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小石潭记(部编版,严格核对教参)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小石潭记》教案及原文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小石潭记》教案及原文《小石潭记》课文原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小石潭记》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朗读感知,读懂文意和脉络;2、细读品味,感受美景和情感;3、知人论世,领悟处境和心境。
教学重点:朗读感知,读懂文意和脉络;细读品味,感受美景和情感。
教学难点:知人论世,领悟处境和心境。
教学创意:以反复诵读为手段,以抓关键词为方法,以情感变化为抓手,带动对文章脉络的梳理,对小石潭美丽景色的赏析,以及对人物内心情感的体悟。
教学步骤一、激趣导入背诵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找出这首诗中最能表现作者心境的两个字。
没错,“孤”和“独”,这就是诗人当年参与改革失败被贬时的心情写照。
柳宗元被贬永州做司马期间,寄情山水,写了八篇游记,史称“永州八记”,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其中一记,《小石潭记》。
二、译读,整体感知1、读准字音初读,圈出生字词,查字典读准字音。
2、读懂文意以小组为单位,借助课下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教师巡视,师生交流。
3、读出文脉(1)作为一篇游记,本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请同学们在文中标示出表明作者游踪变化的词语。
从小丘西行——下见小潭——潭中——潭西南而望——坐潭上——记之而去把握游记以游踪为序以及本文写景移步换景与定点观察相结合的特点。
(2)在游览的过程中,随着景物的变化,作者的心情也随之变化。
第10课《小石潭记》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0课《小石潭记》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小石潭记》是统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古代写景游记散文。
作者通过仔细入微的观察,运用多种技巧,生动地描绘出小石潭的优美景观。
本单元所选文章,或描写理想中的美好生活(《桃花源记》),或记述自己徜徉于自然之境时的所见所思所感(《小石潭记》),或赞叹古代艺人的精湛技艺(《核舟记》)或吟咏个人的情感追求(《〈诗经〉二首》)。
诵读这些诗文,能让学生感受古人的生活、思想和志趣,陶冶自己的情感和胸怀,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认以及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四篇,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
作者在文中写水声,写小潭,写岩石,写树木,写潭水,写游鱼,展现出一幅幅绘形绘色的微型风景画;同时借景抒情,表达了被贬滴永州之后寂寞凄凉的心情。
学习这篇文章,在朗读中品味作品的语言,握课游记的特点,梳理游踪,理解文章内容,知人论世,结合作者经历、时代背景,理解作品中的感情变化,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学习过多篇文言诗文,具备一定的文言知识,积累了一定量的文言词汇,初步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能借助注释、工具书和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文章。
对文言文的分析理解也具备一定的能力。
但对于作者寄寓的情感,学生把握起来有些难度,从文化层面理解柳宗元更需要教师引导。
【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体会生生不息的汉语活力;2.鉴赏——体会写法,关注耐得住推敲的经典写法;3.打通——知人论世,理解作者孤独凄凉的心境,体会其精神品格;【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会写法之妙,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课型】新授课(品读课)【教学准备】教师:下载《小石潭记》歌曲视频,制作课件;学生:自主诵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并查找柳宗元资料,了解作者。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小石潭记》公开课 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小石潭记》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小石潭记》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古文。
文章通过描绘小石潭的景色,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诗意。
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文章的主旨。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文阅读基础,但对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还有一定的困难。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逐步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同时,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生活感悟的情感体验还不够丰富,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理解课文的大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章的语言美,体会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培养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理解课文的大意。
2.难点: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文章的主旨。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理解课文的大意。
2.合作探究: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感受文章的语言美,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文章的主旨。
3.朗读背诵: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提高自己的语感和记忆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要熟悉课文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课件。
2.学生准备:学生要预习课文,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理解课文的大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旧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你们之前学过哪些古文?它们的主题是什么?然后引入本课《小石潭记》。
2.呈现(15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展示课文内容,让学生跟随课文描述,想象小石潭的美景。
同时,教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大意。
部编人教版2018八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第10课《小石潭记》教案新人教版教学设计
10 小石潭记1.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4.体会文章按照游踪移步换景和抓住景物的特征。
5.品味文章由景及情,以情入景的写作特点。
1.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3.体会文章按照游踪移步换景和抓住景物的特征。
4.品味文章由景及情,以情入景的写作特点。
第1课时一、新课导入访名山游大川实乃人生一大乐事,面对充满诗情画意的山山水水,我们总会心旷神怡、浮想联翩,既能获得美的享受,又常有许多感悟。
然而有那么一位名人,面对秀丽奇特的自然风景,却觉得“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不信?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小石潭记》,与他同游,去感受他那特有的心境。
二、资料助读柳宗元参与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到永州。
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
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优美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
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
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
“记”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扫清字词障碍1.听老师范读课文(或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注意字音与停顿。
给加点字注音。
清冽.(liè) 坻.(chí) 嵁.(kān) 佁.(yǐ) 俶.(chù)翕.忽(xī) 差.互(cī) 寂寥.(liáo) 悄怆.(chuànɡ) 幽邃.(suì)2.学生根据工具书、课本注释,自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3.质疑交流。
(1)将自主学习到的知识以小组为单位交流,组长负责本小组同学疏通文意,有不懂的先在小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做好记号提出质疑。
初中语文部编版(2018)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教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经验。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小石潭记》的背景、描写手法和情感表达。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尝试将课文中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写作中。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后的写作中灵活运用。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的描写手法和情感表达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深层含义,我会通过对比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课文相关的自然景观,探讨如何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文化背景:学生对柳宗元的生平和当时的历史背景了解有限,影响对课文深层次的理解。
-创意表达:如何引导学生将课文内容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进行创意性的复述和表达。
举例解释:
-对于词汇理解难点,教师可以通过实物展示、语境解释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茇”字的原始含义和其在文中的用法。
-在情感把握方面,教师可以结合柳宗元的生平遭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被贬后的心情变化,通过分析文中景物描写的细节来理解作者的情感。
3.分析课文的结构,理解文章的描写手法,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
4.领悟文章所表现的意境美,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对人生遭遇的感慨。
5.能够熟练地朗读课文,背诵重点段落,并进行创意性复述。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通过对《小石潭记》的学习,使学生在阅读理解、文学鉴赏、审美情趣等方面得到提升。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课文详细解析
《小石潭记》课文详细解析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篁(huáng)竹:成片的竹林。
如鸣珮环: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
珮与环,都是玉质的装饰物。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清冽(liè):水清澈寒冷。
冽,凉。
全石以为底:即“以全石为底”,是说潭底是一整块巨石。
卷石底以出: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以,而。
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嵁,不平的岩石。
翠蔓(wàn):翠绿的藤蔓。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树枝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译文】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所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
心里喜欢这种声音。
(于是)砍伐竹子,开出一条小道来,往下走,(面前)呈现出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
(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在靠近池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了小石樵、小岛屿、小石垒、小石岩。
青青的树木,翠绿的藤蔓,互相覆盖着、缠绕着、摇动着、联结着,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段析】点出小石潭的环境,又表达了发现小石潭的喜悦心情。
未见小潭,先闻水声;因闻水声,即觅小潭。
品读发现小石潭的一系列动词,我们会发现,小石潭处在不易被人发现的地方。
“全石以为底”是决定水清的主要原因。
这里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
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光片。
第一段:作者描写的是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周围的景物。
既是写潭石的形状及潭上的景物,也是写潭水之所以“清”的原因。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小石潭记》教案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小石潭记》的基本概念、文言文的表达技巧以及它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文言文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4.内容分析:分析文章的结构、写作手法、表达方式,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
5.情感体会:探讨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对自然、生活的热爱。
6.文化传承:了解和传承古代文人墨客的山水情怀,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7.练习与应用: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8.课后拓展:推荐相关阅读篇目,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文言文的基本概念。《小石潭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一篇游记,它以精练的语言描绘了小石潭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世态炎凉的感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具体的描绘。这个案例展示了文言文如何通过精准的词汇和生动的句式来表现景物的美感,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古人的情感世界。
5.提升思维品质: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6.增强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后拓展阅读,培养自主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7.培养合作意识:课堂讨论与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文言文词汇、句式的掌握:重点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特殊句式,如“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等,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
《小石潭记》精品教案两课时(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小石潭记》精品教案两课时(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小石潭记》精品教案两课时(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小石潭记》精品教案两课时(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 掌握“小石潭记”故事中的文化背景和人物形象。
2. 理解文章中描写水的语言,运用形象化的表达方式进行水的描写。
3. 通过生动丰富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开发学生的思维创造力。
4.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
二、教学内容小石潭记是一篇描写乡村田园生活的散文,是我国现代散文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学习内容。
让学生了解一些流传至今的神话故事和传说故事,阅读和欣赏古今中外的诗歌,从而感悟山水之美、青春之意。
三、教学方法1. 讲解式教学法:老师深入浅出地讲解文章内容,通过学生交流让学生理解。
2. 互动式教学法:学生参与教学中的小组讨论、说故事、讲述情景等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听说读写结合、情感体验与认识跨越的综合化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借助进入小石潭记的诗词,引导学生感受山水情怀,进入文章世界。
(2)给学生展示图片、声音、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让学生对小石潭记的环境、情节等有较直观的感受。
二、讲解(1)了解小石潭记的背景。
让学生了解小石潭记作者的生平经历、创作背景及文化内涵。
(2)分析小石潭记的结构,让学生理解文章中情节展开的方式,解析到故事中人物关系和人物形象的构建。
三、交流(1)通过互动形式结合情景进行角色表演,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学生身临其境,经历故事情节。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自己所理解的文字和语言表达,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3)老师进行板书设计,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梳理,提高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四、巩固(1)通过歌曲、诗歌等多种形式,巩固学习内容。
(2)老师通过教学反馈,了解学生的理解情况,进一步调整教学策略。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教案.docx
人教版语文八下《小石潭记》教学设计课题小石潭记单元第三单元学科语文年级八年级学习目标1、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掌握“但、辞、涉猎”等文言词语。
2、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3、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教学重点1、准确理解、运用文中的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2、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正确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叮……叮……”宁静的山谷里传出清脆的音响。
这是什么声咅?(展示图片)这是仙乐传入人间?让我们随柳宗元去一探究竟吧。
(展示图片)听。
用一段环境描写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读感知听朗读,思考下而问题。
1、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治然/不动,俶尔/远逝。
(3)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4)四面/竹树坏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根据你听到的读咅,为下面词语中加点字听,并在文中找相关句子。
讨论交流。
培养学生结合注解初步理解文意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听读能力。
(蓝色)注上拼咅。
篁竹(huang) 卷石底(quan) 为土氐(chi )• • •为堪(kan) 参差披拂(cen ci)彳台然(yi)• • • •悄怆(qidochudng)清冽(lie)珮坏(pGi)• • • •俶尔(chfi)往来翕忽(xl)• •3、比较下面两组字的音、形、义。
「冽:凛冽。
天气寒冷。
1洌:清洌。
水清澈透明。
J珮:同“佩”,玉做的装饰品。
作者介绍柳宗元(773-819),字子厚。
河东人,世称柳河东。
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Z 一。
口幼聪慧好学,21岁中进士第。
小石潭记部编版严格核对教参资料讲解
4.如何理解文中的“乐”和“忧”?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 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 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 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 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 流露出来。
板书顺设序计 景物
写法
发现小石潭:隔、闻、伐、取、见 移步换景
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
空无一人
神寒骨, 悄怆 感到……寒透 忧伤
幽 邃。 深
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以其境过 清,不可久居,乃 记 之 而
因为
凄清
留就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题字离开。
去。 离开
同游着:吴武陵,龚古,余 弟宗玄。
我
跟随 跟随
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
隶 而 从 者,崔士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跟着来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 壹。
段落大意
第一段:发现小石潭的经过,描绘潭的概貌。 第二段:潭水、游鱼。 第三段:潭水的来源。 第四段:潭上四周景色给人的感觉。 第五段:记下同游者的姓名。
写作思路
往来轻快敏捷,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
像蛇那样蜿蜒前行
潭西南而望,斗折
蛇行, 明灭 可见。
像北斗星那样曲折
时隐时现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 ,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 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其岸势 犬牙
差
像狗牙那样
互,不可知其源
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 寥 无人, 凄 感到……凄凉
表示约数
潭中鱼 可 百 许 头,皆若 空 游无 所依。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教案
-感受课文所表达山水情怀,理解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
4.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欣赏课文中的艺术形象和意境,培养审美情趣,提高艺术鉴赏能力,激发创造潜能。
-能从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鉴赏课文的艺术美;
-能发挥想象,创作与课文相关的艺术作品。
直接输出: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举例:文章中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凄神寒骨”背后的深层次情感,教师需要通过对比柳宗元其他作品,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内心的孤寂和悲凉。
直接输出: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小石潭记》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游览山水时,有没有过被景色深深打动的经历?”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柳宗元是如何在《小石潭记》中寄情山水的。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打算采取以下措施以提升教学效果:
1.针对学生文言文阅读的困难,增加课堂上的词汇和句式练习,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感受和理解;
2.引入更多贴近生活的案例,帮助学生将文言文的表达方式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3.加强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交流,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比较、评价等思维活动,发展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评价作者的情感表达;
-能从不同角度解读文本,提出自己的观点。
3.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课文的历史背景,感受文言文的文学魅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人教版(2018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0小石潭记
4.培养审美情趣: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培养审美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5.增强文化自信:通过学习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使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在讲解写作手法时,教师可以通过对比“潭影空人心”和“山光忽西落”两句,让学生体会比喻和拟人在描绘景色时的不同效果。
-在突破情感理解的难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柳宗元的历史背景,讨论作者如何在逆境中寻找精神寄托,从而理解文章中的情感表达。
-在语言运用方面,教师可以通过例句和练习,让学生学会如何用文言文的方式进行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叙述。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尽量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但在讲解过程中,我意识到对于重点难点的解析还不够透彻,今后我需要更加注重对重点难点的讲解,通过举例、对比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在实践活动方面,分组讨论和写作练习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响应,他们在这个环节中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但我发现部分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仍显得拘谨,可能是因为他们对文言文的表达方式还不够熟悉。为此,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多设计一些类似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实践和运用所学知识。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游记的基本概念。《小石潭记》是柳宗元以游小石潭的经历为背景,抒发自己政治失意、寄情山水的散文。游记是古代文学中的一种重要体裁,它能够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小石潭记》这篇文章。这个案例展示了柳宗元如何运用生动的比喻、形象的描绘等表达方式,将个人的情感与自然景色紧密结合。
此外,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虽然学生们都能够积极参与,但我注意到有些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偏离了主题。为了提高讨论效率,我打算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确保讨论主题的聚焦。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小石潭记》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小石潭记》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小石潭记》的作者陈毅和文学背景。
2. 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情感。
3. 掌握文章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型。
4. 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环境的观察和感受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情感。
2. 掌握文章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型。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环境的观察和感受能力。
2. 掌握文章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型。
教学准备:1. 学生课前预习并准备相关材料。
教学过程:Step 1 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课前预习《小石潭记》,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2. 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和总结文章的主旨。
Step 2 概念解释(10分钟)1. 老师解释和讲解文章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型,如“溪水”,“碧绿的池塘”等。
2. 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词汇和句型的练习。
Step 3 具体分析(20分钟)1. 根据文章内容和学生的课前预习,学生讲述文章的主要情节和故事。
2. 分析文章中作者描写自然的手法和情感表达,并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观察。
Step 4 实践总结(10分钟)1. 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写一篇类似《小石潭记》的文章或日记,表达自己对自然和环境的感悟和想法。
2. 学生互相交换作文,并进行互评和分享。
Step 5 反馈评估(5分钟)1. 学生根据课堂讨论和自己的学习,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之处。
2. 课堂上进行问答,检测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扩展延伸:1. 学生可以自行阅读其他作者的类似作品,并对比讨论。
2. 学生可以进行一次户外探索活动,寻找和记录自然景观,并与《小石潭记》进行对比分析。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10《小石潭记》》教案(含教学反思)
10小石潭记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字词并能结合注释翻译全文。
2.理清游记线索,品味语言,把握事物特点及描写方法。
3.结合写作背景,理解文章中的情感变化。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师:有这样一幅画,画面是一片寥廓、冷清、孤寂的冰雪之地,只有一个老翁,披着蓑衣,在那儿“钓寒江雪”,同学们还记得这是哪首诗里面的画面吗?这首诗的作者是谁?生:这首诗叫《江雪》,作者是柳宗元。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这首诗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所作。
在这首诗里,风景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不过当冬风过后,冰雪消融,这里的风景又会变成什么样呢?下面就请同学们欣赏柳宗元所作的另一篇文章——《小石潭记》。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写作背景1.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柳河东集》《永州八记》等留存。
2.背景资料。
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到永州任司马。
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
在永州期间常以游览山水自娱,到处搜奇觅胜,先后经他发现的胜景很多,并一一作文记载,共写了八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人称《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正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
目标导学二:字词积累,梳理文言句义1.字音字形。
篁.竹(huáng)水尤清冽.(liè)为坻.(chí)为堪.(kān) 翕.忽(xī) 幽邃.(suì)犬牙差.互(cī) 佁.然(yǐ)悄怆..(qiǎo chuàng) 俶.尔远逝(chù)2.古今异义词。
(1)乃记之而去.(古义:离开。
今义:前往。
)(2)崔氏二小生..(古义:年轻人。
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3.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向西)②皆若空.游无所依(在空中)③潭西南..而望(向西南)④斗.折蛇.行(斗:像北斗星那样蛇:像蛇那样)⑤其岸势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2)意动用法心乐.之(以……为乐)4.特殊句式倒装句:全石以为底→以全石为底(宾语前置)。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教案
小石潭记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学习按照一事实上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3、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4、用审美的眼光看待自然景物,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学习文言课文翻译方法。
3、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反复诵读,体会课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上课前,老师先请同学们看一幅画,你能从画面内容猜出这一首诗歌吗?生: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点课件)师:同学们很棒,谁能告诉老师你是从哪个地方猜出来的?也就知道整首诗的内容了。
我是从船上的人猜出的最后两句诗,:1生生2:我是根据整幅图,远处有山,没有飞鸟,而只有一只小船,船上的人穿着蓑在垂钓猜出来的。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再加上平时的古诗积累,一下子就能猜出来了。
师:这是作者被贬至永州时所写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五言绝句,整首诗给我们展现了空旷冷寂、寂寥无人的景象,在漫天风雪中,独钓既显诗人忧愤寂寞又暗含诗人的孤傲高洁,这是诗人心迹的流露。
孤独、执著的钓翁形象其实就是柳宗元孤傲人格的写照!(点课件)在永州柳宗元还写了“永州八记”,篇篇可谓上乘之作,诗人寄情山水,落笔不俗,视角独特,如一幅幅优美的山水画展现在我们面前。
今天,我们就一同欣赏他的八记之一——《小石潭记》(点课件、板书)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以便于更好地理解课文。
(点课件)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师:好,我们了解了作者及相关内容,下面我们来读课文,请同学们先听录音,注意听,听准字音,听准节奏。
生听,做好标记。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屏幕,看一下你标的字音、节奏是不是准确。
再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生自由读。
师:下面请同学们同位互相读听,一人读,一人听,注意字音和节奏,将错误给指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潭中景物 小潭溪流
潭水:清澈(侧面)
游鱼:活泼(动静) 溪身:曲折蜿蜒 岸势:参差不齐
特写镜头 形象比喻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
寓情于景
抒情
快乐
凄苦
记录同游者
中心思想
本文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 树木,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 、 悄怆幽邃 的气氛,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 中的悲凉凄怆的心绪。
• 本文按游览的顺序来写: 发现小潭 ——潭中景物 (闻声—见形)(石—鱼—水—树)
——小潭源流 ——潭中气氛和作者感受
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 环,心乐之。伐竹取道, 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全 quán )
为坻( chí )
青 树 翠 蔓 (màn ) 为嵁( kān )
蒙 络 ( méng ) 参差披拂(cēn cī )
佁然不动( yǐ ) 俶尔远逝( chù )
往来翕忽( xī ) 犬牙差互(Cī hū )
寂liáo( 寥 )无人
悄(qiǎo 怆( chuàng)幽suì( 邃 ) 龚古( gōn ) 日光下 chè (澈 )
,近岸,卷石底以出,为 坻, 为 屿,为 堪 为岩。 成为 水中高地 小岛 不平的岩石
靠近岸边,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堪、 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青树 翠蔓, 蒙 络 摇 缀, 翠绿的茎蔓 蒙盖 缠绕 摇曳 牵连
青葱的树,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
参差
披拂。
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文学常识
柳宗元(773——819),柳宗元(773— 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 八大家之一。 ,世称柳河东。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写的 “永州八记”的其中一篇。
文体介绍
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以叙事为主,
可记游,可抒情,可议论,可描写。 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 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 托物言志。
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
隶 而 从 者,崔士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跟着来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 壹。
段落大意
第一段:发现小石潭的经过,描绘潭的概貌。 第二段:潭水、游鱼。 第三段:潭水的来源。 第四段:潭上四周景色给人的感觉。 第五段:记下同游者的姓名。
写作思路
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时艰不可济,唐祚难振兴, 谤毁兼至,贫病交加,老母病故,居处遭火,他满怀忧惧 之情,多藉山水以排遣。所幸永州的大自然待他不薄,奇 形异态的潭水﹑小丘﹑石渠﹑山涧纷至沓来,美不胜收。 《永州八记》就写于此时。
注意下列黄色字的读音和字形。
huáng( 篁 )竹 清liè( 冽 )
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
空无一人
神寒骨, 悄怆 感到……寒透 忧伤
幽 邃。 深
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以其境过 清,不可久居,乃 记 之 而
因为
凄清
留就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题字离开。
去。 离开
同游着:吴武陵,龚古,余 弟宗玄。
我
跟随 跟随
g
全文翻译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 篁 竹,闻水声,如鸣 佩环,
向西
竹林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
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
心 乐 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
以……为乐
向下
清 格凉 外
(我的)心情高兴起来。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 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整块石头作为潭底,
3.面对如此山清水秀的美景,作者的心情又如何呢? 请再文中找出描写作者心情的句子,谈谈你自己 的理解
发现小潭—“心乐之”(心里很喜欢)
这些“乐”
观鱼时——“似与游者相乐”(愉悦心情)
都是暂时 的
观鱼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抑郁幽伤的心情)
可以看出作者借山水求解脱而又最终无法解
脱的深沉的痛苦。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 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 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
往来轻快敏捷,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
像蛇那样蜿蜒前行
潭西南而望,斗折
蛇行, 明灭 可见。
像北斗星那样曲折
时隐时现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 ,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 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其岸势 犬牙
差
像狗牙那样
互,不可知其源
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 寥 无人, 凄 感到……凄凉
4.如何理解文中的“乐”和“忧”?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 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 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 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 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 流露出来。
板书顺设序计 景物
写法
发现小石潭:隔、闻、伐、取、见 移步换景
表示约数
潭中鱼 可 百 许 头,皆若 空 游无 所依。
大约
在空中 依靠的东西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
周围什么也没有似的。
日光下 澈,影布石上,佁然 不动;俶尔 远逝,
向穿下透
静止不动的样子 忽然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鱼儿静止不动, 忽然又向远处游走,
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轻快敏捷的样子
《桃花源记》 《满井游记》
《岳阳楼记》 《醉翁亭记》
写作背景:
唐永贞元年(805年),柳宗元与刘禹锡等一起参加了以王 叔文为首的革新集团,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 革新。由于遭到以刘贞亮为代表的官宦势力和以韦皋为代 表的官僚势力的反对,革新集团失败了,柳宗元被贬为永 州司马。从此柳宗元在荒远偏僻的永州苦呆了整整十年, 后又被改贬到更为荒凉的柳州,四年后,病魔无情地夺去 了他年仅四十七岁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