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学生,天地自然宽——评张亮老师《女娲补天》
解读《女娲补天》
审视•品读•感悟——解读《女娲补天》天津市南开区中营小学王振刚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备课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
它往往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败。
文本解读,具有开放性、多元性、现实性、生成性、个性等特性。
文本理解的价值在于实现作者与读者的交流,即通过自己的实际去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李老师为我们解读的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组中的课文《女娲补天》。
这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
讲的是古时候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
我们五位老师阅读文本后,交流了各自想法后,静静地聆听李卫东老师的精辟解读。
两个小时的时间里转瞬即逝,但留给我们的思考却是沉甸甸的,更是深刻的。
一、审视文本审视文本,就是仔细地阅读文本。
“审”,有“详细;周密”之意。
课文中的一篇篇文本,作为“例子”,作为“范文”,供学生阅读,必须做到周密,不容出半点差错。
1.审视段落结构我们一起阅读起课文第一自然段——自从女娲创造了人类,大地上到处是欢歌笑语,人们一直过着快乐幸福的生活。
不知过了多少年,一天夜里,女娲突然被一阵“轰隆隆”的巨大响声震醒了,她急忙起床,跑到外面一看,天哪,太可怕了!远远的天空塌下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
地被震裂了,出现了一道道深沟。
山冈上燃烧着熊熊大火,田野里到处是洪水。
许多人被火围困在山顶上,许多人在水里挣扎。
第一自然段中第一句话概括了女娲造人这个故事。
从第二句话起,讲述了许多人所面临的灾难,为“女娲补天”埋下伏笔,所以,从第二句话到第六句话要另起一段。
这样,段落层次将更加清楚。
2.审视标点符号审视文本,不仅要审视文本结构,还要审视标点。
不久,天火熄灭了,洪水中的人们被救上来了。
可是,天上的大窟窿还在喷火。
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
她跑到山上,去寻找补天用的五彩石,她原以为这种石头很多,用不着费多大力气。
到山上一看,全是一些零零星星的碎块。
她忙了几天几夜,找到了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石头,还缺少一种纯青石。
《女娲补天》评课稿
《女娲补天》评课稿《女娲补天》评课稿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评课稿,评课是对照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的判断。
那么什么样的评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女娲补天》评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女娲补天》评课稿1自从刚毕业那一年教了三年级,我一直就徘徊在高段。
今天,又十分有幸聆听诸葛老师的这堂《女娲补天》,看到新教师在课堂上能自然大方、引领自如和得心应手,着实让人觉得这不像是新教师,更像是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
诸葛老师整堂课的教学,紧紧围绕“天哪,太可怕了!”整堂课下来,借用“可怕”来说,我的感受是——可贵、可行和可观。
一、紧抓学生心理,展开设计——可贵《温州市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常规(试行)》里指出: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考虑学生学习的心理逻辑,设计适当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充分利用课文学语文。
诸葛老师的课堂也是如此,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规律和接受能力,展开“由易到难”的教学流程——看图导入,揭示课题;初读感知,了解故事(补天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围绕“可怕”,品味词句;总结写法,拓展练笔。
四个清晰的大板块,让学生可以轻轻松松地进行学习,得到不错的效果。
二、落实词语理解,展开教学——可行新课标对中段语文阅读的要求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这节课最大的亮点乃在于诸葛老师对词语的教学。
1、解字解题结合,简单有效读题。
刚开始揭示课题“女娲补天”,诸葛老师对易错词“补”偏旁的强调,告诉孩子要注意这是衣字旁,不要写成示字旁。
这样的强调十分有必要,但又不会花很长时间,让学生一下子就注意到了这个字。
2、字形词义结合,读出语境意味。
到品读板块,诸葛老师紧抓“可怕”一词,来延伸“塌下”“震撼”“熊熊大火”等词语的教学——无不看出教师课前文本解读的渗透,和试教过程中一次次地认真修改。
小学语文第六册《女娲补天》评课稿
课堂中,有多处让学生进行文字训练的活动。如在天塌了太可怕了这一块时,根据词语想象画面说话:窟窿燃烧围困挣扎,读着这些词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再如根据看到的场景你仿佛看到了怎样可怕的场面?用一两个词描述一下,太拓展想象还有那些可怕的场景这样的训练,能使学生学会如何有条理的把一件事说清楚,训练了思维,同时也为学生能理解故事内容奠定了基础。再比如:女娲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把天补好了,此时,大地上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人们的生活又会怎样呢?孩子们,放飞想象的翅膀,用笔写下你心中的画面吧!(学生练笔)
一、目标明确,设计精巧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依据,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黄老师在教学目标的确立中,既关注了文本的特点,又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既感受女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人们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又关注了神话的神奇,激发学生对神话产生兴趣。为实现这一目标。黄老师精心设计环节,层层推进。课前看图猜故事了解神奇,品课题感受神奇,天塌了可怕场景的感悟抓重点词感受描写手法的夸张和想象的神奇,女娲补天情节中感受神话的神奇和女娲的精神。到这里黄老师并没有戛然而止,立足文本,课外延伸,出示了一组神话的语言,通过品读感受到了神话神奇的语言魅力,从而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探究神话故事的兴趣。
总之,老师很好地巧用了“读”的艺术,无论从读的形式还是读的次数,该什么时候读该怎样读都把握得当,行云流水。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参与到读中,实现读和思考的有机结合,使学生亲近文本,走入文本,进而对文本产生富有“个人意义”的理解感悟,自然地达到“一个文本,多种声音”的个性化朗读的境界。
《女娲补天》评课稿
《女娲补天》评课稿后坪小学王爽《女娲补天》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神话传说的特点,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二是体会女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人们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
今天有幸听到常老师执教这篇文章,常老师在课堂中巧妙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用情,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一、扎实的基本功常老师的评价语言富有激励性和针对性,基本上学生都能得到各具特色的评价,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如“你的朗读让我看到了人们真可怜”,“真是一幅惨不忍睹的景象啊!”这节课以“读”贯穿始终,但不是没有目的的读,每次读都有具体的目的。
如带着要求自由轻声地读,避免了学生漫无目的,又能使学生更快地围绕问题,解决问题;又如:看到这山崩地裂的一幕,能说说你的感受,能读出那种可怕吗?这是边感悟边读。
另外,板书设计简约、重点突出,并且还能师生合作完成,效果很好。
二、联系生活实际,合理想象,加深理解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的能力,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常老师在引领学生探究“女娲补天原因”这一部分内容时,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刻地体验、感受当时天塌时的可怕情形,她带着学生在研读文本提供的语言文字信息的基础上,展开合理想象: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说:“太可怕了,我仿佛看到人们在洪水中奔跑,挣扎,叫喊……”。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一可怕的画面,体会女娲的善良,常老师给学生提供了水、火和一道道深沟的图片,从而使学生深刻理解女娲的话:“天哪,太可怕了。
”感受女娲善良的本性,在情感上拉近学生与女娲的距离,为下文体会女娲勇敢,不怕危险的补天行为埋下了伏笔。
三、读写结合,加强语言文字训练语文教学要“固根求本”,语文能力的获得非靠扎实的训练不可,常老师在与学生共同感受女娲找石的辛苦和艰难时,仿照课文句式,进行了补白设计:她找啊找啊,她可能来到哪里怎么找,在拓展的语言环境中尝试运用,积累语言,学习语言,在练习中,学生进一步体会出了女娲为了补天,历尽千难万险,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得到了统一。
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女娲补天》效果分析
《女娲补天》效果分析从王老师执教的《女蜗补天》一课中我们清晰的感受到了运用自主学习单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堂教学对学生对老师都是自主、合作的最佳形式。
课堂上教师利用自主学习单汇报的形式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由原来的教师分析转变为学生自主的汇报学习。
本节课中我通过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观察感受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体现。
下面我将结合自主学习单中题目进行分析:一、生字我会认(连一连,把不好读、容易读错的圈出来,多读几遍。
)zhēnɡ liàn xī yě tā熄塌挣炼冶本题学生自学情况较好,正确率达到100%,全班学生都能够自学要求认真准确的掌握本课的生字,并能在自学过程中圈画出难读的生字,很好的考察了对基础知识能力的掌握。
本题大部分学生完成较好,能够概括出女娲为人类做的这四件事,理清文章的脉络。
个别学生不能使用较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的。
如,第一件事有学生写“求雨神下雨灭天火”,课堂上通过教师引导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求雨灭火”,学生则很快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其余的三件事,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整体把握和概括能力。
六、请你仔细品读第3自然段,想象女娲在寻石的过程中,她可能去了哪些地方?遇到了什么困难?她又是怎么克服的呢?照样子,试着写一写。
例:黑夜,寒风呼啸,女娲来到林间,大火包围了整个森林,灼伤了女娲的皮肤,树枝划破了她的双腿,鲜血直流,可是她咬着牙、忍着疼,继续去寻找五彩石。
女娲又来到_________,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继续寻找五彩石。
本题大部分学生完成较好,能够通过品读第三自然段,根据例子展开合理想象,感受到女娲补天时的艰辛,部分学生没有理解课文意思,想象欠合理。
本题让学生在自学是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展开合理想象,将文本再创造,充实文本内容,使女娲的人物形象更饱满,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神话故事的神奇,做到学生自己学会的不教,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积累并运用语言。
女蜗补天评课稿
女蜗补天评课稿周改娥神话故事既包含了一个民族的宝贵精神,又凸现着一个民族的优良品质。
《女蜗补天》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作为教材,其蕴涵的人文性极强。
可这个故事学生已经耳熟能详,课文的故事情节浅显易懂。
那在教学时该如何将这种人文精神有效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去呢?曾经我们作了多种预设。
最后还是决定根据神话的特点,在教学中通过对文本的品读想象,既要让学生感悟神话的特点,又要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还要让学生体会女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人们关心人类疾苦,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
并且把感受女娲精神作为教学的重点。
但这个目标还是很感性,也很模糊,落实起来还有一定的困难。
因为文本浅显,可挖掘的“点”不多,弄不好,感悟女娲精神会落入到“贴标签”的窠臼。
而课标中明确指出,三维目标要整合,文本的特点和人文精神两者要互相整合统一,让学生在感受语言文字的同时受到人文性的自然熏陶,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徐老师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一、抓住主线,串连整体感受女娲的精神是这堂课的主线。
徐老师从课前布置学生上网查看女娲补天的故事入手,让学生初步感受神话故事的魅力,然后通过梳理文章脉络,初步了解女娲形象,再通过品字析句,让学生插上想象翅膀加深体验,到最后的女娲精神的现实意义小结,到最后的复述故事,深化认识等板块都是围绕这条主线而展开的。
2、挖掘空白,引导想象课文的文字浅显易懂,表现女娲精神的关键语言文字也不是很难理解。
就是课上徐老师着重锤打的几个词“几天几夜”、“找哇找哇”、“终于”、“五天五夜”、“冒着生命危险”等,它们都并不深奥。
如何从浅显的文字中挖掘出深刻的内涵,凸现女娲的精神?这需要透过文字表面去挖掘,去想象,将文本再创造,以充实内容,使人物形象趋于丰满。
为此,徐老师在“几天几夜”、“找哇找哇”、“终于”、“五天五夜”、“冒着生命危险”等时空的空白处激发学生想象,通过“女娲在寻找五彩石的过程中会碰到哪些具体困难”、“她怎样度过这五天五夜”等问题的创设,通过一遍一遍地把字词句读成画面的过程,引着学生去想,去超越文本。
2018-2019-女娲补天评课-实用word文档 (7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女娲补天评课篇一:《女娲补天》评课稿《女娲补天》评课稿《女娲补天》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神话传说的特点,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二是体会女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人们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今天有幸听到但老师执教这篇文章,教者在课堂中巧妙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用情,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书是这样,听课也如此.咱们每个人听完课后也都会有自己的看法,观点,我觉得,陈老师这堂课,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读中悟,悟中导新课程的实施,"读"在语文课堂上也越来越"热".这比以前的阅读教学多分析,少朗读的情形,实在是一大进步,但也不难发现"重视读"这一理念在有些课堂实践中产生了一些偏差.如:为读而读,朗读无目的;读悟分家,朗读少思考等.可但老师的这节课"读"贯穿始终,但不是没有目的的读,每次读都有具体的目的.如:女娲为什么要补天带着问题自由轻声地读,避免了学生漫无目的,又能使学生更快地围绕问题,解决问题;又如:看到这山崩地裂的一幕,能说说你的感受,能读出那种可怕吗这是感悟边读;老师对学生读课文除了每次都有要求外,读的方式也有所不同:集体读,个别读,老师读,学生读,大声读,默读……等等.不同形式的读也是有不同的功能.默读有利于对文字的揣摩;出声朗读能加强感受,增强记忆;指名朗读可以给对文本有不同感悟的学生施展个性的空间;自由朗读可以让学生很好地感受文本,品味语言.集体朗读有增强气势,激发共鸣的功能;教师范读对学生不仅有示范作用,而且有激励作用……但老师对每种读法的作用掌握很清楚,什么时候该用什么形式用得非常准确:如,体会女娲补天真辛苦,真伟大时,让学生在默读中找出具体的词句,学生通过细心揣摩都能找到有关句子,产生体验;再比如,"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这句,老师采用了集体读,在气势中学生再一次体验了一把女娲当时补天的的勇敢和坚定.为了更深入,准确地体验情感,老师指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来指导朗读,使学生在课堂上积累了更多的语言文字,学生也在细节中获得情感,升华情感,比如,学生从"找啊找啊,终于"看出了女娲补天多辛苦;从"五天五夜"中体验到了女娲补天过程的辛苦与伟大;但是有一点小遗憾就是,老师没有将这些重点词作为朗读指导的重要道具来使用,如果能将这几个词语再进行朗读上的重点推敲,是否效果会更好些呢?朱熹曾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老师很得巧用了"读"的艺术,无论从读的形式还是读的次数,该什么时候读该怎样读都把握得当,行云流水.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参与到读中,实现读和思考的有机结合,使学生亲近文本,走入文本,进而对文本产生富有"个人意义"的理解感悟,自然地达到"一个文本,多种声音"的个性化朗读的境界.如果说读是走进语言文字的基本途径,那么这堂课的语言文字的训练更能体现语文课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这也是我要说的这堂课的第二个特点: 二,语言文字的训练扎实,到位课堂中,有多处让学生进行文字训练的活动.如: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的句式来说说女娲是怎样补天的.这样的训练,能使学生学会如何有条理的把一件事说清楚,训练了思维,同时也为学生能复述故事内容奠定了基础.再比如:这些描写动作的词语可以打乱顺序吗由此引导学生了解写作时也要有条理的叙述.这样的训练,对于三年级正开始学习习作的学生来说是很有必要的.第三处训练点:女娲用尽全力把天补好了,你能用一句话或者一个词来赞美女娲吗这样的训练,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也给学生提供了一次与文本对话,与人物对话的平台,既训练了学生的表达,也使情感得以升华。
2019-女娲补天评课-优秀word范文 (7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女娲补天评课篇一:《女娲补天》评课稿《女娲补天》评课稿《女娲补天》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神话传说的特点,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二是体会女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人们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今天有幸听到但老师执教这篇文章,教者在课堂中巧妙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用情,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书是这样,听课也如此.咱们每个人听完课后也都会有自己的看法,观点,我觉得,陈老师这堂课,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读中悟,悟中导新课程的实施,"读"在语文课堂上也越来越"热".这比以前的阅读教学多分析,少朗读的情形,实在是一大进步,但也不难发现"重视读"这一理念在有些课堂实践中产生了一些偏差.如:为读而读,朗读无目的;读悟分家,朗读少思考等.可但老师的这节课"读"贯穿始终,但不是没有目的的读,每次读都有具体的目的.如:女娲为什么要补天带着问题自由轻声地读,避免了学生漫无目的,又能使学生更快地围绕问题,解决问题;又如:看到这山崩地裂的一幕,能说说你的感受,能读出那种可怕吗这是感悟边读;老师对学生读课文除了每次都有要求外,读的方式也有所不同:集体读,个别读,老师读,学生读,大声读,默读……等等.不同形式的读也是有不同的功能.默读有利于对文字的揣摩;出声朗读能加强感受,增强记忆;指名朗读可以给对文本有不同感悟的学生施展个性的空间;自由朗读可以让学生很好地感受文本,品味语言.集体朗读有增强气势,激发共鸣的功能;教师范读对学生不仅有示范作用,而且有激励作用……但老师对每种读法的作用掌握很清楚,什么时候该用什么形式用得非常准确:如,体会女娲补天真辛苦,真伟大时,让学生在默读中找出具体的词句,学生通过细心揣摩都能找到有关句子,产生体验;再比如,"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这句,老师采用了集体读,在气势中学生再一次体验了一把女娲当时补天的的勇敢和坚定.为了更深入,准确地体验情感,老师指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来指导朗读,使学生在课堂上积累了更多的语言文字,学生也在细节中获得情感,升华情感,比如,学生从"找啊找啊,终于"看出了女娲补天多辛苦;从"五天五夜"中体验到了女娲补天过程的辛苦与伟大;但是有一点小遗憾就是,老师没有将这些重点词作为朗读指导的重要道具来使用,如果能将这几个词语再进行朗读上的重点推敲,是否效果会更好些呢?朱熹曾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老师很得巧用了"读"的艺术,无论从读的形式还是读的次数,该什么时候读该怎样读都把握得当,行云流水.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参与到读中,实现读和思考的有机结合,使学生亲近文本,走入文本,进而对文本产生富有"个人意义"的理解感悟,自然地达到"一个文本,多种声音"的个性化朗读的境界.如果说读是走进语言文字的基本途径,那么这堂课的语言文字的训练更能体现语文课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这也是我要说的这堂课的第二个特点: 二,语言文字的训练扎实,到位课堂中,有多处让学生进行文字训练的活动.如: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的句式来说说女娲是怎样补天的.这样的训练,能使学生学会如何有条理的把一件事说清楚,训练了思维,同时也为学生能复述故事内容奠定了基础.再比如:这些描写动作的词语可以打乱顺序吗由此引导学生了解写作时也要有条理的叙述.这样的训练,对于三年级正开始学习习作的学生来说是很有必要的.第三处训练点:女娲用尽全力把天补好了,你能用一句话或者一个词来赞美女娲吗这样的训练,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也给学生提供了一次与文本对话,与人物对话的平台,既训练了学生的表达,也使情感得以升华。
女娲补天.doc评课
《女娲补天》听课有感溪南小学陈雪霞张华婷老师所上的《女娲补天》一课,真的很精彩。
教师由关注教材、关注知识、变关注人、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体验;由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变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
课堂上学生成了真正的主人,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经历了实实在在的语言实践。
主要表现为:1.对文本的解读深入“简出”没有教育的真诚和深刻,就没有精彩的生成,华婷老师对文本进行了深入的钻研,在与文本的对话、与人物女娲进行的心灵碰撞中,张老师对文本有了独到的见解,对教材进行了取舍和加工,于是就有了这样一个具有简约之美的教学设计:引导品读第一自然段,体会灾难的可怕→精读补天的过程,感悟人物形象→评价升华。
这样的教学流程简洁明快、朴实无华,这一切源于教师对文本的深入解读,而不是像某些课堂上,在看似美丽繁琐的教学环节和学生的表面热闹之后,课堂却显得是多么的贫乏与苍白。
张老师的教学是有效的。
2、反复研读,逐步提升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读”应该是阅读教学的永恒主题,“以读代讲”应该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
语文课就应该靠读去感悟、去体会,但读已不是一味的同一层面的平移,而应该做到读有目的,读有层次,读有重点,读有指导。
我认为只有读的目的明确了,读的重点突出了,有教师的正确指导,读的层次就体现出来了。
只有这样的读,学生每读一次才会有新的收获,新的感悟,新的震撼。
在这节课上,“读”贯穿始终,对学生读课文除了每次都有要求外,读的方式也有所不同:集体读,个别读;小组读、自由品读……等等。
不同形式的读也是有不同的功能。
指名朗读可以给对文本有不同感悟的学生施展个性的空间;自由朗读可以让学生很好地感受文本,品味语言。
集体朗读有增强气势、激发共鸣的功能……同时,为了更深入、准确地体验情感,张老师指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来做文章,通过细心揣摩,入情入境地朗读,使学生获得情感、升华情感。
张老师在课上无论是哪个板块的教学,在研读重点句时都让学生经历了从感知性读到理解性读,再到欣赏性读的过程。
三年级语文评课稿《女娲补天》说课稿
三年级语文评课稿《女娲补天》说课稿课件三年级语文评课稿《女娲补天》《女娲补天》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神话传说的特点,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二是体会女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人们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
今天有幸听到周老师执教这篇文章,周老师在课堂中巧妙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用情,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书是这样,听课也是如此。
周老师这堂课我觉得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扎实的基本功周老师的评价语言富有激励性和针对性,基本上学生都能得到各具特色的评价,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如“你的朗读让我看到了人们真可怜”,“真是一幅惨不忍睹的景象啊!”这节课以“读”贯穿始终,但不是没有目的的读,每次读都有具体的目的。
如带着要求自由轻声地读,避免了学生漫无目的,又能使学生更快地围绕问题,解决问题;又如:看到这山崩地裂的一幕,能说说你的感受,能读出那种可怕吗?这是边感悟边读。
另外,板书设计简约、重点突出,并且还能师生合作完成,效果很好。
二、联系生活实际,合理想象,加深理解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的能力,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周老师在引领学生探究“女娲补天原因”这一部分内容时,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刻地体验、感受当时天塌时的可怕情形,她带着学生在研读文本提供的语言文字信息的基础上,展开合理想象: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说:“太可怕了,我仿佛看到人们在洪水中奔跑,挣扎,叫喊……”。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一可怕的画面,体会女娲的善良,周老师给学生提供了水、火和一道道深沟的图片,从而使学生深刻理解女娲的话:“天哪,太可怕了。
”感受女娲善良的本性,在情感上拉近学生与女娲的距离,为下文体会女娲勇敢,不怕危险的补天行为埋下了伏笔。
三、读写结合,加强语言文字训练语文教学要“固根求本”,语文能力的获得非靠扎实的训练不可,周老师在与学生共同感受女娲找石的辛苦和艰难时,仿照课文句式,进行了补白设计:她找啊找啊,她可能来到哪里怎么找,在拓展的语言环境中尝试运用,积累语言,学习语言,在练习中,学生进一步体会出了女娲为了补天,历尽千难万险,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得到了统一。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女娲补天》教学反思1几年来,我总是不断地问着自己:一堂课怎样才能力求完美?然而,每一节课过后,心中总感觉到这样那样的缺憾,于是就思考着,在慢慢摸索中前行。
这回的公开课是一种磨练,面对陌生的班级,陌生的文本,从准备过程到正式开课,我的心灵在一点一滴地接受着一种新的体验,新的豁然开朗。
它让我明白了作为一个小学语文老师应该具备各种能力,包括课堂组织能力;敏锐的洞察力;灵活驾驭课堂的应变力等等。
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焕发活力,我们的教学才会逐渐趋于自如。
现在,我静静地反思着这堂课的教学给我带来的一些感受。
《女娲补天》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一个流传于千古的神话故事。
讲的是古时候女祸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
赞扬了女娲的勇敢、善良的品质;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
这节课,我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女娲补天的故事内容,激发他们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练习复述故事。
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基础上,加上合理的想象,再现神奇、美好的画面。
因此,备课时,我的教学设计注重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激发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积累语言,感受人物形象,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增强复述故事的能力,重视学生的阅读感受,激发阅读兴趣。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如在教学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时,讲到女娲为什么要补天,我让学生先找出相关的语句,从文字中去体会当时人们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此时我又出示的一组图片和声音,有助于学生能够在视觉、听觉上进行理解,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课本以及文中人物的情感。
再如“金光四射”“五彩云霞”虽然学生在平时生活中见过,但是感受不深,这时,我出示“金光四射”“五彩云霞”的图片,学生被美丽的图片迷住了,在一阵阵“好极了!”“太漂亮了!”的赞扬声中,学生很直观地理解了“金光四射”“五彩云霞”这两个词,同时受到了美的熏陶,为女娲的神力而惊叹。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女娲补天听课反思心得评课记录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女娟补天》听课反思心得评课记录《女蜗补天》听课有感《女蜗补天》是一篇神话传奇,讲述的是女蜗求雨灭火、照船救人、找五彩石补天的故事。
课文中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女蜗坚决不移的形象,赞美了她为拯救人类而勇于献身的精神。
我校的张帆教师为咱们执教了这一课,让咱们一路走入课堂。
片断一:师:认真读第三段,看看哪些句子让你感动,用波浪线画出来,画出来后和同桌说一说,什么缘故让你感动?(学生自己读课文,勾画句子,同桌互说)师:哪些句子让你感动?生:女蜗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
师:她会碰到什么危险呢?生:可能会被大火烧死生:可能疲劳过度致死。
生:可能会被水淹死。
师:面对这么多的危险,女蜗不仅没有畏缩,反而下定决心去补天,谁能读出她的决心。
生:女娟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
(语气平淡)师:再请个同窗读读,看看你能把女蜗的决心读出来吗?生:女娟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
师:我听出来了,女蜗的决心专门大。
女小孩一路读。
(女生一路读)师:男小孩读。
(男生一路读)师:全班同窗一路读(全班同窗一路读。
)教学反思:教师在引导学生读懂句子、深切明白得句子意思后,明白女蜗是冒着失去生命的危险,下定决心去补天的。
在那个地址,教师引导学生去感悟,让学生悟出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然后请学生朗诵,对学生的朗诵作出正确的评判,引导学生有情感的读这一句,从中体会女姻的决心。
片断二:师:还有哪些地址让你感动?生:她忙了几天几夜,找到了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石头,还缺少一种纯青石。
师:她忙了几天几夜,“几天几夜”说明了女蜗生:“几天几夜”说明了女娟很忙。
生:“几天几夜”说明了女娴不顾自己。
生:“几天几夜”说明她很忙碌,忙的时刻很长。
师:是啊,她白天找,夜晚找,或许一天才找到了一块石头……找得如此辛苦,如此累,她什么缘故没有停下来?生:因为她不想让人类受苦。
师:是啊!谁来读一读这句话?生:她忙了几天几夜,找到了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石头,还缺少一种纯青石。
女娲补天课文反思(精选5篇)
女娲补天课文反思女娲补天课文反思(精选5篇)女娲补天课文反思1一、教材把握这篇课文是七年级(上)六单元的一篇课,这一单元可以称为想象世界,体裁上是由童话、神话以及寓言构成,目的在于通过这些富于想象力的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联想、想象能力。
我在上课时,把《女娲造人》的教学重点定位于培养学生的大胆而新奇的想象力,二、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给了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放开了学生的手脚,比较好地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首先从"人是怎么来的?"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活了课堂气氛。
其次,出示教学目标,让学生心中有目标,根据厘定的目标逐一完成。
先让学生讲述自己熟悉的中国神话,然后老师告诉学生还有希腊神话、佛教神话、印第安神话、北欧神话,你们想听吗?那看你们的课堂表现啦!一下子把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接下来学生回答问题很主动。
特别小组探究环节——讲故事环节和分组朗读两个环节,学生积极性表现得尤为突出,因为小组表现得好坏要用分数来衡量,在评价各小组时,我把主动权也交给学生,有的组唯恐自己落后,总想给别的组打低分,这时我就要全班来评,对不公平的打分,我才出面主持公道。
女娲补天课文反思2教学"美丽的夜景"时,我抓住两个比喻句引导学生读懂"灯的海洋"的含义,然后再让学生欣赏夜景图片,感受香港夜景之美。
通过欣赏夜景,再次体会到:香港,真是一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在此基础上读读第六自然段,读出对香港的由衷赞美,读出作为中国人的自豪之感。
教学工作中不足之处在于:1、学习"迷人的沙滩"这环节时,没有抓住人们喜欢来到海边度假的原因。
如果能抓住"漫步"、"沐浴"和"倾听"等动词来体会沙滩的迷人,并练习填空会更好。
2、在教学"繁华的街市"这一小节时,没有用"多"一词来概括它们的共同特点。
《女娲补天》教学案例与评析(精选14篇)
《女娲补天》教学案例与评析(精选14篇)《女娲补天》与评析篇1一、导言激趣师:同学们喜欢读神话故事吗?大家看大屏幕,这里有几个神话故事里的人物,他们是谁?你能说出这个故事的名字吗?生1:这是《嫦娥奔月》里的嫦娥。
生2:孙悟空,《西游记》里的人物。
生3:这是后羿,故事的名字叫《后羿射日》。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一个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大家一起读课题。
(学生读)[评] 从“嫦娥奔月”到“女娲补天”,教师引导学生从“已知”到“未知”。
二、启发质疑,整体感知师:读了课题,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呢?生1:我想知道女娲是怎样补天的。
生2:我想知道女娲用什么东西在补天。
生3:女娲为什么要补天呢?师:对啊,那课文哪个自然段写了女娲补天的原因?哪些自然段写了女娲补天的过程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学生自由读)[评] 引导质疑,了解学生的阅读关切,梳理课文。
三、品读体会灾难的可怕师:女娲为什么要补天?默读第1自然段,能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一说吗?生:女娲要补天的原因是天塌了。
师:天塌了,此时的天空是什么样子?大地又是一幅什么景象?请大家分别用横线与波浪线划出有关句子。
(学生边读边动笔找句子)师:认真读读划上记号的句子,想一想,你有什么感受?你是从哪些重点词里体会到的呢?[评] 训练学生读书动笔的习惯,好!生1:这个景象太可怕了!生2:人们太悲惨了!师:请一位同学读描写天空的句子,同学们想一想,你从哪儿体会到了可怕呢?生1:天塌下了一大块。
生2:露出的是一个黑黑的大窟窿。
(教师用课件出示句子,在重点词“一大块”和“黑黑的大窟窿”上打上记号)师:谁来读这句话,让我们的头脑里出现那幅可怕的画面。
(教师点学生读)师:天啊,太可怕了(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这句话),咱们一起读——(师生一起读课文)师:天塌了,大地又是怎样一幅情景呢?请一名同学读,你们从哪些词里体会了这种可怕与悲惨?请在重点词下打上点。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的句子,在“震裂”“一道道”“熊熊”等重点字词上做标记)师:想象一下,“地被震裂了,露出一道道深沟”是怎样一幅景象,“山冈上燃烧起熊熊大火,田野里到处是洪水”这些词句又使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1:地被震裂了,大地上到处是深沟。
女娲补天》评课稿
女娲补天》评课稿第一篇:女娲补天》评课稿《女娲补天》评课稿凤凰学校:黄芳在沙湾区第四次国培送教下乡活动中,有幸聆听了国培种子教师袁琼老师上的《女娲补天》这一课。
袁老师虽然年轻,但课却上得自然大方,精彩纷呈。
一、紧扣关键词句,理解感悟。
新课标对中段语文阅读教学的一项要求是: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袁老师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好。
比如:在学习女娲找五彩石的那个自然段,老师让学生勾画出女娲找五彩石不容易的句子,在汇报交流时,紧紧抓住重点句:她忙了几天几夜,找到了红、黄、蓝、白四种石头,还缺少一种纯青石,于是,她又找啊找啊,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学生读完这个句子,老师紧接着追问:“这句话中哪些词深深地触动了你?一石击起千层浪。
学生纷纷发言,紧扣“几天几夜”“找呀找呀”“终于”等词谈自己的感悟,感受女娲勇敢、善良、不怕牺牲,甘于奉献的精神品质。
二、想象画面,落实语用。
在学习课文第一部分女娲补天的原因及第三部分女娲找石补天的过程中,袁老师都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想象天崩地裂的情景,想象人们在水深火热的困境中挣扎的景象,想象女娲找五彩石的艰难。
在孩子们的想象交流中,既感悟到了女娲可贵的品质,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
真可谓是一举多得!三、注重方法指导,不仅授人以渔,还授人以渔场。
我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渔场。
袁老师的课就很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很注重给学生创设摄“渔”本领的“渔场”。
上课伊始,袁老师让学生回顾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时,就教给学生用课题拓展法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在后面的教学活动中,袁老师更是创设各种教学场境,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
如:交流资料,你对女娲了解多少;如:讲故事,可以讲整个故事,也可以加入想象讲一个片段。
当然,这节课的亮点还有很多很多,我就不一一赘述。
如果这节课在感悟神话故事神奇的特点上再下些功夫,那就更完美了!不过,教学是有遗憾的艺术,遗憾也是一种美。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女娲补天》教学反思1上完这堂课,我突然对“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这句话很有感受。
虽然我也是始终上着语文课,始终思索着语文课堂教学。
但是平常的语文课总比不上上公开课那样,上公开课是一种“磨”,是一种“蜕变”,每经一次“蜕变”都有一次新的体验,新的豁然开朗。
所以很感谢,也很珍惜这次“蜕变”的机会。
下面就讲讲这次“蜕变”的感受。
《女娲补天》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感悟神话故事的奇妙,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又要让学生体会女娲为了挽救受苦受难的人们不怕危急、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
感受女娲精神是重点,课文中有许多详细的语言文字可以挖掘提炼,感悟神话的奇妙,也就是让学生感受古代人们丰富的想象力,这个目标很感性也很模糊,比较难。
1、抓住主线,串连整体:有句话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一个地球”,支点找得胜利,可以起到聚焦、内化的作用,将散乱的精彩文字串连起来。
我预设的主线是情感线,以整体感知女娲的形象入手,以一个主导性的问题“女娲为挽救人类做了那些事情?”串起了女娲挽救人类的几个板块的句子,进行细细研读体会。
2、挖掘空白,引导想象:课文的文字浅显易懂,表现人物精神的关键语言文字也是不难理解的,如“几天几夜、最终、冒着生命危急、找啊找啊”等词并不深邃,如何从浅显的文字中挖掘出深刻的情感来,的确须要利用想象挖掘文本的空白点,如我设计的补白想象有“你能想象女娲会冒着怎样的生命危急?”“你能想象女娲都在哪些地方找过五彩石?”以此来将文本再创建,以充溢内容,使人物形象饱满。
3、反复研读,逐步提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要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读去感悟,去体会,但是读不是一味的同一层面的平移,因此我努力设计有层次的读,让学生每读一次都有新的收获,新的感悟,新的震撼。
我在引导学生研读几大板块的重点句时就是让学生经验从感知性的读到理解性的读到观赏性的读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