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说课稿(共135页)

合集下载

苏教版小学科学3上说课稿

苏教版小学科学3上说课稿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说课稿我们都是科学家1、科学是……说课稿——昌平小学李效凡第一部分说教材本课是苏教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我们都是科学家》单元的第l课,也是小学生认识“科学”、学习“科学”的起始课,是《科学》教材的绪论课,因此上好本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本课设计通过自主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展开对“科学是……”的讨论,充分调动学生把自己对科学的已有认识表述出来。

借“吹泡泡”这个学生熟悉的活动让学生亲历一次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能提问题、会提问题的能力,知道“科学”就蕴藏在身边,蕴藏在周围,并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兴趣。

第二部分预期学习效果根据学生的经验以及兴趣爱好,围绕“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这个思路,我对教学内容作了如下处理:首先,通过谈话,让学生把对科学最初的感知表达出来,可能由于学生对科学含义的认识不到位,举出一些狭义的科学例子,这很正常。

通过吹泡泡比赛和集体吹泡泡活动这一学生熟悉的活动为媒介,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让他们感到游戏中就有科学,科学就在身边,把学生们对科学的理解从发明创造逐渐引导到日常生活中,拉近孩子们与“科学”之间的距离,从此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兴趣。

在材料设计方面,除了教材中提到的泡泡液和各种粗细不同的吸管以外,还准备了各种形状的铁丝圈等材料。

这些材料一是便于收集,二是便于操作,并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

材料的开放性,便于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研究。

此外还要为学生准备托盘、杯子等实验仪器辅助教学顺利完成。

在教学过程设计方面,遵循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简洁明了的活动:“比赛——提出问题——猜测问题——学生探究——解决问题”展开整个教学过程。

本课以“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渗透对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第三部分课前准备第四部分教学程序(一)导入。

揭示课题师:同学们,今天老师来给大家上一堂科学课.有没有听说过科学这门课(板书:科学)?老师估计上完今天这节课你们一定会喜欢上科学课的。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认识液体》优质说课稿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认识液体》优质说课稿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认识液体》优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认识液体》这一课,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了解液体的特点和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液体的定义、液体的特点、液体的常见类型等,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科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液体并不陌生,生活中处处都有液体的存在。

但是,他们对液体的本质特征和分类可能还没有清晰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深入了解液体的特点和性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说出液体的定义,了解液体的特点和常见类型,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和描述液体。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培养热爱科学、探索真理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液体的定义、特点和常见类型。

2.教学难点:液体分子间的作用力和液体的表面张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观察、实验、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直观展示液体的特点和性质。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常见的液体,激发学生对液体的兴趣。

2.讲授新课:讲解液体的定义、特点和常见类型,引导学生了解液体的重要性。

3.观察与实验: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实验,探究液体的性质,如表面张力、流动性等。

4.讨论与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现象,分享观察和实验心得,总结液体的特点。

5.巩固提高:通过课后小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描述生活中常见的液体。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液体的特点和重要性。

新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2《空气有质量》说课稿

新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2《空气有质量》说课稿

新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2《空气有质量》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新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课《空气有质量》,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空气的质量概念,探究空气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对于生活中的现象有好奇心,愿意去探究。

但学生在实验操作、观察现象方面还需要加强指导和训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探究空气的质量。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空气的质量概念,知道空气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空气的质量概念,空气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2.教学难点: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对观察现象的分析和总结。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现象,如吹气球、吹纸片等,引导学生关注空气的质量。

2.探究空气的质量: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讨论空气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3.分析与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空气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4.应用拓展:学生思考空气质量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空气质量指数等。

5.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空气的质量概念和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空气的质量概念2.空气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3.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实验操作的准确性2.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3.学生对空气质量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九. 说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3.4《地球上的水》说课稿1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3.4《地球上的水》说课稿1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3.4《地球上的水》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3.4《地球上的水》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地球上的水资源,知道水在地球上的分布及作用,培养学生珍惜水资源的意识。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活泼的文字,引导学生探索水的奥秘,认识到水是生命之源,人类活动离不开水,从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他们对水并不陌生,生活中处处都有水的影子。

但他们对地球水资源的认识还比较肤浅,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水资源,提高珍惜水资源的意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上的水资源,知道水在地球上的分布及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珍惜水资源的意识,提高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上的水资源及其分布和作用。

2.教学难点:水在地球上的循环过程。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实验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模型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上的水资源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水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地球上的水资源,知道水在地球上的分布及作用。

3.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讲解地球上的水资源,引导学生了解水在地球上的循环过程,知道水的重要性。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了解到的水资源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5.实验演示:教师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水的循环过程。

6.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珍惜水资源的重要性。

7.课后作业:布置有关水资源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分布:海洋、河流、湖泊、地下水、冰川作用:生命之源、人类活动离不开水、调节气候、地貌形成循环过程:蒸发、降水、径流、地下水循环八. 说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在知识掌握、合作意识、环保意识等方面的表现。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说课稿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说课稿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材以学生的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出发点和归宿,强调科学知识与学生经验的联系,注重学生主动探究能力的培养。

本册教材内容涉及自然界中的植物、动物、天气与季节、人体与健康、简单的机械等几个方面的知识。

通过学习,学生能进一步了解周围的世界,对科学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思考、探究能力,对科学知识有强烈的好奇心。

但同时,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需要通过具体的事物和现象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探究。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掌握自然界中植物、动物、天气与季节、人体与健康、简单的机械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热爱科学,关注周围的世界,增强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理解并掌握自然界中植物、动物、天气与季节、人体与健康、简单的机械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2.教学难点:学生能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等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或现象,引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探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讲解:教师对探究过程中涉及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4.巩固:通过练习、小结等方式,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教学重点。

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空气》说课稿

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空气》说课稿

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空气》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空气》的内容主要围绕空气这一主题展开,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和活动,让学生了解空气的性质、组成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空气的透明性、无色无味、不易被压缩等特点,以及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和作用。

教材以实验和探究为主线,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对科学实验充满好奇。

但他们在实验操作、观察现象等方面还需要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对空气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但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活动,发现和总结空气的性质和特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空气的性质、组成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学会用实验方法探究空气的特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空气的性质、组成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难点:实验操作方法的掌握,以及对空气性质和作用的深入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观察、讨论、汇报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实物模型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空气的存在,引发学生对空气的好奇心。

2.空气的性质: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空气的透明性、无色无味、不易被压缩等特点,并引导学生用科学语言描述。

3.空气的组成: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空气的成分及体积分数,让学生了解空气中各成分的作用。

4.空气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讨论空气对人类生活的意义,引导学生关注环保。

5.实验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6.总结与拓展: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新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3《热空气和冷空气》说课稿

新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3《热空气和冷空气》说课稿

新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3《热空气和冷空气》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新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3《热空气和冷空气》这一课,主要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性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教材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探究能力。

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对于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科学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实验操作、观察记录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对于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概念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实验和实例让他们直观地感受和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性质,知道它们对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增强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性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2.教学难点: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观察记录的准确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故事情境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性质。

3.交流: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讨论热空气和冷空气对环境的影响。

4.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5.拓展:布置课后小实验,让学生进一步探究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性质。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热空气和冷空气性质:热空气——温度高;冷空气——温度低影响: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观察记录的准确性。

2.学生对热空气和冷空气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3.学生在讨论中的积极参与和思考。

新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8《认识固体》说课稿

新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8《认识固体》说课稿

新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8《认识固体》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认识固体》这一课,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的一部分。

这部分教材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和掌握固体的特征,以及固体的不同类型。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图片和生动的语言,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科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但是对于固体的特征和类型的了解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通过生动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部分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固体的特征,能够分辨不同类型的固体。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提高自己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固体的特征,能够分辨不同类型的固体。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深入理解固体的特征。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采用观察、实验、讨论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同时,我还会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固体的特征。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我会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固体的形状和质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我会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图片,向学生介绍固体的特征,让学生初步了解固体。

3.实验环节:我会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触摸,深入了解固体的特征。

4.讨论环节:我会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加深对固体的理解。

5.总结环节:我会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明确固体的特征和不同类型的固体。

6.巩固环节:我会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固体的特征和不同类型的固体。

我会用简洁的语言和清晰的图表,将固体的特征和不同类型的固体展示给学生。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观察水》说课稿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观察水》说课稿

六、说教学流程
2、观察水,描述水 (1)观察实验:请同学们细心观察桌上这杯水是什么样的, 你对这杯水有什么新的发现,把你们的观察方法和结果填在记 录表中,看哪一组选用的方法最多,对水的描述最详细。 (2)学生分组活动并记录然后组织学生向全班汇报观察结果 。接着小结:(课件出示——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 道、透明的。)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认识物体的科学方法,会用多种感官( 眼、鼻、舌、手等)多种方法来认识水。会用自己的感官来观 察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体。 2.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体会人体感 官在认识事物上的重要性,理解用感官观察水要有顺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观察、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留心 观察、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愿意与同伴合作,勇于交流自己 的看法,培养学生安全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认识水的各种性质特 点。 教学难点: 选择工具,制定方案把水运到一米以外的 空水槽中。
四、说教法
三年级的学生对科学的观察方法和水的性质的认识还是比 较模糊的,这会影响到学生科学的思维习惯的形成。基于这一 点,在教学时,要注重科学的观察方法的指导和科学思维能力 的培养。因此我设计了猜谜、小组合作探究和运水比赛的活动 ,让学生在猜一猜、看一看、说一说、比一比的过程中,比较 轻松、活跃的气氛中掌握科学知识。 所需要准备的材料:雪碧、牛奶、盐水、水、油、白醋各 一杯,烧瓶、大烧杯、袋子、水槽、量筒、量杯、粗细不同的 管子,水桶等。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来自一、说教材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 元《生命之源——水》的第二课《观察水》。 本单元是在研究了“生命世界”内容的基础上,初次接触 “物质世界”的内容,以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水作为研究 的切入点。观察水的活动就是尝试着利用自己的感官和借助一 些实验器材进行观察活动,将学生脑海中的零星认识提升到水 的内涵属性层次上,能准确利用自己的感官判断物体的特征, 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从而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的情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科学态度。

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3.热空气和冷空气》优秀说课稿

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3.热空气和冷空气》优秀说课稿

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3.热空气和冷空气》优秀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3.热空气和冷空气》是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的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性质,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发现热空气和冷空气的特点,最后通过实际应用,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生活中的热现象有一定的认知。

但是,对于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性质和特点,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性质,知道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性质及其在生活中应用。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热空气和冷空气的特点。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实验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课主题。

2.探究活动1:让学生观察热空气和冷空气的现象,引导学生发现它们的特点。

3.探究活动2:让学生进行实验,验证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性质。

4.应用拓展:引导学生思考热空气和冷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举例说明。

5.小结: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性质及其应用。

6.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探究热空气和冷空气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热空气和冷空气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发言、实验操作等,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3《热空气和冷空气》说课稿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3《热空气和冷空气》说课稿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3《热空气和冷空气》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3《热空气和冷空气》是一节实验课。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观察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材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通过简单的实验,使学生了解到空气也有温度,不同温度的空气对物体的影响。

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对科学实验有很强的好奇心。

但是学生的科学实验操作能力有限,需要老师在实验过程中进行引导和指导。

此外,学生对冷空气和热空气的概念可能比较陌生,需要老师进行解释和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概念,知道空气也有温度。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3.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概念。

2.实验操作的正确性。

3.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与总结。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实验法,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观察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性质。

2.采用讲授法,老师对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概念进行讲解。

3.采用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总结实验结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到空气的温度,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新课导入:讲解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空气也有温度。

3.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热空气和冷空气对物体的影响。

4.实验结果分析: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老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5.总结: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老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简洁明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概念。

2.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

3.实验注意事项。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学生实验操作的正确性进行评价。

2.对学生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进行评价。

3.对学生课堂参与度和合作精神进行评价。

新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1《空气占据空间》说课稿

新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1《空气占据空间》说课稿

新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1《空气占据空间》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空气占据空间》是新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的第一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空气的存在和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

教材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通过简单的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认识空气,感受空气的存在,并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特点。

教材还通过拓展活动,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喜欢通过动手操作来探究问题。

但是,他们对于空气的概念可能还比较模糊,对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可能还没有直观的感受。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通过简单的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感受到空气的存在,并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特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空气的存在和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动手实验和观察,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存在和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

难点:让学生理解空气是无形的,但占据空间的特点。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空气的存在和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

通过讨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同时,我还将会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魔术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空气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验探究: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发现空气占据空间的特点。

3.讨论交流:让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讨论空气的存在和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4.拓展活动: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空气》说课稿

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空气》说课稿

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空气》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认识空气》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空气的存在和性质;二是让学生认识空气的重要性,知道空气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贴近生活的实例和简单的实验,引导学生认识空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科学探究有浓厚的兴趣。

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动手能力参差不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对空气有了一定的认知,但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的实例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存在和性质,认识空气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究科学的情感,提高学生保护空气、珍惜资源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空气的存在和性质,认识空气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思维,探究空气的性质和重要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故事教材等,生动形象地展示空气的性质和重要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发生在校园里的故事,引发学生对空气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观察空气: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发现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的无色无味特性。

3.实验探究: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空气的流动性,探讨空气的密度、溶解性等性质。

4.认识空气的重要性: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了解空气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认识到空气的宝贵。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空气占据空间吗》的说课稿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空气占据空间吗》的说课稿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空气占据空间吗》的说课稿一、教材分析《空气占据空间吗》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和空气》中的第二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空气作为一种物质,也占据着一定的空间,并且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可以被压缩和扩张。

本课旨在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空气的性质和特点,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对于空气已经有一定的认识,知道空气是一种物质,但是对于空气如何占据空间以及如何被压缩和扩张等性质还不够了解。

因此,本课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和观察活动,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空气的性质和特点,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

三、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空气作为一种物质,也占据着一定的空间,并且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可以被压缩和扩张。

2.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和观察活动,让学生掌握探究空气性质和特点的方法,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

3. 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培养他们热爱科学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活动,深入理解空气的性质和特点。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空气占据空间以及如何被压缩和扩张等性质。

五、教具准备1. 教具:水槽、玻璃杯、塑料瓶、吸管、橡皮泥等。

2. 学具:学生自带一个瘪的气球和一个打气筒。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小实验,让学生观察玻璃杯中石头占据空间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空气是否也占据空间。

2. 探究新知:通过多个实验和观察活动,让学生深入理解空气的性质和特点。

首先让学生尝试将吸管插入水中,观察水面的变化,然后让学生思考这是为什么。

接着让学生将塑料瓶放入水中,观察塑料瓶是否占据空间,并且让学生尝试解释这个现象。

最后让学生用打气筒给气球打气,观察气球的变化,并且让学生思考这是为什么。

通过这些实验和观察活动,让学生深入理解空气占据空间以及如何被压缩和扩张等性质。

3. 巩固练习: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和观察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课所学的知识。

苏教版小学科学3上说课稿

苏教版小学科学3上说课稿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说课稿我们都是科学家 1、科学是…… 说课稿——昌平小学李效凡第一部分说教材本课是苏教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我们都是科学家》单元的第l课,也是小学生认识“科学”、学习“科学”的起始课,是《科学》教材的绪论课,因此上好本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本课设计通过自主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展开对“科学是……”的讨论,充分调动学生把自己对科学的已有认识表述出来。

借“吹泡泡”这个学生熟悉的活动让学生亲历一次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能提问题、会提问题的能力,知道“科学”就蕴藏在身边,蕴藏在周围,并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兴趣。

第二部分预期学习效果根据学生的经验以及兴趣爱好,围绕“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这个思路,我对教学内容作了如下处理:首先,通过谈话,让学生把对科学最初的感知表达出来,可能由于学生对科学含义的认识不到位,举出一些狭义的科学例子,这很正常。

通过吹泡泡比赛和集体吹泡泡活动这一学生熟悉的活动为媒介,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让他们感到游戏中就有科学,科学就在身边,把学生们对科学的理解从发明创造逐渐引导到日常生活中,拉近孩子们与“科学”之间的距离,从此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兴趣。

在材料设计方面,除了教材中提到的泡泡液和各种粗细不同的吸管以外,还准备了各种形状的铁丝圈等材料。

这些材料一是便于收集,二是便于操作,并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

材料的开放性,便于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研究。

此外还要为学生准备托盘、杯子等实验仪器辅助教学顺利完成。

在教学过程设计方面,遵循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简洁明了的活动:“比赛——提出问题——猜测问题——学生探究——解决问题”展开整个教学过程。

本课以“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渗透对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第三部分课前准备第四部分教学程序(一)导入。

揭示课题师:同学们,今天老师来给大家上一堂科学课.有没有听说过科学这门课(板书:科学)?老师估计上完今天这节课你们一定会喜欢上科学课的。

新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5《土壤的类型》说课稿(1)

新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5《土壤的类型》说课稿(1)

新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5《土壤的类型》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土壤的类型》是新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认识和了解不同类型的土壤,以及土壤的性质和特点。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简洁的文字,向学生展示了各种土壤的类型,包括沙土、黏土、壤土等,并介绍了它们的性质和特点。

同时,教材还引导学生思考土壤对我们的生活和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爱护土壤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他们对于周围的自然环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于土壤的类型和性质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土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培养爱护土壤的意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和了解不同类型的土壤,知道它们的性质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等方法,探究不同类型的土壤的性质和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认识到土壤的重要性,培养爱护土壤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学生能够认识和了解不同类型的土壤,知道它们的性质和特点。

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方法,探究不同类型的土壤的性质和特点。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实验法和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

同时,我会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土壤样本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土壤样本,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对土壤的兴趣和好奇心。

2.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比较不同类型的土壤的性质和特点,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总结不同土壤的特点。

3.实践: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设计一个土壤改良的方案,培养爱护土壤的意识。

4.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不同土壤的特点和土壤的重要性。

5.拓展:学生进行课后,了解土壤保护的情况,培养爱护土壤的意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沙土:颗粒大,透气性好•黏土:颗粒小,保水性强•壤土:颗粒适中,透气性和保水性平衡土壤的重要性•植物生长的重要介质•维持生态平衡的关键因素•人类生活的重要资源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主要通过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小组合作和课后等方面进行。

2021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附教材目录)

2021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附教材目录)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1 空气占据空间吗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空气》的《空气占据空间吗》。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说课。

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本课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和空气》第6节的内容,本单元学生们围绕水和空气的存在和特征开展探究,逐步建构和完善对于空气和水的相关概念。

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到较多与水有关的知识,知道水作为一种液体,具有流动性,它的形状是不固定的(即占据的空间形状是不固定的),但是它的体积是可以测量的(即占据空间的大小不变),并学会了用量筒测量水的体积。

而空气,学生在上一节课刚刚开始接触,通过一系列的观察和活动,学生们意识到了周围空气的存在。

而本课,学生要对空气是否占据空间开展讨论研究。

本节课:“空气占据空间吗?”这个主要问题包含了“什么叫占据空间”、“怎样观察到空气是否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形状会变化吗?”这三个小问题。

由于空气无色无味的特性,所以不能直接观察到它是否占据空间,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提供给学生丰富的体验活动,让学生逐渐感知空气占据空间的事实,并通过小活动,观察空气占据空间大小和形状的变化。

二、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表现欲强,通过两年的科学课学习,已经能比较熟练地运用观察、记录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也有了一定的动手实验的能力,但对空气的认识却不多。

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描述空气的颜色、气味、状态等特征,知道我们周围充斥着空气。

但对空气是否有占据空间这个概念模糊的,对于空气可以被压缩,生活中也许有这样的体验,但没有具像到科学知识的层面上来。

三、说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体积可以压缩或扩张,形状可以变化)。

过程和方法:对空气是否能占据空间开展预测,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时《认识液体》说课稿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时《认识液体》说课稿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时《认识液体》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认识液体》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2课时,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了解液体的特点以及液体之间的相互混合现象。

教材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引发学生对液体的认知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他们对生活中的液体并不陌生,但是对液体的特性及其混合现象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思考、讨论,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液体,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液体的特点,知道液体之间的相互混合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液体的特点,液体之间的相互混合现象。

2.教学难点:液体混合过程中量的变化,液体混合现象的规律。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实验、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资源,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各种液体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知的液体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探究液体特点: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液体的性质,如流动性、透明度等,并交流讨论。

3.探究液体混合现象:学生继续进行实验,观察液体混合过程中的变化,记录实验现象,并展开讨论。

4.总结规律: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总结液体混合的规律。

5.应用拓展:出示生活中的液体混合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液体的特点:流动性、透明度等2.液体混合现象:相互混合、量的变化、混合规律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科学《空气有质量吗》说课稿

科学《空气有质量吗》说课稿

科学《空气有质量吗》说课稿开始: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将要说课的课题是《空气有质量吗》。

一、说教材《空气有质量》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本课主要包括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运用平衡尺测气球里的空气是否有质量,给一侧的气球充气,将充了气的气球挂在原来的位置,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第二个活动是用电子秤称皮球里空气的质量,比较充气前和充气后电子秤显示的数字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第三个活动是科学家伽利略的实验证明空气是有质量的。

教材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出发,设计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知新知识。

二、说学情学生在一年级上册《认识空气》一课中了解空气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的相关知识。

学生在二年级下册数学课上学习了“克”,知道了克的概念和1克有多重。

本课时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水平上设计的,着眼于学生发展最近区,设计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能够通过自己的实践得到的知识。

三、说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学生能够感知空气是有质量的,但是质量很轻。

2.能用电子秤测出皮球里空气的质量。

科学探究:1.通过观察、比较简易平衡尺的变化,发现空气有质量。

2.通过测量得到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得知空气质量很轻。

科学态度:1.学生能够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对空气是否有质量产生探究兴趣。

2.敢于尝试运用多种方式探究空气是否具有质量。

3.能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分工合作、彼此分享交流、接纳别人的意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通过阅读伽利略的相关资料,感受科学家为人类做出的贡献。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并能设计实验证明空气有质量。

教学难点设计多种实验,重复验证知道空气有质量。

五、说教学法1、教法:在科学教学中,教师通过语言描述、实物演示、知识渲染等手段创设课堂的教学情景,小学生们大都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但自制力和理解力相对较差,通过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社会实践,使学生大胆表现自己认识世界,我尝试采用如下教学法:(1)想象法:通过教师巧妙的介入,引导学生在大自然中感知植物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说课稿教材目录第1单元认识空气第4单元地球上的水资源1空气占据空间吗12河流与湖泊2空气有质量吗13地下水3热空气和冷空气14海洋第2单元研究土壤15珍惜水资源4土壤的成分第5单元人的呼吸和消化5土壤的类型16人的呼吸6肥沃的土壤17运动和呼吸7保护土壤18食物的旅行第3单元固体和液体19食物与营养8认识固体9认识液体10固体的混合与分离11把盐放到水里第1单元认识空气1、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开始: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将要说课的课题是《空气占据空间吗》。

一、说教材《空气占据空间吗》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的第1课,空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这比固体、液体占据空间来的更抽象。

让学生认识到空气确实存在,知道空气和其他物体一样能够占据空间,了解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让学生通过具体形象的事物自己动手实验,去体会、去探索。

二、说学情三年级是科学学科的起始年级,在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等方面刚刚起步,很多时候对需要老师的启发和引领。

学生对固体、液体这类比较具象的物质占据空间易于理解;而空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对于刚刚接触科学学习的三年级学生来说,对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科学概念的认识会变得抽象、难以理解。

因此,组织开展有序的探究活动显得尤为重要。

三、说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被扩张)的。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学会依照“提出问题——大胆猜测——亲历探究——得出结论”的程序进行科学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空气与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但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

教学难点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五、说教学法1、教法:在科学教学中,教师通过语言描述、实物演示、知识渲染等手段创设课堂的教学情景,小学生们大都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但自制力和理解力相对较差,通过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社会实践,使学生大胆表现自己认识世界,我尝试采用如下教学法:(1)想象法:通过教师巧妙的介入,引导学生在大自然中感知植物的特点。

(2)表现法:通过感知,使学生产生强烈亲身体验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大胆的表现对事物的了解。

(3)实践法:通过教师有效的引导和亲身的体验,让学生通过感情去亲身实践。

(4)探究法: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实践生活中更好的去体验。

2、学法:本课在学法上主要采用了尝试学习法、对比学习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首先让学生尝试想象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植物,然后小组活动、最后通过"讨论交流"和"亲身体验"相结合的学习方法,最终解决问题。

从而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练习,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六、说教学过程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一)、游戏引入,激发探究欲望: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玩气球吗?谁愿意上来帮老师把气球吹大。

现在老师要把这个气球变成一个吹不大的气球,你们相信吗?那我们来试试。

(将气球装入一个饮料瓶里)学生再吹气球。

质疑:这个气球怎么就吹不大了呢?想知道里面的秘密吗?那下面我们就一起去解开这个秘密。

(二)、实验探究空气占据空间1、揭示课题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乌鸦喝水的故事吗?聪明的乌鸦是用什么方法喝到水的?(出示课件)为什么不断地往瓶中投入石子就能喝到水了呢?学生交流。

揭示课题:水和石子都能占据空间,那我们周围无处不在的空气能不能占据空间呢?猜测: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板书:猜)引入:让我们像科学家那样来做做看。

2、探究空气挤占空间(1)(出示一瓶水、一块橡皮泥、两根吸管)过渡:我们来挑战乌鸦。

你们能用这些材料让空气把瓶里的水挤出来吗?(2)小组讨论。

(看书的提示,讨论怎么做?)(3)交流方法。

橡皮泥有什么用?不用会怎样?是先堵瓶口还是后堵瓶口好?你们的方法可行吗?还是让我们自己动手来做做看。

(出示有关提示)(4)小组探究,教师巡回指导。

(5)交流探究结果。

怎么做的?出现了什么现象?什么时候水会流出来?吹进去的是什么?是什么把水挤出来的?(6)小结:空气把水挤出来了。

(板书)3、探究空气防止被挤占过渡:看来,空气也会占据空间,不过,我们现在可不要轻易下结论。

下面我们再来做一个有趣实验。

(1)(出示水槽、玻璃杯、乒乓球)讲解并演示。

(2)猜一猜:乒乓球会出现在杯子的哪个位置?(3)学生预测。

(4)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实验前出示提示,强调有关要求)(5)学生交流实验现象。

解释原因:乒乓球为什么总在杯子的最下面?水为什么不能进入杯里?(6)小结:空气不让水进去。

(板书)提问:从前面两个实验你们对空气有了什么新的认识?(7)小结:得出结论“空气占据空间”。

(板书)4、综合应用解释气球吹不大的原因。

归纳总结:原来是空气占据了瓶子里的空间。

能想办法把气球吹大吗?怎么办?试一试。

学生演示实验。

解释原因。

(空气让出了空间)(三)、探究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1、引入:刚才我们发现了空气占据空间的这个秘密。

你们还想发现更多的秘密吗?2、探究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1)讲解演示注射器的玩法(吸入10毫升空气,用手把口子堵住,用力推拉注射器,观察注射器里空气占据的空间的大小是否有变化?)(2)猜测:注射器里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会发生变化吗?(3)学生交流。

(4)学生分组实验(实验前强调观察要求)。

(5)交流实验现象。

注射器里空气占据的空间的大小是否有变化?有什么变化?小结: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会变化,可以被压缩和被扩张。

3、解释空气占据空间大小变化的原因(1)讲解:(出示正常情况下注射器中的空气排列图)空气是由许多微粒组成的,每个微粒之间有一定的距离。

那么我们在推拉注射器的时候空气微粒之间的距离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课件演示)(2)交流看见的现象,解释空气占据空间大小变化的原因。

(3)小结:推入活塞时,微粒之间距离变小,空气被压缩;拉出活塞,微粒之间距离变大,空气被扩张。

(四)、课后小结时间过得好快,马上邓老师就要和你们说再见了,这节课在我们一起探索发现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老师很高兴看到大家都已经掌握今天我们探索发现的知识。

七、板书设计:一个好的板书,可以使人一目了然,清晰易懂。

因此,本课我采用了知识网络式板书,把黑板分为三部分,把知识要点写在左侧,把知识的推导过程写在中间,实例应用写在右边。

以上是我对《空气占据空间吗》这节课的说课。

2、空气有质量吗说课稿开始: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将要说课的课题是《空气有质量吗》。

一、说教材《空气有质量》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本课主要包括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运用平衡尺测气球里的空气是否有质量,给一侧的气球充气,将充了气的气球挂在原来的位置,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第二个活动是用电子秤称皮球里空气的质量,比较充气前和充气后电子秤显示的数字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第三个活动是科学家伽利略的实验证明空气是有质量的。

教材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出发,设计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知新知识。

二、说学情学生在一年级上册《认识空气》一课中了解空气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的相关知识。

学生在二年级下册数学课上学习了“克”,知道了克的概念和1克有多重。

本课时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水平上设计的,着眼于学生发展最近区,设计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能够通过自己的实践得到的知识。

三、说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学生能够感知空气是有质量的,但是质量很轻。

2.能用电子秤测出皮球里空气的质量。

科学探究:1.通过观察、比较简易平衡尺的变化,发现空气有质量。

2.通过测量得到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得知空气质量很轻。

科学态度:1.学生能够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对空气是否有质量产生探究兴趣。

2.敢于尝试运用多种方式探究空气是否具有质量。

3.能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分工合作、彼此分享交流、接纳别人的意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通过阅读伽利略的相关资料,感受科学家为人类做出的贡献。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并能设计实验证明空气有质量。

教学难点设计多种实验,重复验证知道空气有质量。

五、说教学法1、教法:在科学教学中,教师通过语言描述、实物演示、知识渲染等手段创设课堂的教学情景,小学生们大都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但自制力和理解力相对较差,通过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社会实践,使学生大胆表现自己认识世界,我尝试采用如下教学法:(1)想象法:通过教师巧妙的介入,引导学生在大自然中感知植物的特点。

(2)表现法:通过感知,使学生产生强烈亲身体验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大胆的表现对事物的了解。

(3)实践法:通过教师有效的引导和亲身的体验,让学生通过感情去亲身实践。

(4)探究法: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实践生活中更好的去体验。

2、学法:本课在学法上主要采用了尝试学习法、对比学习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首先让学生尝试想象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植物,然后小组活动、最后通过"讨论交流"和"亲身体验"相结合的学习方法,最终解决问题。

从而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练习,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六、说教学过程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分别装有石头、1升的矿泉水和空气的塑料袋,每个塑料袋贴上标签)1.教师:孩子们,老师准备了3个塑料袋,里面都装了什么?1号石头、2号矿泉水、3号空气(将石头和矿泉水拿出来让学生掂一掂)2.师:掂一掂,你有什么感受?他们的什么不一样?3.师:科学上称为质量。

4.师:你们能将3号袋里的空气拿出来掂一掂吗?(不能)5.师:我们的周围充满了空气,空气没有固定的形状,想要抓住空气需要借助容器。

6.师:石头和矿泉水有质量,那空气有质量吗?师:猜一猜,说出你的理由。

7.师:谁的猜测是正确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空气是否有质量。

(板书课题,在旁边贴一个问号)[设计意图:利用实物,让学生感知物体有质量,引出课题,激发学生探究空气有质量的欲望。

](二)、感知空气有质量1.师:现在我们来设计一个实验,探究空气有没有质量?师:这里有一些材料,请同学来介绍一下。

(介绍材料)学生介绍,师重点介绍简易平衡尺。

2.师:这个装置叫简易平衡尺。

主干是铁架台,上面有一根木棍,木棍的两端可以挂物体。

和跷跷板的原理一样,重一端向下倾斜,轻的一端向上翘起。

在使用前要使平衡尺保持水平,没有保持平衡,可以使用调节螺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