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评价科举制
•积极影响:
•
打破了贵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
了中央集权;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有一定合理性
;保证有相当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提高创造
了条件;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风的风尚。
•消极影响:
• 考试的内容多不超出儒学经典范围,特别是八股取
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和创造精神的人。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地方无条件
服从中央,中央无条件服从皇帝(带有浓厚
的人治色彩)。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 • • • • • • • • • • • ——体现了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管理水平 (1)夏启开始——世袭制 (2)战国秦——军功授爵制 (3)汉朝——察举制(重品行)。主要途径:孝廉 (4)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重门第)。 主要依据:门第高低 (5)隋唐宋元——科举制(重才学)。把读书、考试 与做官联系起来,打破门第特权垄断,扩大人才 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促进教育发展。是封 建选官制度一大进步。 (6)明清——科举制逐步走向没落。 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
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
形成于秦 皇帝制 :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 中央:三公九卿制 地方:实行郡县制
说明: (1)各级官员由皇帝任免; (2)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 建国家; (3)秦始皇创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奠定了中国封建 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朝所沿用。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的确立 皇帝称号来源:三皇五帝 皇位世袭 基本特征 皇帝独尊
皇权至上 皇帝制度本质: 君主专制
中国古代制度
中国古代制度㈠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大体包括:行政、官职、称号、法律、军事制度等1、行政区划制度夏商九州:«尚书.禹贡»载:中国分为〝冀、兖、青、徐、杨、荆、豫、梁、雍〞九州西周封建制〔分封制〕:周天子把新战胜的地区和人民,分给自己的弟子、亲戚、功臣,从前部落首长的后代,由他们去建立诸侯国。
春秋十二诸侯:鲁、齐、晋、楚、秦、宋、卫、陈、蔡、曹、郑、燕。
后又兴起吴、越等。
战国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秦郡县制:国家由中央、郡、县三级机构组成行政机构,分天下36郡。
中央和地点各级官员均由皇帝任免。
由此,县作为基层政权一直未变。
汉:州、郡、县唐:道、郡、县宋:路、郡、县元:设〝省〞。
〔从此,有了〝省〞的名称〕明清:省、府、县。
〔连续至今〕2、职官制度〔1〕中央官职先秦:由于实行分封制,家天下,因此各诸侯国没有统一的官制秦代:建立中央集权的三公九卿制,中央和地点各级官员均由皇帝任免。
以后各代继承进展,逐步形成完整的从中央到地点的考核、任命、升迁、罢免等官职制度。
三公〔中央最高级官员〕: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全国事务,是皇帝的助手。
太尉:协助皇帝掌管全国军队。
御史大夫:掌图籍章奏,监察百官。
九卿〔三公之下〕廷尉,掌管司法;治粟内史,掌管国家财政税收;奉常,掌管宗庙祭奠礼仪;典客,处理国内各少数民族事务和对外关系;郎中令,掌管皇帝的侍从警卫;少府,掌管供皇室需要的山海地泽收入和官府手工业;卫尉,掌管宫廷警卫;太仆,掌管宫廷车马;宗正,掌管皇帝宗族事务。
〔隋〕设立三省六部制三省:尚书、门下、内史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吏部:掌管官员的任免,考核,升降户部:掌管全国的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礼部:掌管学校,科举,国家的祭礼兵部:掌管全国军政刑部:掌管刑法,狱讼工部:掌管工程,屯田,水利〔唐〕沿用三省六部制。
李世民正式定名六部,至清代未变。
〔清〕沿用三省六部制。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1)宗法制(贵族政治)的基本内容:(1)性质: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内容:是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是用规定宗族内部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宗族中的地位,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以血缘为纽带)(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3)观念(对现今社会的影响):亲亲尊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男最女卑、尊祖敬宗、裙带关系、隐蔽心理、家国一体。
家族、宗祠、族规(2)分封制(贵族政治)基本内容:(1)内容: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2)义务:被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等义务。
权利:受封诸侯在他们的领地,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
(3)影响:森严等级制度、姓氏、地方行政制度,间接层级管理2、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的君主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形成(1)皇帝制度的创立秦始皇首创皇帝制度。
皇位世袭、皇权至上。
这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2)秦朝的丞相、御史大夫与太尉以皇权为中心比较完备的中央政权组织。
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
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负责,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3)郡县制(地方行政制度)的建立郡县制始建春秋,秦朝推广到全国。
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
郡守、县令或县长由朝廷(皇帝)任命。
郡县制的建立,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府直接有效的控制,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标志着贵族政治被官僚政治取代。
(4)汉朝郡国并行制和元朝的行省制度(地方行政制度)郡国并行制:汉初刘邦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即郡县制和分封制同时实行)。
汉武帝时,推恩法,逐步削弱王国势力,行郡县制。
行省制度:元代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地方行政制度政治制度主要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及其与之相关的政治领域的各项制度,它由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之服务。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经历了不断改革、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纵向知识梳理一、皇帝制度公元前221年,秦兼并六国。
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并规定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凡行政、军事、经济等一切大权均由皇帝总揽。
从此,皇帝成为我国封建时代历代王朝最高统治者的专称。
从秦始皇起,皇帝的特权从制度上进一步明确。
明代,皇帝废除宰相制度直接统管政府,并建立庞大的宦官机构和厂卫制度,实行专制特务统治,皇帝制度走向极端。
明末清初,我国著名的思想家黄宗羲针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激烈的批判。
他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在19世纪末的维新变法运动中,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以君民共主的君主立宪政体代替君主专制政体。
资产阶级革命派则主张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实行民主共和制度。
1912年,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中华民国的建立,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寿终正寝。
二、中央官制秦朝统一全国后,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
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
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管理军事。
三公以下设九卿,分掌朝廷和国家各项行政事务。
三省六部制由隋文帝首创,唐太宗时进一步明确了三省的职权。
三省为中央政府最高机构。
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的政令。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三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具体负责各项行政事务。
宋太祖将宰相的职权一分为三,总揽中央行政权力。
在宰相之下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管理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管理财政收入等,分割宰相的财政权。
元世祖设立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健全了中央统治机构。
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为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关;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
高中历史知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高中历史知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中历史知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的建立:BC1046年分封制内容:西周时期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诸侯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
诸侯的权利: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分封制的作用: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宗法制特点:宗法制是实行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②内容: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
周天子为天下的大宗。
封为诸侯的庶子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
诸侯的庶子分封为卿大夫,他们对诸侯为小宗,在本家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
从卿大夫到士,也形成同样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
这样按血缘关系的亲疏就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
皇帝制度君权的至高无上秦朝的中央机构三公的职权范围要注意区别,也是选择题中经常命题的重点。
三公的职责: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负责全国军务;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郡县制郡县的设置的影响。
郡县制的建立:秦灭六国后秦始皇采纳李斯推行郡县制度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郡县制的特点在于郡县的长官都有皇帝任免。
郡县制建立的影响: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考点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初郡国并行制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封国制的存在是对中央集权的威胁唐朝三省六部制把握好三省六部的职权范围、工作流程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批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宰相权力一分为三。
元朝的行省制度认识到行省制的实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是我们现在省制的开端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表现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中央不断加强对对方的控制和管理,国家的权利不断集中在君主手中。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
这些制度在
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面貌。
以下是对中国古代政治制
度的简要介绍:
1. 君主制度: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以君主制为核心。
在早期,
封建制度被建立起来,国家由一个君主统治。
君主有着至高无上的
权力,拥有治理国家和决策权。
2. 官僚制度:官僚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官僚系统由一系列的官员组成,这些官员在政府中担任不同的职位。
官员的职位和权力是按照严格的等级制度来划分的。
3. 户籍制度:户籍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
部分。
这个制度用来管理和统计人口,记录每个家庭的人口和属性。
户籍制度在政府统治、税收征收和兵役征召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 封建制度: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封建制度扮演着重要角色。
封建制度建立了君主和贵族之间的特殊关系。
君主将土地赐予贵族,贵族则向君主效忠并提供军事和政治支持。
5. 考试制度:考试制度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占据重要地位。
科举考试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种。
这种考试制度通过选拔最有才能的官员,为政府提供了一种公正和公正的选拔方式。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以君主制、官僚制、户籍制、封建制和考试制为核心。
这些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塑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面貌。
封建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封建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封建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指的是封建地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对农民实行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的社会制度。
在封建制度下,地主阶级掌握着土地和财富,而农民则没有土地或只有少量土地,不得不租种地主的土地并向其缴纳地租。
地主阶级通过控制土地和财富,掌握了政治和经济上的主导权,对农民实行剥削和压迫。
封建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两千多年,从周朝开始,历经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
在封建制度下,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封建制度的存在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既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也限制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在封建制度下,中国社会的生产力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也存在着严重的阶级矛盾和社会不平等现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封建制度逐渐走向衰落,最终在1911 年辛亥革命后被废除,中国社会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历史必修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历史必修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一、早期政治制度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三、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四、中国古代监察与谏议制度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五、各朝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确立隋唐: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宋:二府三司制,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明清专制顶峰(一)早期政治制度(奴隶社会-贵族政治)1、王权与神权相结合,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2、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4、商周的政治制度前后沿袭,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封建社会-官僚政治)演变趋势:1、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消失2、中央权力不断加强,集中;地方权力不断削弱,日益收归中央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历了一个由建立到完善,不断强化的过程特点:1、君主专制:皇权至高无上2、中央集权制:中央权力高度集中3、官僚政治:建立完整的官僚体系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积极:1、政治上: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于社会稳定2、经济上:有利于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3、民族关系上: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消极:1、经济上: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政治上:君主专制不断强化,容易导致决策失误和暴政,阻碍社会发展与进步3、思想文化上:文化专制使民主思想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阻碍科技创新,文化的发展4、外交上:闭关锁国政策割断了中外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拉大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差距另外表达:1、中央集权制度历朝的具体措施有明显的继承性,共性和特殊性2、秦汉-隋唐,进步性居主流:有利于都民主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为盛世出现提供政治保障3、宋-明清,消极性居主流: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不利于社会民主自由发展,造成官僚机构膨胀,贪污腐败;经济上扼杀社会创造力,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和社会进步;思想上文化专制,钳制思想,摧残文化;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因素,造成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强化的措施:1、加强君主权力,改革中央机构:秦确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汉武帝利用新儒学神化王权;唐三省六部制等等2、加强地方控制:秦郡县制,元行省制3、加强监察机制:秦御史大夫,汉刺史,宋通判4、注重选拔和任免官吏:秦朝起,皇帝任免官吏,隋唐科举5、加强思想控制:秦焚书坑儒,汉武帝独尊儒术,明清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三)中国选官制度选官制度的趋势:1、选官标准由世家门第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发展到公开考试2、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3、封建社会后期,逐渐模式化,明清八股取士,禁锢思想,束缚人才(四)中国古代监察与谏议制度1、对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2、监察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成为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3、未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与低效现象1、在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方面起重要作用2、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无上权力(五)各朝政治制度一、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大背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东征,灭商建西周。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大全
01基本制度——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萌芽于战国内容:①理论上,战国时期,韩非子提出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
②实践上,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规定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2)建立于秦朝内容:确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颁布秦律。
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
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特点: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
(3)巩固于西汉内容:实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决王国问题。
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特点:重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将儒家思想改造为适应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的指导思想。
(4)完善于隋唐内容: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创立和完善科举制,扩大了官吏的来源。
调整和健全了府兵制。
特点:①用分权的办法来加强君权;②官员选拔规范化、制度化。
(5)加强于北宋内容:集中军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设三衙统领禁军并与枢密院互相牵制。
集中行政权——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政、军、财权;派文官做知州,与通判互相牵制。
集中财权——在各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集中司法权——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司法人员。
通过以上措施,皇帝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和司法等大权,铲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
特点:强干弱枝;在中央分权的基础上地方分权。
(6)发展于元朝内容:在中央,健全了中央官制,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特点:地方行政体系有了重大发展;建立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理制度。
(7)强化于明清内容: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分离统兵权和调兵权,制定《大明律》,设厂卫特务机构。
实行八股取士。
清朝沿用明朝制度,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
知识框架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文明
1.王位世袭制 (1)确立:从夏朝开始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最高统治者以“天下为家”,以 个人意志取代众人的意志。 (2)影响:标志着中国氏族社会基本瓦解,奴隶制社会已经确立;以国王为中心的 国家机构体制随之建立起来;王位世袭体现了权位的不可转移,后来成为封建君主 专制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
一语点拨 演变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
历史解释 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
皇权不断强化,相权 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根主线
不断削弱
发展演变
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步发展为制度 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
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
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 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在
2.分封制 (1)目的:加强和巩固周朝统治。 (2)内容: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先代贵族等,建立诸侯 国。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等。 (3)评价:该制度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但春秋 以后,周王室衰微,诸侯割据争霸,社会动荡。 3.宗法制 (1)内容:按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系政治联系的制度。 (2)特点: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小宗服从大宗;形成森 严的社会等级。 (3)作用:它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 和团结;影响深远,其内涵仍然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观念中。
4.隋唐(完善) 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长官均为宰相,分工明确,相互牵制和监督, 既削弱了相权,又能保证皇权独尊,同时也提高了行政效率。 5.宋元(加强) 宋代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枢密院分掌行政和军事,三司掌管中央财政,削弱 了相权。元代: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为最高军 事机构。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一、早期政治制度1.一个核心:王位世袭,“家天下”局面形成。
2.两项内容:分封制和宗法制。
3.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中央集权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核心:皇权至高无上2.首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官职:中央:“三公九卿”;地方:郡守和县令(或县长)。
4.统一:全国统一推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统一思想(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统一文字(以小篆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
三、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政治制度两汉:实行“中外朝”制度(加强皇权,削弱相权)魏晋:三省六部制(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隋唐: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政令)提高了行政效率北宋: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枢密院)元:一省制(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行使相权枢密院最高行政机构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地方政治制度两汉:汉初:郡国并行制实行刺史制度(代表中央监察地方)东汉:刺史逐步拥有地方行政权和军权东汉末年:刺史成为州的最高长官地方由两级变成三级隋唐:设节度使(唐中后期,节度使权力膨胀,导致“安史之乱”,后发展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北宋:派文臣做地方官元:行省制度▲选官制度夏商周:世卿世禄制(血缘、功勋)父死子继享受国家俸禄的职位和职位秦国:军功爵禄制(军功授爵)汉朝:察举制和征辟制(品行才学)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门第族望)(1)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
(2)人才选举逐渐制度化,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3)封建社会后期,选官制度逐渐模式化,明清八股取士,禁锢思想,束缚人才。
▲古代监察制度(先秦开始出现监察活动,但监察制度是在秦汉形成的)秦朝开始:御史大夫(执掌国家监察事务)两汉发展:汉武帝设刺史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东汉刺史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东汉末年刺史成为州的最高长官北宋完善:各州设通判,监督知州(知州和通判相互牵制)1.汉朝和宋朝措施的比较(1)相同点:在中央削弱、分割宰相权力,加强皇权;在地方上削弱地方机构的权力。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4、影响:
①不仅是家庭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②确立分配继承制度,保障世卿世禄特权 ③利于凝聚宗族力量,“国”“家”结合起来 ④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 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局限:宗法血缘关系不能从根本上保证中央与地方的隶属 关系。
5、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1)宗法制与分封制结合紧密,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 基础,分封制基于宗法制而产生,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2)从根本上说,分封制就是宗法制作用于国家地方政治 制度的重要举措和体现。
6、井田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1)分封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井田制是西周时期完善的奴隶制国家的政治制度 和经济制度。 (2)分封制起到维系、调整奴隶主阶级内部关系,保证奴隶 制国家对奴隶和平民进行统治的作用,是西周奴隶制国 家强盛的政治保证。 (3)井田制规定了奴隶制生产关系的主要内容,是决定奴隶制 经济形态存在、发展和西周政治统治的经济基础。
与中央的 关系
影 响
诸侯是周王的臣属,服从周 郡县是中央政府下属的地方行政机 王的命令,但诸侯国有很强 构,地方绝对服从于中央 的地方独立性
易形成分裂割据 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D、颁布秦律
②经济上:确立土地私有;统一货币、度量衡;车同轨,修驰道 ③思想上:推行“焚书坑儒”,实行思想专制
④文化上:书同文、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1)地主阶级建立和巩固政权 2、政治根源:(2)完成和巩固统一 (3)加强对人民控制
3、理论来源: 法家“集权”理论(君主以法治国,君主的绝对权威
(四)演变过程:
1、萌芽——战国时期:
(1)理论上,韩非子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主张; (2)实践上,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古代历代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历代政治制度中国古代(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历代政治制度,包括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和选官用官政治制度,具体如下:中央政治制度:1. 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2. 秦朝:实行郡县制,三公九卿管理国家政治事务。
3. 西汉时期:实行推恩令和刺史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4. 唐朝:实行节度使制度,以藩镇管理方式控制地方。
5. 宋朝:实行收精兵、文官制,削弱地方节度使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6. 元朝:实行行省制,设立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别负责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
7.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司礼监等机构,加强皇帝对中央官僚的控制。
8. 清朝:设立南书房、军机处等机构,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地方政治制度:1. 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将领土分封给诸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进行统治。
2. 秦朝:实行郡县制,将领土划分为若干个郡县,由中央派遣官员进行管理。
3. 汉朝:实行州郡制,将领土划分为若干个州郡,由地方官员进行管理。
4. 唐朝:实行道府州县制,将领土划分为若干个道府州县,由地方官员进行管理。
5. 元朝:实行行省制,将领土划分为若干个行省,由中央派遣官员进行管理。
6. 明朝:实行三司分权制,将地方划分为若干个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分别负责行政、司法和军事管理。
7. 清朝:实行府州县制,将领土划分为若干个府州县,由地方官员进行管理。
选官用官政治制度:1. 西周时期:实行世卿世禄制,以血缘关系为依据选拔官员。
2. 秦朝:实行军功爵制,以军功为依据选拔官员。
3. 汉朝: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由地方官员推荐有才能的人选。
4.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以门第高低为依据选拔官员。
5. 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唐朝武则天时期首创武举和殿试。
6. 宋朝:实行糊名和誊录法,防止科举考试作弊。
7. 元朝:实行民族等级制度,不同族群官员的选拔有不同要求。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总结(最全)
一、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 夏朝1)形成了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2)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开始2. 商朝1)通过内外服制度控制附属国;2)通过神权来强化王权;P.S.与附属国的关系: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附属国有很大的自主权。
3. 西周1)分封制: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是周王将土地连同土地上的人口封赐给臣下,广建子国,用以拱卫周王室。
受封的主要是亲族、功臣、先代贵族等。
受封者有设置官员(行政)、征派徭役(财政)、建立武装(军权)的权利,也要遵守朝觐、上供、作战的义务。
作用:西周时封国与王室的关系比商代附属国与王室的关系更密切,有血缘宗亲关系。
巩固了统治基础,扩大了统治疆域,有利于社会秩序稳定。
不足:前期巩固了周天子统治,后期诸侯国实力过大,导致割据势力形成2)宗法制: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周代逐渐完备。
大宗与小宗:周王自称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称为大宗。
其余庶子有的被分封为诸侯。
其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则为大宗,其职位亦由其嫡长子继承。
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嫡长子为核心。
作用:宗法制度通过血缘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3)礼乐制度:礼:泛指宗法等级制度的各种典章、规则、礼节、仪式;乐:指音乐、舞蹈、歌咏等。
作用:使贵贱有序,各安其分,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1.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的社会背景经济上: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动生产力发展,导致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政治上: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周天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争霸,各国相继变法,其中以秦国商鞅变法最为彻底。
思想文化上: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专业文化阶层形成、私学兴起、学术环境相对宽松、各国君主延揽人才、文化交流频繁。
2. 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1)确立皇帝制度:称皇帝;皇权至上,集司法、立法、行政、军事大权于一身;确立“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D.效法西周,广建诸侯
2、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的直接目的是 A.限制诸侯国的权力 C.剥夺诸侯王的封国 B.分割王国封地 D.加强中央集权
3、西汉初年地方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县制 C.郡国并行
D.行省制
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⑴ 杯酒释兵权
以和平方式解除朝中统兵大将的兵权
⑵ 收精兵
(一)开创——秦朝 (二)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三)专制皇权与相权的斗争和皇权的强化 (四)总结与评价
(一)开创——秦朝
权力的高度集中 特点: 皇位继承制
三公
皇帝制度的建立
司法、立法、行政、 军事等大权独揽
丞相——管理全国政务 御史大夫——监察百官 太尉——管理军事
中枢机构 表现:
九卿
地方机构——郡县制
3、秦始皇建立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与分封制相比,主要特点是 ①皇权的至高无上 ②爵位世袭制 ③确立中央、地方的行政 机构 ④三公九卿直接由皇帝任免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分封制宗法制到郡县制历程
诸侯势力强 大“两制” 渐渐崩坏
(西周)
分封制、宗法制
吏 部
户 部
礼 部
兵 部
刑 部
工 部
元代:中书一省制
殿阁大学士
明太祖:位低权轻
皇 帝
相权的一次重要反弹 影 响 ? 内 阁 明成祖:位高权重 相权过重、威胁皇权 政局动荡
亲自掌管 中书省
归入 归入
吏 部
户 部
礼 部
兵 部
刑 部
工 部
明 代: 废除丞相制度
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万历四十年内阁首辅叶向高曾说: • “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相!”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实行原因: • (1)经济根源: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春秋战国时期, 社会生产力提高导致旧的生产关系解体,秦国商鞅变法确立了 封建经济的统治地位,这种经济的特点便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 济。是封建的个体的小农经济。这一政治制度的出现是由封建 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因为封建的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要求有 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以保 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这种封建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央 集权制的建立。 • (2)政治根源: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吸取周天子 在诸侯割据局面下无能力的教训,在统一全国后建立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制度,以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统一。新兴的 地主阶级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维护其 政治、经济利益,保护其土地私有制度 • (3)理论根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秦自商鞅变法后, 一直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韩非子总结诸子百家学说,创造 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的政治理论,为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 央集权制度奠定理论基础。
• 理由:秦朝设丞相短期而亡;设丞相容易 材料三 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 (3) 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 导致权臣专权。 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 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 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 (4)趋势:丞相权力削弱,君主权力加强。 当。” 作用:不一致。唐朝处于我国封建社会鼎盛 • (3)根据材料三,明太祖废丞相的理由是什 时期,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中央集权制,有利于 么? 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文化的繁荣; • (4)唐代和明代丞相制度的变革反映了何种 而明朝以后我国封建制度日益衰落,专制主义 趋势?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否一致?为什 的强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不利于社 么? 会进步。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梳理一、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1. 王位世袭制原始社会后期推行部落联盟首领权位“禅让制”,启继父位为王,“家天下” 取代“公天下”,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夏朝王位父子相传,商朝有时兄终弟及。
2. 方国制商朝在地方封侯、伯,有臣服、纳贡、出征等义务,形成方国制。
3.分封制(1)过程:周武王建立周朝时实行分封制,周成王时摄政的周公旦继续推行。
(2)目的:拱卫王室,扩展统治范围。
(3)性质:地方行政制度。
(4)主要内容: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同姓为主,并分封到重要地区。
诸侯在封疆内拥有对卿大夫再分封,有置官员、建武装、征赋役的权力;同时也承担服从王命,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5)作用:①层层分封,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森严的等级序列,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②周王加强对地方的统治,边地开发,疆域扩大,交通发展,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③国家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周得以成为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4.宗法制(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性质: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一种权力继承制度。
(3)主要内容:①周王称为天子,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②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③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4)作用:①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本质上是等级制度;②有利于统治集团內部的稳定和团结;③一定程度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④家国同构、尊宗敬祖、长幼尊卑、任人唯亲、裙带作风、等级观念、门第观念源头。
5.礼乐制:是各级贵族的政治生活准则,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6.早期政治制度特点(1)按宗法血缘关系世袭权力,带有浓厚的血缘部族色彩;(2)神权和王权的密切结合;(3)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相对较为松散,尚未形成强有力的中央集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宏观综合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特点、演变趋势(1)发展历程: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朝,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北宋,发展于元朝,强化于明清。
(2)特点:①君权对相权的削弱:皇帝通过对相权的分割、削弱,一步步地把各种大权集中到自己手中,从而有效地实行君主专制;②专制君权具有绝对性和独断性,它不允许任何人超越自己的权力。
(3)演变趋势:①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特别是削弱相权,加强皇帝对中央的控制;②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③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2.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中国封建社会绵延两千年之久,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主要有以下三大特征:(1)君主专制:一方面,在政治上的体现是帝位终身制,皇位世袭制,渗透着宗法制的原则。
另一方面,皇权至上,集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于一身,从而保证君主个人的绝对权威。
(2)中央集权制:最根本的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政令。
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
(3)官僚政治:这是封建专制主义的派生物。
一方面,中国官僚政治的特点是官为君设,即所有官员都要听命于皇帝,从而赋予官僚政治浓厚的人治而非法治色彩。
另一方面是从选拔官员的程序、内容和对象来看都是与皇帝意志相统一的,体现了选拔的封闭性。
3.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及认识(1)演变①秦朝:设置御史大夫,可以兼理全国监察事务。
②汉朝:汉武帝后期,把全国分为13个州,作为监察区;设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东汉时期刺史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
③唐朝:唐太宗把全国分为10道作为监察区,唐肃宗时道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州县以上的行政实体。
④明朝在地方设置按察司,掌管地方的监察事务。
(2)认识:纵观中国古代社会,监察官在打击贪官污吏、澄清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然而古代监察官是为皇权服务的,当一个王朝出现统治危机时,监察官就难以发挥作用,甚至会催生吏治的腐败。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西周
一.朝代:夏——商——周——秦——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东周(春秋、战国)
隋唐——五代十国——北宋——南宋——元——明——清
二.重要的政治制度
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封建社会)
其内部存在的两对主要矛盾:君权和相权矛盾、中央和地方矛盾
2.历朝历代制度的创新,变更都是为这一核心服务,也着重为解决这两对矛盾。
3.历朝历代重要的政治制度
夏、商、周分封制【这两个制度不属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范畴】
(奴隶社会)宗法制
秦中央:皇帝制、三公九卿制
地方:郡县制
汗中央:汉承秦制、汉武帝设中朝对抗外朝
地方:西汉初郡国并行,到汉武帝时解决【行政】
划分十三州部(每州部设一刺史)【监察】
察举制【选官】
唐中央:三省六部制、御史台【监察】、科举制【选官】
宋中央:两府三司
元中央:中书省【行政】、御史台【监察】、宣政院【管西藏】
地方:行中书省
明中央: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
明成祖设内阁
清中央:雍正帝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达顶峰】
理藩院【管少数民族事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2了解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3西周的分封制。
教学重点:西周的分封制
教学难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教学课时:2课时
第 5、6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及内容二次备课
2.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一、夏、商、周至秦朝的政治制度
1、四千多年前,夏部落首领禹因治水有功,得到了虞舜的重用
并最终将部落联盟首领之位禅让于他,是夏王朝的开端。
大禹死后,
其子启即位,即历史上所谓的“大禹传子”,宣告了部落联盟“禅让
制”的结束和封建世袭制的开始。
夏朝的最后一个国王夏桀,是历史上一个有名的暴君。
他在位期
间,大量驱使百姓为其建造了无数的宫室台榭,又大肆兴兵对外征伐,
使得诸侯纷纷离之而去。
而这时,黄河下游的一个夷人部落——商在
其首领成汤的领导下兴盛起来。
成汤以讨伐暴君夏桀为名,发动了灭夏的战争;夏桀兵败,死于南巢(今安徽寿县),夏朝宣告灭亡。
2、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巩固周的统治(奴隶主的统治)
(2)、概念: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
(3)、对象:同姓亲族(主体)、功臣、姻亲、殷商降族
(4)、意义:A使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B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C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二)秦朝(公元前221年嬴政)---建立
1、历史条件:客观上①历史潮流(民族融合、渴望统一、大国兼并小国);②秦国实力最强(商鞅变法)。
主观:嬴政的正确决策。
2、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
(2)、表现:皇权至上、皇位继承制
(3)、措施:A确立皇帝制度B中央:设三公九卿三公是丞相、御使大夫、太尉C地方:废分封,置郡县D制定了一套严格的选拔和考查官吏的制度;E制定细密严苛的法律;F修筑长城;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
(4)、影响:由秦代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西汉——巩固
1、汉高祖刘邦的措施:郡国并行制――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同姓王。
危害:埋下了七国之乱的祸根。
2、汉景帝措施:公元前154年,采纳晁错“削藩”建议-七国之乱发生的直接原因七国之乱:(起因、过程、结果略)
3、汉武帝的集权:①措施:建立中朝、设置刺史、实行推恩令、酎金夺爵。
②影响:A、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B、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C、权力集中带来了弊端:东汉后期,皇帝幼小,外戚宦官相互倾轧,政局动荡。
陈桥兵变,是赵匡胤发动的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变事件,此典故又称黄袍加身。
959年(后周显德六年),后周世宗病死,子柴宗训即位,年方7岁,主少国疑。
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撤与石守信、王审价等结义兄弟掌握了军队实权。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传闻契丹兵将南下攻周,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急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
周军行至陈桥驿,赵匡义和赵普等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
随后,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京城守将石守信、王审琦开城迎接赵匡胤入城,胁迫周恭帝禅位。
赵匡胤即位后,改国号为“宋”,仍定都开封。
石守信、高怀德、张令铎、王审锜、张光翰、赵彦徽皆得授节度使位号。
宋太祖赵匡胤自从陈桥兵变,一举夺得政权之后,却耽心从此之后他的部下也效仿之,想解除手下一些大将的兵权。
于是在961年,安排酒宴,召集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饮酒,叫他们多积金帛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从此解除了他们的兵权。
在969
年,又召集节度使王彦超待宴饮,解除了他们的藩镇兵权。
作业:
1、简述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2、名词解释:战国七雄
3、秦朝巩固其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有哪些?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