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学要做到读-练-想结合
如何处理古诗词教学中的读写结合训练
如何处理古诗词教学中的读写结合训练在我们的平常教学中,我们经常将阅读中的读写结合训练“搬”到古诗词教学中,而在教授的过程中却发现所达到的实际效果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好,也就是达不到所预想的效果。
那么作为我们教授者来说,我们势必应该反思一下这种训练移在古诗词赏析中讲解是否恰当?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读写结合训练的认识以及它的适用情况。
一、“读写结合”的基本概念“读”是指阅读教学过程中语言文字积累的过程,包括理解和积累字,词,句,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写”是指知识的运用,是“读”的延续,延伸和发展。
具体指的是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进行写作训练,包括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把积累的知识运用到作文去。
“读写一体”也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贯彻以读悟写,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基本思想,以课文为范例,有侧重的讲解写作知识,巧妙地挖掘写作训练点,有重点的让学生练口,练笔,实现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完成从“读”到“写”,再回到“读”的能力的培养。
二、阅读中的读写结合训练阅读中的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是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最重要的教学方法,它贯穿在整个语文教学之中,初中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的主要途径有:它包括仿写,改写,续写,扩写,缩写,写读后感等形式。
是阅读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我们考阅读的目的所在。
如仿写七年级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一段话。
这段话中连续使用了一些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
仔细品味,然后写一段话,或叙述做某个游戏的过程,或描写蚂蚁搬家的经过,也试着用上一系列动词。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根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改写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原文是从小弗朗士的角度观察事物,以他的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来写作,“试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从上课到下课这部分的内容。
古诗词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古诗词教学中的读写结合古诗词教学中的读写结合石苏黔古诗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古代生活、传承古典文化的同时得到思想精华和文艺精髓的熏陶。
古诗词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注重考试内容,单纯讲解、朗读、背诵,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忽视了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抑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削弱了学生的思维力。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笔者认为,古诗词教学中也应该有读有写,读写结合。
一、艺术改写,锤炼语言在古诗词教学中,适时引导学生完成一篇主旨与诗词相同,或内容与诗词相同的,但体裁、人称等截然不同的习作,完成对古诗词的改写,用一种创新的形式对诗文进行诠释。
让学生通过想象描绘出全诗或者部分诗句的优美意境,是融理解、想象、表达、创造于一体的最佳方法。
教学《村居》时,围绕“赞美春天,热爱生活”为主题,可以抓住诗词中富有特点的人物和景物,如“草”、“莺”、“儿童”、“纸鸢”,让学生展开想象写出一段话。
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品尝到了创作的快乐。
二、合理扩写,再现情境有的古诗词,作者在创作中留有“空白”,使诗词在故事情节上有所跳跃,语言叙述中有所省略,给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留下空间。
教学中,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填补这些“空白”,进行扩写训练,使跳跃的情节变得连贯,简洁的语言显现出丰满。
如学习《石灰吟》时,可以让学生借助图片、录像、文字对诗中的“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展开想象,描述石灰在烧制过程中所经历的重重考验,继而与后面想象作者一生所经历的种种磨难相呼应。
充分利用诗词中“空白”,对学生进行扩写的训练,既再现了诗词的情境,丰富了诗词的内涵,也使学生与作者产生了情感的共鸣,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古诗词教学方法与策略
古诗词教学方法与策略
古诗词教学的方法与策略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诵读法:古诗词语言精练、含蓄、优美,首先要让学生抓住重点字、词,读准字音,了解字义,让学生大声朗读,努力做到“不求甚解”地读,读通,读好,读到朗朗上口。
在读中自悟,通过诵读去体味古诗词中的韵味。
2. 情境法: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图片、音乐等手段,创设古诗词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3. 讲解法: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的古诗词,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法,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含义和情感。
4. 讨论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5. 拓展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拓展阅读相关的古诗词作品,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古诗词的文化背景和艺术特点。
在策略方面,可以注重以下几点:
1. 注重积累:鼓励学生多读、多背古诗词,积累丰富的语感和文化底蕴。
2. 激发兴趣: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古诗词的学习中。
3. 培养能力:通过古诗词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4. 注重实践:通过写作、表演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古诗词。
总之,古诗词教学需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通过多种方法和策略的综合应用,提高教学效果。
如何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做到读写结合
如何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做到读写结合作者:黄丽霞来源:《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2013年第03期古诗词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板块。
我们常用的教学方法,一是逐句串讲,有读没写;二是简单的读加写,表现形式是先读后写,重读轻写。
如何解决读写分离的现象?笔者认为应立足于读的教学,结合写的要求,读写有效结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诵读纵观古人习文,诵读为第一要义。
诵读古诗词有助于学生欣赏其优美意境,领会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接受艺术熏染。
古诗词是富有音乐性的语言艺术,教师有必要向学生介绍古诗词的节奏和韵律。
如诗歌的节奏与句式有密切关系,一般四字句是两拍(“二二”式),五字句是三拍(“二二一”式),七字句是四拍(“二二二一”式)。
划分节奏不可以只看句式,还要联系意义的表达。
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两句诵读的节奏就应该是“二一二”式。
关于押韵,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不同韵脚对内容的影响,体会不同韵脚的美感效应。
如李商隐的《锦瑟》中押“弦、年、娟、烟、然”等字的“n”韵,显出迷惘、悠远、深沉,营造出梦幻般的氛围。
二、赏读新课标教材明确提出:“鉴赏诗歌应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
”1.读中悟意。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抓住诗歌中的意象,明白行文的大意,为进一步研读文本奠定了基础。
如读王维的《山居秋暝》,在清丽的语言中,学生感受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心情。
2.读中积累。
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诵读,非常有助于学生积累。
学生在诵读中积累了经典言语,培养了文言语感,沉淀了文化智慧,形成了人文情怀。
3.读中体情。
学生通过对古诗文的反复诵读,能感受到充溢于作品中的真情。
读李白的《蜀道难》,在诗情的跌宕起伏中,感受到失望与希望,也就读懂了诗人内心的苦闷与感情的激荡。
4.读中升格。
这里的“格”,是人格的“格”。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应注重三结合
部编本的小学语文教材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变化,就是古诗词的内容变多,而且体裁也更加多样,有律诗、绝句、词曲等,这说明现在对传统文化、经典篇目的学习越来越重视。
我国是一个诗歌大国,加强对古诗词的学习,也是对民族文化、民族情感的维系与传承。
将古诗词的学习结合生活,诗画结合、读写结合,这样不仅能提高孩子学习古诗词的能力,还能提高孩子的感悟力、想象力,陶冶情操,涵养民族文化气质。
一是注重联系生活。
古典诗词看似离现在的生活很远,其实不然,大自然中的山川、大海、花鸟、鱼虫都可以被诗人们摄入笔端。
虽然现在时代不同,可是那些曾在李白、苏轼笔下熠熠生辉的明月、清泉、柳绿、花红仍然簇拥在我们的周围,那一季的花香、秋凉的微漾,仍然会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
而且相比大人,孩子们对自然有着更为天然的亲近感,他们的感觉也更加敏锐。
所以,将对古诗词的教学融入孩子的生活中,如当秋风乍起时,教孩子记诵“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这样既学习了古诗,又增添了许多生活情趣。
二是注重“诗画结合”。
诗歌最大的特点除了强烈的抒情性,就是具有丰富的想象。
所以,在古诗词教学时,要让学生根据诗歌的内容展开想象,把诗歌中的文字变成头脑中的画面,并且能够用语言描述出来。
如在讲《敕勒歌》时,引导孩子想象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而且要说得较为流畅、生动。
这样既能让学生理解诗歌中营造出来的优美意境,又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训练言语表达。
三是注重读写结合。
在教学时,还可以尝试让学生创作诗歌。
只要先教一些基本的押韵、平仄的知识,小学生创作诗歌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笔者所执教过的四五年级的孩子能写出“重阳才启节,校园秋意浓。
白霜著青瓦,金菊散芳丛”“瑟瑟秋风似低语,纷纷细雨诉离肠。
楼前古树觉秋早,新凉花落使人伤”这样的诗句。
虽然不能算好,但是这种方式可以让孩子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诗歌语言凝练、意境深远的特点,从而促进他们更好地学习古诗词。
如何处理古诗词教学中的读写结合训练——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与古诗
阅读 中的读写结 合是语 文教学 的重要原 课 程标 准 》要求 : “ 诵读古 代诗 词有意识 地 或表 演 ,感情 升华进入状 态。最终提 高学生 则之 一 ,是提 高学生读 写能力 的最重要 的教 在 积 累、感 悟 和运 用 中 ,提高 自己的和 审美 的 审美 能力 ,体 会古诗词 的 内蕴美 ,丰富学
一
合作 ,感 受和谐 的欢乐 ,发 现的欣喜 。用 自
以上 的仿 写和 改写 ,都 是根据 我们 的课 己 的激 情演绎课 堂教学 的精 彩 ,接受 古典文
文特 点而定 出来 的 ,这项活 动的进行 有助 于 化 的浸 润和熏 陶,提高学生鉴 赏古诗词 的能
我们 的学生深 入理解 ,便罩住 了 。”改 写 悟—— 品——演 ”的流程 ,让 每次诵 读课堂
而在教授 的过 程中却发 现所达 到的实 际效果 法 国作家都 德 的 《 最后一课 》,原 文是从 小 都变成 充满人 的情感 、有着 审美 的要 求的探
并 没有我 们想 象的那 么好 ,也就是 达不 到所 弗 朗士 的角度观察 事物 ,以他 的思 想感情 变 究过程 。通过课 题研究 ,采用分组 “ 读—— 预想 的效 果 。那 么作为 我们教授 者来说 ,我 化的线索来写作, “ 试 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 悟—— 品——演 ”的流程 ,从 中读 出兴趣 , 们 势必应 该反思 一下这种 训练移 在古诗 词赏 人称 ,改写课 文 中从 上课 到下课这 部分 的内 感受情 趣 ,悟 出妙趣 ,使学 生在课堂 上学 习 析 中讲解 是否恰 当?下 面我将从 以下几个 方 容 。” 面谈 谈我 对读写 结合训练 的认识 以及它 的适 用情况 。
想 ,以课文为 范例 ,有侧重 的讲解 写作知识 , 提高学 生的写作 兴趣 。借以提 高学生 的读写 涵 ,升腾起相关 的画 面 ,这样将文 字语言 的 巧妙 地挖 掘写作训 练点 ,有重 点 的让 学生练 能力 ,不仅是有效途径 ,而且是必要途径 。
古典诗词课堂教学要读写结合
古典诗词课堂教学要读写结合-中学语文论文古典诗词课堂教学要读写结合魏美中国古典诗词诸如《船泊瓜洲》(王安石)、《长相思》(纳兰性德)等,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时,将学生的习作训练渗透于学生的古典诗词诵读、理解、默写等过程之中,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和记忆,还能够很好地体现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和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着密切的关系,单说写作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要追问阅读的程度。
”(叶圣陶语)那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如何探寻古典诗词阅读与写作的链接点,引导学生进行相得益彰的古典诗词读写结合呢?一、全新演绎:改写文本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古典诗词《清平乐·村居》(辛弃疾),不仅采用白描的形式叙写了一个以“农家乐”为主题的故事,还用人物速写的手法勾勒了这家农户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醉里吴音相媚好”的“谁家翁媪”、“锄豆溪东”汗如雨下的“大儿”、在自家庭院“正织鸡笼”的“中儿”,“溪头卧剥莲蓬”的“小儿”等。
教学这首古典诗词文本时,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诵读、理解、默写等学习内容之后,还应该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的主旨、内容、环境描写等,让学生在深入感知这首词的主旨、内容、环境描写等的基础上,以全新的文学样式再度演绎课文:将这首词改写成400字左右的写人记事的记叙文。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减少学生改写这首词的难度,改写前,我们必须对学生做如下多方面的具体指导:(1)用第三人称写;(2)合理想象词中人物翁媪、大儿、中儿、小儿等的年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3)合理想象词中人物的生活环境和劳动场景等。
如此,学生在改写前,必定细细思量这首词的内容和主旨;改写后,学生不仅能加深理解和记忆这首词,还能由此初步学会写作记叙文的具体方法:必须交代清楚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同时还要辅之以相应的环境描写、人物外貌描写和人物心理活动描写等。
古诗词教学中读和写的落实
古诗词教学中读和写的落实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瑰宝。
古诗词的诵读有利于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而陶情冶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了古诗词后的写,又有利于学生真正掌握古诗词内容,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培养合理的想象力,表达自己的思想。
读和写的结合,是学生从学知识到用知识的过程,因此,读和写的落实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显得较为重要。
一、读1、粗读朗读时眼睛所感知的文字,耳朵所听到的声音,传达到人的中枢神经,增加了大脑皮层的刺激渠道,人脑对诗词进行综合整体的反映,从而形成表象。
如上《木兰诗》,学生通过粗读,从整体上感受文本,加上自己平时从电影、电视、碟片中看到的东西,可大致知道课文讲的是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
2、听读学生从粗读中已感知诗词,形成表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听录音或教师朗读。
精彩的朗读,把无声的文字转化成更能表情达意的有形有声的语言,再现诗词描绘的图景和情景,文中的美感内涵与学生的心理结构产生了某种对应关系,由此激发学生心理上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反应,加深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3、品读品读字词。
教师有目的地指导学生朗读,把抽象的文字转化为生动的艺术形象,让学生在品读中巩固知识,体会意蕴,得到审美享受。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有两句笔力千钧的话“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个“蒸”字,学生品出了云梦大泽水汽蒸腾的的景象,它像馒头刚蒸好时的蒸气一样,活现了雾气笼罩蒸腾的飘渺之感,写出了水气浩淼,水天相接的恢宏气势;“撼”是用力摇的意思,洞庭湖的水把岳阳城都摇动了,可见洞庭湖水澎湃动荡的力量之大。
两句诗写出了洞庭湖的壮观景象。
刘方平的《月夜》中有“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两句,“偏知”写出了诗人的自得,他从虫芥之微而知寒暖之候;一个“新”字,是“初”的意思,它既反映了作者内心的欣悦之情,也包含了对乡村生活的深情;一个“透”字,给人以生机勃发的力度感。
刘禹锡的《秋词》中“晴空一鹤排云上”中的“排”字,鹤推开白云,直冲云霄的气势是何其大啊!它把诗人的豪迈乐观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读练结合”在第二学段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故 事 ”,四 年 级 上 册 开 始 要 求 “用 自 己 的话 说 一 说 , 忆 山东 兄弟 》中的 “独 在 /异 乡 /为 异 客 ,每 逢 /佳 节/倍
讲一讲 意思 ”“交 流 自己的感受 ,积 累相关 内容 的古 思亲”。也有“二二二一 ”,如 《望天 门山》后两句 :“两
诗”,四年级下册要求 学生 “想象诗 句所呈现 的画 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Et边/来”。通过节奏 ,借
E-mail:jxyglxxb@163.tom
袭 管理2018年2月15日
·41·
“读 练结 合’’在 第二 学段 古 诗词 教 学中的 运 用
浙 江余姚 市梁辉小 学 周丽亚 邹渭灿
纵 观人教版 语文 教材第 二学 段古诗 词 的课 后 1.讲 究节奏
练 习,不 难发现其 中都有“读 一读 、背一 背”“用 自己 古诗词的朗读跟现代文 、儿歌 、现代诗歌不一
江上秋风动剖碉。
一 、 随读 巧练 。初步 感知
知 有 儿童挑促 织 ,
叶圣 陶先 生说 过 ,阅读 一篇 课 文 的第 一 步 ,应 当
夜深篱落一灯网 。
是 “通 读全 文 ”,“知 道文 章 之 大概 ”。在这 一 阶段 ,不 类 似这 样 的古 诗词 很 多 ,教师 在 执 教这 样 的课
情 的最 佳 手段 。 因此 在 朗读 教 学 中我 们不 能蜻 蜓 点 朗上 口,吟得有滋有味,读出古诗词特有的味道。
水 ,草草 收兵 ,也不 能 随意地 、漫无 边 际地 朗读 。读 要 3.善 用标 点
有 目的 、有 层 次 、有方 法 。
教 学 中有 许 多教 师 关 注古 诗词 的 品析 ,尤 其是
读写结合,教好初中古诗文
读写结合,教好初中古诗文作者:李俊华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 2019年第6期李俊华古诗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用明快的节奏感、凝练的语句以及丰富的想象力,抒发作者的情感以及对社会生活的态度。
一些经典流传千古、经久不衰,是因为这些古诗词在写作技巧和方法上,有着出类拔萃的精华,值得一代又一代的人去研究和借鉴。
作为初中的同学学习古诗文,除了传统的诵读之外,还可以采取读与写结合的策略,以读导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相辅相成。
一、原诗文的引用原诗文的引用是习作中,最常用和最便捷的方法。
能够选入初中语文教材的古诗文,都是堪称经典、耳熟能详的佳作,这些作品浓缩了艺术和智慧的精华,将这些“精华”直接引用在日常写作中,能起到奇文瑰句、辞藻典雅的成效。
例如《望岳》这篇课文,教师可以引导同学逐句理解文本意思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提出片段写作练习,要求题材不限,内容不限,但是习作中必须出现文本中的经典名句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等。
同学们展开发散性思维,发挥想象创作出各种内容丰富精彩的片段。
这样的教学设计,就是原诗文引用的读写训练。
多次练习,同学就能够孰能生巧,将所学的经典引用到日常写作中,提高写作质量。
教师在习作引导中,可以指导学生直接引用原诗文作为习作的开头或者结尾,起到开门见山或者升华主题的作用。
也可以将一些名句佳作直接引用,作为某一论点的论据,提高论据的说服力。
例如一个同学在写《春天的脚步》,用“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作为文章的开头,这就是引用了《次北固山下》里的原句。
这样的使用极富有情境感和韵味,读来让人立马体会到进入初春的那种感觉,激发读者继续往下阅读的欲望。
二、根据古诗文选取习作的素材流传至今的经典佳作,反映的都是作者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生活情况、思想感情,呈现给我们历史画面感。
例如被誉为“诗圣”的杜甫,他的作品则记录了他那个年代的社会风貌。
阅读他的古诗文就是对他所生活的社会背景的了解,掌握他的古诗文中的一些内容和感情,则可以给我们习作带来写作素材。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应注重“三结合”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应注重“三结合”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代表之一,也是我国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
而在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三结合”,即将古诗词教学与生活实际、教材内容、学生兴趣相结合,让学生能够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更好地理解并掌握古诗词。
一、古诗词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很多小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往往感觉和自己的生活实际有些远离,甚至认为古诗词只是一种无趣的、陈旧的文化。
因此,教师应该将古诗词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词。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寻找与古诗词相似的景物、情节、感受等,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诗词中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走进自然、文化等背景,了解古诗词的来源与背景,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教学的依据。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材内容,选取古诗词的经典篇目,进行精讲,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
同时,在讲解古诗词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特点,避免一味灌输,以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审美品味和文化修养。
在小学阶段,学生对于文学的欣赏能力还比较薄弱。
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方式和方法,激发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形式,将古诗词与生动的表演相结合,使学生在欣赏古诗词的同时,还能感受到美好的艺术享受。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讲述作者的生平、创作过程等,激发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体验的综合发展。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应注重“三结合”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应注重“三结合”
古诗词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应注重“三结合”,即结合课文、结合生活、结合实际教学,使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既能够享受诗词之美,又能够真正领悟诗词的内涵和价值,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语文素养。
结合课文进行古诗词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语文知识水平,选择一些经典的古诗词作为教材,结合课文的内容和语言特点进行讲解和学习。
教师可以用生动的语言解读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诗歌的美丽与内涵。
在教学《登鹳雀楼》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描写,感受到诗人通过对雀的描写来抒发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结合生活进行古诗词教学。
古诗词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瑰宝,蕴含着丰富的生活智慧和审美情趣。
教师可以通过唱、读、讲、演等多种方式,将古诗词与学生生活中的实际情境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在教学《白日依山尽》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日出与日落的变化,感受到诗中的山水景色带给人的美好感觉,并与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美好瞬间进行对比和共鸣。
结合实际教学进行古诗词教学。
古诗词既是文学艺术作品,也是语言的载体,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实际的教学活动来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运用。
在教学《望庐山瀑布》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庐山的景观,感受瀑布的声势和水气的湿润,进而通过亲身体验来理解诗中描绘的景色和情感,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古诗词的内涵。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应注重“三结合”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应注重“三结合”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如何进行古诗词教学呢?我认为应注重“三结合”,即“内容与情境的结合、知识与实践的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
首先,内容与情境的结合。
古诗词是历史的产物,具有时代背景和文化内涵。
在教学中,我们要把古诗词的内容融入到情境当中,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意义。
例如,我们可以带领学生了解唐诗《登高》的背景,引导他们品味其中的山水之美和忧国忧民之情。
还可以让学生在自然环境中体验古诗词所描绘的美景,如让他们在草地上望着天空,感受杜甫《望岳》中的“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之句所抒发出的壮怀激烈之情。
其次,知识与实践的结合。
在古诗词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其中的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其中的真知。
例如,在教学唐诗《静夜思》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宿舍或家中安静地床上躺下,感受夜晚的静谧和思绪的波动,进一步领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诗意。
又如,教学唐诗《春晓》时,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去公园、田野中观察自然万物的生机和勃发,让他们更深刻地感受到“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神韵。
最后,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
随着时代的变迁,古诗词的意义也在不断演变和丰富。
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古诗词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性,并引导他们将其运用到现代生活中。
例如,在学习《滕王阁序》时,我们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其中阐述的关于态度和追求的精神,在现代生活中运用到工作、学习等方面。
又如,教学唐诗《悯农》时,我们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其中反映的关于生产劳动的认识,在现代生活中推广爱农、爱粮、崇尚劳动的价值观。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应注重“三结合”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应注重“三结合”古诗词是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应该注重“三结合”,即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学内容和结合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词,增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感。
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在古诗词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和方法。
对于一些比较抽象或深奥的古诗词,可以通过图画、故事等形式引导学生理解,让学生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还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情感经历等,引导他们理解和感悟古诗词中的情感和内涵。
要结合教学内容。
古诗词教学应该灵活多样,不仅要涵盖经典的古诗词作品,还要注重选择与学生生活和成长经历相关的古诗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产生共鸣,并且能够体会古诗词中的情感和意境。
教学内容还应该注重选取一些优美的、易于理解的古诗词,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触古诗词,激发他们对古诗词的浓厚兴趣。
要结合教学方法。
古诗词教学不应该单一,应该多方位、多元化地进行。
可以通过课堂朗诵、分组朗诵、情境表演等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古诗词的韵律美和表现力。
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如音频、视频等,使学生在感知和理解古诗词的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和艺术鉴赏能力。
教师还应该在教学中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古诗词中的意义和情感,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古诗词教学需要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和语言表达能力,实现“三结合”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古诗词教学更加有针对性、有效性和趣味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应注重“三结合”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应注重“三结合”
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小学生的语文教学来说,古诗词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
为了使小学生更好地学习古诗词,教师应注重“三结合”,即内容与形式的结合、文化与生活的结合、理解与感悟的结合。
教师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应注重内容与形式的结合。
对于小学生来说,把握古诗词的内容是基础,而形式则是表达的方式。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古诗词的背景、寓意等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内容。
并且,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朗读、模仿等方式来感受古诗词的形式美,培养学生对于押韵、平仄等的敏感度,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教师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应注重文化与生活的结合。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哲理。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古诗词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等,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古诗词的意义和价值。
教师也应引导学生将古诗词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使学生能够把古诗词的内容运用到生活中,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实践能力。
教师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应注重理解与感悟的结合。
诗词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它以简练的文字表达丰富的意境和感情。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阅读、欣赏古诗词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从文字中感受诗人的意境和情感。
教师还可以提出一些思考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从而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朗读训练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古诗教学对于小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和修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而古诗的朗读训练在古诗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提高古诗的朗诵水平。
本文将从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朗读训练展开讨论,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古诗朗读训练,以及训练的方法和技巧。
一、古诗朗读训练的重要性古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诗以其优美的韵律、深刻的内涵和精练的语言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古诗的朗读训练对于小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它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涵和意境,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感和语文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文修养。
古诗朗读训练要求学生在诵读古诗的能够准确地把握古诗的韵律和语调,体现出古诗的音韵美和意境美。
在训练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不断地反复朗读,培养自己对古诗的深刻理解和艺术表现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古诗朗读水平的目的。
1. 选择适合学生的古诗在进行古诗朗读训练时,首先要选择适合学生的古诗。
古诗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理解能力来确定,避免选择内容过于深奥或语言过于精练的古诗,以免对学生造成过大的挑战。
2. 分析古诗的韵律和意境在进行古诗朗读训练之前,老师需要对所选古诗进行分析,包括韵律、意境等方面的分析。
老师要向学生详细解释古诗的文学特点和艺术表现手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涵和意境。
3. 模仿朗读在进行古诗朗读训练时,老师可以进行模仿朗读,即示范朗读古诗,让学生模仿老师的语调、语速和情感表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朗读要求。
4. 反复朗读古诗朗读训练需要进行反复朗读,学生需要通过反复朗读,逐渐熟悉古诗的韵律和语调,提高古诗的朗读水平。
也可以自己进行录音,不断地反复听自己的朗读,找出不足之处,加以改进。
5. 背诵古诗在进行古诗朗读训练的学生还可以进行古诗的背诵训练,通过背诵古诗,可以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涵和韵律,提高古诗的朗诵水平。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应注重“三结合”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应注重“三结合”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学表现形式。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既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又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审美情趣,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要想让小学生真正领会古诗词的内涵,就需要注重“三结合”,即内容与生活相结合、情感与理性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应注重内容与生活相结合。
古诗词是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思想情感。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唱和解说,让孩子们了解古诗词的内容,让他们感受到其中的情感和情怀。
老师还可以通过生活中的事物和情境,让学生们了解古诗词中所描述的景物、情感和人物形象,使古诗词与生活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应注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但它并不是与时代脱离的,它的魅力在于其永恒的价值和内涵。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古诗词和现代生活、社会相结合,引导学生们思考古诗词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
老师还可以通过现代的表现形式和工具,让古诗词在学生们的日常生活中得到应用,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感受古诗词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应注重“三结合”,既要注重内容与生活相结合,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古诗词的内涵;又要注重情感与理性相结合,使学生在感性和理性的结合中领悟古诗词的魅力;还要注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使古诗词在学生们的日常生活中得到应用。
只有通过“三结合”的方式,才能让古诗词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更加富有现代意义,让学生们真正领会古诗词的内涵,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文字能力和审美情趣。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朗读训练古人云:“朗读乃中华文化之根本”,朗读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朗读训练是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的环节。
下面,我将从古诗的朗读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策略等方面来谈一谈。
古诗的朗读训练对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发音准确性以及文学素养的提升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朗读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正确使用语言,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让他们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通过朗读训练,学生的发音准确性也可以得到提高。
古诗中有一些特殊的词汇和发音,在朗读过程中,学生需要准确地吐字和把握韵律,这对于他们的发音训练非常有帮助。
朗读古诗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让他们对古诗产生浓厚的兴趣,提升他们的审美意识和文化修养。
古诗的朗读训练需要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示范朗读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动力。
教师可以选择一首优美的古诗,用正确流畅的语调和动听的声音来朗读,然后请学生跟读。
这样能够使学生在模仿中逐渐掌握古诗的基本朗读技巧。
教师还可以利用录音帮助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教师可以事先录制好古诗的朗读示范,并与学生一起听录音,学生可以边听边模仿,从中感受到正确的读音和语调。
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朗读比赛等形式来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
组织朗读比赛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心理和参与热情,培养他们的朗读兴趣。
古诗的朗读训练需要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教师可以通过分析古诗的韵律、语调和意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涵。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品味古诗的美丽语言和富有情感的表达,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教师可以通过配合动作指导学生的朗读训练。
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简单的动作指令,比如拍手、点头等,帮助学生通过动作来掌握古诗的节奏和语调。
教师可以通过分组合作来进行朗读训练。
学生可以分组进行合唱式的朗读,通过合作学习来提高朗读效果。
古诗的朗读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教学要做到读\练\想结合
诗(词)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体验,是人类精神园地里永不老去的童心梦幻,是文学的源头,是艺术审美金字塔的顶端,是个性抒发的最近途径。
可是,当代中学生感到诗歌特别是中国古典诗词越来越遥远,越来越陌生。
当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民族情感的古典诗词从广大中学生的精神生活中逝去时,这是何等可怕可悲的事情。
从现行初中语文教材来看,古典诗词所占的份额还是比较大的,其目的就是要让广大青少年从初中开始就要广泛的接触古典诗词,了解古典诗词,进而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美。
正因为如此,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古典诗词的时候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突破。
1.诵读
诵读是培养学生感受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学诗词也要从读开始,教师应重视这一环节,“三分诗七分吟”“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
在课堂中,要尽可能让学生多,反复的读,通过读去体味诗词中的韵味。
当然,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朗读的指导。
而指导朗读时应注意强调以下几点:一是要学生在朗读时放得开,尽情投入;二是要读对诗词的节奏,当然老师要讲解一些关于节奏的知识,例如从音和意上划分,五言七言朗读的一般规律等等;三是要溶入感情,读出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当然这也要随感受力的提高而逐步达成。
相信在读之中,学生定能对诗词有
一定的感悟。
采用读思相结合的方法,采用一读解决一问题的模式。
例如,一读诗词,读准音;二读诗词,读准节奏;三读诗词,弄明诗词意;四读诗词,体会情感。
这样做,能使教学显得思路清晰,有条不紊,也较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反复吟咏,创造激励探究问题的热情和责任感的情境汉语言文学讲审美、体验、感悟、直觉,体现了汉民族独特的心理结构和思维方式。
钱理群说:“中国传统文化根本上是一种感悟的文化,而不同于偏于分析的西方文化。
”用方块字连缀而成的中国古典诗词,一直洋溢着一种独具魅力、生生不息的灵性风韵。
灵性是古典诗词的一种鲜活气脉,故非吟诵涵咏不足以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韵。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深乎义。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口诵心惟,咀嚼体悟,共鸣感奋,润养身心,化育灵魂,铸造人格的支柱,积蓄精神的原动力。
古典诗词教学需要激情,需要陶醉,需要发现。
吟诵涵咏创造了令人陶醉、充满激情的学习情境,促使主体与主导、作品与读者进行深刻对话,激励学生探索的热情和责任感。
诗教足以养心。
诗词教学就该多一些声并茂的诵读,少一些学究解经式的分析;多一些陶情冶性的快乐,少一些正襟危坐的严肃;多一些联系自我的体验,少一些微言大义的挖掘。
2.设计问题,细化教学内容
例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在读得差不多,吟咏得差不多的时候,教学这首诗就可以设计以下一些问题,深化教学内容。
1、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的本体喻体分析正确的是()
a、本体:雪。
喻体:春风。
b、本体:春风。
喻体:雪。
c、本体:雪。
喻体:梨花。
c、本体:梨花。
喻体:雪
2、分析诗歌内容有误的一项是()
a、“北风……飞雪”写边塞风狂雪早。
“卷”“折”从正面、侧面描写狂风怒号,遍地肃杀的景象。
b、“将军……难着”写天气的奇寒。
将军的手冻僵了连弓也拉不开,都护的铁甲也冷得不敢穿上。
c、“瀚海……里凝”两句转写野外雪景。
放眼雪原,冰雪覆盖,纵横交错,抬望天空,阴云密布。
“愁”“惨”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
d、“中军……羌笛”描写饯别的情景。
此句扣题,连举三种乐器,
运用借代方式,写出送别宴上的热闹情景。
3、与“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一句诗“____ __,___ ___。
”
4、判断下列问题
①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胡琴琵琶与羌笛”句,并列三种乐器而不写音乐本身,但仍能间接传达出一种热闹的场面。
b、“风掣红旗冻不翻”,雪大风小,红旗一动也不动,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传神地写出了天气的奇寒。
c、“雪上空留马行处”,既写出了作者对行者的难舍而留恋,也表现了自己归期未卜而惆怅的心情。
d、诗歌主要写雪景,而作者在那白雪的背景上设置鲜红一点,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洁白,更寒冷。
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
②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诗人的联想:诗人望着披上银妆的树木,忽然觉得置身于大好的春光之中,仿佛是强劲的春风,一夜之间催开了千树万树的梨花。
这个新奇的联想,表现了诗人的开阔胸襟,又写出了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
b、“狐裘不暖”,“锦衾薄”,“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都生动地说明了边地雪天的奇寒叫人难以忍受。
c、“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渗淡万里凝”,“百丈冰”是夸张的写
法,极言奇寒,也暗寓“行路难”之意;“愁云惨淡”是为了写气氛。
这一幅图景跟开关的那一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显示了诗人思想感情上的矛盾:一方面他热爱边地特有的风光,另一方面武判官的“归京”又牵动着他的乡土之思。
d、“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山回路转”,是说一直走到“山回路转”处人马不见为止;“雪上空留马行处”是说所见惟有马蹄痕迹而已,其中最传神的是一个“空”字,诗人的种种情态俱在其中。
参考答案: 1.c。
2.b。
3.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5、
①b②d
3.举一反三,学会自学
学无定法,但贵在有法。
方法学到家,怎考都不怕。
只要对学习古诗词的方法掌握好,就能达到一个较理想的自主状态。
所以在教学诗词时,一定要进行学法的指导渗透,以求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灵活掌握方法。
例如学生在堂上第一次接触到古诗词时,可以给学生介绍欣赏古诗词的一般方法的第一步是什么。
当到某一相应环节时,再结合讲授内容提方法。
教授另一首诗词时,也会不厌其烦地让学生回忆方法,解决问题,尽量让学生活学活用。
当每一次利用一首诗词完整地讲完方法时,就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方法举一反三,自学一到两首诗词,圈点批注,质疑,然后师生合作探究,进行互动的讨论。
4.启发联想和想象,进行诗词文本与生命灵魂的对话
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贵在含蓄,时空跌宕,跳跃腾挪,非联想、想象不能领悟其意境、意趣。
““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字风流,境界全出。
就要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再现春江碧透、柳绿桃红、蜂蝶翩跹、莺飞鸟鸣或者月影姗姗、风来花动、含羞逗影的情景,才能领会诗句深邃的意蕴和含蓄的感情,获得阅读欣赏的愉悦和二次创造的满足。
古诗词浸润着汉民族的审美意趣,多借景抒情、体物写志、咏史寄兴、即事感怀,又多用映衬渲染、虚实相生、动静互见、拟人比喻等表现手法,这些更需要也更能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读者只有放眼广袤的天地,想象漫天飘雪、千山皆白的寥廓凄清的背景烘托下的一叶孤舟、一竿鱼钓和一孤苦老头,才能走进一个在宦海中虽几遭打击几度浮沉仍痴守节操、孤寂愤怨的灵魂深处,实现跨越千年的灵魂对话。
联想和想象在诗词学习的课外活动重要。
总之,在教学古诗词的时候,做到读、练、想结合,就能收到预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