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宋明理学
2019高中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3 宋明理学学案 人民版必修3
1.3 宋明理学[基础巩固]1.唐朝诗人杜牧的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反映的社会现实是 ( )A.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B.佛教盛行C.道教有了新发展D.佛教取代儒学成为了传统文化的主流解析:A、C两项错误,理学是在宋代才发展起来的,本题与道教无关;B项正确,佛教在魏晋之际得到极大的发展,寺院林立;D项错误,儒家思想依然是社会的主流思想。
答案:B2.唐代中后期,韩愈率先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他的主要贡献是( )A.提出从“性命之源”的高度来理解孔子之道B.提出了儒家的“道统”思想C.提出必须以唐为鉴,复兴儒学D.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理”解析:唐代中后期,韩愈率先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他提出了儒家的“道统”思想。
故选B项。
答案:B3.在鹅湖之会上与陆九渊进行了一场为时三天的辩论后,朱熹写下《过分水岭有感》,诗曰:“地势无南北,水流有西东。
欲识分时异,应知合处同。
”这表明朱熹认为他的理学与陆九渊的心学 ( ) A.南辕北辙B.大同小异C.水火不容D.大异小同解析:结合“水流有西东”可知,朱熹指出了理学与心学的不同;结合“应知合处同”可知,朱熹认为二者殊途同归。
由此可知,朱熹认为二者“大同小异”。
故选B项。
答案:B4.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相比,其重大发展有( )①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②完成了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③封建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形成④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宋明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是对人性的扼杀,和人文主义思想背道而驰。
故排除带④的选项,故答案选A项。
答案:A5.与朱熹理学同时,还存在以陆九渊为代表的心学等学派。
以下主张属于陆九渊的是 ( )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知行合一B.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C.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D.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解析:A项是王守仁的主张,B项是董仲舒的主张,C项是孔子的言论,均排除,因此选D项。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宋明理学的主要观点、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体系,以及宋明理学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
2.难点:
-理解并区分宋明理学中各个学派的异同,如心学、性学、气学、理学等。
-分析宋明理学对后世哲学、文化、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
-运用批判性思维对宋明理学的思想进行合理的评价。
4.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方法上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善于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而另一部分学生则依赖于教师的讲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5.情感态度:学生在对待传统文化、哲学思想方面,可能存在不同的情感态度。教师需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宋明理学,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
4.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宋明理学的主要观点进行评价,提出自己的见解。
5.能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深入研究宋明理学的发展脉络,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1.通过讲述、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梳理宋明理学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分析宋明理学与其他学派思想的异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3.组织课堂辩论,让学生针对宋明理学的观点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4.鼓励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共同完成研究性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探究精神。
5.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展开:
1.介绍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如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等,讲述他们的生平事迹和主要贡献。
1.3宋明理学
朱熹在历史上 被誉为一代儒 学宗师,地位 仅次于孔子和 孟子。
朱熹
——教材第15页
(二)悟“理”
程 世界观 “理”是世界的本原 朱 理 价值观 三纲五常 学
人生观 “仁者”境界
方法
格物致知
通过实践、学 习以明“理”。
(二)悟“理”
朱熹语录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
而为地。
世界的本原是“理”
(二)悟“理”
朱熹之“仁”
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仁者必然无私无畏,大智大勇,襟怀磊落,仁民爱物; 仁者境界与佛老境界最大不同在于获得精神的自足和自由 的同时, 还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干预政治,设法“正君心”
(三)得“理”
朱熹语录
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故致知之道,在 乎即事观理,成为以“格仁夫者物”。的途径是“格物致知”
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
理比气先
“理”的本质:
世界的本原,天下万物都要遵循、永恒存 在的普遍原则。
(二)悟“理”
朱熹语录
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 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理”是伦理道德
其(理)张之为三纲,其“理纪”之即为三五纲常五。常
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存味天,理人,欲灭也人欲。 天理即“三纲五常”, 就是儒家的道德伦理和等级秩序。
1、心学的开创:南宋:陆九渊
名言:“宇宙便是吾心, 吾心即是宇宙”
观点:
• 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即理也 • 发明本心,本心就是天理
陆九渊 南宋思想家, 心学开创者
人称象山先生。
2、心学的成熟:明朝王守仁
①“致良知”: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乃天 生,不必外求。
1.3 宋明理学
①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 ②学以至圣的修养关键,在于 “致良知”(人固有的善性)
(3)意义:
①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完成 ②理学的重心转向了在儒家信仰支配下的生命实践
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 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 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其学术思 想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 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材料四: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 ——《朱子语类》卷一 理比气根本 材料五:理与气本无先后之可言,但推上去时,却如理在先, 气在后相似。 理比气在先 ——《朱子语类》卷一 材料六:人之所生,理与气合而已。 ——《朱子语类》卷四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 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 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 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凝于水,知太虚即气,则无 无。” ——张载《正蒙•太和》
4、程颢、程颐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二程” 认为,天理的核心就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仁”。
《河南程氏遗书》卷二上载:“(二程)昔见周茂 叔(周敦颐),每令寻颜子、仲尼乐处,所乐何事。” 为什么理学家特别重视“寻找孔颜之乐”?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 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 金、土……” ——《太极图说》 “孔孟而后,汉儒止有经传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 之,又复横渠诸大儒辈出,圣学大昌。故安定、组徕卓乎有儒者之规范, 然仅可谓有开之必先。若论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端数元公之破暗也。” --黄宗羲 《宋元学案· 濂溪学案》
必修三第3课 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的主要观点
阅读材料,概括程朱理学的主要观点
③人伦者,天理也。 ——《河南程氏外书》卷七
反映北宋二程把天理与伦理道德联系起来
④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 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四书章句集注》
反映朱熹进一步指出天理反映在人世间就是儒家道德规范
观点2:天理本质上是儒家道德 “三纲五常”
陆王心学的主要观点
阅读材料,概括陆王心学的主要观点
④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弟者,却不能孝,不能弟。
便是知与行分明是两件
——《传习录上》
反映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观点
知行合一
“知”和“行”是同一个活动的两个方面,不 能缺一。知了要去行,不行不能算做真知
★提示:心学与理学有明显的不同①从哲学观上看,程朱理 学坚持“本源即理”的根本观念,属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 学则坚持 “心即理”的根本观念,属主观唯心主义。②从 道德主张上看,理学主张人应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而 心学则主张应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从而为善。
陆九渊持主观唯心主义观 点,认为应“先发明人之本 心然后使之博览”,所谓 “心即是理”,毋须在读书 穷理方面过多地费功夫。双 方赋诗论辩。陆指责朱“支 离”,朱讥讽陆“太简”, 两派学术见解争持不下。
考点
陆王心学的主要观点
阅读材料,概括陆王心学的主要观点
①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皆是理,心即理也。
4. (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理学家王阳明说:“士 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 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 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 道。”在此,王阳明( )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专题一第3节宋明理学(必修)
专题一第3节宋明理学(必修)【测试要求】1.了解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2.了解宋明理学家的基本主张。
【知识梳理】理学:宋明时期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道教思想,将儒家的忠、孝、节、义等伦理纲常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的新儒学体系。
宋明理学的核心是“理”、“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它包括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一、程朱理学1.北宋二程:理学创立者(1)主张是万物的本原,先有理而有物。
(理学的核心思想)(2)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认为:“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3)发挥孔子“仁”学说,提出“仁”与万物俱生,天理的核心是仁。
2.南宋朱熹:理学集大成者(1)“理气论”:理气一体,不可分割,理先于气,把天理视为万物的本源。
(2)“心性论”:把“人欲”和“天理”对立起来,提出“”,天理是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伦理道德,实际上是为封建统治秩序辩护。
(3)“修养论”:强调“”,即通过接触天下万事万物,去体会对先天存在的“理”的感悟。
朱熹编注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南宋以后科举考试的教科书,朱熹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于孔孟。
二、陆王心学1.南宋陆九渊:心学创立者(1)是万物本原,“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2)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要进行内心反省就可得到天理。
2.明朝王阳明:心学集大成者(1)世界观:宣扬“宇宙便是吾心”等主观唯心主义的宇宙观,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认为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离开了人的思想意识,任何事物便不存在。
(2)方法论:提倡,认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往往被私欲所侵蚀,所以要加强道德修养,恢复良知的本性。
(3)实践论:强调。
◆拓展延伸:程朱理学认为“理”是世界本源,陆王心学认为“心”是世界的本源,但二者没有本质区别,二者都属于唯心主义,只是“理”的表现有外在的“理”和内在的“心”的区别。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1.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究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积极作用。
1.3宋明理学
5、《四书》《五经》的书影。“四书五经”作为 儒家经典的合称,最早出现于 ( ) A.春秋战国时期 B.两汉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仁者必然无私无畏、大智大勇、襟怀磊落、仁民爱物
“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存天理,灭人欲
三纲五常
陆王心学
材料一 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物理不 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 ──王守仁《答顾东桥书》
有一个叫杨茂的聋哑人听王守仁讲,人人都可 “心”是万物的本原 以成为圣贤,就以写字问王守仁。王问:“你 (心即理也) 嘴巴不能说话,耳朵也听不到声音,那你的心 能分得清是非吗?”杨答:分得清是非。王说: “只要你心中分得清是非,存在天理,你就是 个聋哑型的圣贤啊。”
同:世界的本原是“理”。 异: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 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 内在的“心”。
世界本原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背景:三教合一
程朱理学
影响
陆王心学
仁者必然无私无畏、大智大勇、襟怀磊落、仁民爱物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眼 朱珠 子子 高, 于鼻 孔孔 子子 。, 朱熹
眉 后先 生生 长, 于胡 先后 生生 。,
程朱理学
材料一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 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 都无该载了!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 ——《朱子语类》
“理”是世界的本原——理学 核心思想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材料二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 体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 所谓良知也。 ──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一 第3课宋明理学
3.政治理论----道统论(提出“理”的目标) 道——儒家的三纲五常、仁义道德;统—— 指圣贤相传之传统 核心——“正君心” 目的:巩固儒学在政治上的统治地位。
理学对儒学的发展体现在哪?
1、“道统论”进一步巩固了汉代以来儒学的 正统地位 2、从“天理”的角度重新阐释了儒学,实现 了儒学的哲理化。 3、把个人修养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强化 了儒学服务统治的政治作用和修养身心的社会 功能。
四、陆王心学
1.代表人物: 2.主要思想:
⑴陆九渊的心学理论: ⑵王阳明的心学理论: 3.评价:
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特别强调了自我的主动作用,有激励人们 奋发立志的积极意义。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差别
“敌机来了”
程朱理 学代表
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儒(根本)
(目的)
它是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
主要流派有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标志着儒家思
想的成熟。
一、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
1、魏晋南北朝,儒学面临的挑战与新发展:
魏晋南北朝,佛教和道教迅速传播,冲 击儒学的统治地位.
东汉时期明帝时(公元68年)为铭记佛法传入之功,修建了 这座白马寺。与孤零零的白马相比,北魏时期龙门石 窟的气魄已大不相同,历经几百年营建,石窟佛像达 到十万多尊,可以说是佛教盛行的写照和缩影。
强调:做学问的目的在 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 道理并努力实践之。 主张:扫落枝叶,直奔 主题。
陆九渊(1139-1193)
王守仁(1472-1529) 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物理不外于吾 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
心外无理”,心外无物
心自然会知 ,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 知弟(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 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致良知”
必修三专题一3宋明理学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1、消极: 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 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儒学士大夫积极维护封 社会主义道德:“仁、义、礼、智、信” 建统治秩序,还致力于社会道德教化工作) “温、良、恭、俭、让” 2、积极: 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 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讲求以理统情、自 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 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
3、参考:可取处:①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 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与国家的和谐的意识。 ②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 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③宋明理 学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促进 文明的进步。④宋明理学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 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 到这里方是长进。 涵养、致知、力行三者,便是以涵养为首, 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 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 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有道理吗?为什
么?
答案提示: 答案一:有道理。动物只有生存的本能,而人是 有思维能力的高级动物,能够通过一定的伦理 道德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建立合理的社会规范 与和谐的人际关系,以保证人类社会能够稳定 地、有秩序地向前发展。 答案二:没道理。朱熹提出的“五伦”观念是为 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它是旧有的封建的伦理 道德,是适应旧有的传统社会的意识形态,是 束缚劳动人民的精神枷锁
选择题
3.“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 物,何处惹尘埃?”这是唐朝禅宗大师慧 能的佛偈,其修炼的意境与下列哪种哲学 吻合 A.孔孟之学 B.老庄哲学 C.程朱理学 D.陆王心学
选择题
1.3程朱理学
程颢、程颐,北宋河南洛 阳人。颢与其弟颐学于周敦颐 ,合称“二程先生”。北宋儒 家学者,著名哲学家,北宋理 学代表人物之一。二程主张通 过格物致知体察天理;强调封 建道德的自我修养;认为“万 物皆出于理”。
北宋五子
主要成就
地位
理 周敦颐
结合《周易》解释《太极图》, 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依据。
——宋·文天祥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林则徐
五、对宋明理学的认识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宋明理学?
程 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积极:
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
①基本观点:
·理气论:理比气更根本,理不能离开气;
万物各有其理,万物之理归一。
·修养论:强调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
强调仁是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朱熹(1130—1200)徽州
仁者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婺源(今属江西)人,南
“存天理、灭人欲”
宋诗人、哲学家。宋代理
学的集大成者,继承了北 ·道统论:“三纲五常”、“正君心”
福建泉州老君岩 道教圣地武当山
宗教 佛教
来源
来源于印度 (外来)
教义
认为现实一切都是苦。人 们只能忍受。主张舍弃对现实 物质的追求,注重精神的修持 和对来世的向往。
东汉末年
道教主张以生为真实,追
道教
(土生土长) 求延年养生、肉体成仙。
“道曰今生,佛说来世”
《三教图》清·丁云鹏
此图绘佛、道、儒三教的创始 人释迦牟尼、老子、孔子三人于 一图之中,正在辩经论道,体现 了中国古代“三教合一”的社会 思潮。画面中,释氏坐于菩提树 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坐于蒲草 之上,与一身士大夫装束的孔子 相对。
1-3宋明理学
背景: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广泛传播,直接冲 请思考:这首诗反映了什么现象?这种现象 击着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使儒学的统 对儒学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治地位受到削弱。
“三教合一”含义:
在封建统治者的倡导下,在 理学卫道士的鼓吹下,节妇烈女 越来越多。据记载,清代仅安徽 休宁县就有2200多个“节烈”妇 女。这些妇女不仅有夫亡不嫁, 从一而终的“节妇”,还有丈夫 死后,以死尽节的“烈妇”;不 仅有未婚夫死不嫁他人的“望门 寡”,还有未出嫁的男方死亡以 自杀表明贞节的“烈女”。中国 的“节烈”文化,要求妇女为男 子守节,守得越苦越好,节得越 惨烈越佳。死了以后那些卫道士 的父母还附掌大叫:“死得好, 死得好!”
A c
6、下列引文,符合程朱理学思想的是: A、“夫盈宇宙者,无非物” B、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C、气者,理之所依也,无其器则无其道 D、良知既是天理
B
练习巩固
7、下列关于理学发展历程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北宋五子开创立了理学 B、朱熹建立了理学体系 C、陆王心学推动了理学新发展 D、王守仁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8、王阳明创立心学的主要目的是 A.对抗程朱理学 B.加强内心修养 C.维护封建统治 D.上升为统治思想
不靠“格物”: 材料二 王阳明曾经多次参与镇压 而靠内心的“自 农民起义和平定地方叛乱,由此 省”。
他认识到“破山中贼易,破心中 陆王心学的方法论 内心的反省,“致良知” 贼难”。
王守仁
知识· 梳理
宋 明 理 学
背景: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理 学 的 发 展 创立:北宋五子 成熟:南宋朱熹 发展:陆王心学
1.3 宋明理学
(二)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
基本观点 理气论:理比气更根本,理先于气,理离不开气;万物各 有其理,万物之理归一(客观唯心主义) 修养论:把握“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
强调“仁”和“仁者”,强调社会责任感。 社会政治理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儒家干预 政治的关键是“正君心”。
阅读以下材料,结合书本知识概括并理解二程和朱 熹的主要观点:
鹅湖之会 ·朱陆之辩(1175年)
学问需求易简功夫,从本心上着力, 不用耗费精力在前人的注疏里探求 精微。
易简工夫终久大,
支离事业竟浮沉。
朱熹
为学应格物致知,循序渐 进,广泛阅读古圣先贤的 经典。
陆九渊
(三)理学的发展——陆王心学
指以陆九渊与王守仁为代表的理学。 强调:做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努力 实践之。 主张:扫落枝叶,直奔主题。 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思想主张
材料一: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物理不外于吾 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
1、世界观: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即心是
世界本源。
材料二:心自然会知 ,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 知弟(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 不假外求。
2、方法论(思想核心):“致良知”。加强道德修
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
2、邵雍
邵雍(1011—1077) 字尧夫,谥康节,北宋哲学家。 其贡献在于,重新排列六十四卦,
试图揭示宇宙规律,进而解释人类 命运。
3、唯物主义者——张载
张载(1020-1077),北宋大儒,哲 学家,理学创始人之一,封先贤。字 子厚,学者称横渠先生。 其理学贡献: (1)开创“气学”一派; (2)理论上,严格区分天、道、心、 性等概念,准确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 旨和精神。
高中新人民版历史必修3专题1 3 宋明理学
三宋明理学知识点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1.儒学的困境(1)东汉末年: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
(2)魏晋时期:道教和佛教的广泛传播,直接冲击着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
(3)唐末五代之后,官方儒学不断受到质疑,儒学统治地位进一步受到削弱。
2.儒学复兴运动(1)唐代中后期①韩愈率先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提出了儒家的“道统”思想。
②李翱提出必须从“性命之源”的高度来理解孔子之道。
(2)北宋:士大夫们掀起儒学复兴运动。
知识点二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一种唯心主义哲学。
理学的出现不仅体现了儒学与时俱进的特点,也证明了儒学强大的生命力。
知识点三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1.朱熹的学说(1)理气论①认为理比气更根本,逻辑上理先于气。
②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不能离开气。
③万物之理终归为一,这就是“太极”中的阴阳变化。
(2)修养论①是以本体论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
②“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③仁者境界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3)社会政治理论:是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
①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只有达到仁者境界才算得道。
②儒家拥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利,干预政治的关键在于“正君心”。
2.朱熹对理学的发展将《论语》《大学》《中庸》《孟子》集为《四书》,并对之加以注解,使之成为理学的经典。
3.地位及影响(1)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
(2)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1.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
提出的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其名言是“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2.王守仁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1)他认为人是天地的心,“灵明”是人的心,是天理,是本心,是良知。
(2)学以至圣的修养关键,在于“致良知”;强调“知行合一”。
3.影响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3-1-3 宋明理学
高考真题
(2012〃海南单科卷〃4)魏晋时期,有人斥责 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 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 ,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 ) 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B.儒 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 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高考真题
(2012〃海南单科卷〃6)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 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 成万物。生,仁也” 。周敦颐在此所阐释的是( ) A.“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 B.孟子的仁政思想 C.阴阳互相依存的关系 D.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
二、宋明理学
义利云者,公与私之异也。较计之心一萌,斯为利 矣。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宋明理 虽公天下事,若用私意为之,便是私。 学与先秦儒学义利观的区别。 —— 二程 宋明理学:重义轻利 无所为而为皆义也,有所为而为即利也。 先秦儒学:先义后利 —— 张栻(湖湘学派) 但只要向义边一直去,更不通思量第二着。…固是 义有大利存焉,若行义时便说到有利,则此心只邪 向那边去。…不要做这一边,又思量那一边。 —— 朱熹
课堂练习
宋以后的宗族组织日益普及,儒者积极设计合理 的宗族秩序。如范仲淹、苏轼倡导族谱的编写,其后 庶民家族编写族谱成为传统。程颐与朱熹倡导庶民亦 设祠堂以祭祀祖先。明清时期,宗族设立祠堂也成为 传统。司马光编写书仪与朱熹编定文公家礼,都是要 为新兴起的宗族制定婚丧喜庆的生命礼仪。 宗族规范之上另有儒者主导的乡约之法,以作为 社会秩序的公约,主要内容是修德修业与生活互助。 ——摘编自台湾高中《选修历史(上)》(三民 版)
一、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和思想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 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 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 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 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 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大学·大学之道》
宋明理学
1宋明理学理学指宋朝以来的新儒学,又称道学。
它产生于北宋,盛行于南宋与元、明时代,清中期以后逐渐衰落。
广义的理学,即宋学,泛指以讨论天道性命问题为中心的哲学思潮,包括王安石新学、司马光朔学、苏轼的蜀学、二程的洛学、张载的关学、陆王的心学;狭义的理学,专指二程、朱熹为代表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学说,即程朱理学和陆王的心学。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之异同相同之处:(1)同属儒学,承继孔孟之道。
(2)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
(3)核心思想的实质以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过多的自然欲求。
(4)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
不同之处:(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是内在的心,(2)认识论不同: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发明本心”,进行内心的反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2李约瑟难题思想,文化,哲学角度的解答1、缺乏古希腊科学哲学思想中国古代没有完善的形式逻辑思想,很难产生严密的理论武器。
“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以及发现通过系统的实验可以找出因果关系。
我们可以知道古代中国是不具备“形式逻辑体系和通过科学实验发现因果关系”这两个基础的,所以在古代中国没有产生近现代科学,所以我国古代的一切技术只能归结为经验技术,而非科学技术。
2 、缺乏解放普通劳动者的发明思想中国古代文明的特征主要是技术发明。
大多数的发明创造并非是古代政府的有目的的创造,很难形成一个产业,一个大方向,大多数的发明来自于普通民众,很零散,无法集中利用,统一规划,发明力量无法有力发挥。
3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逻辑思想是整个文明与科学的极其重要的理论基础。
(1)东方思维方式通常不注意思维工具或手段的理性研究和系统锻造,而是注重工具的直接使用。
西方思维则不同,他们固然注意术的研究,注意思维手段及其他手段运用的研究,更注重工具的系统的锻造。
1、3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比较
程朱理学
学派 内容 同
陆王心学
儒学的表现形式(理学)
理;仁、礼; 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 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实质
影响
扼杀人们的欲求,有助于专制统治,对塑 造中华民族严格的道德性起积极作用.
程朱理学 认识“理”理是外在的,独 立于人存在的;
陆王心学 理是内在的“心”
异
实现“理”
格物致知 客观唯心主义
内心反省
哲学范畴
主观唯心主义
ຫໍສະໝຸດ 《赏花》 二程、朱子、阳明与友游园,时春风和煦,百花怒 放。 友问:为何百花如此美丽? 二程说:“天生的。” 朱子说:“对,天生的。” 阳明说:“天生是天生的,但这是我看到了,百花 才是美丽的。”
同: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异: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心 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 “理”。
天理的核心就是“仁”
政治思想: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仁”。
仁者能达到理的最高境界“孔颜之乐”
(二)理学的成熟
1.标志:朱熹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成为理学集 大成者. 2.主张和成就:
(1)理气关系论:①理先于气②理离不开气 ③万物皆 有理,这就是太极(客观唯心主义) (2)理学的修养论: ①区分教育的两个阶段:小学和大学,强调学习积累、 循序渐进。(憎思明辨,格物致知) ② 强调仁是人的爱心和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③ 仁者境界不仅是追求精神自由,还应有强烈的社会 责任心 (3)社会政治理论: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 (道的内涵:“三纲五常”. “正君心”) (4)为《四书》注解,成为理学的经典著作
“二十四孝”—郭巨埋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三教合一(宋明理学创立的背景)
1. 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的原因 (1)佛教盛行 (2)道教广泛传播 (3)儒学本身的缺陷 2. 儒学在困境中的变化和发展
重的不足。儒学在孔子创立之时,只是一些伦
(2)唐代中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3)北宋的儒学复兴运动
(1)儒、佛、道三家的相互影响和融合
儒学本身在思辩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着严
理原则和教条。在宋明儒学家看来,以往的这
些论证要么是“不备”,要么是“不明”。 为理学产生奠定基础
理学的概念 北宋时期,儒家学者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 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的义理。形成以 “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称之为“理学”。 理学的含义
道、佛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 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3. 王阳明的主要思想 (1)地位:心学的集大成者 (2)王阳明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 明中期以后的社会矛盾和封建专制统治的危机 整治人心 人心破坏 (3)主要思想 ① “心即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② “致良知” ③“知行合一”
3. 王阳明“心学”的特点
程朱理学 世界本原 理是外在的,独立 于人存在的; 的认识 陆王心学 理是内在的“心” 内心反省 主观唯心主义
B、佛教、道教迅速传播
C、佛教占统治地位 D、儒学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4、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是:
A、禅宗 B、理学
C、心学
D、道学
5、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分歧在于:
A、程朱理学强调格物致知
B、认为“理”是世界的本源 C、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 D、强调三纲五常
5、下列宋明理学家中,提倡“去人欲,存天理 ”观念的是: A、朱熹 B、程颢 C、周敦颐 D、王守仁
③要把握“理”,就要“格物致知”,探究万物以理解天 理 特点:
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道教思想 实质: 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三)陆王心学
1. 代表人物 (1)心学的创立者——陆九渊(南宋)
(2)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明代)
陆九渊 (1139-1193)
王阳明(王守仁)பைடு நூலகம்(1472-1528)
异 实现“理”
的途径 哲学范畴
格物致知 客观唯心主义
(1) 把天理转化为内在的良知,强调恢复内心 固有的封建道德观 (2) 吸收佛教“禅宗”的唯心思想 4.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实质 以儒家的纲常伦纪约束社会,遏制人的自然欲 求,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5. 陆王心学的影响 (1)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
材料二:乃有巨人名曰佛,自西来入我中国;有庞眉名曰 聃,自胡来入我中国,各以其人易中国之人,以其道易中 国之道。 —— 【北宋】石介 老聃是中国人,为什么石介说他“自胡来入我中国”?
阅读下列材料,归纳朱熹的理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材料一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 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 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 无所适而不在。…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 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 岂不是天理? 材料二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 智岂不是天理?”
3. 理学的成熟——朱熹的理学思想(南宋) (1) 地位:理学集大成者,孔孟后最著名的儒学 思想家 (2) 朱熹的理学思想 “理”,既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指人类社会的 ①理之源在于天理,天理就是三纲五常,是人性 的最高境界 当然原则,它适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
天理是世界的本原,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的道德伦 ②“存天理,灭人欲” 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③ 明确“物”的概念,“格物”的目的是明道德 之善,而非求科学之真
材料一:唐有天下,如贞观、开元间,虽号治平,然亦有 夷狄之风。三纲不正,无父子、君臣、夫妇,其原始于太 宗也。故其后世子孙,皆不可使。玄宗才使肃宗,便叛。 肃宗才使永王璘,便反。君不君,臣不臣,故藩镇不宾, 权臣跋扈,陵夷有五代之乱。汉之治过于唐矣,汉有纲正。 —— 程颐
程颐认为:“汉之治过于唐”的理由是什么?由此可知, 理学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3课
宋明理学
课程标准: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 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汉武帝后至隋唐时期儒学的演变
汉武帝以后:确立正统地位,呈繁盛之势
魏晋南北朝: 佛教盛行并本土化,道教广为传播 与儒学相互影响 隋朝: “三教合归儒”、 “三教合一” 唐朝:三教并行 为什么儒学的正统地位会受到挑战?
(二)程朱理学
1. 代表人物
二程指程朱理学的奠基 者,北宋洛学的创始人 程颢(1032-1085)、 程颐(1033--1107)兄 弟二人。
朱熹(1130-1200), 南宋著名思想家。 宋代理学集大成者。
2. 理学的创立——二程的理学思想(北宋) (1)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 (理学的核心) 个“天理”,先有“理”后有物。 (2)“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人伦即天理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 (3)提出“格物致知”的认 识论,把知识、道德和天理 联系起来 (把握“理”的方法:接触、 探究万事万物才能明“理”)
(3) 著作: 编著《四书章句集注》 3. 程朱理学的影响
(1)南宋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维护 封建专制统治 (2)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的自然需求; (3)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 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4)朱熹的学术思想 传及日本、朝鲜和欧洲
4. 小结
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 ① “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核心) ②“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 性 当人的私欲与天理发生冲突时,就要“存天理,灭人欲”
6、不符合陆王心学特点的说法是: 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B、“发明本心”以求理
C、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 D、理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去寻找
河南洛阳的白马寺建于东汉,是佛教传入我国后 第一座官修寺院,被尊为中国佛教“祖庭”和“释 源”,“中国第一古刹”。
★ 魏晋南北朝统治阶级对佛教的扶持; ★ 动荡和战乱时代,佛教宣扬的来生幸福 给予人民精神寄托; ★ 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僧尼不入户籍,可 逃避赋役,破产农民大量投身寺院,形成独 立的寺院经济;
知识拓展
什么是“知行合一”? “知”是心的良知,“行”即行动或事 物 “ 知行合一”即知行都产生于心,是一件 事的两个方面 用良知支配自己的 怎样做到“知行合一”? 行为实践 王阳明为什么提出“知行合一”?
朱熹主张知先行后、行重知轻,
王阳明继承朱熹重行的传统,但批判其割裂 知行的观点。
天理就是人性的美德
材料三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
“存天理,灭人欲”
材料一 王守仁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着山中 开花的树木问:“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山中树上的花 自开自落,同我心有何相关?”王守仁回答:“你不来 吸收佛教禅宗的 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 “心外无佛,即 花颜色一时明白过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材料一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 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清•戴震
2. 消极
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强调尊卑等级观 念,重礼轻法,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
材料二 郭巨埋儿 材料三 贞节牌坊
材料四 程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1、魏晋南北朝时,儒学的发展出现危机的 原因是: A、统治者反对儒学
2. 陆九渊的主要思想
材料 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宙便是吾心, 陆九渊的思想将理学发展到新阶段,号称“心学” 吾心即是宇宙。心皆是理,心即理也。 ──《象山先生全集· 杂说》
(1)“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即是“理” (2)反省内心即可得到天理,不必向外探求
与“格物致知” 发生分歧 鹅湖之会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凿于北魏至晚唐。现存 石窟1300多个,窟龛 2345个,题记和碑刻 3600余通,佛塔50余座, 佛像97000余尊。
在外来佛教传 入的同时,中国 的本土宗教道教 也在东汉时期形 成。东汉末年, 神仙方士之说、 阴阳五行之说与 道家学说的某些 部分杂糅起来, 形成了道教。
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和道家哲学思想有 机地结合在一起; 道教理论和儒家思想结合起来,提出道教 徒要以忠孝仁信为本; 佛教调整了与世俗 王权的关系,调整了与 儒学的关系,调整了与 民俗的关系。 隋唐时期,儒学发展进入 三教合一时期
心是佛”的思想
材料二 心外无理。心外无事。心即性,性即理。心即 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需外面添一分。
“心即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材料三 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 “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 之良知者,致知也。
“致良知”
加深理解
王阳明认为,“良知”就是孟子所谓的 “是非之心”,是人人都有的、先验的道德意 识,就是人固有的善性,它就是理。人天生具 有良知,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 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这就 强调了自我的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儒(根本) (目的)
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朱熹 程颐 程颢 (北宋) (北宋) (南宋)
陆九渊 王守仁 (南宋) (明朝)
二、宋明理学
(一)理学出现的原因和条件 1. 儒学的地位受到佛教和道教的冲击
2. 北宋需要复兴儒学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维护封建统治 3. 唐代中期和北宋的儒学复兴运动为理学的出 现提供了条件 4. 北宋重文轻武,实施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为 儒学复兴提供条件
(2)形成“心学”,完全成为君主专制统治的 精神工具;
(3)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文 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