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论和认识论哲学原理归纳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归纳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归纳唯物论原理: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辩证唯物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2、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 辩证唯物论A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B 、意识具有能动性,它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又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人能能动的认识世界〔表现为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和改造世界〔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表现为: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开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开展起阻碍作用。
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表现为:高昂的精神,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力量,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整个原理的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
3、规律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 辩证唯物论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都有其规律〕、客观的〔表现为: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改造和改变;有不可抗拒性,违背规律要遭受惩罚;但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
人可以在认识合把握规律的根底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合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4、怎样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结合〕A、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B、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C、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
既要反对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原理: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A实践是认识的根底。
哲学主要原理归纳

哲学主要原理归纳一、辩证唯物论(唯物论)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原理内容】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从主观出发,反对“上帝创世说”。
2、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原理内容】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原理【原理内容】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的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①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不仅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且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①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
②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5、物质和运动相互关系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和运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方法论】我们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注意:离开物质谈运动------唯心主义离开运动谈物质----------形而上学6、运动和静止相互关系原理【原理内容】: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还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唯物论 辩证法 认识论 人生观的原理

唯物论1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方法论: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必须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应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②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3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一方面,客观规律性始终制约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尊重客观规律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法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反对:夸大主观能动性-——唯心主义否认主观能动性——形而上学辩证法㈠联系的观点(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可变性、多样性)1 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的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事物的联系还具有客观性方法论:这原理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反对孤立的观点2 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①唯物辩证法认为,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和要素的关系中,整体或系统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部分从属于整体方法论:所以在一切活动中,要求我们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从整体出发,选择最佳行动方案,实现整体或系统的最优目标②部分也制约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整体和部分存在着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关系方法论:所以要达到整体的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的理想结果,就必须在强调局部要服从整体的前提下,十分重视搞好局部,以便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3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原因和结果是辩证统一的,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㈡发展的观点(规律性、原因、状态、趋势)1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方法论: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反对僵化的、静止的观点2 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有规律的,规律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是人们能够认识并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做到按规律办事。
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
识论的基本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思想源头的一种哲学思想,它主
要围绕以下几个基本原理进行展开:
一、世界是发展的
回顾过去,可以发现,物质客观世界一直在发生变化,任何事物在发
展过程中都无法保持永恒不变的状态。
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思想就是
通过观察相互关联的矛盾冲突推演出,客观世界一直在发展变化。
二、世界是矛盾的
一切现象,包括每个个体状态及其交互关系,在其本质上都存在着矛
盾和内在冲突。
辩证唯物主义主张“矛盾规律”,认为人们在认识客观
世界的过程中,运用的根本途径是克服客观世界本身的矛盾。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社会现实是由个体的认识活动构成的,个
体的认识活动可以通过社会实践形式,直接连接客观世界,进而了解
客观世界的内在规律。
它是辩证法的唯物基础,强调必须带有对现实
采取解决实践难题的意识,才能得出实践合理、具有实际意义的结果。
四、唯物论
唯物论指的是关于客观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固定看法。
唯物论认为,客观世界是根据客观物质组成和发展而成的,而物质世界自身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物质本身就能解释世界的特征,解释世界的开放性和创造性,以及变化的本质。
五、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是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的核心方法论,它希望能够把“事物存在的内在规律”与“外部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深入地研究客观世界的本质,把握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
它主张要反复思考和分析自身的体验和感觉,来改变自己的实践,从而有效地改变现实。
哲学4567课唯物论认识论联系观原理复习

• 一、自然界物质性原理(辨证唯物论)
• 1、【世界观内容】自然界的事物都是统一的 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 是客观的。
• 2、【方法论要求】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 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人 们在利用、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顺 应、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 七、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辨证唯物论)
• 【世界观内容】⑴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 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 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 造,也不能被消灭、改变。
•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 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 的规律。
• 2、【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自 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 3、【错误倾向】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 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 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 4、【应用范围】说明为什么要树立求真 务实的精神;重视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 艰苦奋斗作风(弘扬载人航天精神、抗 洪精神等);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 发展观;坚持“八荣八耻”的荣辱观; 加强“诚信”;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必 须提高创新意识,落实建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等。
• 2、【方法论要求】既要承认事物的绝对运动, 又要看到事物在运动中存在着相对静止,坚 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既要反对只 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又要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 相对主义和诡辩轮。
• 四、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辨证唯物论)
• 1、【世界观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 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的意识 是社会的产物。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 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马原必背知识点归纳

马原必背知识点归纳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1.唯物论的认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坚持唯物主义认识论,即认为人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2.辩证法的认识论基础: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基础,它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发展的规律,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调整和修正对世界的认识,实现人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致性。
4.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认为物质条件决定社会意识和社会制度。
它强调社会形态的变革和社会发展的规律。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和表现。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一定的反作用。
社会意识可以通过改变人们的观念、思想和行为,间接地影响社会存在的发展和变化。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力是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用来改造自然和满足人民物质生活需要的物质和技术力量。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活动中相互关系的总和。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矛盾,这种矛盾推动了社会形态的发展和变革。
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经济基础是社会存在的基础,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包括政治、法律、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经济基础的变革会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上层建筑的变革又会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三、阶级斗争与社会革命1.阶级的基本矛盾和阶级斗争:阶级是社会存在中的一个重要矛盾。
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2.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专政,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路径是通过武装斗争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实现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汇总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汇总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种方法、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发展3大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4种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三、认识论(3个核心、3大规律)3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3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四、历史观(2个核心、1大规律、1个基本问题)2个核心:社会、人2大规律:社会发展规律1个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大概念(一)物质物质是指由物质具体形态中抽象概括出的一种共性——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性。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首先要确立的是它的客观实在性,也就是说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于意识存在可以独立存在。
同时它又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二)意识(1)意识产生的充分条件:人脑。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2)决定条件:社会实践(语言促进)。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3)意识的本质: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特有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印象,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马克思:“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并反作用于物质。
2大原理(一)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这是马克思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
包含三点内容:1、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的本源只有一个。
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不是某种“始基”的物体。
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

唯物论部分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原理内容]辨正唯物论认为,世界是客现存在的物质世界(表现: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也是客观的),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 (1)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
(2)还要求人们在实践中必须要首先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顺应目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2、意识的反作用原理[原理内容]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理事物,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思。
3、物质和意识辨证关系的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决定童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怍用。
[方法论]我们要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既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反对割裂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4、规律客观性原理:[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抗拒的。
[方法论]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
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主观主义。
5、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的原理[原理内容] (1)尊重规律,接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
(2)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3)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人们办事情的过程,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而要把事情办好,就必须尊重客理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理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辩证法部分(联系5、发展4、矛盾6、创新2) (共16条原理)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运动和静止相互关系原理 、 世界观: 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世界观: 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 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动中有静、 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 动,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 统一。 统一。 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用运动、变化、 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用运动、变化、发 展的观点看问题, 展的观点看问题,还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 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关于真理的有关知识 、 真理的含义: ⑴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准主观同客观相 符合的哲学范畴, 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 规律的正确反映。 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 观性。 观性。 (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3、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 上升性 、认识具有反复性 无限性 无限性,上升性 世界观:⑴认识的反复性: 世界观 ⑴认识的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 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 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在 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认识的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⑵认识的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 ⑶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 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认识和发现真理, 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 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 世界观: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 世界观: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 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 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对实践 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对实践 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 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 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 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 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方法论: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 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 践相结合的原则。反对教条主义, 践相结合的原则。反对教条主义,反对思想僵 化
5、物质和运动相互关系原理 、 世界观:物质和运动是密切联系、 世界观:物质和运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 割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割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 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 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方法论:我们要用运动、变化、 方法论:我们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 光看问题, 光看问题,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 义和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错误观点。 义和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错误观点。
(辩证)唯物论道理
1、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 世界观:物质决定意识, 世界观: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 的反映。 的反映。 方法论: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 方法论: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世界观: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世界观 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意识可以能 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动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动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正确意识对事物 发展起促进作用。 发展起促进作用。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 自觉树 方法论 这就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树 这就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 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3、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 世界观:物质决定意识, 世界观: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 能动作用。意识可以能动地认识世界、 能动作用。意识可以能动地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 改造世界。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 作用。 作用。 方法论: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充 方法论: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充 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树立正确意识。 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树立正确意识。
(辩证)唯物论道理
4、规律客观性原理 、 世界观: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 世界观: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 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既 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人们既 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改变或消灭规律, 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改变或消灭规律,但人们 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方法论:要尊重(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方法论:要尊重(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
4、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关系原理 、 世界观: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世界观: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 有客观性。人的意识有能动性, 有客观性。人的意识有能动性,能认识 和利用规律。 尊重客观规律离不开发挥 和利用规律。(尊重客观规律离不开发挥 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 主观能动性 发挥 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 观规律为前提和基础) 观规律为前提和基础 方法论:要尊重(遵循)规律, 方法论:要尊重(遵循)规律,按客观 规律办事,实事求是。观规律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