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复习总结
唯物论与认识论原理方法论归纳
• 2、〖方法论〗: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 在实践中获得、检验和发展认识;还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特别是科学理 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 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即既要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检验、丰 富和发展认识;又要把已有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特别是要充 分发挥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
• 三、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重点掌握】
• 1、〖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 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 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 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 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 2、〖方法论〗: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谢谢
• 2、〖方法论〗: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 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 3、〖反对〗: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 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把事物说成是 不可捉摸的不可知论、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第二部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包括实践观和真理观)
• 3、〖反对〗:反对脱离实际的夸夸其谈;反对把人们的思想观点作为检 验认识的标准;反对不以认识为指导的盲目的实践。反对只承认实践决定 作用忽视认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认识能动作用 的唯心主义错误。
• 二、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重点掌握】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 专题10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5.真理的特性 (1)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 反映。 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它是不以人的意志(包括权力、地位等)为转移。②对同一个 对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识的原因: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 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③对同一个确定的对 象的真理只有一个:是指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的多种不同认识中,只有一个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 物及其规律的本来状况的认识。④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不论他的出身、社会地位、职业 状况等如何,只要他的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他就拥有真理。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应当坚持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真理的具体性:①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 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真理需要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否则,历史条件发生变化,仍旧照抄、 照搬,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 (3)真理的条件性: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 个条件和范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迈出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4)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 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3.认识指导实践,认识服务于实践 认识最终是服务于实践的,不同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不同的指导作用。 人 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能够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在改造世界 的活动中获得成功。 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认识,会误导人们的实 践,导致人们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遭受失败,这就是盲目的实践。 4.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1)认识具有反复性。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 受到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客观上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特别是社会实践 所达到的广度和深度的制约,主观上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 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 杂的、变化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2)认识具有无限性。从认识的对象来看,物质世界是无限变化发展的。 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是世代延续、无限发展的。从认识的基础看,社会实 践是不断发展的。 (3)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对真理的追求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 者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理总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它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 身。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 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知识汇编: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知识汇编: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中逐步形成的一套关于自然、社会、思维之间关系的哲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石。
其核心包括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等方面的知识。
一、唯物论: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哲学原则之一,认为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是人类认识的对象,人的意识、思维、感情等都是物质的产物。
唯物论反对唯心主义,强调物质客观性和决定论。
二、辩证法:辩证法是唯物论的基本方法之一,认为矛盾是客观存在的,是万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统一是发展的根本规律。
辩证法要求我们从矛盾中去认识事物的发展变化,通过分析矛盾、发现矛盾、解决矛盾来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
三、认识论:认识论是哲学的重要分支,是研究人类认识和认识活动的一门科学。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反对唯心主义、主观主义的认识观点。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提出了“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识论三段论。
四、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观点之一,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和矛盾决定的。
唯物史观强调社会是经济利益和阶级斗争的产物,任何社会现象的发生、演变、消亡都要从这个角度来分析。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认识世界、探讨人类的根本问题的哲学思想,它形成了严密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对人类思想、文化、社会和历史的深刻理解和阐释具有重要意义。
五、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哲学界中,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为代表的两种基本哲学观念决定了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其中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人的思维活动和资料享受都是物质世界的产物,物质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础。
而唯心主义的则认为意识是主要存在的,物质只是一种对意识的表现。
与这种哲学观念相对应,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社会实践及其产物也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
唯物主义的社会实践强调解放人的生产力,使人们能够更好地控制自然界,进而推进生产、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
高中政治哲学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重要知识点
●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一、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对立统一(矛盾)辩证否定观:含义: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特征:1)是发展的环节2)是联系的环节实质:“扬弃”革命批判精神:辩证法本质: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
方法论:密切关注变化了的实际,敢于突破成规陈说;研究新情况、提出新问题、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历史唯物主义:1)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2)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前进的、上升的,过程是曲折的。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1、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2、对人们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
3、正确的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及人生道路的选择起积极的导向作用;错误的价值观则起消极作用,误导人生。
方法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克服错误的价值观。
原理: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方法论:要求我们把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统一起来,在对社会的贡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如何实现人生价值:①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②在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实现价值③在砥砺自我中实现人生价值→要求:1、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
2、提高自身素质。
3、坚持正确价值观的导向4、树立正确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
辩证唯物论专题复习分析
2014年6月5日,是第44个世界环境日,由环保 部主办、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承办的“探索环保 新道路—六· 五世界环境日特别论坛”在北京举 行,国务院环保部部长周生贤提出,积极建设生 态文明,是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的目标指向, 以生态文明建设解决我国突出的环境问题。 运用辩证唯物论知识,结合材料说明积极建 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9分)
重视和善于学习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 治优势。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日新月异 的科学技术、碰撞多样的多元文化,为了进一步 完善党的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中共十 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 的重大战略任务。 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论的有关知识说明建 设学习型政党的依据。
二、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1、〖原理〗 ⑴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 稳定的联系。 ⑵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 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⑶普遍性: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 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2、〖方法论〗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 不能违背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 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 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 福于人类。 3、〖错误倾向〗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或认为规律可以创 造和消灭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 险盲干的主观主义(唯心主义在实际生活中的表现)。
误区八:意识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注意:不能将意识表述成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正确的表述应 该是“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误区九:现实生活中没有鬼神,但却有鬼神观念,可见,错误的思 想意识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注意:在客观世界中,本来没有上帝鬼神,但在宗教中却有上帝鬼 神观念,从本质上说,宗教的鬼神观念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虚幻的 歪曲的反映。
期末复习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求会促使人们去探索新的认识。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03
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确定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
客观事物。
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0102 Nhomakorabea03
认识的不断深化
随着实践的深入和经验的 积累,人类的认识会不断 深化,从表面现象深入到 本质规律。
认识的不断扩展
随着实践范围的扩大,人 类的认识也会不断扩展, 从某一领域扩展到更广泛 的领域。
现代科技对认识论的挑战
人工智能与认识论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如何理解和解释其智能机 制对认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如如何界定智能的本质和标 准。
复杂系统与认识论
现代科学中的复杂系统理论对传统的认识论提出了挑战, 如何理解和把握复杂系统的涌现特性和演化规律成为重要 议题。
实验科学对认识论的影响
现代实验科学的发展,如量子力学和基因编辑技术等,对 认识论中的客观性和主观性、观察与实验的关系等基本问 题提出了新的思考。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发展使得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如何辨别信息
的真伪和价值,以及如何应对信息过载和虚假信息的挑战,对认识论提
出了新的课题。
未来认识论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1 2
跨学科融合与认识论
随着学科交叉和跨学科研究的兴起,认识论需要 与其他学科进行对话和融合,以更好地理解和解 释知识的本质和发展。
实践与认识论的结合
特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具有实践性、辩证性和历史性的特点。它强调认识是在实 践中不断发展和深化的,认识的过程是一个辩证的过程,认识受到历史条件的 制约。
认识论的重要性
指导实践
辩证唯物主义知识点归纳
辩证唯物主义知识点归纳辩证唯物主义知识点归纳一、辨证唯物论: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1)物质决定意识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2、客观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1)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遵循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们可以发挥主观动能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于人类。
(3)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二、唯物辩证法:1、两个总特征:联系、发展(1)联系具有:普遍性(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2)发展的实质: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a.发展具有普遍性方法论: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b.事物发展的趋势——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c.事物发展的状态——量变到质变2、本质和核心:矛盾规律(对立统一规律)(1)矛盾即对立统一(2)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和对立性。
(两方面的辩证关系)3、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1)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点论。
(2)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4、辩证否定观:(1)含义:是事物自身的否定,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2)特点:a. 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 b是事物联系的环节又是事物发展的环节(3)实质:扬弃(4)方法论——树立创新意识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1实践的含义及特点(1)含义: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2)特点:客观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2、实践和认识的辨证关系:(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表现在: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④是目的和归宿)(2)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完整版)高中政治哲学{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知识点
(完整版)高中政治哲学{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知识点哲学基本知识点(唯物论)物质与意识(1). 物质1.自然界是物质的:上帝造人的荒诞性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有自己的发展和起源史2. 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3.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4. 自然界是物质的方法论:处理人和自然关系时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遵循自然规律正确认识改造5. 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人类社会是物质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类社会是劳动的产物人类社会有其客观的规律6. 人类社会的组成部分:人,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决定性因素)7. 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方法论:在处理人与社会关系时承认社会的物质性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才能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2). 意识1. 意识的本质:物质决定意识2.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3. 意识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意识是劳动的产物意识是社会的产物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1).主观能动性1. 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2. 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含义: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不可能出现的东西3. 怎么样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正确的意识指导实践推动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意识即反之4. 方法论: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正确的言论指导人重视精神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克服错误的思想5.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含义: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依据客观事实,制定方针政策计划方案使主观符合客观6. 为什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物质决定意识原理的要求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要求是我们正确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是我党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只有坚持从实际出发才能有利于主观符合客观7.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们该怎么做: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工作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从变化发展的实际出发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为转移(2). 客观规律1. 运动的含义: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2. 物质的固有属性与存在方式:运动3.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4. 静止的含义: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是运动的特殊状态5.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短暂的事物的发展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6. 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理解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7.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只要客观条件存在规律就存在并发挥作用我们不能创造发明消灭规律我们不能违背规律只能遵循规律8. 把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结合:我们要认识和利用规律并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一遵循客观规律为前提和基础9. 方法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突破旧的条条框框,使自己的思想观念与变化着的客观实际相适应,使主观符合客观,与时俱进按照客观规律办事10.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能真正的解放思想11. 为什么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2. 怎么做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遵循客观规律做到主观符合客观,使主观和客观实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两种错误思想(夸大主观能动性的唯心主义观点,消极坐等不所做的思想)哲学基本知识点(认识论)认识(包含了真理)1.真理的含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真理的最基本属性:客观性3.真理与谬误的关系:(1)谬误的含义:主观与客观不相符合(2)联系: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一定条件下二者可以相互转换4.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5.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6.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7.认识的特性:(1)反复性:从主体来看认识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认识的对象受限制正确的认识要从实践到认识反复多次才能完成(2)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认识的主体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3)从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实践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2.实践的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3.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与归宿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实践与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哲学基本知识点(辩证法)联系1.联系的含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2.联系是普遍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事物各内部同其他事物联系着3.联系的普遍性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4.联系的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5.联系客观性的分类:自在事物的联系人为事物的联系6.联系客观性要求: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状态建立新的联系7.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8.联系的条件性:每一个具体的联系都是有条件的9.整体的含义: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10.部分的含义: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11.整体与部分的区别:含义不同地位不同:整体处于主导地位部分处于被支配和服务地位功能不同:整体具有部分没有的功能部分结构是否合理,影响整体功能的发挥12.整体与部分的联系: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功能对整体起决定性作用在一定条件下整体与条件可以相互转化13.方法论:树立全局观念,树立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14.系统的基本特性: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15.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重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16.优化系统方法要求: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发展1.发展的含义:自然界总是处在由低级到高级,又简单到复杂的运动过程2.运动与发展的区别:运动不具有方向性发展具有方向性3.运动与发展的联系:发展是一种运动,运动不一定是发展4.发展实质的含义: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5.新事物判断的标准:符合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程6.方法论要求:用发展的眼观看问题,反对禁止的形而上学观点把事物如实的看成一个发展的过程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做新事物的促进派7.新事物前途光明(前进性):是什么:新事物的不可战胜性为什么: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具有旧事物没有的优越性代表人民的利益,为人民所拥护8.新事物前进道路曲折(曲折性):是什么:新事物成长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为什么:旧事物的抵抗新事物的成长由小到大由弱到强,需要完善新事物为人民群众所接受需要时间9.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联系:任何新事物的成长过程中前途光明道路曲折事物发展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新事物的成长事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10.方法论要求:促进新事物成长,相信新事物前途光明准备走曲折的路,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正确对待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的困难11.量变的含义:数量和场所的变化12.量变的表现:渐近的不显著的13.质变的含义: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14.质变的表现:根本的显著的变化15.量变与之质变的联系: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准备:事物变化发展没有量的积累就没有质的产生量变引起质变从数量看可增可减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会引起质变量变引起质变有两种结果,发展或后退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发展通过质变实现量变到一定程度时事物才会发生质变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物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16.方法论要求:不失时机促成飞跃(做好量的准备,促成质的飞跃)坚持适度的原则重视量的积累矛盾1.矛盾的定义: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2.矛盾的特性:斗争性,同一性,,普遍性(共性),特殊性(个性)3.矛盾的基本属性:斗争性4.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事物内部的矛盾是其发展的源泉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变化发展5.统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区别: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联系: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统一性所制约6.矛盾同一性的含义: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连接的属性和趋势7.矛盾斗争性的含义: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8.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9.相互转化:转化是需要条件的转化是必然的转化是指矛盾双方地位的变化而非消灭对方10.矛盾的普遍性: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11.矛盾普遍性的方法论: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坚持一分为二,用矛盾及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否认矛盾回避矛盾的片面观点12.矛盾的特殊性的定义: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个侧面各有其特点13.矛盾特殊性的三种情形: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14.矛盾特殊性的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5.矛盾特殊性方法论的关系:区别:哲学原理依据不同含义不同角度不同作用不同:解决矛盾的关键制定方针政策的依据强调尊重客观规律,才能认识和改造世界联系: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的基础强调主观符合客观16.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在特殊情况下可以相互转换(不同的范围内)17.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什么: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方法18.为什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19.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求我们怎么办:坚持矛盾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主观与客观历史的具体的统一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20.主要矛盾的定义: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21.次要矛盾的定义: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22.主次矛盾的关系: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23.主次矛盾的方法论: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24.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25.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25.事物的性质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26.矛盾主次方面的关系:相互排斥相互依赖:事物的性质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次要方面也有影响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27.主次矛盾于矛盾的主次方面的比较:含义不同角度不同方法论不同28.矛盾主次方面的方法论:善于分清主流与次流全面的看问题29.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关系:两点论是有重点论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抓住主流与支流30.两点论与重点论的方法论: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坚持重点论,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辩证法的方法论)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事物内部肯定与否定的双方矛盾运动的结果是发展的环节:新事物增添了旧事物没有的内容是联系的环节:吸取,保留,改造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2.辩证的否定的实质:扬弃:既肯定又否定即克服又保留3.辩证否定的方法论: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考察事物时,采取科学的方法,同时看到肯定与否定的双方全面的看待事物4.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强调外力的作用(否定是外物作用的结果)事物发展的中断否定是简单的否定一个事物,消灭一个事物是绝对的肯定与否定5.辩证法是革命的,批判的和创新的:任何事物对它发生的那个时代和那些条件说来,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但是对它自己内部逐渐发展起来的新的,更高的条件来说,他就变成过时的和没有存在的理由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对每一种即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他的暂时性方面的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6.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的联系:创新是对理论实践的突破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7.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怎么办):关注密切变化着的实际敢于突破陈规旧说敢于破除落后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8.生产力:劳动主体劳动对象劳动工具9.科学的本质:创新10.创新: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与生产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出更广阔的劳动对象1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12.生产关系:生产资料归谁所以劳动成果如何分配人与人的关系13.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14.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哲学基本知识点(历史唯物主义)1.社会存在:生产方式人口因素地理环境2.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3.社会存在的定义: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4.社会意识的定义: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5.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性质决定社会意识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引起社会意识的变化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重视社会意识,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克服错误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存在与意识具有不完全统一性社会存在对意识具有反作用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6.生产方式的决定作用:生产活动(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社会意识形态的更替7.贯穿人类始终的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8.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推动作用,不适应既反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8.经济基础的定义: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9.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理解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的理解)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10.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前进的上升的但过程是曲折的11.解决途径:在阶级社会通过阶级斗争解决在社会主义社会通过内部改革解决12.人们群众的定义: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13.人们群众的定义(特指中国):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15.人民群众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16.方法论要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时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17.坚持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的意义: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18.价值的定义: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所需的属性和功能19.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20.评价人的价值:看他的贡献21.价值观的定义: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22.价值观的作用: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影响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23.价值判断与选择的两种标准:是否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根本标准)是否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立场上(只针对中国,最高标准)24.价值判断的定义: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做出的判断25.价值选择的定义: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做出的选择26.方法论:树立正确价值观,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27.价值判断与选择的历史性:价值判断与选择会因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不同28.价值判断与选择的主体性:价值判断与选择具有阶级性价值判断与选择,往往会因人而异29.如何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级,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要把个人,集体,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30.劳动着的人是幸福的: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创造价值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创造人类美好生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31.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32.如何实现人生价值: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高考政治:专题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真理与谬误往往是相 伴而行的,这要求要 正确对待谬误
具体性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 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注意
①坚持客观真理,必须反对主观真理。②虽然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真理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成谬误,但每一真理相对于它存在的条件来讲 是确定的、客观的,并不包含谬误的成分
6
(2)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项目
原理
方法论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
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
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 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
作用
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会把人们
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重视科学理论、真理的 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 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 一
3
决 定
6
(1)实践的基本特征
基本特征 客观物质性
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侧重点 强调实践的基本要素(主体、对象和手段)、实践的过程及 其结果的客观性
强调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强调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在不同的历 史发展阶段上,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 不相同的
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
2022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
知识专题
专题三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独生子女政策
放开二孩政策
三孩政策
1
2021年8月2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 决定,提倡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这是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大调 整,体现了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在实践中不断追 求和发展真理。
哲学常识高考考点整理: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哲学常识高考考点整理: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哲学常识高考考点1:主观能动性1.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①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突出地表现为我们通常说的“想”。
②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即通常我们所说的“做”。
③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即通常所说的决心、意志、干劲等。
2.人们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有所建树,就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①事物的本质与规律隐藏于现象之中,人们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和规律。
②事物不会自动满足人的需要,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利用规律和条件,才能改造世界,创造美好的生活。
③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必然会遇到种种困难,挫折,甚至暂时的失败,这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决心、意志和毅力去克服困难,战胜挫折。
3.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是随心所欲的,要受到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又要受到人们已经形成的观念、能力、方法和身心健康等主观因素的制约,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从客观条件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并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包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处理好规律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①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人们要按规律办事,首先要了解规律、懂得规律,还必须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具体地把握规律,这都要求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
人们要按规律办事,还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这也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主观能动性要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
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取决于对规律的掌握程度。
只有尊重客观规律,主观能动性才能得到充分的、正确的发挥。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辩证唯物主义 唯物辩证法 唯物论 辩证法 认识论要点
两大原理及其方法论: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2、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你也可把这两大原理从两个不同的方面具体化为四个原理,试一试!)
6个主要概念:物质、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哲学基本问题
14个几个易错点:(自己先复习,然后作判断吧,对或错)
12、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固有的本质必然的联系。
13、规律是客观的,集中表现在它的不可抗拒性。
14、按客观规律办事,就是要实事求是。
15、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制造矛盾越多越能推动事物发展。
16、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
17、坚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就是既要看事物的优点,又要看事物的缺点。
19、亲自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20、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21、不为实践服务的认识毫无意义。
22、经过实践检验的认识就是正确的认识,不经实践检验的认识就是错误的认识。
23、社会实践就是指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24、实现人生价值离不开社会实践,尤其离不开与群众实践相结合。
23、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
24、看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
25、外因有时也会决定事物的变化发展。
26、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27、量变引起质变就是指数量上的增减引起质变。
28、事物有了量变就会引起质变。
29、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须通过质变才能实现。
11、社会性是人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
12、人的社会性制约着人的自然性。
13、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专题三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2022年高考政治高效复习提纲必修4 《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专题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一、实践及其特点1.含义2.人类三种基本的实践活动3.实践的三个特点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一、实践及其特点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不是改造整个世界,也不能说改造世界,阅读行为不算实践活动)。
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注意:类似“拒绝白色污染活动”等属于实践,实践非适应性活动)2.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1)一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即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二是变革社会的实践,如革命与改革,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在阶级社会中,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的实践。
(3)三是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3.实践的三个特点①客观物质性具体含义——实践的基本要素,即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手段主要体现在工具)都是客观的。
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也具有客观性②能动性(强调有意识、有目的)注意:实践是客观物质性活动,不能说具有主观性(浙江9月联考卷)具体含义——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们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深深的人的活动的烙印③社会历史性注意:我国科学家打破了外国企业一直以来的技术垄断就体现了实践的社会历史性具体含义——实践活动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原理总结
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原理总结
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学术理论,它着重于探究客观事物的
发展规律,其最早的提出者是马克思,其方法则被称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和“唯物
主义的辩证法”。
这门理论通过反复比较、发现对立面客观活动的联系,使社会的转变变
得可能,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是实践是物质世界认识规律发展的基础,这就是所
谓“知识就是实践”的原理。
它认为人们只有在实际实践中,才能凭自己的经验和抽象思
维才能准确剖析世界的本质和现实的本质,并从中获得知识和真理。
另外,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认为发展是一个持久的过程,它不断发生转变,是一种
有规律、有过程、有质量变化的活动,这种发展具有内在联系,从而可以从联系中发现规律,发现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
此外,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还认为,发展是否持久和有效取决于其中包含的对立矛
盾的两个维度决定。
只有通过充分的认识事物的本性,同时将矛盾的两面情况引入观察中,才能发现事物变化的规律,才能找出事物发展的内在联系,从而使其发展稳定,持续发展。
高中政治必修四——辩证法原理方法论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四——辩证法原理方法论总结高中政治必修四——辩证法原理方法论总结一、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科,它强调事物的联系与发展,探究事物内部的矛盾以及矛盾双方的关系,从而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以下是对唯物辩证法的一些核心概念的解读:1.矛盾:矛盾是事物内部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之间的关系。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和发展。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需要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找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采取不同的方法解决矛盾。
2.联系: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
我们需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找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
3.发展:发展是事物不断前进、上升的过程。
事物的发展是由其内在矛盾推动的,表现为一系列的阶段和过程的集合。
在看待事物的发展时,我们需要认识到发展的普遍性和实质,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研究人类认识的本质、来源、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理论,它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一些主要观点的总结: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们通过实践接触事物、认识事物,获得对事物的理性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
2.认识的发展过程: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它经历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
认识的发展与事物的运动、变化密切相关,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它既有相对性又有绝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对事物的认识总是有限的、不完全的,真理是具体的历史的。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它是客观存在的,可以被人们所认识和掌握。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辩证唯物主义知识点归纳
辩证唯物主义知识点归纳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哲学理论,它强调运动和变化是世界的本质,通过对矛盾的辩证分析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下面将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识点进行归纳。
1. 辩证唯物主义的起源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源于古代希腊哲学家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并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发展中得到了深化和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将辩证唯物主义与唯物主义相结合,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
2.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唯物论、辩证法、历史唯物论和社会实践论。
唯物论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和本质,唯物决定意识;辩证法强调事物的内部矛盾和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历史唯物论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引起的;社会实践论指出人类通过实践认识世界并改变世界。
3.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强调实践的决定性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的思维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标准。
辩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的认识论,认为意识是客观实践的产物,而不是独立存在的。
4.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包括唯物主义的客观实在论和辩证法的物质观。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基本实在,是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中的客观实体。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强调运动、变化和发展是物质的本质特征。
5. 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唯物论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引起的。
经济基础包括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宗教、哲学等。
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唯物论强调,社会的发展是一种非线性的、不平衡的、不连续的过程,社会形态的变革是通过社会矛盾的解决而实现的。
6. 辩证唯物主义的改造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强调改造世界观,认为人的实践活动可以改变客观世界。
辩证唯物主义主张通过革命来解决社会矛盾和推动社会进步,通过实践来认识和改造现实。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三个重要结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三个重要结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说起来这名字听着挺高大上的,但其实它的三个重要结论,简直就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小道理”。
咱们先聊聊第一个结论,事物是发展的。
这就像你家的花,春天种下去,夏天就开始冒芽,秋天就开花。
这过程,没啥捷径可走,得靠时间。
你想一口吃成胖子,那是妄想。
生活就是个慢慢积累的过程,今天的一点努力,明天就能看到回报。
很多人老想着一蹴而就,结果只会失望得像个泄了气的气球。
记住,慢工出细活,给点时间,结果自然会来。
再说第二个结论,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这就像咱们的朋友圈,大家互相影响,谁的状态不好,大家都能感觉到,谁高兴,大家就跟着乐。
事物之间的联系就像是一张网,网里每个结点都在影响着别的结点,没一个孤立的。
你今天心情不好,可能是昨晚没睡好,结果影响了今天的工作,最后又影响了明天的计划。
这种相互影响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谁也逃不掉。
比如,你今天的饮食习惯,明天就会影响到你的身体健康。
学会关注这种联系,别光盯着眼前的小事,整个大局才是关键。
最后一个结论,认识是实践的产物。
简单来说,你得亲自去做,才能真懂。
就像学骑自行车,光听别人讲,永远也学不会。
你得摔过几次,才知道平衡的感觉。
人生嘛,就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再遇到新问题,再解决。
这样反复循环,才会渐渐积累经验。
别怕犯错,错了就是在学习。
勇敢去试,失败不可怕,重要的是从中吸取教训。
正所谓“失败是成功之母”,只有经历过,才能更深入地理解。
咱们把这三个结论串在一起,其实就是告诉我们,生活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万物相互联系,经验才是最好的老师。
我们每个人都在这个大千世界里寻找自己的位置。
说到底,认识事物,就像解开一个谜团,得一步一步来,慢慢琢磨。
别心急,别放弃,时光会带给你答案。
用心去生活,去感受,去实践,才会有更多的发现。
生活中,总有些事让我们头疼,比如工作的压力、学习的负担,难免会让人感到迷茫。
这时候,回头看看辩证唯物主义,想想这些结论,心里就会踏实许多。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知识点总结(最新)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知识点总结
1、实践和认识(理论)的辨证关系:
原理内容:
(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在实践的基础上,认识能够不断深化和向前推进。
(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能够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认识则把实践引歧途。
方法论:既要重视实践,又要掌握科学理论,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实践和理论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有关实践的基本原理
①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把人们观念中的存在转变为现实中的存在。
②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③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④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当中;实践活动是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的,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3、有关认识的基本原理(反复性和无限性)
原理内容:
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方法论:
真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知识点总结】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1992年启动载人航天工程以来,中国航天不断取 得新突破。
请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认识论)的有关知识,
分析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历程。
23
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中国对载人航天技术的探索既是一种客观物质性活动 ,又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受到一定历史条 件的制约。 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 源、动力和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在实践的基 础上,中国载人航天技术不断取得成功突破。 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 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研究还未最 终完成,还有许多难题需要我们去解决。
10
【特别提醒】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的是认识从无到 有;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强调的是认识的 动态发展是由实践推动的;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强 调的是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 比较和对照;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强调的是认识 要回到实践中去、服务于实践。
11
材料一 2012年是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20周年。改革开 放20年来深圳人“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凭着“闯的精神”“‘冒’的精神”走出了一条新路, 干出了新的事业。2011年经济总量突破一万亿元大关, 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成为探索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道路的模范。也孕育了“开拓创新、诚信守法、 务实高效、团结奉献”的深圳精神与“深圳十大观 念”。(“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空谈误国,实 干兴邦”“敢为天下先”“改革创新是深圳的根,深圳 的魂”“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等) (1)结合材料一,从“实践观”出发,谈谈你对“闯的精 神”与“‘冒’的精神”的认识。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发展、检验、发展真理)
5、上述材料给我们带来什么认识论启示?
(实践、认识、真理)
4
1、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世界地图的精确绘制是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完 成的。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推动了世界地图的绘制日益精准。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绘制的世界地图是否与地理
实际相符合是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的。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绘制世界地图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实
践需要。
8
(2014全国新课标Ⅱ39)冯洪钱是一名基层兽医工作者,1959年,
19
发展观是人们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不同时代的人们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着世界观。按时 间顺序大体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起初人们认为“发展﹦经济增长”, 第二阶段人们认为“发展﹦经济增长﹢结构改善”, 第三阶段人们认为“发展﹦经济增长﹢结构改善﹢社 会进步”, 第四阶段认为“发展﹦经济增长﹢结构改善﹢社会进 步 ﹢后代人的发展”, 第五阶段认为“发展﹦经济增长﹢结构改善﹢社会进 步﹢后代人的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结合材料,说明人们对埃博拉病毒的研究是如何体现人类认识过程的 。
18
①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向前发展的。人们在实践中追求和发 展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②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受各种条件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 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人们从对病毒的一无所知 ,到逐步认识,体现出人认识具有反复性。 ③认识具有无限性。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类认识能力也是 无限发展的,人们对疫情的认识防控是长期的艰巨的任务,随着 条件的不断变化,逐步认识到病毒的来源、传播等,今后还会不 断深入认识,体现了认识的无限性。 ④认识具有上升性。认识运动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 过程。人们对该毒的认识和预防,逐步深入和取得成效,体现了 认识的上升性。
认识 2、无限性
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
符合
3、上升性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1、含义
真理
1、客观性
2、特点 2、具体性
3、条件性
3
1、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认识依赖于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具体四点) 2、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的?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3、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知识(认识论知识)分析上述材料? (实践、认识、真理) 4、上述材料对我们追求真理有何启示?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的相关知识,分析实践在冯洪钱
创作《民间兽医草本》过程中的作用。
9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亲身的实践和他人的实践为冯 洪钱提供了研究课题。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为《民间兽医本草》的创 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材料。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验证了兽医 中草药成果的科学性。 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目的和归宿,兽医药研制及其在 畜病治疗实践中的成功应用,体现了创作《民间兽医 本草》的目的和价值。
第4、5课
围绕物质与意识展开
核心:唯物论
第二单元 探究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6课
围绕实践与认识展开
核心:认识论
1
2
实践
1、实践及其特点
含义 特点
1、客观物质性 2、主观能动性 3、社会历史性
1、来源
认
决Hale Waihona Puke 反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作 (实践决定认识)
2、发展动力 3、唯一标准
识 论
定 用 1、反复性
4、目的和归宿 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16
3、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原理
【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获得 对事物的正确认识不是一帆风顺的。认识 具有无限性,人的认识是不断深化、扩展 、向前推移的。认识具有上升性,人的认 识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要与时俱进,开 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 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④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和社会历史性,但实践也具有主观能动性,是 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改革开放和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前所未有与艰巨的,需要发挥“闯的精神”与 “‘冒’的精神”。(回答其中三点即可)
13
2、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真理是客观的。(即真理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 转移的客观内容。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实 践。对于同一个确定对象的真理性认识是唯一 的。)
12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闯的 精神”与“‘冒’的精神”是在改革开放事业的实践中产生的。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的需要,实践中会 不断遇到新问题、产生新需求,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这需要发挥“闯的精神”与“‘冒’的精神”。
③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认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要坚持科 学理论的指导。“闯的精神”与“‘冒’的精神”让深圳人走出 了一条新路,干出了新的事业。
愈了数以万计的疫病牲畜。经过千辛万苦,历时半个世纪,冯洪
钱终于在于2008年完成了系列著作《民间兽医草本》,共计638
万字,插图2353幅。书中收录3505种中草药,附方40000多则
。《民间兽医草本》“汇古今兽医本草之大成,集民间兽医经验
之精华”,冯洪钱被誉为“当代李时针”,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
工作者,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 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发展真 理。我们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 理论发展的新境界,丰富发展科学发展观。
如何运用“真理”的知识分析问题 (1)真理是客观的。我们要坚持真理,反对谬误。 (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我们要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 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 (3)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我们要与时俱进,开 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 理。 (4)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结合材料,从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 原理出发,简评“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 化产业化”的观点。
15
①真理有条件性,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文化体 制改革包括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和经营性文化单 位转企改制,文化产业化只适用于经营性文化单位的 转企改制。 ②真理有具体性,都是相对于特定过程来说的,都是 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加快 文化体制改革要结合实际,稳步推进,加快经营性文 化单位转企改制与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 不可割裂。 ③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要反对歪曲理解,坚持 文化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 化产业化”的观点是片面的。
真理是有条件的。(即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 条件和范围。)
真理是具体的。(即任何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理 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特别提醒:每个真理,都是既有绝对性(客观性) ,
又有相对性(真理具有条件性和具体性) ,是绝对性和
相对性的统一。
14
(2011广东) 我国在文化体制改革中,科学区分了公 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当前,我国正着力加 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 单位改革,并把振兴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截止2010年上半年,国有大多数经营性文化单位基本 完成转企改制,据此,有人认为,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 文化产业化。
运用真理的有关知识分析发展观的演变(12分)
①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 理是客观的。不同的发展观产生于当时代的实践 ,正确地揭示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与规律。
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 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我们党根据我国国 情与建设的实际,在实践中丰富发展了发展观。
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错误的认识则会阻碍实践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