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道家思想之唯物性及朴素辩证法的比较解析
浅析道家文学作品中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浅析道家文学作品中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马克思所提出的唯物主义主要由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以及法国方面地相关哲学基础观念3个方面的共同作用,而来自德国的古典哲学则从直接因素的方面促进了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形成。
至于道家思想,它从春秋末期开始发展起来,道家的先人老子通过他所创作的《老子》一文,首次在人群中提出了道家学说。
在秦的时候虽然也有了道家的相关思想,但是当时并未出现道家这个称呼,只是把所谓的道家用德家这个名字代替,汉初的时候才真正意义上用“道”这个称呼来表达老子所提出的道家思想。
在道家的文学作品,如《老子》中所包含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无论是从它所包含的朴素唯物主义还是朴素辩证法都有着与马克思所提出、所主张的唯物主义以及唯物辩证法相似的唯物主义哲学理念,将两者通过详细的比较,从而发掘出道家文学作品中所包含的唯物主义哲学的相关思想、理念。
一、道家文学佳作之唯物主义观站在马克思主义的角度而言,他所主张的唯物主义指的是物质第一、意识第二的观点,觉得物质决定了意识的产生,物质才是世界的实质与本原,意识只是人的大脑对于实际存在的事物的反映。
而唯心主义却呈现出相反的观点,它所主张的观点指的是意识衍生出物质的存在。
弄清楚意识与物质的相互关系是存在于哲学中最基础的问题,物质与意识,到底哪个站在第一的位置,哪个处于第二个的位置,这个才是真正意义上使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得到区别开来的关键因素。
哲学中所涉及到的基础问题,也同样会在真实的生活中遇到,真正意义上遵从唯物主义的观点,即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存在的观点,那么就必须在生活与工作里无论干什么都要秉持遵从客观实际,按规律行动,最终使主观的意识与实际的情况相对应。
‘道’一开始的意义指的是道路或者渠道,随着时间的推移,‘道’字逐渐衍生出原则与要求等的意义。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之基本方法的解析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之基本方法的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了一系列的基本方法。
这些基本方法对于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基本方法进行解析,以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基本方法之一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辩证法。
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方法之一,它强调对事物的辩证认识和把握。
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矛盾是事物内部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的对抗和统一来实现的。
辩证法的观点是:事物的发展不是偶然的、平稳的、直线的,而是通过对立、矛盾、斗争、统一和飞跃来实现的。
这种观点对于我们理解事物的发展规律和方法论意义是非常重要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基本方法还包括批判与革命。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对社会现实和人类思维的批判性认识和改造性实践。
这种批判与革命的方法是通过对社会现实的具体条件和实际状况的批判来揭示其内在矛盾和问题,以及通过革命性的实践来改造社会现实和人类思维。
这种批判与革命的方法对于我们认识和改造现实世界是非常重要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基本方法还包括历史唯物主义和实践论。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之一,它认为社会现实是历史的产物,人类思维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人类思维的发展是通过社会实践的发展来实现的。
实践论强调人类思维的特点是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的,实践是认识的根据和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结果。
历史唯物主义和实践论的方法对于我们认识和改造现实世界也是非常重要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基本方法还包括统一科学与实践、理论与实践、静态与动态的辩证法。
这些方法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性、科学和实践的统一性、静态和动态的辩证统一性,以及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
这些方法对于我们认识和改造现实世界也是非常重要的。
浅析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传统道家哲学相通之处
浅析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传统道家哲学相通之处浅析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传统道家哲学相通之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学术研究的深入,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传统哲学的关系越来越多的受研究学者们的注意,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是有目共睹的。
众所周知,道教哲学也是我国传统哲学重要的一部分,但学者对道家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的比较研究还比较少,其中主要是对道家的重视度不够,加上真正从事道家哲学研究的学者在数量和专注度还远远不够。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人类的优秀哲学思想,在指导人类的发展进程方面,有着不可置疑的促进作用,而中国传统的道家哲学,同样也是功不可没。
在科学方面和社会发展方面的促进和引导,都呈现了极为相通和相似的特点,特别在本体论、辩证法等方面的阐述中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两者所不同的仅仅是途径上的差异化及语言交流的差别而已。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与道家哲学进行一些比较,探索其中的会通之处。
马克思主义与道家哲学的思想及终极目标马克思主义提出人与自然的关系实质上是以实践为基础,人对自然的接触和认识的过程中,对其客观性进行了详尽的描述,从而在实践中解决人与自然的问题。
道家哲学则是一种以自然主义为构架,以人为基础,在不离开现象的基础上,以天人合一为协调思想,知常曰明的认识并遵循规律,指导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如何和谐的相处,这和马克思主义在对待人与自然的思想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马克思主义终极目标表现为,通过认识并把握自然事物的客观规律,在人的积极主动性下,改造世界变化形态来满足人的需求变化,从而达到人与人的平等,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最高境界,就好像一个稳定系统的内需外供的平衡稳定状态。
道家哲学是以天人合一为指导思想,肯定人本身的作用,特别是实践的积极主动性,但同时也强调人不能满足欲望,而做出不利于自身和自然不和谐的行为,而应在理智的引导下改造自身的行为,来顺应自然规律,不违背自然规律去做事情,人毕竟是自然的产物,万物一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所以可以通过改变自身与自然不和谐的行为,达到彼此的完美统一。
浅论道家老子哲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异同
浅论道家老子哲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异同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基于对世界的认识和结合时代的发展创造出来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解释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五大阶段,对人类最后的全面解放作出解释,并呼吁全世界的共产主义阶级为了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而中国传统哲学道家哲学中也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共通之处,其中涵盖了本体论、辩证法、矛盾对立统一等思想,通过对这两类哲学的比较,了解二者的相通之处对现代世界文明的进步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老子;道家马克思和老子尽管生活时代不同, 但所提出的哲学思想同样振聋发聩,深邃悠然, 深深地影响着当今时代的中国发展。
在中国文化发展的今天, 深入比较马克思哲学与老子哲学, 有利于两种思想体系的相互借鉴与融合发展, 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真正走进民众生活,有利于确立老子思想的现实地位和时代价值, 有效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及民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都具有现实意义。
《老子》一书在中国古代哲学史和思想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作为现阶段已知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哲学思想,它不但影响先秦哲学,还对两汉哲学、魏晋玄学、宋明道学乃至现代中国哲学的发展和当代中国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从古至今,研究《老子》一书和老子思想的论著数以百计,古往今来对老子思想研究越来越深入,国学大师乃至全世界的学者们都对《老子》进行研究,对《老子》一书进行注解、翻译,对古籍产生了新的见解,对当代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塑造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道家哲学思想之本体论——“道”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本体论的比较老子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浑而为一,但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抟之不得”,“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老子》第十四章)”[1],万物的生成变化的根源都是“道”这个本原,在这个层面上可以说老子的道是形而上的,具有唯心主义的意味,带有神秘的色彩,但后续老子又说道是一种实体存在,“道之为物, 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 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 其中有物(《老子》第二十一章)”,恍惚中是看不见的,其中好像是有东西存在,却说不清是什么东西。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观点辨正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观点辨正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观点主要包括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唯物主义的本体论观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本实体,一切现象和现象背后的本质都是物质的存在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强调,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不依赖于主观意识的存在。
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具有自己的规律性和客观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的思维和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实践的反映和表现,不能脱离物质的基础存在和发展。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观点强调辩证法。
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方法论,也是对世界本体的认识和描述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辩证法的“五对范畴”,即矛盾、对立统一、运动、否定和超越。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本质上是矛盾的、运动的、发展的,并在矛盾的斗争中不断地前进和推动。
辩证法认为事物的本质是由其内部矛盾的斗争推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和变化的根本动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矛盾的解决和超越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目标。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观点是基于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强调物质的存在和发展是决定一切现象和现象背后的本质,同时也强调事物的矛盾和发展是事物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世界、把握世界发展规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五个大同小异和三项对应
唯物與複雜,辯證與規律——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傳統哲學的五個大同小異和三項對應張祥平吳俊關鍵字: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傳統哲學的五個大同小異馬克思主義哲學三大規律對應於中國的複雜三規律摘要: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都宣導非個人本位的價值觀,都主張社會主義,都具有入世的理想,都尊重科學,都批判資本主義。
對立統一規律對應相生相剋規律,品質互變規律對應成性存存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對應極數通變規律。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途徑。
馬克思主義哲學由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組成[1]。
辯證唯物主義所使用的辯證法是一種不同於研究簡單現象的不變式還原法[2]的思維方法;歷史唯物主義是以複雜現象(例如人類社會就是最複雜的現象)為研究的物件。
因此,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從對複雜現象的研究中抽象出來的形而上內容。
中國傳統哲學是從對最複雜現象的研究中抽象出來的形而上內容,例如北辰模型(論語為政篇),太極模型(易經繫辭)。
中國傳統哲學採用的是構造性整合法思維方式[3],同樣不同於研究簡單現象的不變式還原法。
雖然馬克思主義哲學和中國傳統哲學都是對複雜現象進行研究,但是所抽象出來的內容大同小異,其原因在於馬克思主義哲學和中國傳統哲學對複雜現象的認識有五個大同小異。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和中國傳統哲學的五個大同小異第一個大同小異大同:儒家和馬克思主義都是宣導非個人本位的價值觀。
小異:馬克斯主義宣導的是集體本位的價值觀,儒家宣導的是二人本位的價值觀。
二人本位就是儒家講的“事業從五倫做起”,五倫是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夫妻、朋友、君臣。
中國人總能找到二人之間的二人本位,因為每個人一生下來就面對父母,絕對不能孤零零的在世界上存在,這是非常符合人類本性的價值觀。
而集體主義價值觀,就是要聽組織的,列寧把組織發展為群眾、階級、政黨、領袖等多種集體。
所謂集體主義就是要講組織性、紀律性、黨性。
二人本位包括集體本位,只不過是從二人本位擴展出去,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之基本方法的解析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之基本方法的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是指从宇宙的发展和各种事物发展的矛盾运动中认识事物和现象的哲学方法。
它是以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为基本原理,以辩证发展的观点为基本态度而自负的哲学学说。
下面将从整体到个别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基本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方法包括辩证法和唯物主义。
辩证法是指对事物矛盾的认识方法。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从矛盾运动的观点出发来认识和理解事物和现象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核心是矛盾观。
矛盾观是辩证法的根本原则和核心概念,是辩证法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矛盾观是辩证法的理论的基础,是理解和认识矛盾运动的重要工具。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以矛盾观为基础,总结了发展的规律和方式。
例如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把矛盾运动分为对立统一和斗争性,这是辩证法对矛盾运动的分析和认识。
辩证法的基本方法是从矛盾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事物和现象。
辩证法的基本方法是把矛盾的观点作为认识和理解事物和现象的工具。
辨证法的基本方法是对事物和现象进行矛盾和矛盾抒写的分析和认识。
例如辩证法运用矛盾观来分析和认识事物的矛盾运动和矛盾的感性。
唯物主义是指对事物和现象的唯物分析和认识方法。
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是对事物和现象的唯物分析和认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
唯物主义是以唯物主义为基础的哲学。
唯物主义是从宇宙和事物的物质运动和变化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事物和现象的哲学方法。
唯物主义把唯物的角度作为对事物和现象的认识和理解的思维工具。
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是回溯和肯定事物和现象的物质的本质和发展。
例如唯物主义运用唯物观来认识和理解事物的物质运动和变化。
唯物主义以唯物主义为基础,总结了对事物和现象的物质和发展的认识和理解的方法。
老子的辩证法思想与马克思哲学的辩证法
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老子是中国乃至是世界上最早的辩证法哲学思想家之一。
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许多伟大的人物也从老子的辩证法中吸取精华,应用于社会的建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使得老子的思想超越了时间的限制。
老子的朴素的辩证法是老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许多观点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观不谋而合,我们从中一一分析。
1、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的两极《老子》第二章讲“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意思是,正因为有丑,才知道美是美,如果没有丑,就不知道美是美,美丑是相对的。
善恶也是这样,所有的事物老师在相比较中间才能确定自己的性质。
老子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事物都是由对立的两个方面组成的,事物是在对立中来确定自己的性质的,这正好符合了矛盾的同一性和对立性。
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
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即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矛盾双方相互渗透以及相互转化的趋势。
这种包含着向自己对立面转化的相互贯通性,最深刻地体现了对立面之间的内在的统一性。
2、事物的发展老子认识到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由量变到质变的。
这方面他讲了很多,如“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等等。
很高的台子是用土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你要走一千米,要一步一步的走。
他说天下难事必须从容易的开始,天下大事必须在做好细小事情的基础上完成。
有的人说一开始不可能把任何大事情全都做好,那常常是需要积累出来的,经验越多,你做的事情就越大。
因为任何伟大的事业,他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总是有积累的过程。
等积累到一定程度,这个事物就会发生质的变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观也是这样认为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3、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老子有一句话需要我们注意,他讲“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是说道是向相反的方面转化,道的作用是来扶持弱小,因为任何事物都有盛与衰,而且盛极必衰,这就是转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道家思想之比较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道家思想之比较
斯洪桥
【期刊名称】《广西社会科学》
【年(卷),期】2013(000)007
【摘要】从目前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多的是国家意识形态层面的中国化,文化哲学层面的中国化还不够。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道家思想在本体论、辩证法、批判精神等方面都可以进行会通,这些方面的会通能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文化心理层面上更为中国社会民众所理解。
【总页数】3页(P75-77)
【作者】斯洪桥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哲学系,江苏南京 210023; 遵义医学院人文医学研究中心,贵州遵义 563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0-0;B223
【相关文献】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道家思想的内在契合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道家思想之唯物性及朴素辩证法的比较解析
3.爱默生思想与中国古代儒家、道家思想的比较研究
4.道家思想与后现代思潮之比较新探——以技术观为例
5.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自我中心困境”问题的解决─—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比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的分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的分析【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促进哲学思想的交流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而中国哲学传统思想则有道家、儒家、佛家等。
两者可以相互补充,形成更加完整的哲学体系。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对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要实现两者的相结合,需要深入探讨两者的共同点和差异,建立新的理论框架。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的作用在于推动哲学思想的创新和进步,进一步提升哲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未来的研究可以聚焦于不同哲学学派的碰撞与融合,探索更多新思想。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相结合、重要性、研究背景、基本原理、传统思想、相互补充、发展、实现、作用、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具有强大批判性和革命性的思想体系,其对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和对于经济社会结构的批判性分析,为我们理解社会现象和推动社会进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而中国哲学则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智慧,其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可以有效地弥补两者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不足,实现相互借鉴和互相促进。
马克思主义哲学注重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分析,重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和规律,而中国哲学则更加注重人的内在修养和生活智慧,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
将两者结合起来,可以使我们对社会历史发展和人类自身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入,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既有利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有利于传承和创新中国哲学的传统,对于解决当前社会面临的种种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在新时代背景下,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的意义和价值,势必能够激发出更多的思想火花,为我们指引前进的方向。
自认为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唯物主义的进来看看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包括:物质、运动、时间、空间、普遍联系、永恒发展以及三大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和质量互变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就以这些核心范畴来解释宇宙中万事万物存在、发展和为什么如此存在、发展的根源。根据现代科学与哲学的发展,可以再加上“信息”这一范畴来完善之。于是乎,由各核心范畴所组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体构成如下:
物质本源所化生出来的一切事物之无限总体构成宇宙,即佛学所言“法界”也,而时间和空间就是宇宙[也就是物质本体]自我度量、自我展示的两个基本维度,其中,时间为宇宙纵向的自我展示,空间是宇宙横向的自我展示。宇宙以时间纵向展示出来,如果从万物的尺度中看,即为一切事物新陈代谢、推陈出新的永恒发展过程;宇宙以空间横向展示出来,如果从万物的尺度中看,即为一切事物的普遍联系;宇宙就是由永恒发展和普遍联系纵横交织、动静一体形成的立体网络之无限总体。
物质本性永恒而其相用无穷,所以永恒发展的真谛从现象上说是万事万物不断的更新,而从本源上说则是物质本源无穷的生发、展开自己;普遍联系的实质从现象上说是万事万物都在相互作用,而从本源上说是物质本源自我展开、自我实现之一切相;所以物质本源与永恒发展和普遍联系又构成体、用、相三位一体的整体。
物质本源在自我展开为一切事物的过程中所遵循的法则就是规律,物质自本自根,故规律乃物质本源自身所固有,由此从根本上杜绝一切神创论之可能,犹佛学所言:世间万物,都无作者。
三大规律各有侧重,互为补充,亦互相含摄,而以对立统一规律为其性体,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为其相用:物质本源自我二元分裂,就是一切对立之根源,物质在自我分裂中永远保持自身本性不变,即所谓的宇宙统一性,物质不灭;同时对立统一规律作为核心与本性贯穿到其余两大基本规律之中,因为就静态、就其相来看,质与量是对立的双方,而统一于度,肯定与否定是对立的双方,而统一于否定之否定;就动态、就其用来看,质量互变规律以渐进和飞跃两种对立运动形式的统一揭示出物质的自我转换和自我发展,否定之否定规律则以曲折和前进两种对立运动形式的统一揭示出物质的自我超越和自我回归。所以三大规律又构成体、用、相三位一体的整体。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与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与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的理论体系,也是一种对人类社会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的方法论。
作为这一理论体系的核心,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和辩证唯物主义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入手,探讨其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首先包括对宇宙和人类社会的认识和理解。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认为,宇宙是一个物质的有机整体,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的表现,无一例外。
这种观点立足于对自然科学的深入研究和对社会历史的详尽分析,如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研究成果。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指导我们认识和理解社会的规律性和历史的发展趋势。
其次,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以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基本原则之一,它强调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发展规律。
辩证法的核心概念包括对立统一、矛盾、否定、否定之否定等。
通过研究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趋势。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不仅包含对现象的描述,还通过辩证唯物主义来揭示事物的深层次本质。
与辩证唯物主义相比,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强调对社会现象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是在物质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的基础上发展的。
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文化等。
通过分析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我们可以推断出社会的发展方向。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还包括实践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认识和理解事物。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必须得到实践的验证,实践必须依靠理论的指导。
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不断纠正和丰富理论,推动社会的发展。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与辩证唯物主义密不可分。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通过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来认识和理解宇宙、社会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强调历史唯物主义和实践的重要性,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深入剖析,揭示了物质世界和社会历史的内在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近现代哲学的唯物论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近现代哲学的唯物论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一种哲学体系,它深刻地阐述了自己作为一种唯物论哲学的观点。
而近现代哲学也围绕唯物论展开了广泛的探讨与研究。
本文将就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近现代哲学中的唯物论观点进行综合探讨。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观点是其理论基础,对于物质、意识、辩证法和实践等问题提出了独特的认识和分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科学性、革命性和实践性的特征。
1. 唯物论的物质观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物质是客观存在的,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要素。
将物质理解为客观、独立于意识的存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2. 唯物论的意识观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意识的产生与物质的存在密切相关,并受到社会存在和实践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哲学拒绝了唯心主义观点,强调意识具有物质性。
3. 唯物论的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辩证法对于认识世界的重要性。
辩证法是一种研究事物发展变化的法则和规律的方法,它强调对矛盾和斗争的分析,体现了对事物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理解。
4. 唯物论的实践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实践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础和动力。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自身的解放和发展。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之一。
二、近现代哲学的唯物论观点近现代哲学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上,对唯物论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和深入的拓展。
在近现代哲学的发展中,唯物论观点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1. 科学唯物主义科学唯物主义是近现代哲学的一种重要观点,它认为只有通过科学方法才能认识到客观世界的真理。
科学唯物主义倡导以实证为基础的科学研究方法,对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的进一步发展。
它强调对矛盾和斗争的认识,对社会历史发展和人类思维活动有着深刻的影响。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使哲学更加关注人类实践和社会变革。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之基本方法的解析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之基本方法的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是指导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的理论工具和方法体系,其基本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和灵魂。
这一方法论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不断丰富,同时也不断应用于实际的社会实践中。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基本方法进行解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重要的思维工具。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基本方法之一是辩证唯物主义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方法,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特征。
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认为,存在着一种客观的、独立于人的意志之外的客观的存在,这种存在是客观存在的,是独立于意志的存在。
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认为,存在着一个客观的存在的规律,这种规律是客观存在规律的。
因此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认为,真理是客观存在规律的表达,是客观存在规律的认识。
因此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认为,真理不是人们的意志创造的,真理是客观存在规律的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还认为,客观存在规律是精神活动的规律,这种规律是意志的规律,是实践的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基本方法之一是辩证法的方法。
辩证法是指辩证思维的方法,是指辩证思维的规律。
辩证法的方法是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趋势对事物进行分析和探讨的方法,是根据事物的矛盾和变化对事物进行研究和理解的方法。
辩证法的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方法,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特征。
辩证法的方法认为,事物是由矛盾推动的,事物是由矛盾运动的,事物是由矛盾发展的。
因而,辩证法的方法认为,事物是由内因推动的,事物是由内因运动的,事物是由内因发展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基本方法之一是批判的方法。
批判的方法是指对理论进行评价和检验的方法,是指对理论进行阐释和辨析的方法。
批判的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方法,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特征。
批判的方法认为,理论是在实践中检验的,理论是在社会实践中证明的,理论是在社会实践中检验的。
因而,批判的方法认为,不同的理论有所谓的优劣之分,不同的理论有所谓的真假之别,不同的理论有所谓的好坏之辨。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之基本方法的解析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之基本方法的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
本文将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基本方法进行解析,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参考。
我们需要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基本特点,以便更好地理解其基本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以辩证法为基本原则,注重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体系。
在实践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在具体问题的分析和研究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基本方法,下面将对其基本方法进行解析。
我们需要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基本方法包括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相结合的方法、实践与认识的相互关系等。
这些方法在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理解社会现实、分析社会矛盾和发展规律,以及指导社会实践具有重要的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重要方法之一。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历史的发展和变迁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和变革引起的。
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是通过对历史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揭示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历史的客观规律,从而揭示社会的发展规律和社会的客观规律,为指导社会发展和改革提供理论支持。
实践与认识的相互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重要方法之一。
实践与认识的相互关系强调认识是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实践与认识的相互关系方法是通过对实践和认识的相互关系的研究和分析,揭示实践和认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为指导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法支持。
我们需要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基本方法是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的,需要不断地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检验,以便更好地指导社会实践和指导实践。
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不断地探索其基本方法,为指导社会实践和指导实践提供更好的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与中国道家辩证思维的异同
作者: 樊华姗;费正萍;黄安燕;林雪琳;张梨;黄志强
作者机构: 内江师范学院政法与历史学院,四川内江641112
出版物刊名: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175-176页
主题词: 马克思主义辩证思想;道家辩证思维;异同
摘要: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确立和不断发展,它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相互交融。
然而许多人简单地认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就是中国道家文化的“相反相成”,这种理解造成了对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之间关系的误解,使我们的传统文化思想失去了本色。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思想与道家辩证思维的对比研究,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这片热土上更好地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
重新解读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兼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
2007年9月社会科学家S哪,20叮!整!塑:墨墨塑!!Qg坠垦!g型!望!!坐:墨壁竺型坠:婴【哲学与当今世界】重新解读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兼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许梅洒安交通大学人丈社会科学学院,陕西西安710049)摘要:从辩证法和哲学本身的特点入手,指出辩证法最初是作为哲学特有方法而提出的。
作为哲学方法的辩证涪是要对我们所知的一切进行彻底的、完备的、不客王疑的说明.而选种说明最终是要通过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哲学基本问题——才能得以实现;并通过时黑格尔用他的辩证法束实现哲学说明的分析,和马克思主叉经典作家对他的批判,揭示出辩证法和马克思主叉哲学的深刺关系,也是通过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原则来解决哲学基本问题而体现的。
进一步重申了建立现实的人的实践的基础上的马克思主叉哲学——辨证唯物{色一的特点。
关键词:辩证法;哲学;哲学基本问题;思堆;存在;马克思主艾哲学;现实的人;实或中国分类号:BO-o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24012007)05—0014—04目前学界普遍认为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深刻的关系,主要表现在通行教科书普遍认为的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核心)组成部分Ⅱ_印翻;还有认为辩证法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灵魂。
甚至就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ptHl5,州,因此。
“辩证法的普遍性贯穿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每一个原理,每一个问题的论证之中。
”吼但是,在通行的教科书和日常理解中,是用经验常识去解释辩证法的本质及其特点,这不是哲学式的解释和论证,不能证明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存在着深刻的关系。
另外,在把辩证法看成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释中,并没有在马克思主义整个哲学体系中用辩证法这一条线来贯穿始终,从而体现出这一点。
要想真正证明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深刻的关系,必须从辩证法和哲学本身的特点人手,才会得以可能。
一、辩证法和哲学——辩证法是哲学特有的方法1辫证法最初是指相对于其他方法而言的哲学特有的方法严格意义上的哲学要把握我们所可能知的一切得以被知,以及所可能知的一切被确立的一切活动得以进行的终极前提、终极根据,而这些终极前提、根据构成了我们所可能知的一切所共有的、固有的、必有的规定和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道家思想的内在契合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道家思想的内在契合通过梳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道家哲学在本体论、辩证法和社会理想等不同角度上的理论契合点,旨在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道家哲学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能够相得益彰,实现中国广大社会民众在精神文化层面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完成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融会贯通,达成古今中外的思想传统的精神对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彼此汲取借鉴,相互促进发展。
标签:马克思主义哲学;道家哲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不断深化且充满活力的理论发展过程,但是,从其目前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多是在国家意识形态层面上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领域也更多是在政治生活方面,而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哲学层面的中国化还是远远不够的。
在中国广大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领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有着很大发展空间。
当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去审视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时,不难发现,作为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的重要源头之一的道家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一种内在的融通性,而在文化哲学层面上对两者的思想理论进行考察,便可以发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道家哲学之间存在着跨越了时代、地域、文化等差异的理论契合点,而只有当明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道家哲学在本体论、辩证法、价值理念、社会理想之间的汇通之处,这样才能为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充实的精神养料,才能实现和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领域的中国化。
因此,在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的当下,只有把道家哲学思想之精华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精粹融会贯通,才能一方面顺利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并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理论支撑;另一方面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道家哲学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相得益彰,使得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驾齐驱。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根基在于西方传统哲学思想,而道家哲学的思想根基则是中国古代传统哲学,两者在语言、文化和思想传统上根本性差异必然决定了会有着截然不同的理论架构。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原理分析道德经第六章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原理分析道德经第六章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原理分析道德经第六章, 道德经第六章的内容用马克思主义概论怎么解答老子在这一章里继上一章继续说明"道"的特征。
运用了比喻、借代的方法。
用“谷”象征“道”,说明“道”既是空虚白又是实在的;他用“神”比喻“道”,说明“道”生万物,绵延不断;他用“玄牝之门”比喻“道”是产生万物的根源,等等。
他想说明“道”的作用是无穷无尽的,它孕育着宇宙万物而生生不息。
《道德经》原本注释谷神:过去据高亨说:谷神者,道之别名也。
据严复在<老子道德经评点>中说法,"谷神"不是偏正结构,是联合结构.谷,形容"道"虚空博大,像山谷;神,形容"道"变化无穷,很神奇. 玄牝:玄,原义是深黑色,有深远、神秘、微妙难测的意思。
牝:是一切动物的母性生殖器官。
本义是指雌性的兽类动物,这里借喻具有无限造物能力的“道”。
玄牝指玄妙的母性。
这里指孕育和生养出天地万物的母体。
全文的意思空间的神妙作用是永远不会消失的,它好像一个玄妙的线体。
而这一母体的生殖器官,就是产生万物的根源。
连绵不绝!它就是这样不断的永存,作用是无穷无尽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第六章的教案怎么写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电子教案)第六章社会是有规律的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六章【目的要求】一、了解社会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二、掌握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动力。
三、了解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教学内容】一、社会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是人自觉活动的结果。
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和选择性。
二、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革命与改革。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和社会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 中, 道 家思想对世界观 、 人生观和价值观有 着独特 的领悟 , 在哲 学史上有 着永恒的 生命 力。在马克 思主义的视 角下 , 把 道 家思想的朴素唯物主义 、 朴素辩证法和马 克思主 义的唯物 主 义、 唯物 辩证 法有效地 结合 , 为构建 中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和 谐 社 会 服 务 。
摘
要: 马克思主义哲 学是 由马克 思恩格斯创 立 , 并 由后 继者发展 和完善 的一个科 学理 论体 系, 其一脉相承 的继承
性和 不断丰 富发展 的与时俱 进性是马克思主义哲 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 义是彻底 的唯 物论 , 马克 思 结合 费尔巴哈 的唯 物主义和黑格 尔的辩证 法创 立了唯物辩证 法。道家主张清静无 为, 与 自然和谐相 处。在 历 史的
发 展和完 善 的一 个 科 学 理 论 体 系 , 其 一 脉相 承 的继 学 思想 , 两者 有着 本 质 的区别 。
收 稿 日期 : 2 0 1 3—1 0—1 0
作者简介 : 杨
涛( 1 9 8 5一) , 男, 四川雅安人 , 硕士研究生 , 主要从 事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 。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3— 6 0 6 0 . 2 0 1 4 . 0 1 . 0 1 1
马克 思 主义 哲 学 与道 家 思想 之 唯 物性 及 朴 素 辩 证 法 的 比较解 析
杨 涛
( 西北 师范 大学 马克思 主义 学 院 , 甘 肃 兰州 7 3 0 0 7 0 )
种 称谓 。马 克 思 哲 学 , 即着 眼 于 “ 马 克 思 的哲 学 ” ,
迄今 , 国 内有 马 克 思哲 学 和 马克 思 主义 哲 学 两 道 教是 纯哲 学 的道家 思想没 落腐 败 的产 物 。“ 道, 因
为有所蒙蔽 , 才有真假 的区别 ; 言语 , 因为有所蒙蔽 , 所以才有是非的争辩” J 。所 以, 笔者认为道教是一 主要 强调 的是马 克思 本人 所提 出的哲 学 理论 。而 马 克 思主 义哲 学是 由马 克 思 恩 格 斯 创 立 , 并 由后 继 者 种宗教信仰 , 而道家思想是一种哲学派别 , 是一种哲
关键词 : 唯物主义 ; 唯 物 辩证 法 ; 朴素唯物主 义 ; 朴素辩证 法; 和 谐 社 会
中图分类号 : B 0 16 7 3— 6 0 6 0 ( 2 0 1 4 ) 0 1 —0 0 4 1 — 0 3
德 国 的古 典 哲 学 , 英 国 的古 典 政 治 经 济 学 , 英 承性 和不 断丰 富和 发展 的与 时俱进 性 是 马克 思 主 义 唯 国、 法 国的空 想社 会 主义 是 马 克 思 主 义 基 本 原 理 的 哲学 的基 本特 征 。它 是 唯物 论 和辩 证 法 的统 一 、 三个 重要组 成 部分 的理 论来 源 。“ 而德 国古典 哲 学 , 物论 自然 观和历 史 观 的统一 , 是一 个 相对 真 理 , 唯 物 马 克 思 主 义哲 学 是 整 其 中主要 是黑 格尔 的辩 证法 和 费尔 巴哈 的唯 物 主义 论 和辩 证 法是 其主 要 理 论 。 “ 是 马克思 主义 哲 学 产 生 的 直接 理 论 来 源 ” … 。而 道 个 马 克思 主义 的理论 基 础 。马克 思 主义 哲学 研 究 自 家思 想起 源 于春 秋 末 期 , 老 子 第 一 个 确 立 了道 家 学 然界 、 社会 历史 和人 类思 维发 展 的普 遍规 律 , 有 着 完 说, 他在《 老子 》 中作 了详 细 的 阐述 。但 秦 时期 并 没 整 的科 学 体系 ” 。 有 道 家这 一名 称 , 当时 , 道 家 也被 称 为 德 家 , 直 到 汉 想 派 别 。在 马克 思 主义 的视 角 下 , 把 道 家 思 想 的朴 有些 人误 把道 教 和道 家 思 想 混 为一 谈 , 这 是 他
第 1期
No .1
河 南 科 技 学 院 学
J o u r n a l o f He n a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c i e n c e ̄ t J l d T e c h n o l o g y
2 0 1 4年 1月
J a n . 2 0 1 4
41
河 南科 技 学 院 学 报
二、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唯 物 主 义 和 道 家 思 想 的古 代 朴素 唯 物 主 义
“ 马克思 主 义 的 唯 物 主义 认 为 , 物 质第 一 性 的 、
西 初 才 开始 用 “ 道” 一 词 来 概 括 由老 子 创 立 的 这 个 思 们 在认 识 上 的误 区。道 家 思 想 形 成 于先 秦 时 期 ,
汉初 , 文帝 、 景帝 以道家思想 治 国, 与 民休息 , 史称 素 唯 物主义 、 朴 素辩 证法 和马 克思 主 义 的 唯物 主义 、 “ 文景 之治 ” 。但 到 汉武 帝 统 治 时 , 他 采 纳 了董 仲舒 唯 物辩 证法 进行 比较 解析 , 从 而将 两 者有 效 地 结合 , 提 出的“ 罢 黜百 家 , 独 尊儒 术 ” 的建 议 。道 家不 再 作 为 构建 中国特 色社会 主 义和谐 社会 服务 。 为其统 治思 想 , 但 继 续 在 中 国古 代 思 想 的发 展 中 占
一
、
正确 区别 马克 思 哲 学和 马 克 思 主义
据 独特 的地 位 。东汉 时期 , 王充 著有 无神 论作 品《 论 衡》 , 对 汉末 流行 的 “ 神仙方术” 进 行 了全批 判 , 在 中 国思想史 上 获得 了很 高地位 。而西 方 学者 普 遍认 为
哲学 、 道 教 和 道 家 思 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