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发展综述(1)

合集下载

小初高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设计研究综述

小初高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设计研究综述

小初高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设计研究综述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关注。

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能力,许多学校开始探索小初高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设计。

本文将对这一教学模式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一、小初高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设计的背景和意义1. 背景思政课作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需要实现从小学到高中的有机衔接。

然而,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思政课教学内容和方法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学生学习思政课时难以形成连贯性和系统性。

2. 意义小初高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设计旨在将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思政课内容和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教学上的衔接和延伸,使学生在不同阶段都能够系统地学习思政课,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小初高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和特点1. 主要内容小初高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设计要求将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思政课内容进行整合和协调,形成一套系统的教学大纲和教材。

教学内容包括国家政治、社会道德、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 特点小初高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设计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跨学科性:小初高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设计要求将思政课内容与其他学科内容相结合,形成跨学科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科之间的联系性;(2)循序渐进性:小初高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设计要求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逐步深化思政课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相关知识和能力;(3)个性化:小初高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设计要求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三、小初高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设计的实施方法和效果评价1. 实施方法小初高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设计的实施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设计合理的教学计划:根据小初高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确保教学进程的连贯性和有效性;(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结合小初高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爱好,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实践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3)开展综合评价:根据小初高学生的学习情况,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如考试、作业、课堂参与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发展情况。

近十年我国教学设计研究综述

近十年我国教学设计研究综述

近十年我国教学设计研究综述教学设计内容丰富,体系繁杂,已成为教育技术学、教学论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1999-2007年近10年间,我国学者在教学设计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据不完全统计,10年间仅CNKI数据库全国核心期刊收录的以教学设计为题目的学术论文就达3000余篇,相关的丛书和著作达数百本,散见于各级各类报刊的论文更是不计其数。

近10年来我国教学设计研究总体上已由起步阶段逐步进入探索阶段。

对其发展历程的描述有两个维度。

一个维度是继续对国外研究成果的引进与吸收,另一个维度是我国学者对教学设计研究的独立探索,致力于构建具有我国自己特色的教学设计理论。

本文主要对我国学者的研究进行分析。

一、“教学设计”的一般性问题1教学设计的概念在已经出版的教学设计著作和文章中,关于教学设计概念的界说观点很多,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1)“技术”说。

鲍嵘《教学设计理性及其限制》认为:教学设计是一种“旨在促进教学活动程序化,精确化和合理化的现代教学技术”。

(2)“目的一手段”说。

徐英俊《教学设计》认为:“教学设计是以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

”(3)“活动与过程”说。

何克抗在其《教学系统设计》一书中将教学设计定义为:“教学设计主要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教与学的系统过程或程序。

”(4)“广义与狭义”说。

持该观点的学者认为,“广义的教学设计指的是包括课程总体设计规划以及具体各门课程设计在内的系统设计(Instruetional Systems Design)。

此时我们可以称之为教学系统设计。

狭义的教学设计指的是某一门课程或某一段课程或某一项培训的设计,并认为“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的教学设计,都包含目标、内容、结构、课时、场所、人员、检测等组成部分”。

国外教学设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国外教学设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国外教学设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一、概述教学设计作为教育领域中的核心环节,对于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随着全球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国外教学设计研究呈现出多元化、深入化和创新化的趋势。

本文旨在综述国外教学设计研究的现状,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期为我国教学设计领域的理论与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国外教学设计研究在理念、方法和技术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在教学设计理念上,研究者们逐渐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和合作性。

在研究方法上,国外学者注重实证研究和案例研究,通过大量的实践数据和案例分析,为教学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在教学设计技术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外教学设计领域广泛应用了诸如多媒体、网络、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有效提升了教学设计的效率和质量。

尽管国外教学设计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未来,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技术的持续发展,国外教学设计研究将更加注重跨学科融合、个性化教学和终身学习等方面。

同时,随着全球教育的日益国际化,国外教学设计研究也将更加注重跨文化交流和合作,共同推动全球教育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1. 教学设计的重要性教学设计在现代教育实践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蓝图,更是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教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从而更有效地传递知识、培养学生的技能和价值观。

教学设计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具有显著影响。

一个优秀的教学设计能够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难度和进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同时,教学设计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设计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需求,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活动,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教学设计的五大理论综述与应用

教学设计的五大理论综述与应用
动,主动建构新知识的过程。
知识观、学习观和师生角色定位问题探讨
建构主义知识观认为知识是主观的、相对的,是学习者基于个人经验和文化背景建 构的。
学习观方面,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性、情境性和社会性,认为学习是在特定情 境中发生的,需要与他人交流和合作。
师生角色定位上,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成为学习者建构知识的引导者、 促进者和合作者。
教育领域应用现状
教育领域广泛应用
教学设计已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实 践中。教师们通过教学设计来规划课程、制定教学计划、选择教学方法等,以 提高教学效果。
不断发展与创新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设计也在不断发展与创新。 教师们需要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教学设计理念和方法,以适应教育教学的需要 。
合作式学习理论及其在团队协 06 作能力培养中应用
合作式学习理论概述及优势分析
合作式学习理论强调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项目合作等方式进 行学习。
该理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 动机。
相比传统讲授式教学,合作式学习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深入思 考。
谢谢聆听
由学习材料的组织和呈现方式所导致,与教学设计和教 学策略有关。不合理的组织和呈现方式会增加学习者的 外在认知负荷。
相关认知负荷
指学习者在处理内在认知负荷的过程中,所投入的额外 认知资源,用于促进图式构建和图式自动化,有利于学 习效果的提升。
优化认知负荷策略探讨
A
分解复杂任务
将复杂的学习任务分解成若干个简单的子任务 ,以降低学习者的内在认知负荷。
堂改革的深入进行。

教学设计研究综述

教学设计研究综述
过程 为对象 , 应 用 系统 科学 的方 法 分析 研 究 教 如 何 有 效 果 、 有 效 率 地设 计 教
学 的理论 , 是 由教 育技 术 领域 自身产 生 的 。它 是根 据教 学对 象 和教 学 目标 , 确 定 合适 的教学 起 点 与终 点, 有序 、 优化 地 安排教 学 诸要 素 , 形 成教 学 方 案 的
过程 ; 它是一 门运用 系统 方法 科 学解 决 教学 问题 的 学科 , 以教 学 效 果最 优 化 为 目的 , 以解 决 教 学 问 题 为 宗 旨 。教 学设 计 自产 生 以来 , 其 侧 重 点不 同的 概 念便 层 出不穷 。
v i r t u a l r e a l i t y l e a ni r n g; a u t o ma t i c t e a c hi ng
Ab s t r a c t : I n s t uc r t i o n a l d e s i g n i s a b o u t h o w t o d e s i g n t e a c h i n g a n d i n s t uc r t i o n i n mo r e e f f i c i e n t a n d
i s o n e ma j o r p a r t o f t e a c h e r s ’ w o r k ,S O i t i s i m p o r t a n t t o s y s t e mi z e a n d r e g u l a i r z e t h e d e s i g n a n d f o c u s
Ke y wo r ds:i ns t r u c t i o n a l d e s i g n;i ns t r uc t i o na l d e s i g n l a n g u a g e;ne t wo r k t e a c h i n g;mo b i l e l e a r ni n g;

中学物理教学设计研究的文献综述

中学物理教学设计研究的文献综述

中学物理教学设计研究的文献综述一、引言在现代教育理念中,科学教育被视为培养学生创造力、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而中学物理教学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设计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中学物理教学设计的研究进行文献综述,并深入探讨该领域的相关主题。

二、教学设计的理论框架对于中学物理教学设计的研究,首先需要了解其理论框架。

目前,有许多教学设计理论可供选择,例如构建主义教学设计、任务型教学设计等。

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运用这些理论来指导教学设计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通过文献综述,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理论对实际教学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三、教学设计的实践案例除了理论框架,实际的教学案例也是非常重要的研究对象。

通过对各种不同类型的实践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教学设计在不同情境下的灵活性和适用性。

基于项目学习的中学物理教学设计、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交互式教学设计等,都是当前研究的热点。

四、评价方法和效果研究教学设计的质量评价和教学效果研究是中学物理教学设计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文献综述可以帮助了解目前对于教学设计评价的方法和标准,以及不同设计方案的教学效果。

这一部分内容对于指导未来的教学设计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五、个人观点和总结结合本文的文献综述,我个人认为中学物理教学设计的研究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灵活性和个性化。

需要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积极探索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设计模式。

中学物理教学设计的研究需要不断创新和实践,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

在本文中,我们对中学物理教学设计研究进行了全面的文献综述,并就教学设计的理论框架、实践案例、评价方法和个人观点进行了深入探讨。

希望本文能够对您对中学物理教学设计的研究有所帮助。

(文章字数:约3200字)六、教学设计的理论框架中学物理教学设计的理论框架是教学设计研究的重要部分。

构建主义教学设计是目前教育领域中被广泛应用的一种理论框架,它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建构性学习和自主学习。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研究综述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研究综述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研究综述【摘要】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ID3)是现代教育技术学中一个活跃的领域,许多专家已将更多的精力从支持"教"的系统设计转移到支持"学"的系统和环境设计上来。

尽管ID3理论体系的建立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并非短期内能够完成,但基本思想和原则已经明朗,如强调情境,协作学习,利用资源等,并已开始实际应用于指导多媒体和Internet环境中的教学设计。

本文分析了ID3的发展历程、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阐明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教学设计;建构主义;多媒体网络;认知工具;以"学"为中心新一代教学系统设计(ID3)的发展主要来自两方面的研究成果:多媒体网络技术和建构主义理论。

技术为丰富的教学环境和活动构建提供了支持,而建构主义理论为技术活化和技术整合到学习中指明了方向。

这两类成果在教学中的应用常常交织在一起。

一、教育领域中技术的发展在过去短短的十年中,计算机技术,特别是多媒体、网络,已经从科学研究和数据交换的专用技术迅猛发展为覆盖全球的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的庞大的通用技术。

计算机技术对教育手段的更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多媒体,网络,智能技术。

多媒体技术首先指图形、图像、动画、音频、视频等技术的实现,使信息呈示的多感官化和教学内容表征的多样化成为可能;光盘技术作为一个大容量的存储器,大大拓宽了教学资料的来源;而超文本和超媒体技术使各种媒体能够建立逻辑连接,改变了课本,录音带,录像带等线性形式的存储。

这种组织形式更类似人类认知的联想网络结构,可以促使计算机学习由封闭式变为开放式。

虚拟现实虽然在学校教育应用还不广,但因身临其境的特性,能强烈地感知,而且能动手操作虚拟世界中的各种对象,同时又可为学习者提供因微观、宏观、危险、经济成本等不可及的环境,因此备受教育技术和培训领域的关注。

网络技术的发展主要包括形式的扩展,如从局域网、广域网到Internet,和提供服务的增加,如从E-mail、FTP、Telnet、WWW到视频会议系统、MOO和MUD等。

中学物理教学设计研究的文献综述

中学物理教学设计研究的文献综述

中学物理教学设计研究的文献综述引言:中学物理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

为了提高中学物理教学效果,许多研究者对中学物理教学设计进行了深入研究。

本文将综述相关文献,总结中学物理教学设计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以期对中学物理教学的改进和创新提供借鉴。

一、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1.1教学设计的定义教学设计是指教育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科教育的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等因素,制定教学方案和具体教学步骤的过程。

1.2教学设计的原则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科的教育目标,贴近学生生活、体验和兴趣,注重启发思考和培养科学方法。

二、中学物理教学设计的发展现状2.1研究主题国内外的中学物理教学设计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学设计的内容与结构、教学设计的目标与要求、教学设计的方法与手段等。

2.2研究方法2.3研究成果许多研究者通过实验研究和调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符合中学物理教学实际需求的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策略。

例如,基于问题的教学设计、探究式教学设计、项目式教学设计等。

三、中学物理教学设计的创新与改进3.1基于问题的教学设计基于问题的教学设计强调引导学生提出、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提出足够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2探究式教学设计探究式教学是指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等活动,主动探索物理规律和解决问题。

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提供适当的实验材料和引导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3.3项目式教学设计项目式教学是指学生根据一定的主题,自主组织、设计和完成项目任务。

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设立明确的项目任务和评价标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结论:中学物理教学设计是提高中学物理教学效果的关键。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我们可以看出,中学物理教学设计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如基于问题的教学设计、探究式教学设计和项目式教学设计等。

然而,中学物理教学设计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不足、教科书与课程标准的脱节等。

教学设计发展综述

教学设计发展综述

教学设计发展综述摘要:文章先以美国教学设计发展历史为蓝本,描述了教学设计学科的发展历程。

再以国内教育技术专业期刊为分析对象,较深入的阐释了国内教学设计的发展和研究现状,从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两个维度分析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近些年来的发展趋势,提出当前教学设计研究的热点问题,并指出了教学设计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教学设计发展历程问题热点趋势0 引言考察教学设计发展的百年历程,我们可以看到,教学设计的发展与认识论倾向、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媒体技术发展乃至社会历史发展等因素密切相关。

它们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交融的关系,决定教学设计的发展阶段。

教学设计的发展存在不同的时期或阶段,可以将其划分为自在孕育期、诞生兴起期、正式发展期、转型发展期等四个发展阶段。

80 年代初教学设计引入中国以来,一直是教育领域特别是教育技术领域关注和研究的热点,在教育技术学科体系中占据着核心地位。

本文将从西方教学设计发展的四个阶段入手,着眼于我国教学设计的发展和研究现状,分析国内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等。

1教学设计发展的四个阶段1.1自在孕育期:20世纪30年代以前早在17-18世纪,西方一些著名的教学论专家,如夸美纽斯、裴斯泰洛齐等人就倡导直观教学,提倡采用图片、实物、模型等直观教具来辅助教学。

20世纪初,随着照相机、幻灯和无声电影等媒体的产生,导致了视觉教学运动;而广播、录音、有声电影等有声媒体的出现,则促使视觉教学运动迅速向视听教学运动方面发展。

1910年,美国发行了第一本教学电影目录册,此后,很多学校把电影作为常规教学手段。

1923年,美国教育协会成立了视觉教育分会。

20 世纪30年代以前,特别是20世纪初叶,是教学设计发展的自在孕育期。

这段时期,产生了一些重要的理论和著述,积极地影响了教学设计的孕育。

1.2诞生兴起期:20世纪40年代~60年代多数学者认为,教学设计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国内外差异化教学发展综述

国内外差异化教学发展综述

国内外差异化教学发展综述1. 引言1.1 差异化教学的概念差异化教学是一种根据学生个体差异特点,通过个性化教学和灵活教学方法,促进每个学生实现最大潜能的教学模式。

差异化教学旨在满足学生不同学习需求和能力水平,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获得成功感和成就感。

差异化教学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差异,尊重学生的个体特点,注重帮助每个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

在差异化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兴趣爱好、认知能力和学习水平等因素,设计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活动,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差异化教学倡导“因材施教”,强调个性化教学,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差异化教学不仅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也强调教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差异化。

教师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资源,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帮助他们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差异化教学是一种多元化的教学理念,旨在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2 研究背景差异化教学是一种基于学生个体差异而设计的教学策略,旨在最大程度地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提高学习效果。

在教育领域,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采用差异化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动机、思维能力和学术表现。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教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差异化教学已经成为国内外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

在国内,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差异化教学在教育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开始意识到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是不同的,因此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来满足他们的需求。

许多学校也不断探索和总结适合本校教学特点的差异化教学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国外,差异化教学的发展更加成熟和多样化。

许多发达国家在教育政策和课程设计中都将差异化教学作为重要内容,并不断推动教育系统的改革和创新。

国外教育界对差异化教学的研究也更加深入和系统化,涌现出许多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国内教育界需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和做法,加快推动差异化教学的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学设计思想综述5篇

教学设计思想综述5篇

教学设计思想综述5篇教学设计思想综述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认会本课10个生字,重点指导“瀑”字的书写;朗读课文,能读出自己的感受。

2.过程与方法: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学习生字,继续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通过读课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来理解课文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喜欢这篇课文,愿意朗读课文,通过读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对学习有着积极的态度,高度的热情。

教学重点:在读文中掌握要学习的生字,能够朗读课文,并读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难点:对这首诗歌内容的理解。

如:珍珠的屏;如烟、如雾、如尘;一道白银;诗中人物位置的变换。

教具准备:录音机、音乐、图片、挂图教学过程:一、导入:你喜欢旅游吗?贴图(丁丁、冬冬)老师和丁丁冬冬也很喜欢旅游,他们今天邀请我们和叶圣陶爷爷一起去看大自然赋予人类的一项自然景观“瀑布”,你们想不想去看看?那就让我们和丁丁冬冬一起去看看“瀑布”。

(学生发言老师板书“瀑布”)[导入的语言亲切又简单,巧妙的告诉了学生文章的是叶圣陶。

]二、指导书写:老师板书时让学生跟着书写“瀑”字,并认真看老师写。

1.指着“瀑”字问:想一想,这个字有没有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学生观察并指名发言。

)2.看黑板上的“瀑”字书写,心里提醒自己这个字需要注意的地方。

3.打开书73页,在生字表“瀑”字下面写一个。

写字要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要想把字写好还要做到1、2、3,想知道是什么吗?(1)要认真看书上的字;(2)想它是怎样组成的;(3)一次性写好。

你有信心写好吗?4.学生写字。

如果你觉得自己写的还不错,就奖励自己一个小笑脸。

[写字的指导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

在安排写字环节时,没有墨守成规把写字教学放在教学的最后,而是在出示课题时巧妙地解决了本课生字的难点“瀑”。

同时,生字教学的环节扎实,在教学过程中给出学生写好字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

]三、随文识字1.过渡:你们写得真认真,丁丁冬冬都快等着急了。

教学设计的发展历程综述

教学设计的发展历程综述

教学设计的发展历程综述一、教学设计的由来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亚里斯多德、柏拉图提出有关学习与记忆的认知基础的论述,后由13世纪著名经院哲学家圣托马斯阿奎加以拓展,采用了自由意志来论述对教义的理解。

400年后,约翰洛克提出几乎所有的理性推理和知识都必须由经验获得,并由此提升了亚里斯多德有关人的初始的智力空白状态的主张。

在20世纪的转折点上,杜威提出有关教育哲学的若干宗旨,近20世纪20年代,行为主义观在教育心理学领域中的影响日益突出。

桑代克的主义理论也论述了强化都是决定学习的首要因素。

然而,20年代以后,霍尔提出的行为主义的新的版本刺激—有机性—反应(S—O—R),强调变量对行为的重要影响。

正是前人的这样一些思考构成教学设计研究的思想源头。

二、教学设计的起源教学设计包括两个根源:系统工程学和行为主义学习心理学的理论取向。

20世纪50年代,学术界普遍倾向于将科学方法运用于社会科学,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其后,美国心理学家们在军队中从事培训教材的研究与开发,并开始尝试将心理学和教学技术进行整合。

因二战的爆发,大批富有经验的教育心理学家(如,加涅,布里格斯,梅里尔等)被征集去指导与士兵与工人的培训相关的教材的研究与开发。

二战结束后,这批教育心理学家们继续为解决教学问题而工作。

20世纪40年代末和整个50年代,心理学家开始将训练视作系统,试图开发包括一系列创新的分析、设计和评估程序在内的比较正式的教学系统。

当时,米勒开发出一种详细的任务——分析方法论。

加涅在《系统开发中的心理学原理》总结了这些先行者的领衔人物(如加涅、格拉泽)参与的程序化教学运动也对教学设计的发展有重要贡献。

三、教学设计的形成20世纪60年代行为主义目标的普及、标准参照测试运动以及形成性评价的兴起促进了教学设计的形成,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教学事件与智慧、技能的层次分析,更是为教学设计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四、教学设计的正式发展期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教学设计正式进入发展期。

教学工作综述范文

教学工作综述范文

教学工作综述范文作为一名教师,教学工作是我工作的重中之重。

教学工作的内容丰富多彩,包括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学生成绩评价等方面,这些都是我在过去一年中努力工作的重点。

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对我在教学工作中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进行综述。

一、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良好的教学设计能够为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过去一年中,我针对不同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精心设计了数十个教案。

在教学设计中,我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不断调整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力求使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能发挥最大的效果。

通过教学设计,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也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营造积极、轻松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成长变化,采取多种方式与学生互动,促进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

我会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动手能力。

通过这些做法,我能够更好地激励学生,帮助他们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三、学生成绩评价作为一名教师,学生成绩评价是我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注重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不仅关注他们的学业成绩,还关注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学习态度。

在学生成绩评价方面,我努力秉持公正、公平的原则,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成绩等。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还在学生成绩评价方面进行了改革。

除了传统的笔试考核外,我还注重开展课堂测验、小组讨论、实验实践等多种评价方式,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我更加全面地了解了学生的学习状况,也帮助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教学工作是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不断努力和探索,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理念和风格。

国内近五年对外汉语的教学设计综述

国内近五年对外汉语的教学设计综述

国内近五年对外汉语的教学设计综述1. 国内对外汉语教学设计的现状分析随着中国文化的日益普及和国际交流的不断深入,国内对外汉语教学设计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及评估体系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进展。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

传统的对外汉语教学设计多以语言技能传授为核心,注重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而忽视了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文化素养的培养。

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往往导致学生难以在真实语境中准确使用汉语,也无法深入理解和体验中国文化的精髓。

随着在线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习者开始尝试远程在线学习汉语。

这对传统对外汉语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保证教学质量,如何有效地利用在线教学资源,如何设计更具吸引力和互动性的教学活动,都是当前教学设计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国内外语教育的竞争日益激烈,对外汉语教学设计也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增加跨文化交际、培养国际视野、提升创新能力等,都是未来教学设计中应重点关注的方向。

国内对外汉语教学设计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只有不断探索和创新,才能更好地满足国内外语学习者的需求,推动对外汉语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1.1 国内外汉语教学的发展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资源和学习工具被应用于汉语教学中。

网络课程、在线学习平台、移动应用等为学生提供了便捷的学习途径。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也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如智能语音识别、智能推荐系统等,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文化体验式教学强调在实际生活场景中学习和运用汉语,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文化背景和社会风俗。

这种教学方法在国内外汉语教学中得到了广泛推广,如举办文化活动、组织实地考察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对汉语的兴趣。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开始推行个性化教学。

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和特点,教师可以为每个学生制定合适的学习计划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的历史发展顺序

教学设计的历史发展顺序

教学设计的历史发展顺序教学设计的历史发展顺序可以追溯到古代教育的起源。

以下是一个1200字以上的详细回答。

教学设计是在教育过程中制定和组织教学计划的过程。

它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有意义和有效的学习体验,以促进他们的学习和发展。

教学设计的历史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教育的起源,并经历了多个阶段和变革。

古代教育的儒家传统强调师有责任教育学生,传授知识和道德价值观。

在这个时期,教学设计主要是根据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制定的。

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成为道德善良的人,并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在古代教育的基础上,西方在16世纪开始出现了现代教学设计的雏形。

在文艺复兴时期,教育的目标从传授宗教信仰和价值观转变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

这一时期的教学设计强调学科的组织和知识的连贯性。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普鲁士教育家津巴多·普斯托指出,教学设计应该根据学生的发展阶段和能力制定。

他在教学设计中引入了分层次教学,提倡由易到难的渐进学习。

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提出了“学生中心”的教育理念。

他认为教学设计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以及学生的实际学习经验制定。

这一时期的教学设计强调个性化和自主学习。

在20世纪中期,行为主义心理学对教学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

行为主义者强调教学应该基于学生的行为和反应,通过奖励和惩罚来调节学习过程。

这导致了以目标为导向的教学设计,其中教师设定目标,并通过反馈和评估来监控学生的学习。

到了20世纪末,建构主义教育理念逐渐兴起。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应该通过自己的经验和体验来建构知识,并与其他学生和教师一起合作学习。

这一时期的教学设计强调学生参与和合作,通过探究和发现来构建知识。

现代教育中的教学设计不再局限于单一的理论框架,而是综合各种教育理念和方法。

它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和需求,并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和资源,以提供灵活和富有意义的学习体验。

随着技术的发展,教学设计也开始应用于在线和远程教育。

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来设计和交付教学内容,并通过在线协作工具进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分数初步认识教学设计综述

分数初步认识教学设计综述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综述
翻阅了大量刊物、书籍、网上浏览和观 看课堂实录,分析了126个教学设计和多个视 频。
课的基本结构分为:
第一类:从平均分引入的课 第二类:从度量引入的课 第三类:从除法引入的课
第一类课:由平均分物引入
1
(1) 由分得整数个过渡到分得非整数个,引出2 ;1
(2)
弄清
1 2
的含义和认识
1 4
、81
、1
3
、16
、91
等分数。
(3)教学读写法和介绍分数各部分名称 ;
(4) 巩固练习。
第二类课:从度量引入
(1)从度量故事引入,引出 3 ;
4
2
(2)学生分别两次动手操作,引出
3 4
和理解
3 4
的含义;
(3)教学读写法和分数各部分名称。
*您有没有受到启发?能不能想出第三种
教法?
6
7
8
相同点
• 设计思路都是建立在分数产生的理论上 。
• “理解分数的含义并会应用”这个目标 都必须落实并达成。 • 都教学了分数各部分名称和读写法。
不同点
• 不同的引入 • 不同的环节 • 不同的知识点 • 不同的个人风格
研究目的
帮助我们不断地继承和创新 。
第一类课:
紧扣教材的內容编排,思路上紧紧 抓住了“分数初步认识”必须建立在 “平均 分”这一概念的基础上,是一个经典、 永 恒的设计,可以继承并应用它。
期待您的创造! 感谢您的聆听!
1×2和2×1这两个算式都是 用1和2组成的乘法算式。请你用1 和2这两个数,组成尽可能多的加、 减、乘和除法算式,并计算出结果。 (写一写)
被除数÷除数=商 8÷4=? 4÷2=? 1÷2=?

相交与垂直教学设计综述

相交与垂直教学设计综述

“相交及垂直〞教学设计综述研究已公开发表的教学设计,是我们研究一节课的重要途径。

因为这不仅可以使我们从中了解这些名家的对这节课的思考,取其精华,而且可以使我们总体上把握对不同的教学类型,从而做到心中有数。

笔者查阅了80年代以来公开发表的有关“相交及垂直〞的教学设计共28篇。

这些教学设计按内容可分为两类:把“垂直〞作为单独一课教学、把“垂直〞及“平行〞放在同一课内学习。

笔者将对这两类教学设计分别进展综述。

一、“垂线〞教学设计综述把“垂直〞作为单独一课教学的教学设计共查到15篇,它们的学习内容主要有两块:垂直的概念及垂线的画法。

笔者将从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形成、概念的稳固、概念的应用〔即垂线的画法〕四个方面分别加以阐述。

1、概念的引入方式主要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从概念的引入途径看,引入方式主要有三类:复习引入、操作引入、情境引入。

〔1〕复习引入复习引入主要是复习及垂直有关的数学知识,如直线、线段、角、两条直线相交并量一量相交所成的四个角等,然后引出垂直。

如特级教师钱守旺在小学数学教育1994年第4期发表的“垂线〞教学设计是这样引入的:钱教师先复习角的类型,再计算相交之后各个角的大小,然后让学生用三角板画一个90度的角,并指出角的两条边。

钱教师通过这些复习,给新知识做好了铺垫:角的类型的复习,是为了观察相交所成的四个角;计算相交所成角的度数,是为了计算当其中一个角是直角时其他三个角的度数,体会垂直的本质属性所准备;而用三角板画直角,既是为了垂直的定义准备,同时为了画垂线做准备。

在复习了相关知识之后,钱教师通过两条直线相交旋转成两条直线垂直,从而引出新的知识。

复习引入,注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2〕操作引入操作引入主要是通过操作活动,直接引出相交及垂直,从而展开新知识的学习。

如谢蕊教师在小学数学教育1995年第7~8期中发表的“垂线〞教学设计中用“摆纸条〞引入的。

谢教师先让每位学生把两根纸条当作两条直线摆一摆,要求形成四个角,然后引出“相交〞及“垂直〞。

《五声调式》教学设计综述(最新整理)

《五声调式》教学设计综述(最新整理)

《五声调式》教学设计我所教授的《五声调式》是中专音乐专业学生学习的基础理论课程,对于学生学习乐理知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所使用教材为由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周复三编著的《音乐基础理论教程》。

一、设计理念本教学设计针对音乐理论方面有初级基础的中专生,本着使学生掌握五声调式的音乐理论知识、体验民族调式音乐特点的理念,按照培养学生勇于尝试、自主探究能力的原则,大胆放手让学生查阅资料,让他们在自主学习、自评与他评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自我纠正,解决问题。

避免了传统教学教师灌输学生接受的被动学习状态,力求实现主动学习,从而达成教学的能力目标。

二、课标解读:通过对五声调式的音乐欣赏分析和理论知识学习,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对于五声调式的辨识、鉴赏、分析的能力。

提高音乐素养、艺术修养以及审美趣味,增进对于我们祖国的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三、教材分析:(一)本课特点及在单元中的地位:《五声调式》是音乐专业乐理通用教材由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周复三编著的《音乐基础理论教程》中第七章五声性(民族)调式的第一节。

五声性调式是我国数千年来广为流传的民族瑰宝,本课五声调式是民族调式中最具代表性最为常用的调式之一,学习研究五声调式,对于研究民族调式具有重大的基础性意义。

(二)根据本教材特点及新课标理念,本课教学上努力做到学生、教师、音乐、文本之间平等的对话与交流,在学生理解音乐的理论知识后,教给学生鉴赏音乐的方法,通过鉴赏,体味五声调式的风格特征,进一步了解民族音乐的的特点和效果,让学生在学习后对民族调式的鉴赏建立一个初步的理性的理解。

践行新课标的要求,通过学生对于音乐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确立重点为:1、欣赏与认知五声调式音乐。

2、学习五声调式基础理论,区分五声调式的种类,体味五声调式的风格及与西洋大小调式的区别,理解其艺术特色。

确定难点为:1、提高对五声调式的辨识能力。

2、分析谱例或音乐,提高对民族调式的鉴赏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研究发展综述一.国内外发展历程教学设计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体系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至今仍属于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因此对于教学设计发展历程的代际划分,国内外不同的学者看法不一。

(一)坦尼森的教学设计分代90年代,美国的教育技术学者坦尼森(Robert D •Tennydon)在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方法分析教学设计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将教学设计的发展过程分为四代。

1. 第一代教学设计第一代教学设计为教师(学科专家)提供了一种应用系统方法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进行教学设计的方法,是60年代一般系统论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应用的结果,它预示了教学设计作为一个学科和专业领域的出现。

第一代教学设计的过程包括四个步骤:准备行为目标、准备前测、制作教学产品和准备最终测试。

在这一过程中,形成性评价是基础,它伴随整个过程。

2. 第二代教学设计第二代教学设计与第一代教学设计相比,不仅扩展了系统理论的应用范围,用系统理论控制和管理教学设计的过程,而且增加了教学设计模式中的要素,提高了教学设计模式的复杂性。

由于教学设计中所涉及的要素比以前大大增多,要素之间的关系更为复杂,学科专家(教师)已经不能胜任这种复杂的工作。

在这种情况下,熟悉系统理论并掌握媒体技术的专业人员开始取代教师在设计中的角色。

由于这些人员并不熟悉学习理论,所以,70年代虽然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已经开始流行,教学设计对其反应却非常冷漠,对教学设计的影响甚微,教学设计中还是普遍采用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3. 第三代教学设计由于第二代教学设计采用的是线性的一步接一步(step-by-step)的方法,没有考虑到教学环境的差异性,因此它不能很好地适合多样的教学环境。

因此,第三代教学设计增加了可行性评价,对需求与问题和资源与约束条件等因素进行分析。

第三代教学设计显著的特点是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进行设计,教学设计人员也从媒体技术专家转变为熟悉教学过程的教学设计专家。

自80年代以后,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开始影响教学设计,并成为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理论工具。

4. 第四代教学设计第四代教学设计包括情境评价(Situational Evaluation)和五种教学设计活动。

其中情境评价的主要目的有:第一,对情境做出评估,以便使设计者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第二,根据对情境的评估,构思设计活动。

所以,教学设计是根据对情境的评估,确定具体的设计活动,即每一种活动都是根据情境评价的结果而进行的,这样就保证了教学设计的适应性和针对性,能够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开展设计活动。

此外,第四代教学设计另一个显著特点是五种设计活动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这样又保证了教学设计的整体性。

(二)我国一些学者对教学设计发展阶段的一般描述在我国,有学者将教学设计至今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教学设计的思想萌芽与早期发展(20世纪初—60年代);认知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80年代);整合化的教学设计理论(20世纪80年代至今)。

⒈教学设计的思想萌芽与早期发展20世纪初随着心理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许多教育家和科学家坚信教育科学研究能够把教育实践推向新纪元并为此投入了极大的精力。

美国哲学家与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预想建立一门连接科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学科,目的是建立一套系统的与教学活动有关的理论知识体系,以实现教学的优化设计。

并于1900年提出应发展一门“桥梁科学”,它的任务是建立一套与设计教学活动有关的理论知识体系。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根据多次动物实验研究,总结了动物学习过程的基本规律,并由此推导出关于人类学习的理论,这些关于学习的原理为科学规划教学提供了依据,为教学设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但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教学设计学还仅仅是处于萌芽状态,并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

教学设计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主要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即学习心理学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

在教学设计发展的早期阶段,它主要吸取了行为主义的理论与方法。

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斯金纳在继承行为主义心理学思想的基础上,发展了桑代克的试误说和华生的S—R观,提出了操作条件反射说。

斯金纳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认为:任何反应如果有强化刺激尾随其后,则有重复出现的倾向,为了形成预期的行为,可以通过有效地安排强化来促进操作行为的形成。

在操作强化学习理论基础上,斯金纳还提出程序教学方法和使用教学机器进行强化学习。

程序教学以精细的小步子方式编排教材,组织个别化的、自定步调和及时强化的学习。

20世纪60年代末期,系统科学已被引入到教育领域,教育技术也已发展到系统方法应用阶段。

用系统方法来研究教学设计的思想逐步得到人们的注意。

人们开始借助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全面地探讨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对教学目标、教学效果、各种媒体的作用及相互关系,各种教学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怎样对教学进行系统分析,怎样才能优化教学全过程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和实践。

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斯金纳提出应用操作强化学习理论来设计教学的思想和方法。

他认为学习在本质上是在强化基础上的操作条件反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会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反应,在这些反应中,不属于教学期望的行为不进行强化,而当教学所期望的反应一旦出现,便及时地给予强化,通过这一过程,教学所期望的行为就会得到巩固和加强。

由于程序教学首次实现了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的结合,所以程序教学被认为是最早的教学设计理论。

2. 认知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的影响在20世纪60年代末以及整个70年代,认知学习理论逐渐代替行为主义,成为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人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学习者主动接受刺激,积极参与和积极思维的过程;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认知结构基础上,将新知识同化到原有认知结构中,并引起原有认知结构的重构而实现的。

因此在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更注重学习者认知结构及内部心理结构的分析。

认知主义对学习的研究深入到人的内部思维活动,强调人的内部认知、认知倾向和认知结构在学习中的作用。

认知主义教学设计主要关心的是知识技能的获得,及其在相应的认知过程中所形成的认知能力,所以所设计的教学系统是封闭的,而且是线性的。

在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法中,强调依据所鉴别出来的学习结果的类型,运用其形成规律的内部条件设置外部教学条件,从而将教学理论上升到了科学原理水平。

这一时期的研究者试图详尽揭示学习者学习的内部条件和内部过程并据此进行教学分析,而且按照人类学习性能所建立的设计方案,可以广泛迁移到同类性能的不同具体学习活动中,而且这种迁移并不受学科不同的限制。

但在认知主义指导下的教学设计中也存在一些缺陷,比如,认知主义按人类学习性能建立设计方案,加涅等研究者也对人类学习性能进行分类研究,但对于没有经过长期严格训练的中小学教师来说,直接从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中,识别出这些不直接依赖具体学科知识,概括性的人类性能是十分困难的,也就是说,对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认知特征、水平和发展的判断是十分艰苦的工作,这就使基于认知主义理论的教学设计的开展受到了限制;另外,对于一些较高级别的学习性能,如认知策略,元认知能力等,通常不是在一次或几次学习活动中所能形成的,所以,在学习这些能力后如何及时检测这些能力是否获得并非易事。

认知学习理论对学习内部过程的研究为教学设计理论及应用提供了进一步的理论基础。

这里需要指出一点,认知主义指导下的教学设计研究者们并未完全否认行为主义教学设计的思想,而是吸取了行为主义指导下的教学设计的合理成分,在将认知主义与行为主义二者结合进行教学设计的研究者中,最著名的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加涅吸收了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两大学派的精华,提出一种折衷的观点,他主张既要揭示人类学习的外部刺激的作用与外在反应,又要揭示人类学习的内部过程的内在条件的作用。

教学就是安排外部条件,促进学习内部过程,不同的学习任务对应不同的内外学习条件。

这种折衷的思想对教学设计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3. 整合化的教学设计理论到了20世纪80年代,教学设计研究者开始倾向将不同的教学设计理论综合成一个行之有效的总体模式。

整合化的教学设计理论强调教学条件的确定必须以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与需求为依据。

只有在明了学生学习该知识的过程之后,才能确定教学策略、教学步骤和教学媒体。

在20世纪90年代,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设计起了较大的作用。

在这一时期,学习者与教学媒体、教学情境的结合是教学设计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要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观上。

关于学习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通过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

“情境”、“协作”、“对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进入教学等。

关于学习方法,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即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动灌输的对象。

而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

学生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就要求学生学会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

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学习者具有积极的自我控制、目标导向和反思性特点,通过在学习情境中的发现过程和精加工行为,学习者能建构自己的知识。

建构主义这种强调教学整体性、变化性的思想导致教学设计理论中一个重要的思想变化:学生学习的内容应该是知识与技能的整合体,而不是各种子能力或任务的分解;教学设计的内容应该是与特定教学情境相联系的学生整体知识的获得与运用。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际工作者仍继续关注具体领域的能力结构及学习过程,并设计教学方案来促进这种能力的形成。

在不同教学方法中,无论是强调成分技能获得的掌握学习模式,还是强调整体能力提高的结构化学习模式,它们都蕴含着这样两个思想:⑴学习是情境化的,是一个积极运用原有知识来完成特定问题解决任务的过程;⑵问题解决策略的运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行为主义者眼中,学习者为情境所塑造;而在认知心理学研究者眼中,学习者积极地塑造情境来促进自己的学习。

二.国内外研究对比分析1.研究内容国外研究内容多集中在认知负荷理论。

主要对国外关于认知负荷理论的文献进行研读分析,总结出以下各篇研究成果,并与国内文章进行对比分析。

Sweller于1998年撰写的《Cognitive architecture and instructional design》一文在国外教学设计领域有较大影响力,作者提出了认知负荷理论的认知体系结构及教学效果,讨论了认知负荷理论的测量方法,并提出了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教学设计原则,为教学设计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