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农家的暮

合集下载

一个小农家的暮

一个小农家的暮

一、诗歌整体内容赏析示例:《一个小农家的暮》写于1921年的伦敦,在西方现代化的都市里,诗人思念着祖国,回想农村的生活情景,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祖国、故乡、农村、农民的深情。

或许这首诗也代表了诗人对故乡江阴浓郁的怀念之情吧?这首诗以叙事的笔调朴实无华地写了一个小农家的傍晚生活。

黄昏时分,下了田的丈夫回到家里,妻子在灶下烧饭,丈夫在这个空儿里,逗逗狗、探探牛,问一声新酿的酒怎样了;月亮出来了,孩子们数着星,看着月,唱着,跳着,戏耍着。

一幅多么安详和乐的农家生活图。

这首诗最感动人的是它的亲切、真实。

每一个住过农村的孩子,心中都有这份甜美的回忆。

城市里长大的人,透过诗人忠实的描写,也能想象体会出这份安详的幸福。

这一首诗的调子自然、流畅。

诗的描写不仅感人,而且是美丽的。

第一段“嫣红的火光”“殷红的脸”“闪红”的“青布衣裳”,透过“颜色”的处理,美化了诗境。

读者情不自禁地要认定,这妻子的容貌是美丽的,这妻子的性情是温柔的,这妻子的心地是善良的。

妻子如此,丈夫呢?透过“便坐在稻床上/调弄着只亲人的狗”,以及踱到栏里去看牛,回过头问声“怎样了——/我们新酿的酒?”等“动作”的处理,也表现了他的温柔善良与可亲,读者同时也认定这丈夫是强烈地关爱着这个家的。

最后诗人描写孩子们的歌唱——“地上人多心不平,天上星多月不亮。

”世间的人啊心常不平,心不平的人啊哪有快乐?二、问题探究1、作者为什么把在军阀统治下的农村生活写得如此诗情画意?这首诗写的是被诗人理想化了的农村生活。

诗人以欣赏的态度,跳荡的旋律,便于表现欢快情绪的“阳”韵,描写一个农家的傍晚——年轻的女主人和她的丈夫、孩子,荡漾着幸福、和谐与欢乐的生活。

描写平淡,而诗意盎然。

有的论者说,诗人所写的是现实中不曾有的“世外桃源”,美化了军阀统治下的农村生活。

这是一种误解。

刘半农当时并非不知道农村的贫富对立,也并非不知道农民生活的苦楚。

应从生活的多样化去理解这种“农家乐”。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二现代文阅读Ⅱ•现代诗歌__模拟训练含解析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二现代文阅读Ⅱ•现代诗歌__模拟训练含解析

专题十二现代文阅读Ⅱ·现代诗歌【3年模拟】每篇建议用时:15分钟一、(改编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题。

(16分)一个小农家的暮[注]刘半农她在灶下煮饭,新砍的山柴,必必剥剥的响。

灶门里嫣红的火光,闪着她嫣红的脸,闪红了她青布的衣裳。

他衔着个十年的烟斗,慢慢地从田里回来;屋角里挂去了锄头,便坐在稻床上,调弄着只亲人的狗。

他还踱到栏里去,看一看他的牛,回头向她说:“怎样了——我们新酿的酒?”门对面青山的顶上,松树的尖头,已露出了半轮的月亮。

孩子们在场上看着月,还数着天上的星:“一,二,三,四……”“五,八,六,两……”他们数,他们唱:“地上人多心不平,天上星多月不亮。

”一九二一,二,七,伦敦。

[注] 刘半农离开风雨飘摇的祖国前往英国学习,该诗就写于他在外留学期间。

1.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选取一户普通农家作为写作对象,描写了农家傍晚时分的日常生活场景。

B.男主人带着锄头从田里回来,一会儿到栏里看牛,一会儿问新酿的酒,表现了他的勤劳。

C.诗歌第四节写景,通过青山、松树、半轮的月亮写出了夜的宁静美好,也表示天色已经晚了。

D.诗歌最后两句暗示现实社会中并不都是诗中所写的那种祥和、安宁的农家生活。

2.下列对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全诗主要采用了白描手法,勾画出农妇夜炊图、农夫收工图、孩子观月图三个画面。

B.本诗没有直接抒情的句子,而着重写人物活动、生活场景,将情感蕴藏其中。

C.诗中含有空间的变化,诗人以农家生活为中心进行空间排列,从厨房到庭院,再到场上。

D.结尾借助儿歌暗示社会现实,且以“星”和“月”为本体,与诗境巧妙融合,浑然天成。

3.细节描写在本诗中有很好的表达效果,请举两例并作分析。

(4分)4.诗歌蕴含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

(6分)一、1.答案 B2.答案 D3.答案(示例)①“新砍的山柴,必必剥剥的响”,女主人正在做饭,灶中柴火的响声这一细节具有生活的真实性,同时营造了温馨的氛围。

刘半农《一个小农家的暮》

刘半农《一个小农家的暮》

这首诗写的是被诗人理想化了的农
村生活。这样写,与作者此时身在
国外,思念祖国、思念故乡有关。
美文连接
教我如何不想她
刘半农
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 微风吹动了我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恋爱着海洋, 海洋恋爱着月光。 啊! 这般蜜也似的银夜, 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面落花慢慢流, 水底鱼儿慢慢游。 啊!燕子你说些什么话? 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树在冷风里摇, 野火在暮色中烧。 啊! 西天还有些儿残霞, 教我如何不想她?
——1920年9
作者简介
刘半农(1891—1934),原名刘复, 字半农,号曲庵,江苏江阴人。 刘半农是中国新诗的开拓者、白话 文的倡导者。他积极主张写新诗和应 用白话文,并亲自进行实践。他还倡 导文学作品的分段和运用新式标点, 并创造了“她”“它”二字,沿用至 今。
一个小农家的暮
一个小农家的傍晚生活
通过色彩变化,表现出妻子容貌美丽、 性情温柔贤淑、内心良善的特点。
通过动作描写,表现出丈夫简朴勤劳、 善良可亲,强烈地关爱着这个家的特 点。
3、结尾孩子们唱:“地上人多心不平,天 上星多月不亮。”这话有什么深意?
代表大众的心声,对苍生艰难生活 的申诉。
4、作者为什么把在军阀统治下的农村生 活写得如此诗情画意?
思考与讨论
1、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小农家日常生活的哪 几个画面?请依据这几幅图说说这个小农家 有什么特点。 这首诗描绘了三幅画面: 农妇夜炊图、农夫收工图、孩子观月图。 屋舍自然简单、朴实温馨; 生活其乐融融、自给自足、温暖安康; 环境静谧清幽、纯净美好。
思考与讨论
2、透过诗歌的文字,你觉得妻子和丈夫 分别是个什么样的人?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不敢忽视的小字 《一个小农家的暮》整体赏析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不敢忽视的小字 《一个小农家的暮》整体赏析

不敢忽视的“小”字——《一个小农家的暮》整体赏析刘半农《一个小农家的暮》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编者在“导读”部分提出了一个探究话题:“地上人多心不平,天上星多月不亮”这话有什么深意?许多教者采用了参考书上的观点——这两句普通的江阴民谚,如果说单从孩子的口里唱出来的话,只能说明它是一种流传的歌谣,孩子只是把它哼唱出来。

那么,从字面上,从传播的广度看,它代表大众的心声,对地上苍生的艰难生活的申诉。

另外,也体现出诗人当时大力提倡写作民歌、儿歌,从各地方言中吸取精华用于诗歌创作的诗歌理念。

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感觉到这种理解完全脱离了文本,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大相径庭。

首先,我认为这两句话在这首诗歌中没有什么深意。

从全诗看,作者描摹了三幅画面,一幅是“妻子晚炊图”,另一幅是“丈夫暮归图”,最后一幅是“孩子观月图”。

这两句话属于“孩子观月图”的一部分。

这群孩子着实太小,他们对数字的认识是错乱、颠倒的:“孩子们在场上看着月,还数着天上的星:‘一,二,三,四……’‘五,八,六,两……’”细心的老师首先能抓住这节诗歌里的标点符号启发学生:八个数字孩子们并列读出,应该用顿号,作者却用了逗号,为什么呢?因为孩子太小,对简单的数字一时半会想不出来,停顿时间长,用逗号隔开符合孩子数数时的神态。

同样的道理,“四”“两”后面用了省略号,也是由于孩子太小,一时想不起下面的数字。

更为有意思的是上一句用了“二”,下一句用了“两”,说明这些孩子不明白“二”和“两”表示相同的数目,足见其“小”。

这些小孩子天真无邪,无忧无虑,淳朴自然,率真可爱。

刘半农用了数星星表现这些天真烂漫的孩子可算是笔墨省俭,数语传神。

最后一节写孩子们唱歌,这句“地上人多心不平,天上星多月不亮”乃江阴民谚。

说句老实话,这个民谚是有学问的。

从表现手法上说它“比中有兴”前一句是本体,后一句是喻体,说明白点就是“地上人多心不平”好似“天上星多月不亮”一样,这是个典型的比喻句;“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按照民歌惯例,先言自然之物,以引起所吟咏的生活之物,如《诗经*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诗歌部分 二略读 也许 ——葬歌 一个小农家的暮歌——给暖

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诗歌部分 二略读 也许 ——葬歌 一个小农家的暮歌——给暖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略读
也许 ——葬歌 一个小农家的暮 秋歌——给暖暖 妈妈
篇目一 也许——葬歌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闻一多(1899-1946),诗人、学者。本 名家骅,湖北浠水人。曾留学美国,学美术、 文学。早年参加新月社,先后在青岛大学、 清华大学等校任教。著有诗集《红烛》《死 水》,表现了对祖国深挚的感情和对黑暗现 实的憎恶和抗议。在形式上其主张格律化,讲求“节的匀称、句 的均齐”,追求“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诗风秾丽深沉, 结构整饬谨严。后主要从事学术研究,在《周易》《诗经》《庄子》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2.也许你听这般的音乐,/比那咒骂的人声更美。 [点拨] 诗句间接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控诉,世上的生活是 如此痛苦,早夭也不失是一种美好的归宿。真切地表现了身 为人父的诗人对女儿血脉相连、难以割舍的悲哀与无奈。
3.撑一伞松荫庇护你睡,//也许你听这蚯蚓翻泥,/听这小草的 根须吸水。 [点拨] 松树是常常种在坟墓前的树木。取小孩睡觉需要听 摇篮曲的特点,用“也许”猜测孩子可能会喜欢听“蚯蚓 翻泥”“根须吸水”的声音。
[课文主旨]
《一个小农家的暮》通过描绘日常生活中有代表性 的细节,再现了三个恬淡的农家生活画面:“农妇夜炊 图”“农夫收工图”“孩子观月图”,为我们展现了静 穆、和谐、朴拙的农家生活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田 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语意分析]
1.她在灶下煮饭,/新砍的山柴/必必剥剥的响。/灶门里嫣红的 火光,/闪着她嫣红的脸,/闪红了她青布的衣裳。 [点拨] 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农妇夜炊图”:她在灶下 煮饭,灶里燃烧着新砍的山柴,必必剥剥的响,散发着诱人 的清香;山柴熊熊,从灶门透出“嫣红的火光”,映红了她 的脸庞,映红了她青布的衣裳。在这幅夜炊图中,诗人实写 了 夜炊 时的 声响 (“ 必必 剥剥 的响”)和光 色 (“ 嫣红 的火 光”“青布的衣裳”),虚写了味感(即我们能联想到山柴的 清香和弥漫的饭香),借此传达出了农家生活的静谧和温暖。 这就从总体上为全诗奠定了一个安宁和暖的基调。“嫣红” 和“青布”颜色对比鲜明,动词“闪”逼真地写出了火光闪 动的画面,生动地描写了农家生活最细腻的厨房场景。

【整合】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一个小农家的暮》 (共28张PPT)(优秀课件)

【整合】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一个小农家的暮》  (共28张PPT)(优秀课件)

诗人的视点又从屋里转到屋外,摄入诗人镜头 的是农村常见的自然景物:青山、松树、月亮…… 在这静谧美丽的景色中,孩子们在月亮下面出现了: 他们举头看着天上的月亮,数着天上的星星,唱着 动人的儿歌……在这幅“孩子观月图”中,居于中 心位置的物象是月亮。景色中的核心是月亮──无月 则不见青山与松林;而数天上的星星则是看月的连 带动作;最后所唱儿歌同样也是以月亮为比喻的喻 象的。就诗中孩子本身而言,他们稚气未脱,过着 悠然无碍的生活(看月数星)。
1.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小农家日常生活的哪几个 画面?请依据这几幅图说明这个小农家有什么 特点。 【答】这首诗描绘了三幅画面:农妇夜炊图、 农夫收工图、孩子观月图。说明了屋舍自然 简单、朴实温馨、生活其乐融融、自给自足、 温暖安康。环境静谧清幽、纯净美好。
2.透过诗歌的文字,你感受到妻子和丈夫分别 是个什么样的角色?
一个小农家的暮
刘半农
教学目标
• 1.反复诵读诗歌,读出节奏,把握情感; • 2.培养学生自主解读诗歌的能力; • 3. 体悟诗人对祖国深情的眷恋;
教学重点、难点
• 【重点】通过诵读把握情感,进而准确解 读诗歌的内容。 • 【难点】理解诗人审美情感的人性化价值 和社会化价值。
走近作者
刘半农(1891-1934),原名寿彭,改名复, 字半农,号曲庵,江苏江阴人。著名的诗人、 翻译家、语言学家。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健将。 1907年入常州府中学,1912年到上海任中华 书局编辑。1917年任北京大学预科国文教员。 《新青年》创刊伊始,即为之撰稿,并一度 参加编辑工作。
走近作者
1920年赴英入伦敦大学学习,1921年转入巴 黎大学专攻语音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25 年秋回国,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1926年 主编《世界日报》副刊,并任中法大学国文 系主任。1929年起历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 北平大学女子文学院院长、辅仁大学教务长 等职。1934年7月14日在赴绥远地区调查方言, 搜集民谣途中病逝。

高中语文诗歌部分第单元挚情的呼唤略读也许__葬歌一个小农家的暮秋歌__给暖暖妈妈练习含解析中国现代诗

高中语文诗歌部分第单元挚情的呼唤略读也许__葬歌一个小农家的暮秋歌__给暖暖妈妈练习含解析中国现代诗

略读《也许——葬歌》《一个小农家的暮》《秋歌——给暖暖》《妈妈》一、课内双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桃花源记》用________的讲述,从时间和空间两度上把理想蓝图与现实生活清晰地隔离开来。

就时间论,桃花源中人的祖先为“避秦时乱”而躲进这里,其实也就躲开了世俗年代。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时间在这里停止了,历史在这里消失了,这在外人看来是一种可笑的落伍和背时,但刚想笑,表情就会凝冻。

人们反躬自问:这里的人们生活得那么________,外面的改朝换代、纷扰岁月,究竟有多少真正的意义?于是,()这种嘲笑,对人们习惯于依附着历史寻找意义的惰性,颠覆得惊心动魄。

就空间论,桃花源通过三种方式更是与人们所熟悉的茫茫尘世切割得非常彻底.第一种方式是美丑切割.这是一个因美丽而独立的空间,那位渔人是惊异于美景才渐次深入的。

这就是说,即便在门口,它已经与世俗空间在美丑对比上________.第二种方式是和乱世切割.其实,即使是普通民众,也总是与试图摆脱平常状态的功利竞争有着________的联系,桃花源之所以成为桃花源,就是在集体心理上不存在对外界的向往和窥探,没有了外界,也就阻断了天下功利体系.第三种方式叫“不可逆切割”。

桃花源的独自美好,容不得异质介入。

永久地消失于被重新寻找的可能性之外。

借此划出一条界限,桃花源并不是隐士的天地,那些凭借名声、学识、姿态的“高人",也不能触及它.1.下列在文中括号里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D)A.人们不再嘲笑桃花源中人,而是嘲笑时间和历史的外部形式。

B.应该受到嘲笑的不光是桃花源中人,更应该是时间和历史的外部形式。

C.人们不光嘲笑桃花源中人,更应该嘲笑时间和历史的外部形式。

D.应该受到嘲笑的不再是桃花源中人,而是时间和历史的外部形式.【解析】这里应该是“不是……而是”的并列关系,而不是递进关系;是选择上的“应该,不应该"而不是事实上的“嘲笑或不嘲笑”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C)A.娓娓动听泰然自若大相径庭唇亡齿寒B.娓娓道来怡然自得大相径庭千丝万缕C.娓娓动听怡然自得势不两立千丝万缕D.娓娓道来泰然自若势不两立唇亡齿寒【解析】娓娓道来不能作定语;泰然自若:比喻紧急情状下镇定不慌乱;大相径庭:喻差异大;势不两立:喻矛盾尖锐不能并存,这里强调桃源“美”与世俗的“丑”不能并存;唇亡齿寒:指利害关系密切;千丝万缕:指关系密切.3.文中画线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B)A.桃花源并不是隐士的天地,那些凭借名声、学识、姿态相标榜的“高人”,也不能触及它.B.桃花源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隐士天地,那些以名声、学识、姿态相标榜的“高人”,也不能触及它.C.桃花源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隐士天地,那些凭借名声、学识、姿态相标榜的“高人”,也不能触及它。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第二单元《一个小农家的暮》Word版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第二单元《一个小农家的暮》Word版

《一个小农家的暮》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反复诵读诗歌,读出节奏,把握情感;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解读诗歌的能力;3.情感目标体悟诗人对祖国深情的眷恋;二、教学重点通过诵读把握情感,进而准确解读诗歌的内容。

三、教学难点理解诗人审美情感的人性化价值和社会化价值。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作者简介:刘半农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语言学家、文学家。

原名寿彭,后名复,初字半侬,后改半农,晚号曲庵。

1891年出生于江苏江阴城内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自幼聪慧过人,6岁能作对联、咏诗。

1907年考入常州府中学堂,成绩优异,兴趣广泛。

1911年应聘回母校翰墨林小学任教,并与吴研因等编辑《江阴杂志》。

辛亥革命中,他赴清江参加革命军,任文牍。

1912年,因不满军队内部的混乱而返乡。

1912年,刘半农与其弟刘天华至上海谋生,在开明剧社任编辑。

次年,在中华书局任编译员。

他勤奋写作,先后在《时事新报》、《小说界》等刊物发表40多篇他翻译和创作的小说,向广大读者介绍安徒生、小仲马、托尔斯泰、屠格涅夫、高尔基等著名作家的作品。

1917年,他在《新青年》上发表《我之文学改良观》等文章,对文学革命从形式到内容都提出深刻见解。

同年夏,被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破格聘为北大预科国文教授。

1918年,参与《新青年》编辑工作。

,在《新青年》发表《复王敬轩书》,对于反对文学革命、为封建旧文学辩护的观点痛加批驳。

这成为新旧文学论争中的著名事件,有力地促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开展。

“五四”运动中,他声援被北京政府监禁的学生和教员。

1920年,刘半农赴欧洲深造,初入英国伦敦大学院,在语音实验室工作,次年转入法国巴黎大学,并在法兰西学院听讲,攻实验语音学。

他著有《四声实验录》、《汉语字声实验录》、《国语运动史》,1925年获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成为第一个获得以外国国家名义授予的最高学衔的中国人。

1925年,刘半农在回国的海轮上,写下脍炙人口的著名诗作《教我如何不想她》。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2.2《也许——葬歌》《一个小农家的暮》等ppt课件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2.2《也许——葬歌》《一个小农家的暮》等ppt课件

2.相关知识 (1)撼人心魄的舐犊深情 ——《也许 ——葬歌》 这首诗的主人公就是闻一多年仅四岁的长女闻立瑛。据说她相当 聪敏,当时已识不少字,只是身体虚弱单薄,闻一多对她怜爱至极。 1926 年夏,闻一多在北京不堪时任校长挤兑欺凌,愤然辞职南归,携 病中女儿上路,一路折腾,返回老家浠水时,孩子病情加重。但为生 存,闻一多又不得不离家求职,在吴淞国立政治大学任训导长。期间, 病中的立瑛经常呼唤“爸爸,爸爸”。闻一多得知后却抽不出时间回 家看望孩子,只能寄一张照片回家。立瑛看着照片边叫边哭,并于同 年冬天不幸夭折, 至死也没有再见到她的爸爸。 等闻一多赶回老家时, 见到的只是萋萋墓草。
(3)
简介:痖弦,本名王庆麟。河南省南阳人。 成就:在写作生涯早期,提出“新民族诗型”的观点,主张追求 形象第一,意境至上,强调中国风与东方味。一再地回响着汉语古典 诗歌的声音的《秋歌》可看作是对这一观点的实践。
主要作品:诗集有《痖弦诗抄》 《深渊》 《盐》 《痖弦自选集》 《痖 弦诗集》等。
(4)简介: 江非, 本名王学涛, 1974 年生, 山东临沂人, 是中国“ 70 后诗人群”代表诗人之一。 2004 年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驻 校诗人,也是中国首位驻校诗人。 主要作品: 代表作有 《傍晚的三种事物》 《水是怎样抽上来的》 《中 秋节》 《到北方去》 《一只蚂蚁上路了》等。
há o hà o
2.辨字形
嗽 漱 嫣 蔫
咳嗽 漱口 嫣红 蔫了
荫 阴 辫 辩
荫蔽 树阴 辫子 辩证
3.积词语 辽远、广阔 ⑴辽夐: ________________ 。 ⑵声嘶力竭:嗓子喊哑,力气用尽,形容拼命叫喊、呼号 ________________。 ⑶尔虞我诈:彼此猜疑,互相欺骗 ________________。 ⑷呼天抢地:大声叫天,用头撞地,形容极度悲痛 ________________。 用拳头打胸部,用脚跺地,形容非常焦急、 ⑸捶胸顿足:懊丧或极度悲痛的样子 ________________。

1-2-2《也许——葬歌》《一个小农家的暮》《秋歌——给暖暖》《妈妈》

1-2-2《也许——葬歌》《一个小农家的暮》《秋歌——给暖暖》《妈妈》

【略读】 《也许——葬歌》《一个小农家的暮》 《秋歌——给暖暖》《妈妈》
成才之路 ·语文 ·人教版 ·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解析】
本题用比较的方式考查概念的含义。第一个
“负责”的含义可根据第三段中“搜集各种事实的根据,加 以严格逻辑的审核,而后构成的一种有周密系统的精神结 晶”“必须要经过逻辑的陶熔、科学的锻炼”这两句话来归 纳。第二个“负责”的含义可根据第四段中“其次是除有负 责的思想而外,还要能对负责的思想去负责。思想既是不易 得到的真理,则一旦得到以后,就应该负一种推进和扩充的 责任。真理是不应埋没的,是要发表的”这一部分来归纳。
【略读】 《也许——葬歌》《一个小农家的暮》 《秋歌——给暖暖》《妈妈》
成才之路 ·语文 ·人教版 ·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1927 年任武汉北伐革命军政治部艺术股长。同年秋任南京国 立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1928 年参加新月社,与徐志摩 等人编《新月》月刊和《诗》月刊。后任武汉大学、青岛大 学文学院长兼国文系主任,并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1932 年秋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开始和朱自清同事论 学。抗战爆发后到昆明任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日本投降后 任中国民盟中央执行委员兼云南支部宣传委员, 《民主周刊》 社社长,1946 年 7 月 15 日发表《最后一次演讲》 ,当晚即被 国民党特务杀害。
成才之路 ·语文 ·人教版 ·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望海潮
东南形胜
宋· 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①都会,钱塘 ②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 帘翠幕,参差③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 ④ 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 叠山献 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 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⑦。千骑拥高牙⑧,乘醉听箫鼓,吟 赏烟霞。异日图 将好景,归去凤池 夸。

高中语文诗歌第2单元也许葬歌一个小农家的暮秋歌——给暖暖妈妈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诗歌第2单元也许葬歌一个小农家的暮秋歌——给暖暖妈妈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有作品《瓦釜集》《扬鞭集》《半农杂文》等。
痖弦,本名王庆麟。1932年生,河南南阳 人。1969年任台湾“中国青年写作协会”总干 事。1974年兼任华欣文化事业中心总编辑及 《中华文艺》总编辑。1975年任幼狮文化公司 期 刊 总 编 辑 。 1977 年 10 月 起 担 任 台 湾 《 联 合 报》副刊主编至今。其间曾应邀加入爱荷华大 学国际创作中心,并入威斯康星大学学习。
1.作者在《也许——葬歌》诗中有没有流露悲伤的感情? 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中并没有直接流露出悲伤的感情。因为作者已 把内心的悲痛化为对女儿的怜惜慈爱,所以诗中只流露诗人对 女儿的关怀爱护,并没有让人直接感到内心中的悲伤哀痛之 情。
2.透过诗歌《一个小农家的暮》的文字,你感受到的妻 子和丈夫分别是个什么样的人?
【答案】妻子:第一段“嫣红的火光”“嫣红的脸”“闪 红”的“青布衣裳”,透过“颜色”的处理,美化了诗境。妻 子的容貌是美丽的,性情是温柔、贤淑的,心地是善良的。
丈夫:“他从田里回来”可以看到他是简朴、勤劳的; “便坐在稻床上,/调弄着只亲人的狗”,以及“踱到栏里 去”看牛,回过头问声:“怎样了——/我们新酿的酒?” 动作 的处理,表现了他温柔、善良与可亲,丈夫强烈地关爱着这个 家。
2.《一个小农家的暮》 诗歌以质朴无华的口语化语言,精心选取最有代表性的日 常细节画面,为读者再现了三个恬淡的农家生活画面:农妇夜 炊图、农夫收工图、孩子观月图,以陈述的笔调为我们展现了 静穆和谐而又拙朴的农家生活场景,表现了作者对农村田园生 活的向往以及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3.《秋歌——给暖暖》 诗歌通过落叶、荻花、湖沼、大雁、马蹄、落花以及破碎 的琴韵和幽幽的寺院等极富古典气息的意象和场景,给我们营 造了一个淡远清凉的意境,并用回环往复的复沓笔法深情地呼 唤着“暖暖”,表达出作者对人间温暖的向往与追求。

刘半农的诗歌创作

刘半农的诗歌创作

一个小农家的暮
她在灶下煮饭, 新砍的山柴, 必必剥剥的响。 灶门里嫣红的火光, 闪着她嫣红的脸, 闪红了她青布的衣裳。 他衔着个十年的烟斗, 慢慢地从田里回来; 屋角里挂去了锄头, 便坐在稻床上, 调弄着只亲人的狗。 他还踱到栏里去, 看一看他的牛, 回头向她说: “怎样了── 我们新酿的酒?”
门对面青山的顶上, 松树的尖头, 已露出了半轮的月亮。 孩子们在场上看着月, 还数着天上的星: “一,二,三,四……” “五,八,六,两……” 他们数,他们唱: “地上人多心不平, 天上星多月不亮。”
结尾孩子们唱:“地上人多心不平,/天上星多
月 不亮。”这话有什么深意? 这两句普通的江阴民谚,如果说单从孩子的口里 唱出来的话,只能说明它是一种流传的歌谣,孩子只 是把它哼唱出来。那么,从字面上,从传播的广度 看,它代表大众的心声,对苍生的艰难生活的申诉。 另外,也体现出诗人当时大力提倡写作民歌、儿歌, 从各地方言中吸取精华用于诗歌创作的诗歌理念。
刘半农的诗歌创作
一、刘半农简介: 刘半农先生(1891-1934),江苏江阴人,名复,原名寿 彭,是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我国“五四”新文化 运 动的先驱之一。同时,他又是我国语言及摄影理论奠基人。 1907年入常州府中学,1912年到上海任中华书局编辑。 1917年任北京大学预科国文教员。《新青年》创刊伊始,即为 之撰稿,并一度参加编辑工作。1918年和钱玄同合作演双簧 戏,争辩关于白话文的问题,有力地推进了白话文运动。是最 早发表白话新诗的诗人之一。1920年赴英入伦敦大学学习, 1921年转入巴黎大学专攻语言学,获文学博士学位。
这首诗语言质朴无华,而富有变化。在写女主人 公时运用色彩的变化来映衬她的勤劳、娴淑和美丽。 而在描写男主人公时主要用动作, “衔着”烟斗从田 里 “回来”,“挂去”了锄头,“坐”在稻床上,“调 弄着” 狗,“踱”到栏里去看牛,从这些动作看出了农村生 活 的悠闲、与自然生命的贴近。诗人对农村生活非常熟 悉,他知道农民的烟斗都是衔了多年的,锄头是放在 屋角的,床是南方的稻床,狗如同自己家的亲人一 样。 孩子们的活动是看月、数星和“借景抒情”地唱 着 民谚。整首诗的语言是散文化的,例如对月色的描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也许——葬歌-一个小农家的暮-妈妈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也许——葬歌-一个小农家的暮-妈妈

2.写汉字
词语 新 niàng chún 厚
读音 huá Xī
易错字 酿 醇
加点字
庇.护 印钞.
读音 bì chāo
词语
食 cù 斟 zhuó
易错字 醋 酌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3.解词义 砧声:在石上洗衣捶打的声音。 嫣红:鲜艳的红色。 辽夐:辽远、广阔。 4.辨用法 (1)庇护 保护 ①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撑一伞松荫庇护你睡。 ②30年间,总有一个身影戍守在滇池岸边——他把所有心血都耗 在保护滇池上,为此倾家荡产并欠外债20多万元。 提示两者都有“护卫”的意思。“庇护”侧重表示不公正、不合理 地支持错误行为,一般为贬义词;也可作褒义用,强调无理由地保护。 “保护”侧重表示通过保卫、护卫使免受损害,中性词,可用于各种事 物。
堤岸上种植无数株梧桐,那儿可以坐憩,在晚上凭栏望见海湾里 千万只帆船的桅杆,远近一盏盏明灭的红绿灯漂在浮标上,那是海 上的星辰。沿海岸处有许多伸长的山角,黄昏时潮水一卷一卷来, 在沙滩上飞转,溅起白浪花,又退回去,不厌倦地呼啸。天空中海鸥 逐向渔舟飞,有时间在海水中的大岩石上,听那巨浪撞击着岩石激 起一两丈高的水花。那儿再有伸出海面的栈桥,去站着望天上的云, 海天的云彩永远是清澄无比的,夕阳快下山,西边浮起几道鲜丽耀 眼的光,在别处你永远看不见的。
当春天,街市上和山野间密集的树叶,遮蔽着岛上所有的住屋,向 着大海碧绿的波浪,岛上起伏的青梢也是一片海浪,浪下有似海底 下神人所住的仙宫。但是在榆树丛荫,还埋着十多年前德国人坚伟 的炮台,深长的甬道里你还可以看见那些地下室,那些被毁的大炮 飞机,和墙壁上血涂的手迹。——欧战时这儿剩有五百德国兵丁和 日本争夺我们的小岛,德国人败了,日本的太阳旗曾经一时招展全 市,但不久又归还了我们。在青岛,有的是一片绿林下的仙宫和海 水泱泱的高歌,不许人想到地下还藏着十多间可怕的暗窟,如今全 毁了。

《一个小农家的暮》

《一个小农家的暮》
主题思想
《一个小农家的暮》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对普通农民的 同情,体现了作者关注民生、追求社会进步的思想。
文学价值
《一个小农家的暮》以其真实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深情的情感表达, 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被选入多种文学选集和教材。
社会影响
强化社会关注
该作品通过对小农家的描写,引起了社会对农村 问题的关注,推动了农村改革与发展。
光,给人以美的享受。
细腻的感官描写
诗人运用细腻的感官描写,如嗅觉 、听觉、视觉等,将读者带入小农 家暮色中的情境中,让人仿佛身临 其境,感受其中的美好。
诗意的画面感
诗人通过精炼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 ,将小农家的暮色描绘得如同一幅 幅充满诗意的画面,给人留下深刻 的印象。
情感表达
对自然与乡土的眷恋
诗人通过对小农家暮色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与乡土的眷恋之情 ,让人感受到对回归大自然的渴望和对乡村生活的赞美。
坚持真实自我
作品鼓励人们要坚持自己的真实想法和信仰,不要被外界的压力和 诱惑所左右。
06
相关作品推荐
作者其他作品推荐
《荒野的呼唤》
作者杰克·伦敦的另一部 经典作品,描写了一只 狗的成长历程和与人类 的深厚情感。
《热爱生命》
一部描绘淘金者与饥饿 、寒冷和死亡斗争的小 说,展现了人类生命的 顽强和坚韧。
作品概述
《一个小农家的暮》主要描述了 一个小农家在暮色中的日常生活 和景象,展现了农民的艰辛和贫
困。
诗中通过描写小农家的家庭成员 、劳动场景以及暮色中的景色等 方面,展现了当时中国农村的真
实面貌和农民的生活状态。
整首诗语言朴素自然,情感真挚 ,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文价
值。
02
文本分析

高考语文一个小农家的暮(刘半农)专题1

高考语文一个小农家的暮(刘半农)专题1

高考语文一个小农家的暮(刘半农)专题12020.031,足蒸暑土气,。

(白居易《观刈麦》)2, ,。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莫问芳名①或许有几分痴,所以对于我所喜爱的,总要问清它的名字。

“这座山叫什么?”“那条河叫什么?”“这朵粉红的小花叫什么?”“这只长得像熊的可爱小动物叫什么?”似乎那名字,便是那美丽事物的一部分,知道了那名字,我的爱才完整似的。

②六岁的时候,我家的院子里有一棵美丽的树。

一到秋天,别的植物都脱光了叶子,而它却披挂一身的灿黄,透明的阳光把它的每一片叶子都洗得晶亮耀眼。

我时常趴在窗台上,透过玻璃看那逆光的叶子边缘亮得发白的绒毛,心里揣测着这般与众不同的树该有怎样一个与众不同的名字。

我去问妈妈,妈妈也答不上来,于是我心底便漾起一丝淡淡的遗憾。

直到今天,我仍不知那棵树究竟有如何美丽一个的名字。

③然而今天回想起来,也许正因为当初不知道它的名字,心里才一直耿耿于怀,也才一直不肯忘记它的美丽,它的与众不同。

而如果当时妈妈把它的名字直白地告诉我,固然可以增加我的植物知识,甚至上了一堂很好的植物课,然后那份神秘被揭开,也许反而会觉得兴味索然了吧。

④所以,有的时候,美丽是需要一点神秘感的。

不知名字,反而会使我们更加留意它自身的特质,会使它独有的魅力随想象的翅膀飞升得更加高远,它的出众会使我们的记忆里弥漫芬芳。

《红楼梦》里宝玉曾撞见小厮茗烟和一个清秀的女孩在一起,恨他连女孩子的姓名都不知道,而宝二爷连听到刘姥姥说“雪地里女孩儿精灵”的故事,也想弄清她姓什么名什么而去祭告一番的。

宝玉是太痴。

其实,不知女孩儿的底细,却偏要把她深埋在心海里,不是更悱恻,更动人吗?⑤而今,我也渐渐学乖。

去酒店,啜饮透明的杯子里经过精心调制的饮料,我知道它一定有一个晶莹剔透、美得出人意料的名字。

然而我却并不急于到饮品单上去寻找答案。

在细细地体味那份幽凉、那份甜润的时候,我要让那份神秘在我的心底保留得长久一点。

高考语文诗歌欣赏 第二单元 也许——葬歌 一个小农家的暮 秋歌——给暖暖 妈妈

高考语文诗歌欣赏 第二单元 也许——葬歌 一个小农家的暮 秋歌——给暖暖 妈妈

也许——葬歌 一个小农家的暮 秋歌——给暖暖 妈妈1.读准字音(1)单音字①庇.护( ) ②咳嗽.( ) ③砧.声( )④辽夐.( ) ⑤荻.花( ) ⑥新酿.( )答案 ①bì ②sou ③zhēn ④xiòn ɡ ⑤dí ⑥niàn ɡ(2)多音字①角⎩⎪⎨⎪⎧ 屋角.( )角.逐( ) ②弄⎩⎪⎨⎪⎧ 调弄.( )里弄.( )③落⎩⎪⎨⎪⎧落.叶( )落.枕()落.下( ) ④颤⎩⎪⎨⎪⎧ 颤.抖( )颤.栗( )⑤露⎩⎪⎨⎪⎧ 露.珠( )露.面( ) ⑥亲⎩⎪⎨⎪⎧ 亲.人( )亲.家( )⑦拾⎩⎪⎨⎪⎧ 拾.回( )拾.级而上( ) ⑧背⎩⎪⎨⎪⎧ 背.回( )背.包( )答案 ①jiǎo /jué ②nòn ɡ/lòn ɡ ③luò/lào/là ④chàn /zhàn ⑤lù/lòu⑥qīn /qìn ɡ⑦shí/shè ⑧bēi/bèi2.辨清字形(1)⎩⎪⎨⎪⎧ 睛( )晴( ) (2)⎩⎪⎨⎪⎧ 暖( )暧( )(3)⎩⎪⎨⎪⎧ 钞( )秒( ) (4)⎩⎪⎨⎪⎧ 辫( )瓣( )答案 (1)眼睛 晴天 (2)暖暖 暧昧 (3)点钞机 分秒 (4)辫子 花瓣《也许——葬歌》1.诗人以“也许”为题目,有什么含义?诗中多次重复“也许”一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也许”含有假设、不肯定的意思,由于作者深爱女儿,不愿意承认她真的死了,因此诗人以“也许”为题,并多次重复“也许”一词,用来安慰自己,以寄托哀伤之情。

2.作者在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的选择可以表达作者对亡女怎样的情怀?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诗人蕴藏的激情如地下的岩浆,奔突翻涌,时刻准备喷发。

高中语文 1-2-2《也许葬歌》《一个小农家的暮》《秋歌给暖暖》《妈妈》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

高中语文 1-2-2《也许葬歌》《一个小农家的暮》《秋歌给暖暖》《妈妈》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

1-2-2《也许——葬歌》《一个小农家的暮》《秋歌——给暖暖》《妈妈》一、课内双基1.下列加点词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咳.(kē)嗽蝙.(biān)蝠松荫.(yīn)B.庇.(pì)护蚯.(qiū)蚓咒.骂(zhòu)C.嫣.(yān)红调.(tiáo)弄踱.(duó)到D.荻.(dí)花辽夐.(xiòng) 湖沼.(zhāo)【答案】C(A咳:ké;B庇:bì;D沼:zhǎo)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遐玷白璧微瑕必定毕恭毕敬B.案牍穷兵黩武嘉许循私舞弊C.急需用户须知陨落殒身不恤D.繁琐要言不烦重迭叠床架屋【答案】C(A项,“遐”为“瑕”;B项“循”为“徇”;D项,“迭”为“叠”) 3.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庇护(遮蔽,掩护) 咒骂(用恶毒的话骂)嫣红(鲜艳的红色)B.调弄(挑逗) 湖沼(沼泽)砧声(在石上洗衣捶打的声音)C.辽夐(辽远、广阔) 琴韵(琴声的韵律)幽幽(深远)D.十四行(十四行诗) 踱到(慢步行走到)荻花(多年生草本植物,形状像芦苇)【答案】B(湖泊池沼)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近年来,东平县将生态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关停污染企业,使东平湖区生态环境逐渐改善,水产资源日渐丰富,这里又恢复了往日风声鹤唳....、飞鸟成群的景象。

B.要解决这样重大的民生问题决非一朝一夕之功,一定要从根本上寻找一个权宜之计....才能真正为百姓办实事。

C.这两篇文章,雷同的情节真是不少,简直如出一辙....,到底谁是文章的真正作者,谁是抄袭者,让人看不明白。

D.历下区人民法院的法官王华凭借自己丰富的法律知识,用真诚理出万家和谐,不少当事人在她和风细雨....的调解中,化干戈为玉帛,握手言和。

【答案】D(风声鹤唳:形容惊慌疑惧。

权宜之计:为应付某种需要而临时采取的变通办法。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中国诗歌散文欣赏》同步练习:4 也许—葬歌 一个小农家的暮 秋歌—给暖暖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中国诗歌散文欣赏》同步练习:4 也许—葬歌 一个小农家的暮 秋歌—给暖暖

也许——葬歌一个小农家的暮秋歌——给暖暖妈妈一、积累运用(9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肄.业/酒肆.荟萃./精粹.捷径./泾.渭分明B.披靡./糜.烂冀.望/羽翼.反馈./振聋发聩.C.缔.造/谛.听箴.言/缄.默坎坷./百舸.争流D.慑.服/蹑.足挟.制/脸颊.伶仃./酩酊.大醉解析:D项,shè/niè,xié/jiá,dīng/dǐng;A项,yì/sì,cuì,jìng/Jīng;B项,mǐ/mí,jì/yì,kuì;C项,dì,zhēn/jiān,kě/gě。

答案:D2.(2012·辽宁卷)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凌南区虽地域狭窄、物产匮乏,但由于大力开发绿色农业,方寸之地....,拓出了发展的大空间。

B.集训期间,我们在深圳要住三个夜晚。

在这几天里,我们可以忙里偷闲....,理一理凌乱的思绪。

C.走进来一位短小精悍....、浓眉阔脸的人,身着青色短衫,步履稳健。

大家都把目光转向了他。

D.出色的庄稼汉,干练的机械师,枪法如神的士兵,妙笔生花....的作家,他们都值得我们敬佩。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

A项,“方寸之地”指人的心,此处为望文生义。

B项,“忙里偷闲”指在忙碌中抽出一点时间来做别的不关重要的事,或者消遣。

C项,“短小精悍”形容人身躯短小,精明强悍。

也形容文章或发言简短而有力。

D项,“妙笔生花”比喻杰出的写作才能。

答案:A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这位明星曾带给观众很多快乐,不少“粉丝”竞相模仿他的表演,但这次他因醉酒驾车而触犯法律的行为却不足..为训..。

B.下午,今年的第一场春雨不期而遇....,虽然没有电视台预报的降水量大,但还是让京城一直干燥的空气变得湿润了一些。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妻子容貌美丽、性情温柔贤淑、内心 良善。丈夫简朴勤劳、善良可亲,丈夫强烈 的关爱着这个家。
三、作者为什么把在军阀统治下的农村 生活写得如此诗情画意? 这首诗写的是被诗人理想化了的农村生活。 诗人以欣赏的态度,跳荡的旋律,便于表现 欢快情绪的“阳”韵,描写一个农家的傍晚 荡漾着幸福、和谐与欢乐的生活。描写平淡 ,而诗意盎然。 之所以这样写,也与作者此时在国外,思 念祖国、思念故乡有关。距离,使诗人把记 忆中的农村生活的表象修缮了,变得更加美 好,更加让人思念。
四、结尾孩子们唱:“地上人多心不平 ,天上星多月不亮。”这话有什么深意 ? 这两句普通的江阴民谚,如果说单从孩 子的口里唱出来的话,只能说明它是一 种流传的歌谣,孩子只是把它哼唱出来 。那么,从字面上,从传播的广度看, 它代表大众的心声,对苍生的艰难生活 的申诉。另外,也体现出诗人当时大力 提倡写作民歌、儿歌,从各地方言中吸 取精华用于诗歌创作的诗歌理念。
刘半农生性活泼勇敢,但也有失之草率无谋的地 方;再加上他“没有正式的学历,为胡博士(即胡适) 他们所看不起,后来“连到《新青年》投稿都被排 斥”。在新文化阵营内部,刘半农也受到了排挤与冷 眼,他是在很伤心的情况下才去异域留学的。这样的 人生遭遇自然会激起他对安闲从容的人生形式的追求, 因此,在本诗中他才会如此一往情深地把没有经过现 代文明改造的农家生活描绘得如此静谧恬然,如此美 好诱人。而且,他还把这种人生形式设定于祖国的一 农家,把对人生形式的思索引向了眷恋祖国的母题。
因而,对于连数也会数错的他们来说,对世间 生活是无法也无力作出如此警醒的概括的 ──他们只 是在看月数星顺口唱出由成人教唱的与月亮星星有 关的歌而已。月亮是晶莹洁白、沉静美丽的,这幅 画面以月亮为中心,无疑强化了本诗静谧美妙、富 有童话色彩的氛围和情调。而孩子们数天上星星时 的颠倒错乱,则突出了他们的浑然未琢的童心,体 现了本诗反映自然之“真”。实际上,前面两幅图 画从根本的意义上来说也正是一种没有经过现代文 明雕琢的童心世界,稚拙质朴,一派天然──这就是 这幅孩子观月图与那两幅图的最根本的一致之所在。
在本诗中,诗人首先为我们描绘了一幅“ 农妇 夜炊图 ”:“她”在灶下煮饭,灶里燃烧着新砍的 山柴,必必剥剥地响,散发着诱人的清香;山柴熊 熊,从灶门透出“嫣红的火光”,映红了她的脸庞, 映红了她青布的衣裳。在这幅夜炊图中,诗人实写 了夜炊时的声响(“必必剥剥地响”)和光色 (“嫣红的火光”“青布的衣裳”),虚写了味感 (即我们能感觉联想到山柴的清香和弥漫的饭香), 借此传达出了农家生活的静谧和温暖。这就从总体 上为全诗奠定了一个安宁和暖的基调。
教我如何不想她
刘半农
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 微风吹动了我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恋爱着海洋, 海洋恋爱着月光。 啊! 这般蜜也似的银夜, 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面落花慢慢流, 水底鱼儿慢慢游。 啊! 燕子你说些什么话? 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树在冷风里摇, 野火在暮色中烧。 啊! 西天还有些儿残霞, 教我如何不想她?
1、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小农家日常生活的哪几 个画面?请依据这几幅图说明这个子观月图。说明了屋舍自然 简单、朴实温馨、生活其乐融融、自给自足、 温暖安康。环境静谧清幽、纯净美好。
2、透过诗歌的文字,你感受到妻子和丈夫分 别是个什么样的角色?
与同是抒发思国之情的诗人的另一名作《教我如何不想 她》相比,本诗在意境的创造(即诗人所言“自然界”与 “情感的努力”之相交相并)上,具有鲜明的优长。首先, 从对“自然界”的描绘来看。《教我如何不想她》中也刻画 了许多形象的画面,如“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 风”,“月光恋爱着海洋,海洋恋爱着月光”等。这些画面 本身都很优美,但相互之间却缺乏必要的同一性与有序性 (例如“落花”“鱼儿”与“枯树”“野火”之间),因而 有“为情而造境”之嫌,造成了境与境之间的“隔”。而本 诗所写皆为农家生活之景,因为景与景之间内在的有序和整 合,又纯以白描手法出之,致使本诗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写 景叙事的画面,无须以“啊!……教我如何不想她?”
刘半农(1891—1934),原名寿彭,改名复,字半农,号曲 庵,江苏江阴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健将。1907年入常州府中 学,1912年到上海任中华书局编辑。《新青年》创刊伊始,即 为之撰稿,并一度参加编辑工作。1918年和钱玄同合作演双簧 戏,争辩关于白话文的问题,有力地推进了白话文运动。是最 早发表白话新诗的诗人之一。 1920 年赴英入伦敦大学学习, 1921年转入巴黎大学专攻语言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25年秋 回国,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1926年主编《世界日报》副刊, 任中法大学国文系主任。同年将自己多年来在诗歌创作上的成 果结集出版,分别是《瓦釜集》、《扬鞭集》。1929年起历任 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北平大学女子文学院院长、辅仁大学教 务长等职。1934年赴绥远地区调查方言,搜集民谣,途中病逝。 刘半农是中国新诗的开拓者、白话文的倡导者。他积极主张 写新诗和应用白话文,并亲自进行实践。他还倡导文学作品的 分段和运用新式标点,并创造了“她”“它”二字,沿用至今。
诗人灵活地调整焦距,重点描绘了一幅“ 农夫 收工图 ”。这里,诗人以房屋农妇为基本视点,拉 长了焦距,镜头缓缓地从屋里拉到田间,又从田间 拉回到屋角,仍然聚焦到田间,最后又延伸到了屋 外的“栏里”。焦距的频繁移动,使对农夫的描绘 不再是上文农妇夜炊式的特写,而是突现出了一个 行动的流程。写流程的目的,自然是要多层次、多 角度、多方面地传达出农家生活的“真”内容:田 间的荷锄耕作(从农夫的挂锄我们自然能联想到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抑或“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劳动情景)、收工后的调狗看牛以 及农家温暖安康的人伦情调。
刘半农
一个小农家的暮
科目一考试 科目1考试 2016年驾考科目一模拟考试题 科目四考试 驾校一点通365 仿真模拟考试C1试题 B2试题库
诗人的视点又从屋里转到屋外,摄入诗人镜头 的是农村常见的自然景物:青山、松树、月亮 …… 在这静谧美丽的景色中,孩子们在月亮下面出现了: 他们举头看着天上的月亮,数着天上的星星,唱着 动人的儿歌 …… 在这幅“ 孩子观月图 ”中,居于中 心位臵的物象是月亮。景色中的核心是月亮 ── 无 月则不见青山与松林;而数天上的星星则是看月的 连带动作;最后所唱儿歌同样也是以月亮为比喻的 喻象的。就诗中孩子本身而言,他们稚气未脱,过 着悠然无碍的生活(看月数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