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特点
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两大特点
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两大特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之一,它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基础,强调人类认识的辩证性和实践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两大特点是实践性和辩证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实践性是指人类的认识是通过实践来实现和发展的。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基础,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唯一途径。
在实践中,人们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反复观察和实验,通过改造和利用自然,不断获取新的认识和经验。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和推动力,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真正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在实践中,人们不断地与客观世界进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从而不断地改变和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辩证性是指人类的认识具有辩证的特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都是由对立面构成的。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也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基本规律,认为认识过程中必然存在着各种矛盾,只有正确认识和处理矛盾,才能推动认识的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还强调对事物的全面和具体的认识,不仅要看到事物的各个方面和矛盾,还要看到事物的发展变化和内在联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过程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不断地进行实践和理论的结合,不断地进行批判和革新,才能推动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实践性和辩证性是相互关联、相互贯通的。
实践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也是实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途径。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通过实践,人们才能不断改变和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
同时,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辩证性又指导实践的进行和发展。
只有正确认识和处理矛盾,才能推动实践的发展。
实践和辩证性相互促进、相互作用,共同推动认识的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两大特点即实践性和辩证性,强调人类认识的实践基础和辩证规律。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辩证性是认识的基本规律和方法。
只有不断地进行实践和理论的结合,正确认识和处理矛盾,才能推动认识的发展和进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梳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梳理导论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与发展1、马克思主义的概念: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
(1)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组成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2)具体说明:1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
2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
3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
4.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2、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标志:1842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主义创立的客观条件: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促进社会化大生产。
2.无产阶级在反抗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的斗争中,逐渐走向自觉,并迫切渴望科学的理论指导。
3.人文科学基础:十九世纪西欧三大先进思想(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美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4.科学理论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主观条件:梦想伟大:为人类的福利而工作。
.献身科学:为人类工作的重要途径。
终身学习:成就伟大的基本条件。
意志超强:创造辉煌的必备素质。
朋友相助:没有恩格斯就没有马克思。
3、发展过程(1)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列宁宝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俄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列宁主义,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2)十月革命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开始传播,并不断中国化。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逐渐发展,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题与鲜明特色1、理论主题(对现代性有原则高度的批判)现代性:现代世界赖以成立的本质根据。
(产业革命,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这三件大事标志着现代社会的降临)2、鲜明特征(1)科学性: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2)革命性: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
[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论、辩证法与认识论三者的关系
[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论、辩证法与认识论三者的关系篇一: 唯物论、辩证法与认识论三者的关系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三者之间的关系罗先树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一般又分为辩证的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三个部分。
学习哲学常识,不仅要明确这三个部分各自的知识范围,更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三个部分之间的辩证关系,从整体上来把握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内涵。
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研究对象是统一的,即都是客观世界,只不过二者研究的角度不同。
唯物论说明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辩证法则进一步回答客观世界“怎么样”,处于什么样的状态,二者相互渗透,不可分割。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解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时贯穿着辩证法思想。
它把物质世界看作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充满着矛盾的统一整体和无限发展的过程;它在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同时,又充分肯定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是辩证的唯物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在解释客观世界“怎么样”的问题时,是从唯物论原则出发的,是建立在“物质决定意识”这一基础上的。
它把辩证法的规律首先看作是客观世界所固有的规律,把思维规律看作是外部世界的规律在人脑中的反映;它认为辩证法不外是人们从客观物质世界中高度抽象出来的、能从根本上反映事物固有的内在和本质联系的方法,而不是人的头脑臆想的产物。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是唯物的辩证法。
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一、辩证唯物论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这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原理内容〗: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意识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
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认识的本质、发展规律以及认识与实践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点主要包括辩证性、唯物性、实践性和历史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具有辩证性。
辩证法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和方法论,它认为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的斗争和统一来实现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强调研究认识问题时要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摆脱机械的片面观点,把握事物的矛盾和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具有唯物性。
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是人类认识的对象。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强调人的认识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在实践中获得的,人的认识不能脱离物质世界而存在。
唯物主义认识论批判了唯心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强调人的认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受到社会存在条件的制约,具有阶级性和历史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具有实践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动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对客观世界的真实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的决定作用,批判了唯心主义的主观主义观点,认为人的认识是通过实践不断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相互改造而逐渐深化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具有历史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随着社会历史的进程而不断发展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强调认识的历史性,批判了形而上学的永恒真理观点,认为认识是相对的、有限的,受到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制约。
总的来说,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点是辩证性、唯物性、实践性和历史性。
这些特点既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其他认识论观点的根本区别,也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点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化对世界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三个基本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三个基本观点’三大规律::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包含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事物的运动发展在于自身的矛盾运动,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一般和个别统一于客观事实;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它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之中,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产生新质,然后,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必要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形态;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的肯定和否定两方面矛盾斗争的结果,是事物自我发展的过程,但是否定并不是全盘抛弃,而是“扬弃”,是克服和保留的统一;新事物否定旧事物然后被更新的事物否定,一切事物都是如此“螺旋式”向前发展;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即事物的发展表现为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五大范畴:是对事物最普遍的辩证关系的概括和反映,是辩证思维的逻辑形式,它们从不同侧面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必须通过形式表现,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内容和形式存在于统一体中,不可分割;本质和现象是揭示客观事物内部联系和外在表现之间相互关系的范畴,二者既对立又统一;现象是外在的、个别的、具体的、片面的、丰富的、生动的,而本质则是内在的、一般的、深沉的、单纯的;但是二者又是统一的,没有脱离本质的现象也没有脱离现象的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露和表现,现象背后隐藏着事物的本质,二者不可分割;对立表现在:在特定的界限和范围内,原因和结果具有确定的界限和先后次序,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既不能混淆也不能颠倒;它们的统一表现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对立表现在:可能性是潜在的、尚未成为现实的东西,现实则是已经存在的东西;统一表现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是揭示事物的发生、发展和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对立表现在:二者产生的根据不同,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所的地位和作用不同;统一表现在:二者互相依存,互相渗透,在一定的条件可以互相转化,互相过渡;三个基本观点: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它的总特征,辩证法的三大规律都是讲发展的,五大范畴都是讲联系的;物质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作用;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联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物质世界是不断发展的世界,运动是宇宙间一切的存在方式;发展是指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过程,它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是客观的,有规律的;唯物辩证法主张全面地看待事物,既要看到普遍联系,又要承认它们之间的区别,既要看到事物运动的绝对性,又要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又要看到事物的反面,既要看到个别,又要看到一般;1.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意识;第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哲学问题第一方面的回答将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对第二方面的回答将哲学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历史形态;唯心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及主要形态;旧唯物主义的成就和缺陷;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4.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的主观映象,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意识的能动性及其主要表现;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途径和条件;唯物的辩证法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从普遍联系的总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功能;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规律是客观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本质和现象、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的辩证关系;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形而上学;2.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的含义;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3.量变质变规律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一切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质、量、度;掌握适度原则的重要意义;量变和质变的含义及其基本形式;量变和质变的相互关系;4.否定之否定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辩证的否定观和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否定之否定;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1.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实践的含义和基本形式;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基本含义及其相互关系;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以及认识的目的;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2.认识的辩证运动认识的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及其辩证关系;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认识辩证运动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群众路线的重要哲学基础;3.辩证思维方法辩证思维的实质和意义;辩证思维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逻辑和历史的统一;4.认识的真理性和检验真理的标准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真理问题上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真理是具体的;真理和价值的关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检验与逻辑证明的关系;5.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一致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历程;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思想路线是实际工作中的认识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历史唯物论1.社会的本质、结构和社会形态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历史的钥匙;自然环境和人口是人类历史的自然前提,使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环境、人口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人类社会是一个由社会物质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意识结构构成的复杂的有机整体;社会经济结构即一定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的要素和构成;生产关系的构成和类型;2.所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生产关系与阶级关系;社会政治结构是指一定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及其结合方式;国家政权是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国体和政体及其相互关系;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和基本职能;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实质及其两重性;社会意识结构是是由各种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按一定关系和方式组成的有机系统;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形态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社会的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形态范畴的方法论意义;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3.社会发展的动力与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一切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标准及其意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代新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和巨大的推动作用;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阶级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环节;改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有效途径,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改革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4.社会规律的客观性;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是客观规律性同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社会历史观上的唯意志论和宿命论;人民群众是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变革社会制度、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的重要表现;人的价值及其实现;衡量人的价值的尺度;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群众、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树立集体主义观点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
第三章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行先于知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实践提出新的课题,推动人们进行新的认识和探索
(2)实践的发展为认识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经验材料
(3)实践的发展不断为认识提供越来越先进的认识工具
和手段,推动认识发展 (4)实践中锻炼和提高了人的思维能力,推动认识发展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恩格斯:
鱼是用腮呼吸的水生动物
鸟是长羽毛的动物
鱼是用腮呼吸的水生动物 鲸用肺进行呼吸 鲸不是鱼类动物
(2)统一:
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注意:人的感性认识在任何时候都不是纯粹的,而是受人 的理性认识的影响和制约。 毛泽东:‚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 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 马克思:“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 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 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
2.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1)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获得尽可能丰富而真 实的感性认识材料。
(2)我们的大脑,运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科学思维方法,对感性 认识材料进行正确的加工制作、概括提炼。
例题1.‚盲人摸象‛的哲学寓意是(多选)
A.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要坚持全面观点,克服片面性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 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或归宿)。 (注意:认识的任务和认识的目的不是一个意思)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原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原理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认识的来源、本质及其规律的学说。
坚持反映论的观点,认为客观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世界是认识的对象和源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反映不是对客观世界的消极被动的直观,而是主体在改造客体的实践基础上发生的积极地、能动地再现客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
认识论作为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人类的认识来源、认识能力、认识形式、认识过程和认识真理性问题的科学认识理论。
它首先是可知论。
认为客观物质世界是可知的。
人们不仅能够认识物质世界的现象,而且可以透过现象认识其本质。
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从而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它的基本前提是反映论。
认为物质世界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而独立存在的,人的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和从思想、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划清了界限。
它是实践论。
它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强调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能动的辩证发展过程。
认识的辩证法,表现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上,认识来自实践,又转过来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
表现在认识过程中,人对世界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多次反复、无限深化的过程。
(一)认识的结构与本质人的认识活动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认识主体、认识客体和认识工具。
1.认识主体及其特点。
所谓认识的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并从事认识活动的人。
它有三个特点:认识主体必须以实践主体为基础;认识结构和精神素质是认识主体的本质规定;信息联系的范围和信息交流的能力,是认识主体社会性的突出体现。
2.认识客体及其特点。
所谓认识客体,是指主体认识活动所指向的事物。
客体按照它自身的性质不同,可区分为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
认识客体也有三个特点:认识客体以实践客体为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一、辩证唯物论1、宏观角度1辩证唯物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作用;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2单元标题和课题: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探索世界的本质;把握思维的奥妙2、中观角度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意识的能动作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3、微观角度意识的特点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物质与运动关系;运动与静止关系等二、唯物辩证的认识论1、宏观角度1唯物辩证的认识论: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真理三性;认识三性2单元标题和课题: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求索真理的历程2、中观角度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3、微观角度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三性;认识三性三、唯物辩证法1、宏观角度1唯物辩证法: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创新观2单元标题、课题等: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发展;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观;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2、中观角度“普遍联系的观点”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永恒发展的观点”发展普遍性和实质;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矛盾观”矛盾对立统一;矛盾普遍性;矛盾特殊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创新观”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创新作用;发展实质3、微观角度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的方法;发展普遍性和实质;发展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发展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矛盾对立统一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特殊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创新作用四、历史唯物主义1、宏观角度1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基本规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生价值;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2单元标题: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2、中观角度课题: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历史观;实现人生的价值人生价值观;群众观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最高标准3、微观角度单独考查其中某个原理导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三个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历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部分;★哲学主观题综合角度设问具体原理见后1. 请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分析1-312. 请运用辩证唯物论的原理分析1-93. 请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10-124. 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原理分析13-315. 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原理分析13-186. 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原理分析19-217. 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原理分析22-288. 请运用矛盾分析法的相关知识分析22-289. 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创新观原理分析29-3110. 请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知识分析=唯物论+认识论11. 请运用“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的知识分析=唯物辩证法12. 请运用“探究世界的本质”的知识分析=辩证唯物论的原理2、3、4、513. 请运用“把握思维的奥妙”的知识分析=辩证唯物论的原理614. 请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知识分析=认识论15. 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的知识分析=联系+发展16. 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知识分析=矛盾观17. 请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分析1-1018. 请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原理分析1-419. 请运用历史唯物主义人生观价值观的原理分析5-1020. 请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分析=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哲学主观题答题模板1.如何运用唯物论的知识分析问题→唯物论常用的观点⑴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⑵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对阻碍事物的发展;要求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⑶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⑷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条件,要求我们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另外应注意的观点⑴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⑵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⑶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2.如何运用认识论的知识分析问题→认识论常用的观点⑴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⑵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人们的实践起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阻碍作用;⑶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另外应注意的观点⑴实践的基本特征: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⑵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3.如何运用真理的知识分析问题⑴真理是客观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具有绝对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⑵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⑶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⑷真理与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真理总是在与谬误的斗争中向前发展的,注意:二者之间有着严格的界限;二者相互依存,互为前提,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⑸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注意:任何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真理是客观的,即真理是绝对的,具有绝对性;真理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即真理是相对的,具有相对性;4.如何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⑴联系具有普遍性;⑵联系具有客观性;⑶联系具有多样性和条件性;⑷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⑸整体和部分的关系;⑹系统优化的方法;5.如何运用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⑴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要求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⑵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⑶事物发展的途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⑷事物发展的状态——量变与质变;6.如何运用矛盾的观点或矛盾分析法分析问题矛盾的观点主要包括⑴矛盾即对立统一特殊: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法⑴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⑵矛盾的普遍性-法⑴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⑶矛盾的特殊性-法⑵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⑷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法⑶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⑸主次矛盾辩证关系-法⑷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⑹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法⑷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7.如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历史唯物主义常用的观点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⑵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②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错误的价值观具有消极的导向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⑶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另外应注意的观点⑴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把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⑷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阶级性和主体差异性的特点;8.如何运用人生价值的知识分析问题⑴人生价值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另一方面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⑵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⑶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应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⑷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①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要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②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奉献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③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要努力创造主观条件: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④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立场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马克思主义哲学具体原理一、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9、认识论3、唯物辩证法19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物质和意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共8条原理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方法论: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2.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原理内容: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和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暂时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4.人与规律的关系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5.物质决定意识方法论: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6.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内容:⑴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⑵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也即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方法论:要求要重视意识的作用、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7.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5+原理6原理内容:⑴物质决定意识;⑵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方法论:要求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8.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和普遍的,尊重客观规律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方法论: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9.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⑴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⑵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⑶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⑷从辩证法角度:认识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把握变化的客观实际;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一分为二地对待客观实际;第二部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包括实践观和真理观共3条原理10.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内容: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意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⑵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会把实践引向歧途;;方法论:要求既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又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特别是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11.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和有条件的原理内容: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客观的、具体的和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2.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原理内容:⑴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⑵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⑶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方法论: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检验和发展真理;第三部分:唯物辩证法联系6+发展3+矛盾7+创新3共19条原理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Ⅰ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6条原理1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内容:联系具有普遍性,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方法论: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14.联系具有客观性原理内容: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无论是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方法论: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15.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原理内容: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16.联系具有多样性和条件性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方法论: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分析事物之间联系的条件性;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实例: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某人在社会上可扮演学生、教师、消费者等不同角色;17⑴.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合原理内容:⑴整体和部分相互区别:①含义不同;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②地位、作用和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⑵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①相互依赖;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部分;②相互影响;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方法论:要求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17⑵.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分①整体影响部分原理:整体与部分相互区别,相互影响,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方法论:要求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②部分影响整体原理:整体与部分相互区别,相互影响,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影响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方法论:要求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18.系统和要素的辩证关系原理内容: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方法论: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要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Ⅱ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3条原理19.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或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内容: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方法论: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20.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方法论: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识别关键词:某事物成长经历艰辛困苦的过程,最终取得了胜利或成功╱在挫折中前进╱前途光明,道路曲折╱前进中遇到困难与挫折╱严峻挑战╱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21.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或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原理内容: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相互作用、循环往复的结果;方法论:要求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坚持适度原则;Ⅲ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7条原理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要坚持矛盾分析方法;包括: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对应原理22和23;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应原理24;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对应原理26和27;坚持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对应原理25;22.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或矛盾的观点原理内容:⑴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⑵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⑶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矛盾的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方法论:要求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或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小贴士:答题时主要运用下列表述;三种情况:⑴矛盾即对立又统一要求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⑵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求积极创造条件向有利方向转化;⑶矛盾的观点要求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22⑵特殊原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可单独使用实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吃一堑,长一智;居安思危;23.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内容: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方法论:要求⑴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⑵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点论、两分法;24.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内容: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三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方法论:要求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2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内容: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在矛盾普遍性指导下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又要在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不断实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方法论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26⑴.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合原理内容: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既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26⑵.抓主要矛盾的原理――分原理内容: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方法论:要求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实例:好钢用在刀刃上;牵牛要牵牛鼻子;“弹钢琴”的方法;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27⑴.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合原理内容: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要求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看问题要全面,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又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即支流,要看到次要方面对主要方面的影响;27⑵.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原理――分原理内容: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方法论:看问题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流;实例: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个指头与九个指头的关系;防微杜渐;。
怎样区分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
怎样区分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黎清颂发布时间: 2009-12-17 19:21:40一、区别唯物论:主要揭示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着重说明世界的物质性、客观性。
辩证法:主要揭示世界的状态"怎么样",着重说明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发展及其规律性。
它包括两个总特征(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三大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唯物论与辩证法都是从外部世界角度分析人应当怎样处理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反映的是客观世界的最一般的规律。
认识论:是从人的角度提出人应该怎样处理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反映的是人的认识领域的规律。
二、联系辩证唯物主义把唯物论和辩证法统一起来,又把辩证法和唯物论贯穿于认识领域,使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因此,辩证唯物主义就成为唯一完整的、科学的哲学体系。
唯物论:又叫辩证的唯物论,它在解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时也贯穿着辩证法,不仅指出物质决定意识,也指出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因此,唯物论离不开辩证法。
辩证法:又叫唯物的辩证法。
它在解释世界状态"怎么样"时,是从唯物论原则出发的,始终贯穿着唯物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讲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其主体都是物质世界;在讲联系时,强调"联系是普遍的,又是客观的",这便强调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即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是以世界的物质性为前提的。
因此,辩证法也离不开唯物论。
坚持唯物论与坚持辩证法是有机统一的。
坚持唯物论是坚持辩证法的基础,只有在承认世界是物质的前提下去研究世界的状态,才是唯物的辩证法。
坚持辩证法是坚持唯物论的基本要求,只有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才能真正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认识论:又叫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
首先,它把实践引入认识论,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产生、发展的,这就坚持了唯物论。
什么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认识论和方法论
什么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认识论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认识论和方法论包括对事物的辩证看待、对矛盾的辩证分析、对发展的辩证理解和对实践的辩证认识等。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对事物的辩证看待。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复杂多样的,都是由矛盾相互作用而发展变化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矛盾的斗争推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对事物的辩证看待要求我们不能片面地看待事物,而是要全面、客观地看待事物,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对矛盾的辩证分析。
矛盾是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体,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没有任何事物是没有矛盾的。
对矛盾的辩证分析要求我们要认识事物内部的矛盾关系,抓住事物发展的矛盾矛盾特点,找出事物发展的矛盾矛盾点,以便为事物的发展提供正确的方向和措施。
第三,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对发展的辩证理解。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事物的发展是渐进的、连续的,同时也是突变的、离散的。
对发展的辩证理解要求我们要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把握事物发展的趋势,预测事物发展的方向,为事物的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对实践的辩证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的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对实践的辩证认识要求我们要不断地实践、总结经验,通过实践来验证和调整理论,不断完善和发展理论。
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认识论和方法论是对事物的辩证看待、对矛盾的辩证分析、对发展的辩证理解和对实践的辩证认识。
这些认识论和方法论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贡献,也是我们进行思考和实践的重要依据。
我们要不断学习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哲学常识高考考点整理: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哲学常识高考考点整理: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哲学常识高考考点1:主观能动性1.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①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突出地表现为我们通常说的“想”。
②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即通常我们所说的“做”。
③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即通常所说的决心、意志、干劲等。
2.人们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有所建树,就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①事物的本质与规律隐藏于现象之中,人们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和规律。
②事物不会自动满足人的需要,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利用规律和条件,才能改造世界,创造美好的生活。
③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必然会遇到种种困难,挫折,甚至暂时的失败,这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决心、意志和毅力去克服困难,战胜挫折。
3.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是随心所欲的,要受到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又要受到人们已经形成的观念、能力、方法和身心健康等主观因素的制约,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从客观条件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并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包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处理好规律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①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人们要按规律办事,首先要了解规律、懂得规律,还必须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具体地把握规律,这都要求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
人们要按规律办事,还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这也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主观能动性要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
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取决于对规律的掌握程度。
只有尊重客观规律,主观能动性才能得到充分的、正确的发挥。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辩证唯物主义与认识论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与认识论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观点,提出认识论问题,即认识是怎样产生,怎样发展,怎样得到真理。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关于世界根本性质的两种对立态度,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们在认识事物时,是通过感觉、思维等认识能力,主动地对客观世界进行反映、理解、把握,认识过程是一个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认识活动主要表现为实践活动,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唯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认识事物的实质和规律,也就是通过认识所形成的观念或理论,可以通过实践去验证。
因此,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论是世界观的再现,世界观决定认识论、方法论,而认识论又反作用于世界观。
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实践对于认识的重要性,认为通过实践活动,人们能够积累经验,发展认识能力,不断提高对世界的认识水平。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认识活动的基础,只有通过实践,人们的认识才能更加深入、更加透彻。
辩证唯物主义与认识论的关系还体现在对认识过程的分析上。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感觉、思维、记忆、想象、理解等多种心理活动。
认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人们在实践活动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提高认识能力,实现对世界的更好认识。
总的来说,辩证唯物主义与认识论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唯物主义强调认识的客观性,通过实践来揭示客观世界的真相;辩证法则认为认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不断的思考,人们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
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和相互作用,推动着人类认识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三个基本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三个基本观点’三大规律::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包含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事物的运动发展在于自身的矛盾运动,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一般和个别)统一于客观事实。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它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之中,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产生新质,然后,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
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必要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形态。
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的肯定和否定两方面矛盾斗争的结果,是事物自我发展的过程,但是否定并不是全盘抛弃,而是“扬弃”,是克服和保留的统一。
新事物否定旧事物然后被更新的事物否定,一切事物都是如此“螺旋式”向前发展。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即事物的发展表现为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五大范畴:是对事物最普遍的辩证关系的概括和反映,是辩证思维的逻辑形式,它们从不同侧面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必须通过形式表现,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内容和形式存在于统一体中,不可分割。
本质和现象是揭示客观事物内部联系和外在表现之间相互关系的范畴,二者既对立又统一。
现象是外在的、个别的、具体的、片面的、丰富的、生动的,而本质则是内在的、一般的、深沉的、单纯的。
但是二者又是统一的,没有脱离本质的现象也没有脱离现象的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露和表现,现象背后隐藏着事物的本质,二者不可分割。
对立表现在:在特定的界限和范围内,原因和结果具有确定的界限和先后次序,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既不能混淆也不能颠倒。
它们的统一表现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谈谈你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认识
谈谈你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认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也叫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人类认识的来源、能力、形式、过程和真理的科学认识理论。
它首先是可知论。
认为客观物质世界是可知的。
人们不仅可以认识物质世界的现象,还可以通过现象认识其本质。
人类的认知能力是无限的。
世界上只有未知的东西,没有不可知的东西,从而与不可知论划清界限。
其基本前提是反映论。
认为物质世界不是按照人的主观意志独立存在的,人的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功能,是物质世界的反映。
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和从思想、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划清了界限。
它是实践论。
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源泉、动力、目的和检验认识真理的唯一标准。
它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强调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能动的辩证发展过程。
认识的辩证法表现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上。
认识来源于实践,然后又转向指导和服务于实践。
在表达的过程中,人对世界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反复的、无限深化的过程。
以上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又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总体概括。
我们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认识运动路线:认识源于实践,第一次飞跃产生感性认识,然后飞跃为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回归实践,指导实践,完成一个循环。
这个循环是螺旋上升的趋势,不是简单的回到过去,而是在前一个基础上的提升。
《实践论》即是对辩证唯物认识论的补充说明,教员一生能把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发挥好,离不开他坚持一切从实际从“实践”出发,他一生读万卷书,但是他的每一战都无法在书本上找到原型,一切都是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什么地点,适合用什么战术,面对不同的敌人该用什么战术,遇到特殊情况,该如何应对,这一切都没有固定的形式,四个字叫“随机应变”。
一个字叫“变”。
要做到随机应变,必须注重实践的重要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
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一、辩证的唯物论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历史形态.唯心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及主要形态.旧唯物主义的成就和缺陷.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3.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的主观映象,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意识的能动性及其主要表现.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途径和条件.二、唯物的辩证法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从普遍联系的总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功能.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规律是客观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本质和现象、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的辩证关系.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形而上学.2.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的含义.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3.量变质变规律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一切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质、量、度.掌握适度原则的重要意义.量变和质变的含义及其基本形式.量变和质变的相互关系.4.否定之否定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辩证的否定观和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否定之否定.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三、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1.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实践的含义和基本形式.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基本含义及其相互关系.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以及认识的目的.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2.认识的辩证运动认识的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及其辩证关系.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认识辩证运动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群众路线的重要哲学基础.3.辩证思维方法辩证思维的实质和意义.辩证思维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逻辑和历史的统一.4.认识的真理性和检验真理的标准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真理问题上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真理是具体的.真理和价值的关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检验与逻辑证明的关系.5.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一致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历程.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思想路线是实际工作中的认识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四、历史唯物论1.社会的本质、结构和社会形态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历史的钥匙.自然环境和人口是人类历史的自然前提,使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环境、人口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人类社会是一个由社会物质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意识结构构成的复杂的有机整体.社会经济结构即一定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的要素和构成.生产关系的构成和类型.所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生产关系与阶级关系.社会政治结构是指一定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及其结合方式.国家政权是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国体和政体及其相互关系.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和基本职能.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实质及其两重性.社会意识结构是是由各种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按一定关系和方式组成的有机系统.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形态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社会的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形态范畴的方法论意义.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3.社会发展的动力与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一切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标准及其意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代新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和巨大的推动作用.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阶级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环节.改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有效途径,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改革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4.人与社会发展社会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社会历史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社会规律的客观性.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是客观规律性同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社会历史观上的唯意志论和宿命论.人民群众是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变革社会制度、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的重要表现.人的价值及其实现.衡量人的价值的尺度.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群众、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树立集体主义观点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
哲学与文化中哲学原理方法论总结
哲学与文化中哲学原理方法论总结一、辩证唯物主义(第2、3、4课)(一)辩证唯物论【唯物论】(物质观、意识观、规律观,共9条原理)(第2课)1.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方法论: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即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要重视意识的作用、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2)4.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一切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
5.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方法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6.世界的物质性:(自然界本质上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是物质的,人的意识根源于物质。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要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坚定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
7.自然界物质性: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方法论: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8.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方法论:要坚持物质和运动相结合的观点,反对脱离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脱离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9.怎样做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①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特征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特征1.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或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
认识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2. 对认识的本质的规定的理解:首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认识既不是“生而知之”、主观自生,也不是直接来源于客体,而是通过主体能动地改造客体的实践活动中获得。
正如恩格斯所说:“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
其次,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原则,认识是对客体的反映或摹写,即认识是以客体为原型的,认识一定含有反映或摹写客体的内容。
第三,认识对客体的反映是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包括一定的选择性、重构性,而不是简单的、直接的摹写。
在认识活动中反映和创造不可分,反映是有选择有重构的反映,即在创造性过程中实现的。
创造是在反映基础上的有根据的创造,是受反映对象的客观本性制约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认识本质的规定与理解,同唯心主义观点、不可知论观点、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划清了界限意义是,认识反作用于实践(1)这是由实践的本性决定的,实践是能动的、受意识支配的,这决定实践不能离开认识的指导。
(2)这是由认识的特性决定的,认识的活动及其成果具有相对独立性,它一经形成,便能反作用于实践。
(3)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基本的有两种情况:一是先进的、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能使实践达到预期的效果,促进人类世界的进步与发展;二是落后的、错误的认识指导实践,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甚至破坏的作用,破坏人类世界的进步与发展。
(4)认识反作用于实践还表现在许多方面:指导主体自觉地按照规律去从事实践活动;对实践活动作出预测和规划;使主体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及时调整实践活动并选择实现目的的最佳行为方式;使主体依据自我认识(对主体自身的认识)自觉进行实践活动以适应主体改造客体的需要。
(5)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充分体现在作为认识的高级形式的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上。
认识论的主要问题及要点
认识论的主要问题及要点:一、认识的主体与客体的含义、特点、形式、关系?答:(一)认识的主体与客体的含义1、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并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
2、客体是指进入认识主体的实践和认识范围的对象(或客观物质世界)。
(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的特点1、主体的特征:A.自然性B.社会性C.意识性D.实践性2、客体的特征A.客观性:是指任何客体的存在都是不以主体意识为转移的。
B.对象性:是指客体和主体相联系,使客体首先成为主体的实践对象,进而成为主体认识、改造和目的的所指的对象C.社会历史性:客体随着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发展,它的内容、范围和层次不断扩展的变动性。
(三)认识的主体与客体的形式1、主体的形式:A.个人主体B.集团主体又称群体主体C.社会主体2、客体的形式A.自然客体B.社会客体C.精神客体(四)认识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通过实践建立起来的,实践把二者联系起来、统一起来,又区别开来。
1、实践关系:即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改造和被改造关系。
2、认识关系:即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反映和被反映关系。
3、价值关系:即是客体对主体的利益关系或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价值关系。
4、审美关系:是指主体在实践活动中与客体之间发生的一种超功利的精神愉悦的关系。
二者有本质区别,认识主体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从事实践活动的人。
认识客体是进入人的实践活动领域并与主体相联系的,人的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二、在认识的本质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以往旧哲学认识论有何区别?为什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又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唯物主义哲学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的两大特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的两大特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的两大特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是真理认识的基础和核心,它具有两
大特点:一是认识论的历史性,二是实践论的客观性。
一是认识论的历史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人在实践中运用自身才能探索、理解和转化物质世界的活动过程。
它是人和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个整体,也是多智慧综合体的产物。
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以不断的变化过程中形成的。
它表达了人们思维的变化趋势和历史发展的规律。
第二是实践论的客观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指人们依据物质客观的存
在的现实世界、用自身认识活动来改造物质世界的行为过程。
它是物质世界与人认识活动之间的一种相互联系,是客观实在和主观思维一体的综合体。
实践是落实认识真理的唯一途径,是人们了解自身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的唯一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实践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的有机统一,在实践中,它
既能体现真实存在的客观性,又能准确反映主观性的辩识观念和思想体系。
科学的认识论必须保持这种机构统一和功能统一,才能得到更多的科学知识和真理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特点
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 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
----马克思
眼睛 课发堂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现结美的
1
一、认识的本质: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特点:反映性、能动性与创造性
3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与其他哲学派别的区别
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特点
2、能动性、创造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门前一棵树, 两朵大丫杈。 春至苔为叶, 冬来雪是花。
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主体
客体
主体
实践
客体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一种直观、消 极、被动的反映论 它的根本缺陷 (1)脱离实践考察认识 (2)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本性
欢迎进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堂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王强芬
视频导入
视频\秀才做梦.MPG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特点
1、反映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辞海》:反映是指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 起的模写。
前苏联的《简明哲学辞典》:反映是人对于自然界 的现实事物和现实过程的复写。
Thank You
欢迎批评指正!
王强芬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唯物主义反映论
物
感觉和思想
唯心主义先验论
承认理论是模写、是客观存在的近似的复写, 这 就是唯物主义。
-----列宁《列宁全集》第14 卷, 第 128页
承认认识的反映性,也就坚持了认识的客观性
费尔巴哈(Feuerbach)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特点
2、能动性、创造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门前一棵树, 两朵大丫杈。 春至苔为叶, 冬来雪是花。
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主体
客体
主体
实践
客体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一种直观、消 极、被动的反映论 它的根本缺陷 (1)脱离实践考察认识 (2)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本性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唯物主义反映论
物
感觉和思想
唯心主义先验论
承认理论是模写、是客观存在的近似的复写, 这 就是唯物主义。
-----列宁《列宁全集》第14 卷, 第 128页
承认认识的反映性,也就坚持了认识的客观性
费尔巴哈(Feuerbach)
如果上帝的观念是鸟类 创造的,那么,上帝一 定是长着羽毛的动物, 假若牛能绘画,那么, 画出来的上帝一定是一 头牛。
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 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
----马克思
眼睛 课发堂小现结美的
1
一、认识的本质: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特点:反映性、能动性与创造性
3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与其他哲学派别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一种能动革命 的反映论 它的特点 (1)把实践引入认识论 (2)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论
再认识 再实践
பைடு நூலகம்
循环往复以至 无穷
第二次飞跃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实践
第一次飞跃
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特点
3、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主体
实践
客体
3 4
欢迎进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堂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王强芬
视频导入
视频\秀才做梦.MPG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特点
1、反映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辞海》:反映是指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 起的模写。
前苏联的《简明哲学辞典》:反映是人对于自然界 的现实事物和现实过程的复写。
Thank You
欢迎批评指正!
王强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