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投入产出水平定量研究

合集下载

中国区域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产出弹性测算_基于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的实证

中国区域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产出弹性测算_基于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的实证

2010.6中国区域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产出弹性测算*——基于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的实证吴玉鸣内容提要:本文基于扩展了的新古典增长模型,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了中国省域农业生产的空间分布模式和空间依赖性,测算了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产出弹性及规模报酬情况。

得到的结论有:中国省域农业产出存在明显的空间依赖性,空间分布表现为局域集聚的特征;劳动投入对农业产出的弹性为0.50,资本投入对农业产出的弹性为0.43,而土地的贡献不显著,劳动和资本是中国省域农业产出最为主要的决定因素,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

研究区域农业产出行为不应忽视空间效应,在制定农业政策时,需要考虑邻近省域之间的农业生产互动,引导各个区域合理地投入农业生产要素,提高要素的空间配置效率,促进区域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区域农业产出弹性空间计量经济模型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微观经济主体的生产效率和宏观经济的运行效率有了大幅度提高,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产品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对调节各个区域的农产品供求及资源配置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业基本建设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全面发展。

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主要决定于农业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长和农业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因此,通过提高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的贡献,实现农业产出的持续稳定增长,对中国整体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非常关键。

在中国农业持续增长的过程中,劳动、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投入对农业产出的贡献如何?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处于规模报酬递增还是递减阶段?就这些问题展开定量研究,对实现中国农业的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本文主要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对中国农业生产要素的贡献进行实证研究。

本研究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鉴于中国农业市场体系日趋完善,农业生产要素的空间流动性较大,农业产出的跨区域流动明显,本文利用空间计量经济(spatial econometrics)模型,充分考虑了农业生产的空间效应(spatial effects),对中国31个省域的农业生产要素产出弹性进行测算。

基于灰色优势分析的中国农业投入产出水平研究_李丽纯

基于灰色优势分析的中国农业投入产出水平研究_李丽纯

年份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Y1 477 525 570 644 692 734 829 965 1042 1061 1112 1215 1434 1962 2475 2859 2945 3023 3015 3054 3242 3437 3659 4559 4847 5301 6452 7755 8287 9786
因此,笔者将首先通过对既有文献成果[8-11]的综合 比较,主要基于重要性和可行性原则,选取若干能够有 效衡量农业产出水平和农业投入水平的评价指标,构 建农业投入产出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灰色优 势分析法,在基本排除主观因素干扰的条件下确定各 评价指标的权重;最后通过对 1981—2010 年中国的农 业投入产出指数的测度分析,从规模和效益 2 个维度 揭示这一时期农业投入产出水平的纵向波动特征,并 对未来中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型的趋势做出初步预测。 1 农业投入产出水平评价指标的选取与赋权 1.1 农业投入产出水平评价指标的选取
中国农学通报 2014,30(17):102-109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基于灰色优势分析的中国农业投入产出水平研究
李丽纯 1,2
(1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长沙 410079;2中共长沙市委党校,长沙 410004)
摘 要:农业投入产出水平可以从 2 个方面进行衡量,一是农业投入产出的规模水平;二是农业投入产出

改革开放后我国财政农业投人的经济绩效分析——基于1978—2006年的统计数据

改革开放后我国财政农业投人的经济绩效分析——基于1978—2006年的统计数据
项 费 用 对 农 民增 收具 有 积 极 促 进 作 用 , 而农 业基 本 建 设 支 出和 农 村 救 济 费 没 有 表 现 出显 著 影 响 。
[ 关键词 ] 财政投入 ; 业; 农 经济绩效 [ 中图分类号 ] 8 0 F 1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0 0— 7 x(0 0 0 0 8 0 10 9 1 2 1 )3— 0 3— 6
整个 产业 的可持续 发 展 , 而会 进 一 步 撼 动 整个 国 从 民经 济 。然 而 , 阶 段农 户 自身 积 累 和 投 资 能力 十 现 分有 限 , 村 金融 支 持 明 显不 足 , 此 背景 下 , 大 农 在 加 财政 对农业 的扶持力 度具 有 逻辑 上 的充分 理 由 。从 国 内实际看 , 经历 多年 的城 乡二 元经 济 、 业支 持 在 农 工业后 , 观上 需 要工 业 反 哺农 业 、 政 反 哺 农 民。 客 财 《 中共 中央关 于 推进 农 村 改 革发 展 若 干 重 大 问题 的

8 ・ 3
生 产力 [ 。Bnw ne t . 19 ) 计 了印度 农 2 isagre a1(93 估 J
业 基础设 施和农业 R &D对 农业农业基本建设支出、 农
出 的经 济效 应 进 行 了分 析 ¨ 。A t (93 估 计 了 nl 19 ) e

个 单方 程生 产 函 数 , 出农 业 基 础 设 施 和农 业 科 指
学研究 能 够 降低农 业 生 产 成 本 , 而 能 够 提 高农 业 从
[ 者 简 介 ] 江 ( 9 4一 ) 男 , 东 东 莞 人 , 山大 学 岭 南 学 院 教 授 、 士 生 导 师 。 主 要 研 究 方 向 : 税 理 论 与 政 策 。 作 林 16 , 广 中 博 财

改革开放以来的我国农业产业政策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的我国农业产业政策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的我国农业产业政策研究[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与政府所实行的相关农业产业政策是密不可分的。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的农村经济和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但是,我国的农业产业结构问题并没有因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渐渐消失,而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呈现出了不同的特征。

[关键词]改革开放;农业产业;政策1 建立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发展社会化服务的农业经营体制我国实行的基本农业政策是以土地集体所有制为前提,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所谓双层经营体制。

在承包经营权稳定化、长期化(目前以30年为期)的政策背景下,事实上家庭经营是最本质的特征。

1982年中共中央发布了一号文件,明确了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合法性。

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政策的一次重大转折,也奠定了20多年来我国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政策基础。

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体制的确立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大幅增长,尤其是粮食生产更是创造了被称为奇迹的长足发展。

此后中央又连续发了四个一号文件,主要内容分别为:放宽对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的限制,鼓励农村工商业发展;放宽对农产品流通业的限制,力图形成以竞争促进发展的新流通格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取消粮食统购改为合同订购;加强农业投入,调整城乡关系。

毋庸置疑,中央推行的上述产业政策,以当时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为背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的环境,促进了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也推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极大地改善了我国农产品市场的供给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到20世纪末的农业政策特点可概括如下:一是目标虽然明确,但手段缺乏;二是主要依靠农业、农村、农民解决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以工补农实际上是农村自救,而自救的根本目标则是保证粮食及其他农产品的供应,实际上是以工补粮。

显然,这是把本应该由全社会共同承担的义务刚性地压到了农业、农村,最终只能落实到农民身上;三是以专项产业政策为主,缺乏系统、全面解决以改善和保全环境、确保粮食安全为根本目的,有效改善农民境遇、协调农业与非农产业、城市与乡村发展关系的综合性措施。

关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投资规模的剖析

关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投资规模的剖析
维普资讯
农 业经 济来 中 国 农 业 投 资 规 模 的 剖 析
陈立 双

张 谛
一 加 9 m 昭
从 表 1中 我 们 可 以 看 到 , 国 农 业 投 资 规 模 方 面 有 这 样 几 我
19 9 2以 后 。 致 在 4 与 6 之 间 波 动 。 说 明 了 社 会 对 农 业 投 大 % % 这
资力度 的减 弱 。
二 、 业 投 资 不 足 的 原 因 分 析 农
48 . 3 75 5
农 业 投 入 不 足 , 成 农 业 基 础 设 施 老 化 、 修 , 灾 能 力 降 造 失 抗
2 .就 投 资 增 长 率 而 言 , 动 性 较 大 , 趋 势 是 下 降 。在 2 波 总 1
年 问 。 业 投 资 以 平 均 每 年 9 o % 的 速 度 递 增 。 9 0—1 8 农 .4 18 9 8年
农业 投资 年增 长率 虽有所 起伏 , 除 18 但 9 0年 以 外 , 余 各 年 基 其 本 是 上 升 的 , 是 增 长 幅 度 有 所 差 异 , 长 幅 度 最 大 的 是 1 8 只 增 94 年 。比上 一 年 增 长 了 2 . 7 ,增 长 幅 度 最 小 的 是 1 8 07% 9 2年 ,为 6 8 % 。 18 .3 在 9 8年 以后 , 业 投 资 年 增 长 率 的 波 动 情 况 比前 一 农 个 时 期 要 大 。 且 其 总 体 趋 势 有 所 下 降 。 这 一 段 时 间 里 , 增 而 在 年 长 率 在 9 o % 以 上 的 只 有 191年 、9 4年 、 9 5年 三 年 , 余 .4 9 19 19 其 各年 均未 达 到这一 平均增 长 速度 , 且 有三 年还低 于 4 。 而 % 3 .就 农 业 投 资 与 全 社 会 投 资 的 比 重 而 言 ,呈 现 明 显 的 下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农业发展研究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农业发展研究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农业发展研究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历了以前所未有的变革和巨变。

其中之一就是中国农业发展的腾飞。

从极度贫困的状态到今天的全球领先的现代化农业,中国的农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和进展,这其中的种种变革和创新,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为人民群众带来了更好的生活。

一、之前中国的农业面临的诸多困难40年前的中国,是农村面临着极度的贫穷和困难。

缺乏高效的生产工具和设备,缺乏先进的种植和养殖技术,缺乏现代化管理思路和科学的市场运作方式,中国农业的生产方式和生产水平,都停留在了一个非常落后的状态。

同时,过度的人口压力和生态环境破坏,也让中国的农业生产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困难。

二、改革开放以来为中国农业奠定的基础改革开放40年,中国农业发展的巨大改变,离不开改革开放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引进和采纳。

中国政府开始将更加优质、先进的科学技术引进到中国,帮助农民提高生产力,改善了农业的生产水平。

在此过程中,中国建立了一个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的现代化农村,并且大力支持和培育优秀的种植业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

这一系列的改变和创新,为中国农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通过为农改农,保证了农民合法权益,土地流转的合法化,土地可以充分流动、优化配置,进而使得农户获得了更多的收益,培养了农民的专业技能,使农民掌握更多的知识和生产技术。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中国农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导致了未来更加快速和更加稳定的发展。

四、农业市场化改革改革开放40年,中国农业的市场化进程经历了瞬息万变的转换,国家开始把市场放到明显的位置,在市场上决定农产品价格,同时市场化政策的实施,使农民积极性增强,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投资到农业生产中来。

市场化改革也推动了农村经济系统性的重构和调整,开创了农村现代化的发展路径。

五、改变农业发展方式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中国也探索农业生产方式的创新和发展。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农村发展研究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农村发展研究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农村发展研究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农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问题。

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近年来中国农村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趋势。

一、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经济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农业经济的转型升级。

传统农业经济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生产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污染等问题已经成为瓶颈。

而现代农业经济则注重科技创新、工业化生产、品质提升等方面,为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农村发展必须依靠制度创新和科技进步。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广泛应用,智慧农业、智慧渔业等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政府也加大了对农村科技创新的支持和投入,推出了一系列创新政策和措施,加强了对农村产业的扶持和引导,促进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近年来,中国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旨在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涵盖了农村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建设等方面。

这为农村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村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如产业结构单一、劳动力流失等问题。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全面推进农村产业升级和转型升级,鼓励和引导更多的农民从事新型职业和产业,在农村打造具有特色的文化和旅游业,实现城乡融合,促进全民共享发展成果。

三、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也在建设中不断完善。

农村社会保障包括养老、医疗、住房、教育等多个方面,是农村居民保障和维权的重要保障。

政府积极创造就业机会,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计划,把贫困县和贫困人口逐步融入到社会经济发展主流中来。

扶贫也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扶贫政策包括扶贫金、扶贫项目、产业发展等多个方面,力求让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逐步脱贫致富。

四、农村人口结构和发展态势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和互联网的普及,农村人口结构和发展态势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取得的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取得的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农产量稳步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明显加强,生产条件大大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实现了跨越式提高。

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解决了13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对世界农业也做出了积极贡献,取得的辉煌成就举世瞩目。

一、农业生产快速发展,主要农产品供求呈现新格局我国农村改革突破人民公社制度、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后,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不断加强支农惠农政策,在全国彻底取消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终结了延续2600多年农民种田交税的历史,对种粮农民进行“四补贴”(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对主要粮食品种实行保护价收购政策,农业生产持续稳步增长。

(一)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以及人均占有量均大幅度增加(二)农产品品种优化(三)主要农产品供求总体基本平衡二、农业生产条件大幅改观一是农业机械化水平逐年提高。

二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加强。

三是以设施农业为代表的现代农业发展加快。

三、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的成就为了适应新阶段变化的要求,党中央、国务院更加注重改善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生产质量,为农业生产创造更大的市场空间,实现农业增长方式从数量增长到质量和效益增长的转变。

(一)农林牧渔业结构不断优化(二)主要农产品生产专业化分工和区域化生产格局基本形成四、农村居民收入大幅提高,生活水平持续改善改革开放初期,农民生产经营活动单一、收入来源单一,农民收入以农业收入为主体、以粮食收入为主体,实物收入占很大比重。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农村就业结构的变化和体制改革深化,农民收入来源市场化、多元化和非农化的趋势明显,农民收入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

(一)农民收入大幅提高,收入结构呈现新的特点(二)农村居民生活持续改善(三)农村贫困状况大幅改善五、农村基础建设不断加强改革开放前,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条件落后,市场体系建设滞后,农业和农村基础建设百废待兴。

农业发展趋势的投入产出分析

农业发展趋势的投入产出分析

农业发展趋势的投入产出分析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发展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投入产出分析是评估农业发展趋势的一种有效方法。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农业发展趋势的投入产出,并探讨其可能带来的影响。

一、农业发展的背景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保障人民饮食安全的关键。

在农业现代化的推动下,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产出也持续增长。

同时,农民收入也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二、农业发展的投入农业发展需要充足的投入,包括土地、人力、资金和技术等。

在土地方面,不仅需要保障耕地质量,还需要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在人力方面,培养专业技术人员和农村劳动力,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素质。

资金投入是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政府需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鼓励农业科技创新。

技术投入也是农业发展的关键,农业科技的进步将有效提高农业产量。

三、农业的产出农业发展的投入应当能够实现相应的产出。

随着科技的进步、管理的改善以及农业生产方式的创新,农业产出逐年增加。

农产品的种植和养殖方式不断改进,生产效益不断提高。

此外,农产品的质量和品种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满足了人们对安全和高品质食品的需求。

四、农业对经济的影响农业不仅与农村经济密切相关,还对整个国民经济有重要影响。

农业发展的投入将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拉动内需。

同时,农业产出的增加也为其他行业提供了原料和市场,促进了产业链的完善和拓展。

五、农业对环境的影响农业发展虽然带来了经济效益,但也对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农业投入过多可能导致土地水肥资源的过度利用,扰乱生态平衡。

农业生产的化肥和农药使用也可能对土壤和水源造成污染。

因此,在农业发展中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推广可持续农业生产方式。

六、农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当前,农业发展面临着一些问题。

一方面,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创业热情不高。

另一方面,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农民收益不稳定。

此外,农业现代化水平不够高,技术创新和科研投入相对不足。

新农业投入产出比分析

新农业投入产出比分析

新农业投入产出比分析导语: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其发展与国家的经济繁荣息息相关。

投入产出比作为衡量农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对于评估农业发展态势以及制定相应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新农业的投入产出比进行分析,以期能够揭示出新农业的潜力和发展方向。

1. 农业现状和问题:简要介绍农业现状,引出需要分析农业投入产出比的问题。

2. 农业投入:详细探讨了农业投入的主要方面,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等,以及它们在新农业中的应用和作用。

3. 农业产出:分析农业产出的多样性,包括粮食、蔬菜水果、畜牧业等,以及这些产出对于国家与农民的重要意义。

4. 投入产出比的意义:解释了投入产出比作为一种指标的重要性,以及其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场景。

5. 传统农业与新农业的投入产出比比较:比较了传统农业与新农业在投入产出比上的差异,分析了两者的优势和劣势。

6. 科技创新与投入产出比:探讨了科技创新对于新农业投入产出比的重要作用,包括农业机械化、信息技术、生物科技等,以及这些创新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的作用。

7. 农业投入产出比的影响因素:列举了影响农业投入产出比的主要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市场需求、政府政策等,分析了它们对投入产出比的影响和决定力。

8. 农业投入产出比的优化途径:提出了如何优化农业投入产出比的方法和途径,包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加强农民培训和技术指导、调整农业结构等。

9. 新农业的未来发展:展望了新农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前景,包括绿色农业、有机农业、农村电商等,以及这些发展对投入产出比的影响。

结论:总结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强调了农业投入产出比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农业需要持续创新和优化以提高投入产出比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的定量研究

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的定量研究

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的定量研究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一直是农业经济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推广,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高。

本文旨在通过定量研究的方法,探讨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具体贡献。

一、农业技术进步的定义与分类农业技术进步是指通过技术手段改进农业生产过程,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的过程。

农业技术进步可以分为两大类:生产要素的技术改进和农业生产方式的技术改进。

前者包括改良品种的培育、化肥农药的使用、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等,后者包括农田水利、园艺技术、农业工程等。

二、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有: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生产要素的变动、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动、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动等。

三、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定量研究方法和指标1. 定量研究方法(1)时间序列分析法:通过观察农业技术进步前后的农业经济增长数据,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2)横截面分析法:通过横向比较不同区域农业技术进步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得出结论。

(3)面板数据分析法:通过对多个时间点和区域的农业技术进步与农业经济增长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2. 定量研究指标(1)农业生产总值(GDP):反映了农业经济增长的总量水平。

(2)农业总产量:反映了农产品生产的总量水平。

(3)农业生产效率:衡量农业技术进步对生产效率的影响程度。

四、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定量研究结果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定量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结果:1. 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生产总值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生产总值有积极影响,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进而促进了农业经济增长。

改良品种的使用、化肥农药的合理使用和农机化程度的提高等技术手段,显著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使农业生产总值得到了快速增长。

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贡献。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从农业技术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农业技术进步与农业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关系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以推动我国农业技术进步与农业经济增长的有机融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的定量研究

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的定量研究

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的定量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本文旨在探讨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通过定量研究来quantitatively evaluate the impact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 on agricultural economic growth. In recent decad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has made significant progress, significantly improving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and efficiency. However, there is a lack of quantitative research focusing on the specific contribution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ical progress to agricultural economic growth.1.2 研究意义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技术进步对提高农业生产力和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旨在通过定量研究的方法,深入分析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为政府制定科学合理的农业发展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对促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农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定量分析,可以客观评估农业技术进步对提高农业产出、减少生产成本、改善农产品质量的效果,为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提供支持。

本研究还可以为政府制定农业发展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深入研究农业技术进步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可以为政府在资源配置、农业投入、技术支持等方面提供建议,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关于我国农业的投入产出分析

关于我国农业的投入产出分析

营业盈余
4.00
7.47
数 据 来 源 : 根 据 1997 年 和 2002 年 中国投入产出表计算。
数这个指 标。完全 资本装备
包括居民消费。表 4 列出了我国农业的 中间使用和最终使用。该表说明, 我国农 业总产出有两大去向: 中间使用和居民
本身, 批发和零售贸易业, 农药制造业, 电 力 、热 力 的 生 产 和 供 应 业 , 农 、林 、牧 、 渔服务业以及塑料制品业。我国农业直
是 劳 动 密 集 型 ; 反 之 , 则 为 资 本 密 集 型 。 中 , 中 间 使 用 占 60.83%, 这 表 明 我 国 农 化肥。庄稼一支花, 全靠肥当家。我国农
完全资本装备系数比资本装备系数考虑 业总产出中 60%左右是为满足其他产业 业对化肥制造业的依赖程度最大。1997
更全面, 计算结果更科学。表 2 显示, 我 需 要 。 2002 年 农 业 总 产 出 中 间 使 用 占 年 农 业 对 商 业 的 直 接 消 耗 系 数 为
资本装备系数表示某部门单位固定 资产折旧投入所对应的劳动者报酬投 入 。系 数 越 大 表 示 劳 动 者 报 酬 投 入 越 多 , 该部门对应的产业相对来说就是劳动密 集型。反之, 则为资本密集型。资本装备 系数只考虑了直接投入, 没有考虑间接
的可能影响途径及过程, 能够弥补脉冲 响应分析的一些不足, 以反映税收增加 对经济增长的最终影响。
收之间存在的长期均衡关系协整方程中, 财 政 支 出 、税 收 相 应 的 参 数 符 号 分 别 反 映 出对经济增长和私人投资的制衡, 有相同 的作用方向; 长期而言虽然长期国债对财 政支出的扩张有其重要影响, 但由于财政 收入主要源自税收, 因此财政支出的变动 最终取决于税收政策。由通径分析结果得 到税收的增加在一个完整过程里对经济 增长的总影响力为- 0.0379, 这说明在经 济均衡运行的一般情况下, 增加税收对经 济的增长最终起负面影响。

一种有效的农业气象灾害的定量性定义方法

一种有效的农业气象灾害的定量性定义方法

一种有效的农业气象灾害的定量性定义方法
李馨;战守义;史宁中
【期刊名称】《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年(卷),期】2003(039)011
【摘要】至今为止,关于农业气象灾害只有定性的定义而没有统一的定量定义,针对这种情况,该文给出了统一的定量性定义方法.其中关于确定趋势产量的研究,提出了用AIC、BIC来给出统一的标准.在气象产量表示方法的选取方面,提出应对绝对气象产量序列做正态性检验的准则.并以吉林省的30多个市、县的三种主要农作物的数据为例,阐述了如何应用上述方法对农业气象灾害进行定量定义及预测,计算结果表明此方法给出了统一标准,不仅理论上合理,而且实际效果也很好.
【总页数】5页(P203-206,209)
【作者】李馨;战守义;史宁中
【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系,北京,100081;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系,北京,100081;东北师范大学数学系,长春,13002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391
【相关文献】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投入产出水平定量研究——一种基于灰色优势分析的研究方法 [J], 李丽纯
2.寻找农业气象灾害区域指标的一种非参数检测方法 [J], 于系民;岳铭鉴
3.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承灾体易损性参数定量确定方法研究——以潍坊市干旱、暴雨洪涝灾害为例 [J], 邱新法;宋亚君;曾燕
4.天津市宝坻区农业气象灾害针对性服务方法研究 [J], 张辉; 王宝山
5.基于GIS的巴彦淖尔市政策性农业保险气象灾害评估方法初探 [J], 张舒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发展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发展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发展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新的发展环境下,传统的农业生产、农村商业和农村金融,以及农民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形态,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一、农村经济发展的历程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主要以“包产到户”的生产方式为主,农民自耕自种,农村经济相对封闭。

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逐渐实现市场化。

20世纪80年代初,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推广,废除了人民公社体制,大量的土地流转和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使得农村市场化的过程加速。

时至今日,农村市场化程度已经逐步提高,土地流转不断深化,农民开办企业、从事服务行业,农村“三资”企业大规模兴起。

同时,由于科技水平的提高和交通运输的发展,农产品市场的发育也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农村电子商务应用愈发广泛。

二、农业生产的变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的生产方式和农村劳动力的组织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与此同时,科技创新和应用也逐渐推动农业生产的促进。

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中国农业生产效率逐渐提高,农村物质条件也得到了提高。

健全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广的农业机械化和精细化生产方式,都是农业生产向高效率、高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现在,中国的农业生产、贸易和服务已经逐渐融入全球农业产业链中,成为全球农业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三、农业结构调整的情况我国调整农业结构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依靠大规模的农业景气政策扶持粮食生产,以达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村稳定的目的。

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和总结,农业经济的优化结构取得了初步成效。

现在农村经济的发展已经是多个元素融合的复合态势,农业结构调整也是从全局角度出发,将资源的配置更趋于发挥其优势。

四、新的农民形态在改革开放以来的过程中,随着社会化农村的逐渐推进,农民的文化和思想观念也发生了不小的改变。

他们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农民,也不再只从事着传统的农业生产。

同时,他们也不再只是物质的匮乏者,而变得越来越注重对社会、对自身发展的根本利益。

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的定量研究

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的定量研究

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的定量研究农业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近年来,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农业技术水平和产出效率得以逐步提高。

本文旨在通过定量研究,探讨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农业技术。

农业技术是指通过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和生产方法,以及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技术。

农业技术进步是指在农业生产中,使用先进技术手段,提高生产效率的进程。

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可以从生产效率、作物品质和农民收入三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农业技术进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农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农民的生产效率直接影响着产出的数量和质量。

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可以使农民使用更高效的生产工具、更科学的栽培方法、更优质的种子、肥料等,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更高的农业产出。

据统计,我国农业技术进步每年贡献了1.5%左右的增长率。

其次,农业技术进步可以改善作物品质。

在粮食、蔬菜、水果等农作物品质方面,农业技术不断提高的成果是显著的。

通过高科技手段研发出来的各类肥料、化学农药和生物防治技术,实现了农作物的科学管理和高效生产。

提高作物品质,可以增加市场竞争力和农产品附加值。

例如,农业部曾发布数据显示,我国果品味道和颜色等品质方面得到显著提高,果实质量指数提升了14%左右。

最后,农业技术进步可以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收入是农业增长的重要衡量指标,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石。

推广农业技术进步,可以增加农产品的市场供给和质量,推动农产品价格上涨,从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另外,农业技术进步,还可以减轻农民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进而提高农民的收入。

据数据统计,由于农业技术进步的贡献,我国农民人均收入每年增长约6%。

综上所述,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提升贡献是非常显著的。

未来,我们需要继续积极创新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品质,促进农产品消费升级,同时,推动农民合理经营、增加收入以改善农民生活。

基于投入产出分析法研究中国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的开题报告

基于投入产出分析法研究中国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的开题报告

基于投入产出分析法研究中国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农业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农村经济发展。

在当前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中国的农业生产和发展也受到了外部环境和市场的影响。

因此,深刻理解中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对于推动中国的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产品贸易的对外合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投入产出分析法是一种经济学分析方法,可用于研究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该方法可以通过分析农业的生产效率以及农业和其他行业之间的相互关系,进一步挖掘和探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扮演的角色,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实际的建议和参考。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本项目旨在通过投入产出分析法研究中国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分析中国农业与其他行业之间的相互关系,探究农业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所起到的支撑作用;2.通过分析农业的生产效率,研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的变化趋势;3.分析不同类型的农产品对于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具体研究各个生产环节和加工环节的收益贡献和比重;4.探究中国农业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和影响力,研究中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对外贸易的作用。

三、论文框架本论文框架如下:第一章:绪论1.1研究背景1.2研究现状1.3研究目的1.4研究内容1.5研究方法1.6研究意义第二章:理论基础2.1投入产出分析法的基本概念2.2投入产出分析法的方法与流程第三章:中国农业的投入产出分析3.1农业与其他行业的相互关系3.2农业的生产效率3.3农产品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第四章:中国农业的国际地位和贸易作用4.1中国农业的国际市场地位和影响力4.2中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4.3中国农产品贸易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第五章:结论和建议5.1本研究结论5.2应对措施和建议参考文献附录四、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法作为主要研究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构建中国国民经济的投入产出模型2.计算中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生产效率3.分析不同类型的农产品的收益贡献和比重4.研究中国农业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五、预期结果和意义本研究将全面分析中国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为深入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及农业贸易的对外合作提供理论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投入产出水平定量研究作者:杨晓优李丽纯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4年第35期摘要:农业投入产出水平可从两方面进行衡量,一是农业投入产出的规模水平;二是农业投入产出的效益水平。

灰色优势分析能够在排除主观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对农业投入产出水平评价指标进行赋权,提升了评价体系的可信度。

农业产出指标和投入指标的关联序分别表征了各评价指标在衡量农业投入产出水平时的代表性强弱。

经测算,1982—2011年,中国农业投入产出规模指数总体上不断走高,但1995年以前主要依靠产出拉动,此后主要依靠投入拉动;农业投入产出效益指数先正后负且呈现“S”形波动,意味着中国农业生产发展已先后摆脱“高效益、低水平”和“高水平、低效益”的非良性状态,开始步入“高效益、高水平”的良性发展轨道。

关键词:中国;农业投入产出水平;定量研究;灰色优势分析中图分类号:F3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5-0023-05一、问题的提出农业投入产出问题的一般研究思路是:首先从一系列农业产出指标和投入指标中分别提取出若干关键指标,然后利用这些关键指标的时间序列数据或空间序列数据进行投入产出模型的回归分析,最后利用估计得出的农业生产函数进行有关解释和预测分析。

依据农业产出指标是否多元化,此类研究又可划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单产出指标、多投入指标”的研究。

较典型的有,冯子华、覃炳英(1994)把农业总产值作为单一产出指标,依据1977—1992年的数据对海南省的农业生产函数模型进行了估计[1];林玉蕊(2007)把农业总产出作为单一产出指标,依据1994—2005年的数据估算了福建省的农业C-D生产函数模型[2];张立超、瞿印礼(2010)把粮食总产量作为单一产出指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依据1996—2008年的数据对我国31个省(市、区)的农业投入产出关系逐一进行了回归分析[3]。

二是“多产出指标、多投入指标”的研究。

较典型的有,史明瑛、朱云鹃(1999)把农业总产值、粮食总产量2项作为农业产出指标,运用逐步回归法研究了1970—1997年安徽省的农业投入产出变动关系及影响因素[4];陈健芬(2011)把农业总产值、农业劳动生产率2项作为农业产出指标,运用普通最小二乘法研究了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的财政农业投入的产出弹性[5];冯启磊等(2010)把总产出水平、人均产出水平、产出增长水平3项作为产出指标,运用典型相关性分析法研究了我国1990—2007年的农业投入产出关系[6];王学超(2009)把粮食产量、棉花产量、油料产量、水果产量4项目作为农业产出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针对2005年的省际数据进行了投入产出的回归分析[7]等。

上述研究虽然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我国农业投入和产出之间大致的“数量关系”,但仍不能充分揭示农业投入和产出的“数量水平”,尤其缺少对这种“数量水平”在时间序列方向的波动趋势分析。

因此笔者认为,要想全面准确地把握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规律,不仅需要研究农业投入产出的关系,而且需要研究农业投入产出的水平。

具体地讲,农业投入产出水平可从两方面进行衡量,一是农业投入产出的规模,即农业的总体投入规模和总体产出规模,侧重考查农业投入产出“量”;二是农业投入产出的效益,即农业产出相对于农业投入的溢出水平,侧重考查农业投入产出的“质”。

实际上,科学测评农业投入产出水平需要重点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评价指标的选取,一般应坚持系统性、综合性、重点性、代表性和可比性等原则[5]。

二是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主要应坚持客观性原则,即在算法设计上要尽可能地排除主观因素的干扰。

从既有文献来看,对于评价指标的合理选取问题,不少学者已经分别运用聚类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等方法进行了较好的优化,基本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和普适的农业投入产出评价指标群;但对于评价指标的赋权,目前学界普遍采用的德菲尔法、层次分析法和典型相关性分析法,由于存在较明显的主观假定,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农业投入产出指数的可信度。

本文的基本思路是:首先,通过对既有文献成果的综合比较,主要基于重要性和可行性原则,选取若干能够有效衡量农业产出水平和农业投入水平的评价指标,构建农业投入产出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灰色优势分析法,在基本排除主观因素干扰的条件下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最后对1982—2011年中国的农业投入产出指数进行测度分析。

二、农业投入产出水平评价指标的选取与赋权1.农业投入产出水平评价指标的选取由于本文研究的重点是农业投入产出的“水平”而非“关系”,所以与一般针对农业投入产出关系的回归分析不同,并不一定要求排除所选指标之间的共线性问题。

本文在参考借鉴既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直接选取劳均农业产值等5个指标作为农业产出指标,选取农业机械投入等7个指标作为农业投入指标,构建中国农业投入产出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各指标的定义和计量说明见表1。

2.农业投入产出水平评价指标的赋权灰色系统理论自1982年由我国华中科技大学邓聚龙教授首次提出以来,因其能够借助几何方法有效解决“小样本、贫信息”的变量分析问题,在工业、农业、生态、经济、社会、生物等多个学科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8]。

灰色优势分析的基本原理是:对于某个系统中具有因果关系的两组行为序列,可以通过计算它们之间的灰色关联矩阵,分别得出系统中的优势特征排序和优势因素排序[9]。

本文则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把这种优势排序的量化处理结果作为各行为序列在系统评价指标体系中的赋权依据。

与一般的多元统计分析中的关键因素分析法相比较,此法的最大优势在于不用事先假定各序列间存在某种特定的函数关系,从而基本克服了指标赋权时的主观因素干扰,提升了整个评价体系的可信度。

(1)收集整理评价指标的实际值。

上述12个评价指标共涉及14个统计数据指标,其中绝大部分数据可以通过查阅1985—2012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和1982—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获取,对于个别缺失数据,采用线性插值法进行估算(1982—2011年中国农业投入产出评价指标的实际值见附表1)。

(2)将评价指标的实际值标准化。

设Z=(z1,z2,…,zn)为系统因素Z的行为序列,若算子D满足:ZD=(z1d,z2d,…,znd),其中zkjd=(zkj-minZk)/(maxZk-minZk),k=1,2,…,n;j=1,2,…,则称ZD为Z在区间值化算子D下的像。

运用区间值化算子D把1982—2011年中国农业投入产出水平评价指标的实际值Y转换为标准值YD,从而消除了各评价指标数据的量纲差异(1982—2011年中国农业投入产出水平评价指标的标准值见附表2)。

(3)计算评价指标的灰色综合关联矩阵。

把Y1,Y2,…,Y5作为农业投入产出系统的特征行为序列,X1,X2,…,X7作为农业投入产出系统的相关因素行为序列,基于刘思峰等在《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第5版)》中提出的“优势分析”原理[10],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建模系统3.0”软件,将前述收集整理得到的农业投入产出水平评价指标标准值代入计算,可得中国农业投入产出水平评价指标灰色综合关联度矩阵:其中ρij为指标Yi与指标Xj的灰色综合关联度(i=1,2,…,5;j=1,2,…,7),且第i行元素为指标Yi(i=1,2,…,5)与农业投入产出系统各相关因素指标的灰色综合关联度,第j列元素为指标Xj(j=1,2,…,7)与农业投入产出系统各特征指标的灰色综合关联度。

(4)依据灰色综合关联矩阵对评价指标进行灰色优势分析。

所谓评价指标的灰色优势分析,是指通过计算产出指标和投入指标的关联序,分别表征各个产出指标在衡量农业产出水平时的代表性强弱和各个投入指标在衡量农业投入水平时的代表性强弱。

具体计算结果如下:①由于ρ1j>ρ5j>ρ2j>ρ4j>ρ3j,所以农业产出指标的关联序为:Y1>Y5>Y2>Y4>Y3。

②由于ρi3>ρi5>ρi4ρi1>ρi2>ρi7>ρi7,所以农业投入指标的关联序为:X3>X5>X4>X1>X2>X7>X6。

(5)依据灰色综合关联矩阵计算评价指标的权重。

令Ui和Vj分别表示指标Yi和指标Xj 的权重(i=1,2,…,5;j=1,2,…,7),且Ui=Vj=50%其中Uiρij /ρij÷2(i=1,2,…,5);Vj=ρij /ρij÷2(j=1,2,…,7)。

各指标的赋权结果见表2。

表2 基于灰色优势分析的中国农业投入产出水平评价指标赋权结果三、中国农业投入产出指数测度与波动趋势分析1.按标准值加权平均得出农业投入产出指数依据前述中国农业投入产出水平评价指标赋权和1982—2011年中国农业投入产出水平评价指标的标准值,可计算得出衡量中国农业投入产出水平的4类指数(见表3)。

各类指数的具体计算公式如下:(1)农业产出指数(C):CK=(YiDK×Ui),K=1982,1982, (2011)(2)农业投入指数(T):TK=(XjDK×Vj),K=1982,1982, (2011)(3)农业投入产出规模指数(M1):M1K=CK+TK,K=1982,1982, (2011)(4)农业投入产出效益指数(M2):M2K=CK-TK,K=1982,1982, (2011)2.农业投入产出指数的波动趋势分析(1)波动趋势描述。

为了能够更加清晰地描述近30年来中国农业投入产出各类指数的波动趋势,可将表2中的数据在Excel中转换为散点图形式,见图1。

(2)波动趋势的回归拟合。

为了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中国农业投入产出指数波动的历史轨迹与未来走势,还可以对图1中的指数曲线进行回归分析,进而得出实际波动曲线的拟合函数曲线。

本文接下来针对农业投入产出规模指数M1和农业投入产出效益指数M2进行回归分析。

根据对图1的观察,指数M1、M2与年份(K)之间显然不具备线性相关的特征,进一步观察发现,指数M2以1995年为界呈现出两种差异明显的波动特征,因此,分别针对1982—2011年的指数M1、1982—1996年的指数M2以及1997—2011年的指数M2利用Excel中的回归分析工具进行非线性回归拟合,拟合结果见表4。

上述3个模型的拟合优度分别接近0.96、0.60和0.74,弃真概率均小于0.5%,因此均可被确定为可信模型。

两类指数完整的拟合曲线见图2。

四、测度得出的主要结论依据前述的测度分析,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

1.根据评价指标的优势分析得出的结论(1)农业产出指标和投入指标的关联序分别表明,最能代表农业产出水平的指标是劳均农业产值,接下来依次为农民收入水平、地均粮食产量、农业出口水平和劳均粮食产量;最能代表农业投入水平的指标是农村电力投入,接下来依次为农业财政投入、农业化学投入、农业机械投入、农村水利投入、农村教育投入和农业资产投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