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最新】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7课忽必烈改制教案岳麓版选修1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第2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7课忽必烈改制学业达标测评岳麓版选修1

高中历史第2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7课忽必烈改制学业达标测评岳麓版选修1

第7课 忽必烈改制教材整理1 立志变通创新和“汉法”与“旧俗”之争1.立志变通创新(1)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即位诏》成为其立志变通创新的改革宣言。

(2)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

确定“山以南,国之根本也”,表明了以中原文明为基础,在全国范围推进改革的决心。

2.“汉法”与“旧俗”之争(1)旧俗表现:屠杀政策、世袭制、改耕为牧。

(2)结果:粉碎了顽固派的挑战,确立“国家当行汉法”的治国方略。

(3)试验:治理邢州收到显著成效。

“汉法”与“旧俗”之争的实质是什么? 【提示】 蒙古社会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发展,是游牧文明与农业文明的斗争。

教材整理2政体更新 1.方案 体制的框架构建中原王朝按,”立政安民,设官分职,参辽金之遗制,援唐宋之故典“政权机构。

2.具体内容 (1)在中央 ①设置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三大系统。

②设宣政院,管理全国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藏族地区正式列入中国版图。

(2)地方上①设置行中书省,作为中央派出机构,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辖。

②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加强了台湾和大陆的联系。

③治理开发云南行省,加强了中原和西南民族的联系。

(3)实行兵民分治,“各有所司,互不统摄”,并废除世袭。

(4)其他:在全国设通政院,建立驿站制度,负责传递上下公文,提供来往使臣生活所需及交通工具。

3.影响通过制度更新,元政府有效遏制了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对忽必烈在政治方面的改革措施的认识忽必烈在推行汉法的同时,又保留大量蒙古的旧制,使统治集团与被统治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长期难以弥合,最终导致社会矛盾的加剧,使元朝走向衰落。

教材整理3转变立国之本1.向农耕经济转变忽必烈即位后诏令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

”2.重农举措蒙古贵族颁发诏令:严禁(1)黄河南北强占民田、废耕田为牧场;把,荒田分给蒙古军耕种组织军民在边疆地区屯田。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7课忽必烈改制教学案岳麓版选修1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7课忽必烈改制教学案岳麓版选修1

第七课忽必烈改制【复习回顾】1.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2.要求学生谈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价【学习目标】1.掌握本节课的基本知识,了解忽必烈改制的原因、大致内容、结果以及特点、影响等。

2.理解忽必烈改制的背景,初步分析改制的特点,认识改制的深远影响。

试比较与孝文帝改革的异同点;分析“汉法”与“旧制”的实质区别。

3.情感培养:体会忽必烈改制为蒙古族的发展作出的努力以及改革的阻力下的灵活性。

【课堂背景】1.蒙古族的发展情况蒙古族是我国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长期生活在蒙古高原.12世纪中期,蒙古族杰出首领铁木真统一了蒙古草原.然后建立了蒙古汗国.蒙古汗国建立后对周围地区进行长期的征伐战争,1271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建立元朝,结束了我国了我国的五代辽宋夏金时代,建立了空前广大的大帝国。

【课前预习】参看课本P42第二段1.忽必烈改制的宣言是_______________改制的主要观念_________________由此总结他改制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2. 参看课本P43第一、二段思考:“汉法”是指______________ “旧制”是_____________ 二者之争的实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忽必烈即汉位以后,政体更新的原因是什么?具体的方案是什么?更新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注意自己分类掌握)4.忽必烈转变立国之本的含义是什么?具体措施有哪些?(注意“本”的特征)这些措施与整体更新有何关系?【课堂自主学习】(1).思考:忽必烈改制与北魏孝文帝改革在原因、内容、结果,影响上的异同点?(2).课本P44页中“援唐宋之故典,参辽金之遗志”一句,可以给你什么启示?(3).根据P44页忽必烈将元朝人分四等以及“誓俭草”的史实,思考:如何评价忽必烈在改行汉制和维护蒙古贵族利益上的做法?(4).由课本中蒙古贵族的墓葬你可以得到什么有效信息?(5).阅读课后P47页的《解析与探究》相关材料,完成材料后的2个问题。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7忽必烈改制学案岳麓版选修1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7忽必烈改制学案岳麓版选修1

第7课忽必烈改制预习导引学习目标重点难点1.了解忽必烈改制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

2.理解改制取得的效果及其原因。

1.重点:理解忽必烈改制的背景、特点和深远影响。

2.难点:理解忽必烈改制为蒙古族的发展做出的努力以及改革中面临阻力下的灵活性。

知识点一立志变通创新和“汉法”与“旧俗”之争1.立志变通创新(1)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即位诏》成为其立志变通创新的改革宣言。

(2)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

确定“山以南,国之根本也”,表明了以中原文明为基础,在全国范围推进改革的决心。

2.“汉法”与“旧俗”之争(1)旧俗表现:屠杀政策、世袭制、改耕为牧。

(2)结果:粉碎了顽固派的挑战,确立“国家当行汉法”的治国方略。

(3)试验:治理邢州收到显著成效。

知识点二政体更新1.方案:“援唐宋之故典,参辽金之遗制,设官分职,立政安民”,按中原王朝体制的框架构建政权机构。

2.具体内容(1)在中央①设置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三大系统。

中书省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枢密院总领全国军事御史台负责纠察百官②设宣政院,管理全国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藏族地区正式列入中国版图。

(2)地方上①设置行中书省,作为中央派出机构,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辖。

②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加强了台湾和大陆的联系。

③治理开发云南行省,加强了中原和西南民族的联系。

(3)实行兵民分治,“各有所司,互不统摄”,并废除世袭。

(4)其他:在全国设通政院,建立驿站制度,负责传递上下公文,提供来往使臣生活所需及交通工具。

知识点三转变立国之本1.向农耕经济转变:忽必烈即位后诏令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

”2.重农举措(1)颁发诏令:严禁蒙古贵族强占民田、废耕田为牧场;把黄河南北荒田分给蒙古军耕种,组织军民在边疆地区屯田。

(2)建立农业机构:在中央设大司农司,专掌全国农桑水利。

(3)完善农业法规:明确规定劝课农桑赏罚之法,颁布“农桑之制”。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7课忽必烈改制课件岳麓版选修1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7课忽必烈改制课件岳麓版选修1

(2)“旧俗”:落后的奴隶主意识和游牧生产方式形成 的偏见,使蒙古社会保留了大量野蛮落后的习俗,即社会 管理方式实行军政合一,社会生活方式主要以游牧为主。
[探究问题] 材料一 (元)太祖起自朔土,统有其众,部落野处, 非有城郭之制……及取中原,太宗始立十路宣课司,选儒 臣用之……世祖即位,立朝仪,造城邑,酌古今之道,定 内外之官。其总政务者曰中书省,秉兵权者曰枢密院,司 黜陟者曰御史台,官有常职,位有常员,其长则蒙古人为 之,而汉人、南人贰焉,于是一代之制始备。
理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又是强化中央集权的一项新举 措,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4.确立以农桑立国的方针,将汉族的生产方式作为 基本国策,大大加快了以蒙古族为代表的北方各少数民 族的封建化进程。
5.将边疆各族和汉族相互迁徙,既开发了边疆,又 加强了民族融合,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
[探究问题] 材料一 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 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 省”……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3)“汉法”的采用使元朝的社会经济全面复苏,促 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促进民族交往和 中外交流等。
要点二 元世祖忽必烈的历史贡献
1.结束了自唐末五代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重
新实现了国家统一,是元、明、清统一局面的开创者。 2.在西藏设宣政院,在澎湖设巡检司等措施,使中
国发展成为幅员辽阔的国家。 3.首创行省制度,这是历史上从中央到地方行政管
——《元史》
思考: (1)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元朝“遵用汉法”的概况。 (2)从元朝推行“汉法”的情况可得出“汉法”的含 义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忽必烈采用汉法不顺利 的原因。 (3)元朝采用“汉法”有何影响? 提示:(1)主要是采用汉族的先进政治、经济制度、 文化等。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2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7课忽必烈改制课时作业岳麓版选修1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2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7课忽必烈改制课时作业岳麓版选修1

第7课忽必烈改制一、选择题1.忽必烈诏命行中书省及各级官员“劝诱百姓,开垦田土,种植桑枣,不得擅兴不急之役,妨夺农时”。

对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A.体现了元朝实行“以农桑立国”的方针B.重视农业生产C.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D.体现了对蒙古旧俗的尊重【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元朝忽必烈转变立国之本,废除游牧地区的旧俗,重视农业生产,加快了元朝由游牧经济向农耕文明转变的步伐,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2.“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其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

”这里的“官”隶属于( ) A.宣政院B.中书省C.理藩院D.行中书省【答案】A【解析】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由帝师兼领。

3.“诏以户口增、田野辟、词讼简、盗贼息、赋役均五事备者,为上选。

……三事有成者,为中选……五事俱不举者,黜降一等。

”材料反映了元代考察地方官员政绩的主要标准有( )①农桑兴废②社会秩序稳定与否③财政收入的多少④战功的多少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政府考核官员政绩的标准是劝课农桑、增加人口、社会稳定、增加政府收入等;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选A项。

4.忽必烈为了巩固统一、对地方进行有效控制所设立的地方机构有( )①设立中书省为最高权力机关②设立宣政院③在澎湖设巡检司③建立驿站制度A.①②③ B.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B【解析】中书省、宣政院属于中央机构,故排除①②;在澎湖设巡检司以管辖澎湖和琉球,加强台湾和大陆的联系,驿站制度的建立,有利于传达上下公文,加强对地方的控制,③④符合题意,故选B项。

5.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产生的影响不包括()A.有效地管辖辽阔的疆域 B.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直接行政管理C.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D.“省”奠定了后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基础【答案】C【解析】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直接行政管理,也有效地管辖辽阔的疆域,同时“省”奠定了后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基础,所以A、 B、 D三项说法正确符合史实但与题意要求不符,C项与行省制度的实行无关,故选C项。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7课忽必烈改制课件岳麓版选修1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7课忽必烈改制课件岳麓版选修1
第七课
忽必烈改制
课程标准
1.了解忽必烈改制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 2.理解改制取得的效果及其原因。
内容解读
1.了解忽必烈改制的历史背景。 2.从政体更新以及转变立国之本方面归纳忽必烈改制 的主要内容。 3.结合内容分析忽必烈改制的作用。 4.从吸取先进文明和措施立足实际的角度总结忽必烈 改制成功的原因。
导言
蒙古族是我国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 长期生活在蒙古高原。12世纪中期,蒙古 族杰出首领铁木真统一了蒙古草原。然后 建立了蒙古汗国。蒙古汗国建立后对周围 地区进行长期的征伐战争,1271年,成吉 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建立元朝。
蒙古旧俗-----屠杀、游牧
蒙古族传统的--------男儿三技
没有逃避地方,只有冲锋打仗; 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
五常,先哲格言熏陶德行” (忽必烈对太子老师的要求),“戒蒙古军不得以民田为
牧场”。
---
-----《元史》
一、忽必烈 改制的原因
1、蒙古国疆域辽阔(“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 南越海表”),但统治机构落后,行政效率低下,须 建立完善的国家机构加强统治。
2、蒙古旧俗阻碍农耕经济发展,阶级矛盾和民族矛 盾不断激化。(屠杀、游牧)
——《蒙古秘史》
蒙古对外战争
大蒙古国在向南扩张的同时,还对中亚、西亚和东欧地区发动了三次西征,极大地 改变了欧亚内陆的政治格局,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蒙古帝国屠杀、灭族记录
估计中国直接死于屠杀的有6700万。连同中亚西亚和东欧共死亡约2亿人。 蒙古人灭花剌子模,屠寻思干(撒马尔罕)城约百万人口;灭西夏,屠银川八十 余万。 蒙古人数次西征,凡有抵抗即屠城,共屠数百城,包括屠杀了巴格达的数十万人 口,整个中亚一片废墟。 1122年全国人口9347万,到元初1274年,人口887万。损失率高达91%。 公元1215年,铁木真攻陷金国都城中都(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对城中居民进行了 长达一个月之久的大屠杀,超过100万人为此殒命。 1231年,拖雷引兵攻掠四川,大肆屠杀成都居民。千年古城只落得民无谯类,

历史岳麓版选修1 第7课 忽必烈改制 课件

历史岳麓版选修1 第7课 忽必烈改制 课件

特别提醒:“汉法”是 指中原 地区 先进 的 农 业 文化,即先进的封建文化;“旧制”主要指蒙古地 区的游牧文化,即落后的奴隶制文化。两者之争的 实质是先进的封建社会制度和落后的奴隶制社会制 度之间的斗争。 二、主要内容 1.政治方面(政体更新) (1)中央 ①设置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三大系统,中书省 行政 机关。 为最高_________ 宣政院 ,管理全国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 ②设_________ 藏族地区正式列入中国版图。 (2)地方 行中书省 。 ①设置____________
史料 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 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夫外之 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经世大典叙录·官制》 探究问题: 史料中“中书省”、“行中书省”是什么机构?元朝建立这种 制度的依据是什么?请引用史料中的话予以说明。
提示:元朝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行中书省是地方最高 行政机构。“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
(2)保护土地
①严禁蒙古贵族强占民田、废耕田为牧场。 ②组织军民在边疆地区屯田,发展农业。
(3)完善机制
①中央设大司农司,专掌全国农桑水利。 ②明确规定劝课农桑赏罚之法。
③颁布“农桑之制”,详细规定农村种植经营方面的事宜。 农桑辑要 》等农书指导生产。 ④编写《_________
特别提醒:忽必烈转变立国之本的措施有:(1)设立专门管理 农业的政府机构。(2)保护农田,招集流亡农民,鼓励开荒。 (3)大力开展军民屯田。(4)兴修水利。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
课标导航
课程标准
本课无课标要求
1.把握蒙古族的社会特征,说明游牧文 明和农耕文明的差异。2.从汉化的角度 分析归纳忽必烈改革的内容和影响。

岳麓版历史选修1课件:第2单元-第7课 忽必烈改制

岳麓版历史选修1课件:第2单元-第7课 忽必烈改制

返回首页
下一页
2.“汉法”与“旧俗”之争 (1)旧俗表现: 屠杀政策 、世袭制、改耕为牧。 (2)结果:粉碎了顽固派的挑战,确立“ 国家当行汉法”的治国方略。 (3)试验:治理 邢州 收到显著成效。
[课中思考]
“汉法”与“旧俗”之争的实质是什么?
【提示】 明的斗争。
蒙古社会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发展 ,是游牧文明与农业文
阶 段 一
阶 段 三
第 7 课 忽必烈改制
学 业 分 层 测 评
阶 段 二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学习目标: 了解忽必烈改制的历史背景和 主要内容,理解改制取得的效 果及其原因。
1.重点:理解忽必烈改制的背景、特点 和深远影响。 2.难点:理解忽必烈改制为蒙古族的发 展做出的努力以及改革的阻力下的灵活 性。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史料应用】 (1)根据上述史料,指出元朝“遵用汉法”的概况。 【提示】 主要是采用汉族的先进政治、经济制度。 “汉法”主要指汉族
的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等。 (2)从元朝推行“汉法”的情况可得出“汉法”的含义是什么?结合所学知 识,指出忽必烈采用汉法不顺利的原因。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教材整理 3 转变立国之本
1.向农耕经济转变 忽必烈即位后诏令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 ”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2.重农举措 (1)颁发诏令:严禁 蒙古贵族强占民田、废耕田为牧场;把 黄河南北荒田 分给蒙古军耕种,组织军民在边疆地区屯田。 (2)建立农业机构:在中央设大司农司,专掌全国 农桑水利。 (3)完善农业法规:明确规定劝课农桑赏罚之法,颁布“ 农桑之制 ”。 (4)重视技术指导:编成《 农桑辑要 》 ,高度重视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

第二单元第七课 忽必烈改制(岳麓版选修1)

第二单元第七课  忽必烈改制(岳麓版选修1)
响: 提示:(1)“汉法”:即中原农业经济和在此基础上封建
中央集权的统治措施。
(2)“旧俗”:落后的奴隶主意识和游牧生产方式形成的 偏见,使蒙古社会保留了大量野蛮落后的习俗,即社会管理 方式实行军政合一,社会生活方式以游牧为主。 (3)实质:蒙古社会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发展,是游 牧文明与农业文明的斗争。
顾蒙古贵族的利益。④接受先进的政治制度;⑤顺应历史发
展的潮流。⑥忽必烈个人的因素。
为什么北方民族入主中原后“必行汉法,可以长久”?
提示:(1)中原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适合农业生产。中原
地区经过长期的发展,在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素质诸方 面都形成了明显的优势。 (2)北方民族统治汉地后,必须借用汉地较为成熟的各项 制度和起用汉地人才,才能实现对汉地更为有效的统治。
(4)影响:在这场斗争中,由于忽必烈认识到中原文化的 先进、重用汉法的重要性,依靠政权的力量强力推行汉法,
镇压守旧势力,最终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汉族的政治经济制度、
生产生活习俗,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和社会 经济的发展。
1.阅读教材P42第1、2自然段、P43第3自然段,分析探究: 忽必烈改制的原因。 提示:(1)忽必烈深受汉文化的影响,深感中原政治制度的先 进,立志进行变通创新的改革。(2)蒙古国疆域辽阔(“北 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但统治机构落 后,须建立完善的国家机构加强统治。(3)忽必烈即位前,
集权的措施,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治。③实行“汉法”加强
民族交往和中外交流,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④加强对 边远地区开发管理,实现了更大范围的大一统局面。
(2)忽必烈改制为什么会取得成功? 提示:原因:①建立中央集权,果断地镇压了蒙古诸王的叛乱。 ②忽必烈“尽得天下豪杰而用之”。③在推行汉法的同时兼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7课忽必烈改制教案岳麓版选修1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7课忽必烈改制教案岳麓版选修1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7课忽必烈改制教案岳麓版选修1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六. 【课前预习】1.忽必烈改制的宣言是什么?改制的主要观念是什么?由此总结他改制的原因是何故?2.思考:“汉法”是指什么?“旧制”是指什么?二者之争的实质是什么?3.忽必烈即汉位以后,政体更新的原因是什么?具体的方案是什么?更新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注意自己分类掌握)4.忽必烈转变立国之本的含义是什么?具体措施有哪些?(注意“本”的特征)这些措施与整体更新有何关系?七. 【课堂自主学习】(1)思考:忽必烈改制与北魏孝文帝改革在原因、内容、结果,影响上的异同点?(2)课本P57页中“援唐宋之故典,参辽金之遗志”一句,可以给你什么启示?(3)根据P58页忽必烈将元朝人分四等以及“誓俭草”的史实,思考:如何评价忽必烈在改行汉制和维护蒙古贵族利益上的做法?(4)由课本中蒙古贵族的墓葬你可以得到什么有效信息?(5)阅读课后P61页的《解析与探究》相关材料,完成材料后的2个问题。

导入:蒙古族是我国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长期生活在蒙古高原。

12世纪中期,蒙古族杰出首领铁木真统一了蒙古草原。

然后建立了蒙古汗国。

蒙古汗国建立后对周围地区进行长期的征伐战争,1271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建立元朝。

忽必烈(成吉思汗的孙子),公元1260年继承了汗位,建都大都(今北京)。

到1271年,忽必烈正式称皇帝,建立了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他就是元世祖。

元世祖逐步巩固对北方的统治以后,就集中力量攻打南宋,终于灭了南宋。

公元1279年,实现了中国南北大统一。

一、忽必烈改制的原因1、忽必烈深受汉文化的影响,深感中原政治制度的先进,立志进行变通创新的改革。

2、蒙古国疆域辽阔(“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但统治机构落后,须建立完善的国家机构加强统治。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第7课忽必烈改制课堂演练岳麓版选修2(1).doc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第7课忽必烈改制课堂演练岳麓版选修2(1).doc

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7课忽必烈改制1.元世祖忽必烈1260年即汗位,建年号“中统”。

这一年号体现着忽必烈( ) A.称雄四方的野心B.问鼎中原的决心C.对汉文化的仰慕D.游牧民族的胸怀解析:“中统”意在强调新政权位居中朝正统、“天下一家”的地位,也表明他以中原文明为基础,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改革的决心。

答案:C2.下列对元朝“汉法”与“旧俗”斗争结果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先进文化必将战胜落后的文化B.社会进步是在不断斗争中前进的C.“汉法”与“旧俗”的性质相同D.落后的民族必将被先进的民族所同化解析:“汉法”代表中原先进文化,“旧俗”代表蒙古社会落后的习俗文化,前者是建立在封建经济基础之上的,后者是建立在奴隶社会和游牧生产方式基础之上的,两者性质不同,故选C。

A、B、D说法均正确。

答案:C3.下列元朝中央机构及其职权连线正确的有( )①中书省——最高行政机关②枢密院——总领全国军事③御史台——纠察百官④宣政院——行使宰相职权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元代宣政院是管理宗教和西藏事务的,故④错误,①②③符合史实,B符合题意。

答案:B4.下列属于忽必烈当政时的史实的是( )①登基颁布《即位诏》②在中央设置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三大系统③建立指导农业生产的行政机构④命令编成《农桑辑要》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解析:本题考查对教材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

所给四项内容均符合史实,故A项正确。

答案:A5.元朝创设的行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主要是指( )①继承和推广了秦汉的郡县制度②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③奠定了今天中国行政区划的基础④巩固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行省制度的建立,适应了元政府管理空前辽阔疆域的需要,从而巩固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行省直接隶属于中书省,和中央关系密切,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元朝的行省制度对后世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奠定了今天中国行政区划的基础。

第7课忽必烈改制-岳麓书社版选修一教案

第7课忽必烈改制-岳麓书社版选修一教案

第7课忽必烈改制-岳麓书社版选修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元代才子文化。

2.了解忽必烈改制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3.探索忽必烈改制的实施过程和成效,以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4.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元代才子文化•忽必烈改制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忽必烈改制的实施过程和成效•忽必烈改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三、教学重点探究忽必烈改制的实施过程和成效。

四、教学难点探讨忽必烈改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课堂讲述、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互动问答等。

六、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介绍元代才子文化引出本课话题,了解元代文化的特点及影响。

2.讲授1.忽必烈改制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馒头政策 -忽必烈的治理观念 -改朝换代的必要性2.忽必烈改制的实施过程和成效 -分封制度的实施和印信发行 -特别行政区的设立 -文化留学和科举制度的改革 -元朝疆域的扩张3.忽必烈改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官僚制度的坚持和现代化思想的兴起 -中央政权的弱化和地方割据的持续 -元代科技的进步和文化交流的繁荣 -元朝对世界贸易的推动作用3.案例分析以忽必烈改制为例,探讨政治制度改革的实施过程和成效。

4.小组讨论分成几个小组,讨论忽必烈改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鼓励学生就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5.课堂练习利用互动问答等方式进行课堂测验,检查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掌握程度。

6.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本课笔记的基础上,撰写一篇关于忽必烈改制对中国历史影响的论文,要求清晰明了、观点鲜明、论据有力,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和测验来评价学生在这节课遇见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并将评价结果纳入到下一节课的调整和设计中,以提高教学质量。

【岳麓版】历史选修一:第7课《忽必烈改制》ppt课件

【岳麓版】历史选修一:第7课《忽必烈改制》ppt课件

青 春 风 采
高考总分:
692分(含20分加分) 语文131分 数学145分 英语141分 文综255分
毕业学校:北京二中 报考高校: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 院 北京市文科状元 阳光女孩--何旋
来自北京二中,高考成绩672分,还有20 分加分。“何旋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她 的笑声,远远的就能听见她的笑声。” 班主任吴京梅说,何旋是个阳光女孩。 “她是学校的摄影记者,非常外向,如 果加上20分的加分,她的成绩应该是 692。”吴老师说,何旋考出好成绩的秘 诀是心态好。“她很自信,也很有爱心。 考试结束后,她还问我怎么给边远地区 的学校捐书”。大海Biblioteka 东北:辽阳行省北:
大都(北京)
岭北行省
西北:新疆;
西南:西藏//云南
南:
南海诸岛
东南:台湾 特点: 疆域空前辽阔
用行省制统治
3、转变立国之本——改革经济发展模式
(1)保护农田: 严禁以耕田为牧场;军民在黄河南北耕田、在边疆地 区屯田 (2)建立指导农业生产的行政机构: 地方设劝农官,中央设大司农司; 规定劝课农桑的赏罚之法; (3)在乡村推广“锄社”,提倡农民互助合作 (4)编《农桑辑要》,推广先进农业科技 (5)作用:农桑为本的方针得以贯彻,取得巨大成功。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
第7课 忽必烈改制
蒙古族杰出领袖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们 的赫赫战功缔造了中国古代史上疆域空前辽 阔的元朝。这段历史既充满了光荣与梦想, 也夹杂着血腥与悲凉,更留下了智慧与辉 煌。回顾这段五味杂陈的历史,我们会留 下什么感想呢?
成吉思汗
窝阔台
贵由
蒙哥
忽必烈
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 死于四川合州钓鱼城下。
蒙哥(1209-1259) 元宪宗。成 吉思汗孙、托雷长子,12511259年在位。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7课 忽必烈改制课后演练(含解析)岳麓版选修1-岳麓版高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7课 忽必烈改制课后演练(含解析)岳麓版选修1-岳麓版高

第7课忽必烈改制课后强化演练一、选择题1.忽必烈具有大中国的观念,立志以中原文明为基础,在全国范围内推进改革。

下列不符合这一观念的是( )A.“天下一家”B.“视居庸(关)以北为内地”C.“山以南,国之根本也”D.“期与物以更新”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忽必烈的思想。

A、C、D三项符合其认识;B项“视居庸以北为内地”是元太祖的观念。

答案:B2.“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其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

”这里的“官”隶属于( )A.宣政院B.中书省C.理藩院D.枢密院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元朝的政体更新。

从材料中的“释教”“西域”“土番”等可知这里的“官”应隶属于管理全国宗教事物和西藏地区的宣政院。

答案:A3.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谈道:“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大多数情况下总是被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先进文明所征服。

”下列史实能为之提供证据的是( )①日本大化改新②北魏孝文帝改革③北宋王安石变法④元朝忽必烈改制A.①②③ B.①②④C.②③ D.②④解析:解答本题时要注意题干中“民族征服”的含义。

日本的大化改新和北宋王安石变法都不适合“民族征服”的说法,排除①③,D项正确。

答案:D4.元初统治者认为“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

”但后来又不得不采用“以农桑为急务”的政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统治者重视缓和阶级矛盾B.统治者重视缓和民族矛盾C.统治者重视调整政策、发展经济D.落后民族最终被中原地区的较高文明征服解析:解题的关键是弄清政策内容的变化,明确这一政策的变化是放弃游牧民族传统的政策,学习借鉴中原封建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

答案:D5.“户口增,田野辟,词讼简,盗贼息,赋役平。

五事奋者为上选,内三事成者为中选,五事俱不举者黜。

”材料反映了元代考查地方官员政绩的主要标准有( )①农桑兴废②社会秩序稳定与否③财政收入的多少④战功的多少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一7【教学设计】《忽必烈改制》

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一7【教学设计】《忽必烈改制》

《忽必烈改制》蒙古族是我国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长期生活在蒙古高原.12世纪中期,蒙古族杰出首领铁木真统一了蒙古草原.然后建立了蒙古汗国.蒙古汗国建立后对周围地区进行长期的征伐战争,1271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建立元朝,结束了我国了我国的五代辽宋夏金时代,建立了空前广大的大帝国。

本节介绍了,当时的中原实行先进的农耕经济,生产力要高于当时北方的游牧民族,他们入主中原只有接受并采用汉法才能统治当地的先进经济和文化。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本节课的基本知识,了解忽必烈改制的原因、大致内容、结果以及特点、影响等。

【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忽必烈改制的背景,初步分析改制的特点,认识改制的深远影响;试比较与孝文帝改革的异同点;分析“汉法”与“旧制”的实质区别。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忽必烈改制为蒙古族的发展作出的努力以及改革的阻力下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忽必烈改制的内容的分析与特点的总结。

【教学难点】忽必烈改制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比较。

1、本节课运用图片、幻灯、课件、录像、计算机、白板等多媒体教学设备;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媒体的演示和示范。

一、导入新课通过一张图片引出今天的主题“忽必烈改制”二、进入新课(一)、改制的背景(1)忽必烈即位前,蒙古旧俗阻碍社会发展。

(2)忽必烈即位前后,“汉法”与“旧俗”之争十分激烈。

“汉法”是指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文化,即先进的封建文化;“旧俗”主要指蒙古地区的游牧文化,即落后的奴隶制文化。

两者之争的实质是先进的封建社会制度和落后的奴隶制社会制度之间的斗争。

(3)忽必烈即汗位后,立志变通创新。

(二)、改制的主要措施(1)政治方面:改革政体①原因:A.统治机构的落后低效与疆域的辽阔形成巨大反差。

B.汉族地主官僚的鼓动。

C.忽必烈认识到中原政治制度的先进。

②方案:按照中原王朝体制的框架构建政权机构③具体内容:A.改革中央机构:B.改革地方机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最新】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7
课忽必烈改制教案岳麓版选修1
六. 【课前预习】
1.忽必烈改制的宣言是什么?改制的主要观念是什么?由此总结他改制的原因是何故?
2.思考:“汉法”是指什么?“旧制”是指什么?二者之争的实质是什么?
3.忽必烈即汉位以后,政体更新的原因是什么?具体的方案是什么?更新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注意自己分类掌握)
4.忽必烈转变立国之本的含义是什么?具体措施有哪些?(注意“本”的特征)这些措施与整体更新有何关系?
七. 【课堂自主学习】
(1)思考:忽必烈改制与北魏孝文帝改革在原因、内容、结果,影响上的异同点?
(2)课本P57页中“援唐宋之故典,参辽金之遗志”一句,可以给你什么启示?
(3)根据P58页忽必烈将元朝人分四等以及“誓俭草”的史实,思考:如何评价忽必烈在改行汉制和维护蒙古贵族利益上的做法?(4)由课本中蒙古贵族的墓葬你可以得到什么有效信息?
(5)阅读课后P61页的《解析与探究》相关材料,完成材料后的2
个问题。

导入:蒙古族是我国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长期生活在蒙古高原。

12世纪中期,蒙古族杰出首领铁木真统一了蒙古草原。

然后建立了蒙古汗国。

蒙古汗国建立后对周围地区进行长期的征伐战争,1271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建立元朝。

忽必烈(成吉思汗的孙子),公元1260年继承了汗位,建都大都(今)。

到1271年,忽必烈正式称皇帝,建立了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他就是元世祖。

元世祖逐步巩固对北方的统治以后,就集中力量攻打南宋,终于灭了南宋。

公元1279年,实现了南北大统一。

一、忽必烈改制的原因
1、忽必烈深受汉文化的影响,深感中原政治制度的先进,立志进行变通创新的改革。

2、蒙古国疆域辽阔(“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但统治机构落后,须建立完善的国家机构加强统治。

3、忽必烈即位前,蒙古旧俗阻碍社会发展。

(屠杀、游牧)
忽必烈即位前后,“汉法”与“旧俗”之争十分激烈。

“汉法”是指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文化,即先进的封建文化;“旧俗”主要指蒙古地区的游牧文化,即落后的奴隶制文化。

两者之争的实质是先进的封建社会制度和落后的奴隶制社会制度之间的斗争。

4、粉碎了顽固派的挑战,为改革创造了条件。

5、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鼓动。

二、忽必烈改制的内容
(一)体制更新(政治方面:改革政体)
1、原因:
A、统治机构的落后低效与疆域的辽阔形成巨大反差。

B、汉族地主官僚的鼓动。

C、忽必烈认识到中原政治制度的先进。

2、方案:按中原王朝体制的框架构建政权机构
3、具体内容:
(1)在中央:改革中央机构:
(2)在地方:改革地方机构
A、设置行中书省(十大行省)
B、设澎湖巡检司
C、开发云南行省(3)兵民分治(4)设通政院,建立驿站制度(5)实行民族分治政策
4、影响:
有效地遏制了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二)转变立国之本(经济方面:农桑立国)
1、主要措施
A、确定立国方针:农桑立国
B、建立农业机构: 劝农司、大司农司
C、完善农业法规:颁布诏令严禁强占民田、废耕田为牧场;明确规定劝课农桑赏罚之法; 颁布“农桑之制”。

D、重视技术指导:《农桑辑要》
2、影响:使饱受战争破坏的北方农业进入了缓慢恢复发展的时期。

国策改变:由
逐水草而居以农桑立国
忽必烈发展农业的措施:
1、诏令天下,以农桑立国;
2、严禁改农田为牧场,实行屯田;
3、建立行政机构,完善法规,把农业兴废作为赏罚官员的依据;
4、颁布《农桑辑要》,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

三、忽必烈改革的历史意义
1、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社会经济全面复苏;
2、加强了中央集权、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促进了民族交往和中外交流;
3、实现了更大范围的大一统,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
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