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

合集下载

马克思的六个方法论

马克思的六个方法论

马克思的六个方法论包括:
1.辩证唯物论:是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学说、关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学
说,它采用辩证法的观点研究世界的本质,说明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和世界的组成“有什么”的问题。

2.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本质,即主体在实践基础上或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
动的、创造性的反映。

认识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3.联系观: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
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4.发展观:是唯物辩证法的又一个总特征,认为无论是自然界、人类社会还
是人的思维,都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的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客
观性。

5.矛盾观:揭示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
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
用,是理解矛盾观的关键。

6.价值论:关于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以及价值规律的学说。

商品的价值
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构成商品交换的基础。

以上六个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世界、解释现象、指导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总结一、唯物论(辩证唯物论)1.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物质性原理)(1)原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

(2)方法论:这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反对从主观出发,反对“上帝创世说”。

2.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1)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它的产生、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2)方法论:①人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应当尊重、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②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3.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1)原理:①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但是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无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

(2)方法论:①人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②人还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③要把尊重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②意识具有能动性,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2)方法论:①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②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5.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①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的存在与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违抗的;②人在客观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

③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也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两大部分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两大部分的内容
3、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实质和社会作用上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义是统一的。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灵魂,是史学研究的理论根据和基本方法。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是历史思维能力,其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应用水平的把握。正如当代史学家何兹全所说:其"仍然是最先进的历史科学的理论。"高考《考试大纲》中"史论结合"的基本要求即体现了这一宗旨,要求学生在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时,既不能缺乏理论应用,也不能将史实与理论游离,或将理论"标签化",而应当在正确理论指导下,对有关史实进行科学分析。
(7)内容与形式
内容是事物内部各种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是事物内部各种要素的结构或外部表现方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有什么样的内容,就会有什么样与之相适应的形式;内容的发展决定着形式迟早要发生变化。形式对内容又有巨大的反作用,当形式适合内容时,可以促进内容的发展;当形式不适合内容时,就阻碍内容的发展。第一,内容和形式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无内容的形式或无形式的内容都是不存在的,任何事物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如手工作坊这一经济形式对应的内容是手工作坊主剥削帮工、学徒,体现了封建剥削关系,而与手工工场这一经济形式对应的内容是手工工场主剥削雇佣工人,体现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第二,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区,同一历史内容往往可以有多种形式加以表现,这正说明了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如同样在农村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农业资本家,在英、德、美、日却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英国是新贵族,德国是容克地主,美国是种植园主,日本是新兴地主。第三,历史上有许多形式相同、内容不同的历史现象。如中国近代史上两次国共合作形式是相同的,而内容是不同的。1924-1927年的合作是党内合作,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建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共同对付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1937~1945年的合作是党外合作,建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对付日本帝国主义。

哲学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认识论、辩证法

哲学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认识论、辩证法

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何以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必须回答的问题;是研究和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核心;是一切哲学派别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在全部哲学中具有不可超越性,是区分不同哲学派别的唯一标准。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唯物主义: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唯物主义分为:1、古典朴素唯物主义(物质是一种或集中实物组成的)2、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物质是原子、分子、粒子等组成)3、现代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是一切客观实在)战国荀子:“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东汉王充:“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南朝范缜:“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明朝王夫之:“气者,理之依也。

”“天下唯器”,“道者器之道”,“无其器则无其道”。

唯心主义:世界的本质是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主观唯心主义:世界由人的意识派生、决定。

宋朝哲学家陆象山:“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明朝哲学家王阳明:“心外无物”。

“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

英国哲学家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

物是“感觉的组合”、“观念的集合”。

客观唯心主义:世界由某种神灵或不可捉摸的绝对观念及力量创造、决定。

宋朝哲学家朱熹:“理在气先。

”柏拉图:世界是“理念”的影子。

黑格尔:世界的本质是独立存在的“绝对精神”。

宗教:上帝、神创造、神秘力量和支配世界唯心主义两种形式,虽有某些差别,但本质上是一致的。

以本体论划分,唯物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自然界、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是客观的;人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作者陈晓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包括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历史唯物论四个方面。

具体如下:一、辩证唯物论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哲学。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历史形态。

唯心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及主要形态。

旧唯物主义的成就和缺陷。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3.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的主观映象,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意识的能动性及其主要表现。

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途径和条件。

二、唯物辩证法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

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从普遍联系的总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功能。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规律是客观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质和现象、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的辩证关系。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形而上学。

2.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的含义。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都有什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都有什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都有什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史观。

任何学科的发展都应当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思想,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任何活动中都应当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原理。

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基础的各个时代的生产关系,尤其是着重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创立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其前身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

3.科学社会主义其前身是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唯物史观的发现,使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成为可能。

剩余价值的发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性质及其运动规律。

这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它的任务是研究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历史条件以及这一事业本身的性质。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社会主义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Marxism)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简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覆盖了马克思本人关于未来社会形态——科学社会主义的全部观点和全部学说。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含两个组成部分,即为现代唯物主义和现代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包含两部分内容,科学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即政权理论部分),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包含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内容,科学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结构设计;第二部分内容,科学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运行原理设计。

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

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

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基石。

下面将分别对这四个概念进行详细阐述。

一、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理论,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之一。

辩证唯物论主张世界的存在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根本形式。

它认为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要素,其他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运动和变化形式。

辩证唯物论还强调了世界的辩证性和运动性,认为世界的发展变化是由于物质的内在矛盾和斗争。

辩证唯物论还提出了“物质决定意识”和“实践第一”的原则,强调社会实践对于认识发展的决定作用,也强调了思维对实践的反作用。

二、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辩证唯物论的方法论基础。

它来源于古代哲学家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并被马克思和恩格斯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种认识和研究方法。

唯物辩证法主要包括辩证发展观、矛盾法则、转化法则和否定之否定法则。

它认为事物的发展和变化是由于内部的矛盾和斗争,通过矛盾的斗争,事物不断发展,并最终实现更高的形态。

唯物辩证法强调了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强调了事物的联系和互动,辩证地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三、认识论认识论是研究人类的认识能力和认识过程的哲学学科。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的决定作用,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是通过实践不断发展和提高的。

认识论还讨论了关于真理、错误、观念、概念等问题,认为真理是客观的反映,观念是对客观事物的思维形式。

认识论也涉及到主观和客观的关系,强调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四、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的具体应用。

它强调历史是由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化而形成的,社会的发展是物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过程。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于经济的矛盾和阶级斗争的推动,不同社会形态之间的转变和演进是由于社会矛盾的解决和斗争的结果。

唯物史观对历史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解释,为人们认识和改造历史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知识汇编: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知识汇编: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知识汇编: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中逐步形成的一套关于自然、社会、思维之间关系的哲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石。

其核心包括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等方面的知识。

一、唯物论: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哲学原则之一,认为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是人类认识的对象,人的意识、思维、感情等都是物质的产物。

唯物论反对唯心主义,强调物质客观性和决定论。

二、辩证法:辩证法是唯物论的基本方法之一,认为矛盾是客观存在的,是万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统一是发展的根本规律。

辩证法要求我们从矛盾中去认识事物的发展变化,通过分析矛盾、发现矛盾、解决矛盾来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

三、认识论:认识论是哲学的重要分支,是研究人类认识和认识活动的一门科学。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反对唯心主义、主观主义的认识观点。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提出了“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识论三段论。

四、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观点之一,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和矛盾决定的。

唯物史观强调社会是经济利益和阶级斗争的产物,任何社会现象的发生、演变、消亡都要从这个角度来分析。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认识世界、探讨人类的根本问题的哲学思想,它形成了严密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对人类思想、文化、社会和历史的深刻理解和阐释具有重要意义。

五、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哲学界中,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为代表的两种基本哲学观念决定了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其中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人的思维活动和资料享受都是物质世界的产物,物质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础。

而唯心主义的则认为意识是主要存在的,物质只是一种对意识的表现。

与这种哲学观念相对应,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社会实践及其产物也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

唯物主义的社会实践强调解放人的生产力,使人们能够更好地控制自然界,进而推进生产、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小结
唯物论包括三个要点: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三、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用
一、第一个要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一)世界观和哲学的概念
a、世界观的定义
b、哲学的定义
c、世界观和哲学的关系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
a 、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哲学基本问题的原因
c、讨论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对立
a、唯物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和历史形态
(1)唯物主义产生的根源:从历史、阶级、认识几个方面去理解
(2)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3)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b、唯心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和主要形态
(1)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从历史、阶级、认识几个方面去理解
(2)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3)唯心主义的主要形态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a、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特点:
(1)定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2)特点:阶级性、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b、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c、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意义
二、世界物质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有两个要点: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
a、科学物质范畴的形成是个历史过程
b、物质范畴和物质结构理论即有区别,有又联系
c、哲学上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关系
d、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的意义
(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a、一元论、二元论:
(1)、一元论:
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统一于物质);唯心主义一元论(世界统一于精神)
(2)、二元论:特点、实质
b、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基本原理是什么、意义是什么
三、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用有四个方面
(一)意识的起源:a、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是社会的产物
(二)意识的本质:a、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
b、是人脑的机能
c、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印象
(三)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四)意识的能动作用:a、意识的能动性及其表现
b、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途径与条件
一、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有四个要点:
(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
a、普遍联系的含义和特征:
(1)含义。


(2) 特征:具体性、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
b、普遍联系原理的实践意义
(二)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
a、世界的永恒发展及其意义
b、联系、运动和发展的关系:
(1)区别、
(2)联系
c、永恒发展内在的不可分割的统一性:
(1)运动〔运动、静止及其关系〕
(2)物质存在方式〔时间、空间〕
(三)事物发展的规律
a、规律的含义及其特点:
(1)含义
(2)特点:客观性、深刻性、必然性、普遍性、重复性
b、决定论和非决定论
(四)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a、普遍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
b、运动、发展的观点和静止的观点的对立
c、全面的观点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
d、承认事物的矛盾与否认事物矛盾的对立
再看辩证法的第二个要点: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有三个基本规律(三大规律)(一)对立统一规律(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
a、矛盾:把握三点
(1)同一性、斗争性
(2)普遍性、特殊性
(3)不平衡性
b、事物发展的动力:把握两点
(1)、同一性、斗争性的作用
(2)、内因、外因及其辩证关系
c、矛盾分析法
(二)量变质变规律(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a、什么是量、质、度
b、由量变到质变
(1)量变与质变的含义及其基本形式
(2)量变与质变的相互关系:辩证的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发展的方向与道路)
a、两种否定观:辩证的否定观、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b、否定之否定规律:否定之否定的含义、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特点
第三个问题关于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即四个对子
(一)现象与本质:
a、现象与本质的含义
b、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
c、现象与本质的相互转化
d、现象与本质的实践意义
(二)原因与结果
a、。

含义
b、。

辩证关系
c、。

相互转化
d、。

实践意义
(三)必然性与偶然性
a、。

含义
b、。

辩证关系
c、。

相互转化
d、。

实践意义
(四)可能性与现实性
a、。

含义
b、。

辩证关系
c、。

相互转化
d、。

实践意义
上面说的就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框架,(即唯物论、辩证法)现在有点感觉了没?
下面再说认识论,如果你对辩证法、唯物论、认识论的关系不太清楚的话,赶快到本文的开头再看看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可分为五个部分:
1、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
2、认识的辩证运动
3、辩证思维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4、真理
5、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下面同上面一样具体分析
关于第一个问题“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有四个要点: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a、能动的反映论与唯心主义的先验论的对立
b、能动的反映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能动的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根本区别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辩证的实践观
a、实践的含义
b、实践的基本特点
c、实践的基本新式
(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a、认识的本质
b、认识的主体与客体的含义及其相互联系
(四)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第二个问题认识的辩证运动,有五个要点:
(一)认识的过程是充满矛盾的过程
(二)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有五点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形式及其特点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基础是实践
d、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会导致唯心主义和经验论的错误
e、原理的意义
(三)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a、必要性与意义
b、条件和途径
c、原因
d、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
(四)认识的不断反复与发展
(五)认识运动的辩证原理是无产阶级党政群众路线的哲学基础
a、党的群众路线的建立
b、人民群众是认识的主体
c、贯彻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意义
第三问题“辩证思维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一)辩证思维的实质:
(二)辩证思维的意义
(三)辩证思维的基本原则是考察的客观性
(四)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a、归纳与演绎,
b、分析与综合,
c、由抽象上升到具体
d、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第四个问题“真理”的要点
(一)真理及其客观性:
(二)真理与谬误的对立统一
a、对立
b、统一
(三)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a、含义
b、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四)真理是具体的
(五)真理与价值
a、含义
b、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
c、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六)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a、实践标准:客观性,确定性
b、逻辑证明
最后一个问题:“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要点
(一)必然王国
(二)自由王国
(三)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自觉活动
至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和认识论就说到这里,明天说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