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办理解除劳动合同手续之法律问题案例分析及详细解释

合集下载

劳动法案例分析

劳动法案例分析

劳动法案例分析【篇一:劳动法案例分析】根据《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全面履行各自的义务。

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约定和国家规定,向劳动者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

【篇二:劳动法案例分析】劳动法(labour law),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

它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法律部门;它是从民法中分离出来的法律部门;是一种独立的法律部门。

这些法律条文规管工会、雇主及雇员的关系,并保障各方面的权利及义务。

案例一公司关闭门店,直接与员工解除劳动合同违法案情简介:职工于2011年12月11日到公司天津分公司处工作。

双方于2012年1月26日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期限为2012年1月26日至2015年1月25日。

其中试用期为3个月,试用期满后每月工资2600元。

后因公司计划关闭职工所在店面,故与职工协商将其调动至天津另一门店工作。

双方就此未能达成一致。

2013年7月4日,公司书面通知职工解除劳动合同。

现双方均认可双方于2013年7月4日解除劳动合同,职工在劳动合同解除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为2600元。

职工申请仲裁,仲裁委裁决公司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10400元,出具解除劳动合同证明书并转移保险关系。

公司不服仲裁裁决的支付赔偿金的裁决,起诉要求,不予支付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

案例二员工因个人原因提出辞职,公司不必支付经济补偿金案情简介:职工于2010年8月25日到公司工作,为喷砂操作工岗位,双方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期限为2010年8月25日至2011年8月24日,后劳动合同期限续订至2014年8月24日。

职工称,其入职时公司未告知岗位系有毒有害的工作,在签订劳动合同中也没有注明,同时在上岗前及上岗后公司也未对其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在日常工作中公司也未提供任何防护措施。

在2013年11月7日,职工因琐事与同事发生口角,后公司要求职工写下因个人原因辞职,但此内容并非职工真实意思表示,系公司违法解除劳动合同。

十大非法解雇案例分析员工违法解除的权利维护

十大非法解雇案例分析员工违法解除的权利维护

十大非法解雇案例分析员工违法解除的权利维护近年来,随着劳动法的不断完善和社会法治意识的增强,员工对于保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也逐渐增强。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企业或个别雇主在解雇员工时绕过法律规定,采取非法手段,导致员工权益受到损害。

本文将以十大非法解雇案例为例,分析员工在面临违法解雇时维护自身权益的合法途径。

案例一:李某的合同解除李某是一名优秀的销售员工,但由于与上级不和,遭到解雇。

然而,在雇佣合同中并未约定解除协议,且没有事先通知李某。

李某通过向劳动仲裁委员会提起申诉,成功维持了正当解雇的权利。

案例二:张某遭遇违法解雇张某在一家公司担任高级经理多年,但因公司经营不善而裁员。

然而,公司私自解雇张某,严重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

张某通过诉诸法律途径赢得了赔偿。

案例三:王某因降薪解雇王某所在的公司近期面临经营困难,为解决资金问题,公司要求员工降薪。

拒绝降薪的王某遭到解雇。

尽管公司借口经营困难解雇员工,但在没有正当理由的情况下解雇是违法的。

王某与公司签订的劳动合同中并未约定降薪解雇的情形,因此王某通过诉讼赢得了维护自身权益的胜诉。

案例四:吴某的合同解除吴某在就职期间多次因为与上级产生矛盾而遭遇诸多不公对待。

为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吴某通过调解及诉讼的方式成功终止了与公司的合同,同时获得了一定的经济赔偿。

案例五:陈某因工伤被解雇陈某在完成一项重要工作时受伤,但公司却以工期延误为由解雇了陈某。

在劳动合同中,没有明确约定解雇由于工伤的员工的情形,因此陈某通过劳动仲裁成功维护了自身权益。

案例六:刘某面临性别歧视刘某在某公司担任高级职位多年,但因其上级对女性不满而解雇了刘某。

刘某通过法庭起诉,成功维护了自身权益,公司最终支付了一定的违法解雇赔偿。

案例七:杨某被雇主辞退杨某在一家公司工作多年,为了自己的工作利益不符合上级要求,遭到辞退。

然而,在劳动合同中并未约定可以由于工作利益差异而解除合同。

杨某通过提起诉讼,最终获得了自己应有的合法权益。

40个经典劳动纠纷案例及法律分析

40个经典劳动纠纷案例及法律分析

40个常见劳动纠纷案例及法律分析招聘篇招聘工作小心入坑时下正值用人单位招聘新员工的高峰时期而招聘又是HR的一项重要工作职责。

在一般人眼里招聘中不存在什么法律风险只有在签订合同时或者劳动用工管理中才存在法律风险。

其实不然任何事情包括劳动争议都是有前因后果的劳动合同签订后产生的劳动争议相当一部分是由于招聘时埋下的“祸根”所致。

因此,预防劳动争议就要将关口前移从防范招聘时的风险做起。

招聘广告中的风险防范一、经典案例某公司招聘李先生为中国某大区的营销总监,并与其签订了为期3年的合同,约定试用期为4个月。

3个月后,公司单方面提出解除合同,原因是李先生没有达到公司的季度营销目标。

为此李先生向劳动仲裁委员会提出了申诉仲裁的结果是公司败诉。

原因是公司在招聘广告中并没有列明录用条件,而且劳动合同签订后,公司也没有明确具体的职务说明书,也没有书面告知小李该职务的工作内容以及岗位要求。

因此当被质询时,公司无法出具当初双方认可的职务要求,既然没有约定要求,公司又怎么能证明其不符合录用条件呢,当然败诉也是在预料之中的。

二、本案件适用相关法律条款《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在试用期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三、案例点评或许您会认为招聘广告只是招聘人员的一种宣传手段而已会有什么法律风险吗?其实风险可能会在这不经意间产生,如果招聘广告撰写的不好就有可能暗藏“杀机”。

因为在试用期内,企业享有一项权利,如果发现劳动者不符合录用条件,可以随时解除劳动合同。

但这项权利的行使是有条件的,即用人单位要证明劳动者不符合录用条件。

具体到不符合哪一条录用条件,举证责任在于单位。

而最有力的证据之一就是招聘广告。

所以在招聘广告中,单位一定要明确自己的招聘条件,并注意将此广告存档备查并保留刊登的原件。

这样,一旦在试用期解雇员工而产生纠纷时,就可使单位处于主动地位,防止出现举证不能而败诉的风险。

本案中如果公司在招聘广告中就明确录用的条件,或者在招聘广告中先笼统说明录用的条件,然后再在劳动合同或入职登记表上具体列明录用条件那么败诉的就不是公司了。

中国新劳动法案例分析:用人单位违法解雇员工案例

中国新劳动法案例分析:用人单位违法解雇员工案例

中国新劳动法案例分析:用人单位违法解雇员工案例引言:中国新劳动法于2008年开始实施,旨在保护劳动者的权益,建立公平和谐的劳动关系。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仍有许多用人单位违反劳动法,非法解雇员工,给劳动者带来不必要的困扰和损失。

本文将以一起真实案例为例,分析用人单位违法解雇员工的情况,并探讨相关问题。

案例背景:小张是一名市民,被一家私营企业聘用为销售人员,签订了无固定期限合同。

然而,由于小张在某次外出上班途中遭遇车祸,导致伤势较重,需要住院治疗一个月。

期间,小张提供了医院证明和请假申请,并根据合同规定的请假制度请假。

然而,当小张康复后,企业却以他在请假期间未能履行合同义务为由将其解雇。

违法行为分析:1. 违反解雇程序:根据中国新劳动法的规定,在解雇员工时,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履行相应的程序,包括提前通知、听证等步骤。

然而,在该案例中,企业没有提前通知小张,也没有进行解雇程序,直接解雇了他,违反了其合同中解雇程序的规定。

2. 不公正理由:用人单位按照合同约定解雇员工必须有合理的事由。

在这个案例中,小张的请假是由于意外车祸导致的伤病,他在请假期间提供了医院证明和请假申请。

因此,用人单位以他在请假期间未能履行合同义务为由解雇他是不公正的,违反了劳动法中对解雇理由的规定。

3. 违反无固定期限合同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14条的规定,用人单位无权随意解雇签订了无固定期限合同的员工,除非有合理的事由。

然而,这个案例中的用人单位没有提供合理的事由,也没有依照劳动法的规定,违反了该法律对无固定期限合同的约定。

法律责任和赔偿:根据中国新劳动法的规定,用人单位违法解雇员工可以面临多种法律责任和赔偿。

首先,小张可以要求用人单位恢复劳动关系,即恢复其原有的工作岗位和劳动条件。

其次,用人单位还可能被要求支付经济补偿金,包括赔偿工资、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害等方面的损失。

根据案例中的具体情况,小张可以要求用人单位支付未支付的工资和补偿金,以及精神损害赔偿金。

违法解除劳动合同案例

违法解除劳动合同案例

违法解除劳动合同案例案例背景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一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存在着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现象。

这些企业往往以种种理由为由,无视劳动法律法规,将劳动者辞退或解除劳动合同,给劳动者带来了不小的困扰和损失。

本文将通过一个具体案例,分析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影响及相关法律责任。

案例描述某公司A是一家制造业企业,由于市场需求下降,公司决定进行裁员。

公司A以员工B工作不符合要求为由,解除了其劳动合同,并支付了相应的解除合同补偿金。

然而,员工B对公司的解雇行为提出异议,并认为自己的劳动合同解除是违法的。

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十四条规定:“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四十三条规定解雇劳动者,应当支付经济补偿。

”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二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对方;用人单位违反本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解雇劳动者的,应当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可见,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必须符合法律规定,并支付相应的经济补偿。

案例分析公司A以员工B工作不符合要求为由解除劳动合同,是否合法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公司是否提前以书面形式通知员工解除劳动合同?根据劳动法的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对方。

如果公司A未能提前书面通知员工B,那么公司的解雇行为是违法的。

2.公司是否支付了员工经济补偿?根据劳动法的规定,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如果公司A未支付经济补偿给员工B,那么公司的解雇行为也是违法的。

3.公司对员工B的工作是否进行了评估和培训?如果公司A未对员工B的工作进行评估,并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指导,那么公司难以以员工B工作不符合要求为由解除劳动合同。

在这种情况下,公司的解雇行为也是违法的。

从以上分析可见,公司A的劳动合同解除行为存在违法的可能性。

法律责任如果员工B提起法律诉讼,法院将会对公司A的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行为进行判决。

常见法律案例及解析:劳动争议解析及建议

常见法律案例及解析:劳动争议解析及建议

案例:劳动争议解析及建议案例一:李某与公司解除劳动合同的争议事实经过:李某是某公司的一名销售员工,工作了两年。

由于公司销售业绩下滑,公司决定裁员。

李某被公司列为裁员名单中的一员,并在一个月后与公司解除了劳动合同。

李某认为公司的裁员是违法的,他认为自己工作表现不错,应该不在裁员范围之内。

律师解读:根据劳动法第四章的相关规定,用人单位有正当的经济、技术、组织需要,确实需要裁减人员的,可以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

然而,对于裁员的具体条件和程序,劳动法尚未做出明确的规定,需要根据相关劳动法规进行解释。

对于李某的情况,如果公司的裁员依据合理与否需要根据以下标准来判断: 1. 公司是否真实存在经济困难以及减员的必要性; 2. 应采取的裁员方式是否合理,是否尽量考虑到李某个人的工作业绩; 3. 公司是否提供适当的补偿。

建议:李某可以先与公司沟通并提出异议,同时要求公司提供相关的裁员依据和材料。

如果公司无法提供合理的解释或者提供的解释不符合法律规定,李某可以考虑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起劳动仲裁申请,要求恢复劳动关系并获得相应的经济补偿。

案例二:王某要求加班工资的争议事实经过:王某是某家广告公司的一名设计师,工作时常需要加班。

然而,公司从未向她支付加班工资。

王某认为自己的劳动时间超过了法定工作时间,有权获得加班工资。

律师解读:根据《劳动法》第四章及相关规定, 加班是指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超过法定劳动时间的劳动,都应当支付加班工资。

根据《劳动法》第四章第四十一条的规定,劳动者的加班工资计算方法为: 1. 不低于其本人劳动报酬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工资; 2. 按小时支付劳动者正常工资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资。

对于王某的情况,如果王某能够提供证据证明自己经常加班,并且公司未支付加班工资,那么王某有权要求公司支付加班工资。

建议:王某可以先与公司进行沟通,并提供自己加班的证据,要求获得加班工资。

如果公司拒绝支付或者拖延支付,王某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起劳动仲裁申请,要求公司支付加班工资。

劳动争议案例

劳动争议案例

一、劳动合同订立的争议
1、劳动合同无效争议案例分析




案情介绍:唐某与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建立劳动关系,在应聘时, 唐某向公司递交了自己的简历。简历中,唐某描述自己曾在东北 某高科技企业担任技术部门经理两年,又在天津某高科技企业担 任技术部门经理一年。由此,该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认为唐某的工 作经验非常适合自己公司的需要,故将唐某录用,担任技术部门 经理,并签订劳动合同,约定月工资5000元。 随着时间的推移,用人单位发现唐某的工作能力与自己的预 期相距甚远,遂对他的工作履历产生怀疑。经调查,唐某所谓的 分别在东北和天津的高科技企业任职技术部门经理的工作经历存 在夸大成分,一是职务只是项目经理和项目主管,二是在两家企 业工作的时间均只有半年。 用人单位认为唐某对公司提交了虚假简历,骗取了公司的信 任,因此决定与之解除劳动合同。 唐某认为公司应向自己支付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于是 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第一部分:当前劳动人事争议中常见案例风险及对策
一、劳动合同订立的争议 1、劳动合同无效争议 2、试用期约定争议 3、劳动合同续订争议 二、劳动合同变更争议案件 1、变更工作岗位争议 2、变更工作地点争议 三、劳动合同终止和解除争议 1、劳动合同终止时间争议 2、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争议 四、竞业禁止争议
三、员工录用及试用期考核制度容易出现的 问题
1、试用期限与劳动合同期限的问题
*了解法律关于使用期限与劳动合同期限关联的规定 *不可签订《试用期劳动合同》 *对于法律规定的X年以上含与不含的准确定义
2、延长试用期的问题
*试用期不得延长,试用期满或解除或转正
3、试用期不签订劳动合同的问题
*试用期包含于劳动合同期限之内,未签订劳动合同的试用期属于事实劳 动关系

劳动合同法典型案例解析(十五例)

劳动合同法典型案例解析(十五例)

劳动合同法典型案例解析案例一:劳动合同的签订问题某公司在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时遇到一个棘手问题,员工甲2008年1月1日进厂,但公司一直遗忘与员工甲签订劳动合同,员工甲知道公司如果不与其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依法需要向其支付双倍的工资,因此一直不动声色,直至2008年5月1日,公司对劳动合同进行了一次普查,才发现与员工甲漏签了劳动合同,公司表示要与员工甲补签劳动合同,员工甲同意补签,但是公司要先支付其2008年1月至4月的另一倍工资,否则员工甲只愿意将补签劳动合同日期订在2008年5月1日。

问:公司应当如何处理上述案件较为妥当?◆案例分析针对员工甲的问题,介于签订劳动合同的主动权在于用人单位,且是因为用人单位的疏忽导致一直未能与甲签订劳动合同,因此员工要求公司支付未及时与其签订劳动合同期间的双倍工资是合法的,但是从本案实务操作角度考虑,公司完全可以先不去支付该员双倍工资,将劳动合同的起始日期签订至2008年5月1日,因为从员工的心理上并不愿意与公司终止劳动关系,以后如果仅为3个月的工资去起诉的可能性也很小,即使员工离职后去起诉,公司最终也仅是支付其3个月的另一倍工资,并没有其他的额外处罚。

将劳动合同的起始日期签订至2008年5月1日后,单位仍应向该员工发出《签订劳动合同通知书》让员工签收。

如果发现其再次拒签劳动合同,应在2008年6月1日前立即书面通知终止与其之间的劳动关系。

如果已经满一个月的,也要立即书面通知终止劳动关系,但此时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

◆操作建议(1)建议公司加强对劳动合同的管理,建立签订、保管、存档等规范体系;(2)针对员工拒签情形,应当注意以下几点:A、时间上把握:与其建立劳动关系之日起或合同期满之日起,一个月内;B、形式上把握:书面通知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员工拒签合同的,书面通知终止劳动关系;C、证据上把握:注意保留员工拒绝签订劳动合同的证据。

(意向书中设定拒签合同的原因,访谈笔录、证人证言等)■案例二:加班费计算问题某时装有限公司与其主管级别的员工都签订有一份《定薪协议》,协议约定员工每月固定薪资3000元,该薪资包含加班费及基本工资、奖金等;公司与普工签订的劳动合同中也对薪资作出约定,员工每月工资1000元,公司以此作为计算加班费的计算基数。

劳动合同终止与解除的典型法律纠纷案例

劳动合同终止与解除的典型法律纠纷案例

劳动合同终止与解除的典型法律纠纷案例一、劳动合同终止与解除的典型法律纠纷案例概述劳动合同终止与解除是雇佣关系中重要的环节,对于双方权益的保护有着重要意义。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法律纠纷。

本文将以一些典型案例为例,探讨劳动合同终止与解除的法律问题,并分析相应的解决办法。

二、违约辞退导致员工诉劳动合同解除的案例分析在某公司,A员工因为多次迟到被公司采取了辞退措施。

A员工认为自己只是偶尔迟到,并无严重错误,故提起诉讼请求恢复劳动关系。

在此案例中,首先需要明确雇主是否按照程序正确执行了辞退措施。

其次,需要判断员工是否存在严重失职或者精神障碍等情形才能判定是否构成有效辞退。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雇主在辞退前应当履行告知、听证等程序,并对员工迟到行为进行警示和惩戒。

同时,员工的迟到行为严重程度也需要考虑,如果只是偶尔迟到,并不会对公司造成实质损失,那么辞退可能被视为不合理。

在此案例中,雇主应根据程序正确执行辞退措施的要求,并提供相关证据证明A员工多次严重迟到,并对其进行适当的惩戒和警示。

而A员工则应提供相关证据证明自己的迟到行为并不严重,以维护自己的权益。

三、劳动合同期限满后未继续签约引发纠纷的案例分析B员工与公司签订了一份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合同期满后未能继续签约。

B员工认为此行为构成劳动关系解除,并向劳动仲裁部门提起申请。

在这种情况下,首先需要确定双方是否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了到期续签或解除合同的程序。

如果双方没有明确规定,在满期日之前未达成新的协议,则劳动关系可以视作已经解除。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十五条的规定,在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到期以后,如用人单位继续使用劳动者的,视为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因此,用人单位是否继续使用员工也会影响合同解除的判定。

在此案例中,如果B员工能够证明双方未达成新协议,且公司没有继续使用他,则可以认定劳动关系已经解除。

反之, 如果双方已明确表达了继续合作的意愿,则可以视为新的劳动合同的形成。

劳动合同纠纷案例分析5篇

劳动合同纠纷案例分析5篇

劳动合同纠纷案例分析5篇篇1劳动合同纠纷案例分析一、案件概况某公司员工小李因劳动合同纠纷起诉公司的案件,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小李在公司工作了三年,但未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工资待遇也没有明确规定。

小李认为公司存在恶意欠薪、违法解雇等行为,遂将公司告上法庭,要求公司支付欠薪和解雇赔偿金。

二、案件事实1. 小李在公司工作期间,一直没有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公司也未按规定向小李支付五险一金。

2. 公司在未正式解雇小李的情况下,曾多次无故拖欠小李工资,导致小李生活困难。

3. 公司最终以业绩不达标为由解雇了小李,但未支付解雇赔偿金。

三、案件分析1. 小李未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公司未按规定向小李支付五险一金,违反了劳动法规定。

公司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确保员工权益。

2. 公司未按时支付小李工资,违反了劳动合同的约定,导致小李生活受到影响。

公司应承担拖欠工资的责任,并支付相应的违约金。

3. 公司以业绩不达标为由解雇小李,但并未支付解雇赔偿金,违反了《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

公司应当支付解雇赔偿金,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

四、案件处理1. 小李应当提供相关证据证明公司的违法行为,包括工资拖欠证据、解雇通知书等。

2. 公司应当认真对待小李的诉讼请求,积极配合法院的调解和裁决。

3. 法院应当依法审理此案,严格按照《劳动法》和相关法律规定,判决公司支付小李相应的工资、解雇赔偿金等。

五、结论劳动合同纠纷案件的处理需要依法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权益不受侵犯。

公司应当切实履行劳动合同,依法支付工资保障员工的权益。

同时,员工也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在劳动合同中要求明确约定工资待遇、五险一金等内容,确保自身权益不受侵犯。

只有这样,劳动合同纠纷案件才能得到有效处理,保障双方权益不受损害。

篇2劳动合同纠纷案例分析一、案情回顾:甲公司与乙先生于2018年签订了一份为期两年的劳动合同,合同规定乙先生担任销售主管,工资为每月8000元。

劳动争议典型案例分析与要点解读

劳动争议典型案例分析与要点解读
劳动争议典型案例 分析与要点解读
第一页,共20页。
二倍工资争议 社会保险争议 工伤待遇争议
违约金争议
经济补偿〔赔偿金〕争议 规章制度的效力 试用期如何约定
第二页,共20页。
一、二倍工资争议
案情简介:刘某称其于年1月1日进某销售公司工作, 为销售员,双方口头约定月工资为固定的1500元另加 提成,但双方一直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年4月1日, 刘某称其提出辞职,双方终止劳动关系。次月,刘某 申请仲裁,以该公司未与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为由, 要求公司支付年1月1日至年3月31日止的第二倍工资3 个月共计 4500元。案件在审理过程中,该销售公司称 系刘某不愿意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因此公司不应承担 二倍工资。
关注:试用期违法情形〔 ?劳动合同法?第19、20条〕: 1、是否可以约定试用期〔三种情形不得约定:3个月以 下固定期限、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非全日制〕; 2、试用期期限违法;3、约定次数违法;4、仅约定试 用期;5、试用期工资数额违法。
第十六页,共20页。
第十九条 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 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
关注: 1、梳理违约条款必要性;2、用人单位的用工需 求与劳动者职业自由之间的矛盾。
第十页,共20页。
五、经济补偿〔赔偿金〕争议
案情简介:杨某于2005年1月1日进入某食品公司工作, 双方先后订立了数份劳动合同,最后一份至年12月31日 止。合同期满后,双方未续签,杨某继续在该公司工作。 年6月1日,公司向杨某提出终止劳动合同〔关系〕,杨 某表示同意。双方办理终止手续时,公司提出支付其个 月工资数额的经济补偿〔自08年1月起计算年限〕,而 杨某认为公司应当按其工作年限支付个月工资数额的经 济补偿。后双方就补偿金协商不成,诉至当地仲裁委。

劳动法违规案例分析:违法解除劳动合同

劳动法违规案例分析:违法解除劳动合同

劳动法违规案例分析:违法解除劳动合同案例一:A公司非法解除员工劳动合同时间:2008年5月15日事件描述:2008年5月15日,A公司作为一家大型制造企业,非法解除了员工B先生的劳动合同。

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应符合《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并获得劳动部门的批准。

然而,A 公司在此次解除劳动合同过程中,未经征得B先生同意,未提供任何正当理由,并且没有向劳动部门报备此事。

B先生在A公司工作了十年,表现良好,为公司的生产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由于公司近期遇到了一些经济困难,A公司决定进行裁员,并将B先生列入被裁员名单。

A公司以经济困难为借口,没有与职工进行充分的协商,也未提供合理的补偿方案。

该公司只是简单地通知B先生失去工作,要求即刻离职,给予他一个月的基本工资作为赔偿。

这种行为明显违反了《劳动合同法》中规定的用人单位在解除劳动合同时应遵循的原则。

B先生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他决定寻求法律援助。

律师点评:A公司非法解除B先生劳动合同的行为违反了《劳动合同法》相关规定。

根据劳动法,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应符合以下条件:1.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提前三十日通知职工;2.未经职工同意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当支付职工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3.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合同法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当承担相应的经济赔偿责任。

对于A公司非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行为,B先生可以向劳动部门投诉,要求恢复劳动关系,并支付相应的赔偿。

如果劳动部门无法解决此纠纷,B先生可以联系律师,提起劳动仲裁或进行诉讼程序,并要求获得更多的赔偿。

总结:这起案件是典型的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行为,对员工B 先生的合法权益造成了重大损害。

劳动法对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条件有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应该依法行事,遵循相关法律法规。

对于类似情况,员工应当主动保护自身权益,及时寻求法律援助,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以上为本律师所做的初步分析,请仅作为参考,具体操作还需根据实际情况再次研究和决策。

常见法律案例及解析:常用劳动合同纠纷案例分析及解读

常见法律案例及解析:常用劳动合同纠纷案例分析及解读

案例一:常用劳动合同纠纷案例分析及解读事实经过:某某公司与员工张某签订了一份为期三年的劳动合同,约定张某每月工资为8000元,并享受公司在职培训等福利。

然而,在合同履行的过程中,公司未按时支付工资,并且没有提供约定的培训福利。

张某多次向公司提出工资支付和培训福利问题,但公司置之不理。

最终,张某决定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公司支付拖欠的工资和赔偿因此造成的经济损失。

律师解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劳动者应当依法签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应当依法为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

本案中,公司未按时支付工资且未提供约定的培训福利,明显违反了劳动合同的约定。

张某有权要求公司支付工资和赔偿经济损失。

建议: 1. 对于劳动者而言,要保留好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以便在发生劳动争议时提供证据。

2. 遇到用人单位违约的情况,劳动者应当首先与用人单位进行沟通协商,如果无法解决,可以向劳动争议调解机构或法院寻求帮助。

案例二:常用房屋买卖合同纠纷案例分析及解读事实经过:张某与李某签订了一份房屋买卖合同,约定李某将一套位于XX小区的房屋以250万元的价格卖给张某。

双方约定在合同签署后10天内办理过户手续。

然而,张某在约定的时间内支付了房款,却发现李某没有办理过户手续,并且将房屋转卖给了他人。

张某感到被欺骗,决定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追究李某的违约责任,并要求返还房款及赔偿损失。

律师解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买卖双方约定的时间、方式等合同条款应当予以履行。

本案中,李某未按合同约定的时间办理过户手续,并擅自将房屋转卖给他人,构成了违约行为。

张某有权要求追究李某的违约责任,并要求返还房款及赔偿损失。

建议: 1. 在签订房屋买卖合同前,应当仔细阅读合同条款,尤其是约定的交付时间等关键事项。

2. 对于房屋买卖过程中存在的争议,可以通过诉讼、仲裁等方式解决。

案例三:常用婚姻家庭纠纷案例分析及解读事实经过:张某与李某结婚多年,两人育有一子。

(新)典型劳动争议案例分析及处理要点解读

(新)典型劳动争议案例分析及处理要点解读

案例三:该份竞业限制约定是否有效?
——对竞业限制补偿及违约金标准的争论
案情简介:2008年1月10日,王某与某咨询公司(以下简称A公司)签 订了期限为3年的劳动合同,合同约定王某从事留学咨询顾问工作,年薪 不低于3万元。同时双方又签订竞业限制协议一份,协议约定王某不论因 何种原因从A公司离职,离职后一年内都不得到与A公司有竞争关系的单 位就职,有竞争关系的单位包括B公司、C公司等10余家单位。同时双方 还约定王某在与A公司正式办理完解除劳动合同手续之日起15日内,A公 司向王某发放竞业限制补偿金,补偿金标准为王某上一年度从A 公司获得 的工资报酬的20%,未满一年的按当年工资报酬折算,由A公司按月发放 给王某,并且约定王某如不履行竞业限制义务,应当承担违约责任,违约 金为12万元。2008年6月10日,王某向A公司提交辞职报告,称自己不适应 该公司工作环境,要求辞职。A公司同意了王某的辞职请求,7月10日双方 办理完交接手续后,A公司向王某出具了解除劳动关系证明,并向其支付 当月的竞业限制补偿费480元(按王某实际取的月工资每月2400元计算 ),之后按月将补偿费打入王某银行帐户。2008年10月,王某去B公司应 聘并被录用,继续从事留学咨询顾问工作。A公司在取得相关证据后,即 向劳动仲裁部门申请仲裁,要求王某支付违约金12万元。
典型劳动争议案件分析与 法律法规要点辩析
案例一: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劳动者是否属于劳动仲裁受理范围?
——对《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21条的理解及适用
案情简介:李某,男,1949年3月21日出生,安徽省某县某镇某村人,2000年5 月被浙江省某研究所聘任为临时工作人员,担任门卫工作,当时双方未签订劳 动合同,也未参加各类社会保险。2008年1月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单位仍未与其 签订劳动合同,李某曾向单位提出过参加社会保险,但单位答复因其本人年龄 太大,且浙江省尚未出台机关事业单位聘用人员的养老保险有关规定,故未能 办理各项社会保险手续。2009年3月22日凌晨3时,一小偷翻墙进入研究所大楼 (研究所最近刚购入一批新的设备及零件),李某听到声响后起床去追,因当 时天黑且院内有一处道路不平,不慎摔倒,造成左腿股骨头严重骨折。单位送 李某去医院治疗,支付了医疗费用,待病情稳定后,提出与其解除聘用关系, 并支付了相当于10个月本人工资的经济补偿金。之后,李某提出自己受伤系工 作原因,应当视作工伤,并由用人单位支付后续更换股骨头所需的所有费用。 在遭到单位拒绝后,李某向劳动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劳动行政部门以其受 伤时已超过法定退休年龄为由未予受理。李某遂向劳动保障监察部门投诉,劳 动保障监察部门亦未予受理。之后,李某向研究所所在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申请仲裁,要求享受工伤待遇,仲裁委员会以发生伤亡时双方劳动关系已经终 止为由作出了不予受理的决定。李某遂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研究所承担 其后续医疗费用,支付所有工伤待遇。

劳动合同解除案例分析

劳动合同解除案例分析

劳动合同解除案例分析一、背景介绍劳动合同解除是指雇主和员工之间解除劳动合同关系的行为。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各种原因,劳动合同解除案例时有发生。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个实际的劳动合同解除案例,来探讨其中的原因和处理方式。

二、案例描述某公司A与一名员工B签订了为期三年的劳动合同,约定双方在相互满足法律规定的条件下可以单方面解除合同。

然而,在第二年下半年,公司A突然决定裁员进行重组,并计划解除员工B的劳动合同。

三、问题分析1. 违反法律规定根据《劳动法》规定,雇主要解雇员工必须符合以下条件:经济性裁员、重新安置无法安排工作岗位的员工、向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提交申请等。

然而,在这个案例中,公司A未按照法律规定执行裁员程序。

2. 丧失诚意在签订劳动合同时,双方应该保持公平和诚信原则。

但是,在这个案例中,公司A违背了双方约定的解雇程序,丧失了对员工的诚意。

3. 经济利益影响员工B在公司A工作期间表现良好,为公司做出了较大贡献。

然而,在突然解雇后,员工B不仅失去了稳定的收入来源,还面临着重新找工作、适应新环境等一系列问题。

这无疑对其经济利益造成了直接的影响。

四、解决方案1. 法律保护员工B可以通过维权手段来保护自己的权益。

他可以咨询劳动法律顾问,并控告公司A违反劳动法规定的行为。

如果能证明确实存在违规情况,那么公司A可能需要承担相应责任和赔偿。

2. 协商解决双方也可以通过协商来解决纠纷。

在此过程中,员工B可以提议合理的补偿措施,并与公司A沟通以达成共识。

例如,在裁员重组过程中给予额外的经济补偿或提供其他帮助以缓解过渡期困难。

3. 寻求机会并重新就业面对突然的解雇,员工B可以积极主动地寻找新的就业机会。

他可以更新简历,扩大人脉,参加招聘会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求职竞争力。

此外,员工B也可以考虑利用这段时间充实自己,通过培训或进修提升自身能力。

五、总结劳动合同解除案例在现实生活中难以避免。

明智的雇主应当严格按照法律和合同规定的程序来进行裁员操作,并对被解雇员工给予必要的经济和心理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未办理解除劳动合同手续之法律问题案
例分析及详细解释
【案例】
李某,1982年到某国有单位工作,1987年与某国有单位订立为期十年的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约定终止日期为1997年12月30日。

XX年8月15日,李某诉至劳动争议仲裁委,诉称:1995年7月15日某国有单位进行岗位调整,让自己在家待岗,自己一直要求单位安排工作,但单位未安排。

故,现在要求认定单位作出的解除劳动合同的决定无效,单位安排上班,补发1995年7月至今的工资。

某国有单位辨称:李某工作期间生活作风有问题,介入他人的家庭生活,导致他人家属多次到单位吵闹,单位对李某进行了批评,并且调整了工作地点,但是李某我行我素,严重影响单位的正常工作。

为此,1995年7月15日,单位作出了解除李某劳动合同的决定,并且告知了李某,李某从1995年7月16日起离开了单位,未再到单位上班。

双方劳动关系自1995年7月15日已经解除,因此,李某得要求是无理的,应予驳回。

【审理结果】
法院审理认为某国有单位未能提供李某违反劳动纪律,给单位造成不良影响的证据,也不能证明已经将解除劳动合同通知李某,因此,单位做得出除劳动合同的决定无效,应
予撤销,双方应继续履行劳动合同。

因某国有单位违法解除李某的劳动合同,给李某造成了已经工资损失,故单位应承担应一定过错责任,应补发李某1995年7月至1997年12月间的生活费12300元。

因双方订立的劳动合同于1997年12月30日到期,按照劳动法23条的规定,劳动合同到期,劳动合同即行终止,虽然单位未与李某办理终止劳动合同手续,但双方未实际履行合同,故应认定双方劳动关系已经实际解除,因此,李某要求上班,并支付1997年12月30日之后工资的要求不予支持。

【法理分析】
一.用人单位有义务为劳动者办理解除劳动合同手续
用人单位办理解除劳动合同的相应手续,是用人单位应当履行的一种后合同义务,劳动合同是记载劳资双方权利与义务、表明劳动关系存续的重要凭证。

因此,一旦劳动合同的履行以解除或终止等形式结束,用人单位有义务为劳动者出具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凭证。

对于如何办理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手续,《劳动法》未有相应的规定;《失业保险条例》16条规定,城镇企事业单位应当及时为失业人员办理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劳动合同法》
50、89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时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并在十五日内为劳动者办理档案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手续;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
定未向劳动者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书面证明,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仔细分析以上的规定,都是从程序上约束用人单位的行为,要求用人单位依法为劳动者办理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手续,出具相应的证明。

一方面,有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劳动关系是已经解除还是存续?一目了然,起到很好的证明作用。

另一方面,可以保证劳动者享受解除劳动合同后的相关权利待遇,再就业、失业保险、社会保险接续等等。

关键问题是当劳动关系解除时,用人单位未办理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手续,此种劳动关系是存续还是已经解除呢?对此颇具争议。

有人认为,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的规定,是否出具解除劳动合同的证明,是衡量劳资双方劳动关系解除与否的唯一凭证。

用人单位不能证明劳动者收到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书面通知,则说明双方劳动关系还存续。

本人认为,解除劳动合同的证明,并非劳资双方劳动关系解除与否的唯一凭证。

一方面,辞职书、工作交接单、提前结算的工资凭证、公司物品归还记录等均可起到双方劳动关系已经事实解除的证明作用。

另一方面,可以结合劳动者近期是否到原单位上班,是否向原单位不断主张权利,是否已在其他单位就业等方面来断定双方劳动关系是否解除。

《最高人民法院关
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法释[XX]6号)1条的相关规定,仅限于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解除劳动者同,并不包括劳动者向用人单位解除劳动者合同情形,这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起草者编著的《最高人民法院劳动争议司法解释的理解与使用》一书P202页的说明中得到印证。

二.时效问题
(一)劳动争议案件诉讼时效的演变。

1.《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1993年国务院令117号)规定,当事人从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6个月内书面申请劳动仲裁。

2.《劳动法》规定,自发生劳动争议之日起60天内书面申请劳动仲裁。

在如何理解发生劳动争议之日,也就是诉讼时效的起算点上,诉讼实践中有不同的理解。

《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劳部发[1995]309号)将发生劳动争议之日解释为“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法释[XX]6号)则区分劳动关系是否存续分别进行了解释,“劳动关系存续期间产生的支付工资纠纷,用人单位能够证明已经书面通知劳动者拒付工资的,书面通知送达之日为劳动争议发生之日。

用人单位不能证明的,劳动者主张权利之日为劳动争议发生之日。

”“劳动关系
解除或终止后产生的支付工资、经济补偿、福利待遇等争议,劳动者能
够证明用人单位承诺支付的时间为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具体日期的,人单位承诺支付的时间为劳动争议发生之日,劳动者不能证明的,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之日为劳动争议发生之日。


3.《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为一年,仲裁时效从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算。

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的争议,不受一年诉讼时效的限制;但是,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二).客观看待解除劳动合同的诉讼时效问题
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的规定,劳动者的申诉不存在诉讼时效问题,劳动者什么时候提出请求,诉讼时效什么时候起算。

按照《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仲裁时效从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算,劳动者早就离开了单位,一直未享受到劳动者的相关待遇,其早就应当知道其权利受到了侵害,如果从离开单位超过了一年未申请仲裁,则因过了诉讼时效而不受法律保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