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化学必修一第四章第四节教师教案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册优质教案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册优质教案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册优质教案
(配合新课标编写)
目录
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第二节离子反应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
第二章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
第一节钠及其化合物
第二节氯及其化合物
第三节物质的量
实验活动1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第三章铁金属材料
第一节铁及其化合物
第二节金属材料
实验活动2 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第四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第三节化学键
实验活动3 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
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
第1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内容,是完成初高中课程内容衔接的重要载体,其将初中所学的单一、孤立的物质及反应梳理扩展为高中阶段多样、系统的物质反应体系,渗透分类观、物质转化观等化学学科学习的基本思想方法,旨在用其
发现物质及变化的规律,并预测物质的性质及可能发生的变化。本课以图片导入,共有“物质的分类”和“物质的转化”两部分内容。具体来说,先介绍了物质分类的方法,并从多种分类的角度来认识物质世界;继而根据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来分引入了胶体这一基本概念,补充了初中对混合物体系的认识,然后精选代表物质,探寻了从“单质-碱性氧化物-碱-盐”以及“单质-酸性氧化物-酸-盐”分别代表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物质之间的转化规律,并用其指导生产生活实际。通过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学生不仅需要将初中所学的知识由点构成线合理关联起来,更需要在掌握的事实性知识的基础上开始建构并逐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学科观念,指导高中阶段后续内容的学习,从而实现学科素养的提升。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硫和氮的氧化物教学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硫和氮的氧化物教学案
(学时:二节课)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二氧化硫的性质,了解可逆反应的特点和表示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实验及生活常识等方法,了解硫的氧化物对大气的污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环保意识。
【学习直点】二氧化硫与水的反应,二氧化硫对大气的污染。
【学习难点】二氧化硫的相关性质。
【学习易错点】二氧化硫相关性质与二氧化碳的对比。
第一学时
【基础知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存在: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游离态存在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 。化合态主要以
和__________
的形式存在。例如:硫铁矿 ________ ,黄铜矿___________ ,石膏 ________________ ,芒
硝______________ 。
2、性质:俗称_______ , ____ 色粉末, _____ 溶于水,微溶于_______ ,易溶于 ___________ o
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火焰呈 ______ 色。
二、二氣他<<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物理性质:SO2是—色、有________________ 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易 ____________ ,—溶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非金属及其化合物教案
示范教案
第四章复习课
整体设计
三维目标
1.学问与技能
(1)了解硅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2)
了解氯气的主要性质;
(3)了解氮、硫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物理性质;
(4)了解二氧化硫、硫酸、氨气、铵盐、硝酸的有关化学性质;
(5)生疏酸雨的形成过程,工业上以及试验室制取氨气的化学原理。
2.过程与方法
(1)从电子得失、氧化复原反响的角度生疏硫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2)从电子得失、氧化复原反响的角度生疏氮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3)运用归纳、演绎的科学方法总结硫及氮的有关物质的性质;
(4)运用比较的科学方法理解二氧化硫与二氧化碳性质的区分、二氧化硫与氯气漂白原理的不同点、硝酸与硫酸性质的一样点;
(5)设计变式问题,优化学生思维品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力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综合性习题的训练,学生体验将所学学问应用于解决问题的过程,培育学生的勇于探究、不畏困难的精神;
(2)通过将学问融会贯穿,学生在理解的根底上加强学问的记忆与运用,学生在学习中猎取骄傲感和成就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硅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氯气的性质、氮的化合物与硫的化合物的性质、制备与用途。
教学难点
氯气的性质、氮的化合物与硫的化合物的性质、制备与用途。
课前预备
相应的ppt 文稿和有关习题的学案。
教学过程
导入课
在这一章的学习中,我们生疏了四种重要的非金属元素——硅、氯、硫、氮,学习了这些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有关学问。这节课我们对这些学问进展一下回忆。
推动课
一、硅及其化合物
[提问]硅是怎么样的一种物质?
高中化学教案第一册第四章《氯气》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教案第一册第四章《氯气》
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教案第一册第四章《氯气》教学设计
第一节氯气
第二课时
探究问题框架:
1、氯气的性质:
氯气能与碱反应吗?生成了什么?
2、氯气的制取:
(1)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如何选用仪器和组装仪器成发生装置:
(2)收集到的氯气可能含有什么杂质,如何除去
(3)如何除去制取氯气的尾气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讲评】上节课布置的探究性问题
1、工业上制盐酸还采用点燃的方法还是采用混合光照的反应条件进行?为什么?
2、Cl2溶于水是否全部和水反应?请列出事实根据加以证明。
3、在新制的氯水中,含有哪些粒子。
4、如何保存氯水?为什么?
【倾听理解】
1、必须采用点燃的条件,因为爆炸难以控制,燃烧产生的热量不能加以利用。
2、不是,因为氯气呈黄绿色。说明还有氯分子存在。氯气只有一部分与水发生反应。
3、由于部分发生反应,所以在氯水中有Cl2、HClO、Cl-、H+。
4、保存在棕色瓶中,因为次氯酸见光分解
【复习引入】研究一种非金属单质,研究它跟一些金属的反应、与某些非金属的反应、与水的反应。上节课我们已经研究氯气与金属的反应和与H2的反应、还有与水的反应。
今天我们研究氯气水与碱的反应。
【倾听理解】
【演示实验】向装有氯气的集气瓶中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水溶液,观察现象
【设疑】这是为什么黄绿色气体会消失呢?
【过渡】氯气与另一个碱――氢氧化钙反应即工业制漂x的原理。请阅读课本相关部分。
【总结】
(1)次氯酸盐比次氯酸稳定,且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次氯酸,故次氯酸盐也可用来漂白、杀菌。
(2)由于起漂白、消毒杀菌作用的是HClO,所以往往也可以加入盐酸,以增强漂白、消毒杀菌的作用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四章教案模板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四章教案模板
一年的教学活动就要结束了,作为一名化学老师,你知道如何写一篇高中化学必修一第四章教案吗?它能对你的高中化学教学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帮助你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下面是为大家收集有关于高中化学必修一第四章教案,希望你喜欢。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四章教案1
教材分析
钠的化合物很多,本节教材在初中已介绍过的氢氧化钠和氯化钠等的基础上,主要介绍过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对于过氧化钠,重点介绍它与水的反应,及与二氧化碳的反应。同时,还简单介绍了过氧化钠的用途。其中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是本节的难点。
对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重点介绍它们与盐酸的反应,以及它们的热稳定性。同时,通过对它们的热稳定性不同的介绍,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鉴别方法。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同时也是本节的重点。
本节教材与第一节教材相类似,本节教材也很重视实验教学。例如,教材中对过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介绍,都是先通过实验给学生以感性知识,然后再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共同得出有关结论。这样编写方式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使他们能主动学习。教材最后的家庭小实验,具有探索和设计实验的性质,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能力。
在介绍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应及它们的热稳定性时,采用了对比的方法,这样编写,可使学生在比较中学习,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于理解、记忆知识,也有利于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材也重视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及化学史的教育。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方面的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
氨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 第四章第四节
《氨》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化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对刚升入高中不久的学生来说,大部分人的抽象思维比较困难,有些学生学得比较呆板,不太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独立思考,在动手探究能力方面则更差。为此,本节课主要采用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理念,以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为突破口,以“创设情景——自主学习——实验探究——知识应用——小结归纳”为主线充分发挥实验的验证作用,引出问题,设计科学探究、分析实验结果、归纳实验结论等互动式教学程序,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以及科学思维等多种技能和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和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在学习了硫和氮的氧化物的基础上,紧接着学习氨、硝酸、硫酸。前一节内容的学习,将有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在此基础上重点介绍氨与水、氯化氢、氧气的反应,通过“喷泉”实验,既探究了氨在水中的溶解性,又为氨与水的反应埋下了伏笔,进而探究氨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通过氨溶于水的过程的学习,进一步巩固可逆反应的知识。通过对氨气性质的学习,让学生根据其的性质总结出检验氨气的的方法。因此,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1.知识经验层面
从知识经验上讲,此时的学生对氮肥有所了解;知道氨有异味,氨水显碱性,但不知道背后蕴含的原理;通过前面单元的学习,具备一定的氧化还原知识。
2.身心发展水平层面
从心理发展水平讲,15、16岁的学生求知欲强、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并且对单纯的知识讲授兴趣不高,喜欢借助一定情境自主参与对知识的探究。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课件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课件
高中化学必修1第四章第四节《氯气》教学设计
五教学效果及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课堂教学反馈设计
本节课使用了“学案,记录着学生认知的过程。巧妙设计了课堂思考题巩固所学知识,帮助学生完整的构建知识体系。
2.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本节课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通过下列途径落实:
合理使用学案,记录学习历程。强化知识的当堂落实,提高课堂效率。学生亲动手实验,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亲自体验化学实验的重要意义并掌握化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通过PPT图片及视频资料,展示微观,加深学生印象。
巧妙的设计课堂练习题,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布置开放性课后自主学习内容:①了解氨在氮的循环中的意义。②以空气焦炭和水等为原料合成硝酸。
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与空间。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落到实处。体现了教学是为了促进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新理念,发挥学生能动性。
六本教学设计的特点及课后反思
如何使学生掌握知识,是每节课教学中的难点。但如何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是整个学科教学过程中的难点。本人的教学理念是“授之以渔,自主发展”。
1.本节课的设计特点
教学从激发学生兴趣开始,渗透思想教育内容
本节教学设计不仅关注了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更可贵的是挖掘了学科内的思想教育素材,将思想教育融入学科教学之中,实施了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结合。例如本节课以德国化学家哈伯合成氨为引子,能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同时,渗透着“科技就是生产力”的内涵,帮助学生逐步树立热爱科学的思想。
让实验说话,体现化学学科的特点
以实验观察与分析为突破口,以及引领学生进行的讨论和分析,不仅体现着学习方法的指导,还渗透着科学研究的思想,体现着化学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是简单的听讲,而是要思考要动手,要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符合教学基本原则。把思维方法的训练知识技能的掌握与学科实验相结合,更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确实做到了使学生“爱学想学会学”。有利于使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四章第四节--氨、硝酸、硫酸教案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四章第四节--氨、硝酸、硫酸教案
高一化学组:冷晓科【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1、理解氨的化学性质、铵盐的性质及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2、了解浓硫酸的特性及其强氧化性
3、了解浓硝酸和稀硝酸的氧化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设计实验、操作实验培养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提高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断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行归纳整理知识线索,交流
学习方法,建立自信心,培养创新精神,并尝试创造的喜悦。【教学重点】氨、铵盐的化学性质,浓硫酸和浓硝酸的氧化性
【教学难点】氨气的制备实验原理,浓硫酸和浓硝酸的强氧化性
【教学方法】学习归纳法、实物展示法、创设情景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及相应实验仪器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氨
【本课时在本模块中的地位和作用】
知识的核心和考试的热点
【展示标杆题】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1.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自然中雷雨发庄稼的过程。
2.标出变价元素的化合价,并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指出氮元素是被氧化还是被还原。
3.从氮的原子结构出发分析氮除,0,+2,+4,+5外是否还存在其它价态?从化合价的角度分析此价态的氮的化合物具有什么化学性质?
【播放液氨泄露视频】
从该视频中你得出氨气那些物理性质?为什么液氨泄露会有化肥的气味?【总结氨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易挥发的有毒气体易溶于水,液氨易汽化可用作制冷剂
【设问】氨气能与水反应?反应产物是什么?
【播放喷泉实验视频】
1.由该实验你又得出什么结论?
2.为什么能形成喷泉?
3.具有什么性质的气体能形成喷泉?
4.喷泉形成的原理是什么?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册优质教案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册
优质教案
(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册优质教案(配合新课标编写)
目录
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第二节离子反应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
第二章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
第一节钠及其化合物
第二节氯及其化合物
第三节物质的量
实验活动1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第三章铁金属材料
第一节铁及其化合物
第二节金属材料
实验活动2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第四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第三节化学键
实验活动3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
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
第1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内容,是完成初高中课程内容衔接的重要载体,其将初中所学的单1、孤立的物质及反应梳理扩展为高中阶段多样、系统的物质反应系统,渗透分类观、物质转化观等化学学科进修的基本思想办法,旨在用其发现物质及变化的规律,并预测物质的性质及大概产生的变化。本课以图片导入,共有“物质的分类”和“物质的转化”两局部内容。具体来说,先介绍了物质分类的办法,并从多种分类的角度来认识物质世界;继而按照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来分引入了胶体这一基本概念,补充了初中对夹杂物系统的认识,然后精选代表物质,探寻了从“单质-碱性氧化物-碱-盐”和“单质-酸性氧化物-酸-盐”分别代表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物质之间的转化规律,并用其指导出产糊口实际。
通过本节课内容的进修,学生不仅需要将初中所学的知识由点组成线公道关联起来,更需要在掌握的事实性知识的基础上开始建构并逐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学科观念,指导高中阶段后续内容的进修,从而实现学科素养的提升。
人教版化学必修一4.4 浓硫酸的特性 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氨,硝酸,硫酸”是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必修1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四节的内容。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重要的基础知识,也是学生今后在工作,生活中经常接触,需要了解和应用的基本内容。教材把这节内容放在基本实验和基本理论,以及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之后,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一方面可以行程完整的金属,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具有巩固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基础知识的作用。在第三章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化合物知识和研究方法,为元素中族的概念的形成,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周期表的形成以及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积累感性认识的材料,为必修2的学习打下基础。
浓硫酸的性质,尤其是浓硫酸的强氧化性,是本节的重点和本章的核心,是上稀硫酸和氧化还原知识的拓展和深化。通过该部分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各种相关知识体系共性的认识,并且能够培养学生迁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由于本节知识具有较
强的实践性,个别知识点比较抽象,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我大胆应用演示实验,教材中中也安排了一些插图,使知识形象、生动,以引起学生兴趣,降低学习的难度。本节最后设置的“讨论”题,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
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首先,教材在第一章中就向学生介绍了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使得学生有了基本的实验技能,让这节课的探究活动成为可能。其次,本节课的实验设计和操作的难度不大,适合学生采用探究的方式开展学习。但是,学生对于如何开展实验探究式学习的经验较少,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做好知识教学,更要注意让学生对如何探究式学习形成清晰思路,避免实验的盲目性。最后,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存在差异,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开展合作式学习,争取让每位学生能在课堂上获益。
2019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四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全章节教案教学设计含章节综合测试卷及答案
【2019版新教材】
统编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四章全章节教案教学设计
4.1《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从宏观上学习不同元素的原子结构,从微观上辨析不同元素原子结构的区别与相似点,体会微观粒子的变化对宏观物质的性质的影响。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通过物质分类的基本模型,理解不同元素的相似或不同特点,通过结合理论与实际感知化学学习的魅力,为后续的化学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的方法基础。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熟悉原子核外电子数的递变规律,熟练掌握通过原子结构分析元素性质的能力,体会化学研究过程中的科学方法。
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通过对元素原子结构的学习和理解,掌握更高效的学习方法,建立高效学习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熟悉并掌握原子结构的概念。
2.熟悉并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数的规律。
3.学习并掌握核素与同位素的概念。
4.了解同位素在生活中的应用,根据知识点求解相关问题。
课前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是由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最初,人们通过分类整理的方法对元素之间的联系进行研究。随着元素周期表的建立和元素周期律的发现,特别是原子结构的奥秘被揭示,人们从微观角度探索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认识了元素性质及其递变规律,并通过研究粒子间的相互作用,认识化学反应的本质;逐步建立了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
教师:元素周期表揭示了元素间的内在联系,使元素构成了一个较为系统的体系。元素周期表的建立成为化学发展史上的重要的里程碑之一。
教师提问:20世纪初,原子结构的奥秘被揭示后,人们对元素周期表的认识更加完善。那么,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
甘肃省金昌市第二中学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1教案:443浓硫酸的特性
【个性化设计】
金昌市第二中学必修一教案编制人:李旭升审核人:课时:总课时:教研组长:教务处:
- 1 -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四节氨硫酸硝酸
第五课时浓硫酸的特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硫酸的物理性质和用途,掌握硫酸的化学通性以及浓硫酸的特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实验及原知识回忆等方法,理解硫酸的相关性质及用途。
情感与价值:了解硫酸在工业生产中及实验室里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浓硫酸的特性
【教学难点】浓、稀硫酸反应产物判断
【教学方法】思考、交流、实验探究、归纳
【思考与交流】课本100页
回顾:稀硫酸化学性质通性H2SO4=2H++SO42-
1、石蕊遇酸变红
2、与活泼金属反应:Zn+H2SO4=ZnSO4+H2↑
3、与金属氧化物反应:Fe2O3+H2SO4=Fe2(SO4)3+3H2O
4、与碱反应:Cu(OH)2+H2SO4=CuSO4+2H2O
5、与盐反应:Na2CO3+H2SO4=Na2SO4+CO2↑+H2O
六、浓硫酸的性质
1、物理性质
展示:一瓶浓硫酸
⑴纯硫酸是一种无色黏稠油状液体
⑵常用浓硫酸的质量分数为98%,密度大,高沸点(338℃)难挥发性强酸。
⑶易溶于水,与水任意比混溶,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
会侨高中化学必修1第四章第4节《氨硝酸硫酸》教案(合集五篇)
会侨高中化学必修1第四章第4节《氨硝酸硫酸》教案(合集
五篇)
第一篇:会侨高中化学必修1第四章第4节《氨硝酸硫酸》教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四章第4节教案(3教时)
课题:氨硝酸硫酸(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浓硫酸和硝酸的氧化性、氨的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观察能力及实验动手能力、形成规律性认识和总结归纳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重视对学生知识的建构能力的培养,让同学们理解知识结构由主干知识和基本知识构成,主干知识作支撑。
2、重视环境教育,提倡环境保护的思想。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浓硫酸、硝酸的强氧化性,氨的化学性质。【难点】浓硫酸、硝酸的强氧化性,氨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器材投影仪
四、教学方法与过程: 探究式教学,实验总结法
[知识补充]:介绍氨分子结构,呈三角锥形。氨易液化,液化的同时放出大量的热。液态氨汽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因此常用作致冷剂,举例说明液氨的用途。如:首都体育馆的制冷设备。
[迁移试问]:NH3和H2O互溶解的情况如何? [实验演示]:演示【实验4-8】
观察实验现象并根据实验现象分析下列问题:
(1)烧瓶内为什么会形成喷泉?(2)溶液为什么变成红色?
[强调指出]:只要能够引起烧瓶内气压迅速下降的情况,都可以产生喷泉。[深化知识]:氨溶于水使酚酞溶液变红,说明产生了一种新物质即一水合氨,是弱碱,氨水具有碱性。它能够部分电离出铵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NH3+H2O⇌NH3·H2O⇌NH4++OH-NH3·H2O⇌NH3+H2O 氨与酸反应,演示“魔棒生烟或者空杯生烟”,并加以解释。
高中化学第四节 硫酸硝酸及氨 第一课时教案人教版必修一
第四节硫酸硝酸氨及铵盐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掌握浓硫酸特性----吸水性、脱水性,浓硫酸的氧化性。
2.学会检验SO-2
4
的原理和方法。
重点提示:浓H
2SO
4
的性质和SO-2
4
的检验
教学过程
复习:1、写出下列各反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1)硫酸和生锈的铁钉(2)硫酸和碳酸钠
(3)硫酸和氢氧化铜(4)硫酸和氯化钡
2、归纳上述硫酸的性质
硫酸电离方程式
硫酸的浓度不同,会不会引起性质上的差异?稀硫酸主要体现酸的通性,那么浓硫酸呢?
一、浓硫酸的性质
1.物理性质
浓硫酸是一种无色油状液体。98.3%的浓硫酸是一种高沸点难挥发的强酸,密度大,极易溶于水,能以任意比与水混溶,溶解时放出大量热。
讨论:如何稀释浓硫酸?
现有失去标签的浓硫酸、浓盐酸各一瓶(瓶相同,酸体积相同),不用化学
..
方法
..如何鉴别?根据是什么?
2.浓硫酸的特性
(1)吸水性
(2)脱水性
实验图4-27,观察现象-----物质颜色、体积的变化,闻气味并抚摸烧杯外壁吸水性和脱水性有何区别?
(3)强氧化性
A、与金属反应
稀H
2SO
4
能否和铜反应?为什么?浓H
2
SO
4
能否与铜反应呢?
实验4-8,观察现象
反应方程式为:
讨论:上述反应中:
①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各是何物?
②反应物的物质的量之比,还原剂与氧化剂物质的量之比各为多少?
③浓硫酸在反应中的作用是什么?
讨论:浓H
2SO
4
的氧化性由其分子中什么原子引起?稀H
2
SO
4
是否具有氧化性?两者相
比有何差别?举例说明。
B、和非金属反应
讨论:蔗糖中加入浓硫酸产生刺激性气味,如何解释?
C、钝化作用
小结: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四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教案教学设计
第四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教案
4.1.1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 1 -
4.1.2核素 ........................................................................................................................ - 4 -
4.1.3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 6 -
4.2.1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 9 -
4.2.2元素周期律及应用............................................................................................... - 11 -
4.3化学键 ..................................................................................................................... - 14 -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四章教案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四章教案
【教学目的】
1. 了解原子结构的基本组成和性质;
2. 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发展与规律;
3. 掌握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律相关的概念和知识。
【教学重点】
1. 原子结构的组成;
2. 元素周期律的规律。
【教学难点】
1. 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模型;
2. 元素周期律的分类与规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所熟知的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在物质的最基本单位中,有什么特殊
构造?这些构造又是如何排列的?
二、原子结构的基本组成(30分钟)
1. 原子的基本构造(10分钟):介绍原子的基本组成,让学生了解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的数量及运动轨道。
2. 原子的量子力学模型(10分钟):讲解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模型,引导学生了解原子
的能级和电子的排布规律。
3. 原子的物理性质(10分钟):探讨原子结构对原子的性质影响,引导学生探索原子分
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三、元素周期律的发展与规律(30分钟)
1. 元素周期律的历史(10分钟):介绍元素周期律的历史发展,引导学生了解元素周期
表的基本构造和分类。
2. 元素周期律的规律(10分钟):解释元素周期律中元素的分类规律,引导学生理解元
素周期表中各元素之间的关系。
3. 元素周期律的应用(10分钟):探讨元素周期律在元素化学性质、元素周期表推断等
方面的应用,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周期律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四、小结与拓展(10分钟)
总结本节课重点内容,指导学生对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律进行综合梳理,拓展相关知识点。【教学反思】
本章教学难点主要在于量子力学模型和元素周期律的规律,需要通过举例、实验等方式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 氨 硝酸 硫酸
一、氨的性质 颜色 气味 密度 溶解性
沸点 无色 刺激性气味
小于空气
极易溶于水(常温下, 体积比1∶700)
较低,易液化
3.氨水的性质
①氨水中含有:H 2O 、NH 3、NH 3·H 2O 、NH +4、OH -、极少量H +。
②NH 3·H 2O 是一种弱碱,但不要写成NH 4OH 。
③氨水中氮元素主要以NH 3·H 2O 的形式存在,但氨水的溶质是NH 3而非NH 3·H 2O 。 液氨 氨水
物质成分 纯净物(非电解质)
混合物(NH 3·H 2O 为弱电解质)
粒子种类 NH 3分子 NH 3、NH 3·H 2O 、H 2O 、NH +4、OH -、H +
主要性质 不具有碱性 具有碱的通性 存在条件
常温常压下不能存在
在常温常压下可存在
(1)定义:铵根离子(NH +4)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2)物理性质:都是无色或白色晶体,易溶于水。 (3)化学性质: ①不稳定性。
NH 4Cl 受热分解:NH 4Cl=====△
NH 3↑+HCl ↑,现象:白色固体消失,在试管上方重新凝结成白色固体。
NH 4HCO 3受热分解:NH 4HCO 3=====△
NH 3↑+H 2O +CO 2↑ 现象:白色固体消失,在试管口有无色液体凝结。 ②与碱反应,生成氨气。
NH 4Cl 溶液与NaOH 溶液共热的化学方程式:
NH 4Cl +NaOH=====△
NaCl +NH 3↑+H 2O 。 通常用强碱和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的检验NH +4:
铵盐与碱在溶液中反应,若加热或为浓溶液,生成NH 3和H 2O ,若为稀溶液,生成NH 3·H 2O 。
5、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①反应原理:2NH 4Cl +Ca(OH)2=====△
CaCl 2+2NH 3+2H 2O
②发生装置:固+固――→△
气 与加热KClO 3和MnO 2混合物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相同,即:
③干燥装置:通常用碱石灰干燥氨气,不能用五氧化二磷、浓硫酸和无水氯化钙干燥。
碱石灰又称钠石灰,白色或米黄色粉末,疏松多孔,是氧化钙(CaO ,大约75%),水(H ₂O ,大约20%),氢氧化钠(NaOH ,大约3%),和氢氧化钾(KOH ,大约1%)的混合物。
④收集方法:向下排空气法,导管应插入试管的底部。
⑤验满方法:①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试纸变蓝。②用蘸有浓盐酸或浓硝酸的玻璃棒检验,产生白烟。
⑥尾气处理:多余的氨要吸收掉(可在导管口放一团用水或稀硫酸浸湿的棉花球)以避免污染空气。在尾气吸收时要防止倒吸,常采用的装置有:
氨气不溶在CCl4,所以通入之后NH3会从CCl4层往上走,进到水层后溶解。倒吸的原因是NH3 1:700的溶解比,导致导管内的NH3与水直接接触立刻溶解,导管内压强骤减。现在有CCl4隔着,导管内NH3不会溶解,保持导管内一个较大的压强所以不会倒吸。
7.其他常见制取NH3的方法
方法化学方程式(或原理) 气体发生装置
加热浓氨水NH3·H2O=====
△
NH3+H2O
注:①NH3·H2O不稳定,受热易分解②加热温度不宜过高
浓氨水+固体NaOH NaOH溶于水放热,促使NH3·H2O 分解。且OH-浓度的增大有利于NH3的放出
浓氨水+固体CaO
NH3·H2O+CaO===NH3+Ca(OH)2 CaO的作用:①吸水;②吸水后放热促进NH3的放出;③增加溶液中OH -浓度,减少NH3的溶解
氨气是中学阶段唯一的碱性气体,通常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或酚酞试剂(变红)、浓盐酸或浓硝酸(产生白烟)检验。
二、硫酸
1.稀硫酸——具有酸的通性
(1)电离方程式为:H2SO4===2H++SO2-4。
(2)硫酸具有酸的通性可与酸碱指示剂作用,也可与活泼金属、碱、碱性氧化物及某些盐反应。2.浓硫酸的特性
(1)吸水性:浓硫酸能够吸收气体、液体中的水分子及固体的结晶水,故常用做干燥剂。
(2)脱水性:浓硫酸能把有机物中的氧、氢元素按水的组成比脱去,留下黑色的炭。如向蔗糖中加入浓硫酸时,蔗糖逐渐变黑,体积膨胀,形成疏松多孔的海绵状固体,并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3)强氧化性:
与金属的反应:除Au、Pt以外的绝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浓硫酸作用,如与铜反应。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a.试管中铜丝表面逐渐变黑色。b.试管中的品红溶液逐渐变为无色。
(1)通过可抽动的铜丝来控制反应的发生或停止。
(2)浸有碱液的棉花团可以吸收多余的SO 2,以防止污染环境。
(3)常温下,冷的浓硫酸能使Fe 、Al 发生钝化,故可用铝槽车运输浓H 2SO 4。 (4)与非金属反应
加热时浓硫酸与木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 +2H 2SO 4(浓)=====△
CO 2+2SO 2+2H 2O 。
浓硫酸与稀硫酸比较
H 2SO 4(浓)+H 2O
-H 2O (△)
H 2SO 4(稀) 浓硫酸是一种强氧化性酸,加热时氧化性更强。它的氧化作用是由于H 2SO 4分子中+6价的硫元素产生的,其还原产物为SO 2而不是H 2。
(1)Fe 、Al 的钝化
常温下,当Fe 、Al 遇到浓硫酸时,会与浓硫酸发生反应,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而出现“钝化”现象。
(2)与不活泼金属和非金属反应的规律 ①反应要加热,否则不反应;
②还原产物一般是SO 2,一般金属被氧化为高价态的硫酸盐,非金属被氧化为高价态氧化物或含氧酸 。
③浓硫酸与金属反应时,既表现酸性又表现强氧化性,而与非金属反应时,只表现强氧化性。
④随着反应的进行,浓硫酸浓度变小,一旦变为稀硫酸,反应就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