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性瘫痪(附件)

合集下载

脑性瘫痪的名词解释

脑性瘫痪的名词解释

脑性瘫痪的名词解释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简称CP)是一种由于非进展性脑损伤或异常引起的运动和姿势障碍的综合症。

它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发育障碍,通常在婴幼儿期出现。

脑性瘫痪造成的运动和姿势问题会导致肌肉不协调、肌肉紧张或过度活跃等症状。

脑性瘫痪的主要病因是脑部受损,可以是在孕期、出生过程或出生后的早期几年内发生。

脑损伤可以由多种情况引起,例如胎儿缺氧、早产、胎儿感染、出生时窒息、脑膜炎或脑出血等。

这些损伤会影响脑部的运动控制中心,导致肌肉无法正常工作。

脑性瘫痪有多种不同类型,每种类型表现出不同的症状。

常见的类型包括痉挛型、强直型、扭转型、混合型和轻度型。

痉挛型是最常见的类型,患者的肌肉呈紧张或僵硬状态,常伴有肌肉痉挛和震颤。

强直型主要表现为肌肉过度紧张,造成关节僵硬和不协调运动。

扭转型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扭转运动,肢体运动不协调。

混合型是多种类型的结合,表现多样。

轻度型是指病情相对较轻,症状较轻微。

脑性瘫痪的症状除了运动和姿势障碍外,还包括智力障碍、听力或视力障碍、语言障碍、精神障碍等。

这些障碍的程度因患者的脑部受损程度而有所不同。

目前并没有治愈脑性瘫痪的方法,但通过康复治疗、物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等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和职业治疗等,旨在帮助患者恢复或改善运动和功能能力。

物理治疗通过训练肌肉控制和运动协调能力来改善患者的运动技能。

语言治疗和职业治疗则帮助患者克服语言障碍和学习生活技能。

总之,脑性瘫痪是一种由于脑部受损引起的运动和姿势障碍的综合症。

它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但通过康复治疗和支持,患者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和帮助。

脑性瘫痪

脑性瘫痪

(五)辅助检查
头颅MRI、CT检查可以了解脑瘫患儿颅内有无结构异常。脑电图对确定患儿是否有 合并癫痫及合并癫痫的风险具有意义;脑诱发电位可发现幼儿的视听功能异常。这些检 查有助于明确病因,提供确诊依据,判断预后和指导治疗。
(六)诊断及鉴别诊断
目前尚缺乏特异性的诊断指标,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体征 有以下情况应高度警惕脑性瘫痪发生的可能
3. 手术治疗 (1)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2) 蛛网膜下腔持续注入巴氯芬 (3) 矫形外科手术
Thanks
(七)治疗
尚无特别有效的疗法。可采取物理疗法、康复训练、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降低痉 挛肌肉的肌张力、改善运动功能。智力正常的患儿通常预后较好。癫痫频繁发作可致脑缺 氧而使智力障碍加重,预后较差。
(七)治疗
1. 物理疗法和康复训练 (1) 一般治疗:加强护理,注意营养及卫生。根据患儿现有能力制定康复方案积极康复训练,达 到最大限度的功能改善。言语障碍及智能不全者加强语言和文体音乐训练,以提高智能;运动障碍进 行理疗、体疗、按摩,以改善患肢的运动功能 (2) 康复治疗:方法主要有下列5种
1) 家庭康复 2) 特殊教育 3) 引导式教育 4) 感觉整合训练 5) 音乐治疗
(七)治疗
2. 药物治疗 疗效有限。主要是对症治疗,如癫痫发作者可根据不同类型给予相应恰 当的抗癫痫药物;下肢痉挛影响活动者可试用苯海索、巴氯芬等肌肉松弛药物降低肌张力。 近年来,肉毒素注射治疗痉挛性脑瘫,能很快缓解肌肉痉挛,降低肌张力。同时,还可应 用促进脑代谢的脑神经细胞营养药物,以利于患儿神经功能的恢复
1. 出生前病因 2. 围生期病因 3. 出生后病因 4. 遗传性因素
(二)病理
病理改变可分为两类 1. 出血性损害 如室管膜下出血或脑室内出血,多见于妊娠不足32周的未成熟胎儿,可

小儿脑性瘫痪

小儿脑性瘫痪

返回
二、脑瘫的临床表现
6.震颤型 锥体外系相关的静止性震颤。
返回
二、脑瘫的临床表现
7.混合型 同时兼有上述两型以上的特点。两种或两 种以上症状同时存在时,可能以一种类型 表现为主,也可以大致相同。
返回
二、脑瘫的临床表现
• 脑瘫的主要特征是: ①四肢和躯干的非对称;②某种固定的运 动模式;③抗重力运动困难;④分离运动 困难;⑤发育不均衡;⑥肌张力不平衡; ⑦原始反射残存;⑧存在异常的感觉运动; ⑨联合反应和代偿运动。
一、评定的目的
明确患儿的发育水平、障碍的程度、 异常姿势与反射的状态、异常肌紧张的 范围与分布、正常的自律反应出现与否、 有否变形与挛缩等,为设计合理的康复 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返回
二、评定的原则
强调整体评定的重要性,重视脑瘫 患儿异常发育特点即脑的未成熟性和异 常性,注意原发损伤和继发障碍。以正 常儿童整体发育对照,进行身心全面的 评定。
一、脑瘫的分类
返回
二、脑瘫的临床表现
1.痉挛型 此型在脑瘫患儿中最常见,占 50%~60%。是大脑皮层损害的结果,呈锥 体束受损的体征。病因多为脑缺氧、缺血、 出血、脑损伤等。临床表现为运动发育较 同龄儿明显落后、异常姿势、肌张力增高、 紧张甚至痉挛、僵硬、强直。下肢检查时 可见折刀征、膝腱反射亢进。
返回
返回
三、评定的内容
(2)生理反射 矫正反射
平衡反应 保护性伸展反射 生理反射
背屈反应
牵张反射
返回
三、评定的内容
(3)病理反射 锥体系受到损害时可以存在Babinski征 及Babinski等位征。但此类反射在婴幼儿是 可以正常存在的,在两岁以后依然存在有 病理意义,说明存在脑损伤。

小儿脑瘫表现及护理

小儿脑瘫表现及护理

小儿脑瘫,又称小儿脑性瘫痪,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脑瘫是指从出生后一个月内脑发育尚未成熟阶段,由于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以姿势和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综合症。

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中枢神经障碍综合症,病变在脑,累及四肢,表现多样,可伴有智力底下,惊厥、听觉和视觉障碍,行为异常等,是儿童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

1.是不是所有的小儿脑瘫都是没有生活自理能力的??小儿脑瘫4大表现脑瘫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由于类型、受损部位的不同而表现各异,若同时存在两种类型,则表现更为复杂,即使单一种类型,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也不一样。

虽然临床表现错综复杂,但脑瘫小儿一般都有以下四种表现。

一、运动发育落后、主动运动减少运动发育落后表现在粗大运动和(或)精细运动两方面。

判断运动发育是否落后的指标很多,每个动作在不同年(月)龄中表现又不一样,但一些主要指标在临床应用时应熟练掌握。

正常小儿3个月时能抬头;4~5个月时能主动伸手触物,两手能在胸前相握,安静时能在眼前玩弄双手;6~7个月时会独自坐在较硬的床面不跌倒,8~10个月时会爬,爬时双上肢或下肢交替向移动;1岁时能独自站立;l岁~l岁半时能行走。

脑瘫小儿在上述年龄阶段一般都不能达到正常小儿水平。

脑瘫小儿在新生儿时期常表现为动作减少,吸吮能力及觅食反应均差。

正常3个月小儿仰卧位时常有踢腿、蹬踏样动作,而且为交替的蹬踢。

脑瘫小儿踢蹬动作明显减少,而且很少出现交替动作,正常4~5个月的小儿上肢活动很灵活,脑瘫小儿上肢活动也减少。

正常小儿在l岁以内尚未形成右利或左利,而痉挛型脑瘫偏瘫型则表现为经常只利用一只手持物或触物,另一侧手的活动减少,而且手常呈握拳状。

二、肌张力异常肌张力是安静状态下肌肉的紧张度,通过被动地屈曲、伸直、旋前、旋后肢体,了解其肌张力。

小婴儿可握住其前臂摇晃手,根据手的活动范围了解上肢肌张力。

测下肢肌张力还可握住小腿摇摆其足,根据足活动的范围判断其张力,张力低时摇晃手足时手足甩动的范围大,张力高时活动范围小。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 CP)简介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 CP)简介

脑瘫的临床表现 不随意运动型
• 损伤部位以锥体外系为主,主要表现如下: • 难以用意志控制的全身性不自主运动,颜面肌肉、发音和 构音器官受累,伴有流涎、咀嚼吞咽困难、语言障碍等。 • 当进行有意识、有目的运动时,表现为不自主、不协调和 无效的运动增多,与意图相反的不随意运动扩延至全身, 安静时不随意运动消失。头部控制差、与躯干分离动作困 难,难以实现以体轴为中心的正中位姿势运动模式。 • 肌张力变化,主动肌、拮抗肌、固定肌、协同肌收缩顺序、 方向、力的大小不能协调,肌张力强度和性质不断发生变 化,出现主动运动或姿势变化时肌张力突然升高,安静时 变化不明显。婴儿期多见肌张力低下,年长儿多见肌阵挛、 肌强直等。由于多关节出现过度活动,使姿势难以保持, 因而平衡能力差。
病理生理改变

• • •
主要累及三大系:锥体系、锥体外系、和小脑。
中枢神经系统发育障碍和先天畸形 脑发育不全常见于额叶、颞叶、脑室周围、胼胝体、脑白质等 先天畸形主要有神经管闭合不全而形成无脑畸形,脑膜膨出和脑膜脑膨出,中脑水管畸形等;脑 泡演化发育障碍导致全前脑畸形,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等;神经元移行及脑回形成障碍导致神经元 异常,平脑回或无脑回,巨脑回畸形,多小脑回畸形等;联合障碍或中线结构异常可有胼胝体缺如 或发育不全,透明隔缺损或发育不全。 脑室周围白质软化 是脑损伤的主要神经病理改变,是存活患儿出现神经发育和行为障碍的主要原因。其机制为未 成熟儿脑室旁白质供血动脉发育不完善,终动脉侧枝循环尚未建立,由缺血缺氧所致。现已证实早 产儿PVL与脑瘫发生有紧密联系,典型表现为痉挛型双瘫或四肢瘫,也与皮质脊髓束神经纤维受损 有关。视觉损伤可能与PVL有关,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视觉感知障碍、视觉发育延迟、视力异常、眼 球震颤、眼球追随运动缺陷等。可能因未成熟的视觉系统对不良事件较为敏感,PVL使视放射白质 纤维缺失、皮层输入/输出纤维受损,从而导致视交叉后视路内神经元间、皮质与皮层下中枢之间信 息传递障碍所致。 神经生化的改变 体外实验和动物实验结果认为,自由基和神经递质如谷氨酸盐可促进脑组织坏死。白介素和肿 瘤坏死因子可通过胎盘屏障和胎儿血-脑脊液屏障,进而损伤发育中的脑,引起脑室内出血和PVL。 低氧、缺血或低血糖引起的细胞ATP减少,可使细胞死亡,与以后出现的神经系统发育异常有关。

小儿脑性瘫痪分级

小儿脑性瘫痪分级

小儿脑性瘫痪分级引言小儿脑性瘫痪是一种儿童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致残率较高。

对于小儿脑性瘫痪的分级,可以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评估病情、制定治疗计划、预测预后,并为家长提供更明确的信息和建议。

本文将详细介绍小儿脑性瘫痪的分级方法和各级别的特点。

分级方法目前,小儿脑性瘫痪的分级主要使用的是高贝尔分级系统(Gross Motor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System,GMFCS)。

该分级系统是目前最广泛接受的小儿脑性瘫痪分类方法之一,主要根据患儿的运动功能水平进行分级。

高贝尔分级系统共分为5个级别,分别是:GMFCS I级GMFCS I级指的是患儿能够自由行走,无论速度快慢,体力状况良好。

这类患儿的步态能力接近正常,但可能在某些特定运动方面存在一定限制。

GMFCS II级GMFCS II级指的是患儿能够独立坐立,但在行走过程中需要辅助工具,如助行器或手推车。

这类患儿的步态受限,行走时需依赖辅助工具的支持。

GMFCS III级GMFCS III级指的是患儿能够自主爬行和坐立,并能够行走,但在长距离行走时需要依靠轮椅或其他辅助工具。

这类患儿的步态较差,较难保持平衡。

GMFCS IV级GMFCS IV级指的是患儿能够用特定的辅助工具行走,但没有独立行走的能力。

这类患儿需要辅助设备来维持姿势和平衡。

GMFCS V级GMFCS V级指的是患儿无法行走,需要完全依赖轮椅或其他辅助设备。

这类患儿的运动功能受到严重限制,通常需要全天候的护理。

各级别特点GMFCS I级特点•步态较为正常,自由行走,体力状况好;•可能在某些特定运动方面有一定限制。

GMFCS II级特点•能够独立坐立,并能够进行行走;•行走时需依赖助行器或手推车支持;•步态受限,行走能力较差。

GMFCS III级特点•能够自主爬行和坐立,并能够行走;•在长距离行走时需要依赖轮椅或其他辅助工具;•步态较差,较难保持平衡。

GMFCS IV级特点•无法独立行走,但能够用特定的辅助工具行走;•需要辅助设备来维持姿势和平衡。

小儿脑性瘫痪概述(刘京华主任)

小儿脑性瘫痪概述(刘京华主任)

四、临床表现及分型
㈠主要症状
1、中枢性运动障碍,表现为运动发育落后,如 抬头、翻身、坐和四肢运动发育落后或脱漏,自主 运动困难,动作僵硬,不协调、不对称,出现异常 的运动模式和不自主动作等。
2、肌张力和姿势异常,表现为肌张力↑或↓,或 者高低变化不定,常有异常姿势反射,这是由于原 始反射和异常肌张力影响所致。
小儿脑性瘫痪概述
刘京华
湖北省妇幼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健院小儿神经康复科
一、定义
是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脑发育时期 各种原因引起脑损伤或者脑发育缺陷所致的 中枢性运动障碍。诊断应符合以下几点:
1. 其病理损伤是非进行性的。
2. 为中枢性运动障碍。
3. 症状在婴儿期出现。
4.有时可伴有智力障碍、癫痫、感知觉障碍、 语言及精神行为异常。
● ●
北爱尔兰 2001年 2.24‰
日本 2.0‰ (1.5‰?)


美国 每年有2万人患脑瘫
中国 1983年前 1.8-4.2‰ 1997-1998年,
6省区普查(1-6周岁)为1.92‰ WHO康复部1993年推荐1000个出生婴儿有 3人患脑瘫

三、病因
㈠、出生前因素(52%)
1、孕母感染病毒,如风疹、流感、弓形体病、 巨细胞包涵体、梅毒。 2、理化因素:放射线、过量吸烟、酗酒、有机 汞、CO。
㈡合并症状 1、精神发育迟滞,约有1/2~2/3患儿有智 力落后,其中约50%有轻-中度智能落后, 约25%为重度,25%为正常,痉挛型CP侵害 在大脑皮质,其智能障碍率比强直型、失调 型、混合型CP为低,CP患儿的智能低下除因 大脑受损之外,还常与合并视、听觉、认知 功能和语言障碍有关。

临床康复中误诊为脑性瘫痪的少见病例分析

临床康复中误诊为脑性瘫痪的少见病例分析
骨髓 增 生活跃 , 系 4 . , 粒 2 8 红系 1 . , : 一 88 粒 红
常 、 知觉 障碍 等表 现 。临 床诊 断应 符合 四大要 素 : 感
即 中枢 性 、 发育 性 、 进 行性 和永 久性 。脑 性瘫 痪是 非 中枢性 损 害 , 脑组 织 在 生 长发 育 过 程 中受 到 的损 是 害 , 病变 是 非 进 行 性 、 情 以 不 再 向 前 发 展 为 特 其 病 点 , 不是 一过 性疾 病 、 且 而是 永久 存在 的中枢性 运动
出现明显 的孤 独症 表 现 、 手 、 手 、 绞 搓 咬牙 等 刻 板 动
作, 双手不 主 动抓物 , 失用 明显 , 与人 交 流 障碍加 重 ;
中西 医综 合康 复治 疗 疗 效 不 明显 , 倒 退 表 现 逐 步 且
加重 , 最终 诊 断 R t 综合 征 I期 。 et
年 龄 8个 月 , 会 适 应 能 力 7个 月 , 力 1 社 智 1个 月 ; DQ小 于 5 , 小 于 5 。儿 童 家 长 孤 独 症 评 定 量 O MI O 提 示 : 评估 的儿童存 在 明显孤 独症 症状 , 被 表现 与人 交 往非 常 困难 , 乎无 法进 行语 言 和非语 言 的沟通 , 几
脑 性瘫 痪是 小儿 自出生 前 至 出生后 1个 月 内各 种 原 因引起 的 非进 行 性 脑 损 伤 , 主要 表 现 为 中枢 性 运 动 障碍及 姿势 异 常Ⅲ ; 多伴 有 智力 低下 、 为异 且 行
酶学 轻度 升 高 。胸部 正位 片示 : 两肺 纹理 增 多模糊 ,
沿肺 纹理 可见 小 斑 片状 渗 出影 。双 源 C T腰 椎 平 扫 示 : 柱 胸腰 段稍 后 突 , 2 脊 L 椎体 形 态欠 佳 , 虑 发 育 考 异常, 骶椎 未 闭合 。 尿代 谢病 筛 查 报告 : 乳糖 、 半 半 乳糖 醇 和半乳 糖 酸稍 高 。住 院 1 , 周 行骨 髓检 查示 :

脑性瘫痪名词解释

脑性瘫痪名词解释

脑性瘫痪名词解释脑性瘫痪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通常发生在胎儿或婴儿时期,对肌肉控制和协调能力造成持久性的障碍。

以下是对脑性瘫痪相关的几个专业名词的解释。

1.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脑性瘫痪是指一组影响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慢性障碍,主要表现为姿势和运动障碍。

这种疾病通常起源于大脑受损,可能是在胎儿期、婴幼儿时期或者在婴儿期内出生后不久发生的。

脑性瘫痪患者的症状可以从轻微的肌肉活动异常到严重的运动和智力功能受限。

2. 瘫痪(Paralysis)瘫痪是指某个身体部位或身体的一侧失去运动能力。

在脑性瘫痪中,瘫痪通常是因为大脑的运动控制中心受到损伤,导致相关的运动神经元受到影响,进而引起肌肉控制和协调障碍,而不是由于神经或肌肉本身的问题。

3. 痉挛(Spasticity)痉挛是脑性瘫痪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指的是肌肉强直和痉挛。

由于大脑的运动控制中心受损,导致神经传递的异常增加,使得肌肉过度收缩和痉挛。

这会导致肢体僵硬、运动不灵活以及一些协调运动的障碍。

4. 非痉挛性(非强直性)运动障碍(Non-Spastic Movement Disorders)非痉挛性运动障碍包括脑性瘫痪以外的其他类型的运动障碍,如扭曲痉挛、不自主运动、震颤等。

这些运动异常可能是由于不同的神经系统损伤导致的,而非仅仅是运动控制中心的损害。

5. 步态障碍(Gait Disturbances)步态障碍指的是脑性瘫痪患者在行走过程中的异常姿势和动作。

由于肌肉控制和协调能力的损害,脑性瘫痪患者的步态可能表现为步态异常、脚趾拖地或交叉步(Crossover Gait)等问题。

步态障碍在脑性瘫痪中十分常见,因为大脑的运动控制中心对于协调复杂的身体动作特别重要。

总之,脑性瘫痪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会影响患者的肌肉控制和协调能力。

痉挛、瘫痪、非痉挛性运动障碍和步态障碍是脑性瘫痪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和专业术语。

《小儿脑性瘫痪》PPT课件

《小儿脑性瘫痪》PPT课件

02
临床表现
运动障碍
运动发育落后
小儿脑瘫患儿在抬头、坐、爬、站、走等粗大运动 方面发育落后,以及精细运动如抓握和放手等动作 发育落后。
肌张力异常
脑瘫患儿的肌张力异常,表现为肌肉紧张度过高或 过低,影响关节的屈伸和活动的灵活性。
姿势异常
脑瘫患儿的姿势异常,表现为姿势稳定性差,容易 摔倒或无法保持平衡。
感知和认知障碍
感知觉障碍
脑瘫患儿的感知觉障碍,表现 为对疼痛、温度、触觉等感觉 刺激不敏感或过度敏感。
认知发展延迟
脑瘫患儿的认知发展延迟,表 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 、思维迟缓等。
学习困难
脑瘫患儿的学习困难,表现为 学习成绩差、学习能力不足等 。
情绪和行为问题
02
01
03
情绪不稳定
脑瘫患儿的情绪不稳定,表现为易怒、焦虑、抑郁等 。
语言和交流障碍
80%
语言发育迟缓
脑瘫患儿的语言发育迟缓,表现 为说话晚、发音不清、语言表达 能力差。
100%
交流障碍
脑瘫患儿的交流障碍,表现为对 周围环境不感兴趣、缺乏表情、 不理解他人的语言和非语言信号 等。
80%
口面部肌肉障碍
脑瘫患儿的口面部肌肉障碍,表 现为咀嚼和吞咽困难、流口水、 发音不清等。
言语疗法主要针对语言 障碍的康复,通过语言 训练提高患儿的语言表 达能力。
家庭康复和护理
家庭康复和护理是小儿脑性瘫 痪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家 长需积极参与患儿的康复过程 。
家庭康复包括家庭运动训练、 日常生活技能训练等,家长需 根据医生指导进行训练。
家庭护理包括饮食护理、日常 卫生护理等,家长需关注患儿 的生活质量,提供良好的生活 环境。

小儿脑性瘫痪

小儿脑性瘫痪

小儿脑性瘫痪诊疗常规[概述]小儿脑瘫是小儿脑性瘫痪的简称,指出生前至出生后一个月内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操作所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

属中医五迟、五软范畴。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禀赋不足、胎育不良,以致精血空虚、脑髓失养,则脑与肢体发育不全、功能障碍。

或因大病损伤脑髓或产时脑部受损,通过经络而累及四肢百骸,五官九窍,以致产生脑瘫的种种证候。

[临床表现]脑瘫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由于类型、受损部位的不同而表现各异,即使同一类型,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也不一样。

虽然临床表现错综复杂,但脑瘫小儿一般都有以下表现:1.中枢性运动障碍:表现为运动发育落后,如患儿抬头、翻身、坐和四肢运动发育落后或脱漏。

自主运动困难,动作僵硬,不协调,不对称,出现异常的运动模式或联合反应和不自主动作等。

2.肌张力异常:表现为肌张力增高、低下或高低变化不定。

常有异常的姿势反射。

3.合并症:脑瘫小儿常同时存在其他一些疾患,常见为癫痫、智力低下、行为及感知觉障碍等。

[体征及检查]1.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检查时置小儿仰卧位,头居中,上下肢伸展,然后将小儿头转向一侧。

阳性反射表现为小儿头部转向一侧的上、下肢伸展,另一侧上、下肢屈曲。

正常婴儿4-6个月以前出现阳性反应属正常,6个月后仍有为病理性。

2.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检查时,将小儿从俯卧位抱起,将其头颈尽量前屈和后伸。

阳性反射表现为:当将小儿头屈曲时,其上肢屈曲,下肢伸展;当将小儿头伸展时,其上肢伸展,下肢屈曲。

正常婴儿6个月左右转为阴性。

3.握持反射置婴儿仰卧或坐位,检查者将食指或小棒从小儿手掌尺侧方向伸入其手中并按压其手掌,阳性反射表现为小儿手指迅速屈曲、紧握。

正常小儿出生后3-4个月转为阴性,逐渐被有意识的抓握动作替代。

4.交叉伸展反射检查时,置小儿仰卧,头放正,检查者一手将其下肢伸直,另一手按压或叩打该侧足底。

阳性反射表现为另侧下肢先屈曲、内收,然后伸展。

正常婴儿2个月内呈阳性反射。

小儿脑性瘫痪护理ppt完整课件

小儿脑性瘫痪护理ppt完整课件
• 脑损伤和脑发育缺陷的时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出生前、围 产期和出生后。
• 有人用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种因素进行分析。传统的观点认为围产
期原因是导致脑瘫的主要原因,近来认为70%~80%的脑瘫 发生于出生前,其中相当大的比例原因不明。因此,近年认 为对脑瘫病因学的研究应转入胚胎发育生物(Wu)学的领域。
• 我国脑瘫发病率约为1.8‰~4‰。1997年至1998年对江苏 等七省调查,1~6岁小儿中脑瘫患病率为1.92‰。
第九页,共七十九页。
• 从调查结果看,脑瘫发病率各国差别不大,城乡差别不大,男性 略高于女性。
• 近50年来,由于产科技术、围产医学、新生儿医学的发展,新生 儿死亡率、死胎发生率均有明显下降,但脑瘫发病率并无减少趋 势,重症脑瘫的比例有增多趋势。
第三十一页,共七十九页。
• (10)视觉发育速度缓慢、视觉体验效应不足、视觉功能发育不足, 影响粗大和精细运动发育速度和质量。
• (3)小脑损伤:由于小脑不同部位的损伤,可导致共济失 调、平衡障碍、震颤等,临床多见共济失调型脑瘫,累及全 身。
• 上述三大体系的损伤往往不单独存在,临床表现常以一(Yi)种损伤为 主。
第十八页,共七十九页。
六 、分型 (Liu)
• 各国学者对脑(Nao)瘫分类至今尚无统一的标准,但分型原 则大同小异。
第二十页,共七十九页。
• 按瘫痪部位分为7型: • (1)四肢(Zhi)瘫(quadriplegia); • (2)双瘫(diplegia); • (3)截瘫(paraplegia); • (4)偏瘫(hemiplegia); • (5)重复偏瘫(double hemiplegia); • (6)三肢瘫(triplegia); • (7)单瘫(monoplegia)。

小儿脑性瘫痪(针灸治疗学)

小儿脑性瘫痪(针灸治疗学)

主症
肢体瘫痪,手足不自主运动,智力差,语言不清。
分型
肝肾不足:兼见筋骨痿弱,发育迟缓,站立、行走或长齿迟缓, 目无神采,面色不华,疲倦喜卧,智力迟钝,舌质淡嫩,脉细弱;
心脾两虚:筋肉痿软,头项无力,精神倦怠,智力不全,神情呆 滞,语言发育迟缓,流涎不禁,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
痰瘀阻络:反应迟钝,失语,痴呆,手足软而不用,肢体麻木, 舌淡紫或边有瘀点,苔黄腻,脉弦滑或涩。
【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
主穴
➢健脑益聪,化瘀通络。以督脉 ➢百会 四神聪 夹脊 悬钟 足三 及足少阳、足阳明经穴及夹脊 里 合谷 穴为主。
方义:
百会为督脉穴,督脉入络
脑,故能健脑调神。
01
夹脊穴通阳活络、强脊。
四神聪为经外奇穴,有 健脑益智之功。
合谷调理气血,化瘀通 络。
悬钟为髓会,可益髓补 脑,强壮筋骨。
10%葡萄糖注射液、 维生素B1、B12注射 液等,每次每穴注入
针刺,或用揿针埋藏或 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0.5~1毫升,隔日1次。
【附注】
针灸治疗本病 的轻型有一定 效果,可以改 善症状,并应 重视早期治疗。
针刺治疗的同 时要加强功能 训练和智力培 训。
Thanks.
足三里培补后天之本,化生
04
气血,滋养筋骨、脑髓。
2.其它疗法
(1)头针法
(2)穴位注射法
(3)耳针法
➢选额中线、顶颞前斜 线、顶旁1线、顶旁2 线、顶中线、颞后线、 枕下旁线。针2~4小 时,留针时可以自由活 动,隔日1次。
➢选大椎、足三里、阳 ➢选枕、皮质下、心、
陵泉、曲池、合谷。用 肾、肝、脾、神门。毫

脑瘫 知识的介绍

脑瘫 知识的介绍

本月专题脑性瘫痪一:脑性瘫痪定义❝脑性瘫痪是指患儿在出生前或出生后1个月内大脑受到非进行性损伤,导致的以运动或姿势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综合征。

小儿脑瘫是儿童时期伤残率较高的疾病之一,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及特效的治疗方法。

二:发病及发病机制❝脑性瘫痪的病因较为复杂,许多患儿甚至找不到明确的原因,其发病与产前产时产后短期内诸多因素关系密切。

❝国内报道以早产,低出生体重和产时缺氧窒息,产后黄疸等较为常见三:临床表现❝由于不同的病因,类型,受累部位和程度,临床表现差异较大,主要症状有;❝肌张力异常增高与痉挛❝不随意运动和共济失调:患肢不自主运动,常见为手足徐动,手指常过伸或分开。

❝智力低下及情绪障碍:患儿智力受损轻者常以情绪障碍为主,如易惊,胆小注意力不集中,智力受损严重者常面无表情,反应迟钝,对简单的指令也不能执行,讲话不清❝其他:可伴有视听功能障碍,吞咽困难,流涎,牙齿发育不良,斜视,。

少数表现为肌张力低下,此患儿常合并小头围,关节活动范围增大,但膝反射亢进。

四:脑瘫的分类❝按临床表现将脑瘫分为5种类型:❝ 1.痉挛型脑瘫是最典型和最常见的类型。

主要表现为双下肢为主的痉挛性截瘫或四肢瘫肌张力明显增高、腱反射亢进,可有病理反射,常伴有语言及智能障碍。

❝ 2.迟缓型脑性瘫痪主要表现为肌张力明显低下,常伴有失语及智能低下。

❝ 3.手足徐动型脑性瘫痪多有核黄疸、新生儿窒息引起的基底核损害而发病。

患儿表现为手足远端出现不间断的不自主运动,成舞蹈样或徐动样动作。

常伴有运动障碍和肌张力增高。

❝❝ 4.共济失调型脑性瘫痪较为少见,是由于小脑发育不良所致,要表现为肌张力低下、共济运动障碍、运动发育迟缓。

❝ 5.混合型兼具上述各型某些特点。

五:脑瘫的治疗❝迄今既无有效的病因学治疗也不可能治愈,但可采取一些适当的措施去帮助患儿获得最大程度的功能改善,发挥其代偿潜能,改善自理能力。

❝主要的临床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与手术治疗,物理治疗以及康复训练。

《儿童脑性瘫痪》-PPT文档

《儿童脑性瘫痪》-PPT文档
(2)中度:症状较重,治疗后仍需支 架和装具才能做日常活动。
(3)重度:有严重的运动功能障碍, 常 伴有语言、智力障碍,治疗十分困 难,日后很难独立生活,必须终生照顾。
伴随症状和疾病
➢ 智力低下 ➢ 听力和语言发育障碍 ➢ 视力障碍 ➢ 知觉障碍 ➢ 学习障碍 ➢ 过度激惹 ➢ 小头畸形 ➢ 癫痫等
一、定义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指发育早期 阶段(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各 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 综合症。临床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 障碍和姿势异常。
二、病因
产前期:感染、出血、缺氧、妊娠毒 血症、母体外伤
围产期:产伤、出血、缺氧
产后期:核黄疸、感染、外伤、缺氧
三、临 床 表现
➢ 运动和姿势异常 ➢ 弱智; 生长发育迟缓 ➢ 口面功能障碍; 牙齿发育不良 ➢ 语言障碍; 癫痫 ➢ 感觉障碍:视力缺陷,听觉缺陷,触觉障碍 ➢ 失认和失用 ➢ 情绪和行为障碍
(二)康复治疗目标:
1.防治畸形; 2.使肌张力正常化; 3.鼓励对称性的和双手的活动; 4.促进接近正常和正常的运动和技能; 5.早期要限制较轻侧的代偿; 6.力图改善较重的一侧。
(三)康复治疗原则:
1.“三早”原则:
早发现、早确诊和早治疗是治疗的关键, 早期治疗可使已有损害的大脑功能得到 有效的代偿,并促进正常的发育。理想 的早期治疗是争取在出生后6~9个月的阶 段内采取治疗措施。
可以通过抱患儿时的感觉、触摸及被动 运动进行检查。
❖ 围巾征:让婴儿处于仰卧位,检查者将 婴儿手拉向对侧肩部,观察肘关节和中 线的关系。
❖ 内收肌角:指小儿仰卧位,检查者手握 其膝部,使两下肢伸直,并外展,两腿 之间的角度。
❖ 腘窝角:指小儿仰卧位,使一侧下肢屈 髋、屈膝,贴近腹部,再伸直膝关节, 大腿与小腿之间的角度。

小儿脑性瘫痪演示ppt课件

小儿脑性瘫痪演示ppt课件

谢谢聆听
指导家长掌握正确的抱姿、卧姿 ,协助患儿进行日常生活活动,
如洗漱、进食等。
功能锻炼
教授家长针对患儿的运动功能进 行锻炼的方法,如关节活动度训 练、肌力训练等,以促进运动功
能的恢复。
语言与认知训练
指导家长进行语言训练和认知训 练,提高患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
认知水平。
家长心理支持体系建设
心理疏导
为家长提供心理疏导服务,帮助他们缓解焦虑、 抑郁等负面情绪,建立积极的心态。
发病率和流行情况
小儿脑性瘫痪是全球儿童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发病率约为每1000名活产婴儿中有23.5例。
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
发病原因
包括产前、产时和产后因素。产前因素如宫内感染、缺氧、 母亲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产时因素如难产、早产 、窒息等;产后因素如新生儿感染、脑出血、黄疸等。
危险因素
早产、低出生体重、多胎妊娠、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缺血缺 氧性脑病、宫内发育迟缓、母亲孕期疾病和感染等都是小儿 脑性瘫痪的危险因素。
社会公益活动参与
鼓励家长和患儿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增强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
07 总结与展望
当前存在问题和挑战
早期诊断困难
治疗手段有限
小儿脑性瘫痪的早期症状不典型,容易被 忽视或误诊,导致治疗延误。
目前针对小儿脑性瘫痪的治疗手段相对有 限,且效果因人而异,缺乏特效治疗方法 。
康复训练不足
社会认知度低
运动模式异常
肌张力障碍
患儿的肌张力可能会增高或降低,导 致肌肉僵硬或松软,影响运动功能。
患儿的运动模式异常,表现为运动不 协调、笨拙,如手足徐动、共济失调 等。
伴随症状
智力障碍 癫痫 视力障碍 听力障碍 语言障碍

小儿脑性瘫痪 病情说明指导书

小儿脑性瘫痪 病情说明指导书

小儿脑性瘫痪病情说明指导书一、小儿脑性瘫痪概述小儿脑性瘫痪(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简称小儿脑瘫,亦称Litter 病,是指婴儿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脑损害综合征。

其发病是由于发育中胎儿或婴幼儿脑部受损所致。

主要表现为先天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可伴随感觉、认知、沟通、知觉、行为等异常及癫痫发作,和继发性骨骼肌肉系统异常。

智力正常的患儿通常预后较好,而癫痫频繁发作者预后较差。

英文名称: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其它名称:小儿脑瘫、Litter病。

相关中医疾病:五迟、五软、五硬、胎弱、痿证。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神经系统疾病。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部分患者发病可能跟遗传有关。

发病部位:颅脑。

常见症状:运动障碍、姿势异常。

主要病因:病因复杂,跟早产、产时缺氧、孕妇妊娠期间重症感染等因素有关。

检查项目:CT、核磁共振(MRI)、脑电图、脑诱发电位、遗传学检测。

重要提醒:本病经积极康复锻炼及治疗后有望使患儿能独立生活,不应轻易放弃治疗。

临床分类:临床上根据神经病理学特点将脑瘫分为痉挛型、不随意运动型、共济失调型以及混合型四种。

1、痉挛型占脑瘫人群的70%~80%,以肌张力增高、痉挛姿势、选择性运动受限和病理性反射为特点,病变位于锥体系通路。

根据受累肢体情况可进一步分为四肢瘫(四肢和躯干均受累)、双瘫(也是四肢瘫,但双下肢相对较重)、截瘫(双下肢受累,上肢及躯于正常)、偏瘫、三肢瘫和单瘫等。

2、不随意运动型占10%~20%,以肌张力不稳定、非对称姿势和不随意运动为特点,可以表现为肌张力障碍、舞蹈-手足徐动,病变位于锥体外系的基底节区。

3、共济失调型占5%左右,以肌张力低下、平衡和共济障碍、运动启动缓慢和协调不良为特点,病变位于小脑及其联络通路。

小儿脑瘫名词解释

小儿脑瘫名词解释

小儿脑瘫名词解释
小儿脑瘫,也被称为儿童脑瘫,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运动发育障碍性疾病。

它是
由于在婴幼儿期或儿童期发生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引起的,导致了肌肉功能和姿势的异常。

小儿脑瘫在世界范围内都有一定的发病率,它不会在成长过程中恶化,但对儿童的生活和日常活动有显著影响,需要终身管理和护理。

小儿脑瘫是一个综合性的术语,其中包含了多种类型的脑瘫,如痉挛型、强直型、混合型、共济失调型等。

这种疾病的症状是多样的,包括肌肉僵硬、肌肉无力、肌张力异常、运动协调困难等。

这些症状在不同儿童之间的表现形式和严重程度可能存在差异。

小儿脑瘫的具体病因尚不完全明确,但其中许多病例与产前、围产期或出生后
的因素有关。

常见的风险因素包括早产、低出生体重、出生窒息、脑部感染、脑外伤等。

遗传因素和基因突变也可能对小儿脑瘫的发生起到一定影响。

小儿脑瘫目前无法治愈,但早期诊断和综合性治疗能够显著改善儿童的生活质量。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训练等,旨在提高患儿的运动功能、减轻肌肉痉挛和僵硬,帮助他们实现最大程度的独立生活。

除了医学上的治疗,小儿脑瘫患儿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全面支持和关爱。

提供
适当的教育环境、社会参与机会和心理支持对于促进患儿的发展和融入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小儿脑瘫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导致的儿童运动发育障碍性疾病,对
儿童的生活和日常活动有显著影响。

早期诊断和综合性治疗是管理该疾病的关键,而全面的家庭和社会支持能够为患儿提供更好的发展和生活条件。

小儿脑性瘫痪PPT演示课件

小儿脑性瘫痪PPT演示课件

对于已经发生脑瘫的患 儿,应尽早进行干预和 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 疗、语言治疗、心理治 疗等,以减轻症状、提 高生活质量。
家长应积极参与患儿的 康复治疗和护理,提供 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 支持,促进患儿的身心 发展。
社会应加强对脑瘫患儿 的关注和支持,提供必 要的医疗、教育和社会 福利保障,帮助患儿及 其家庭度过难关。
心理支持与辅导
心理评估与干预
对患儿进行心理评估,了解其心理状态 和需求,制定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
社交技能训练
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帮助 患儿提高社交技能,增强其社会适应
能力。
家庭心理支持
为家庭提供心理支持服务,帮助家长 缓解焦虑和压力,提高家庭应对能力。
情绪管理与调节
教授患儿情绪管理和调节的方法,如 深呼吸、放松训练等,提高其情绪稳 定性和自我控制能力。
产时因素
难产、窒息、产伤等导致 胎儿脑部受损。
获得性因素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如脑炎、脑膜炎等,导致脑组织病变。
脑血管疾病
如脑梗塞、脑出血等,影响脑部供血。
头部外伤
意外事故或摔倒等造成的头部损伤。
危险因素分析
早产与低出生体重
多胎妊娠
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更容易出现脑部发 育不良。
多胎妊娠容易导致胎儿宫内生长受限,增 加脑瘫风险。
姿势异常
患儿姿势异常,如头后仰、屈 髋、屈膝、尖足等。
反射异常
患儿原始反射持续存在,如握 持反射、拥抱反射等,同时可
出现一些异常反射。
诊断方法与标准
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儿出生史、生 长发育史、家族史等,了
解有无高危因素。
体格检查
对患儿进行全面的体格 检查,包括神经系统检 查、运动系统检查等。

中医小儿脑瘫患者的诊疗规范

中医小儿脑瘫患者的诊疗规范

中医小儿脑瘫患者的诊疗规范一、临床表现小儿脑瘫为脑性瘫痪的简称,是指小儿因多种原因(如感染、出血、外伤等)引起的脑实质损害,出现非进行性、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而发展为瘫痪的疾病。

严重者伴有智力不足、癫痫、肢体抽搐及视觉、听觉、语言功能障碍等表现。

是多种原因引起脑损伤而致的后遗症。

主要是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或病后失调,致使精血不足,脑髓失充,五脏六腑、筋骨肌肉、四肢百骸失养而形成的亏损之证。

二、治疗方法1.艾灸疗法【主穴】督脉穴为主,如大椎、身柱、腰阳关等。

【配穴】肾气亏虚型灸肾俞、关元、命门、气海、风池,伴有遗尿者加灸中极;脾气不足型灸脾俞、足三里、三阴交、血海、中脘、脾俞、肾俞,伴有纳差者加灸公孙;肝血不足型选肝俞、肾俞、血海、气海、膈俞。

【操作】把艾条做成米粒大小圆锥形多柱,放在要施灸的穴位处,点燃,待快燃尽时用拇指按压艾炷。

每次选穴5~6个,每日3~4次,10天为1个疗程。

2.中药熏洗疗法【药物】伸筋草30g,透骨草30g,杜仲20g,牛膝30g,丹参30g,当归20g,桑寄生30g,续断30g,桃仁30g,红花30g,葛根30g,白芍30g,宣木瓜30g,鸡血藤30g,全虫6g,地龙15g等。

【操作】采用医用智能治疗仪(适用于小儿熏蒸),将药物和水放入药仓中煎煮,蒸汽温度调控在40~42℃,患儿躺在治疗舱内,每次30分钟,每天1次,30天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

3.推拿疗法全身推拿法【操作】患儿仰卧位,点揉印堂到太阳、百会,搓、摩头部两侧。

托起患儿头部,使患儿半躺位,点风池,搓、擦枕后边缘。

患儿手握拳者,先将其屈腕90°,握拳手指自然会伸开,医者一手按点内关,另一手拇指按掌指关节,按揉掌背肌腱及屈肌面。

背伸患儿腕部,上提患儿手指。

患儿前臂平伸外展,医者一手压住患儿掌根,另一手按揉正中神经,拔揉腋下至腕部尺侧肌腱,屈伸肩、肘关节,点曲池、手三里、合谷。

掌揉、拿大腿前外侧,拔小腿外侧肌群,点按足三里、阳陵泉等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发展
• • • • 第一医学:诊断医学 第二医学:治疗医学 第三医学:保健及预防医学 第五医学:身心障碍者的医学-全方位正常化、 无障碍(normalization and barrierfree)(不改 变社会组合,将残疾作为一种个性,积极地发 挥出来。残疾者确实存在着自己地能力,有时 会优秀地发挥自己的能力-画家、舞蹈家等的 超能力发挥)
分型 (临床表现)
• • • • • • • 痉挛型:占2/ 3 ,此型最适合手术治疗。 手足搐动型 强制型 共济失调型 震颤型 肌张力低下型 混合型
临床表现
• • • • • 1、运动发育迟滞 2、活动过少,或过多:快而圆滑样,慢而蠕虫样扭曲。 3、原始反射的残存或早期消失-异常姿势。 4、应出现的姿势不出现-异常姿势。 5、异常运动模式:只有少数模式运动;屈曲或伸展:不随意或不 对称;挤眉弄嘴面;熊掌手;扇形指,趾呈Babinski状等。 • 6、肌张力异常:增加(痉挛,反射强,低抗,踝阵挛);低下 (弛缓形,失调型);动摇(舞蹈手足徐动). • 7、伴有精神发育迟滞(MR)、癫痫、认知障碍、行为异常及小 头畸形等。 • 8、型别不同症状各异。
手术原理
•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即通过电刺激 鉴别、切断电刺激阈值低、肌肉收缩强 烈而弥散的Ia类纤维,阻断脊髓牵张反射 的γ环路,选择性保留肢体的感觉纤维。
手术适应症
• (1) 单纯痉挛、肌张力Ⅲ级以上、行康复治疗无明显改 善者。 • (2) 受累肌肉肌力3 级以上, 同时具有躯干和运动控制能 力。 • (3) 软组织无畸形或仅有轻度挛缩畸形、骨关节畸形较 轻者。 • (4) 不伴有强直、张力失常、手足徐动和共济失调。 • (5) 智力能配合康复训练者, 年龄以4~10 岁为最佳。 • (6) 少数以痉挛为主的混合型脑瘫以及严重痉挛与僵直, 影响日常生活、护理和康复训练者。
影像学诊断
• CT及MRI的出现对脑瘫的诊断及脑病变的判定 起到重要的作用,是个重要的手段,但脑瘫是 姿势及运动的异常,所以不能单凭CT及MRI来 诊断或否定脑瘫,诊断主要靠临床检查,并参 照病史。 • CT在观察钙化及水分含量(脑水肿)方面优于 MRI;而MRI在观察髓鞘化(白质)则更清晰, 三维断面更有利于发现病灶。影像学只判定病 变的性质及分布,尽管与临床类型有关(如脑 室周围白质软化与双瘫相关),但临床分型还 是要靠临床检查及评价。
机制
• 目前认为肌张力增高和痉挛是牵张反射过强的一种表 现, 其感受器是肌棱; 肌棱的传入系统有两类: • (1) 快传系统, 直径较粗, 属于Ⅰ类纤维, Ⅰα类纤维出脊 髓后直接与支配本肌肉或协同肌的α神经元发生兴奋性 突触联系。 • (2) 慢传导纤维、直径较细属于Ⅱ类纤维, 一般认为与 本体系有关, 脊髓前角的γ- 运动神经元发出的纤维支配 梭内肌纤维调节核内肌的长度, 使感受器经常高于敏感 状态, 这种γ神经元的活动通过肌棱传入联系, 引起神经 活动和肌肉收缩的反射过程, 称为γ- 环路, 牵
3、早期诊断:脑瘫定型大约在2岁,1岁以前的诊断称早期 诊断,4-6个月以前诊断为超早期诊断。如能新生儿期发现 问题,进行干预和治疗,其后果是可观的。
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的重要性
• 1、婴幼儿期的脑发育最旺盛(18个月内最快),可塑 性大(出生脑重370g,6个月700g,2岁达1000g,7岁 达1400g接近成人)。出生时脑细胞数已固定:140亿 -功能的基础,不再生。生后轴数突及髓鞘发育迅速: 联络-功能完善,增重快。 • 2、在异常道路上走的不远,容易拉回到正常或接近正 常发育轨道。特别是避免姿势的固定、挛缩及畸形的 发生。 • 3、早期诊断:脑瘫定型大约在2岁,1岁以前的诊断称 早期诊断,4-6个月以前诊断为超早期诊断。如能新 生儿期发现问题,进行干预和治疗,其后果是可观的。
二、医学的进步:
第一医学:诊断医学 第二医学:治疗医学 第三医学:保健及预防医学 第五医学:身心障碍者的医学-全方位正常化、无障碍 (normalization and barrierfree)(不改变社会组合,将残疾 作为一种个性,积极地发挥出来。残疾者确实存在着自己地 能力,有时会优秀地发挥自己的能力-画家、舞蹈家等的超 能力发挥)
流行病学
• 西欧:0.20-0.21%;瑞典防治成绩好, 降至0.15%。 • 日本:0.20%;现降至0.15-0.18% • 我国:1983年前0.18-0.42%;1997- 1998年普查:0.198% • WHO康复部(1993)推荐:1000个出生 儿3个脑瘫
病因
• 出生前因素(prenatal):由20-30%增致50-60% 妊娠3个月时的致畸病毒感染-风疹(Rubeila)病毒、巨细胞病 毒(Cytomegalovirus);妊娠弓形虫(Toxoplasma)及疱疹 (Herpes)病毒感染。早期妊娠异常,性器官流血,遗传病,母 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饮酒过多等 • 围产期因素(preinatal):由70-80%降至20-30% 宫内及生后窒息最重要(包括剖宫产),未成熟儿(感染),病 理性黄疸(有的国家立法积极治疗),妊娠中毒症,颅内出血及 低血糖(哺乳无力)受到重视。哺乳不足已上升到首位。 • 出生后因素(postnatal):仍为15-20% 头部外伤及颅内感染(脑炎、脑膜炎)。 • 一般认为窒息、未成熟儿、重症黄疸为导致CP 的三大因素。
小儿脑性瘫痪 Cerebral palsy CP
北京世纪坛医院 神经外科
概述
• 小儿脑瘫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我国现有脑瘫患儿约 400 万。 • 脑瘫在基本生活需要支持方面列残障的第三位,在致残原因方面 列第五位,所以,脑瘫的治疗是一个非常重大的课题。 • 在我国,针对脑瘫的治疗机构有很多,每个治疗机构都有自己的 特色,比如外科手术治疗、康复治疗、中医中药、按摩治疗等等, 但基本上各种治疗方法是分离的,不能形成系统化。 • 由于脑瘫症状的复杂性,单一的治疗方法就显示出了局限性。系 统化治疗是脑瘫的全局化治疗,是指集儿科、神经外科、神经内 科、骨科、康复科、心理科专家为一体的脑瘫专科治疗组,根据 具体病情,对脑瘫患儿作出全面的、正确的治疗前评估,设定治 疗目标,制订治疗计划。按治疗计划分步骤、分阶段地进行治疗, 最终达到治疗目标。
八、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的重要性
1、婴幼儿期的脑发育最旺盛(18个月内最快),可塑性大 (出生脑重370g,6个月700g,2岁达1000g,7岁达1400g接 近成人)。 出生时脑细胞数已固定:140亿-功能的基础,不再生。 生后轴数突及髓鞘发育迅速:联络-功能完善,增重快。
2、在异常道路上走的不远,容易拉回到正常或接近正常发 育轨道。特别是避免姿势的固定、挛缩及畸形的发生。
禁忌症
• (1) 手足徐动、震颤、共济失调与扭转痉挛等椎体外系 病变者。 • (2) 受累肌肉肌力弱, 肌张力低下。 • (3) 缺乏术后康复训练条件者或智力低下难以配合康复 训练者。 • (4) 患者和家属缺乏治疗的积极性。 • (5) 肢体严重固定挛缩畸形以强直为主要表现。 • (6) 脊柱严重畸形和脊柱不稳者, 以及支气管痉挛和严 重癫痫者。若手术技术和条件具备的情况下, 对于脊柱 畸形和不稳者并不是绝对禁忌。
外科治疗
• 外科矫形手术种类主要有肌切断、肌腱拉长、神经肌 支切断、骨矫形术等。其手术简单,可重复,对痉挛型脑 瘫有一定疗效,有其实用性。 • 近年来开展的2种新术式为: ( 1)颈总动脉周围交感神经网部分剥脱切除术,可增加脑 部血流量,从而改善痉挛状态。可在1~5岁间手术,适用 于痉挛型和以痉挛型为主的混合型脑瘫。 (2)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SPR) ,可较彻底解除痉挛, 降低肌张力,无复发。但手术有严格的适用指征,术前须 经过严格评估,在术后需配合康复训练才有好的远期效 果。虽然手术可取得良好的近期疗效,但其长期的影响 还需总结,不宜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
康复(疗育)治疗
• 康复(Rehabilitationa),Habilis(拉丁语):相 称、适当的意思,使人恢复到最佳的、相称的、 有尊严的状态。 • 高木宪次称:疗育是“全面地动用科学手段, 尽可能地克服肢体运动障碍(不自由),并通 过这样做尽可能地复活有幸恢复的能力,残存 的能力,以及代偿能力等三种能力(统称为复 活能力),以形成和建立自己生活的途径。”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 SPR)
γ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路
• 肌张力增高和痉挛是牵张反射过强的表现,其感受器是肌梭的传入 神经,有两类:一类为快传神经Ia大直径(10~20 μm)纤维,其进入脊 髓后直接与支配该肌的前角α运动神经元发生兴奋性突触联系,当 骨骼肌被牵张时,肌梭的Ia类传入纤维兴奋,触发α运动神经元而产 生牵张反射;另一类为II类小直径(4~12μm)的慢传纤维。Ia类和II 类传入纤维对被动牵拉特别敏感,其传入冲动进入脊髓后除产生牵 张反射外,还通过侧支和中间神经元接替上传到小脑和大脑皮层感 觉区。支配梭外肌纤维的传出神经来源于脊髓前角的α运动神经元; 支配肌梭的运动纤维较细,分布于肌梭的两端,它来源于脊髓前角的 一种小型γ运动神经元。γ神经元的兴奋可调节梭内肌纤维的长度, 使梭内感受器处于敏感状态,能使肌梭连续放电,反射性加强肌收缩。 这种由γ运动神经元引起的活动通过肌梭传入联系,引起支配同一 肌肉的α运动神经元的兴奋和肌肉收缩的反射过程称为γ环路。
脑性瘫痪治疗历史
年代
1843-1920 1920-1960
治疗法
Little 诊断医学
处理
矫形手术 收容到养育院
目标
改善功能 自己生活不治疗 收容、隔离
1960-1990
康复
早期发现 早期治疗
机能恢复 回归社会 母子入院
1990-
全方位正常化
无障碍
终生康复和疗育
自立
残疾作为个性
概念
• Denhoff(1964):是脑功能障碍综合症,除用动障碍 外还应包括精神发育迟滞、癫痫、认知障碍及行为异 常等。 • 福山幸夫(1961):从受孕开始至新生儿期(生后1个 月内))所发生的脑非进行性病变为基础的、永久性, 但可以变化的运动及姿势异常。其症状仔2岁前发现。 除外进行性疾病,一过性疾病,以及将来可以正常化 的运动发育迟滞。 • 全国第一界脑瘫座谈会(1988):出生前至出生后1个 月内发育的时期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综合症,主要 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