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唯物主义、认识论

合集下载

哲学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认识论、辩证法

哲学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认识论、辩证法

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何以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必须回答的问题;是研究和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核心;是一切哲学派别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在全部哲学中具有不可超越性,是区分不同哲学派别的唯一标准。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唯物主义: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唯物主义分为:1、古典朴素唯物主义(物质是一种或集中实物组成的)2、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物质是原子、分子、粒子等组成)3、现代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是一切客观实在)战国荀子:“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东汉王充:“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南朝范缜:“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明朝王夫之:“气者,理之依也。

”“天下唯器”,“道者器之道”,“无其器则无其道”。

唯心主义:世界的本质是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主观唯心主义:世界由人的意识派生、决定。

宋朝哲学家陆象山:“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明朝哲学家王阳明:“心外无物”。

“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

英国哲学家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

物是“感觉的组合”、“观念的集合”。

客观唯心主义:世界由某种神灵或不可捉摸的绝对观念及力量创造、决定。

宋朝哲学家朱熹:“理在气先。

”柏拉图:世界是“理念”的影子。

黑格尔:世界的本质是独立存在的“绝对精神”。

宗教:上帝、神创造、神秘力量和支配世界唯心主义两种形式,虽有某些差别,但本质上是一致的。

以本体论划分,唯物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自然界、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是客观的;人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

《生活与哲学》知识主要易错易混点唯物论 认识论

《生活与哲学》知识主要易错易混点唯物论 认识论
既不能说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也不能说真理掌握在多数手中真理具有客观性不管是少数人还是多数人谁的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真理就掌握在谁手中
二、唯物论部分 1.世界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可知性。/世界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 物。(注意:世界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范畴。(注意:“客观存在”应为 “客观是在”。) 3.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客观实在)。 4.人的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人们的思想也是物质。 5.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是独立存在着的。(注意:作为客观实 在的物质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并通过具体形态表现出来) 6.物质是万事万物的总和。 /是具体科学中物质的总和。/雾与霾 都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物质是物质具体形态的总和。 (注意:物质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 7.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 8.物质的唯一特性是运动。 9.生产力是客观的,生产关系是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 的关系,因而是主观的。 10.物质可以被创造、被消灭。
●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必定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注意: 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会或可能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 ●真理之所以是真理,是因为它对事物的发展起积极作用。(注 意:颠倒因果关系) ●任何真理都是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注意:任何 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任何真理都包含着谬误的成分。(真理与谬误有严格界限,两 者不可混淆) ●真理是永恒不变的。(注意:世界上没有永恒的真理,也不存 在终极真理,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真理是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因此被实践反复检验的、已 经确定的真理会被推翻。(注意: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 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向前发展。) ●追求终极真理是一个曲折的过程。(错。追求真理永无止境, 不存在终极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一、辩证唯物论1、宏观角度(1)(辩证)唯物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作用;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2)单元标题和课题:(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探索世界的本质;把握思维的奥妙)2、中观角度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意识的(能动)作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3、微观角度意识的特点(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物质与运动关系;运动与静止关系等二、唯物辩证的认识论1、宏观角度(1)(唯物辩证的)认识论:(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真理三性;认识三性)(2)单元标题和课题:(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求索真理的历程)2、中观角度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3、微观角度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三性;认识三性三、唯物辩证法1、宏观角度(1)(唯物)辩证法: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创新观(2)单元标题、课题等: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发展);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观);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2、中观角度“普遍联系的观点”(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永恒发展的观点”(发展普遍性和实质;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矛盾观”(矛盾对立统一;矛盾普遍性;矛盾特殊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创新观”(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创新作用;发展实质)3、微观角度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的方法;发展普遍性和实质;发展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发展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矛盾对立统一(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特殊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创新作用四、历史唯物主义1、宏观角度(1)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基本规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生价值;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2)单元标题: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2、中观角度课题: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历史观);实现人生的价值(人生价值观);群众观(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最高标准)3、微观角度单独考查其中某个原理导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三个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知识汇编: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知识汇编: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知识汇编: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中逐步形成的一套关于自然、社会、思维之间关系的哲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石。

其核心包括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等方面的知识。

一、唯物论: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哲学原则之一,认为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是人类认识的对象,人的意识、思维、感情等都是物质的产物。

唯物论反对唯心主义,强调物质客观性和决定论。

二、辩证法:辩证法是唯物论的基本方法之一,认为矛盾是客观存在的,是万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统一是发展的根本规律。

辩证法要求我们从矛盾中去认识事物的发展变化,通过分析矛盾、发现矛盾、解决矛盾来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

三、认识论:认识论是哲学的重要分支,是研究人类认识和认识活动的一门科学。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反对唯心主义、主观主义的认识观点。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提出了“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识论三段论。

四、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观点之一,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和矛盾决定的。

唯物史观强调社会是经济利益和阶级斗争的产物,任何社会现象的发生、演变、消亡都要从这个角度来分析。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认识世界、探讨人类的根本问题的哲学思想,它形成了严密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对人类思想、文化、社会和历史的深刻理解和阐释具有重要意义。

五、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哲学界中,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为代表的两种基本哲学观念决定了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其中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人的思维活动和资料享受都是物质世界的产物,物质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础。

而唯心主义的则认为意识是主要存在的,物质只是一种对意识的表现。

与这种哲学观念相对应,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社会实践及其产物也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

唯物主义的社会实践强调解放人的生产力,使人们能够更好地控制自然界,进而推进生产、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

哲学基础——唯物论、辩证法与认识论三者的关系

哲学基础——唯物论、辩证法与认识论三者的关系

唯物论、辩证法与认识论三者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一般又分为辩证的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三个部分。

学习哲学常识,不仅要明确这三个部分各自的知识范围,更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三个部分之间的辩证关系,从整体上来把握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内涵。

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研究对象是统一的,即都是客观世界,只不过二者研究的角度不同。

唯物论说明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辩证法则进一步回答客观世界“怎么样”,处于什么样的状态,二者相互渗透,不可分割。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解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时贯穿着辩证法思想。

它把物质世界看作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充满着矛盾的统一整体和无限发展的过程;它在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同时,又充分肯定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是辩证的唯物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在解释客观世界“怎么样”的问题时,是从唯物论原则出发的,是建立在“物质决定意识”这一基础上的。

它把辩证法的规律首先看作是客观世界所固有的规律,把思维规律看作是外部世界的规律在人脑中的反映;它认为辩证法不外是人们从客观物质世界中高度抽象出来的、能从根本上反映事物固有的内在和本质联系的方法,而不是人的头脑臆想的产物。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是唯物的辩证法。

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来源、本质、内容、作用和发展规律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到思想”的路线,是建立在物质决定意识这一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的。

坚持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也就是坚持了物质第一、意识第二的唯物主义原则;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又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它坚持并贯穿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科学正确地解决了主体与客体、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揭示了认识发展的过程、本质与规律,为人们提供了探索真理的正确途径。

同时,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最科学、最本质、最抽象的反映,是人们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这种正确认识的来源是实践,并且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而且也必然要服从认识的发展规律,。

高中政治哲学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重要知识点

高中政治哲学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重要知识点

●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一、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对立统一(矛盾)辩证否定观:含义: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特征:1)是发展的环节2)是联系的环节实质:“扬弃”革命批判精神:辩证法本质: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

方法论:密切关注变化了的实际,敢于突破成规陈说;研究新情况、提出新问题、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历史唯物主义:1)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2)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前进的、上升的,过程是曲折的。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1、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2、对人们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

3、正确的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及人生道路的选择起积极的导向作用;错误的价值观则起消极作用,误导人生。

方法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克服错误的价值观。

原理: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方法论:要求我们把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统一起来,在对社会的贡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如何实现人生价值:①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②在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实现价值③在砥砺自我中实现人生价值→要求:1、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

2、提高自身素质。

3、坚持正确价值观的导向4、树立正确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

名言名句、谚语中的哲学道理(唯物论·认识论)

名言名句、谚语中的哲学道理(唯物论·认识论)

名言名句、谚语中的哲学道理(唯物论·认识论)展开全文唯物论部分(一)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1.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2. 心外无物、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否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3. “绝对观念”是宇宙之源,万物之本——否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4. 天地和气,万物自生——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5. 气者,理之所依也;子不语怪、力、乱、神——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1.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观的,能动的。

3.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离不开物质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4. 踏花归来马蹄香——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能动反映。

意识的能动作用。

5. 按图索骥——违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观点,犯了本本主义的错误。

6. 画饼充饥——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没有认识到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7. 掩耳盗铃——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违背了物质的客观性。

8. 有志者,事竟成;满招损,谦受益;人定胜天;事在人为;心灵手巧——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9. 诸葛亮隆中献策——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10.“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会阻碍事物发展。

11.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物质决定意识,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12. 望梅止渴——看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但意识的作用不能代替物质的作用。

13. 郑人买履、削足适履——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

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4. 不惟上、不惟书、只惟实——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三)规律的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1.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分类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分类

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包括: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

历史唯物主义包括:人生观,价值观,群众观,社会存在和社会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分类: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研究世界的本质)包括: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2.客观规律办事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3.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第二部分:认识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动力,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真理是客观的,有条件性和具体性,追求真理是反复性与无限性的一个过程。

第三部分:唯物(辩证法)(研究世界的规律,状态)1.联系的观点: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2.发展的观点:发展的普遍性,实质(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事物发展的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事物发展的状态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

3.矛盾的观点:(同一性与斗争性)①矛盾的普遍性要求事物是一分为二的,②矛盾的特殊性要求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③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要求要善于把握事物的重点统筹兼顾(常发生在多个矛盾中)④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要求我们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常发生在一个矛盾中)4.唯物辩证法与创新意识:坚持辩证否定观与革命批判精神发挥创新意识第四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包括: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2.群众观(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3.人生观,价值观,(要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选择崇高的人生目标,自觉投身社会实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题模板 如何运用认识论的知识分析问题 答题要素: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真理特点+认识过 程 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 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 的和归宿。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人们的实践起促进 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阻碍作用。 ③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求与时俱进、开拓 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检验和发展真理。

• • •
• • • • • • • • • •

• •

• •
23、认识既源于直接经验,也源于间接经验。 注意: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认识,都源于实践 24、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指导实践。 注意: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是认识的根本任务 25、物质是认识的来源。 注意: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物质是意识的来源 26、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对事物的发展起作用。 注意:正确的认识起积极作用,错误的认识起消极作用 27、真理之所以是真理,是因为它对事物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注意:颠倒因果关系,是因为它正确反映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 28、认识的反复性表明,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注意:认识的无限性表明,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注意反复性和无限性 的区别。 29、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就是打破一切常规,敢想敢做 注意: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是敢于打破常规,在已有的基础上创新。 30任何真理都是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专题: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

思维导图
• • • •
偶考点 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派别 常考点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意识的本质


实践的概念和特点
必考点
真理的特点 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认识过程
(1)本专题的知识复习分为三部分,哲学的基本知识、唯物论和认识论。从 宏观上把握“一个基本问题”、“两条线索”、“三个意义”、“四对概 念”、“五大关系”。 (2)一个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两条线索: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 的—按客观规律办事;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三个意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追 求和发展真理。 四对概念:哲学和世界观;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物质和意识;实践和认识。 五大关系: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 •
3.哲学的 基本派别
• •
4.真正哲学的作用 (1)从人类社会领域:真正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①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②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 追求美好的未来。 ③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 •
• • • • •

• •
注意:“客观存在”应为“客观实在”。
12、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是独立存在着的。 注意: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并通• • • •
13、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注意: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因此,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是正确的。 但物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因此相互制约不正确。类似的错误提法还有“客观 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相互制约”、“实践和认识相互制约”、“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相互制约” 14、所有正确的意识都是相同的;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 识、神话、传说是人创造出来的。 注意:从认识角度、知识构成等差异决定形成的正确意识不尽相同;无论正确意识 还是错误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15、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起反作用。 注意:“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应为“意识能反映物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强 调物质决定意识。 16、意识能够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从而指导人们的实践取得成功。 注意不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它必须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才能使客观事物发生变化。 17、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注意:客观实际是立足点,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 •
(2)从个人成长看: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 变化与发展,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 •
二、唯物论 1.物质和意识


(1)是什么
①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 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②意识的作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人能够 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对于人体生理活动 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2)辩证关系 ①原理内容是什么: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②有何方法论要求: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 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18、离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就不能按客观规律办事,是否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办事情 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注意:离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就不能认识和利用规律,就不能按规律办事;是否 尊重客观规律才是取得成功的决定因素或关键 19、正确的规律起积极作用,错误的规律起消极作用。 注意:规律本身是客观的,无所谓正误之别,其本身也没有好坏之分
答题模板 如何运用唯物论的知识分析问题 答题要素:物质决定作用+意识能动作用+规律客观性+其他观点 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②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 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要求 我们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③规律具有 客观性,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要求我们 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条件,要求我们把尊 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另外应注意的观点:①意 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②任何事物都 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③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 式。④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 •


20、只要实事求是,做事情就一定能够成功。
注意:实事求是有利于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能否取得成功还要看各种主客观条件 等因素的影响。 21、、绝大多数国家的汽车靠右行,极少数国家的汽车靠左行,说明规律是可以改 变的。 注意:这里讲的是规则,规则不同于规律 22、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使客观符合主观。 注意:应为“使主观符合客观”

注意:真正的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或:正确的哲 学或科学的哲学才能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 6、哲学的发展就是用新观点代替旧观点。 注意:哲学的发展是对旧观点的扬弃
• •
7、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根本出发点是群众路线。 注意:毛泽东思想的和根本出发点是实事求是。毛泽东思想的基本观点是实事求是、 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8、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 注意:唯物主义中的具体形态也存在程度不同的缺陷,唯心主义也有局部可以借鉴 之处。 9、哲学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注意:真正的哲学才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10、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直接吸收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而形成的 注意:马哲对上述两者不是简单的直接吸收,而是批判继承和发展 11、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范畴。
• •
(2)世界观与方法论 联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区别:世界观主要说明世界是什么,方法论则是从我们应该怎么办的角度 思考问题。
(3)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物质 区别:二者具有物质共同特性——客观实在性,另一方面又具有自己的个别 特性。 联系:物质只能存在于物质具体形态之中,没有物质的具体形态,就没有物 质,所以二者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1、唯物主义是世界观,辩证法是方法论。(注意: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从 不同角度对世界的认识,也都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 2、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 注意:正确的哲学才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 3、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注意: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4、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思考和追问。 注意: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智慧的产生离不开人们的思考 5、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

• • •
2.运动和规律 (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①原理内容是什么: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 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②有何方法论要求:不要割裂二者的关系,既不能离开物质谈运动, 也不能离开运动谈物质。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①原理内容是什么: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是运 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物质世界是绝 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②有何方法论要求:不能割裂二者的关系,在确认运动绝对性的同 时,也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

• •

②有何方法论要求: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发挥主 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有机结合起来。
• •
三、实践与认识 1.正确理解实践的特点
• • •
2. 实 践












• •
3.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1)真理的特点

(2)追求真理的过程
答题模板 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答题要素:尊重客观规律+主观能动性+二者结合+反对错误倾向 +其他角度 ①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规 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 验和发展真理。③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 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④既要反对夸大 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 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⑤从辩证法角度:承认联系的普 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用发展 的眼光看问题,把握变化的客观实际;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 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一分为二地对待客观实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