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孙权得力干将鲁肃为何对大老粗吕蒙心怀敬佩?
鲁肃的读后感
鲁肃的读后感《三国演义》是一部家喻户晓的中国古典小说,它以魏、蜀、吴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以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孙权等历史人物为主要人物,以战争、政治斗争、人性、忠诚、背叛等为主要题材,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性格刻画,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心险恶。
而在这个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下,鲁肃这一角色也是备受关注的。
鲁肃,字子敬,吴国名将,是孙权的重要谋士之一。
他机智聪慧,胆识过人,对待敌人果决果断,对待盟友也是忠心耿耿。
在《三国演义》中,鲁肃的形象也是深受读者喜爱的。
他在小说中的形象不仅展现了他的智谋和胆识,更展现了他对朋友的忠诚和对国家的忠诚。
读完《三国演义》,我对鲁肃这一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鲁肃的机智聪慧,让我深受启发。
在小说中,他多次献计策,为孙权出谋划策,帮助吴国取得了许多胜利。
他的智谋和胆识,让我深感佩服。
在面对敌人时,他总是能够冷静应对,善于抓住对方的弱点,制定出最有效的战术。
在面对盟友时,他也是忠心耿耿,绝不会背叛自己的国家和朋友。
这种忠诚和胆识,让我深受感动。
同时,鲁肃的形象也让我对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那个乱世之中,每一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的信仰和追求。
鲁肃身处的是一个充满战争和政治斗争的时代,他的一言一行都是在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着想。
在这样的时代,他展现出的忠诚和胆识,让我深感敬佩。
他不仅是一个出色的谋士,更是一个忠诚的朋友和忠诚的臣子。
在读完《三国演义》之后,我对鲁肃这一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他的机智聪慧、忠诚胆识,让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也会努力学习鲁肃这样的人物形象,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和胆识,同时也会铭记他的忠诚和胆识,努力做一个对朋友忠诚、对国家忠诚的人。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加完善的人。
《鲁肃过蒙屯下》阅读答案及翻译
《鲁肃过蒙屯下》阅读答案及翻译《鲁肃过蒙屯下》选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
鲁肃过蒙屯下的阅读训练试题及其参考答案是由小编为您整理,希望能帮助同学们把握语文阅读的特点,进而提高阅读能力。
鲁肃过蒙屯下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
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之,君宜顾之。
’遂往诣①蒙。
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②?’肃造次③应曰:‘临时施宜。
’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
肃于是越席就之,拊④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遂拜⑤蒙母,结友而别。
时蒙与成当、宋定、徐顾屯次比近,三将死,子弟幼弱,权悉以兵并蒙。
蒙固辞,陈启顾等皆勤劳国事,子弟虽小,不可废也。
书三上,权乃听。
蒙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其操心率如此。
(选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①诣:拜访。
②虞(yǘ):意料,预料。
③造次:鲁莽,轻率。
④拊(fǔ):抚摸。
⑤拜:拜望,拜见。
鲁肃过蒙屯下阅读题: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过蒙屯下过: (2)遂往诣蒙诣:(3)肃于是越席就之就: (4)权悉以兵并蒙悉:2.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其操心率如此3.句子翻译(1)将何计略以备不虞?(2)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4.鲁肃为什么和吕蒙“结友”?5.联系课文《孙权劝学》,谈谈你对吕蒙的看法。
鲁肃过蒙屯下阅读答案,仅供参考:1.(1)经过,(2)到,(3)走近,(4)全、都。
2.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其操心率如此3.(1)(你)打算用什么计策来防备意外情况呢?(2)我不知道你的才能和谋略竟到了这种地步。
4.鲁肃起初对吕蒙不屑一顾,在和吕蒙交谈后,被他的才能和谋略所折服,于是,与他“结友”而别。
5.此题为开放性题目。
(1)勤奋好学;(2)勇而有谋略,识军计。
(此答案仅在参考,只要说的有理即可。
历史趣谈陆逊如何当上大都督 为何能说服吕蒙退位让贤?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陆逊如何当上大都督为何能说服吕蒙退位让贤?
导语:陆逊虽然熟读兵书,雄才大略,但在他人眼中,仍不过是一个乳臭未干,少不更事的书生。
如果按照组织内正常的晋升程序,他不一定能够升任至掌
陆逊虽然熟读兵书,雄才大略,但在他人眼中,仍不过是一个乳臭未干,少不更事的书生。
如果按照组织内正常的晋升程序,他不一定能够升任至掌管军政大权的都督位。
退一步说,就算他能够升任成功,那也要经年累月,慢慢熬年头才有可能。
但陆逊选择了另外一条路径,成功地让自己一步到位,直接从一介白身书生变成了威震一方的都督……
陆逊为什么能说服吕蒙退位让贤
东吴的都督一职,是军事方面的最高统帅。
能够担任这一职位者必然是德高望重,威名远扬的出类拔萃之士。
而且,都督一职的传承也有一个惯例,一般是由前任推荐继任者。
最早担任都督的是周瑜。
周瑜病危之际,推荐了鲁肃。
鲁肃后来又推荐了吕蒙。
而陆逊为自己谋求都督一职的时候,吕蒙正当年,根本还没到要考虑接班人的时候。
即便是吕蒙要考虑继任人选,陆逊此时还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书生,既没有名声,也没有经历,更没有功绩,吕蒙根本不可能推荐他。
所以,陆逊如果想得到都督这个职位,真是难于上青天。
但是,陆逊懂得运用权威的力量,来增加自己的说服力。
最终,他成功地说服了吕蒙主动退位,并向孙权大力举荐自己继任都督一职。
陆逊根本没有内部的权威人物可以借力。
事实上,东吴内部的权威人物如张昭、顾雍等人即便是在陆逊继任都督,成功地麻痹了关羽,将其击败并夺回东吴朝思暮想的荆州之后,仍然?他的能力表示怀疑。
生活常识分享。
三国孙权的用人之道
三国孙权的用人之道孙权,三国风云人物之一,其兄孙策,临死前对孙权说:“举江东之众,决机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后人辛弃疾怀才不遇时感叹道:“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江东三督,周鲁吕,并之陆逊,与孙权共留君臣佳话,孙权用人之道不在任何一个帝王之下,其气魄与胸怀令人赞叹!一、识人有术孙权能识人,比如鲁肃,鲁肃是周瑜推荐给孙权的。
周瑜对孙权说:“肃才宜佐时,当广求其比以成功业。
”鲁肃进入孙权视线,权甚敬之,与之谈论,终日不倦。
一日,众官皆散,权留鲁肃共饮;至晚,同榻抵足而卧。
夜半,权问肃曰:“方今汉室倾危,四方纷扰,孤承父兄余业,思为桓文之事,君将何以教我?”肃曰:“昔汉高祖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
今之曹操可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
为将军计,唯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
今乘北方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而据守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祖之业也。
”权闻言大喜,披衣起谢。
鲁肃与孙权深夜谈话,相当于东吴版的隆中对,鲁肃的战略观符合当时东吴的实际情况。
后来鲁肃力主联刘抗曹,天下三分,也证实鲁肃的战略远见。
孙权考察鲁肃,核心在于考察其大局观是否与本人的价值观一致。
孙权识人之术,首先在于明确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人?是否有共同的愿景与目标,换句话说就是:识人的关键在于,候选人是否能够认同组织的文化,或是组织最高领导者的价值观。
所以,识人就是寻找与选择同道中人,毕竟道不同,不相为谋!二、用人有度关羽被杀,荆州被夺之后,刘备率兵征吴,孙权派诸葛谨前往蜀国讲和!因诸葛谨是蜀汉丞相诸葛亮之兄,东吴张昭怀疑诸葛谨私通蜀汉,背叛东吴。
张昭见孙权曰:“诸葛子瑜知蜀兵势大,故假以讲和为辞,欲背吴入蜀,此去必不回矣!”权曰:“孤与子瑜有生死不易之盟,孤不负子瑜,子瑜亦不负孤。
昔子瑜在柴桑时,孔明来吴,孤欲使子瑜留之,子瑜曰:”弟已事玄德,义无二心,弟之不留,犹瑾之不往。
鲁肃与陆逊:三国时不可轻视的两位谋略家(上)
鲁肃与陆逊:三国时不可轻视的两位谋略家(上)说起三国,一谈到谋略家,多数人重点关注的是诸葛亮、郭嘉、荀彧、贾诩、庞统、徐庶等,而对于东吴的谋略家关注比较少,其实,辅佐孙权的鲁肃和陆逊也是三国时杰出的谋略家,是很值得注意的。
鲁肃与陆逊看似一文一武,实际上,两人皆当过东吴的都督,是东吴领兵的统帅,鲁肃是文臣,而陆逊也是书生出身,两人皆是文人执掌兵权,更重要的是两人皆有超乎寻常的智谋。
在蜀国,诸葛亮、庞统等辅助刘备;在魏国,郭嘉、贾诩、荀彧等辅佐曹操,而在东吴,从谋略方面积极辅佐孙权的,当数鲁肃和陆逊位列前茅。
鲁肃与诸葛亮(剧照)鲁肃是孙权的大谋士,他深谋远虑,富有远见卓识,而且,在东吴,鲁肃与周瑜、张昭相比,要谦虚和低调得多。
鲁肃为孙权谋划吴国大计,深得孙权的器重;鲁肃比周瑜更实诚,更细心,对于魏、蜀实力的估计也更清醒、更现实。
早年,当周瑜将鲁肃推荐给孙权时,鲁肃便向孙权提出了类似于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构想。
鲁肃(剧照)当时,由于周瑜的隆重推荐,孙权当着众宾客的面约见了鲁肃,与鲁肃交谈得很愉快,而当众宾客都走了以后,孙权特意留下鲁肃,与鲁肃合榻对饮,孙权倾心对鲁肃说:“今汉王朝气数已尽,王朝将塌,四处动乱,孤继承父兄基业,很想有齐桓、晋文之功绩,先生既来,当如何助孤?”鲁肃说:“当年高祖皇帝欲尊奉义帝而未能如愿,皆因为项羽所害。
今曹操如当时项羽,将军以什何为齐桓、晋文?据微臣推断,汉王朝已不可复兴,曹操亦难除掉,微臣为将军虑,唯有占领江东,成鼎立之势,以静观天下争端,能占江东,亦是足也。
为何?因北方事多,而乘此多事之秋,将军可乘机灭黄祖,攻刘表,将沿江区域占为己有,而后建号称帝,以图谋天下,有如当时高皇帝建基业般。
”(参看《三国志·吴书·鲁肃传》)这就是鲁肃为孙权策划的吴国发展战略,这常常被历史学者看成是鲁肃版的《隆中对》。
从鲁肃为孙权所提出的战略设想看,鲁肃确实是很有战略眼光的谋略家,也可说是与诸葛亮谋略家所见略同。
孙权吕蒙鲁肃的故事
孙权吕蒙鲁肃的故事孙权、吕蒙、鲁肃三位历史上著名的战略家,他们在三国时期为东吴的崛起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为日后统一中国南方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人之间的交往和相互扶持,也是历史上著名的“诸葛亮与周瑜”的一段佳话。
本文将从他们各自的才华与背景入手,探究他们的故事,看看他们是如何携手并进的。
孙权,是东吴政权的创建者,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位智将。
由于在幼年时就失去了父亲和兄长,他被迫早早接管了家族产业。
虽然小时候没有得到父亲严厉的纪律和教诲,但孙坚的豁达精神和爱国情怀也深深地影响了他。
后来孙权又跟随吕蒙、周瑜等人一起征战,锤炼出了出色的军事才能。
在夺取荆州、攻取南雄、策反吕布等军事行动中,孙权都表现出了高超的指挥才能,赢得了周围将领的信任和尊重。
而吕蒙,则是中国三国时期东吴将领,曾为孙权征战于荆州、南雄、合肥等地。
吕蒙带兵作战善于运用兵法、灵敏反应和冷静分析,是东吴军队的第一军师。
吕蒙对儒家思想和文化传统有深入的涉猎,他掌握的军事理论知识和生活常识是当时少数将领之一,这也有助于他在战争中取得胜利。
在周瑜夺取荆州的过程中,吕蒙负责劝解刘备未建立盟约的事宜,反而使得刘备领军撤回,最终使东吴攻得荆州。
最后就是鲁肃,他是倾尽天下之才,帮助孙权打造了东吴海军航海力量的首席谋士。
作为一位非常有远见的人,鲁肃为孙权做出了很多突破性的策略和建议。
他在政治、外交和经济等方面都是一个非常有见解的高才生,深得孙权的信任。
在三国时期,他制订的数千数组成的战争计划,被后来的历史学家尊为“三国作战计谋的模板”。
在这三位高才生的相互扶持和协作中,东吴不断地得以发展壮大。
而孙权、吕蒙和鲁肃之间的交往,在他们各自才华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了三国时期中国南方的统一进程。
吕蒙主张以孙权为中心建立稳定的国家体制,向外辅助孙权寻求最优解和发挥其快速反应和掌控能力。
同时鲁肃又主张积极开展与其他政权的外交交流,使东吴从单一的政治发展转化为了全方位的国家发展。
初一作文500字浅谈东吴名士——鲁肃
初一作文500字浅谈东吴名士——鲁肃鲁肃,字子敬,是东吴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东吴名士。
他深得吴主孙权的器重和信任,为东吴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鲁肃出生在一个世家子弟的家庭,自小聪明机智,学习能力也出色。
他年轻时曾草庐读书,师从孙茹学习文学。
后来,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当时最有声望的国子学,成为学者中的佼佼者。
鲁肃虽然是学者出身,但他对于政治和军事也十分感兴趣。
他深谙孙子兵法和各种兵器战术,善于运用兵法制定军事策略。
他以多次征战中胜利的表现赢得了孙权的赏识,成为东吴的重臣。
作为大臣,鲁肃勤政为民,为东吴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积极推行农田水利、捐资兴教、修筑道路等措施,为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福祉打下了坚实基础。
他还经常劝谏孙权,帮助他管理国家事务,保持国家的稳定和统一。
鲁肃的智慧和才能使他成为东吴文化的重要代表。
他是一位精通经史、文采斐然的文学家,以唐宋八大家之一文学家黄庭坚先生对他的评价:“鲁肃才思敏捷,文采斐然。
”可见他的才华之高。
鲁肃还是一位重情重义的人。
在东吴与蜀国的战争中,他理智地建议孙权与刘备联合对抗曹操,成为历史上的“三国联盟”。
在鲁肃病重时,刘备竟然亲自前往探望,这使他感受到了深深的感动。
鲁肃是一个非常令人敬佩的人物。
他以其出色的才能、勤勉的工作态度和充满情义的人格魅力,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喜爱。
正是有了他这样杰出的人物,东吴才能在动荡不安的时代中保持稳定,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壮丽景象。
鲁肃是一个儒雅的名士,他的才智、勤勉和情义让他成为东吴历史上的重要人物。
他的事迹和精神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也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我们应该学习他的为人处世之道,发掘自己的潜力,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历史趣闻鲁肃过蒙屯下刮目相看的故事具体是怎样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鲁肃过蒙屯下刮目相看的故事具体是怎样
导语:《鲁肃过蒙屯下》是《资治通鉴》中的一篇,讲述了鲁肃到吕蒙驻地视察的故事。
当时周瑜已经去世,鲁肃代替周瑜成为了水军都督,一直以来鲁肃
《鲁肃过蒙屯下》是《资治通鉴》中的一篇,讲述了鲁肃到吕蒙驻地视察的故事。
当时周瑜已经去世,鲁肃代替周瑜成为了水军都督,一直以来鲁肃一位吕蒙只是一个武将而已,没有什么智谋,但是听到别人说吕蒙现在已经大大的变化了,于是前去视察,发现吕蒙已经是一个可以运筹帷幄的人才,于是两个人成为了好友。
吕蒙剧照
这篇故事是说,鲁肃一直以来比较轻视吕蒙,觉得只是一个武将,但是有人告诉鲁肃,吕蒙现在已经与过去大大的不同了。
于是鲁肃去视察,与吕蒙喝酒交谈,吕蒙提到说,鲁肃与关羽离的那么近,而且关羽是像虎熊一样勇猛的人物,问鲁肃怎么防备。
鲁肃非常轻松的说,到时候怎么合适就怎么办吧。
吕蒙说,怎么可以不提前做好防备呢?于是为鲁肃划定了五种应对方案,鲁肃非常的惊异,鲁肃离开了自己的坐席,拍着吕蒙的背说,我还真不知道你的才干谋略已经达到了这样的程度了。
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两个人结为好友后才离开。
这则小故事讲了鲁肃,说明了鲁肃是一个非常豪爽的人,也是一个非常爱才的人,同时也讲了吕蒙,吕蒙作为一个武将,能够通过学习成长为一个智勇双全的人,离不开孙权的劝学。
现在我们还有一个成语叫做“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就是从这个小故事中来的。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学习的重要性,也看到鲁肃与吕蒙的惺惺相惜。
东吴大将鲁肃到底是哪里人
鲁肃是临淮郡东城人,也就是今天江苏和安徽淮河两岸地区。
鲁肃
生活常识分享。
孙权劝学扩写作文800字
孙权劝学扩写作文800字起初,吴王孙权对大将吕蒙说道:“你现在当权掌事,不可以不学习啊!”吕蒙用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成为精通儒家书籍、传授经学的学官吗?你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你军务繁忙,能比的上我吗?我常常读书,并感到自己获得了很大的收益.”于是吕蒙开始学习.等到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与吕蒙讨论事情,鲁肃听到吕蒙的见解后非常惊奇地说:“你如今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过去吴州的阿蒙了!”吕蒙说:“对于有抱负的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老兄你为什么看到事物的变化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告别而去.版本二: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国家大事,不能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多推辞.孙权说:”我哪里要你攻读经书成为学官呢!只不过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忙,谁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感到自己获得了很大的收益.”吕蒙于是开始读书.等到适逢鲁肃到寻阳时,跟吕蒙讨论商议事情,大吃一惊说:“你现在的才略,不是过去的吴县的阿蒙啊!”吕蒙说:“有抱负的人离别数日后,就应当去掉老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情况事情这么晚呢?”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成朋友才告别.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孙权作为新一任的三国研究所所长,极其注重对所里下属人员的文化培养。
平时除了做好自己的工作,还召集了所有人到一个特定的场所里练习写大字,写文章,有时还进行一下趣味抢答和知识竞赛。
)(孙权这样做使吕蒙不耐烦了。
于是吕蒙独自一人走到孙权的办公室与孙权说开了)吕蒙:所长,我知道您是非常喜爱文学的,但我不知道,您为什么还要让我们学习。
众所周知,我们印刷出是最忙的,有时候连喝茶时间也没有。
所里几乎每天都要出版著作,我们忙得汗流浃背,哪有时间去学习啊!孙权:吕蒙啊,这你就错了。
一个人天天要学习,知识毕竟是学不完的。
你要想跟上时代的脚步,你就要不停地学。
记者采访孙权鲁肃吕蒙作文
记者采访孙权鲁肃吕蒙作文
我们要学习鲁肃爱才敬才的精神吕蒙知错就改善听正确意见的精神孙权能关心手下劝吕蒙学习显出聪明的才智。
鲁肃对吕蒙学习如此快的惊叹与敬佩。
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
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从另一方面,我们有不难看出一点——为什么在吕蒙“非复吴下阿蒙”的时候,鲁肃才和吕蒙“结友”,这里面难道没有一层社会原因吗?当吕蒙有了才华,有了见识,鲁肃看出来,这人,以后肯定有大作为,现在何不早早交友,以后大家相互之间有个照应。
看来,一个人有没有很多朋友,你有没有“利用价值”还是很重要的!。
历史趣谈:大智若愚的东吴第二任大都督鲁肃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生活常识分享大智若愚的东吴第二任大都督鲁肃导语:鲁肃是东吴第二任大都督,却一直给我留下灰白的印象。
当我再读三国时,这种印象竟然改变了他实际有大智慧,只是为人内敛些。
周瑜说他“鲁肃是东吴第二任大都督,却一直给我留下灰白的印象。
当我再读三国时,这种印象竟然改变了——他实际有大智慧,只是为人内敛些。
周瑜说他“胸怀韬略、腹隐机谋”,这个“隐”字,便是最好的注脚。
鲁肃初到东吴,就受到孙权的敬重。
两人同榻抵足,共论天下,终夜不倦,这一幕极似唐肃宗与李泌。
孙权请教帝王之略,鲁肃说:“窃料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
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
今乘北方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而据守之。
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
”天下大势,了然于胸,只有后来的诸葛亮才能与他媲美;鲁肃这次谋略,诸葛亮或有吸收,因为他们之间有个诸葛瑾。
此后,鲁肃便按着自己的谋略低调前行……建安年间,曹操荡平荆州。
刘备败走汉津,诸葛亮劝他结孙权为援;孙权接到檄书,鲁肃劝他结刘备为援。
两位大略相通者又一次不谋而合。
面谈时,诸葛亮曲折婉转,鲁肃坦白率直,最终取得共识,两人同到江东。
孙权问所探如何,鲁肃说“已知其略”,可见他对刘备假意作难、诸葛亮勉强起行看得十分清楚。
接着,他在文臣武将之间力排众议,“众人皆可降,惟将军不可降”,二句至论让孙权下定决心。
然而,一个新的难题摆在了他面前——瑜亮之争。
可以说,从始至终,鲁肃与周瑜形近神远,与诸葛亮形远神近。
在孙刘联合之际,周瑜对诸葛亮甚至刘备动了杀机,鲁肃则晓以大局,苦心规劝。
周瑜让诸葛亮到聚铁山断曹操粮道,鲁肃两头通气,化解矛盾;周瑜设。
孙权,吕蒙,鲁肃对你的启示作文600字
孙权,吕蒙,鲁肃对你的启示作文600字
学习《孙权劝学》,我心里载着沉甸甸的收获——从不同的角度品味会引出不同的思考,不同的思考又会带来不同的收获。
从孙权的角度出发,我深深懂得“讲究策略”。
孙权不仅是吴国的建立者,也是历史上、军事中一颗煜煜发光的“星”。
因为身份不同,他的处事风格也不一样,他做事始终讲究“策略”,即使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劝学”,他也能对出策略。
面对不爱读书的吕蒙大将,孙权只用五句话说服他,这五句话层层递进,“情”与“理”相交融,从明方向到定目标,从以身作则到身边榜样,每一个步骤都如对棋一般,严谨、递进、步步为营。
明方向让吕蒙知道自己身负重任,学习会让自己增长才华和谋略,定目标(见往事耳)让吕蒙减轻心理负担,更易接受;看榜样让吕蒙有了动力,有了信心……
东站在吕蒙的边线上,我看见了改正错误能够改为、虚心听到力劝。
听到了孙权的劝说,他能够深信其意、无此搪塞,勤奋的读书自学,就是自己学有所入、学有所荣获、学有所成。
从吴下阿蒙至刮目相待,从无才无谋至才略锐减,我仿佛看到吕蒙勤学的身影。
一个才疏学浅而事务拥挤的大将,必须代价多小的不懈努力就可以使人刮目相看!吕蒙的不懈努力我们无法看见,但他不懈努力的结果永远铸造了历史。
从鲁肃的话语中,我明白了,不要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一切发展的事物;从鲁肃的行动中,我体会到敬才、爱才。
原来,“义学”存有道,读书亦存有道。
只有从相同角度、相同边线、相同方向回去思索、回去辨认出,思索才不能暂停。
孙权对吕蒙委婉批评的句子
孙权对吕蒙委婉批评的句子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国时期将领孙权与三国时期著名谋主吕蒙之间关系一点都不冷淡。
由于孙权的哲学理念与吕蒙的有所不同,委婉的批评也屡见不鲜。
一句著名的孙权对吕蒙委婉批评的句子道出了双方之间的传统哲学思想差异:“朕知伊受义,伊以慷慨仁义,但未免太极”。
这句话出自《三国志》,记载于孙权对吕蒙道德观念的批评之中。
孙权曾说,虽然吕蒙有勇有义,但是存在一定的偏颇,偏向一种极端的表现,因此不宜受用。
孙权的这句话,或许表达了孙权对吕蒙的敬佩之情。
他不仅尊重吕蒙的道德观念,而且尊重吕蒙的才智和勇气,只是觉得吕蒙的情感太极,有时会对事物的判断失误。
孙权也肯定了吕蒙的德行,只是提出一定的批评而已。
另一方面,孙权也指出吕蒙偏好极端有其道理,比如他不参与蜀汉,以免使自己落入绝境,可见他有谋略并能识其抉择。
孙权虽然表面上批评吕蒙,实际上也赞赏吕蒙的谋略与智慧,并认定他具有毫不逊色的智慧和见识。
说起吕蒙,人们常常被他深具技艺的文字魅力所吸引,这是他机智的智慧和乐观精神的果实。
吕蒙所提倡的“调节低调”的思想,就是要求人们在处理与众不同的事物时,留有一定的余地,避免过度表现,以求事物的乐融融。
孙权的这句话,并不只是在批评,也可以理解为帮助吕蒙改进自己的缺点,以便他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
孙权希望吕蒙能够正确理解自己的思想,这样他才能更好地满足孙家的任务,而不会偏离孙家的意志。
以上就是孙权对吕蒙委婉批评的句子。
它也体现了孙权的表达方式,比如他的高度尊重、调节低调的思想,以及他激励吕蒙努力完成更重大的使命的情感。
而今天孙权对吕蒙的这句话,仍然具有深远的启发性意义,值得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反复参考。
孙权和吕蒙和鲁迅的作文
孙权和吕蒙和鲁迅的作文你说孙权和吕蒙,这俩名字搁一块儿,还真有点意思。
先讲讲孙权吧,这可是东吴的大佬。
孙权年纪轻轻就接手了父兄打下的江山,那压力可不是一般的大。
但人家有本事,愣是稳住了局面,还把东吴治理得有模有样。
记得有一次我读史书,看到孙权劝吕蒙读书那段,那场景仿佛就在眼前。
孙权那一脸认真的样子,对着吕蒙苦口婆心地说:“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吕蒙这家伙一开始还找借口,说什么军中事务繁忙,没时间读书。
孙权一听就急了,皱着眉头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 你瞧瞧,孙权这话说得多实在,他自己都经常读书觉得有好处,让吕蒙也别找借口,多少读点增长见识。
再说吕蒙,这老兄一开始就是个大老粗,只知道打仗冲锋。
可被孙权这么一劝,还真就下了决心读书。
后来的吕蒙那可真是让人刮目相看。
有一回,鲁肃路过吕蒙的驻地,两人见面一聊。
鲁肃原本还觉得吕蒙没啥变化,心里估计还想着:“这家伙能有啥长进?” 结果吕蒙一开口,引经据典,分析局势头头是道。
鲁肃当时就惊呆了,拍着吕蒙的背说:“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吕蒙嘿嘿一笑,得意地说:“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想象一下当时鲁肃那惊讶又佩服的表情,就觉得特别有意思。
这让我想起了鲁迅。
鲁迅那可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
他的文章犀利深刻,像一把把利剑,刺向社会的黑暗和不公。
记得在学校里读鲁迅的,那描写简直绝了。
他写百草园里的各种植物、昆虫,“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 读着这些文字,我感觉自己仿佛就置身于那个充满生机的百草园中,能看到菜畦里的菜,能听到昆虫的鸣叫。
还有他笔下的那些人物,像孔乙己,穿着又破又脏的长衫,站着喝酒却又摆着读书人的架子。
孙权劝学中鲁肃见到同学后的吕蒙大惊作文
孙权劝学中鲁肃见到同学后的吕蒙大惊作文话说那吕蒙,在孙权的劝诫下,开始发愤图强,刻苦读书。
这日子一天天过去,吕蒙的学识也是与日俱增。
这一日,鲁肃因公事路过寻阳,想起了同窗好友吕蒙。
心想着,这吕蒙之前不过是一介武夫,不知如今可有什么变化。
带着几分好奇,鲁肃决定前去拜访。
当鲁肃来到吕蒙的营帐前,只见吕蒙正坐在案前,手中拿着一卷书,神情专注,口中还念念有词。
鲁肃轻咳一声,吕蒙这才抬起头来,见到是鲁肃,连忙起身相迎。
“哎呀,鲁兄,今日怎有空来我这?”吕蒙笑着说道,那笑容中透着几分自信与从容。
鲁肃上下打量着吕蒙,心中暗自吃惊。
眼前的吕蒙,不再是那个只会舞刀弄枪的粗人,眉宇间多了几分儒雅之气。
两人寒暄了几句,便坐了下来。
鲁肃忍不住开口道:“吕兄啊,你如今还是像从前那般忙于军务吗?”吕蒙微微一笑,答道:“军务自然是不能疏忽,但我也抽空读了不少书,增长了不少见识。
”鲁肃心中有些不信,心想,这吕蒙莫不是在吹嘘。
于是略带调侃地说:“吕兄,你说你读书长了见识,那我倒要考考你。
如今这局势,你有何看法?”吕蒙一听,来了兴致,清了清嗓子说道:“鲁兄,如今这天下局势多变。
曹操势大,但赤壁一战,他也是元气大伤。
咱们东吴,应当趁着这个时机,发展自身实力,巩固防线。
同时,也要关注各方势力的动向,与友军保持良好的关系。
”鲁肃听着吕蒙的一番话,瞪大了眼睛,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这还是那个曾经只懂打仗的吕蒙吗?这分析局势头头是道,见解深刻,丝毫不逊于朝中的谋士啊!鲁肃不禁竖起大拇指,赞道:“吕兄,真没想到,你如今竟有如此的才学和谋略,真是让我刮目相看啊!”吕蒙谦虚地笑了笑,说:“鲁兄过奖了,这都是读书的功劳。
书中自有大智慧,让我明白了许多以前不曾明白的道理。
”接着,吕蒙又与鲁肃谈起了兵法。
他引经据典,从古代的战役讲到如今的局势,说得有理有据。
鲁肃听得入了神,时不时地点头称是。
“以前啊,我只知道打仗靠勇猛,现在才明白,战术、战略才是关键。
孙权劝学中鲁肃的品质
孙权劝学中鲁肃的品质1.引言1.1 概述在这篇长文中,我们将讨论孙权劝学中鲁肃的品质。
作为三国时期东吴重要的谋士之一,鲁肃以其聪明才智和出色的策略思维被广泛称赞。
孙权深知鲁肃的才华,因此特别选择他来帮助推动劝学运动。
本文将探讨鲁肃在劝学运动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他所展现出来的卓越品质。
通过揭示孙权对鲁肃的评价以及鲁肃的品质对劝学的影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历史事件的意义和影响。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文章的整体布局和组织方式,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等部分。
在本篇长文中的文章结构部分主要是对整篇文章的构架进行介绍和概述。
引言部分(Introduction)是文章开始的部分,用于引起读者的注意和兴趣,同时对文章的主题进行简要的说明。
在引言部分中,我们将概述本文介绍的是孙权如何劝学中鲁肃的品质。
通过这样的引言,读者可以对本文的主题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接下来是正文部分(Main Body),正文是文章的主要内容部分,用于详细阐述文章的主题。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孙权劝学的背景以及鲁肃的品质。
首先,我们将探讨孙权劝学的背景,包括孙权为何劝学以及劝学的目的和意义。
其次,我们将重点介绍鲁肃的品质,包括他的聪明才智、高尚品德、执着追求等方面。
通过对鲁肃的品质的详细阐述,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他是如何被孙权所器重并受到劝学的影响。
最后是结论部分(Conclusion),结论是对整篇文章进行总结和概括,展示作者对主题的观点和见解。
在本文的结论部分中,我们将介绍孙权对鲁肃的评价和鲁肃的品质对劝学的影响。
通过这样的结论部分,读者可以对整篇文章的主题有一个更为明确和深入的认识。
综上所述,本文的文章结构如上所述,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通过这样的结构布局,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到本文所要介绍的内容,并对孙权劝学中鲁肃的品质有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1.3 目的目的: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分析孙权劝学中鲁肃的品质,探讨他对劝学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孙权和鲁肃进行介绍,并详细研究鲁肃的品质如何影响了孙权劝学的行为。
新评鲁肃——文章之我读
新评鲁肃鲁肃其人,在文学作品中,一直是一个老实忠厚,本分敦厚之人。
然而细读《资治通鉴》之《孙权劝学》一文,我们便会发现,鲁老先生并非是我们所认知的那样。
事实的鲁肃应该是《三国志》《吴志》《后汉书》所记载的那样,鲁肃是个智者。
东吴集团的核心人物中,各自的奋斗目标是不一样的,张昭的目标是“匡扶汉室”,因循守旧,自然不能得到孙权的认可。
虽孙策有“内用张昭”的遗诏,但张昭在东吴集团中其实实权并不多。
周瑜呢,“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刘备如此评价周瑜,虽有挑拨离间之嫌,但也很中肯,周瑜不由得让人防备,毕竟在那个军阀混战的年代,寄人篱下,受人管束,并非什么舒服的事。
所以,但凡男人大都有建功立业,青史留名的宏阔愿望,能力越大,野心自然越大,周瑜也未能免俗。
功高震主之举常有,傲气悖逆之行也有,让孙权不由得要花点心思防范一下。
这是聪明了一世的老实之举。
聪明得那么实诚,毫不掩饰,让人不得不防。
然而,东吴集团的鲁肃是唯一一个堪破孙权内心的人。
他说了一份让孙权心动的话:“愿至尊威德加乎四海,总括九州,克成帝业,更以安车轮征肃,始当显耳。
”孙权是一个渴望称帝的人,但在君君臣臣,人心思汉的年代里,自己有想法,但不可以说,也不能直接做,这是明智的做法。
而臣下可以说,也可以做,适当的时候要背锅,表面上可能会受人主的咄斥,但内心却和人主靠近了,鲁肃便是这样一位智者。
他敢于说出孙权内心最诚实的想法,这样的人是一个忠厚之人吗?是一个老实之人吗?私以为,这是一个表面老实,内心聪明的官场混子罢了,他只不过以一副老实巴交的外表蒙骗了世人。
或许这是文化作品的需要,或者是文学创作者片面感受,思之不深,误导天下人罢了,给世人留下了一个误解千年的形象。
便是这么一个大智若愚的形象,却在真实史料中行迹渐显,牙爪舞张。
《孙权劝学》中有一句:“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读此文句,有一大疑问:只是寻常论议,何至于大惊?吕蒙在被劝学之后,学问大有长进,让人惊讶?也许是。
孙权劝学三个人的性格特点
孙权劝学三个人的性格特点
孙权:关心部下、足智多谋、是一个对部下严格要求的人。
吕蒙:知错就改、勤奋聪明、善学、豪爽。
鲁肃:直白、爱才、敬才、实在。
《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是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创作的一篇记叙文。
《孙权劝学》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翻译
起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
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自认为有很大的好处。
”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
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侯,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兄长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孙权得力干将鲁肃为何对大老粗吕蒙心怀敬佩?
导语:鲁肃,字子敬,三国时期东吴孙权的心腹谋臣,周瑜的至交好友,中国历史上杰出的谋略家、外交家,官至横江将军。
鲁肃出生在临淮东城一个豪...
鲁肃,字子敬,三国时期东吴孙权的心腹谋臣,周瑜的至交好友,中国历史上杰出的谋略家、外交家,官至横江将军。
鲁肃出生在临淮东城一个豪族之家,自幼丧父,由他的祖母抚养长大,虽然鲁肃一家家底很厚,但是祖辈无人做官,所以不算士族,只是当地一豪族罢了。
鲁肃少时好骑射习武,有远大的志向,想在乱世之中建功立业,有所作为。
鲁肃为人性格豪爽,从不吝啬财物,所以结识了不少有志之士,在当地很有名望。
适逢周瑜闻名而来,问鲁肃借粮,鲁肃没有片刻犹豫,便借给他一仓粮食的一半,后来两人建立了坚固的友谊,鲁肃也随着周瑜一起投靠了东吴。
孙权很是信任鲁肃,鲁肃也没有让他失望。
鲁肃向孙权提出了“鼎足江东”的榻上之策,分析天下的形式,权衡利弊之后,让孙权割据江东,等待时机。
利用曹操无暇南下的时机,先占荆州,然后建号称帝,慢慢夺取天下。
鲁肃的榻上之策和诸葛亮的隆中对很多方面不谋而合,从中可以看出鲁肃如诸葛亮一般有敏锐的洞察力和长远的政治眼光。
鲁肃劝说刘备与孙权结盟,共同对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会见孙权,商讨两人结盟之事,曹操恐吓孙权,孙权有所犹豫,鲁肃后来分析了局势,更加坚定了孙权的联盟之心。
时年九月,孙刘联军在赤壁以少胜多,大败曹军,使得江东政权稳定。
后来在荆州一事上,鲁肃单刀赴会关羽,可见此人的胆量与智谋。
鲁肃死后,孙权亲自哀悼,诸葛亮也远在益州进行默哀。
鲁肃和吕蒙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