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摹声、重言与中国诗歌的最初源头
语文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脉络及各个时期的流派及风格特点
语文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脉络及各个时期的流派及风格特点诗先秦诗歌先秦诗歌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口头到书面、从民间到宫廷、从集体歌唱到诗人创作的漫长过程。
原始歌谣中国古典诗歌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没有文字的远古时期。
《吴越春秋》中记载了一首《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宍,古"肉"字,指鸟兽之类猎物)。
"这可能是反映原始人打猎的歌谣。
这是诗、乐、舞的结合。
而诗、乐、舞的结合,正是中国诗歌产生时期的重要特征。
《诗经》早在西周至春秋时代,我国诗歌就已产生了大批辉煌篇章,标志是公元前6世纪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出现。
《诗经》,先秦称为“诗”“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汇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内容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土风、民歌,包括了“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雅”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布局又分“大雅”、“小雅”,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诗经》的篇章善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句式以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
《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前三个说的是内容,后三个说的是手法。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文学的影响极其深远。
楚辞战国后期,在南方的楚国产生了一种极具楚文化特色的新诗体——楚辞。
楚国诗人屈原在楚地民歌基础上开创的这种诗体,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
(黄伯思《东观余论.翼骚序》)屈原是楚辞的代表诗人,创作了《离骚》(中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天问》、《九歌》、《九章》等不朽篇章。
诗歌起源与<诗经>(赵自乾)
子曰:“学诗乎?”对曰:“未也。” 曰: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
(《论语· 季氏》(“鲤”即伯鱼,是孔子之子)
《诗经》在先秦时代称为“诗”,孔子称之 为“诗三百”,并无“经”的名目。到汉 代董仲舒“独尊儒术”之后才被称为《诗 经》,成为封建社会的神圣经典之一,在 封建社会文化中具有崇高的地位。 《诗经》奠定了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
•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 [及:和。偕:一起。怨(更加)后悔怨恨。 ] •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 [则…则…:表并列。淇:淇水。隰:低洼的湿地。泮:通畔,
岸,水边。 ]
•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 [总角:古时儿童两边梳辫,如双角,指少年。宴,欢聚。晏晏, 欢乐之状。言,音节助词。 ]
•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 • • •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陨:坠落。而:并列连词 ] 自我徂(cú)尔,三岁食贫。 [徂尔:前 往你家,嫁给你。徂,往 。三岁:多年。食贫: 过穷苦日子。 ] • 淇水汤汤(shāng),渐(jiān)车帷裳。 • [汤汤:波涛滚滚。渐:浸湿,打湿。帷裳:车子的帷幔。 •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 [也:舒缓语气,无实义。爽:差错。贰:有二心,三心二 意,朝三暮四,口是心非。] •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 [罔,无。极,准则。二三:使…经常改变。德,心意。] 概说自己的不平遭遇。“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使 用了“兴”的手法。
• 宋代朱熹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
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 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赋”: 陈述铺叙的意思。“比”:就是比喻。“兴”: 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唱 的内容。 •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 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 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 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 穷貌。此外 ,《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 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脉络
一、先秦时期:1.《诗经》:中国古典诗歌最早起源于民歌,劳动创造了诗歌。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作品 305 篇,也被称为“诗三百”。
《诗经》按内容分为风、雅、颂,其中“风”为民歌,是其中的精华部分。
《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有人将“风、雅、颂、赋、比、兴”归纳为《诗经》六义。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
2.《楚辞》:在战国时期,出现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文人诗人和他在楚歌的基础上创制的诗体,这就是屈原和楚辞。
因楚辞的代表作是《离骚》,故楚辞也被称为骚体诗。
楚辞的特点:句子长短不一,形式灵活,多用“兮”字。
“骚”还常与《诗经》中的“风”并称为“风骚”,常用来代称文学作品,或代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传统。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的先河。
《离骚》是其代表作。
《离骚》是现存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也是一首浪漫主义的杰作。
其作品还有《九歌》(九为虚数,共十一篇)《天问》《九章》(九为实指)等。
二、两汉时期:1.汉乐府诗歌:代表两汉诗歌的最高成就为乐府诗。
乐府,最先是指汉朝的音乐机关,主要任务是搜集歌辞,训练乐工。
魏晋六朝将乐府所唱的诗叫“乐府”,于是乐府由官府名称演变成一种带音乐性诗体的名称。
汉乐府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叙事性。
代表作《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是现存古代最早最长的一首叙事诗,是汉乐府民歌发展的最高峰。
它与北朝的民歌《木兰辞》并称为“乐府双璧”。
《孔雀东南飞》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木兰辞》选自宋郭茂倩编辑的《乐府诗集》。
2.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出自汉代文人之手,但没有留下的姓名。
《古诗十九首》作为一个整体收录在萧统编纂的《文选》卷二十九,它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标志着五言诗由产生发展到最终的成熟,它以怨而不怒的态度、形象的语言、比兴手法形成独特的含蓄的风格,对后世的抒情诗有直接的影响。
追溯诗歌的源头——诗经
“雅”是“王畿”之乐,这个地区周人称之为 “夏”,“雅”和“夏”古代通用。雅又有“正” 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 音乐。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犹如清代人把昆 腔叫做雅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朱熹《诗集 传》曰:「雅者,正也,正乐之歌也。其篇本有 大小之殊,而先儒说又有正变之别。以今考之, 正小雅,燕飨之乐也;正大雅,朝会之乐,受釐 陈戒之辞也。......辞气不同,音节亦异。」故而 大小雅之异乃在於其内容。
(请分别单击风、雅、颂)
请单击此处
国风·周南 国风·召南 国风·邶风 国风·鄘风 国风·卫风 国风·王风 国风·郑风 国风·魏风 国风·唐风 国风·齐风 国风·秦风 国风·陈风 国风·桧风 国风·曹风 国风·豳风
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多为民间的歌谣。 《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 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 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 。共160 篇 。大部分是民歌。根据十五国风的名称 及诗的内容大致可推断出诗产生于现在的 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和湖北北 部等。
《诗经》中的民间歌谣,有很多用重章叠句的形式, 但像《芣苢》这篇重叠得如此厉害却也是绝无仅有 的。先以第一章为例:“采采”二字,以《诗经》 各篇的情况而论,可以解释为“采而又采”,亦可 解释为“各种各样”。有人觉得用前一种解释重复 过甚,故取第二种。然而说车前草是“各种各样” 的,也不合道理,应该还是“采而又采”。到了第 二句,“薄言”是无意义的语助词,“采之”在意 义上与前句无大变化。第三句重复第一句,第四句 又重复第二句,只改动一个字。所以整个第一章, 其实只说了两句话:采芣苢,采到了。这还罢了, 第二章、第三章竟仍是第一章的重复,只改动每章 第二、四句中的动词。也就是说,全诗三章十二句, 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 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这确实是很特别的。
中国诗歌发展的三大源头《诗经》、《楚辞》、汉乐府
《诗经》在内容表现和思想倾向方面,也具有自己鲜 明的特色。
《诗经》中的作品除少数几篇外,其他都是以现实生活为题材,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争”,其抒情写志都是从日常生活、 日常经验中生发出采,表现着鲜明的现实性特征。 在表现现实生活内容的时候,《诗经》也显示了它显著的政治 与道德色彩。诗人以严肃的创作态度表现着他们对人生对社会 的深刻体验与强烈关怀。《雅》与《国风》中的那些直面现实 政治,批判统治者的举措失当和道德败坏的诗篇,尤其反映出 诗人们积极地面对现实,关心国家命运,注重民生疾苦的严肃 创作态度。
一、上古劳动歌谣
原始的诗歌起源于生产活动,与劳动的节奏相配合,与音 乐飞舞蹈的产生有密切的关系。
《吕氏春秋· 古乐篇》: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 八阕:一日“载民”,二日“玄鸟”,三日“遂草木”,四日 “奋五谷”,五日“敬天常”,六日“建帝功”,七日“依地 德”,八日“总禽兽之极”。 《吴越春秋》载《弹歌》:断竹 ,续竹。飞土,逐肉 。
第二节、中国诗歌史的发韧及现实主义创 作源头——《诗经》
一、《诗经》的内容特色、成本过程
1、《诗经》的内容特色
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风”是地方乐调。《诗经》中有周南、召南、邶、庸、卫、 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十五国风,也就 是十五个不同地方的乐调。 “雅”分为“大雅”、“小雅”,其作品产生于西周王畿地 区。“雅”是正的意思。周人把王畿地区的音乐视为雅乐、 正声,即典范的音乐。“大雅”中的大部分作品产生于西周 初年。 “颂’’分为“商颂”、“周颂”、“鲁颂”,是用于宗庙 祭祀的乐歌。颂诗原本是带有扮演、舞蹈的祭歌与舞歌。
楚辞的产生受到四个方面的影响:
追溯诗歌的源头
(2)诗中直接议论,斥责邪恶。
“三百篇”在指斥奸佞当道、是非颠倒的黑暗现实时,有时直接议论,表现出鲜明的思想倾向。 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二:“……若他诗有所指斥,则皇父、尹氏、暴公,不惮直斥其名,历数其 愚,而且自显其为家父,为寺人孟子,无所规避。‘诗教’虽云‘温厚’,然光昭之志,无畏于夫, 无恤于人,揭日月而行,岂女子小人半含不吐之态乎?”诗人面对邪恶势力,愤怒之情不可抑制, 自然流注笔端,形成了直接议论、指斥的抒情特点,这是不同于前边所说的将主观感情寓于客观描 写的另一种抒情方式。王夫之对这种抒情方式给以高度评价,认为它无所畏惧,无所规避,其“光 昭之志”可与日月同行。王氏之说不受温柔敦厚的“诗教”的束缚,表现出杰出的见地和胆识,是 非常值得肯定的。
南宋郑樵解释说《关雎》使“乐者闻之而乐其乐,不至于淫;哀者闻 之而哀其哀,不至于伤,此《关雎》所以为美也。”(《通志》卷七 十五)孔子显然是从他的中庸哲学出发来评价《关雎》的艺术风格的。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 雍也》)他认为《关雎》符合 无过无不及的中庸之道,所以才对它大加肯定。其实,《关雎》本无 哀伤的内容,孔子的话本是就乐而言(《诗》有《关雎》,《乐》亦 有《关雎》),这一点郑樵《通志》、刘台拱《论语骈技》早已指出。 虽然如此,孔子之说对后来的《诗经》艺术风格研究还是产生了巨大 的影响,因而我们在论述这个问题时,为了搞清来龙去脉,也就不得 不“舍近求远”,从孔子关于《关雎》的论断谈起。 西汉淮南王刘安《离骚传》认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 雅》怨诽而不乱。”南宋张戒《岁寒堂诗话》:“《国风》云‘爱而 不见,搔首踟蹰’,‘瞻望弗及,伫立以泣’。其词婉,其意微,不 迫不露,此其所以可贵也。”这些关于《诗经》风格的论述,多从把 握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的“中和”程度上着眼,因而,无论在具体内 容上还是在方法模式上都没有完全摆脱孔子的窠臼。
诗经的语言研究
诗经的语言研究作者:郜聿页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09期摘要:《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与文学研究价值。
其字里行间迸发出的感染力,使其代代传承,经久不衰。
而其诗歌语言方面呈现出的鲜明特色更是后世难以企及的。
为此,本文将从《诗经》的语言特色入手,对《诗经》的语言审美艺术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语言艺术;双声叠韵;赋比兴《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搜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前6世纪这一时期的古代诗歌305首,因此又称为“诗三百”。
《诗经》具有鲜明的语言特色,作为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创了我国诗歌创作乃至文学创作的先河。
研究《诗经》的语言艺术对于认识我国诗歌语言艺术的渊源以及后代诗歌语言艺术的发展都具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诗经》是在语言运用上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的一部经典诗集,它开创性地运用了许多艺术手法来丰富语言的表现力,在叙事、状物、抒情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极好的效果和极高的成就。
《诗经》主要以四言为主;词语丰富而具体化;大量地使用双声叠韵的词语,而且叠音词的使用数量非常之大,同时还善于运用模拟声音的词语;在行文之中长于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诗经》的用韵也很有特色,对后代诗歌创作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此外《诗经》在修辞上也有许多特点;赋、比、兴手法的运用,对于提高其语言的艺术水平也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诗经》在语言运用上的许多方面都具有开创性的贡献。
下面就分而论之。
一、诗经的词法特色《诗经》的语言是由先秦民众日常化的言论的基础上,历经凝练组合而成的规范化的一类正式言论,在文献里有着“雅言”的美称。
(《论语.述而》:“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诗经》不但有着合乎时代的共同语言(雅言)体系最原始的色彩,同时又不乏本身显著的特性,色彩鲜明。
(一)语音构词特色《诗经》在语言组合中,单音节组合占据了其中最为关键的位置,而双音节组合则处于初始的萌芽状态,还在不断壮大。
和诗经共同构成中国古典诗歌源头的是
和诗经共同构成中国古典诗歌源头的是
战国时期出现的《楚辞》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它和《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史的源头。
现实主义的源头是〈〈诗经〉〉,〈〈诗经〉〉又分为“风.雅.颂”,“风”为“国风”主要是表现百姓生活,是写实的,“颂”收录的是宫廷里的乐府曲,〈〈诗经〉〉有三种表现手法为“赋.比.兴”,代表作有〈〈雎鸠〉〉〈〈卫风氓〉〉等,后期代表人物有杜甫等. 浪漫主义的源头是〈〈楚辞〉〉,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屈原的〈〈离骚〉〉,后期代表人物有李白等. 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现实主义的源头是〈〈诗经〉〉,〈〈诗经〉〉又分为“风.雅.颂”,“风”为“国风”主要是表现百姓生活,是写实的,“颂”收录的是宫廷里的乐府曲,〈〈诗经〉〉有三种表现手法为“赋.比.兴”,代表作有〈〈雎鸠〉〉〈〈卫风氓〉〉等,后期代表人物有杜甫等. 浪漫主义的源头是〈〈楚辞〉〉,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屈原的〈〈离骚〉〉,后期代表人物有李白等.。
追溯诗歌的源头——诗经
周南·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情樂興頌 。,。,
比即喻,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为 普遍。 一般说,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总比 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 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
螽斯
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 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 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
蝗虫张翅膀, 群集低飞翔啊。 你的子孙多又多, 家族正兴旺啊。
“雅”是“王畿”之乐,这个地区周人称之为 “夏”,“雅”和“夏”古代通用。雅又有“正” 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 音乐。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犹如清代人把昆 腔叫做雅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朱熹《诗集 传》曰:「雅者,正也,正乐之歌也。其篇本有 大小之殊,而先儒说又有正变之别。以今考之, 正小雅,燕飨之乐也;正大雅,朝会之乐,受釐 陈戒之辞也。......辞气不同,音节亦异。」故而 大小雅之异乃在於其内容。
• 《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其 中“风”包括“十十五国风”,有诗160篇, 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雅”分“大 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 “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 篇。
(请分别单击风、雅、颂)
• 《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其 中“风”包括“十十五国风”,有诗160篇, 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雅”分“大 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 “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 篇。
《诗经》:中国文学的源泉与灵感之源
《诗经》:中国文学的源泉与灵感之源1. 引言1.1 概述中国文学拥有悠久的历史,而《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誉为中国文学的源泉与灵感之源。
它不仅是迄今为止存世最早的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诗经》在中国文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分析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和启示。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首先介绍《诗经》产生时期所处的历史背景,包括春秋时期社会背景和诗经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接下来,将重点讨论《诗经》独特的文学特点,包括具体写景与抽象意境相结合、音乐性与语言美感融合、民间性与精神内涵相统一等方面。
然后,论述《诗经》对后世文学产生的深远影响和启示,如形成了后世各类诗歌形式和题材基础、培育了中华文化独特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等。
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诗经》对中国文学的重要性与价值,并展望其对未来文学创作的启发和引领。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研究《诗经》这一中国古代文化瑰宝,深入探讨其对中国文学产生的深远影响以及其在中华文化中的核心地位。
通过分析《诗经》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美学特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脉络,同时也能为未来文学创作提供借鉴和启示。
同时,本文也希望强调《诗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贡献,使读者能够更加认识到它在中华民族精神追求和核心价值观念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2. 诗经的历史背景:2.1 春秋时期的社会背景: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大约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这个时期以国家分裂和战乱频繁为特征,主要是由于周王室的衰落和诸侯国之间争霸导致的。
在这个动荡不安的背景下,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政治、军事、社会和文化变革。
在春秋时期,封建制度逐渐形成,各个诸侯国相互攻伐,以求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战国初年则更加剧烈,成为七雄争霸的时代。
这种战乱环境下的政治格局变迁促使了文化思想与文学风貌广泛多样的发展。
2.2 诗经的产生与发展:诗经是中国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一部诗歌集合,它包括了唐代之前几百年间流传下来的305篇诗歌作品。
从美学角度看《诗经》中叠词的翻译
从美学角度看《诗经》中叠词的翻译王闽汕【摘要】The Book of Songs is characteristic of reiterative locutions, which brings more beauty to rhythm and poetic mood to add to the artistic expressiveness of poems, as well as more difficulty in translation. The translation of reiterative locutions in The Book of Songs should not only reflect the sound, the form and the meaning of words, but also embody their function and emotion in order to preserve the style and verve of original poem. On account of the detailed analysis on the renditions of some poems in The Book of Songs, a conclusion can be drawn that besides literal translation, free translation and the combination of both the two should be used in the translation of reit-erative locutions so as to seek for the beauty on the basis of faithfulness.%《诗经》中运用了大量的叠词,增添了诗歌的音韵美和意境美,极大增强了其艺术表现力,同时也给翻译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
中国古代诗歌源头是什么?有哪些演变历程?
中国古代诗歌源头是什么?有哪些演变历程?诗歌在中国源远流长,绵延数千年,今天我们就来⼀起学习⼀下诗歌的历史吧~⼩编要先考⼀下⼤家,⼤家知道最早有⽂字记载的诗歌⽂集是什么吗?没错,就是《诗经》。
中国古典诗歌最早起源于劳动⼈民的民歌。
早在西周到春秋时代,就已经产⽣了⼤批辉煌篇章,尤其是我国第⼀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出现,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下⾯就让我们来学习⼀下中国的诗歌发展历程吧~诗经《诗经》收录了西周初年⾄春秋中叶约500年的诗歌作品305篇,也被称为“诗三百”。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都是可以配乐演唱的,其诗篇善⽤赋、⽐、兴的表现⼿法,这就是著名的《诗经》六义。
句式以四⾔为主,多⽤重章叠句,可以说,《诗经》为后世⽂学创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和艺术底蕴。
楚辞战国时期,出现了中国⽂学史上第⼀位⽂⼈诗⼈和他在楚歌的基础上创制的诗体,这就是屈原和楚辞。
楚辞是⼀种具有楚⽂化独特风采的新诗体,句式长短参差,以六⾔、七⾔为主,多⽤“兮”字。
屈原运⽤这种形式创作了许多不朽的诗篇,其代表作《离骚》,是我国古代⽂学史上最为宏伟瑰丽的长篇抒情诗。
楚辞也因此被称为骚体诗。
《诗经》和楚辞是后世诗歌发展的两⼤源头,在⽂学史上并称“风骚”,共同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现代主义和浪漫主义融汇发展的优秀传统。
汉赋乐府,最先是指汉朝的⾳乐机关,主要任务就是搜集歌辞,训练乐⼯。
魏晋六朝将乐府所唱的诗叫“乐府”,于是乐府由官府名称演变成⼀种⾳乐性诗体的名称。
汉乐府最基本的艺术特⾊是通俗易懂,长于叙事,且富有⽣活⽓息,句式以杂⾔和五⾔为主,体现了诗歌艺术的新发展。
《孔雀东南飞》是现存古代最早最长的⼀⾸叙事诗,也是我国诗歌史上⼀篇思想性和艺术性⾼度统⼀的长篇叙事诗,共353句,1765字,被认为是汉乐府民歌发展的最⾼峰,后⼈称之为“长诗之圣”“古今第⼀长诗”。
它与北朝的民歌《⽊兰辞》并称为“乐府双壁”。
汉乐府民歌很多是⽤⽆⾔形式写成,在其影响下,魏晋时期,⽂⼈五⾔诗开始兴盛。
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文化的国家,而诗歌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古以来,中国的诗歌就以其优美的语言、深刻的思想和高超的技巧吸引着无数读者。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探讨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
1、先秦诗歌中国古代诗歌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但当时的诗歌还处于启蒙期,形式和技巧都很简单。
直到春秋时期,诗歌才开始出现较为独立和优美的表现形式。
先秦诗歌以《诗经》为代表,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山之作。
《诗经》收录了从周公旦至春秋时期的诗歌三百多篇,多数为《风》、《雅》和《颂》三个部分。
《诗经》的诗歌形式有行有韵,采用多种词汇和语言形式,具有优美而清新的风格。
其中,《风》诗反映百姓的生活场景,是报告性诗歌,《雅》诗则是为宴会娱乐而写的,是娱乐性诗歌,《颂》诗则是对天子和贵族的颂扬,是歌颂性诗歌。
2、汉朝诗歌汉朝时期,诗歌已经成为文人必备的一种表达方式,且逐渐走向成熟。
《乐府诗集》是汉代集大成的民间诗歌选集,也是古代诗歌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
《乐府诗集》中的诗歌内容丰富,形式新颖,以节奏明快、曲折多变的《长歌行》、《木兰辞》等为代表。
汉朝的诗歌创作特点之一是重视主观表达,前期以“赋”为主,随着时间的推移,诗歌中开始注重表达自己的感情,特别是《古诗十九首》这部著名的抒情诗所代表的这股潮流。
3、唐代诗歌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黄金时期,也是中国诗歌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
唐代的诗歌创作以其例外的数量和质量令人惊叹,有许多优秀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王勃、李商隐、白居易等等。
唐代诗歌不仅在数量上史无前例,而且在创作的思想、技巧和形式上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唐诗以“清丽、含蓄、婉丽、峭拔、刚劲、浑朴、细腻、华丽”等特点,融合了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和新潮流派的新思想。
其中代表性的诗人,还有“诗仙”李白,其诗风豪迈奔放,具有强烈的个性和独特的表达方式。
杜甫在创作中更关注社会现实,以其悲壮和豪放的风格,こ济了唐代繁荣和政治上的不安。
《诗经》文学常识
《诗经》文学常识《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
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
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成书过程《诗经》约成书于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诗》,孔子曾多次提及此称,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
虽多,亦奚以为?"司马迁记载的也是这一名称,如:"《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因为后来传世的版本中共记载有311首,为了叙述方便,就称作"诗三百"。
之所以改称《诗经》,是由于汉武帝以《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的缘故。
产生年代《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最早的记录为西周初年,最迟产生的作品为春秋时期,上下跨度约五六百年。
诗歌的源头,先民的歌唱--《诗经》导读
孔子教导他的学生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他还告诫说:“不学诗,无以言。
”《诗经》为什么有如此大的魅力?一部被如此传承的经典,到底唱了什么?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诗经》由来 相传,周朝设有专门采集诗歌的官员,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风人”。
每到春暖花开的时节,这些采诗人都会摇着木铎巡游各地去采集诗歌,像勤劳的蜜蜂游走于田间地头。
在田野间劳作的人们每当听到清脆的木铎声,就知道是替天子体察民情的采诗人来了,于是大家纷纷放下手头的活儿聚拢过来,把这一年来传唱的歌谣唱给采诗人听。
他们以身边的山川景物和草木鸟兽作为象征,来抒发自己心中最纯净质朴的情感。
采诗人便在田埂上坐下,把这些吟诵之声用小刀刻在竹简上,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周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
就这样,一个个汉字将那些古老的爱情与农事一一记录了下来。
相传春秋时期流传下来的诗有3000首之多,孔子编纂诗经之后,最早明确记录的传承人,是“孔门十哲”、七十二贤之一的子夏。
汉初,说诗的有鲁人申培公、齐人辕固生和燕人韩婴,合称三家诗。
齐诗亡于魏,鲁诗亡于西晋,韩诗到唐时还在流传,而今只剩外传10卷。
现今流传的诗经,是毛公所传的毛诗。
《诗经》就整体而言,是周王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
根据内容,一般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都得名于音乐。
“风”的意义就是声调。
古人所谓《秦风》《魏风》《郑风》,就如同现在我们说的陕西调、山西调、河南调。
国风共160篇,其中关涉爱情最多,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
这类诗歌风格多清新活泼,多讴歌纯朴爱情,应是当时流行的新乐。
“雅”是正的意思。
周代人把正声称为“雅乐”,如同清朝人把昆腔称为“雅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
雅包括大雅、小雅,共40篇,多为王畿地区的作品,是当时的宫廷音乐,内容多为饮酒作乐,酬唱赠答。
诗经基本知识
《诗经》的基本知识介绍《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录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约有三百首之多。
它是中国诗歌的瑰宝,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对《诗经》的一些基本知识的介绍。
一、《诗经》的来源和分类《诗经》的诗歌来源有三个主要途径:一是周天子派出的使者,他们奉命巡视地方,将所见所闻记录下来,整理成诗歌;二是各地的诸侯和士大夫,他们在宴会上或者朝会上吟唱诗歌,以表达敬意和感激之情;三是民间歌谣,这些歌谣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和情感,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诗经》的诗歌按照音乐性质可以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是指各地区的民歌,共有十五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雅是指西周王畿地区的正声雅乐,分为大雅和小雅;颂是指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
二、《诗经》的内容和特点《诗经》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宗教、伦理、爱情等。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爱情诗,这些诗歌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爱情受阻的痛苦和无奈。
此外,《诗经》中还有大量的宴饮诗、农事诗、征役诗等,这些诗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状况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诗经》的特点在于其淳朴清新的艺术风格和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
其语言简练流畅,韵律抑扬顿挫,具有鲜明的音乐性。
在表现手法上,《诗经》采用了大量的比兴、重章叠句等手法,使诗歌形象生动、意境深远。
同时,《诗经》还具有深刻的哲学思想和政治讽刺意味,对于当时的社会现象和政治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和批判。
三、《诗经》的影响和价值《诗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文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著作之一。
《诗经》中的诗歌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通过对《诗经》的研究和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当时社会的风俗人情、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也可以领略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精神风貌。
《诗经》:中国古代诗歌的源头与精髓
《诗经》:中国古代诗歌的源头与精髓介绍《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文集,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之一。
它由东周时期的贵族们创作和编辑而成,收录了305篇不同风格和体裁的诗歌作品,被誉为"中国古代文明的摇篮"。
本文将探讨《诗经》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源头以及其所蕴含的精髓。
背景与历史在探索《诗经》之前,我们先来了解它背后的背景和历史。
《诗经》编纂于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之间,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它记录了当时周朝社会生活、政治制度、道德伦理等方面的内容,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形式与体裁《诗经》采用了多种不同形式和体裁组合而成。
主要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最早期创作并流传下来的民间歌谣;雅是贵族社会的礼乐诗;颂则是对君主和祖先的歌颂。
每篇诗的格式短小精悍,采用五言句或六言句,有的还有韵律和音乐配合。
内容与主题《诗经》着眼于人情世故、民间风情和伦理道德。
它包含了丰富多样的主题,如爱情、自然景观、家庭生活、国家治理等。
通过细腻凝练的文字表达,传递了作者们对人性、社会关系和自然环境的深刻思考与感悟。
艺术价值与影响《诗经》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学艺术成就。
它运用了比喻手法、象征意义以及形象描写等多种修辞技巧,并以其独特的韵味和魅力吸引了众多后世文人学者。
这部作品也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并成为后代文人创作的重要参考与借鉴来源。
结论《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它不仅代表了古代社会风貌和文化观念,更是中国文学的瑰宝。
通过其卓越的艺术创作和深远的影响力,《诗经》成为国内外研究、崇敬与传承的焦点之一。
无论是从历史还是文化角度来看,《诗经》都堪称中国古代诗歌的源头与精髓。
以上是关于《诗经》:中国古代诗歌的源头与精髓的详细介绍。
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激发了后世诗人追求卓越艺术创作的灵感和动力。
诗经的语言特点
诗经的语言特色钟理内容摘要:《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语言丰富、准确、生动、形象、活泼、优美,《诗经》的作者们以这种独特而美妙的语言描绘了三千多前的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立体地再现了先秦先民们的喜怒哀乐,风土人情,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
本文主要从《诗经》的语言系统入手,对其语言的词汇、语法特点以及文学修辞特色进行较全面的梳理、论述,从而更好地发掘诗经的语言之美,以期更深入地理解诗经时代的社会人文和生活风貌。
关键词:词法特色句法、章法特色表现手法(修辞)特色Abstract: "The Book of Songs" is China's first poetry collection, the language of rich, accurate and vivid images, lively, beautiful, "The Book of Songs," the authors of this unique and beautiful language describing the more than 3000 before all levels of social life, three-dimensional reproduction of the pre-Qin to the emotions of our ancestors, customs, has a profound cultural accumulation. This article from "The Book of Songs," start with the language system of their language, vocabulary, grammar and literary characteristics of rhetor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mb for a more complete, on to better explore the beauty of the language of the Book of Songs, with a view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Book of Songs age and life style of social and human.Keywords: lexical syntactic features, characteristics and performance art practices (Rhetoric) characteristics作者简介:钟理,男,汉族,贵州民族学院2005级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
《诗经》的简介
《诗经》的简介《诗经》的简介《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先秦时代称为“诗”或“诗三百”,孔子加以了整理。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尊“诗”为经典,定名为《诗经》。
《诗经》现存诗歌305篇,包括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共500余年的民歌和朝庙乐章,分为风、雅、颂三章。
“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十五国风,大部分为东周时期的作品,小部分作于西周后期,以民歌为主。
(邶: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
鄘:后来并入卫国,故城在今河南省汲县东北。
卫: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北部、河北省南部一带。
王:周平王东迁后的国都地区,在今河南洛阳一带。
郑:在今河南省新郑县一带。
齐:今山东省大部分地区。
魏:古魏国在今山西省芮城县东北。
唐:晋的前身,在今山西省。
秦:在今陕西省境内。
陈:在今河南省淮阳、柘城以及安徽省毫县一带。
桧:桧国后为郑国所灭,二国领土相当于今河南省郑州、新镇、荥阳、密县一带。
曹:在今山东省曹县、荷泽、定陶一带。
豳:也作邠,在今陕西郴县、旬邑县一带。
)“雅”包括大雅和小雅,共105篇,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王畿地区的作品,均为周代朝廷乐歌,多歌颂朝廷官吏。
“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
其中周颂为西周王朝前期的作品,均为西周统治者用于祭祀的乐歌,内容多歌颂周代贵族统治者及先公先王,共31篇;鲁颂为公元前7世纪鲁国的作品,歌颂鲁国国君鲁僖公,共4篇;商颂是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7世纪宋国的作品,共5篇。
“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是我国古代文艺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国风”中的周代民歌以绚丽多彩的画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表达了他们对受剥削、受压迫的处境的不平和争取美好生活的信念,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在《七月》中,我们看到了奴隶们血泪斑斑的生活,在《伐檀》中更感悟了被剥削者阶级意识的觉醒,愤懑的奴隶已经向不劳而获的`寄生虫、吸血鬼大胆地提出了正义的指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守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獾兮?”有的诗中还描写劳动者对统治阶级直接展开斗争,以便取得生存的权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中文系, 河南信阳 440) 600
摘 要 : 中国诗歌的源头《 在 诗经》 , 中 有大量的摹声 词 、 重言词 及双声 叠韵词 , 这些词 汇正是 汉民族语言特 有
的“ 诗歌功能” 上古第一部诗歌总集 的大展示 。汉语 中特有 的“ 歌功能” 借 诗 是借助 “ 声” 摹 唤醒的——摹声萌 芽了 诗歌 ; 而摹声这种“ 婴儿语 的启迪” 又孵化了“ 重言” 即“ , 叠字”同时又间接地孕育 了足 以显示 诗歌潜能 的另外 两种 , 模式—— 双声 、 。重言叠字的结果是使语 言的“ 歌功能 ” 叠韵 诗 更为 充分 和完善 , 即在语音 的错综 组合 中显示 规律
变化的音乐性 , 构成韵律 的基础和条件 , 而重言加上 双声 叠韵 , 就基本 具备 了生成汉语 诗歌的韵律 前提 。因此说 , “ 摹声 ” 唤醒汉 语中的“ 诗歌功能” 摹声的具体化是 重言 , , 重言催生 了双声叠韵 , 而重 言和 双声 叠韵正是汉 语音乐性 的基石 , 是诗歌得 以成 为“ 歌” 诗 的韵律基因。
关键词 :诗经》摹声 ; ; 《 ; 重言 双声叠韵 ; 歌 诗
中图分类号 :2 62 10 .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0 8 9 X(0 60 —0 3 —0 10 —58 2 0 )2 0 6 4
《 诗经》 语言的丰富性 、 精确性 以及音节的复杂性为后世诗歌语言的树立提供 了精典 的继承范本 。更值 得注意的是 ,诗经》 《 善于利用汉语音节的特点 , 常使用摹声 、 重言及双声 、 叠韵来表达作者细致曲折的思想感 情, 或描绘 自然现象 , 或反映人物心理 , 或宣泄男女之情 , 或揭露社会黑暗, 使得诗篇更加美妙动人。《 诗经》 的这种摹声及重言、 叠字现象其实正是人类语言的“ 诗歌功能” 在汉民族语言文化 中的 自发表现形式。更确
3 6
维普资讯
有模拟鸟兽动作声音的 :
肃肃鸨羽, 集于苍栩。(唐风- 《 鸨羽》 。毛传 :肃肃 , “ 鸨羽声也。) ”
冬斯羽 , 薨薨兮。(周南- 《 螽斯》 。集传 :薨薨 , “ 群飞声。) ”
卢令令 , 其人美且仁。(齐风・ 《 卢令》 。毛传 :令令 ,犬) “ ( 缨环声 。) ”
有模拟风雨雷电江河水声等的 : 习习谷风, 维风及雨。(小雅・ 《 谷风》 。闻一多《 诗经通义》“ :羽亦本大风之声。 ) ”
南山烈烈, 飘风发发。(小雅・ 《 蓼莪》 。毛传 :发发 , “ 疾貌。) ”
河水洋洋, 北流活活。(卫风・ 《 硕人》 说文》“ 水流声 。) 。《 i活, ” 噎噎其阴, 虺虺其雷。(邶风・ 《 终风》 。毛传 :暴若震雷之声虺虺然。) “ ” 至于模拟人的活动的种种象声词 , 更是不胜枚举 , 形容车声 、 钟鼓之声的例子也比比皆是 。那么 , 《 诗经》 中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普遍的“ 摹声” 状况呢?一般认 为是诗人修辞上的需要使然 。朱广祁先 生在《 诗经双音 词论稿》 中说 : 重言 在 《 经》 “ 诗 中的作 用 , 是摹 声 , 是拟 写事 物 的态 貌。摹 声 也 是 为 了拟 写态 貌 一 一 ”1e 那么,拟写态貌” “ _( ) ]7 “ 从 语言” 或者“ 词语 ” 这个角度来说为什么会选择“ 摹声” 呢?这就涉及到了潜
原来我们看到诗经中大量出现的摹声词和叠字总认为是古代诗人的修辞匠心而自上世纪早期以来许多学者从语言发生学角度结合诗歌以外散体文献中作为惯用模式而出现的摹声叠字现象旁证出诗经中那些摹声叠字并非出于诗人修辞艺术的独有安排而是语言本身独有的诗歌功能的再现
维普资讯
2o o 6年 5 月
和叠字 , 总认为是古代诗人的修辞匠心 , 自上世纪早期 以来 , 而 许多学者从语言发生学角度 , 结合诗歌以外散
体文献中作为惯用模式而出现的摹声、 叠字现象 , 出《 旁证 诗经》 中那些摹声 、 叠字并非出于诗人修辞艺术 的
独有安排 , 而是语言本身独有的诗歌功能的再现。《 诗经》 中我们看到大量为了模拟 自然界 的各种声音现象
陕西 教育 学 院学 报
J u a o h a x Isi t f d c t n o r l f an i n tu eo ua i n S t E o
Ma .0 6 y2 0
第2 2卷第 2期
Vo .2 No 2 12 .
《 诗经》摹声 、 —象声词。其 中直接模拟鸟类鸣声 的如 :
关关睢鸠。(周南 ・ 《 关睢》 。毛传 :关关 , “ 和声也。 ) ”
黄鸟于飞……其鸣喈喈。(周南 ・ 《 葛覃》 。毛传 :喈喈, “ 和声之远闻也。 ) ”
伐木丁丁 , 鸟呜嘤嘤(小雅 ・ 《 伐木》 。郑笺 :嘤嘤, “ 两鸟声也。) ” 风雨潇潇 , 鸡鸣胶胶 。(郑风- 《 风雨》 。毛传 :胶胶 , “ 犹喈喈也。 ) ”
有模拟虫类或兽类叫声的: 嗄嗄草虫 , 趣超阜 螽。(召南 ・ 《 草虫》 。毛传 :嗄嗄 , “ 声也 。) ”
呦呦鹿呜 , 食野之苹 。(小雅 ・ 《 鹿呜》 。说文 :呦, “ 鹿鸣声 也。) ”
收 稿 日期 :0 6 2— 8 2 0 —0 2
作者 简介 : 胡晓靖 (9 3 )男 , 16 一 , 河南商城人 , 阳职 业技术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 信 研究方 向为诗歌美学及古文化 。
… …
。
伏在 自 然语言之初的“ 诗的功能” 问题 了。 ]3 -7 [(5 3 ) P0 7 钱钟书在《 管锥编》 中告诉我们 : 摹声是人类语言能力之中较易达到的 , 似乎是一种本能技术。 ] I) [( I 上 3P 6
切地说 , 是汉语特有 的诗歌功能借上古第一部诗歌总集得到的一次大展示 与大繁荣。今天 , 我们通常把《 诗
经》 三百零五篇作为中国诗歌源起的标志 , 归纳这条“ 诗歌之河” 源头上的语言现象, 我们可以窥见中国诗歌
在襁 褓 中的最初 面 目。
一
、
摹声 : 诗歌 语言的最初萌芽
实际上 , 任何 民族 的语言本身都潜在着丰富的“ 诗歌功能” 。原来我们看到《 诗经》 中大量出现的摹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