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第三章 免疫分子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第三章非口服给药的吸收优秀课件
3、剂型因素
药物释放速率:
水溶液>水混悬液>油溶液>O/W乳剂>W/O乳剂>油混悬剂
(1)溶液型注射剂
混合溶媒:析出沉淀
pH:析出沉淀
渗透压:低渗(增加扩散速率)
高渗(降低扩散速率)
油:油相
水相
高分子附加剂
(2) 混悬型注射剂: 药物溶出,扩散,吸收。 易被单核巨噬细胞吞噬
(3) 乳浊型注射剂: 静注,巨噬细胞吞噬 肌注,淋巴管
皮内注射: 药物吸收差 0.1-0.2ml
4.其它部位注射
动脉注射: 靶向性,无“肺首过效应”,危险性大
腹腔内注射: 门静脉吸收,肝首过效应,危险性大
鞘内注射: 克服血脑屏障和血-脑脊液屏障
二、影响注射给药吸收的因素
1.生理因素 血流速度: 上臂三角肌>大腿外侧肌>臀大肌 淋巴液流速
2.药物理化性质 油/水分配系数,分子量,溶解度 与蛋白质结合成复合物
3.离子导入技术
三、经皮吸收的研究方法
1.体外经皮渗透研究 单室扩散池,双室扩散池
2.透皮吸收的体内研究
第四节 鼻粘膜给药
一. 鼻腔的结构与生理
局部作用:杀菌,抗病毒,血管收缩,抗过敏 溶液剂,气雾剂
全身作用:渗透性高 避免肝脏首过作用,消化道降解 吸收程度和速度可与静脉注射相当 给药方便
适用:口服个体差异大、生物利用度低的药物 口服易破坏不吸收药物
3.吸收促进剂与多肽蛋白类药物的吸收
(1)良好的鼻黏膜吸收促进剂: 对鼻黏膜刺激性小 促进作用强 对鼻纤毛功能影响小,无毒副作用。
(2)常用品种:月桂醇硫酸钠,聚氧乙烯-月桂醇醚, 牛磺胆酸盐,甘氨胆酸盐, 脱氧牛磺胆酸盐,脱氧胆酸盐
医学免疫学免疫分子课件
演讲人
目录
01. 免疫学基础 02. 免疫分子 03. 免疫分子与疾病 04. 免疫分子研究进展
免疫学基础
免疫系统概述
免疫系统是机体防御病 原体入侵的重要屏障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 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
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 脾脏、骨髓等
免疫细胞包括T细胞、B 细胞、NK细胞等
有不同的功能
细胞因子
01 02 03 04
01Leabharlann 细胞因子是免疫细胞产生的信号分 子,在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02
细胞因子的种类繁多,包括白细胞 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等
03
细胞因子的作用包括调节免疫细胞 的增殖、分化、活化和凋亡
04
细胞因子在免疫疾病的治疗中具有 重要应用,如抗肿瘤、抗感染等
补体
研究进展:如免疫分子在疾病治疗、 03 预防、诊断等方面的应用
未来研究方向:如免疫分子与基因 0 4 编辑、免疫分子与生物信息学等
免疫分子治疗应用
01
免疫分子治疗 在癌症治疗中
的应用
02
免疫分子治疗 在自身免疫性 疾病中的应用
03
免疫分子治疗 在感染性疾病
中的应用
04
免疫分子治疗 在过敏性疾病
中的应用
细胞
4
趋化因子:吸 引免疫细胞到 感染部位,参
与炎症反应
免疫分子
抗体
抗体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
A
分,具有特异性识别和结合抗
原的能力
抗体的结构:由两条重链和两
B
条轻链组成的Y形结构,具有可
变区和恒定区
抗体的功能:中和毒素、激活
C
补体、介导细胞免疫和体液免
执业药师中药药剂综合辅导:免疫抑制剂和免疫增强剂_药理学
考点1:免疫应答和免疫病理反应 1.免疫应答反应 在抗原的刺激下机体免疫系统可产⽣特异性的免疫应答反应,可分为以下3期: (1)感应期。
为抗原的处理和识别阶段。
抗原进⼊机体后,⾸先由巨噬细胞进⾏吞噬和处理,使抗原在胞浆内降解、消化,暴露出活性部位,然后与巨噬细胞mRNA结合形成复合体,以使T细胞或B细胞得以识别。
(2)增殖分化期。
在此阶段免疫活性细胞被抗原激活,然后进⾏增殖分化并产⽣免疫活性物质。
B细胞被激活后,可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并可合成多种免疫球蛋⽩即抗体,如IgG、IgM、IgA、IgD、IgE等;T细胞则增殖分化为致敏⼩淋巴细胞,分别对相应抗原起特异作⽤。
(3)效应期。
当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再次与抗原接触时,即产⽣体液或细胞免疫反应。
抗原与抗体结合后可直接或在补体协同下破坏抗原,这⼀过程称为体液免疫;当致敏⼩淋巴细胞再次受到抗原刺激时,可直接杀伤抗原所在细胞或通过释放淋巴毒素、炎症因⼦等免疫活性物质⽽使抗原所在细胞受到破坏或发⽣异体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应等,这⼀过程称为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的是要消除对机体有害的抗原或带有抗原的靶细胞,从⽽保护机体。
2.免疫病理反应 免疫病理反应包括变态反应、⾃⾝免疫性疾病、免疫缺陷病(⼜称为免疫功能低下)及免疫增殖病。
变态反应⼜称过敏反应,是由于抗原物质和抗体的异常免疫反应,造成机体⽣理功能障碍或对机体⾃⾝的组织造成损伤;⾃⾝免疫性疾病是因免疫功能异常,机体对⾃⾝组织成分产⽣特殊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产⽣的变态反应,进⽽对⾃⾝组织造成损伤;免疫缺陷病是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导致的疾病;免疫增殖病则是因免疫球蛋⽩过度产⽣⽽导致的疾病。
☆☆考点2:免疫抑制剂 免疫抑制剂(ISA)是⼀类⾮特异性的机体免疫功能抑制药物,临床上主要⽤于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和⾃⾝免疫性疾病。
本类药物作⽤缺乏选择性,即在抑制免疫病理反应的同时也抑制正常的免疫应答反应,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有抑制作⽤。
免疫球蛋白-药学药剂课件
2)暴露补体结合位点
“T”
“Y”
IgG分子结合抗原前后的构象变化
结合抗原之前 结合抗原之后
CH1
Fc段 CH2
C1q 结 合位点 被屏障
暴露的 C1q结 合位点
IgM CH3区,IgG CH2区
3.抗体的功能区或结构域
功能区:是不连续,紧密折叠的区域,由重链和轻链 经链内二硫键连接而成的球状结构。
一般特点
IgG 血清中浓度 最高 再次免疫
生物学活性
1.激活补体 2.调理作用 3.ADCC
免疫功能
1.免疫防御(抗感染) 抗菌、抗病毒、抗毒素 2.天然被动免疫(通过胎盘) 3.自身免疫病(自身抗体)
应答主要抗体4.通过胎盘
4.参与Ⅱ、Ⅲ型超敏反应
IgM 合成最早, 分子量最大 激活补体 1.免疫防御(抗感染) 2.B细胞抗原受体 3.血型抗体 4.参与Ⅱ、Ⅲ型超敏反应
3)独特型(Idiotype)
同一个体不同Ig的免疫原性各不相同, 主要存在于Ig 的V区。
同一物种Ig共有的免 疫原性,存在于C区。
同一物种不同个体Ig免疫 原性差异,差异在于C区 某些AA不同。
同一个体内各Ig免疫原 性差异,存在于V区。
(种属型标志)
(个体型标志)
(细胞型标志)
四、免疫球蛋白的功能
五 各类Ig的特性与功能
IgG IgM IgA IgD IgE
IgG
血清中含量最高;
多数抗菌、抗病毒、抗毒素抗体(75-80%);
通过胎盘--自然被动免疫;
活化补体经典途径(IgG3>IgG1>IgG2);
调理作用、ADCC等;
2016年生物药剂学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第一节
注射给药
二、影响注射给药吸收的因素
生理因素
药物性质
剂型因素
第一节
1.生理因素
注射给药
注射部位血流状态的影响: 三角肌>大腿外侧肌>臀大肌 淋巴液的流速:水溶性大分子药物 油溶媒注射液药物 促进吸收因素:腺素合用
第一节
2.药物理化性质
注射给药
口腔给药 鼻腔给药 肺部给药 阴道给药 直肠给药
第四节
眼部给药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给药途径与吸收速度
吸入
腹腔
舌下 肌内
直肠 皮下 口服 皮肤
临床上起效最快的是静脉注射,常用于急救; 最简便、安全和常用的是口服给药,常用于门诊患者。
第一节
案例3-1
注射给药
结核病的化学治疗是人类控制结核病的主要手段,20 世纪70 年代以前,链霉素、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相继问世, 它们组成强有力的“四联”治疗方案,使控制结核病流行成 为可能。 1944 年发明的链霉素( streptomycin, SM )是最早 出现的有效抗结核药物,属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细胞外的 结核菌有快速杀灭作用,单用 SM 治疗肺结核 2 ~ 3 个月就可使 临床症状和 X 线影像得以改善,是 WHO 建议的标准短程治疗结 核病方案中的适用药物。给药途径和剂量为:治疗强化期成 人每日肌内注射0.75 g,巩固期采用间歇疗法,每周3次,每 次肌内注射0.75 g。 问题: 1.应用链霉素治疗结核病时能否用口服给药方式? 2.链霉素能否静脉推注?
分子量小的药物由血管转运,分子量大的通过淋巴途径 吸收 解离度和脂溶性影响不大。毛细血管壁的膜孔半径3nm, 允许<800的药物分子通过 难溶性药及非水溶液。药物的溶解是限速过程 蛋白结合。蛋白质结合物的解离速度<透膜速率时,成 为限速过程
免疫分子生物学(免疫化学)
免疫分子生物学(免疫化学)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医药导报》
【年(卷),期】2000(000)003
【摘要】0007729 补体防御分子与粘附分子的结合及其在机体中的意义[日]/森清//临免.-1998,30(7).-918~925 哈医图0007730 T 细胞抗原受体的早期信号传递途径:从 TCR 到 MAP 激酶的活化[日]/光田忍//临免.-1998,30(7).-890~896【总页数】4页(P13-1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92.11
【相关文献】
1.免疫分子生物学(免疫化学) [J],
2.免疫分子生物学(免疫化学) [J],
3.免疫分子生物学(免疫化学) [J],
4.免疫分子生物学(免疫化学) [J],
5.免疫分子生物学(免疫化学)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生物药剂学三章
生物药剂学三章生物药剂学广东药学院中药制药系王芳第三章非口服给药的吸收非口服给药的吸收注射给药吸入给药皮肤给药直肠与阴道给药鼻粘膜给药口腔粘膜给药眼部给药注射给药方法: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皮下注射鞘内注射关节腔内注射静脉注射无吸收,生物利用度100%,注射后4分钟内血药浓度达最大。
最大容量小于50 ml,需容量大时可静滴。
一般为水溶液,水醇溶液或乳剂。
肌内注射容量2-5ml影响肌内注射药物吸收的因素较少,一般吸收速率仅次于静脉注射溶媒为水、复合溶媒或油。
长效注射剂用油溶液、混悬剂注射部位与疗效有关,血流量大,吸收多.皮下与皮内注射皮下注射:1~2ml皮内注射:量小于0.2ml,难进入血液循环由于皮下组织血管较少,血流速度比肌肉组织慢,药物吸收较肌内注射慢(胰岛素、疫苗、植入剂)动脉注射使药物靶向分布于某特殊组织或器官抗癌药经动脉作区域性滴注,用于肿瘤治疗具有提高疗效降低毒性的优点.危险性大,极少使用照影剂抗肿瘤药物,抗生素鞘内注射:药物经血流向中枢神经系统转运时经过血-脑屏障和血-脑脊液屏障可用于克服血脑屏障(如治疗结核性脑膜炎)影响注射给药吸收的因素血管外给药:血流量药物的理化性质剂型因素生理因素(1)影响吸收最主要因素为血液速率。
a. 按摩注射部位增加血流速率,促进吸收。
b. 合并使用类固醇类药,可使局部毛细管收缩,血流速下降,从而长效。
(2)血管周围组织及毛细管的状态也影响吸收,心脏病或肾病性水肿导致吸收减慢。
药物的理化性质肌内注射,皮下注射时:药物从组织液进入毛细血管或毛细淋巴管,取决于分子量大分子主要通过淋巴途径吸收。
某些药物可在肌肉内与蛋白质紧密结合(苯妥英钠)吸收比口服还慢。
分子大小对肌注部位消除的影响剂型因素药物从制剂中的释放是吸收的限速过程水溶液>水混悬液> 油溶液>O/W乳剂>W/O型乳剂 >油混悬液溶液型注射剂混合溶媒:注射后药物可能析出严重偏离生理pH的溶媒:药物溶解或更稳定,在组织液的pH下可析出沉淀,长效渗透压:血管外注射给药,低渗或高渗油为溶媒:溶媒与组织液不相溶,形成储库,缓释。
概论-药学药剂2015课件
1.减毒疫苗的发明
19世纪中叶,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Pasteur)
新鲜鸡霍乱杆菌培养物
死亡
Vaccination Vaccine
陈旧培养物
新鲜培养物 存活
2. 抗毒素(抗体)的发现
一次冒险的尝试
取少许牛痘脓液 数周后,取少许天花脓液
患牛痘的挤奶女工手臂 未发生天花的全 身症状
结论:接种牛痘可预防天花
Vaccination (接种) 取自拉丁文vacca牛及vaccinia牛痘之意。 Vaccine——牛痘苗、疫苗
二、科学免疫学时期(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
确定了免疫性分类: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
* 二.免疫学发展简史
(一)经验免疫学时期(17世纪~19世纪)
我国11世纪开始接种人痘苗。 1688年俄国派人来华学种痘; 1718年英公使夫人Montagu将 人痘接种带往英国; 1722年Boston医生马瑟在北美 推广种痘; 1752年《医宗金鉴》传入日本, 带去种痘法; 1777年华盛顿命令美国全军将士种痘。 18世纪后叶,Jenner发明牛痘苗。
4.吞噬细胞理论的提出
p吞噬细胞具有清除微生物或者其他异 物的天然免疫功能,从而达到抵抗疾 病的作用。
p细胞免疫假说-吞噬细胞理论。
Metchnicoff 俄国 梅契尼科夫
三、近代免疫学时期(20世纪中叶至今)
克隆选择学说的建立 免疫系统的研究 抗体结构及其基因的明确 免疫遗传学的研究(MHC) 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发展
3. 免疫分子
固有性免疫应答细胞 吞噬细胞 树突状细胞 NK细胞 NK T细胞 其他(嗜酸性粒细 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适应性免疫应答细胞 T细胞 B细胞
兽医生物制品学 第三章灭活剂、保护剂和免疫佐剂
1)乙酰基乙烯亚胺(N-acetyl ethylenimine,AEI) )乙酰基乙烯亚胺( , ) •淡黄色澄明液体,有轻微氨臭味,能与水或醇任意混合。 淡黄色澄明液体,有轻微氨臭味,能与水或醇任意混合。 淡黄色澄明液体 •0~4℃可保存 年,在-20℃可保存 年 ~ ℃可保存1年 ℃可保存2年 •AEI功能基团是乙烯亚胺基,可用于口蹄疫灭活苗。 功能基团是乙烯亚胺基,可用于口蹄疫灭活苗。 功能基团是乙烯亚胺基 •口蹄疫病毒液 终浓度 口蹄疫病毒液: 终浓度0.05%,30℃8h, 加2%硫代硫酸钠阻断 口蹄疫病毒液 % ℃ % 2)二乙烯亚胺(binary ethylenimine,BEI) )二乙烯亚胺( , ) •市购商品为 %的BEI溶液,在0~4℃可保存 个月 市购商品为0.2% 溶液, 个月; 市购商品为 溶液 ~ ℃可保存1个月 •终浓度 终浓度0.02%, 加入 %硫代硫酸钠中断灭活。 加入2%硫代硫酸钠中断灭活。 终浓度
3)缩水甘油醛(glycidaldchyde,GDA) )缩水甘油醛( , ) •大肠杆菌、噬菌体、新城疫病毒灭活效果优于甲醛。 大肠杆菌、噬菌体、新城疫病毒灭活效果优于甲醛。 大肠杆菌 •本品易挥发,水溶液含量为15~31mg/ml。 本品易挥发,水溶液含量为 ~ 本品易挥发 。 •0~4℃ 3个月含量渐下降,约半年失效;20℃只能保存 ~ ℃ 个月含量渐下降 约半年失效; ℃只能保存10d。 个月含量渐下降, 。
三、常用的冻干保护剂(稳定剂) 常用的冻干保护剂(稳定剂) 明确不同种类微生物需要添加不同保护剂 (一)细菌的保护剂 需氧或兼氧厌氧菌: 蔗糖脱脂乳或5 蔗糖、 ① 需氧或兼氧厌氧菌:5%蔗糖脱脂乳或5%蔗糖、 1.5%明胶; 1.5%明胶; 厌氧性细菌: 1.5%谷氨酸钠的1 乳糖或10% ② 厌氧性细菌:含1.5%谷氨酸钠的1%乳糖或10%脱 脂乳或7.5%葡糖血清。 脂乳或7.5%葡糖血清。 脱脂乳:20%脱脂奶粉溶于水配制而成。 注:脱脂乳:20%脱脂奶粉溶于水配制而成。 (二)病毒的保护剂 5%蔗糖 脱脂乳; ① 5%蔗糖 脱脂乳; 马立克814活细胞疫苗 保存液氮.稳定剂为10%二 活细胞疫苗: ② 马立克814活细胞疫苗:保存液氮.稳定剂为10%二 甲基亚砜和50%犊牛血清的 犊牛血清的199液 甲基亚砜和50%犊牛血清的199液。 注意: 微生物保护剂缓冲液的组成比例, 注意: 微生物保护剂缓冲液的组成比例,不同厂家有 不同的配方。 不同的配方。
免疫球蛋白-药学药剂课件
为确保免疫球蛋白的稳定性和活性,需采用适当的保存方 法,如低温保存、冻干保存等。同时,需对保存条件进行 严格控制,避免反复冻融导致蛋白失活。
04 免疫球蛋白在临床治疗中 应用
感染性疾病治疗策略
免疫球蛋白作为抗体,能够特异性识别并结合病原体,从而中和病原体或促进其清 除。
通过被动免疫方式,将外源性免疫球蛋白注射给患者,可迅速提高患者体内抗体水 平,增强对病原体的抵抗力。
老年人
肝肾功能不全患者
老年人免疫功能下降,使用免疫球蛋白相 关药物时需注意调整用药剂量和频率,避 免过度免疫抑制。
肝肾功能不全患者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 ,使用免疫球蛋白相关药物时需减量使用并 密切监测肝肾功能。
06 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新型抗体药物研发动态
双特异性抗体
能同时识别两种不同抗原或表位,具有更高疗效和更低副作用。
针对某些特定病原体,如病毒、细菌等,可使用免疫球蛋白进行靶向治疗,降低病 原体载量,缓解症状。
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方案
免疫球蛋白可调节免疫系统功 能,抑制过度激活的免疫反应, 减轻组织损伤。
通过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可 中和自身抗体,降低自身免疫 性疾病的严重程度。
免疫球蛋白还可作为免疫调节 剂,促进免疫耐受的形成,从 而长期缓解自身免疫性疾病。
加大对创新药物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激发企业研发积极性。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和力和特异性,从而优化药物治疗效果。
抗体药物偶联物(ADCs)
03
将免疫球蛋白与细胞毒性药物偶联,实现靶向治疗和降低毒副
作用。
药物传递系统研究
免疫球蛋白作为药物载体
缓释药物传递系统
免疫分子一(中药)PPT课件
02
中药免疫分子的作用
调节免疫功能
01
02
03
增强免疫力
中药免疫分子能够增强机 体的免疫功能,提高身体 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调节免疫平衡
中药免疫分子具有调节免 疫平衡的作用,能够缓解 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性疾 病。
抗感染作用
中药免疫分子具有抗感染 作用,能够抵抗病毒、细 菌等病原体的入侵。
抗肿瘤作用
中药免疫分子可以作为植物生长 调节剂,促进植物生长和抗逆性 。
生物医药领域
中药免疫分子可以作为药物研发 和生物制品的原料,为新药研发 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04
中药免疫分子的研究前景
中药免疫分子的研究现状与挑战
总结词
当前中药免疫分子的研究已经取得了 一定的成果,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详细描述
尽管中药免疫分子的研究已经取得了 一些进展,但仍面临许多挑战,如中 药成分的复杂性、作用机制的不明确 性以及临床试验的难度等。
抑制肿瘤细胞生长
中药免疫分子能够抑制肿 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降 低肿瘤的发生率。
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中药免疫分子能够诱导肿 瘤细胞凋亡,加速肿瘤的 消退。
提高化疗效果
中药免疫分子能够提高化 疗的效果,减轻化疗的副 作用。
抗炎作用
抑制炎症反应
降低过敏反应
中药免疫分子能够抑制炎症反应,缓 解疼痛和肿胀等症状。
调节机体的炎症反应和组织修复等过程。
中药免疫分子的研究进展
总结词
中药免疫分子的研究进展主要表现在分离纯化技术、 药理活性研究、作用机制探究以及新药研发等方面。
详细描述
随着分离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中药免疫分 子被分离和纯化出来,为进一步的药理活性研究和作用 机制探究提供了基础。同时,通过深入探究中药免疫分 子的作用机制,可以发现更多潜在的治疗靶点,为新药 的研发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此外,随着中药现代化和 国际化进程的加速,中药免疫分子在国内外学术界和产 业界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为中药的国际化发 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第三章 药物作用的分子药理学基础PPT课件
编辑版pppt
9
2、G蛋白偶联受体(GPCR)
(1)GPCR也称7跨膜受体,几乎都为糖蛋白 结构:1. 300-400AA组成
2. N端在细胞外,至少一个糖基化, 3. 跨膜区7个alpha螺旋组成, 4. C端在胞内,有磷酸化位点, 5. G蛋白结合位点,保守的Cys残基
特点:1. 氢键维持该结构
• 1913年Ehrlich提出侧链理论,认为细胞有许多侧链,某些亲毒基团与毒素结合而发挥 抗毒作用。把这些侧链称“受体”。
• 1914年Dale进一步将乙酰胆碱受体分为两类。(毒蕈碱样和烟碱样)。
• 20世纪20年代末Clark发现ACh只与膜表面很少一部分受体起作用,且药效与ACh进入 细胞的量无直接关系且药物与膜作用可逆的。
• 细胞膜受体:分布在细胞膜外表面,产生效应快;如胆碱受体、肾上 腺素受体等。
• 细胞内受体(基因激活受体):分布局限于胞浆和细胞核内,配体主 要是一些激素,介导的生物效应涉及蛋白质合成的增多或减少,具有 滞后性,产生效应慢;如类固醇激素和胰岛素受体属细胞质受体;甲 状腺激素受体属细胞核受体。
编辑版pppt
• 1、受体数量的变化机制
• (1)受体合成与分解受体作为细胞的一个组分,不断合成与降解,处于动 态平衡之中;如糖皮质激素对糖皮质激素受体的反向调节是分解加快, mRNA合成减少。
• (2)受体的位移:受体内移—胞吞作用。
• 2、亲和力变化同一种受体在不同条件下具有不同的亲和力,如胰岛素与胰岛素受体结合后可
10
该通路。
(2)G蛋白
1. 即GTP结合蛋白 2.是G蛋白偶联型受体信号转导途径中的第一个信号传递分子 3.位于膜内表面 4.由α、β、γ三亚基组成,α亚基有GTP酶活性和多个活化位点。霍乱毒素使α亚基与
免疫学各章节知识要点总结
免疫学各章节知识要点总结Baby诺安目录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2)第二章免疫组织与器官 (4)第三章抗原 (8)第四章免疫球蛋白 (14)第五章细胞因子 (19)第六章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 (21)第七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分子 (23)第八章B淋巴细胞 (26)第九章T淋巴细胞 (30)第十章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的处理及提呈 (34)第十一章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37)第十二章B淋巴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41)第十三章固有免疫系统及其应答 (44)第十四章免疫耐受 (50)第十五章免疫调节 (54)第十六章超敏反应 (59)第十七章自身免疫性疾病 (61)第一章免疫学概论一、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免疫(immunity)是免疫系统抵御抗原异物的侵入,识别“自己”和“非己”的抗原,对“自己”的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进行排除,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和稳定的生理功能。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机体的免疫功能概括为①免疫防御②免疫监视③免疫自身稳定二、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免疫应答(immuneresponse)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整个过程。
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⒈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也称先天性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是生物长期进化中逐步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特点先天具有,无免疫记忆,无特异性。
⒉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亦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
由T、B淋巴细胞介导,通过其表面的抗原受体特异性识别抗原后,T、B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并发挥免疫效应、清除抗原;须经历克隆增殖;分为三个阶段①识别阶段②活化增殖阶段③效应阶段三个主要特点①特异性②耐受性③记忆性第二章免疫组织与器官免疫系统(ImmuneSystem)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构成。
第一节中枢免疫器官和组织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一、骨髓是各种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及成熟的场所㈠骨髓的功能⒈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⒉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⒊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二、胸腺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㈠胸腺的结构胸腺分为皮质和髓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膜攻击复合物电镜观测图
(五)补体三条激活途径的比较 主要异同见表
(六)补体活化的调控
• 自身衰变
• 调节分子的作用
调控激活的各个阶段
三、补体的生物学功能
• • • 细胞毒作用:溶细胞、溶菌中和及溶解病毒 调理作用 促炎症作用 • 激肽样作用 • 过敏毒素样作用 • 趋化作用 免疫黏附作用
•
其他
一、免疫球蛋白的结构
免疫球蛋白的晶体衍射结构
(1)Ig的基本结构(单体)
四肽链结构 • • • • 重链和轻链 可变区和恒定区 铰链区 结构域(功能区)
Ig的基本结构示意图
• 重链和轻链
重链( H 链): 依其抗原性不同分为 五 类: µ链、 IgM、 链、 IgG、 链、 IgA、 链、 IgD、 链 IgE
补 体 片 断 的 调 理 作 用 示 意 图
C3b
补体C5a的炎症介质作用示意图
补 体 片 断 的 清 除 免 疫 复 合 物 作 用 示 意 图
C3b
细胞因子
【内容提要】 细胞因子的定义与分类 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
一、细胞因子定义
细胞因子( cytokine,CK)是一类由免疫细胞(淋巴细
动物细胞 提供接触表面
• 参与的补体成分:C3、B因子、D因子 • C3转化酶和C5转化酶:C3bBbP 、 C3bnBb
• 特点及意义
(三)MBL途径 MBL(mannan binding lectin)(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 产生:感染早期肝细胞产生 • 作用方式 • 其余过程同经典途径
(四)补体活化的共同末端效应 • 膜攻击复合物(membrane attack complex, MAC)的组装 C5b、6、7、8、9 • MAC的效应及其机制:靶细胞溶解
细胞因子的受体结构模式图
白细胞分化抗原与黏附分子
白细胞分化抗原(leukocyte differentiation antigen,LDA) 是不同谱系白细胞在正常分化、成熟的不同阶段及活化过 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志。多为跨膜糖蛋白,分为膜 外段、跨膜段、胞内段。
CD(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分化群) 不同实验室所鉴定的同一白细胞分化抗原归为同一分化群。
五类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示意图
IgM和分泌型 IgA的结构示意图
分 泌 型 IgA 的 结 构 示 意 图
分泌型 IgA的局部粘膜、分泌抗感染示意图
(3)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
注意断裂位置、片段组成及意义 • 木瓜蛋白酶水解片段 IgG→2Fab + Fc • 胃蛋白酶水解片段 IgG→F(ab′)2 + pFc′ • 医学意义
血清蛋白电泳分离示意图
抗体的概念: 是B细胞识别抗原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 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具有免疫功能。 免疫球蛋白的概念: 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在化学结构上与抗体相 似的一类球蛋白, 主要存在于体液中(分泌型),也可存在于B细 胞膜上(膜型)。
所有 Ab都是Ig;但Ig并非都有Ab活性 Bence-Jones Pr,M-Pr
三、细胞因子的生物学作用
• 细胞因子作用特点 1)来源、产生特点
多源性
、多向性
同一细胞多因子(Ta可分泌IL2-6、IFN-γ、GM-CSF)
多种细胞一因子( IL-1可由En、B、Fb产生)
2)作用方式 自分泌、旁分泌与内分泌 (IL-1可内分泌)
3)作用特点 ① 非特异性 ② 高效性 极微量(pmol/L水平)即发挥明显的效应作用(高亲和力)
刺激造血功能
IL-3(multiCSF) GM-CSF、G- CSF M-CSF、 SCF 、 EPO IL-11
如IL-11可促血小板生成
(四)细胞因子的受体(了解)
大多数CK的作用依赖于靶细胞某些基因的转录,CK必和其 受体结合才能启动细胞信号转导而介导细胞间信号传递 已知的CKR都是跨膜蛋白 分类 •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 • Ⅰ型细胞因子受体家族 (EPO CKR家族) • Ⅱ型细胞因子受体家族 (干扰素CKR家族) •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家族 ( TNF CKR 家族) • 化性细胞因子受体家族(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 )
• IgG 血清中含量最高,是唯一能通过胎盘(新生儿抗感 染),结合SPA,重要的抗菌、抗病毒、抗毒素抗 体,也参与病理免疫应答。 初次应答早期的主要Ig,分子量最大,结合补体能力 最强,是高效的抗微生物抗体。(检测意义) 血清IgA 分泌型(secretory IgA,
• • • •
IgM
IgA
SIgA) (产生
作用)
IgD
不稳定,功能不清,是B细胞的重要表面标志 (surface membrane IgD ,SmIgD) 含量极微,稳定,是亲细胞抗体。(功能)
IgE
五类免疫球蛋白的主要理化性质和生物学功能
四、抗体的人工制备
• • 多克隆抗体(polyclonal antibody) 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 mAb )
一、补体系统的组成 、命名与理化性质
• 补体系统的组成 • 固有成分 • 调控蛋白 • 补体受体 • • 补体系统的命名
补体成分的理化特性: 多由巨噬细胞(Mø)、肝细胞产生;多属球蛋白; 56 ℃ 30’灭活;血清中C3含量最高(1mg/ml)。
补 体 系 调固统 控有的 蛋成组 白分成
• •
• Discoverer of Complement • 1894 Bordet 发现绵羊抗 霍乱血清能够溶解霍乱弧 菌,加热56° C 30 min 阻止其活性;加入新鲜非 免疫血清可恢复其活性。 • Ehrlich 在同时独立发现 了类似现象,将其命名为 补体(Complement)
补体(complent,C) 补体系统(complement system)的概念 存在于正常人或动物血清及组织液中一组与 免疫相具有酶活性和自我调解作用的球蛋白质。 因它们能协助和补充特异性抗体介导的免疫溶菌、 溶血作用,故称为补体。它是由30种成分组成的 复杂系统
胞、单核巨噬细胞等)和相关细胞(成纤维细胞、内皮细 胞等)经刺激而合成、并分泌的具有调节细胞功能的高活 性多功能的低分子多肽或糖蛋白。 不包括免疫球蛋白、补体和一般生理性产物
二、 细胞因子分类 • 按产生的细胞分类
淋巴因子(lymphokine) 单核因子(monokine) 其他细胞产生CK
• 根据细成
•
二、补体系统的活化及调控
补体系统的激活 (一)经典激活途径 • 激活物:免疫复合物(IC) • 激活顺序:C1→C4→C2→C3
• C3转化酶和C5转化酶:C4b2b;C4b2b3b
补体分子C1的识别与激活
补体激活经典途径示意图
(二)旁路(替代)途径 • 激活物:LPS、酵母多糖、葡聚糖、凝聚的IgA、IgG4、哺乳
③ 多效性 同一CK可作用不同类型靶细胞,显示不同效应;但几种不同的 CK也可作用于同一靶细胞,显示相同或相似的生物学效应。
④ 网络性 拮抗/相加/协同
• 细胞因子的生物学作用
1、 免疫调节作用 2 、发挥免疫效应
3 、刺激造血功能
4
、促进炎症反应
以Th1和Th2细胞为核心的细胞因子调节网络作用示意图
1、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 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分泌的某些非特异性发挥 免疫调节和在炎症反应中起作用的细胞因子。其他细胞也可分泌 白细胞介素。迄今已发现IL-1~IL-35。 其中IL-1、2、4、6、8
、
10
、12为主
2、干扰素
•
• •
(interferon,IFN) 种类 α(白细胞产生)、β(Fb产生)(Ⅰ型) γ (Ta和NK产生) (Ⅱ型) 特点 高度种属特异性 作用 抗病毒、抗肿瘤、调节免疫应答
干扰素类型,作用
3、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 • 种类 TNF-α来源广泛 TNF-β(又称淋巴毒素 LT) • 作用 二者作用极其相似,具有广泛生物学活性 如参 与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抗肿瘤,参与内毒素休克等病 理过程,引起恶病质等。
肿瘤坏死因子家族主要成员及功能
二、免疫球蛋白的功能
(与结构的关系密切)
免疫球蛋白Fab段(fragment antigen biding ) 功能
1 、中和作用
2 、诱导Fc段变构
免疫球蛋白Fc段(fragment crystallizable)
1 、激活补体 2 、结合Fc受体
调理作用 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ntibody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 ADCC)
介导Ⅰ型超敏反应
3、穿过胎盘和黏膜
MAC
级联反应
CELL
补体活化(经典途径)
细胞溶解
NK细胞介导的 ADCC 作用
免疫球蛋白IgE:介导Ⅰ型超敏反应疾病
免疫球蛋白IgG穿过胎盘介导被动免疫
分泌型 IgA的局部粘膜、分泌抗感染示意图
免疫球蛋白Fab段与Fc段的功能总和示意图
三、五类Ig的特性
抗体的CDR区与相应抗原表位的结合示意图
•
功能区(domain)
定义:多肽链分子由链内二硫键连成的球形结构(约110AA)。 轻链 VL、 CL (二个)
重链
功能:(以IgG为例)
IgG、IgA、IgD: VH、 CH1
、C H 2 、C H 3
(四个)
(五个)
IgM、IgE :多了一个CH4
V区:
(概念、制备、特点和应用)) 由单个B细胞增殖形成的细胞系所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 抗原决定簇的抗体。通常由杂交瘤技术产生。 具备特异性强、效价高等优点,但其鼠原性对人具有免疫原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