你的贡献?”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朱苏力教授在他的《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中,向法学界提出了这一哈姆雷特式的诘问,相信每一个有学术良知的法学家都会在这个问提上作长久而凝重的停留,拷问自己的学术贡献。

那么,苏力自己对法学界的贡献是什么?他从美国留学归来,给我们带回什么法律理念?笔者认为,苏力的价值在于,他没有一味地强调法律移植的重要性,相反,他在法学界强烈主张法律移植,引入西方法治文化的呼声之下,以社会实证分析的视角,独树一帜地提出“本土资源说”,主张挖掘本国“民间法”的法治资源,建构本土化的法律体系,探索有本国特色的法治之路。

苏力的理论明显是受了德国历史法学派萨维尼、梅因以及后现代法学思潮的影响,认为“法律是一种地方性知识”(吉尔兹语),促使法学界重新反思法律移植的可行性,并认识到“民间法”的存在及其潜在意义、“本土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我们对于照搬外来法律,失去民族特色的危险性有了一定程度的警觉和认识。

一种非主流法治思想的出现,产生了法治“国际化”及“本土化”两种思潮的交锋、碰撞,也对促进中国法理学的多元化和法学的争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这一点,对于目前幼稚、不成熟、缺乏争鸣的法学界而言极为可贵。

更重要的是,苏力为我们展示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和思想进路:语境论,提示我们从“当下语境”的视角中理解法律制度与社会。

对于当前过于热衷“宏大叙事”、思想进路过于单一化的法理学界,苏力的视角显得另辟蹊径,别具特色(尽管笔者未必同意他诸如“本土资源”、“送法下乡”等论著中的具体观点,也不能同意他在运用吉尔兹的哲学理论对中国本土案例进行剖析时的简单套用)。

从方法论层面而言,就是小切口,深分析,对文本与现实事件进行再阐释。

比较成功的例子是他对古代包办婚姻所展开的社会—制度学分析(参见《苏力:制度变迁中的行动者——从梁祝的悲剧说起》)以及对延安“黄碟案”的法理学梳理,分析之深入细致,论述之鞭辟入里,实乃法理学思辨模式的经典范例,无论是在方法论上抑或是在逻辑推演上,都极为出色,几乎可以算是当代中国法理学研究范式的一次革新。

法的故事 朱苏力

法的故事 朱苏力

“法”的故事朱苏力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上传时间:2005-1-29浏览次数:7749字体大小:大中小一.翻开当代中国的几乎任何一本法理学的教科书――无论其名为《法理学》还是《法学基础理论》――或法律辞书,2甚至台湾学者的法律教科书,3我们都可以看到类似下面的文字:中文的“法”字古体写作“灋”。

根据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一书的解释:“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

之所以偏旁为“水”,是因为法律如水那样公平;而之所以有“廌”,因为“廌”是传说中古代的一种独角兽,生性正直,古代用它进行“神明裁判”,见到不公平的人,会用角去顶,因此也就有了“去”。

这段存在于几乎所有中国法理学教科书、辞书的文字,究竟有什么意义,何以可能?这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

二.我不通古文字学,不想与古文字学家争碗饭吃,因此也不敢对“法”字的这种考证表示太多的怀疑。

“法”字的起源也许就是如此。

但是,对这种论证,我总有些许的怀疑。

许慎生卒于公元1-2世纪年间,这时,距“法”字已经流行的春秋年间已经有六、七百年了,想当然,这个字的出现一定更早。

其次,这个古“法”字并非一个单字,而是由“水”、“廌”和“去”三个单字构成的。

即使有可信的材料记载了这三个单字的发生,而要将这三个至少在当初几乎是毫无联系的古字组合起来,并用来指涉法律这种社会活动和社会规范,也一定是一个漫长的且必定不是那么井井有条的历史过程。

即使当年有人有心记录,也几乎肯定,他或他们不可能完整记录这一历史。

换言之,许慎完全没有可能看到这个字是如何发生和演化的,也不可能拥有任何一个人对这一演化发生史作出的比较完整可信的记录。

而且,许慎的解说也确实没有引用任何其他令人可信的文字或实物材料来印证自己的解释。

注意,我只是说他没有引证而已,并没有说他有意作弊(因此,今天许慎的后代可能无法因此在法院提起诉讼而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许慎也许曾掌握了某些第一手的文献或实物材料;也许仅仅由于当时还没有今天的学术规范,或者他编写《说文解字》仅仅是一种私人的爱好而不是像今天的我们这种人更多是为了出版,他未予引证。

听朱浦老师报告有感

听朱浦老师报告有感

听朱浦老师报告有感中国中学沈妙莉听朱浦老师的报告,历来是非凡的经历。

朱老师诙谐幽默的语言,让我们深深浸润在报告中,浑然忘了时间的流失。

事后细细品位,却又回味无穷。

而更让我们受益非浅的是朱老师对待每一次报告的态度,他可以每天凌晨3,4点睡觉,为了从几十份案例中精选一份合适的,他可以反复斟酌,让每一页幻灯片多一字显得累赘,少一字不足以表达意思。

这次关于应用性阅读的报告更是具有针对性,让我们受益颇多。

报告初始,朱老师就要我们认识到“英语新课程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形成能力,体验情感,感受文化的过程”。

然后朱老师从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活动的设计三方面,在将“理解性阅读”和“应用性阅读”进行深入对比的同时,配以精心选择的案例,用以教授我们“应用性阅读”的设计理念。

“应用性阅读”的目标设计应摒弃习惯,以词,句为基础带动语篇,语境的学习倡导有效的,以语段,语境为主体带动词,句的学习。

目标设计的语言应是具体的,可操作的,可检测的行为形式的表述。

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朱老师更明确地告诉我们:“教材不是圣经,他只是主要的教学资源之一”。

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整合,调整,补充。

基于学生实际的教材内容的再构的设计意识将左右教师学科的专业素养,教师对于教材的态度,教师课堂教学的设计能力。

朱浦老师更是为我们精心总结了教材再构的要点,以供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借鉴。

最终,朱老师让我们认识到“应用性阅读”“要求学生思考文章内容,运用已有的知识理解,思考文章结构或形式,其目的是强调阅读是互相作用的过程,即阅读者必须从材料中提炼出个人观点和体验。

”听了朱浦老师的课,我深有感触,在有关教育部门和广大英语教师的努力下,我市中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有较大提高,但在写作能力还相对滞后,存在学生的审题能力差,偏离主题现象严重;文章词语贫乏,语言素材不丰富,句子意识差;表达不得体,结构单一,缺少连贯性,篇章意识差等问题。

【读书笔记——法治及其本土资源】法治及其本土资源读后感3000字

【读书笔记——法治及其本土资源】法治及其本土资源读后感3000字

【读书笔记——法治及其本土资源】法治及其本土资源读后感3000字读书笔记《法治及其本土资源》读后感《法治及其本土资源》读后感断断续续地读了近两个月,终于将苏力老师的这本《法治及其本土资源》读完了,感触良多。

苏力老师在本书中从社会实证分析的角度出发,主张挖掘本国“民间法”的法治资源,构建本土化的法律体系,探索有本国特色的法治之路,而且苏力老师在本书中所举的例子大多立足于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西北等落后地方,并试图从中找出某些启发,这种从实际出发,关注相对弱势群体的精神是我们现在和未来的法律人应学习的。

这本书的名字《法治及其本土资源》,大家可能各有各的理解,但是为了确定一个共同讨论的话域,我们必须得了解原作者的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为此我特引苏力老师的原话,也只有他自己的话才能真切的表达自己想法以免我们误读他的意思。

“之所以关注中国的时间,是因为就总体来说不存在普适的法治模式;而法治是否存在于实践,在于如何做,而不是懂得如何做;因此,法律职业共同体和法学共同体的形成又是极为重要的。

关注这些问题,研究这些问题,在实践上改进这些方面存在的问题,就能促进法学的发展,法治的形成,也正式这个原因,我选择了《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作为本书书名。

”可见为什么苏力老师选择这个书名是有考究的而不像他自己说的那样对“本土资源”这个词并不看重。

这本书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是由当时北京大学的研究生赵晓力作的序以及朱苏力的自序“什么是你的贡献?”组成;其余的三个部分是正文,包括“变法与法治”,共收录了七篇文章;“司法问题研究”,三篇文章被收录;“法学研究的规范化”,共有六篇文章收录其中。

在第一部分当中,作者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一个当下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什么是你的贡献?正是围绕着这个问题,作者对目前中国的法治之路,对当下的法学研究和教育进行了一些探索、思考,并且提出了一系列的主张以期成为自己的贡献。

作者认为“只有关注中国的现实生活,发挥我们的比较优势,才是中国学者有可能作出独特学术理论贡献的必由之路。

送法下乡读后感

送法下乡读后感

送法下乡读后感送法下乡读后感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送法下乡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送法下乡读后感1《送法下乡》,由我国作者朱苏力先生所著。

朱老这本书反映了我国乡土法制现状以及司法制度存在的弊端,对我们目前的法制改革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有幸拜读了苏力先生的《送法下乡》,深有感触,故借本文简要谈一下自己对送法下乡的意义的思考。

笔者认为,文中的"送"不同于民事法律关系中平等主体的赠与之意,含有上级对下级、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一种带有强制性的输送。

"法",与道德相对,包含形式和实质两方面,形式上表现为以宪法为核心的各种法律规范性文件,实质上是法的理念、法的本源。

"下"即到,包括形式上的送和实质上的到,我们更注重的是百姓能够从心里知法、懂法、用法。

关于"乡",借用《乡土中国》的理解,就是农村的意思。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法律扮演着推进现有乡村秩序的全面改造和重新构建的角色,因此出现了"送法下乡"这一建设法治社会的新形式。

那么究竟为什么要送法下乡?苏力先生认为送法下乡是为了适应乡土社会的经济发展方式与乡土力量的结构组织。

笔者认为,送法下乡可谓是形势所迫、大势所趋、职责所在。

作为一名"新"公诉人,从学校到社会,从书本到实践,从大城市到基层,从聆听者到践行者,这些转变带给我太多感悟。

工作中面对的除了个别穷凶极恶者,遇到更多的往往都是因为不懂法而入刑的人。

我深刻的记得一名犯罪嫌疑人对我说过一句话,"我知道这是违法,但不知道是犯罪。

"是的,即使是生活在法治宣传所处可见的环境中未必也理得清违法与犯罪二者的区别,更别说相对闭塞的乡土社会。

因此送法下乡就变得尤为重要。

法学界人士对朱苏力的评价

法学界人士对朱苏力的评价

法学界人士对朱苏力的评价朱苏力,这位在法学界如雷贯耳的人物,可谓是个传奇。

大家说起他,眼中总是闪烁着敬佩的光芒。

他的思维活跃,简直就像一条灵动的小鱼,总是在法律的海洋里游来游去,寻找着最深邃的思想宝藏。

他的观点时而犀利,时而温暖,仿佛法律和人情世故在他眼里都变得鲜活而有趣。

说到朱苏力,很多人都喜欢提到他对法律的理解。

他的那些论述,像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他把枯燥的法条说得生动有趣,仿佛在讲述一段传奇故事,让人听得入迷。

想想看,很多法学书籍都是字里行间的学术煎饼,难得一见的美味。

而朱老师的书,简直就是那份独特的调味料,让人一口下去,顿时神清气爽。

大家都说,读他的书,就像在和一位老朋友闲聊,轻松愉快,又能收获满满的智慧。

有些学者在评论他时,总是说朱苏力的理论框架简直是金字塔般的坚固,基础扎实,上面却又能支撑起各种思想的云彩。

这就好比在一片知识的森林里,朱老师的思想如同高大的松树,直指蓝天,树下的阴凉处,总能给人提供思考的空间。

说真的,跟着他走进法学的世界,就像进入了一个奇妙的乐园,既有严谨的规则,又有无尽的可能。

而在法学界,朱苏力的影响力可不是盖的。

他的名字一出,大家就会兴致勃勃地讨论,感觉就像是老朋友间的聚会,话题永远聊不完。

他的学术活动总是人头攒动,想要聆听他讲话的人可真不少。

就像是热闹的市集,大家争相围着,看他分享那些引人深思的案例和观点。

他那幽默的风格和生动的比喻,瞬间就能让那些深奥的法律条款变得易懂,大家都乐于接受。

朱苏力在推动法治进步方面也贡献颇丰。

他的研究不仅仅停留在书本上,更是和社会紧密相连。

他总是关注那些与法律息息相关的现实问题,用自己的知识为社会发展添砖加瓦。

这种热情,感染了许多年轻学子,大家都想追随他的脚步,成为法学界的新鲜血液。

想象一下,校园里那些满怀梦想的学子,个个都像是追星族,纷纷希望能得到朱老师的指导和鼓励。

不得不提朱苏力的执着。

他对法律的热爱就像是那种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始终未变。

苏力本土资源读后感

苏力本土资源读后感

苏力本土资源读后感读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一.苏力的学术态度和研究方法抛却苏力论述的具体内容,此书的意义极大体现在学术态度和研究方法上。

正如苏力所言“如果可能,我倒是希望读者能更多地注意这些文章的角度、思路、方法或论证方式;注意文章对其他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知识的利用,对那些人人都知道而传统法学往往视而不见的、现实的人和事的关注和分析,对于我们的日常切身经验的提炼和感悟。

”我们从中体会到苏力先生对于我国法学理论发展的期望,什么是你——中国——的贡献?1.开放的思维。

苏力整篇看似是处在矛盾之中难以取舍,实际上正是一种开放的态度,提出问题,矛盾双方,通过一种对话的方式解决问题。

而不是为了结论而结论,为了法治而法治,为了严格体系而严格。

2.反思的。

任何科学的都是可证伪的,我们要对自己的研究发现抱着一种反思的态度,既勇于坚持又做好接受更有说服力的新观点,新证据。

"因为与现实相比,任何理论学术都会黯然失色,都不过是一种解说,而且永远不会是最后的解说,”一些人为苏力贴上“苏力=本土资源=反对法律移植=保守派”的标签攻击他为人治辩护是武断的,我们应该从反思的角度理解苏力在当时社会对法治现代化方案主流应然提出疑问和反思的现实价值。

3.实证的。

苏力根植于社会发展实际,从社会学经济学角度论述法律,运用“任何法律都是一种地方性知识”的观点反思理论的理想模式,不求学理上的严格论证,但求说明现实问题。

现实是一切问题的回归点。

4.研究方法。

a苏力提出了从文学艺术作品研究法律和社会,b从个案寻找创新观点而非只为证明已知,c脱离纯粹法理哲学注重学科交叉研究,【引】法学学习不能局限于法条、纯粹法律规范,法学不是一门自给自足的学科,需要其他学科的支撑,才能深谙。

d主张法学工作者保持冷静不一味以政治哲学或社会热点作为学术热点。

e法学论文写作的规范化,主要是引文规范化从最狭义的范围来看,通过关注引文后面的相关内容,我们至少可以更好的理解与把握作者的思考过程、相关的观点以及整个理论体系。

朱昱怎样把孩子教聪明读后感

朱昱怎样把孩子教聪明读后感

朱昱怎样把孩子教聪明读后感在去年听公开课时,听我们这特别优秀的潘淑亚老师分享过,她是上海朱煜老师的超级粉丝。

在她的引荐下我听了朱老师执教的公开课《牛和鹅》。

顿时被朱老师智慧教课方法所吸引,买回朱老师的著作《让课堂说话》。

寒假里,又听了几节朱老师的公开课,对朱老师愈加敬佩。

所以下定决心,朱老师的书一定要认真细读。

用心从智慧的老师身上汲取智慧力量。

目前正在阅读朱老师的《把孩子教聪明》这本书。

这本书分为三部分。

上编:聪明之教。

中编:聪明之读。

下编:聪明之交。

是朱老师撰写的一篇篇教学思考,读着读着,不禁发自内心赞叹朱老师是一位拥有超级智慧的老师。

朱老师在这本书的前言代序里指出基础教育应该先让孩子变聪明,学科知识的学习是第二位的。

老师要研究怎样用好的评价方式保护好教学成果,更要想法保护孩子积极思考的热忱。

做老师要多提醒自己每节课都要让学生更聪明一点,让学生身体健康,神志清明地念完小学。

朱老师分享老师遇到教学效果不理想时,应该不泄气,不畏难。

因为教会学生是个系统工程。

需要解读课标,了解学情,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需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在课堂上完成教的过程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获得学习经历,需要课后多深入反思等。

语文学习是发展学生思维力的最好途径。

老师要教学生会良好的表达。

一要准确示范,二要耐心指导,三要及时鼓励。

最难得是耐心指导,要舍得花时间,一点一点的教。

学生越有困难,越要耐心教。

朱老师还提到教师要有意识地练习教学语言。

教学语言是一种技能,大多数人都需要勤加练习,才能掌握。

他从教了20多年,一直在练,不敢懈怠。

熟能生巧,巧能生精。

我对这一点感触最深。

听一些知名大腕老师的课,总是觉得他们的教学语言特别地令人舒服,令人惊叹。

原来这都是靠勤奋苦练磨练而来的。

以后我也要警醒自己多花功夫锤炼课堂上的教学语言,最起码先把语言丰富起来,不能太平淡无味,尽量多使用一些形容词。

朱老师这本书里还有一篇文章标题是不读书没法真正上好课。

听朱苏力的讲座有感

听朱苏力的讲座有感

听朱苏力教授的讲座有感在我原先的概念中,资深教授的讲座应该是充满了高端的专业词汇和深奥的哲学句段,让我们这样的专业知识不够扎实,法学概念理解不够透彻的法律学生难以跟上教授的思维,吸收教授的讲座精华。

然而,听完朱苏力教授两个小时的讲座,我却深觉受益匪浅。

朱苏力教授的讲座中贯穿着他要讲授的法理学的重要知识点,同时又加之大量的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搭配教授诙谐生趣的语言,令整个讲座气氛十分活跃,同学们都听得津津有味。

对于我听完朱苏力教授的讲座后的收获,我想跟随着教授的思路,择选出我有话可说,有情可抒的部分进行阐述。

首先,朱苏力教授提到了一个法理学上很重要的一个名词——“秩序”。

秩序对于我们个人,乃至国家的作用都是显而易见的,一个良好的秩序环境是我们的和谐社会,和谐国家的前提和保障。

在秩序如何形成的问题上,教授提出了一个让人不可思议的原因——复仇。

教授提到,由于人类具备受到伤害时进行复仇的本能,从而会运用刑法、民法等来反抗伤害。

同时,教授在此区分了“报复”和“复仇”的概念。

“报复”是一种受到当时情绪影响所做出的即时行为。

而“复仇”则是一种推迟的报复,是针对之前所受到的伤害所做出的基于策略性的,有效的,理性的行为。

正是由于复仇的需要,还产生了劳动的分工。

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劳动剩余,使得第三方参与复仇的社会功能应运而生。

朱苏力教授的这个推论让我感到耳目一新。

就像教授所推断的,现代社会产生的这些适应社会发展的优秀的经济、政治、文化制度应该都是源于人类的本能行为。

资本主义制度中保护资本家的利益,剥削劳动者剩余价值的内容不也正是为了满足资本家追求利益的本能么?反过来说,一个制度要发展起来,发展得好,发展得远,也应该要满足人类的基本本能和特性。

其次,朱苏力教授提出,由于个人财富和社会财富的增加,促使人们的复仇也区分对方是基于故意还是过失造成的伤害。

因为同态复仇在经济发展的时期已显得落后和没有必要,相对于让两个都受到伤害而言,允许过失行为方进行财产赔偿似乎更加有利于受害方的利益,同时对于整个社会来说,财富总额也没有下降。

《教师的语言力》读后感(精选3篇)

《教师的语言力》读后感(精选3篇)

《教师的语言力》读后感(精选3篇)【《教师的语言力》读后感第1篇】捧读《新教育》,书中清新的文风诗意的文字澎湃的激情向我描绘了一个个教育梦想。

每个梦想都源于作者对现今教育的深思与追问,引经据典,娓娓道来,它就象灯塔一样引领我走近新教育。

朱教授提出了新教育实验六大行动: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熟练运用双语、创建数码校园、构筑理想课堂,这些行动,使我眼睛一亮。

在提出新教育四大基本观点时,他引用米卢的一句话说:态度决定一切,并将以改版为“只要行动,就有收获。

”他说,你去做,你就行;你去做,你就能成功。

是啊,在人生的旅途中面对太多的理想,一路走过,我们总是实现的少,憧憬的多,人之惰性阻碍着自我的超越。

因此,我们不要太多的口号,我们需要的是行动,他让我明白了,只要行动,就有收获。

所以,我们要在书香萦绕中,教会学生读书,教会学生写作,教会学生提高,教会学生做人。

捧读《新教育》,它教会我要用心地去爱学生。

朱老师在书中说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

用心的前提是什么?无非就是爱,爱这一职业,爱自己的岗位。

我明白了老师的严厉慑服不了学生,这种震慑只会加深和加宽我和学生之间的鸿沟,永远使它无法复平。

正如书中所说的,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的教师,深得学生喜爱的教师,能放下教师的架子,走进学生心灵的教师。

所以,多点时间和学生交流,一定能让学生真正认识我,了解我,喜欢我。

捧读《新教育》,它教会我做一个锲而不舍的追梦人,用自已的生命去擦亮新教育的火花。

朱老师说一个理想的'教师,他应该是个天生不安分会做梦的教师。

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具有远大的理想,不断地给自己提出追求的目标,同时有要有激情。

人要会做梦,优秀的教师要永远伴随着自己的梦想。

当生活没有梦时,生命的意义也就完结了,教育就没有了意义。

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多学习,多思考,重方法,重实践,在创新中求发展,在努力中圆梦想,并帮助学生插上梦想的彩翼。

听朱老师课之感想

听朱老师课之感想

听朱⽼师课之感想执教者整体⽔平较好,她在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教学思想的更新上,对教学内容的驾驭与处理上,教学⽅法与教学⼿段的优化组合上,教学模式的研究探索上,均有⼀定程度的创新和突破。

⼀、采⽤“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以完成⼀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

学⽣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完成⼀个个任务逐步掌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

真正为学⽣营造⼀个建构知识、寓学于实践的环境,让他们在这个环境⾥,充满兴趣愉快地进⾏学习,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

通过教师“展⽰任务”、“讲解演⽰”,激发和保持了学⽣的学习积极性。

学⽣通过任务的完成,并展⽰作品给⼤家看,使他们有成就感,更激发他们向更⾼⽬标前进。

⼆、创设情境,让学⽣体会信息技术的趣味性和实⽤性 三、变知识导向型教学为技能训练型教学 采⽤有利于培养学⽣创新精神、⾃学能⼒和实践能⼒的课堂教学⽅式。

为了更好地培养能⼒。

在处理教材时,教师即发挥了课本的⽰范作⽤,但⼜不盲从课本,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精⼼设计了⼀⼀个教学范例,激活学⽣的思维,达到了培养创新意识的⽬标。

在导课、范例、练习、作业⼏个环节上展⽰的学⽣作品都⾮常有创意,充分调动了学⽣的想象⼒,有利于促进学⽣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四、⾃主探究、协作学习 该教师在学⽣练习阶段突出了⾃主性学习和协作性学习。

⾸先,选择的主题与学⽣的学习⽣活、社会⽣活密切相关。

其次,给予学⽣个体选择的机会。

可以在多个主题中选择⾃⼰喜欢的主题。

第三,采⽤分组协作式学习。

使学⽣之间保持融洽的关系、相互合作的态度,共同完成作品。

有利于提⾼学⽣⾃我协调的能⼒,培养与⼈共事的协作精神、利于学⽣健康情感的形成。

五、值得探讨的问题 1、教师的应变能⼒和语⾔的感染⼒⽅⾯还有待提⾼。

2、对学⽣掌握知识情况的反馈不到位。

朱苏力的演讲

朱苏力的演讲

你我都如流水(在欢送2001届法学院毕业生大会上的讲话)同学们,老师们,下午好!朱苏力今天下午,我们在这里开会,欢送即将毕业的2001届北大法学院毕业生。

他们将远行(当然,也不是都远行,还有不少人还会在这里待上数年,然后再远行)。

但毕竟有一些同学将远行,毕竟他们把他们青春中最美丽的一段时光给了北大,留给了我们北大法学院,我们的北大、我们的法学院因他们而美丽、而年轻。

让我们祝贺他们,也感谢他们。

我当过军人。

进军营的第一天,我就被告知,“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我们都不过是那流过军营中潺潺之水。

而我今天才突然感到,其实北大、我们的法学院也是如此,一年年迎来送往,都如流水。

“子在川上曰:来往如斯夫?”在这一刻,在这即将告别的时候,说这样的话,也许有点伤感,尤其是你们这些即将远行的人,尤其你们这些即将远行的年轻人,尤其你们这些依赖符号为生因此格外多愁善感的即将远行的年轻人。

但是,如果想穿一点,其实我们这些还将继续在此安营扎寨的学生和教员,对于北大来说,对于这个世界来说,也都不过是那“流水”。

流水是我们分享的命运;我们都将远去,逝者如斯。

留下的只是这个北大,这片山河。

“北大是常为新的”,鲁迅先生说;其实北大更是常新的。

常新就是因为有你们和我们这些“流水”。

你我把青春留在了这里,把青春的欢乐和痛苦都留在了这里,把一些浅薄的深刻和一些深刻的浅薄都留在这里,我想也有一些人把自己的初恋永远掷进了未名湖水。

一些梦想消失了,却获得了另外一些梦想。

正是这些青春和青春伴侣养育了北大的常新和常青。

流水向何方?在江河湖海?在大洋彼岸?在高天流云?但不会忘记的,我相信你们,不会忘记曾让你欣喜若狂也曾让你焦躁不安、让你由衷赞美过甚或也曾让你愤愤诅咒过的北大和北大法学院。

因为,这里有你永远不再归来的青春!北大就是你这一切的标记,北大法学院就是你的这一切的象征。

而这,就足够了!祝你们平安,祝你们幸福,祝你们成功!谢谢2001年6月7日星期四---- 苏力教授在北大法学院2002届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致词同学们,下午好!在三年或四年的勤奋的,或不那么勤奋的(有时甚至有点偷懒的),学习之后,你们以出色的,或不那么出色的,成绩毕业了。

朱苏力:我们该如何研究法学?

朱苏力:我们该如何研究法学?

第三个特点,就是法律的社会性法律不是个⼈的事业,⽽是社会的事业。

⽐⽅说检察官的地位和辩护⼈就不⼀样:检察官是举出证据作出对被告⼈不利的解释,⽽辨护⼈则尽量对证据重新作对被告⼈有利的解释。

法律就是在不同的⼈追求他们各⾃的个⼈利益、职业利益、集团利益过程中慢慢形成的。

它不是什么思想家或者学者的产物,⽽是整个社会的产物。

因此在这个过程中你必定会遇到各种挫折,会有各种制约你不能顺利实现理想的因素。

⾛进社会后你会深深感到,个⼈的努⼒的结果很多时候都不是理想的实现,最终的结果其实是社会中多种⼒量交合的产物、妥协的产物。

02.如何研究法学1.要关⼼现实,要把焦点放在如何把事情办好办成法律⾮法学,绝⼤多数的⼈不会去从事法学。

在中国社会⾥,重要的不是提出多少学术观点,⽽是要通过实践改造中国。

宿舍的规则并不是法学家告诉你如何订⽽定的,⽽是⼤家感到需要⽽制定的。

法律的⽣成也⼀样。

中国20年来法律的发展根本原因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员的流动增加了,陌⽣⼈增多了,因⽽法律也急需增加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陌⽣⼈之间是很需要法律的,他们之间更容易⼲坏事。

你向⾃⼰的兄弟借钱时,你兄弟绝不会让你写借条,这是在⼀个熟⼈社会⾥,但如何我向你借钱,你就会让我写借条,甚⾄⽴⼀个不是契约的契约。

俗话说“兔⼦不吃窝边草”,卖淫嫖娼从来不会在⾃⼰家门⼝⼲,陌⽣⼈却更容易对陌⽣⼈犯罪。

要关⼼现实,注意办好事,千万不要只顾理论,说起来头头是道,⼀遇到问题却⼀愁莫展。

我们要少花钱多办事,甚⾄不花钱多办事。

但我们说关⼼现实不等于放弃思想,⽽是要在两者之间保持⼀种敏税,保持⼀种必要的张⼒,否则你的理想就会落空,现实也会失去奋⽃的⽅向。

法律对⼈⽣经验是很有需求的。

世界各国决不会有什么少年天才,美国最著名的法官霍姆斯,61岁才被任命为最⾼法院法官。

从这你们看出,法律是⼀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

你有⽆知识是通过实践来体现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表现你对法律的把握,⽽这种把握的能⼒⼜是需要长期形成的。

朱苏力的演讲,为何大家都爱听?(辽宁张玉泽)

朱苏力的演讲,为何大家都爱听?(辽宁张玉泽)

朱苏力的演讲,为何大家都爱听?(辽宁张玉泽)听!从北京大学的校园里,时不时地会传来一片热烈的掌声和欢快的笑语,究竟发生了了什么事儿呢?原来,这是北大现任法学院院长朱苏力在为可爱的学生们做激情演讲。

提起朱苏力,人们也许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话题,但首先会津津乐道地提起他那魅力四射的校园演讲。

那么,朱苏力的演讲究竟有哪些可取之处呢?主题鲜明,句句扣旨主题是演讲的灵魂。

所以,演讲者所讲的话题要明确突出,不可含含糊糊,似是而非;对所要阐述的观点和主张,态度要明朗清晰,爱憎分明,决不可吞吞吐吐,模棱两可。

这样,听众听完演讲之后,才能理解和接受你的观点,从中受到启迪和教育。

在给北大法学院即将毕业的研究生做演讲时,朱苏力这样讲道:珍重自己,并不只是珍重身体,更重要的是要珍重自己的才华。

在未来的航程上,最危险的并不是漩涡、暗礁、惊涛、骇浪,而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塞壬女妖,她用迷人的歌声诱惑那些无畏的水手,最终导致过往船只触礁沉没。

而这种诱惑,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间,可能尤为突出。

社会旧有的控制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功能失调,现代的以法治为中心的社会控制体系尚未完成,因此在这一时期,种种诱惑可能驱使你们用自己的才智以各种名义、甚至以法治的名义干一些不道德的事、违法的事,龌龊的事、卑鄙的事。

有的人可能会想,这件事即便做了,也可能不会被抓到,不受惩罚,但是我必须提醒你们,有许多事,如果你的良心不能认同,就一定不要做,一定不能做。

这段话紧紧围绕着“珍重自己”这个主题展开论述,旗帜鲜明地告诫学生们不要做有悖于良心的事情。

他先是以古希腊神话中的人物为例,说明了在以后人生的道路上,我们要经受得住一些无形的但是危害性极大的诱惑;之后,为了更强有力地证明观点,以“种种诱惑……甚至以法治的名义……也可能不会被抓到,不受惩罚”这一递进句式,从反面论述,将造成一些人做出没能“珍重自己”行为的可能性一一列数,把丑话说在前面,起到了启发警示的作用。

最后语气坚定地说:“如果你的良心不能认同,就一定不要做,一定不能做”,进一步突出强化了演讲的主题,做到了观点鲜明,态度明朗,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演讲效果。

创新的力量读后感参考样本

创新的力量读后感参考样本

创新的力量读后感参考样本《创新的力量》是美国作家泰德·朱斯逊创作的一本畅销书,该书通过讲述各个领域的创新故事,探讨了创新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并提供了一些实践性的创新方法和思维方式。

阅读完《创新的力量》后,我深受启发,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的思维方式和对创新的认识。

书中通过讲述一系列令人叹为观止的创新故事,向读者展示了创新的威力和潜力。

作者以生动的语言和深入浅出的方式,讲述了从个人创新到组织创新,再到社会创新的过程。

例如,在个人层面,作者通过讲述乔布斯的创新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创新在个人成长和成功中的重要性。

乔布斯通过不断思考和挑战传统,创造了苹果公司这一世界上最具创新力的公司之一。

这个故事告诉我,只有敢于尝试,不断挑战自己,并且保持对创新的渴望,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获得成功。

在组织层面上,《创新的力量》也给予我很多启示。

书中的一个例子是谷歌公司。

谷歌以其开放和创新的文化而闻名,鼓励员工勇于尝试新的想法,并将错误看作是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通过不断的实验和创新,谷歌不仅在搜索引擎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还进军了其他领域,如人工智能和自动驾驶技术。

这个例子告诉我,一个组织在创新方面的开放和积极的态度对于取得成功是至关重要的。

此外,《创新的力量》还提供了一些实践性的创新方法和思维方式,让我在实际生活中能够应用到创新中。

例如,作者提出了“合作创新”的概念,强调创新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需要团队共同努力。

通过与不同领域的专家合作,交流和分享想法,可以创造出更具有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这个思维方式激发了我重视合作创新,主动与他人沟通和合作的意愿,以及尊重他人意见和想法的重要性。

在读完《创新的力量》后,我开始思考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运用创新思维来解决问题。

我开始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跳出固定的思维模式,寻找不同的解决路径。

同时,我也鼓励自己勇于尝试新的事物,不断学习和进步。

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反思,我发现创新思维不仅可以帮助我更好地解决问题,还能够提高我的自信心和创造力。

[转载]如何理解法学·如何理解苏力——近访朱苏力

[转载]如何理解法学·如何理解苏力——近访朱苏力

[转载]如何理解法学·如何理解苏⼒——近访朱苏⼒原⽂地址:如何理解法学·如何理解苏⼒——近访朱苏⼒作者:⼗四《北⼤法律⼈》记者:如何理解法学·如何理解苏⼒——近访朱苏⼒时间:2005年4⽉17⽇作者:《北⼤法律⼈》记者来源:北⼤法律信息⽹关键词:"⼤家都说的话我就没有必要再说了,我们强调的是学术分⼯,⽽不是同仇敌忾。

" 记:《北⼤法律⼈》上次采访您还是在您做院长之前了,不知道您最近各⽅⾯情况如何?去年⼀个讲座中⾃称"当了院长就不再做学问了",这个说法应该如何理解? 朱:实际上,⽂章也在发表,书也在翻译。

但是,什么是做学问、做研究?像有些⼈认为的那样,写写⽂章就叫研究了?你可以看到我现在的⽂章⾥讨论的问题材料⼤多来⾃报纸,不是讨论我们⽣活的周围,像黄碟案,就是讨论我们⾃⼰,像公共知识分⼦。

但这都不是真正调查的东西。

我认为这都不是最好的研究。

 记:也就是说您认为缺乏实际的经验研究?朱:对,搞法律必须做经验研究。

中国的法学在这⽅⾯必须改变,尤其是北⼤,要树风⽓之先。

我们的法学⼀直都以做⽂字解释为主,但如果中国的法学院培养的学⽣都是这样,将来怎么承担国家的重任,怎么去做企业的⽼总、做真正的⼤律师?法学⼀定要注重⽣活,我们要知道法律到底是解决什么问题的,⼜怎样能够解决好。

孙志刚事件以后,废除了收容遣送,结果乞丐满街⾛,却没⼈敢去动他,这也是法律⼈做出来的事情,落到实际却不能令⼈满意,说明我们在某些⽅⾯的⽋缺。

所以我特别强调经验研究。

⽽我这⼏年基本上没有做这样的东西。

(记:时间太紧了。

)对,栓在这⼉了。

当然我也通过⼿头的⽂字资料做⼀些,这也是经验材料,但显然不够,你必须得了解更多。

⽐如律所到底是怎样,中国的法院系统内部到底是怎样⼀种情况,等等,这些不调查都不能知道。

很多⼈觉得我们学法律不要管这些,管法条就好了。

这不是好的法学。

 记:听说你这两年写了⼀本《法律与⽂学》,可是我们⼀直没有看到...... 朱:对,因为没有最后发表。

汇川朱总2021年演讲读后感

汇川朱总2021年演讲读后感

汇川朱总2021年演讲读后感6月9日晚,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播出“新时代好少年”先进事迹。

滨河家园社区提前就在青少年年活动群中发布了观看通知,辖区青少年30余人纷纷在家自行观看,并上传了照片,观看后,学生和家长都感触颇深。

新时代好少年的先进事迹振奋人心,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源远流长,作为中国人,让我们倍感自豪和骄傲的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我们的传统美德以德作为根本,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养成良好的品德,树立以道义为重的人生观,从小养成优良品德,这是一个做人做事的根本,只要人人心中有国家,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我们的社会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

做一名新时代的.好少年,不仅要热爱学习,更要待人有礼貌,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乐于助人,自强自律。

现在具有幸福生活的我们,一定必须懂珍视和关爱。

必须以积极向上的面貌传播社会正能量,积极主动亲吻新时代、锐意进取新时代,践行远大理想、爱好伟大祖国、担负起时代责任、敢于奋进努力奋斗、练成过硬本领、磨练品德武学,不懈努力沦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今日,我在中国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上观看了一场节目,叫《新时代好少年》,里面有着许多年龄和我差不多的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他们虽然很平凡,可是,他们有许多好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他们像一盏明灯一样,为我们这些同龄人照亮前进的道路。

有位哲人说道过:目标的始终如一就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量源泉之一,也就是顺利的利器之一,没它,天才也可以在矛盾无定的迷径中徒劳无功。

一个小小的少年订下了目标,并把这个目标始终如一地公在心田。

他擅于画图画,可以搞一些大手工,这些大手工的原材料都就是一些弃置的、对别人来说没用的物品。

可是,他将废物利用,变废为宝,作出许多精致的小手工,并摄制视频,传至网上,网友纷纷在为他的画作和小手工点盛赞,没一个愿给差评的。

在他的助推下,好多小朋友也不再乱扔废物,也把废物再次利用,既锻炼身体了自我的动手本事,也简朴了资源,为环保作出了自我的贡献。

送法下乡读后感

送法下乡读后感

《送法下乡》读后感王鹏S150180 《送法下乡》是一本就中国基层司法制度进行论述的理论著作。

出版于2000年,作者是朱苏力教授。

朱苏力教授曾任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是我国当代法理学领域最具影响力也是最具争议的一位学者。

本书于2000年由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十年后,也就是2011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再版,2012年3月实现第二次印刷。

历经十年,这本书之所以也还能够再版,按照朱苏力教授自己的说法是“对今天的中国读者也还有点价值”。

朱老师此番言论也难免有些“骄傲的谦虚”。

但此书对于当下中国司法制度的关注和讨论无疑是具有开创性的,而对于未来如何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也无疑是具有指导性作用的。

本书一共分为四篇十二章,而全书内容主要围绕着三个问题展开——为什么司法?为什么基层?为什么中国?一.为什么司法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迅猛发展。

伴随着经济的崛起,中国社会也在进行着一轮快速的现代化进程。

而在这一进程中,法治的现代化,或者说对于社会主义法治的追求已经成为世人的共识。

朱苏力教授更是将这种共识视为一种“公众信仰”1。

法治理想若要落实则必然要依靠具体的制度和技术,缺乏制度和技术保障的理想不仅不能实现,而且可能出现重大失误。

制度就是指具体的法律制度建设,而技术则是司法。

此外,司法还有另一层重要意义,既补充立法。

虽然许多人习惯将立法与司法严格区分开来,但苏力教授则认为这种区分无论在逻辑上还是在实践中都不很清楚,其只是一种约定俗成。

他继而提出“司法应是广义立法的构成部分”的主张。

而实践中,司法适用、司法解释也历来被认为是对立法的补充,即所谓的空隙立法。

司法对于当代中国的法治形成和发展意义更为重要。

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这种不平衡体现在地域上也体现在民族上。

而这种不平衡应1“这种信仰就如同先前中国人对“革命”的,如今对“改革”的信仰一样。

”而为了将这种信仰物质化,或者说为了实现中国的依法治国,有的法学家甚至提出了人们(尤其是法律人)首先要将法律视为信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苏力教授演讲读后感
朱苏力教授演讲读后感
部门老大留的作业,也确是由感而发。

看着这么一大篇文字,不发怪可惜的。

读了几遍这篇文章,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读懂它了,但是我想说的是:做自己能做的,只是为了在将来某一天能够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妥协也是为了更好的坚持。

人最不能没有或者放弃的就是“追求”这件事了。

可以想见,当一个人没有了个人的追求,只剩下妥协的时候,是多么的了无生机和生趣。

我不知道那样还会有什么奋斗的支柱。

毕竟人不只是为了活着,显然我也没有为了人类社会而活的伟大。

不可否认的是生活总会有种种种种的不尽人意和难以掌控的东西,但是我宁可把它当成黑色幽默戏谑置之,然后拼命的寻找实现自己追求的可能和方式。

努力是最不值得吝惜的一件事。

当一切都太尽如人意的时候,也就太乏味了。

总要不停的挣扎、努力和突破,生活才显得乐趣无穷。

追求也并不一定是多大的成就,多少的丰功伟业,它可以是自己一直想做却不敢做或没有机会做的事,可以是自己一直想涉足的行业或领域,或者是自己在某个领域当中的目标,或者是一种生活状态。

总之追求是一件令人开心和兴奋的事,是一场自己与自己玩的游戏。

在朱苏力教授所说的“做自己能做的,而不是想做的”,我想再添加一句苹果公司创始人Steve Jobs的一句“There is no reason not to follow your heart”。

谈到现在的工作,说不上喜欢或者是不喜欢,当初的那份激情也悄悄蜕却,剩下的只是做,为了做好为了学到东西,为了不虚度光阴而不停的努力。

当初来公司应聘的时候就有讲过,我是想通过零售行业转做管理,同时在计划学习职业经理人的课程。

这一目标没有变,而是将学习职业经理人的课程改为了考在职MBA,虽然只是个雏形,不知道可行性有多大,但我已经开始努力,期限为两到三年吧。

说到未来十年似乎太遥远,我无法想见那时的自己会是个什么样子,但是唯一可以肯定的是,那时的我肯定会对本行业有了一个轻易的掌控能力,在行业中能够收放自如,并且处于管理的位置了。

一个公司,一份工作,只要它能够让自己积极奋进,培养自己的良好的工作习惯和工作思维,并能够不断的让自己在这个行业中变的丰满,同事和领导能够给自己积极的影响,创造积极的环境,那就是值得去为之付出努力和时间的一家公司和一份工作。

当然在这之中,个人的发现的眼光和自己主动的精神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一直以Steve Jobs的一句话警戒自己:Stay Hungry,Stay Foolis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