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行为主义(一)

合集下载

2023上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

2023上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
A.学习问题
B.适应问题
C.气质问题
D,认知问题
18.初中生海博考试不及格,便到老师面前哭哭啼啼,苦苦哀求,表现得像一个小孩儿。他的这种心理防御机制是()
A.否认
B.压抑
C.退行
D.补偿
19.张铭非常喜欢王老师,愿意接受王老师的教导,并在观点、行动方面与王老师的要求保持一致。这说明张铭的品德发展处于哪一个阶段? ()
一学生作打电话状:“喂,总部,我们出事了,快来救我们。”
“我是总部,请报告你们的位置。”刘老师追问。
该生迟疑了一下,小声回答:“我们在太平洋上,”他的话引起了哄堂大笑。
刘老师问:“同学们为什么笑呢?"
“太平洋那么大,到哪里找呢?”学生回答道。
“是呀,救援人员怎样才能找到在太平洋上出事的船呢?"
学生回答:“应该报告船的准确位置!”
情境3:兴华平时课上喜欢讲闲话,老师为了改变他的这种不良习惯,不像以前那样一味地批评,而是采用新的策略,只要兴华不在课上讲闲话,老师就及时给予表扬。
问题:
(1)试从行为主义心理学视角,分析三种情境中教师做法的依据。(12分)
(2)该材料对教师培养学生良好行为有何启示?(6分)
A.品德评价法
B.自我修养法
C.榜样示范法
D.说服教育法
12.苏菲想给王老师打电话,却没有电话号码,询问同学后随即拨通电话。通话结束后,她便忘了电话号码。苏菲对电话号码的记忆属于()
A.内隐记忆
B.瞬时记忆
C.短时记忆
D.长时记忆
13.丁老师正在上课,突然有人敲门,这时学生都不由自主将目光转向门口。学生的这种注意属于()
于是,刘老师把“如何在地球上确定某一位置”的问题抛给学生来讨论。

教师资格证2024年《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重要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2024年《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重要知识点

一、教育学1.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教育的定义、教育学的对象、方法和功能。

2.教育的目标:个人发展的目标、社会发展的目标。

3.教育思想:儒家教育思想、道家教育思想、墨家教育思想、法家教育思想、名教教育思想、佛教教育思想。

4.教育原则:因材施教、因时施教、德育为先等。

5.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特点、学校教育发展的阶段、社会教育的概念与内容。

二、心理学1.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的目的。

2.心理发展与教育:儿童心理发展特点、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3.认知心理学:认知发展理论、感知与知觉、认知结构与认知能力。

4.人格心理学:人格理论、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人格的结构和特征。

5.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三、教育法规1.国家教育制度与管理:国家教育方针、国家教育计划、教育制度与管理。

2.中小学教育法规:中小学教育法、中小学教师法、义务教育法、学校章程、学生手册等。

3.学科教育法规:课程标准、教材规划、教学计划、教学活动组织等。

四、教学原则与方法1.教学原则: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启发式教学、探究式学习等。

2.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法、研究法等。

3.教学评价:教学评价的目的和作用、教学评价的方法和形式、教学评价的准则和标准。

五、教育问题研究1.智力差异与教育:智力定义与测量、智力差异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2.有效教学的要素: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

3.学习困难与教育:学习困难的定义、学习困难的原因及解决方法、学习方法的指导。

4.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类型、成因及处理方法、校园心理教育的实施等。

2018年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及答案(卷一)

2018年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及答案(卷一)

2018年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及答案(卷一)1.人们在解决问题时能够当机立断,不徘徊犹豫。

这体现了思维的()A.批判性B.广阔性C.深刻性D.敏捷性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思维敏捷性的内涵。

2.某中学生小陈上课害怕被点名回答问题,当他发现坐在教室后排并趴在桌上时,就不大可能被提问,于是后来就越来越多地表现出类似行为。

从行为主义的观点来看,这是由于该生曾受到()A.正强化B.负强化C.惩罚D.塑造答案:B解析:负强化也称消极强化,是通过消除或中止厌恶、不愉快刺激(被点名回答问题)来增强反应(趴在桌子上)频率。

3.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复习时主要采取()的方法。

A.合理分配复习时间B.多样化复习方式C.及时复习D.试图回忆和反复阅读相结合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通过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说明的问题,A、B、D三项虽然是复习的方法,但是不是通过遗忘曲线体现出来的。

遗忘曲线表明,遗忘从学习后立即开始,因此,要及时复习。

4.()的“量杯”实验是定势影响迁移的一个典型例证。

A.桑代克B.斯金纳C.苛勒D.陆钦斯答案:D解析:为了证明定势对迁移的影响,陆钦斯设计了“量杯”实验。

5.“一目十行”“一览无余”是指注意的()A.范围大B.分散快C.集中性强D.分配好答案:A解析:注意的范围,也就是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地知觉出的对象的数目。

6.在实际教学中不难发现,越是学习好的学生越愿意学习。

这符合桑代克提出的()A.准备律B.练习律C.效果律D.强化律答案:C解析:效果律是指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可因导致满意的结果而加强,也可因导致烦恼的结果而减弱。

因此,答案选C项。

7.“一叶知秋”是指思维的()A.广阔性B.独立性C.批判性D.深刻性答案:D解析:本题是对思维深刻性的考查。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能深入地思考问题,善于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抓住事物的实质,揭露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8.4岁的男孩小石认为空气没有重量,但经过科学演示后他知道自己错了。

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知识点

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知识点

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知识点教师资格师《中学教育知识》考点:学习理论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

主要有:(1)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2)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4)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二、认知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认为.有机体获得经验的过程.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联结,而是通过积极主动的内部信息加工活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主要有:(1)苛勒的完形—顿悟学习理论;(2)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3)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4)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人的潜能、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强调自我实现、自我选择和健康人格作为追求的目标。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心理学被视为“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是心理学发展史中从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后的进一步发展。

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后来在维果斯基、奥苏伯尔、布鲁纳等人的推动下,这一理论得到充分的发展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

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一、考试目标1.运用语文学科知识的能力。

掌握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知识和语文教学的基本理论,能在教学中灵活运用;了解语文学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把握语文学科发展的大致趋势;准确理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实施建议,用以指导自己的教学。

2.语文教学设计能力。

能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课程目标,针对高中学生的认知特征、知识水平及学习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能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个体差异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能准确表述教学目标,恰当选择教学策略,合理利用教学资源,设计多样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所选教学内容的方案设计。

河南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行为主义(二)

河南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行为主义(二)

河南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行为主义(二)(四)社会学习论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们对儿童如何获得社会行为很感兴趣。

条件反射和强化理论都不能解释所有的学习过程,尤其是模仿得来的合作、竞争等社会反应。

针对这一情况,班杜拉进一步发展了条件反射理论,提出了社会学习的理论。

他认为儿童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而习得社会行为,这些观察以心理表象或其他符号表征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来帮助他们模仿行为。

班杜拉的这一理论接受了行为主义理论家们的大多数原理,但是更加注意线索对行为、对内在心理过程的作用,强调思想对行为、行为对思想的作用。

班杜拉认为儿童社会行为的习得主要是通过观察、模仿现实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来完成的。

并且班杜拉认为,任何有机体观察学习的过程都是在个体、环境和行为三者相互作用下发生的,行为和环境是可以通过特定的组织而加以改变的,三者对于儿童行为塑造产生的影响取决于当时的环境和行为的性质。

班杜拉把儿童观察学习的过程分成了四个阶段。

(1)注意阶段。

有机体通过观察他所处环境的特征,注意到那些可以为他所知觉的线索。

(2)保持阶段。

有机体通过表象和言语两种表征系统来记住他在注意阶段已经观察到的榜样的行为,并用言语编码的方式存储于自身的信息加工系统中。

(3)复制阶段。

有机体从自身的信息加工系统中提取从榜样情境中习得并记住的有关行为,在特定的环境中模仿。

(4)动机阶段。

有机体通过前面三个阶段已经基本掌握了榜样的有关行为,但在现实生活中,个体却并不一定在任何情境中都会按照榜样的行为去采取自己的反应,班杜拉认为这主要是由于“机会”或“条件”不成熟,而“机会”或“条件”的成熟与否则主要取决于外界对此行为的强化程度。

按照班杜拉的理解,对于有机体行为的强化方式有三种:一是直接强化,即对学习者作出的行为反应当场予以正或负的刺激;二是替代强化,指学习者通过观察其他人实施这种行为后所得到的结果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指向;三是自我强化,指儿童根据社会对他所传递的行为判断标准,结合个人自己的理解对自己的行为表现进行正或负的强化。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重点总结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重点总结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重点总结教育知识与能力是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重要部分,要求考生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知识和能力。

本文将重点总结教育知识与能力的考点,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一、教育知识与能力考什么?教育知识与能力是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必考科目,主要考察考生对教育教学的基本知识、原理和方法的掌握。

考试内容涉及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律法规、教育伦理道德等多个方面。

二、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分析1、教育学原理:主要涉及教育基本理论、教育目的与原则、教育制度与政策、教育发展与改革等内容。

重点考察考生对教育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和运用。

2、心理学基础:主要涉及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卫生与咨询等内容。

重点考察考生对心理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和运用。

3、教育法律法规:主要涉及教育法律制度、教育法规政策、学校管理与教师权益等内容。

重点考察考生对教育法律法规的理解和运用。

4、教育伦理道德:主要涉及教育伦理原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伦理问题与解决等内容。

重点考察考生对教育伦理道德的理解和运用。

5、教学设计与实施:主要涉及教学设计原理、教学过程管理、教学方法与策略、现代教育技术等内容。

重点考察考生对教学设计与实施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育知识与能力备考策略1、梳理考试重点:根据历年考试大纲,梳理出考试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备考。

2、注重知识联系:把握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便于记忆和理解。

3、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实际案例和教学实践,理解和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多做模拟试题:多做模拟试题,熟悉考试形式和题型,了解自己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进行弥补。

四、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注意事项1、注意考试时间:合理安排答题时间,避免因时间不够导致失分。

2、仔细审题:认真审题,理解题意,避免因误解题目而失分。

3、答题技巧: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如排除法、比较法等,提高答题的准确率和速度。

下半年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解析

下半年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解析

下半年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解析2024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新课程理念的是()。

A. 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 B. 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C. 注重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D.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答案:C2、下列不属于教育心理学研究内容的是()。

A. 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 B. 教师心理的研究 C. 学生学习心理的研究 D. 学生升学就业心理测验的研究答案:B3、下列不属于认知策略的是()。

A. 复述策略 B. 精细加工策略 C. 组织策略 D. 记忆策略答案:D4、下列不属于新课程理念的是()。

A.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B.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C. 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D. 以学科知识为重点,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答案:D二、简答题1、请简述新课程理念下的课程目标。

答案:新课程理念下的课程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具体而言,课程目标应该关注学生的基本技能、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升学就业问题的解决。

在实现课程目标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2、请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答案: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包括问题情境、定势与功能固着、原型启发、已有知识经验、情绪与动机等。

具体而言,问题情境是指问题解决者面临的问题的刺激模式,它会影响问题的解决过程;定势与功能固着是指人们习惯于用某种固定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而忽视了其他可能的解决方案;原型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中获得解决问题的启示;已有知识经验是指人们已经掌握的有关问题的知识和经验,它会影响问题的解决过程;情绪与动机则是指问题解决者的情绪状态和动机水平也会影响问题的解决过程。

三、材料分析题1、材料:一位教师在教授《背影》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

中教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真题 (4)

中教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真题 (4)

中教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真题 (4)一、单项选择题(20题)1、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才干、偏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培养成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者强盗。

”这是()A.遗传决定论的观点 B.环境决定论的观点C.家庭决定论的观点 D.教育决定论的观点2、某校大力美化了校园环境,注重校园文化建设,确定了校风校训、班风班训等。

这种现象说明该校重视()A.显性课程 B.隐性课程 C.学科课程 D.经验课程3、教师不能满足于“授人以鱼”,更要做到“授人以渔”。

这里强调教学应该重视)A.传授知识 B.发展能力 C.培养个性 D.形成品德4、老师很担心同一批学生在第二次参加同样内容的人格测试时分数与上次不同,他所担心的是下列哪一个概念反映的内容?()A.信度 B.效度 C.区分度 D.难度5、从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说,通常以产生为标志。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 C.《爱弥尔》 D.《民本主义》6、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A.教育方针 B.教育目的 C.教学目标 D.培养目标7、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A.课程计划 B.课程目标 C.课程标准 D.教科书8、心理辅导老师通过帮助李晓明建立焦虑等级,让他想象引起焦虑的情境,进行放松训练,从而缓解他的考试焦虑。

这种心理辅导的方法是()A.强化法 B.系统脱敏法 C.理性-情绪疗法 D.来访者中心疗法9、有的学生阅读能力、记忆能力、推理能力、创造力等方面都表现比较好。

他们的信息加工策略多采用细节性加工方式,这种学生的认知方式主要属于()A.冲动型 B.沉思型 C.案列型 D.同时型10、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指的是知觉的()A.选择性 B.恒常性 C.理解性 D.整体性11、小菲学习英语“d”时,发出的总是汉语拼音字母“d”的音,这种心理现象是() A.原型启发 B.功能固着 C.晕轮效应 D.思维定势12、下列现象不属于迁移的是()A.触类旁通 B.闻一知十 C.照本宣科 D.温故知新13、肖晓活泼好动,善于交际,思维敏捷,易接受新事物,兴趣广泛,注意力容易转移。

河南教师考试信息:教资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考点 行为主义(一)

河南教师考试信息:教资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考点 行为主义(一)

河南教师考试信息:教资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考点行为主义(一)(一)尝试—错误桑代克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他采用实证主义的研究取向,使教育心理学研究走向了科学化的道路,是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开创者,是第一个系统论述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被称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

桑代克把人和动物的学习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认为这种联结的形成是通过盲目的尝试一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这样一个往复的过程习得的。

他的这一观点是建立在小猫“迷箱”的动物实验基础上的。

1.桑代克的经典实验桑代克是最早用动物实验来研究学习规律的心理学家。

他把一只饥饿的小猫放入迷箱中,箱外放置食物,箱中有一个可以打开门的装置。

然后详细记录小猫在箱中的反应。

开始,猫在箱中乱抓、乱咬、乱跑,企图逃离箱子吃到食物,在偶然中碰到了打开箱子门的装置,吃到了食物。

之后再次将其关在箱中,进行下一轮尝试。

如此重复多次,结果发现,小猫逃离迷箱的速度越来越快,无效动作逐渐被排除,直至最后直接触动开门装置逃离迷箱。

据此,桑代克认为,初次进入迷箱时,动物的活动不是根据对箱子性质的理解,而是依据某种一般的冲动行事,随着错误反应的逐渐减少,正确反应的逐渐巩固,最终形成稳定的刺激一反应联结。

2.尝试—错误的基本规律桑代克根据其实验提出了三条主要的联结学习规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

(1)效果律所谓效果律是指,在试误过程中,保持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若学习者对某一特定的刺激作出反应后能获得满意的结果,那么反应与这一特定的刺激之间的联结便会增强;若得到烦恼的结果,这种联结便会削弱。

也就是说,满意的结果会促使个体趋向和维持某一行为,而烦恼的结果会使个体逃避和放弃某一行为。

(2)练习律在试误的过程中,任何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一经练习运用,其联结的力量就会逐渐增大;而如果不运用,则联结的力量会逐渐减弱。

也就是说,对于已经形成的某种情境与某种反应的联结,正确的重复会增强这一联结。

中学教资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大盘点(九)

中学教资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大盘点(九)

中学教资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大盘点(九)第一节学习的实质与类型一、学习的实质个体由于经验而引起的行为和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广义:人和动物狭义:人二、学习的一般分类(一)加涅学习结果分类1.言语信息:语言表达的知识(是什么、为什么)2.智慧技能:运用符号与概念(怎么做)3.认识策略:调控自己学习能力4.动作技能:肌肉协调运动的能力5.态度:对人、事、物的内部状态口诀:颜值太动人第二节学习理论(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巴甫洛夫——经典条件作用论1. 经典性条件作用论(巴浦洛夫狗的条件反射)获得与消退、刺激泛化与分化桑代克——尝试错误说(1)学习实质:刺激-反应联结(2)学习进程:尝试错误(3)学习规律效果律:满意的结果会增进行为;厌烦的结果会减少行为练习律:练习会增强刺激—反应的联结准备律:事前有准备,联结实现会很满意;事先无准备,联结实现会很烦恼(4)教育意义效果律:积极反馈/结果练习律:合理练习准备律:避免突然袭击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论(一)观点1.学习实质:操作和强化物联系2.基本规律正强化:实施奖励负强化:撤销惩罚消退:有机体在做出某一行为后,不再有强化物伴随,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概率会降低惩罚:呈现性惩罚、取消性惩罚(二)教育中的应用程序教学与教学机器小步子;自定步调;积极反馈;低错误率;及时强化和反馈口诀:小鸡定时错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1)观察学习:观察别人进行的学习(2)观察学习过程:注意、保持、再现、动机(3)三种强化:直接强化——别人对自己行为结果进行的强化替代强化——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强化自我强化——自己运用标准对自我行为进行强化(二)认知学习理论刺激-反应之间以意识为中介,即S-O-R苛勒——完形顿悟说学习实质:完形/格式塔学习过程:对情境的顿悟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1.学习观学习实质——形成认知结构学习过程——获得(知识的理解)、转化(转换形式,适合新任务)、评价(评价转换是否恰当)2.教学观教学目的:理解学科结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口诀:冻结城墙3.发现学习自己寻找,获得问题答案奥苏伯尔——有意义接受学习论1.实质非人为联系实质联系2.条件学习材料、学习者自身、认知结构、学习心向3.学习的心理机制:同化上位学习:小概念-大概念下位学习:大概念-小概念并列结合学习:平行概念4.学习结果形成认知结构5.先行组织者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学习材料加涅——信息加工学习理论信息加工模式1.信息流:感觉登记、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信息提取2.控制结构期望事项——动机执行控制——认知策略学习阶段动机阶段、了解阶段、获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操作阶段、反馈阶段(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一)知识观:动态(二)学生观:丰富性、差异性主动建构性——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社会互动性——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需要合作学习完成情境性——理论与实践活动相练习(三)教学观情景式教学、合作学习(四)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人的发展潜能——罗杰斯(一)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1.全神贯注(认知+情感)2.主动自发(内部动机)3.全面发展(知识、态度、个性...)4.自我评估(二)学生中心的教学观1.给学生提供资源和氛围2.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3.老师:助产士、催化剂同样的,下面为大家准备了几道练习题!练习1:在试误学习中,如果在学习者对刺激情境做出特定的反应之后能够获得满意的结果时,其联结就会增强。

2015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单选题:行为主义

2015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单选题:行为主义

1.学与教的过程中传递的主要信息是()。

A.教学媒体B.教师C.教学内容D.教学方法【答案】C。

解析: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传递的主要信息。

2.一份教案的核心是()。

A.提出教学目的B.选择教学方法C.涉及教学进程D.规划板书内容【答案】A。

解析:提出教学目的是教案的核心。

3.美国行为主义家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

任意选择一个。

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

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

”这是()。

A.遗传决定论的观点B.环境决定论的观点C.家庭决定论的观点D.决定论的观点【答案】B。

解析:略。

4.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是以()的《大教学论》为标志的。

A.赫尔巴特B.夸美纽斯C.凯洛夫D.苏霍姆林斯基【答案】B。

解析:夸美纽斯是近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最伟大的奠基者之一。

他的代表作《大教学论》在教育发展史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被认为是教育学诞生的标志。

5.桑代克总结的三条主要的学习规律不包括()。

A.准备律B.练习律C.实用律D.效果律【答案】C。

解析:桑代克总结的三条学习规律是: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

6.对受教育权具有决定作用的是()。

A.生产力B.文化C.政治经济制度D.科学技术【答案】C。

解析:让什么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是由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

7.如果一个人情绪消极,对生活感到全无乐趣,觉得自己的活动没有价值。

这种人患有()。

A.焦虑症B.抑郁症C.强迫症D.恐怖症【答案】B。

解析:抑郁症的主要表现为焦虑、情绪低落,与题干中的描述吻合。

8.“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体现了()的教育目的观。

A.教育无目的论B.社会本位论C.科学本位论D.个人本位论【答案】B。

解析:“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出自《礼记.学记》,意思是君子如果要教化人民,造成良好的风俗习惯。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考试试卷(415)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考试试卷(415)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课程试卷(含答案)__________学年第___学期考试类型:(闭卷)考试考试时间:90 分钟年级专业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单项选择题(43分,每题1分)1. 小强期中考试失利,但是他没有气馁,而是认真分析了失败的原因,找到了问题,确定了新的方向。

小强这种对待挫折的方式是()。

A.宣泄B.补偿C.认知重组D.升华答案:C解析:认知重组是心理治疗中用于改变人们常用的想法和感知信息加工方式的过程。

小强考试失利,并没有气馁,而是认真分析原因,这种对挫折情景的重新认识与评价,就是认知重组。

2. 中学生晓阳总认为他是一个完美的人,任何事情都会按自己的意愿发展,但是现实往往事与愿违,这让他非常苦恼,希望得到心理辅导老师的帮助。

如果对晓阳进行心理辅导,最可行的办法是()。

A.放松训练法B.理性情绪法C.系统脱敏法D.代币强化法答案:B解析:情绪法是艾利斯提出的一种心理辅导的方法,他认为人有趋向于成长和自我实现的内在倾向,同时也具有非理性的不利于生存发展的生活态度倾向,正是这种病态的生活态度,导致心理失调。

因此他提出了理性恐慌情绪法——“理论”。

代表诱发事件;代表当事人对事件的评价和解释;代表被告当事人的恐惧和行为结果。

题干中,针对小阳的行为,最可行的辅导方法即为理性情绪法。

3. 小伟为获得老师和同学的关注,在课堂上总扮鬼脸,老师和同学都不予理睬,于是他扮鬼脸的行为逐渐减少。

这体现了哪种强化原理?()A.负强化B.惩罚C.消退D.正强化答案:C解析:题干体现的强化原理是消退,它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作用在于降低某种概率反应在到时候发生的概率,此种以达到消除某种这些行为的目的。

因此,消退是减少不良行为、消除坏习惯的有效方式。

强化分为正强化和正数强化:正强化是指那些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犯罪者以使这些这些行为得到进一步加强,从而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考试试卷(405)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考试试卷(405)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课程试卷(含答案)__________学年第___学期考试类型:(闭卷)考试考试时间:90 分钟年级专业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单项选择题(43分,每题1分)1. 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组织和培养班集体B.操行评定C.了解学生D.建立学生档案答案:A解析: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教育管理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吕圣索。

班集体是由整个班级组成,以完成学校教育任务为共同目标,有一定组织机构、规章制度的学生共同体,它是班级群体发展的族群财会形式。

张老师工作的基础是了解学生,其中心环节就是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2. 王老师播放一支乐曲后,学生们便在头脑中产生了相应的视觉形象,学生的这种活动属于()。

A.补偿B.错觉C.联觉D.对比答案:C解析:联觉是感受一种指器官受到刺激而催生一种特定感觉的同时,又产生另几种一类不同感觉的现象。

如尖锐的声音会使人起鸡皮疙瘩并产生冷觉;红色看起来温暖,蓝色看起来清凉;听节奏鲜明的音乐之时觉得灯光也和音乐节奏一样闪动等。

3. 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问题上,主张教育是为了使人增长智慧、发展才干,生活更加充实幸福的观点属于()。

A.知识本位论B.社会本位论C.个人本位论D.能力本位论答案:C解析:项,本位教育目的论强调教育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使个人属灵。

把人的价值人能可看得高于社会价值,人是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当选。

项,达致社会本位论把满足社会要求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不当选。

项,知识本位论是一种教育选择方式,实际上把知识传授等同于教育本身,不当选。

项,能力上船本位论是指从职业岗位的需要下船来确定能力目标,把能力培养作为教育的目标,不当选。

4. 李老师在教育过程中,深入了解学生,针对学生的不同发展水平、兴趣、爱好和特长,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发展个性,不断促进学生的自由发展。

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行为主义理论

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行为主义理论

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认为,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从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

强化在刺激一反应联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

1.巴甫洛夫的经典型条件作用理论(1)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巴甫洛夫通过研究狗的进食行为时发现,狗吃到食物时,会分泌唾液,这是自然的生理反应,不需要学习,这种反应叫无条件反射,引起这种反应的刺激是食物,称为无条件刺激。

如果在狗每次进食时发出铃声,一段时间后,狗只要听到铃声也会分泌唾液,这是作为中性刺激的铃声由于与无条件刺激联结而成了条件刺激,由此引起的唾液分泌就是条件反射,后人称之为“经典性条件作用”。

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体内外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应答活动。

反射一般分为两大类: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先天遗传的,不学而能的反射,也称为本能。

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后天获得的经过学习才会的反射。

第一信号系统: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物理性的条件刺激叫做第一信号系统。

第二信号系统: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以语言为中介的条件刺激叫做第二信号系统。

(2)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①获得与消退条件反射的获得是指条件刺激(如铃声)反复与无条件刺激(如食物)相匹配,使条件刺激获得信号意义的过程,亦即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

条件反射的消退是指在条件反射形成后,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应会变得越来越弱,并最终消失。

②刺激泛化与分化刺激泛化指的是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

刺激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一、考试目标1.理解并掌握教育教学和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能运用这些知识和理论分析、解决中学教育教学和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问题。

2.理解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掌握德育原则和德育方法,具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能力。

3.掌握中学生学习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能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4.理解中学生生理、心理的特性和差异性,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

5.掌握班级日常管理的一般方法,了解学习环境、课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知识,具有设计一般课外活动的能力。

6.掌握教师心理,促进教师成长。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1.了解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2.掌握教育的涵义及构成要素;了解教育的起源、基本形态及其历史发展脉络;理解教育的基本功能,理解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口、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与精神文化等的相互关系;理解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人的个性形成,以及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等及它们在人的发展中的各自作用;了解青春期生理的变化,包括中学生的身体外形、体内机能、脑的发育、性的发育和成熟。

3.理解义务教育的特点;了解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了解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熟悉我国当前的学制。

4.掌握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了解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教育方针,熟悉国家当前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及实现教育目的的要求;了解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及其相互关系。

5. 了解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等。

(二)中学课程1.了解不同课程流派的基本观点,包括学科中心课程论、活动中心课程论、社会中心课程论等;理解课程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儿童、社会以及学科特征等。

2.掌握基本的课程类型及其特征,其中包括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等。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精选试题及答案一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精选试题及答案一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精选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共30题)1、初中生小黄热爱班集体,学习认真,对自己要求严格,小黄的这种性格特征属于(?)A.A态度特征B.B理解特征C.C情绪特征D.意志特征【答案】 A2、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受到较大的强制性,与此相对的是,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具有较大的( )A.灵活性B.自愿性C.自主性D.发展性【答案】 B3、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的关系。

A.普遍与特殊B.个别与一般C.具体与抽象D.基础与扩展【答案】 A4、一个国家的教育制度是这个国家政治制度的具体体现。

以下实行中央与地方合作教育制度的国家是( )。

A.加拿大B.美国C.法国D.英国【答案】 D5、瞬时记忆的贮存时间大约为( )A.0.25秒~4秒B.0.2秒~0.5秒C.2秒~l分钟D.5秒~2分【答案】 A6、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或实验使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属于教学法中的( )。

A.实验法B.演示法C.引导法D.参观法【答案】 B7、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是( )A.能力B.性格C.气质D.动机【答案】 A8、学习策略的核心是( )。

A.计划性B.规则C.方法D.监控【答案】 A9、儿童心理发展的进程不总是以相等的速度直线发展的,而是时而猛长、时而缓慢。

这表明了儿童心理发展过程具有()A.不平衡性B.阶段性C.灵活性D.差异性【答案】 A10、“六艺”的具体内容包括()A.礼、乐、兵、御、户、数B.《诗》《书》《礼》《乐》《易》《春秋》C.文法、修辞、辩证法、天文、地理、音乐、美术D.礼、乐、射、御、书、数【答案】 D11、(2021年上半年真题)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这段话体现的德育方法是A.实际锻炼法B.品德评价法C.情感陶冶法D.榜样示范法【答案】 A12、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

2020年下半年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真题及答案含详细解析(完整版)《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

2020年下半年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真题及答案含详细解析(完整版)《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

2020年下半年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真题及答案含详细解析(完整版)《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的文献是()A.学记B.论语C.论演说家的教育D.理想国【答案】A【解析】《学记》(收入《礼记》)是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专著,成文大约在战国末期。

2.对儿童青少年的成长发展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A.遗传素质B.环境C.教育D.个体【答案】C【解析】教育对儿童青少年的成长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3.我国当前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举措反映了哪一因素对教育的影响()A.生产力B.政治C.文化D.人口【答案】A【解析】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4.学制发展进程中,有些国家规定学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接收统一的基础教育,初中以后可以接受普通教育或职业教育。

这些国家的学制类型属于()A.单轨学制B.双轨学制C.多轨学制D.分支型学制【答案】D【解析】分支型学制既有上下级学校间的相互衔接,又有职业技术学校横向的相互联系,形成了立体式的学制。

题干所述符合分支型学制。

5.卢梭从自然教育观出发,提出培养自然人的教育目的这种教育目的观属于()A.社会本位论B.个人本位论C.宗教本位论D.自然本位论【答案】B【解析】卢梭属于个人本位论。

6.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方面的重大改革,作为一门必修课,其开设的范围是()A.从幼儿园到初中B.从小学到初中C.从初中到高中D.从小学到高中【答案】D【解析】综合实践活动的开设是从小学到高中。

7.要充分发挥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就必须编制的三个文本。

这三个文本是()A.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B.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C.课程方案、课程标准、课程内容D.课程方案、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答案】B【解析】三项内容: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

课程目录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教师)

课程目录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教师)

教师资格证考试与教师招聘考试课程目录(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6课时)1.了解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2.掌握教育的涵义及构成要素;了解教育的起源、基本形态及其历史发展脉络;理解教育的基本功能,理解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口、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与精神文化等的相互关系;理解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人的个性形成,以及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等及它们在人的发展中的各自作用;了解青春期生理的变化,包括中学生的身体外形、体内机能、脑的发育、性的发育和成熟。

3.理解义务教育的特点;了解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了解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熟悉我国当前的学制。

4.掌握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了解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教育方针,熟悉国家当前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及实现教育目的的要求;了解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及其相互关系。

5. 了解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等。

(二)中学课程(3课时)1.了解不同课程流派的基本观点,包括学科中心课程论、活动中心课程论、社会中心课程论等;理解课程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儿童、社会以及学科特征等。

2.掌握基本的课程类型及其特征,其中包括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等。

3.了解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涵义和相关理论。

4.了解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改革目标及其基本的实施状况。

(三)中学教学(3课时)1.理解教学的意义,了解有关教学过程的各种本质观。

2.熟悉和运用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包括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规律(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学的教育性规律),分析和解决中学教学实际中的问题。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生学习心理学习理论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生学习心理学习理论

第六章学习理论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强调在刺激—反应联结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一)经典条件反射理论1、经典条件反射的含义:将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多次相结合,使该条件刺激成为无条件刺激的信号,从而引发原先只能由无条件刺激才能引起的反应。

2、华生经典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华生将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应用于学习领域,形成了经典条件反射的学习理论。

3、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1)获得与消退①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必须同时或近于同时呈现②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应会变得越来越弱,并最终消失,这就是消退(2)刺激泛化与分化①刺激泛化指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作出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②刺激分化:指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③泛化是对事物的相似性的反应,分化则是对事物的差异的反应4、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的实际教学应用:教师可以将快乐事件作为学习任务的无条件刺激。

教师让学生在群体竞争与合作中学习,或者创造一个舒适的读书角,或者提供温暖、舒适的课堂环境,使学生产生温馨的感觉,并将这种感觉泛化到学习活动中。

(二)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1、桑代克的经典实验——饿猫逃出密笼实验桑代克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被称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2、基本观点学习的过程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联结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而形成的3、联结形成遵循的规律(尝试-错误的规律):①准备律:在进入某种学习活动之前,如果学习者做好了与相应的学习活动相关的预备性反应(包括心理和生理的),学习者就能比较自如地掌握学习的内容②练习律:对于学习者已形成的某种联结,在实践中正确地重复这种反应会有效地增强这种联结③效果律: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各种正或负的反馈意见会加强或减弱学习者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某种联结。

2022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拟293

2022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拟293

2022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拟293(总分138.00,及格分0, 做题时间:120分钟 )1、单项选择题1.反映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的教育思想的代表作品是( )。

A《爱弥儿》B《雄辩术原理》C《理想国》D《论灵魂》2.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的祖先的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

”这是( )的观点。

A内发论B外铄论C儿童决定论D家庭决定论3.小倩自私霸道,同学们都不喜欢和她玩。

班主任通过和她交谈,循循善诱,使小倩逐渐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并向同学们道歉,从此她和同学们相处融洽。

班主任遵循的德育原则是( )。

A长善救失原则B导向性原则C知行统一原则D疏导原则4.提出“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的教育家是( )。

A卢梭B杜威C赫尔巴特D夸美纽斯5.随着人们受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社会科技发展的速度和国民财富积累的速度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这体现了教育具有( )。

A生产性B民族性C阶级性D永恒性6.为了解决日常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很多班级采用小组式学习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同学之间互助学习。

这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 )。

A自主学习B合作学习C探究学习D创造学习7.在课程内容选择上,斯宾塞认为科学知识最有价值,其判断依据是他的( )。

A个人本位论B社会本位论C教育准备生活说D教育适应生活说8.在教学生演唱《我们是工农子弟兵》这一京剧唱段时,刘老师就如何才能更好地表现这个唱段的韵味,让学生各抒己见,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

刘老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

A讨论法B练习法C谈话法D问答法9.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的观点,学生“背乘法口诀”属于( )。

A有意义的接受学习B有意义的发现学习C机械的接受学习D机械的发现学习10.王老师在讲解完电池的原理后,要求学生利用水果和铜线制作水果电池。

这体现了教学原则中的()。

A理论联系实际原则B启发性原则C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原则D循序渐进原则11.我国北方很多省市在中小学阶段开设滑冰相关的课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行为主义(一)((一)尝试—错误桑代克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他采用实证主义的研究取向,使教育心理学研究走向了科学化的道路,是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开创者,是第一个系统论述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被称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

桑代克把人和动物的学习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认为这种联结的形成是通过盲目的尝试一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这样一个往复的过程习得的。

他的这一观点是建立在小猫“迷箱”的动物实验基础上的。

1.桑代克的经典实验桑代克是最早用动物实验来研究学习规律的心理学家。

他把一只饥饿的小猫放入迷箱中,箱外放置食物,箱中有一个可以打开门的装置。

然后详细记录小猫在箱中的反应。

开始,猫在箱中乱抓、乱咬、乱跑,企图逃离箱子吃到食物,在偶然中碰到了打开箱子门的装置,吃到了食物。

之后再次将其关在箱中,进行下一轮尝试。

如此重复多次,结果发现,小猫逃离迷箱的速度越来越快,无效动作逐渐被排除,直至最后直接触动开门装置逃离迷箱。

据此,桑代克认为,初次进入迷箱时,动物的活动不是根据对箱子性质的理解,而是依据某种一般的冲动行事,随着错误反应的逐渐减少,正确反应的逐渐巩固,最终形成稳定的刺激一反应联结。

2.尝试—错误的基本规律桑代克根据其实验提出了三条主要的联结学习规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

(1)效果律所谓效果律是指,在试误过程中,保持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若学习者对某一特定的刺激作出反应后能获得满意的结果,那么反应与这一特定的刺激之间的联结便会增强;若得到烦恼的结果,这种联结便会削弱。

也就是说,满意的结果会促使个体趋向和维持某一行为,而烦恼的结果会使个体逃避和放弃某一行为。

(2)练习律在试误的过程中,任何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一经练习运用,其联结的力量就会逐渐增大;而如果不运用,则联结的力量会逐渐减弱。

也就是说,对于已经形成的某种情境与某种反应的联结,正确的重复会增强这一联结。

[page](3)准备律在试误过程中,当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时,事前有一种准备状态,这种准备状态实现则感到满意,否则烦恼;反之,当这一联结不准备实现时,实现则感到烦恼。

也就是说,学习者在进入某种情境时所具有的预备性反应倾向会影响到某种反应的学习。

3.尝试一错误说的教育意义桑代克的尝试一错误理论虽然是从动物实验推导出来的,但对于人类学习和学生学习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根据中学生的学习特点,这一理论特别强调“做中学”,即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学习有关的概念、原理、技能和策略等。

具体而言,对教育有以下指导意义:(1)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误,并鼓励学生多尝试,从错误中学习,这样获得的知识才会更牢固。

(2)在识记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努力使学生的学习能得到自我满足的积极结果,防止一无所获得到消极的后果。

(效果律)(3)在学习过程中,应加强合理的练习,并注意学习结束后不时地进行练习。

(练习律)(4)任何学习都应该在学生有准备的状态下进行,不能经常搞“突然袭击”。

(准备律)(二)经典条件反射巴甫洛夫是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他通过对狗的消化腺分泌变化的研究,提出了著名的经典条件作用论。

1.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在巴甫洛夫的一个经典实验中,研究人员将狗置于一个严格控制的隔音实验室中,通过遥控装置可以将食物送达狗面前,狗的唾液分泌通过仪器测量并记录。

实验开始后,首先向狗呈现铃声刺激,之后半分钟给予食物,观察记录唾液分泌。

当铃声和食物如此多次匹配呈现后,仅呈现铃声而不出现食物时,狗也会作出唾液分泌反应。

在实验开始时,只有食物可以诱发狗分泌唾液,食物和唾液之间的自然联系不需要任何条件或先前的训练就能建立起来,这时把食物称为无条件刺激,由食物引发的唾液分泌反应是自动发生的,被称为无条件反应。

而这时的铃声不能诱发狗的唾液分泌,这时的铃声被称为中性刺激。

[page]在实验过程中,当铃声和食物多次结合出现后,单独呈现铃声也能引起狗的唾液分泌反应,此时中性刺激铃声诱发了原本仅受食物制约的唾液分泌反应,这时的铃声称为条件刺激。

单独呈现铃声引起的唾液分泌反应称为条件反应。

这便是经典条件作用的形成过程。

2.经典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1)获得与消退条件作用是通过条件刺激反复与无条件刺激相匹配,从而使个体学会对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的过程而建立起来的。

在条件作用的获得过程中,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之间的间隔时间十分重要。

一方面,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必须同时或近乎同时呈现,间隔太久则难以建立联系;另一方面,条件刺激作为无条件刺激出现的信号,必须先于无条件刺激而呈现,否则也将难以建立联系。

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应会削弱,并最终消失,即条件反射的消退。

(2)泛化和分化泛化是对相似的刺激以同样的方式作出反应。

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

例如,狗学会了对某一特定的声音作出分泌唾液的反应后,它们在听到或高或低的音调时,也会作出分泌唾液的反应。

借助刺激泛化,我们可以把自己已有的学习经验扩展到新的学习情境中,从而扩大学习范围。

刺激分化是指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

即辨别对相似但不同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

例如,当某种音调出现后呈现食物,其他音调出现则不呈现食物,狗开始学会作出辨别—一只对某个音调作出唾液分泌反应,而对其他音调不做出该反应。

刺激泛化和分化的联系:泛化是对事物相似性的反应,分化则是对事物差异性的反应。

泛化和分化是一个互补的过程。

泛化能使我们的学习从一种情境迁移到另一种情境,而分化能使我们对不同的情境作出不同的恰当反应,从而避免盲目行动。

[page]3.关于经典条件作用论的评价巴甫洛夫对条件反射的研究是开创性的,而且他的实验方法与研究结果被后来的心理学家广泛地接受。

经典条件作用论能有效地解释有机体是如何学会在两个刺激之间进行联系,从而使一个刺激取代另一个刺激并与条件反应建立起联结。

但经典条件作用无法解释有机体为了得到某种结果而主动作出某种随意反应的学习现象,如中学生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为了得到教师的表扬或同伴的认同而努力学习等。

(三)操作条件反射斯金纳是后期行为主义对学习心理学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他坚持了科学、客观、控制的行为主义传统,继承了刺激反应的学习观,以动物实验来研究学习规律,在桑代克等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教育心理学影响巨大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1.斯金纳的经典实验斯金纳以白鼠等动物为被试进行了精密的实验研究。

斯金纳在桑代克迷箱的基础上创设了“斯金纳箱”。

箱内装有杠杆,下边有食盘,只要按压杠杆就会有食丸落到食盘中,记录系统会将按压杠杆的次数和时间记录下来。

斯金纳将饥饿的白鼠关在箱中,白鼠在箱内不安地跑动,活动中偶然按压了杠杆,得到一粒食丸。

之后白鼠再次按压杠杆,又可得到食物。

由于食物强化了白鼠按压杠杆的行为,因此白鼠按压杠杆的频率迅速上升,直至吃饱。

2.操作性条件作用的过程根据实验,斯金纳发现,反应出现的结果对有机体作出的反应起着控制作用。

它能影响以后反应发生的概率。

他认为,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

如果一个操作(自发反应)出现后,有强化刺激尾随,则该操作在今后发生的概率就增加;如果已经通过条件作用强化了的操作发生后,不再有强化刺激尾随,则该操作今后发生的概率就降低,甚至消失,这就是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过程。

[page]3.应答性行为与操作性行为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种: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应答性行为是由先前特定的刺激所引起的反应,是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如眼睛遇强光时,瞳孑L马上收缩等,是经典条件作用论中研究的对象。

操作性行为发生之前不与特定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作出的随意反应,是操作性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

操作性行为不是不依赖于任何刺激作用,只是行为不取决于事先的刺激,而是受控于行为的结果。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所从事的大多数有意义行为都是操作性行为,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

4.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1)强化强化原理是斯金纳理论的基础和最重要的部分。

斯金纳认为,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其原因就是强化,通过对强化的控制就可以控制行为。

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发生的概率,强化物也即刺激物,它们的呈现或撤除能够增加反应发生的概率。

强化有正强化(实施奖励)与负强化(撤销惩罚)之分,又称为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

正强化通过呈现某种刺激增强反应发生的概率;负强化通过中止某种(讨厌的)刺激来增强反应发生的概率。

①正强化有机体自发作出某种反应,得到正强化物,那么此类反应发生的概率增加。

正强化在塑造行为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E1常生活中,人们常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奖励来对他人的行为进行积极强化。

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对遵守纪律的学生进行表扬,家长对考试成绩好的孩子给予物质奖励,这种现象都属于正强化,其中表扬和物质奖励都属于正强化物。

奖励是塑造行为的有效手段,但是奖励的运用要得当,否则会强化不良的行为。

这一点在中小学教育中尤为重要。

②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所体现的现象都属于负强化作用的现象。

[page]当厌恶刺激出现时,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则该反应在以后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增加,这类条件作用称为逃避条件作用。

它揭示了有机体如何摆脱痛苦。

当预示厌恶刺激即将出现的刺激信号呈现时,有机体可以自发地作出某种反应,从而避免了厌恶刺激的出现,则该反应在以后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这类条件作用称为回避条件作用。

回避条件作用是在逃避条件作用的基础上建立的,是个体在经历过厌恶刺激的痛苦后,学会了对预示厌恶刺激的信号作出反应,从而避免痛苦。

逃避条件作用和回避条件作用,都是在反应后撤除了厌恶刺激,加强了同类反应发生的概率,属于负强化的原理。

(2)消退有机体在作出某一行为反应后,不再有强化物伴随,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概率会降低,称为消退。

在经典性条件作用中,如果条件刺激出现后,不再有无条件刺激伴随,那么久而久之条件作用就会消失。

在操作性条件作用中,如果撤除强化,人或动物将不会持久地表现某一特定的行为,最终这一行为会消失。

例如,推销员挨家挨户地推销一种机器,但是如果几周都没有卖出一台,他很可能会放弃推销。

可见,没有强化发生,将会导致行为消退。

强化的作用在于增加某种反应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塑造行为的目的;而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

因此,在教育实践中,消退是减少不良行为、消除坏习惯的有效方法。

(3)惩罚惩罚是当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发生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