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相关读物2胠箧讲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2单元-孟子见梁惠王、胠箧
——《增广贤文》
赏读:为报答养育之恩,当父母年老体弱行动不便时,小羊 跪下来表示对父母之恩的一种感激,小乌鸦将食物口对口地喂养年老 的父母。这则《贤文》让人看后肃然起敬。
温馨
自
合
分层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韩诗外传》 赏读:树想要静下来,风却不停地刮着;当子女想起去赡
养父母的时候,父母却已等不及离我们而去了。趁父母健在好好孝
珍爱他人的生命;而尊重生命,才能有正确的价值观。然而,在当
今社会,我们仿佛正在日渐淡忘生命的可贵——对物质的贪欲,对 成功的痴迷,正在使我们对生命的意义产生错误的认识。
生命对每一个人都只有一次。只有人们对这一问题有了真
切的认识之后,社会才会稳定有序。
温馨
自
合
分层
修身名句 ,报得三春晖。 —
—唐·孟郊 赏读:谁说小草稚弱的心可以报答三春阳光的温暖呢?
敬他们吧,不要等年华老去、双亲不在时懊悔。
温馨
自
合
分层
知识卡片
一、作家作品
孟子 ( 约前 372—前 289)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
代表之一。名轲,字子舆,或字子车、子居。邹 (今山东邹城东南)
人,鲁公族孟孙之后。孟子后受业于子思门下。曾游历齐、魏、滕、 宋等国,一度为齐宣王客卿,因主张不见用,晚年居邹,退而与弟
动词,送,发送
动词,发生,兴起 动词,拿出
动词,生长,长出
名词,头发
温馨
自
合
分层
动词,建置 形容词,治理得好,社会安定太平 动词,医治 动词,部署 动词,治罪 动词,对付 名词,国家 名词,诸侯国 名词,国都 名词,地方
温馨
自
合
2019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相关读物2胠箧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立其
曾参、史鱼、杨朱、墨翟、师旷、工倕和离朱,都外露并炫耀自己
德 而 爚乱天下者也, 法
之 所 无 用 也。
的德行,而且用来迷乱天下之人,这就是圣治之法没有用处的原因。
所以:用来……的。文章:
文辞,文饰。累:忧患。
一、识字注音
1.胠.箧.( qū qiè ) 4.罔.罟.( w ǎnɡ ɡǔ ) 7.掊.击( pǒu ) 10.斧钺.( yuè )
夫 谷 虚 而 川 竭, 丘 夷 而 渊 实。 溪水干涸山谷显得格外空旷,山丘夷平深潭显得格外充实。
圣人已死, 则 大盗 不 起,天下 平 而 无 故矣。 圣人死了,那么大盗也就不会再兴起,天下就太平而没有变故了。
圣人不死,大盗 不 止。 虽
重 圣人
圣人不死,大盗也就不会停止出现。即使让整个社会都重用圣人
圣 知 之 法,以 守 其 盗贼之身乎? 圣明的法规和制度,从而用来守卫他盗贼之身吗?
竟:同“境”,
忽然有一天。是:代 疆界。一旦:词,这。乃:判断词,是。
尝试论
之, 世俗之所谓至知者,有不为大盗
我曾试图讨论这种情况,世俗所谓的聪明人,有不替大盗
积 者 乎? 所谓至圣者,有不为大盗 守者乎? 何以 积聚财物的吗?所谓的圣人,有不替大盗防守财物的吗?怎么
六律,铄绝 竽瑟, 塞 师旷之耳, 而天下 始人 六律,毁折各种乐器,并且堵住师旷的耳朵,天下人方能保全
含 其 聪矣;灭 文章,散 五采,胶 离朱之目,而天下 他们原本的听觉;消除文饰,离散五彩,粘住离朱的眼睛,天下人
始 人 含 其 明矣; 毁绝钩 绳 而弃 规 方才能保全他们原本的视觉;毁坏钩弧和墨线,抛弃圆规和
庄子是一个愤世嫉俗的人,曾做过漆园小吏,生活很穷困, 却不接受楚威王的重金聘请,在道德上其实是一位非常廉洁、 正直,有相当棱角和锋芒的人。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二单元 相关读物 (共78张PPT)
7 、有些人在激烈竞争的汹涛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中被卷走,从此一蹶不振;有些人却迎着风口、踏上浪尖,上了岸,他们成功了。因为他们多了一份坚持。 风口浪尖对于他们来说不是绊脚石,而是垫高自己的基石。
9 、任何事情要想取得成功,必须肯下苦功,并有坚持到底的毅力。 2 、赢家总有一个计划,输家总有一个借口。 7 、顶天立地的铮铮男儿,有着坚韧不拔的气质,忠诚和保卫国家,忠于和保护人民,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无条件的服从命令,听从指挥,跟着党走,一心一意;始终保持自信的战斗力,坚决果断,有第一就争,有红旗就要抗在自己的肩上;无怨无悔 ,自强不息,为国分忧,为民尽力,“一日为兵,终日为兵”。 6 、把握现在、就是创造未来。 10 、历史的车辄辗过,留下先辈的印记;时代的洪流向前,引领我们的未来!拼搏,拼搏,拼搏!我们将用不懈的坚持,用高昂的斗志,书写热 血的青春! 17 、不要轻易用过去来衡量生活的幸与不幸!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可以绽放美丽的,只要你珍惜。 8 、如果你的个性让很多人对你敬而远之,那么你的个性是失败的,个性的成功在于能吸引,而不是能排斥。 1 、想急于得到所需的东西,一时冲动,草率行事,就会身遭不幸。遇事时要多动脑,多思考,才能成功。 13 、一个能从别人的观念来看事情,能了解别人心灵活动的人,永远不必为自己的前途担心。 18 、人要想树立自己的威信,就要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和修养、严于律己。你要求别人怎么样,首先必须自己先做到那样,身教的效果总比言 传更为快捷。严于律己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最可信赖的人。
(新人教版)2019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二单元经典原文2《老子》五章讲义
道家始祖——老子老子(约前571年-前471年之后),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
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一说为今安徽涡阳人)。
传说老子出生时就长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
老子著有《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始祖,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
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与儒家的孔子相比拟,史载孔子曾学礼于老子。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东汉时期,成都人王阜撰《老子圣母碑》,把老子和道合而为一,视老子为化生天地的神灵。
这成了道教创世说的雏形。
而在汉桓帝时,汉桓帝更是亲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为仙道之祖。
在道教中,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
道教尊其为“太上老君”,老子也是道教三清道祖中的道德天尊。
老子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
例如名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主要著作《道德经》,也直接称《老子》。
享有“中国古代思想先哲第一人”“中国哲学之父”的美誉。
《老子》一书,代表了当时中国哲学发展的最高水平,其写作基础及背景,主要有三点:第一,老子静思好学,为他打下了渊博的知识基础。
老子自幼聪颖,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
他的学识远近闻名。
第二,超脱的环境和明智的境界为他提供了记录和评议时事的条件。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末期,经历了时事的严酷动乱与变迁,他作为周朝的守藏史,身在朝廷,洞察时弊,凭借超然的环境,远见卓识的才能,卓尔不群的境界,旷古之智与气魄,关爱民生和关切世事的胸襟,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第三,共同的志向成就了彪炳千秋的著作《道德经》。
函谷关守关关令尹喜,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
他早闻老子大名,他的远大志向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
(新人教版)2019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二单元相关读物2胠箧讲义
1.把握文中疑难词语。
2.认识庄子对儒家仁义的虚伪和当时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3.了解庄子宣扬“绝圣弃知”的思想和返归原始的政治主张,同时了解庄子社会观和政治观的消极面。
南华真人——庄子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哲学家。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
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庄子是一个愤世嫉俗的人,曾做过漆园小吏,生活很穷困,却不接受楚威王的重金聘请,在道德上其实是一位非常廉洁、正直,有相当棱角和锋芒的人。
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但在他的内心深处则充满着对当时世态的悲愤与绝望,从他哲学有着退隐、不争、率性的表象上,可以看出庄子是一个对现实世界有着强烈爱恨的人。
庄子主张精神上的逍遥自在,所以在形体上,他也试图达到一种不需要依赖外力而能成就的逍遥自在境界;庄子主张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具有平等的性质,人融入于万物之中,从而与宇宙相终始;庄子提倡护养生命的主宰亦即人的精神要顺从自然的法则,要安时而处顺;庄子要求重视内在德性的修养,德性充足,生命自然流露出一种自足的精神的力量。
战国时期,战乱频仍,群雄割据,社会动荡不安,各种社会矛盾极为尖锐而复杂。
庄子所能看到的是满目疮痍、弱肉强食的社会。
士人蜂起,百家争鸣,多为追逐名利之学,带有极大的欺骗性和虚伪性。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庄子在充分揭露和否定封建等级、宗法、专制的畸形、变态、丑恶的生存环境,憎恶文明进步所造成的“物欲横流”“人为物化”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的思想,提出自己的政治理想——“至德之世”。
《胠箧》就是外篇中的一篇抨击儒家“圣人”及其所鼓吹的“仁义”的著作,宣扬“绝圣弃知”、回到上古“民结绳而用之”的“至德之世”,其中颇多愤激之言。
《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为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
高中语文24胠箧课件新人教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当一种美,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时,我们就会意识到自身的局限, 如“山阴道上,目不暇接”。读庄子,我们往往会被他拨弄得目眩 神迷,庄子的思想像燃烧千年的精神圣火,照亮了许多人的人生之 路。学习本文,要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学习用生动细致的描写来 表达抽象的道理的写法。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庄子(约前369—约前286),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 北)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 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 庄哲学”。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因素,其主要思想为“天 道无为”,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 境界。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摒弃一切文化 知识。庄子的散文,有相当高的艺术成就,想象奇妙,构思巧妙,意境 开阔,描绘生动,善于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 艺术风格,对后世文学有较大的影响。 先秦诸子中能自成一家,别树一帜,具有独特风格的就是庄子。 鲁迅称其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 也”(《汉文学史纲要》)。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以其思 想、哲学等影响着后世。庄子的寓言博大精深,不同的人可从不同 的视角解读出不同的意味。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1.注字音
加点字 胠箧 .. 发匮 . 缄縢 .. 扃 . 罔罟 .. 耒耨 .. 阖 . 苌 弘胣 . . 跖 之徒 .
读音 qū qiè guì jiān té ng jiōng jué wǎnɡ gǔ lěi nò u hé chá ng chǐ zhí
加点字 掊 击 . 斗斛 . 符玺 . 斧钺 . 擿 玉 . 擢 乱 . 攦 . 工倕 . 爚 乱 .
高中语文胠箧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庄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强,文 笔变化多端,含有浓厚的浪漫主 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 富有幽默挖苦的意味,对后世文 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庄周和他的 门人以及后学者著有《庄子》 (被道教奉为《南华经》),道 家典型之一。《汉书艺文志》著 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 的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 普通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 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 品。
搅乱六律,毁折多个乐器,并且堵住师旷的耳朵,天 下人方能保全他们原本的听觉;消除纹饰,离散五彩, 粘住离朱的眼睛,天下人方才干保全他们原本的视觉; 毁坏钩弧和墨线,抛弃圆规和角尺,弄断工倕的手指, 天下人方才干保有他们原本的智巧。
人含其聪,则天下不累矣;人含其知,则天下 不惑矣;人含其德,则天下不僻矣。
庄子的精神世界
庄子的精神世界应当从两个方面 来思考:
清代学者胡文英在《庄子独见 庄 子论略》中写道: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 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 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终究是热肠挂住; 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终究是冷眼看 穿。“庄子心肠极热那是怀者一颗悲
庄子在《逍遥游》中写道:“至人无己,神人 无功,圣人无名。”这充足的体现了庄子至人无 己,物我合一,神人无功,不染红尘,圣人无名不求 在人间立名的人生哲学和宇宙观.从这两点看他 不仅仅秉承了老子朴素的道家思想,还将其推向 高峰。
罔罟之所布:罔罟所能撒到之处,指水上的面积。罔:网。罟gǔ:多个网的总称。 耒耨之所刺:农具所能耕耘到的土地,指土地的面积。耒 lěi:犂。耨nòu:锄。刺: 插入。
因此我曾试图讨论这种状况,世俗所谓的聪颖人,有不替大盗积聚财物的吗?所谓 的圣人,有不替不盗守卫财物的吗?怎么懂得是这样的呢?当年的齐国,邻近的村邑 遥遥相望,鸡狗之声互相听闻,鱼网所撒布的水面,犁锄所耕作的土地,方圆两千多 里。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相关读物-《孟子见梁惠王 胠箧》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参考示例:如果人人都知廉耻,讲道义,就不会有“老而不养”“亲 而不奉”的社会悲剧,一个家庭就会和谐融洽,国家之间就会和平共 处。所以,道义是这个社会长治久安的基石。
【备选链接】 唇竭则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圣人生而大盗起。 【句意品读】“唇竭则齿寒”与“圣人生而大盗起”是关系比喻:就 像唇齿依存一样,圣人大盗也是相依存的。“鲁酒薄而邯郸围”与“ 圣人生而大盗起”是类比推理:鲁酒薄而邯郸围,本无直接关系的二 者却有了必然的联系,正像鲁酒薄造成了邯郸围,圣人无意于起大盗 ,但大盗就是因圣人而起。 【知行启迪】在现实社会中,人与人的交往会越来越密切,相互之间 的依存关系也会越来越紧密,这就需要我们携手共进,发挥各自的长 处,营建和谐社会。
3.昔者龙逢斩,比干剖,苌弘胣,子胥靡。( )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何以利吾国?( )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3.被动句。语意被动句。从前龙逢被斩首,比干被剖心,苌弘 被车裂,子胥被抛尸江中任其糜烂。 4.宾语前置句。宾语“何”前置于介词“以”前。怎样使我的国家得 利?
3.《胠箧》一文是怎样论述中心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阐述庄子所主张的“绝圣弃知”的思想。 这一观点正式提出是在课文的最后一段。
文章一开头从日常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出惊人之论:生活中人们 眼里的聪明做法,岂不是为大盗积聚做准备吗?第二段将此结论推 广、提升,用反问句的形式指出:所有的智者、圣人都是在为大盗积 聚、准备啊!接下来第三段为了使圣知之法成为大盗的工具的意旨表 达得更显豁,文章假设了一段盗跖和他手下的对话,并由此指出,圣 人之道不仅有利于善人,也能给大盗带来好处。但毕竟天下善人少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胠箧1.把握文中疑难词语。
2.认识庄子对儒家仁义的虚伪和当时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3.了解庄子宣扬“绝圣弃知”的思想和返归原始的政治主张,同时了解庄子社会观和政治观的消极面。
南华真人——庄子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哲学家。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
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庄子是一个愤世嫉俗的人,曾做过漆园小吏,生活很穷困,却不接受楚威王的重金聘请,在道德上其实是一位非常廉洁、正直,有相当棱角和锋芒的人。
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但在他的内心深处则充满着对当时世态的悲愤与绝望,从他哲学有着退隐、不争、率性的表象上,可以看出庄子是一个对现实世界有着强烈爱恨的人。
庄子主张精神上的逍遥自在,所以在形体上,他也试图达到一种不需要依赖外力而能成就的逍遥自在境界;庄子主张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具有平等的性质,人融入于万物之中,从而与宇宙相终始;庄子提倡护养生命的主宰亦即人的精神要顺从自然的法则,要安时而处顺;庄子要求重视内在德性的修养,德性充足,生命自然流露出一种自足的精神的力量。
战国时期,战乱频仍,群雄割据,社会动荡不安,各种社会矛盾极为尖锐而复杂。
庄子所能看到的是满目疮痍、弱肉强食的社会。
士人蜂起,百家争鸣,多为追逐名利之学,带有极大的欺骗性和虚伪性。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庄子在充分揭露和否定封建等级、宗法、专制的畸形、变态、丑恶的生存环境,憎恶文明进步所造成的“物欲横流”“人为物化”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的思想,提出自己的政治理想——“至德之世”。
《胠箧》就是外篇中的一篇抨击儒家“圣人”及其所鼓吹的“仁义”的著作,宣扬“绝圣弃知”、回到上古“民结绳而用之”的“至德之世”,其中颇多愤激之言。
《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为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
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
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
郭沫若曾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
”(《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庄子》在公元3世纪到5世纪的魏晋时期产生重大影响,它和《周易》《老子》一起并称“三玄”。
《胠箧》一文具有强烈的刺世指向意义。
庄子不满意所处的社会现实,一针见血地指出“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现象,认为“圣”和“智”是惑乱天下的主要原因,因而庄子提出“绝圣弃知”的主张,摒弃社会的文明和进步,要求回到“至德之世”,这表现了庄子社会观和政治观消极颓废的一面。
其具体内容可概括如下:将为 胠 箧、 探 囊、 发 匮 之 盗 而 为 守 备,为了对付撬箱子、掏口袋、开柜子的小偷而做防范准备,则 必 摄 缄 縢、固 扃 , 此 世 俗 之 所 谓 知必定要缠上绳结、加固插闩和锁钮,这就是一般人所说的聪明也。
然 而 巨 盗至,则 负 匮、揭 箧、担 囊做法。
可是一旦大强盗来了,就背着柜子、扛着箱子、挑着口袋而 趋,唯恐缄縢、扃 之不 固也。
然 则快步跑了,唯恐绳结、插闩与锁钮不够牢固哩。
既然是这样,乡 之 所 谓 知 者,不乃 为 大盗 积 者也?那么先前所谓的聪明做法,不就正是给大盗做好了积聚和准备吗? ⎣⎡⎦⎤匮:同“柜”。
知:有智慧,聪明。
乡:通“向”,先前,从前。
故 尝 试 论 之, 世俗之所谓 知者,有不为所以我曾试图讨论这种情况,世俗所谓的聪明人,有不替大 盗 积 者 乎?所谓 圣者,有 不 为 大 盗 守者乎?大盗积聚财物的吗?所谓的圣人,有不替大盗守卫财物的吗?何以知 其 然邪?昔 者齐国邻 邑 相 望,鸡狗之音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当年的齐国,邻近的村邑遥遥相望,鸡狗之声相 闻,罔 罟 之 所 布, 耒 耨 之 所 刺,方二千余里。
相互听闻,渔网所撒布的水面,犁锄所耕作的土地,方圆两千多里。
阖四竟之内,所 以 立 宗 庙、 社 稷, 整个国境之内,所有用来设立宗庙、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地方,治 邑、屋、州、闾、乡、 曲 者,曷尝所有用来建置邑、屋、州、闾、乡、里各级行政机构的地方,何尝不 法 圣人哉?然而田成子一旦 杀 齐不是在效法古代圣人的做法?然而田成子忽然有一天杀了齐国君 而 盗 其 国。
所 盗 者 岂 独的国君也就同时窃据了整个齐国。
他所盗窃夺取的难道又仅仅其 国 邪?并与其 圣知之法 而只是那样一个齐国吗?连同那里各种圣明的法规与制度也盗 之。
故田成子 有乎盗贼之名,而身处尧一块儿劫夺去了。
所以田成子虽然有盗贼的名声,却仍处于尧舜 之 安,小 国 不 敢 非,大 国 不 敢 诛,舜那样安稳的地位,小的国家不敢非议他,大的国家不敢声讨他,专有齐国。
则 是不乃 窃 齐国,并与 其世世代代窃据齐国。
那么,这不就是盗窃了齐国并连同那里圣 知 之 法,以 守 其 盗贼之身乎?圣明的法规和制度,从而用来守卫他盗贼之身吗?⎣⎡竟:同“境”,疆界。
一旦: ⎦⎤忽然有一天。
是:代词,这。
乃:判断词,是。
尝 试 论 之, 世俗之所谓至知者,有不为大盗我曾试图讨论这种情况,世俗所谓的聪明人,有不替大盗积 者 乎? 所谓至圣者,有不为大盗 守者乎? 何以积聚财物的吗?所谓的圣人,有不替大盗防守财物的吗?怎么知 其然邪?昔者龙逢 斩, 比干 剖, 苌弘 肔,知道是这样的呢?从前龙逢被斩首,比干被剖心,苌弘被车裂,子胥 靡, 故 四 子 之 贤 子胥被抛尸江中任其腐烂,即使像上面四个人那样的贤能之士,而身不免乎 戮。
故 跖之徒 问 于跖曰:“ 盗仍不能免于遭到杀戮。
因而盗跖的门徒向盗跖问道:“做强盗亦 有 道 乎?” 跖 曰: “何 适 而 无 有道也有规矩和准绳吗?”盗跖回答说:“到什么地方会没有规矩和邪? 夫 妄 意 室 中 之 藏, 圣也; 入 准绳呢?凭空推测屋里储藏着什么财物,这就是圣明;率先进先, 勇 也;出 后, 义 也;知 可 到屋里,这就是勇敢;最后退出屋子,这就是义气;能知道可否, 知 也; 分 均, 仁 也。
五 者否采取行动,这就是智慧;事后分配公平,这就是仁爱。
以上五样不 备 而 能 成 大 盗 者,天 下 未 之 有 也。
”由是 观之, 不能具备,却能成为大盗的人,天下是没有的。
”从这一点来看,善人不 得 圣 人之道 不 立,跖不 得圣人 之 道善人不能通晓圣人之道便不能立业,盗跖不能通晓圣人之道便不 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 多,则 圣 人 之 不能行窃;天下的善人少,而不善的人多,那么圣人给天下带来的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 多。
故 曰:“唇 竭 好处也就少,而给天下带来的祸患也就多。
所以说:“嘴唇缺失了,则 齿 寒, 鲁 酒 薄 牙齿就会外露受寒,鲁侯奉献的酒味道淡薄致使赵国都城而邯郸 围,圣人生 而 大盗 起。
掊击圣人,邯郸遭到围困,圣人出现了因而大盗也就兴起了。
抨击圣人,纵舍盗贼,而天下 始 治矣。
释放盗贼,天下方才能太平无事。
⎣⎡ 何适:无论到什么地方。
天下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现代汉语语序为“天下未有之也”。
夫 谷 虚 而 川 竭, 丘 夷 而 渊 实。
溪水干涸山谷显得格外空旷,山丘夷平深潭显得格外充实。
圣人已死, 则 大盗 不 起,天下 平 而 无 故矣。
圣人死了,那么大盗也就不会再兴起,天下就太平而没有变故了。
圣人不死,大盗 不 止。
虽 重 圣人圣人不死,大盗也就不会停止出现。
即使让整个社会都重用圣人而治天下,则 是 重 利 盗 跖 也。
为 之治理天下,那么这也是让盗跖获得最大的好处。
给天下人制定斗 斛 以 量 之, 则 并与斗斛 而窃 之;斗、斛来计量物品的多少,那么就连同斗斛一道盗窃走了;为 之 权 衡 以 称 之,则 并 与 权给天下人制定秤锤、秤杆来计量物品的轻重,那么就连同秤锤、衡 而 窃 之;为 之 符 玺 而 信 之, 则 秤杆一道盗窃走了;给天下人制定符、玺来取信于人,那么就并 与 符 玺 而 窃 之;为之 仁义 以 矫 连同符、玺一道盗窃走了;给天下人制定仁义来规范人们的之, 则 并与仁义 而窃之。
何以知 其然 邪?道德和行为,那么就连同仁义一道盗窃走了。
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彼 窃 钩 者 诛, 窃 那些偷窃腰带环钩之类小东西的人受到刑戮和杀害,而窃夺了国 者 为 诸 侯,诸侯之门 而仁义存焉,则是非整个国家的人却成为诸侯,诸侯之门方才存在仁义,这不就是窃 仁义 圣知邪?故 逐于大盗,揭 诸 侯,盗窃了仁义和圣智吗?所以,那些追随大盗,高居诸侯之位,窃 仁义并 斗斛、权衡、符玺之利者,虽 有 轩冕窃夺了仁义以及斗斛、秤具、符玺之利的人,即使有高官厚禄之 赏 弗 能 劝,斧钺 之威 弗能禁。
的赏赐也不可能劝勉,即使有行刑杀戮的威严也不可能禁止。
此 重 利 盗跖而 使不可禁者, 是乃圣人之过也。
这些大大有利于盗跖而不能使他们禁止的情况,这都是圣人的过错。
⎣⎡⎦⎤竭:干涸。
虽:连词,表假设,即使。
是乃圣人之过也:是乃,这是……。
故 曰:鱼不 可 脱于渊,国 之利器 不 可 以示人。
因此说:鱼儿不能离开深潭,治国的利器不能随便拿给人看。
彼 圣人者,天下之 利 器 也,非 所 以 明 那些所谓的圣人,就是治理天下的利器,是不可以用来明示天下也。
故 绝 圣 弃 知, 大盗乃 止; 擿 天下的。
所以,弃绝圣人,摒弃智慧,大盗就能停止出现;弃掷玉 毁 珠,小 盗 不起;焚 符 破 玺,玉器,毁坏珠宝,小的盗贼就会消失;焚烧符记,破毁玺印,而民 朴 鄙; 掊 斗 折 衡, 而 民 不 争。
百姓就会朴实浑厚;打破斗斛,折断秤杆,百姓就会没有争斗。
殚残天下之圣 法, 而民 始可与论 议。
擢乱尽毁天下的圣人之法,百姓方才可以谈论是非和曲直。
搅乱六律,铄绝 竽瑟, 塞 师旷之耳, 而天下 始人六律,毁折各种乐器,并且堵住师旷的耳朵,天下人方能保全含 其 聪矣;灭 文章,散 五采,胶 离朱之目,而天下他们原本的听觉;消除文饰,离散五彩,粘住离朱的眼睛,天下人始 人 含 其 明矣; 毁绝钩 绳 而弃 规方才能保全他们原本的视觉;毁坏钩弧和墨线,抛弃圆规和矩, 攦工 倕 之指,而天下始人 含 其 巧矣。
角尺,弄断工倕的手指,天下人方才能保有他们原本的智巧。
削 曾、史 之 行,钳 杨、墨 之口,攘弃仁义,削除曾参、史鱼的忠孝,钳住杨朱、墨翟善辩的嘴巴,摒弃仁义,而天下之德 始 玄同矣。
彼人 含 其明,天下人的德行方才能混同而齐一。
人人都保有原本的视觉,则 天下 不 铄矣;人 含 其 聪, 则天下那么天下就不会出现毁坏;人人都保有原本的听觉,那么天下不 累矣; 人 含 其 知, 则 天下 不就不会出现忧患;人人都保有原本的智巧,那么天下就不会出现惑矣;人 含 其 德,则天下 不 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