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化学必修一第四章第四节教师教案
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
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教案标题: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教案目标:1. 熟悉高中化学必修一的教学内容和相关知识点。
2. 提高学生对化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教学内容:1. 化学与化学变化2.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3. 化学键与化合物4. 离子反应与电解5. 溶液的配制与稀释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化学与化学变化1.引入化学与化学变化的概念,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介绍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和各种变化类型。
3.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观察化学反应过程和变化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反应原理。
4.让学生探索化学反应的条件和影响因素,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
第二课时: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1.复习原子的基本结构和元素的分类。
2.介绍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基本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元素周期表的用途和意义。
3.通过展示一些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和相关实验,激发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兴趣。
4.对一些重要元素的性质和应用进行深入讲解,让学生了解元素的多样性和广泛应用。
第三课时:化学键与化合物1.介绍化学键的概念和种类,帮助学生理解化合物形成的机制。
2.通过示意图和实例,讲解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的结构和特点。
3.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和模型演示,使学生能够观察和理解化学键的形成过程。
4.让学生探索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规则,培养学生的系统化思维和科学记忆能力。
第四课时:离子反应与电解1.复习离子的概念和离子反应的基本特点。
2.介绍电解的原理和用途,引导学生理解电解过程中离子的重新排列。
3.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电解过程中产生的气体、金属等物质。
4.让学生讨论电解对社会生产和环境保护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思维。
第五课时:溶液的配制与稀释1.介绍溶液的概念和组成,引导学生理解溶解、溶质和溶剂的关系。
2.进行一些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浓度和溶解度的概念。
高中化学 第四章第四节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
,及自然固氮的不足,认识化学对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了解氨气溶于水的实验步骤,掌握基本操作技能,理解氨的物理性质。
3.掌握氨与水、酸反应的性质,认识氨能被氧化的性质,及氨的主要用途(化
工原料和作制冷剂)。
4.掌握氨参与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5.掌握氨气制备的反应原理和实验原理。
拓展性目标:
1.铵盐的热不稳定性。除掌握NH4Cl、NH4HCO3的分解规律外,可简单介绍某
一种铵盐(如NH4NO3)分解的产物与此不同。
2.由氨气的制备原理类推这一类气体制备实验的实验装置
3.能正确书写铵盐与碱在溶液中反应的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在氨气的溶解性、氨气的制备过程中,体会一个完整的实验过程的基本过程 和思考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氨气的溶解性、氨气的制备过程中,体验利用化学实验探究物质性质的探
【指导】要求各小组的操作同学先叙述喷 泉实验的操作步骤,评价后,由小组本次
观察氨气的颜色、状态、 打开橡胶塞闻氨气的气 味,记录氨气的相关性质 :常温下无色有刺激性气 味的气体 据操作步骤操作喷泉实 验,记录现象,按学案中
用心 爱心 专心
8
①氨与 水反应
②氨与 酸反应
③氨的 还原性: 氨气的催 化氧化和 氨气的分 解
渡 氨气还具有什么性质,引入氨
容,完成:
引 气的还原性。
1.标出N线中各氮元素
入
化合价
氨
2.完成转化的化学反应
气
方程式
的
还
原
性
铵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98中的铵 盐 盐的性质
学生根据教材中的内 3min 容,讨论归纳铵盐的物
的
理性质、铵盐的化学性
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第四章第四节
如果您喜欢这份文档,欢迎下载! 来源网络,造福学生
———————欢迎下载,祝您学习进步,成绩提升——————— (3) 真做好氨气的⭐ᐌ室制法的演示⭐ᐌ,使学生掌握发生 置、收集 置、ᐌ 的方法,建议 ᐌ学生结合所学知 ,讨论 用什么 品干燥氨气。引导学生进行思 的 发散和收 。建议引导学生讨论⭐ᐌ室还有哪些快速、安全制取氨的方法?至少可以讨论出 浓氨水受 和浓氨水中加氧化 的方法。使所学知 学以致用,既可以 价学生 前面知 的掌握程度,又可以让学生体ᐌ成就感。 3.加强化学概念的功能性作用。用氧化还原反 有关概念分析有关反 ,使学生从化 合价变化的角度 物 的性 ,推 氨的还原性。使学生体ᐌ ——ᐌ ——归纳ᐌ结 的学习 程。 4.运用归 、比较法进行课堂小结。(右图) 5.运用氮在自然界的循 , 学生进行情感 度价 值观教育。氮在自然界的转化既有化学变化,又有微生物 的 与。人在其中只是 与者中的一小部分。人与自然是 和 一的整体。我们 体我们的努力让这种和 延 续,用我们的知 为人 真正造福。 (二)浓硫酸、浓硝酸 1.注意以旧带新。初中学生已经学习了酸的通性,浓硫酸的吸水性,所以,要注意以 旧带新,一是巩固已有的知 ,二是使学生在此基础上学习浓硫酸、浓硝酸的性 。 2.做好⭐ᐌ,充分发⠰⭐ᐌ的功能。⭐ᐌ→观察→分析是本节教学的重要手段与方法。 通 ᐌ学生 ⭐ᐌ的讨论,来分析变化的本 。另外,还要强调⭐ᐌ的操作要点及要掌握 的⭐ᐌ技能。由于这些⭐ᐌ会 生污染性的气体,建议由老 进行演示,并可 ⭐ᐌ 置进 行适当的改进,以减少污染。 (1) 于浓硫酸的氧化性,建议 ᐌ学生分析硫酸中的硫元素的化合价,推导出浓硫 酸的氧化性(浓硫酸与铜反 的可能 物),教 演示⭐ᐌᐌ ,建议进行如下的引导:本 ⭐ᐌ的条件是什么?反 前后溶液及铜丝有哪些变化?⭐ᐌ后品红溶液(或紫色石蕊试液) 有什么变化?由此能得出什么结论?盛品红溶液试管口的棉花起什么作用? (2)补充“黑面包⭐ᐌ”,并做稀硫酸与蔗糖作用的 比。 3.加强化学概念的功能性作用。用氧化还原反 有关概念分析有关反 ,使学生从化 合价变化的角度 物 的性 。 4.运用归 比较法进行学习。如,浓、稀硫酸的性 列表比较。指导学生概括、整合 不同价 硫元素的转化关系:
2024年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全套
2024年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全套【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化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实验技能。
2.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第一章: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第二章:化学实验第三章:物质的量第四章: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第五章:化学键与物质的性质第六章:无机物的结构与性质第七章: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第八章:化学反应原理第九章:化学与生活【教学过程】一、第一章: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1.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理解化学基本原理。
2.教学重点:物质的组成和分类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3.教学难点:物质分类的理解化学反应类型的区分4.教学过程: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讲解:介绍物质的组成、分类、性质及变化,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实例分析:分析具体实例,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练习: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二、第二章:化学实验1.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培养实验操作能力。
2.教学重点:常见化学仪器的使用基本实验操作实验数据处理3.教学难点:实验操作的熟练度实验数据的处理4.教学过程:讲解:介绍常见化学仪器的使用、基本实验操作及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演示:演示实验操作,让学生直观了解实验过程。
实践: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第三章:物质的量1.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物质的量的概念,理解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
2.教学重点:物质的量的概念物质的量的计算3.教学难点:物质的量与质量、体积的关系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4.教学过程: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物质的量的概念。
讲解:介绍物质的量的定义、单位及计算方法。
实例分析:分析具体实例,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练习: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四、第四章: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1.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元素周期律,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2.教学重点: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的结构3.教学难点:元素周期律的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记忆4.教学过程: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元素周期律的概念。
新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第四章第四节教案
课题:第四章第四节硫酸、硝酸和氨(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浓硫酸和硝酸的氧化性、氨的化学性质。
【能力目标】观察能力及实验动手能力、形成规律性认识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道德情感目标】1、重视对学生知识的建构能力的培养,让同学们理解知识结构由主干知识和基本知识构成,主干知识作支撑。
2、重视环境教育,提倡环境保护的思想。
二、重点与难点【重点】浓硫酸、硝酸的强氧化性,氨的化学性质。
【难点】浓硫酸、硝酸的强氧化性,氨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器材投影仪四、教学方法与过程:探究式教学,实验总结法[问题引课]:学生思考回答课本P84的【思考与交流1、2、3】。
(1)它们都是酸,在水溶液中电离出H+,硫酸和硝酸是含氧酸,盐酸是无氧酸;硫酸是二元强酸,硝酸和盐酸是一元强酸……(2)在水溶液中都电离出氢离子。
(3)从盐酸、稀硫酸是非氧化性酸,浓硫酸或硝酸是氧化性酸的角度加以讨论。
一、硫酸和硝酸的氧化性[实验激趣]:结合教科书图4-27,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指出浓硫酸的脱水性和吸水性(实验中经常做干燥剂)。
[实验演示]:演示【实验4-8】并投影下列思考题:(1)反应的条件是什么?(2)反应前后溶液及铜片有哪些变化?(3)实验发生后品红溶液(或紫色石蕊溶液)有何变化?由此得出什么结论?盛品红溶液试管口的棉花起什么作用?(该实验只有在持续加热时,才有稳定的SO2气流。
浓硫酸与铜在加热时能发生反应,放出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或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
反应后生成物的水溶液显蓝色。
)[讨论释疑]:浓硫酸、稀硫酸中溶质都是H2SO4,为什么与Cu反应的性质有如此大的差异?分析浓硫酸的强氧化性的实质。
指出:浓硫酸、浓硝酸能与大多数金属反应,但都没有氢气生成;常温下,浓硫酸可使铁、铝等发生钝化。
指出:浓硫酸不仅能够氧化大多数金属,还能够氧化非金属:如C 、S、P等。
C+2H2SO4(浓)≜CO2↑+2SO2↑+2H2O补充例题:红热的炭与浓硫酸可发生反应。
4.4《硝酸》(2课时)教案(人教版必修1)
第四章第四节硝酸(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硝酸的物理性质(易溶于水、挥发性)。
(2)掌握硝酸的化学性质(不稳定性、强氧化性和强酸性)。
2.能力和方法目标(1)通过有关硝酸强氧化性的实验,提高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能力,提高根据实验现象进行推理分析的能力;(2)通过从酸的一般通性到硝酸的性质的推理分析,提高运用复分解规律、氧化还原反应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和价值观目标(1)通过硝酸跟硫酸、盐酸等的对比和分析,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通过硝酸的用途让学生对化学为提高人类生活作出贡献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硝酸的强氧化性。
[教学过程][引言]硝酸是中学化学常见的三大强酸之一,现在老师手中拿着的是一瓶浓硝酸,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观察后总结一下你从中可以判断出硝酸具有哪些物理性质。
(以此为落点让学生边观察边作简单的推理分析,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根据实验现象推出结论的推理能力)[板书]1.硝酸的物理性质(1)无色(观察硝酸溶液的颜色得出);(2)有刺激性气味(打开瓶塞可嗅到);(3)易溶于水(观察瓶中标签浓硝酸的浓度为65%可得出);浓度大于98%的硝酸会在空气产生大量的白雾,故称为发烟硝酸。
……[教师引导]我们可以断定硝酸具有酸的通性,请同学们根据酸的通性来分析解决下列问题,并把结果填信表格中:[学生分析时可能出现的情况]估计绝大部分学生对前三个问题都能得出正确结论,对于后两个问题,可能会出现多种不同的结论。
这正是后面进一步探究硝酸的氧化性创设了问题情景。
[板书]2.硝酸的化学性质(1)酸的通性------强酸[教师活动]盐酸、硫酸跟铁和铜等金属反应情况?试推断铁、铜跟硝酸反应反应情况。
[实验演示]A.稀硝酸中投入铁片、稀硝酸中投入铜片B.浓硝酸中投入铁片、浓硝酸中投入铜片C.浓硝酸跟投入铁片并加热[学生观察并分析]铁、铜跟稀硝酸都能在常温下反应产生气体(引导学生分析研究实验中产生的气体是不是氢气?)。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四章教案模板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四章教案模板一年的教学活动就要结束了,作为一名化学老师,你知道如何写一篇高中化学必修一第四章教案吗?它能对你的高中化学教学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帮助你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
下面是为大家收集有关于高中化学必修一第四章教案,希望你喜欢。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四章教案1教材分析钠的化合物很多,本节教材在初中已介绍过的氢氧化钠和氯化钠等的基础上,主要介绍过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对于过氧化钠,重点介绍它与水的反应,及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同时,还简单介绍了过氧化钠的用途。
其中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是本节的难点。
对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重点介绍它们与盐酸的反应,以及它们的热稳定性。
同时,通过对它们的热稳定性不同的介绍,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鉴别方法。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同时也是本节的重点。
本节教材与第一节教材相类似,本节教材也很重视实验教学。
例如,教材中对过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介绍,都是先通过实验给学生以感性知识,然后再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共同得出有关结论。
这样编写方式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使他们能主动学习。
教材最后的家庭小实验,具有探索和设计实验的性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能力。
在介绍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应及它们的热稳定性时,采用了对比的方法,这样编写,可使学生在比较中学习,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于理解、记忆知识,也有利于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材也重视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及化学史的教育。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方面的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
教法建议1.加强实验教学。
可将一些演示实验做适当的改进,如〔实验2-5〕可改为边讲边做实验。
可补充Na2O2与CO2反应的实验,把蘸有Na2O2的棉团放入盛有CO2的烧杯中,观察棉团的燃烧,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反应及其应用。
还可以补充Na2O2漂白织物的实验,以说明Na2O2的强氧化性。
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第四章_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完整教案
本教案包含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第四章非金属及化合物完整教案目录第一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 (1)第一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一) (1)第一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二) (7)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12)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一) (12)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二) (21)研究性学习:氯水的漂白性探究 (29)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 (33)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一) (33)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二) (45)第四节氨硫酸硝酸 (53)第四节氨硫酸硝酸(一)——氨 (53)第四节氨硫酸硝酸(二)——硫酸 (64)第四节氨硫酸硝酸(三)——硝酸 (73)第四节氨硫酸硝酸(四)——喷泉实验的创新设计与探究 (81)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专题总结 (85)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专题总结 (85)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Na2SiO3+CO2+H2O==Na2CO3+H2SiO3↓H2SiO3△H2O +SiO2教学过程教学步骤、内容教学方法、手段、师生活动[引入]我们生成的地球,它坚硬的地壳是由什么构成的?岩石,构成岩石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及硅的氧化物。
[问]一提到硅,同学们又能想到什么呢?硅谷:美国新兴的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电子技术研究中心,计算机生产的重要基地,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圣弗朗西斯科南端.半导体:单晶硅是半导体器材的核心材料,硅半导体是集成电路的主要材料,估计在21世纪,硅仍然会占半导体材料的95%以上.沙子、石英、水晶:主要成分是硅的氧化物光导纤维:从石英玻璃熔融体中,拉出直径为100微米的细丝.再把千百根光导纤维组合并增强处理,就制成成光缆,其优点:质轻,体积小,输送距离长,保密性好,成本低.[导入]从古至今,在无机非金属材料中,硅一直都在扮演着主要的角色。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来研究一下硅的氧化物------二氧化硅及硅酸和硅酸盐的性质。
高中化学 第四章 第四节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高中必修4化学教案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1.了解金属腐蚀及其危害。
2.能理解金属电化学腐蚀的原因,能正确书写析氢腐蚀和吸氧腐蚀的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式。
3.了解金属防护方法,特别是金属的电化学防护。
1.金属的电化学腐蚀(1)金属腐蚀:金属与周围的气体或液体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引起损耗的现象。
(2)化学腐蚀:金属与接触到的干燥气体(如O2、Cl2、SO2等)或非电解质液体(如石油)等直接发生化学反应而引起的腐蚀。
(3)金属的电化学腐蚀①定义:不纯的金属与电解质溶液接触时,会发生原电池反应,比较活泼的金属失去电子而被氧化。
如钢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
②类型a.析氢腐蚀(酸性较强的溶液)负极:Fe-2e-===Fe2+,正极:2H++2e-===H2↑,总方程式:Fe+2H+===Fe2++H2↑。
b.吸氧腐蚀(碱性、中性或弱酸性溶液)负极:Fe-2e-===Fe2+,正极:O2+4e-+2H2O===4OH-,总方程式:2Fe+O2+2H2O===2Fe(OH)2。
Fe(OH)2继续与空气中的氧气作用:4Fe(OH)2+O2+2H2O===4Fe(OH)3。
铁锈的主要成分是 Fe2O3·x H2O,不能(填“能”或“不能”)阻止钢铁继续被腐蚀。
2.金属的电化学防护(1)牺牲阳极阴极保护法在被保护的钢铁设备上装上比铁活泼的镁合金或锌块,它们作为原电池的负极(或阳极)钢铁设备作为正极(或阴极)被保护下来。
(2)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将被保护的钢铁设备作为阴极,用惰性电极作辅助阳极,在外加直流电源的作用下使阴极得到保护。
[新知探究]钢铁吸氧腐蚀和析氢腐蚀的比较分类析氢腐蚀吸氧腐蚀形成条件水膜酸性较强水膜酸性极弱或呈中性电极反应负极Fe-2e-===Fe2+2Fe-4e-===2Fe2+正极2H++2e-===H2↑2H2O+O2+4e-===4OH-总反应Fe+2H+===Fe2++H2↑2Fe+O2+2H2O===2Fe(OH)2,4Fe(OH)2+O2+2H2O===4Fe(OH)3腐蚀速度一般较快一般较慢相互关系析氢腐蚀和吸氧腐蚀同时发生,金属的腐蚀以吸氧腐蚀为主,吸氧腐蚀比析氢腐蚀普遍[名师点拨]金属腐蚀快慢的判断方法(1)在同一电解质溶液中:电解原理引起的腐蚀>原电池原理引起的腐蚀>化学腐蚀>有防护措施的腐蚀。
新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化学第四章第一节第四课时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案必修第一册
[明确学习目标] 1.了解碱金属、卤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2.了解碱金属、卤素原子结构特点,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3.了解碱金属、卤素性质的相似性与递变性,并能初步运用原子结构理论解释。
学生自主学习碱金属元素1.结构特点(1)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2)结构特点:碱金属元素原子结构的共同点是错误!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是1个电子,不同点是错误!电子层数和原子半径不同,其变化规律是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电子层数逐渐错误!增多,原子半径逐渐错误!增大。
2.碱金属的性质(1)物理性质(2)化学性质1与O2反应2与水反应卤族元素1.卤族元素的原子结构及其特点卤族元素包括:错误!F、Cl、Br、I(写元素符号)。
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原子结构特点如下:(1)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都是错误!7。
(2)递变性:F→I,核电荷数逐渐错误!增大,电子层数逐渐错误!增多,原子半径逐渐错误!增大。
2.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3.卤素单质的化学性质(1)与H2反应得出结论:从F2到I2,与H2反应剧烈程度依次错误!减弱,生成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依次错误!减弱。
(2)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得出结论:Cl2、Br2、I2三种卤素单质的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错误!Cl2>Br2>I2,相应卤素离子的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错误!I—>Br—>Cl—。
1.钾比钠活泼,钾能否从NaCl溶液中置换出钠?提示:不能,钾会先与NaCl溶液中的水反应。
2.如何从结构上理解碱金属元素从上到下金属性逐渐增强?提示:从上到下,碱金属元素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原子失电子变得越来越容易,故从上到下,金属性逐渐增强。
3.氯气能从NaBr溶液中置换出Br2,F2比Cl2活泼,F2能否从NaBr溶液中置换出Br2?提示:因为F2能与H2O发生反应(2F2+2H2O===4HF+O2),所以F2不能从其他卤化物的盐溶液中置换出卤素单质。
化学必修一第四章教案
化学必修一第四章教案【篇一:化学必修一第四章硅和二氧化硅的教案】第4章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第一节硅和二氧化硅(第一课时)张玉芳知识与技能:1.了解硅在自然界的存在、含量;2.了解单质硅的主要性质、工业制法、主要用途;3.掌握二氧化硅的性质;4.初步培养学生自主查阅资料的能力和阅读能力;5.初步培养学生对新旧知识进行比较、归纳、推断的逻辑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2.活动探究:通过碳与硅、二氧化碳与二氧化硅新旧知识的比较、设疑引导,变教为诱、变教为导的思路教学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掌握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顺序和正确方法;顺序:2.通过学习单质硅、二氧化硅的广泛用途后,使学生认识化学学科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知识的内需和兴趣。
教学重点:硅、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教学难点:二氧化硅的结构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实物展示)水晶、玛瑙、陶瓷、玻璃、硅芯片、光缆[讲解]这些物质的主角是硅元素,它们都是硅元素的单质和化合物。
[板书]第1节硅和二氧化硅硅1.物理性质[推进新课]请学生阅读教材,描述硅的物理性质。
[学生]灰黑色、有金属光泽,熔点和沸点都很高,硬度很大的固体。
[讲解]很好,那我们现在来看看硅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学生] 在元素周期表中寻找硅元素的位置。
[讲解]我们发现硅元素的左面是金属元素,右面是非金属元素。
金属都有很好的导电性,而非金属一般都是绝缘体,单质硅导电性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是重要的半导体材料。
[板书]2.化学性质[引导]让学生在元素周期表中寻找碳、硅两元素的位置,然后请学生板演它们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比较它们结构的异同。
[学生]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半径不同。
[讲解]两者最外层都是4个电子,在反应时不易得失电子,故常温下c、si的化学性质都比较稳定。
[学生]c+o2点燃 co2点燃[讲授]si + o2 sio2[板书]3.自然界中的存在(学生阅读、回答下列思考题)思考题:硅在自然界中的含量怎样?硅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如何?地壳中硅元素以哪几类物质存在?[讲解]硅在地壳中含量仅次于氧,居第二位。
高中必修一化学全书教案
高中必修一化学全书教案课程名称:高中化学必修一
教科书:《高中化学》必修一
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知识;
2.掌握化学键的类型及其特点;
3.掌握物质的量与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
4.了解溶液的一些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
1.第一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2.第二章:离子键、共价键与金属键
3.第三章:物质的量与化学方程式
4.第四章:溶液
教学重点:
1.原子结构的基本组成和性质;
2.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及其应用;
3.化学键的种类、特点及形成条件;
4.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及平衡反应的特征;
5.溶液的基本性质及溶解度规律。
教学方法:
1.讲授结合实例,生动易懂;
2.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验教学结合理论学习,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4.小组合作学习,提倡学生互相交流与讨论。
教学评估:
1.课堂小测验;
2.课后作业;
3.实验报告评估;
4.学习总结与讨论。
教学辅助工具:
1.投影仪;
2.实验器材;
3.化学模型;
4.教学PPT。
教学实施时间:本教案为单元教学计划,预计共需3周完成。
教学安排:
第一周: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第二周:化学键的类型及特点
第三周:物质的量与化学反应、溶液
预期效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全面掌握化学必修一的基本知识,提高化学学科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全套
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全套第一章: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法则1.1 原子和元素- 教学目标:了解原子的基本概念和元素的概念,掌握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的使用。
- 教学内容:- 原子的组成和结构- 元素的定义和分类- 元素符号的表达- 元素周期表的使用方法- 教学步骤:1. 引入原子和元素的概念,与学生讨论常见元素的例子。
2. 讲解原子的结构和元素的分类方法。
3. 指导学生研究并记忆一些常见元素的符号。
4. 使用元素周期表让学生了解元素的周期性和规律。
- 教学重点:原子的基本概念、元素符号的使用、元素周期表的掌握。
- 教学时长:2课时1.2 化学键和化合物- 教学目标:了解化学键的概念和不同类型的化学键,理解化合物的概念和特点。
- 教学内容:- 化学键的定义和分类- 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的特点- 化合物的定义和命名规则- 教学步骤:1. 回顾原子的结构和元素的分类。
2. 介绍化学键的概念和不同类型的化学键。
3. 详细讲解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的特点和形成条件。
4. 教学示范化合物的命名规则,并进行练。
- 教学重点:化学键的分类和化合物的命名规则。
- 教学时长:2课时1.3 常见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过程- 教学目标:了解常见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过程,掌握物质的分类和性质变化的观察方法。
- 教学内容:- 常见物质的分类和性质- 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观察物质性质变化的实验方法- 教学步骤:1. 分类讨论常见物质的例子和它们的性质。
2. 介绍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3. 指导学生进行一些观察物质性质变化的实验,并记录观察结果。
- 教学重点:常见物质的分类和性质、物质性质变化的实验方法。
- 教学时长:2课时第二章:常见物质的组成和结构2.1 离子的组成和命名- 教学目标:理解离子的概念和组成方式,掌握离子的命名规则。
- 教学内容:- 离子的定义和组成方式- 阳离子和阴离子的命名规则- 常见离子的名称和符号- 教学步骤:1. 梳理离子的定义和组成方式,解释离子的带电性质。
2021-2022学年高中化学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四章 1.4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教案
第四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第四课时〕【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碱金属和卤族元素的结构特点。
2.以碱金属和卤族元素为例,通过实验探究从宏观层面归纳同主族元素性质变化规律。
3.结合原子结构,从微观角度探析元素性质变化规律的实质,并找出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元素周期表中同主族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教学过程】[复习]1.元素的化学性质由什么决定?2.元素分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一般情况下,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常表现什么性质?3.什么是碱金属元素?什么是卤族元素?4.钠可以与水、O2反响,钠与氧气在常温和加热条件下反响得到的产物分别是什么?[学生活动]思考并答复。
元素的化学性质由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的。
一般地,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4,容易失电子,具有金属性。
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4,容易得电子,具有非金属性。
碱金属元素是第ⅠA族除H之外的非常活泼的金属元素,在自然界都以化合态存在,包括锂、钠、钾、铷、铯、钫。
卤族元素是指第ⅦA族的元素,包括氟、氯、溴、碘。
钠与氧气在常温和加热条件下反响得到的产物分别为氧化钠、过氧化钠。
[师]我们知道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该原子元素的化学性质,那么也就是说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原子的元素应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那么这节课我们以碱金属、卤族元素为例,探究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板书]一、碱金属元素的认知[◕活动一]请学生认识碱金属元素原子的结构特点,并发现规律。
[生]碱金属元素的结构特点:最外层电子数都为1;从左到右,核电荷数逐渐增加,电子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活动二]根据钠与氧气的性质预测钾的化学性质,学生分组进行钾与氧气反响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观察:钾在燃烧前是否熔化,熔化后的钾的颜色和光泽,燃烧时有无烟和焰,烟、焰及固体产物的颜色等。
[生]现象:钾与氧气反响:先熔化成小球,后燃烧,紫色火焰,反响比钠更剧烈,得到黄色固体;钠与氧气反响:先熔化成小球,后燃烧,反响剧烈,火焰呈黄色,生成淡黄色固体。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四章教案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四章教案【教学目的】1. 了解原子结构的基本组成和性质;2. 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发展与规律;3. 掌握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律相关的概念和知识。
【教学重点】1. 原子结构的组成;2. 元素周期律的规律。
【教学难点】1. 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模型;2. 元素周期律的分类与规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所熟知的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在物质的最基本单位中,有什么特殊构造?这些构造又是如何排列的?二、原子结构的基本组成(30分钟)1. 原子的基本构造(10分钟):介绍原子的基本组成,让学生了解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的数量及运动轨道。
2. 原子的量子力学模型(10分钟):讲解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模型,引导学生了解原子的能级和电子的排布规律。
3. 原子的物理性质(10分钟):探讨原子结构对原子的性质影响,引导学生探索原子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三、元素周期律的发展与规律(30分钟)1. 元素周期律的历史(10分钟):介绍元素周期律的历史发展,引导学生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基本构造和分类。
2. 元素周期律的规律(10分钟):解释元素周期律中元素的分类规律,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周期表中各元素之间的关系。
3. 元素周期律的应用(10分钟):探讨元素周期律在元素化学性质、元素周期表推断等方面的应用,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周期律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四、小结与拓展(10分钟)总结本节课重点内容,指导学生对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律进行综合梳理,拓展相关知识点。
【教学反思】本章教学难点主要在于量子力学模型和元素周期律的规律,需要通过举例、实验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同时,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引导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化学实践中。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册优质教案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册优质教案(配合新课标编写)目录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第二节离子反应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第二章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第一节钠及其化合物第二节氯及其化合物第三节物质的量实验活动1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第三章铁金属材料第一节铁及其化合物第二节金属材料实验活动2 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第四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三节化学键实验活动3 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第1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内容,是完成初高中课程内容衔接的重要载体,其将初中所学的单一、孤立的物质及反应梳理扩展为高中阶段多样、系统的物质反应体系,渗透分类观、物质转化观等化学学科学习的基本思想方法,旨在用其发现物质及变化的规律,并预测物质的性质及可能发生的变化。
本课以图片导入,共有“物质的分类”和“物质的转化”两部分内容。
具体来说,先介绍了物质分类的方法,并从多种分类的角度来认识物质世界;继而根据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来分引入了胶体这一基本概念,补充了初中对混合物体系的认识,然后精选代表物质,探寻了从“单质-碱性氧化物-碱-盐”以及“单质-酸性氧化物-酸-盐”分别代表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物质之间的转化规律,并用其指导生产生活实际。
通过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学生不仅需要将初中所学的知识由点构成线合理关联起来,更需要在掌握的事实性知识的基础上开始建构并逐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学科观念,指导高中阶段后续内容的学习,从而实现学科素养的提升。
二、教学目标1、基于分类观,按照元素组成,能对已知物质按不同分类标准进行简单分类,利用树状分类法、交叉分类法等建立元素与物质的联系。
2、学会从微粒大小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理解分散系、胶体等基本概念,掌握胶体的重要性质。
3、基于物质类别探究物质转化的规律,掌握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联系及转化特征。
化学1必修4.4《氨 硝酸 硫酸》教案
三、氨硝酸(xiāo suān) 硫酸——氨教学(jiāo xué)目的1. 掌握(zhǎngwò)氨的物理(wùlǐ)、化学性质(huàxué xìngzhì),理解氨水显弱碱性。
2. 掌握氨气的实验室制法,铵根离子的检验。
3. 学会通过实验验证物质性质的方法。
教学重点氨的化学性质及铵根离子的检验。
教学难点氨的化学性质及铵根离子的检验。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用品PPT浓氨水、浓盐酸、酚酞、碳酸氢铵、酒精灯、试管、试管夹、玻璃棒、红色石蕊试纸。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前面我们学习了氮的氧化物的性质,知道氮元素有多种可变价态,今天新课导入我们学习其最低价态的化合物——氨气的性质。
思考交流展示一瓶氨气,引导学生观察:1.氨气的色、味、态,根据其相对分子质量推导氨气的密度(与空气比较)。
2.设计怎样的实验可以证明氨气是否溶于水?观察实验,阅读教材P97。
总结氨的物理性质。
交流设计的实验方案。
归纳整理氨的物理性质:无色、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溶于水(1︰700)。
探究实验演示实验4.8。
回答上述思考与交流问题2。
问题提纲学习交流1.请描述实验现象。
2.讨论产生现象的原因。
3. 喷泉是如何形成的?胶头滴管的作用是什么?4.若要产生喷泉,应具备什么样的条件?5.通过氨的喷泉实验你对氨的性质有什么认识?烧杯内的水由玻璃管进入烧瓶内形成喷泉,烧瓶内溶液呈红色。
a.氨极易溶于水。
b.氨水显碱性。
原因:当滴管中的水挤入到烧瓶中时,烧瓶内的氨溶解,使瓶内压强小于大气压强。
空气将烧杯内的溶液压入到烧瓶,形成喷泉。
a.干燥的烧瓶;b.瓶内压强减小应用提高上述实验,如果没有胶头滴管,如何引发喷泉实验?你可否设计一个可以产生喷泉的其他装置?广开言论交流,同学之间评价方案的可行性。
老师给予肯定。
自学释疑阅读课本P97~99页有关内容,读完后,请向大家介绍你对氨气(NH3)这种物质的认识?阐释氨水显碱性的原因?阅读,讨论,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 氨 硝酸 硫酸一、氨的性质 颜色 气味 密度 溶解性沸点 无色 刺激性气味小于空气极易溶于水(常温下, 体积比1∶700)较低,易液化3.氨水的性质①氨水中含有:H 2O 、NH 3、NH 3·H 2O 、NH +4、OH -、极少量H +。
②NH 3·H 2O 是一种弱碱,但不要写成NH 4OH 。
③氨水中氮元素主要以NH 3·H 2O 的形式存在,但氨水的溶质是NH 3而非NH 3·H 2O 。
液氨 氨水物质成分 纯净物(非电解质)混合物(NH 3·H 2O 为弱电解质)粒子种类 NH 3分子 NH 3、NH 3·H 2O 、H 2O 、NH +4、OH -、H +主要性质 不具有碱性 具有碱的通性 存在条件常温常压下不能存在在常温常压下可存在(1)定义:铵根离子(NH +4)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2)物理性质:都是无色或白色晶体,易溶于水。
(3)化学性质: ①不稳定性。
NH 4Cl 受热分解:NH 4Cl=====△NH 3↑+HCl ↑,现象:白色固体消失,在试管上方重新凝结成白色固体。
NH 4HCO 3受热分解:NH 4HCO 3=====△NH 3↑+H 2O +CO 2↑ 现象:白色固体消失,在试管口有无色液体凝结。
②与碱反应,生成氨气。
NH 4Cl 溶液与NaOH 溶液共热的化学方程式:NH 4Cl +NaOH=====△NaCl +NH 3↑+H 2O 。
通常用强碱和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的检验NH +4:铵盐与碱在溶液中反应,若加热或为浓溶液,生成NH 3和H 2O ,若为稀溶液,生成NH 3·H 2O 。
5、氨气的实验室制法①反应原理:2NH 4Cl +Ca(OH)2=====△CaCl 2+2NH 3+2H 2O②发生装置:固+固――→△气 与加热KClO 3和MnO 2混合物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相同,即:③干燥装置:通常用碱石灰干燥氨气,不能用五氧化二磷、浓硫酸和无水氯化钙干燥。
碱石灰又称钠石灰,白色或米黄色粉末,疏松多孔,是氧化钙(CaO ,大约75%),水(H ₂O ,大约20%),氢氧化钠(NaOH ,大约3%),和氢氧化钾(KOH ,大约1%)的混合物。
④收集方法:向下排空气法,导管应插入试管的底部。
⑤验满方法:①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试纸变蓝。
②用蘸有浓盐酸或浓硝酸的玻璃棒检验,产生白烟。
⑥尾气处理:多余的氨要吸收掉(可在导管口放一团用水或稀硫酸浸湿的棉花球)以避免污染空气。
在尾气吸收时要防止倒吸,常采用的装置有:氨气不溶在CCl4,所以通入之后NH3会从CCl4层往上走,进到水层后溶解。
倒吸的原因是NH3 1:700的溶解比,导致导管内的NH3与水直接接触立刻溶解,导管内压强骤减。
现在有CCl4隔着,导管内NH3不会溶解,保持导管内一个较大的压强所以不会倒吸。
7.其他常见制取NH3的方法方法化学方程式(或原理) 气体发生装置加热浓氨水NH3·H2O=====△NH3+H2O注:①NH3·H2O不稳定,受热易分解②加热温度不宜过高浓氨水+固体NaOH NaOH溶于水放热,促使NH3·H2O 分解。
且OH-浓度的增大有利于NH3的放出浓氨水+固体CaONH3·H2O+CaO===NH3+Ca(OH)2 CaO的作用:①吸水;②吸水后放热促进NH3的放出;③增加溶液中OH -浓度,减少NH3的溶解氨气是中学阶段唯一的碱性气体,通常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或酚酞试剂(变红)、浓盐酸或浓硝酸(产生白烟)检验。
二、硫酸1.稀硫酸——具有酸的通性(1)电离方程式为:H2SO4===2H++SO2-4。
(2)硫酸具有酸的通性可与酸碱指示剂作用,也可与活泼金属、碱、碱性氧化物及某些盐反应。
2.浓硫酸的特性(1)吸水性:浓硫酸能够吸收气体、液体中的水分子及固体的结晶水,故常用做干燥剂。
(2)脱水性:浓硫酸能把有机物中的氧、氢元素按水的组成比脱去,留下黑色的炭。
如向蔗糖中加入浓硫酸时,蔗糖逐渐变黑,体积膨胀,形成疏松多孔的海绵状固体,并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3)强氧化性:与金属的反应:除Au、Pt以外的绝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浓硫酸作用,如与铜反应。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a.试管中铜丝表面逐渐变黑色。
b.试管中的品红溶液逐渐变为无色。
(1)通过可抽动的铜丝来控制反应的发生或停止。
(2)浸有碱液的棉花团可以吸收多余的SO 2,以防止污染环境。
(3)常温下,冷的浓硫酸能使Fe 、Al 发生钝化,故可用铝槽车运输浓H 2SO 4。
(4)与非金属反应加热时浓硫酸与木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 +2H 2SO 4(浓)=====△CO 2+2SO 2+2H 2O 。
浓硫酸与稀硫酸比较H 2SO 4(浓)+H 2O-H 2O (△)H 2SO 4(稀) 浓硫酸是一种强氧化性酸,加热时氧化性更强。
它的氧化作用是由于H 2SO 4分子中+6价的硫元素产生的,其还原产物为SO 2而不是H 2。
(1)Fe 、Al 的钝化常温下,当Fe 、Al 遇到浓硫酸时,会与浓硫酸发生反应,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而出现“钝化”现象。
(2)与不活泼金属和非金属反应的规律 ①反应要加热,否则不反应;②还原产物一般是SO 2,一般金属被氧化为高价态的硫酸盐,非金属被氧化为高价态氧化物或含氧酸 。
③浓硫酸与金属反应时,既表现酸性又表现强氧化性,而与非金属反应时,只表现强氧化性。
④随着反应的进行,浓硫酸浓度变小,一旦变为稀硫酸,反应就停止。
三、硝酸1.挥发性:硝酸越浓越易挥发。
2.强氧化性 (1)与金属的反应①除Au 、Pt 以外的绝大多数金属都能与硝酸反应。
②常温下,冷的浓硝酸能使Fe 、Al 钝化。
③与铜反应(写出化学方程式)浓硝酸:Cu +4HNO 3(浓)===Cu(NO 3)2+2NO 2+2H 2O 稀硝酸:3Cu +8HNO 3(稀)===3Cu(NO 3)2+2NO +4H 2O (2)与非金属反应浓硝酸与木炭加热时可反应,其中+5价的氮得电子,被还原;木炭与浓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 +4HNO 3(浓)=====△CO 2+2H 2O +4NO 2。
(3)王水是浓硝酸和浓盐酸的混合物,体积比为1∶3,能使不溶于硝酸的金、铂等溶解。
3.不稳定性(1)化学方程式:4HNO 3=====△或光照2H 2O +4NO 2+O 2 (2)实验室中浓硝酸显黄色的原因:浓硝酸分解生成的NO 2又溶于硝酸所致。
4.反应规律常温下,浓硝酸能使铁、铝发生钝化,这是因为浓硝酸将铁、铝容器表面氧化,形成致密的氧化物薄膜。
若在加热条件下,可破坏氧化膜,从而使反应继续进行。
(1)浓硝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先变红,后褪色。
(2)硝酸越浓,温度越高,越易挥发,越不稳定,其氧化性也越强。
(3) 硝酸与金属反应①金属与硝酸反应一般不生成H 2,金属被氧化为高价硝酸盐,浓硝酸一般被还原为NO 2,稀硝酸一般被还原为NO 。
②铜与浓硝酸反应时,若Cu 过量,反应开始时浓硝酸的还原产物为NO 2,但随着反应的进行,硝酸变稀,其还原产物将为NO ,最终应得到NO 2与NO 的混合气体。
③铁与稀硝酸反应,铁不足生成Fe 3+,铁过量生成Fe 2+。
(4)浓HNO 3与非金属(C 、P 、S 等)反应,还原产物一般是NO 2,而非金属一般被氧化成最高价氧化物或相应的最高价含氧酸。
(5)注意NO -3在离子共存问题的判断中的特殊性。
在中性或碱性的稀溶液中,NO -3无氧化性,但当水溶液中有大量H +存在时,NO -3就表现出强氧化性,如在有H +、NO -3存在的溶液中就不能大量存在Fe 2+、S 2-、I -、SO 2-3、Br -等还原性离子。
第四节氨硝酸硫酸练习题1.请设计简单的实验鉴别NH4Cl和NaCl两瓶溶液。
铵盐检验的一般方法是什么?答案:分别取两试剂适量于两个试管中,均加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产生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的是NH4Cl。
铵盐检验的一般方法是将待测物与强碱反应并加热,检验是否有氨气产生。
2.标准状况下把V体积氨气溶于1体积水中得到氨的饱和溶液,试完成下列填空。
(1)NH3通入水中发生的反应为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2)氨水中存在的分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离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NH3+H2O⇌NH3·H2O⇌NH+4+OH-(2)H2O、NH3、NH3·H2O(3)NH+4、OH-、H+解析NH3通入水中大部分与水生成NH3·H2O,少部分以NH3分子的形式存在,NH3·H2O中的少部分电离生成NH+4和OH-,另外水电离产生极少量的H+,故氨水中存在的分子有H2O、NH3、NH3·H2O,离子有NH+4、OH-、H+。
3.下面是实验室制取氨气的装置和选用的试剂,其中错误的是()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答案 A解析实验室制取氨气的方法有:铵盐与碱加热制取氨气,常用NH4Cl与Ca(OH)2反应,固体与固体反应,因为有水生成,试管口应向下倾斜,③错误;在浓氨水中加入CaO,CaO与水反应使溶液中c(OH-)增大,消耗了水,并且放出大量的热,使NH3·H2O分解放出氨气;加热浓氨水,加快氨气挥发。
①是错误的,因为氯化铵分解生成的NH3与HCl冷却后又生成NH4Cl,不能得到NH3。
4.氨水显弱碱性的主要原因是()A.通常状况下,氨的溶解度不大B.氨水中的NH3·H2O少量电离C.溶于水的氨分子只有少量发生电离D.氨本身的碱性弱答案 B解析氨气极易溶于水,溶于水的氨气大部分与水结合成一水合氨(NH3·H2O),NH3·H2O少部分电离成NH+4和OH-,因此氨水呈弱碱性。
氨气本身不能电离,也不显碱性。
5.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进行下列实验的试管口,试纸不变蓝色的有()A.加热浓氨水B .加热NH 4HCO 3固体C .加热NH 4Cl 和Ca(OH)2的混合物D .加热NH 4Cl 晶体 答案 D解析 A 、B 、C 中均有NH 3生成,D 中NH 4Cl 分解生成的NH 3和HCl 气体在试管口又凝结为NH 4Cl 。
6.下列反应中,说明氨有还原性和碱性的是 ( )A .2NH 3+3CuO===3Cu +N 2+3H 2OB .8NH 3+3Cl 2===6NH 4Cl +N 2C .4NH 3+6NO =====催化剂△5N 2+6H 2OD .NH 3+HCl===NH 4Cl 答案 B解析 物质要体现碱性,则应与酸生成相应的盐;物质要体现还原性,则应与氧化剂作用生成相应的氧化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