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

合集下载

唯物论、辩证法与认识论三者的关系.doc

唯物论、辩证法与认识论三者的关系.doc

唯物论、辩证法与认识论三者的关系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三者之间的关系罗先树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一般又分为辩证的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三个部分。

学习哲学常识,不仅要明确这三个部分各自的知识范围,更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三个部分之间的辩证关系,从整体上来把握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内涵。

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研究对象是统一的,即都是客观世界,只不过二者研究的角度不同。

唯物论说明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辩证法则进一步回答客观世界“怎么样”,处于什么样的状态,二者相互渗透,不可分割。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解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时贯穿着辩证法思想。

它把物质世界看作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充满着矛盾的统一整体和无限发展的过程;它在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同时,又充分肯定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是辩证的唯物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在解释客观世界“怎么样”的问题时,是从唯物论原则出发的,是建立在“物质决定意识”这一基础上的。

它把辩证法的规律首先看作是客观世界所固有的规律,把思维规律看作是外部世界的规律在人脑中的反映;它认为辩证法不外是人们从客观物质世界中高度抽象出来的、能从根本上反映事物固有的内在和本质联系的方法,而不是人的头脑臆想的产物。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是唯物的辩证法。

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来源、本质、内容、作用和发展规律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到思想”的路线,是建立在物质决定意识这一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的。

坚持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也就是坚持了物质第一、意识第二的唯物主义原则;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又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它坚持并贯穿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科学正确地解决了主体与客体、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揭示了认识发展的过程、本质与规律,为人们提供了探索真理的正确途径。

同时,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最科学、最本质、最抽象的反映,是人们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这种正确认识的来源是实践,并且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而且也必然要服从认识的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两大部分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两大部分的内容
3、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实质和社会作用上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义是统一的。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灵魂,是史学研究的理论根据和基本方法。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是历史思维能力,其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应用水平的把握。正如当代史学家何兹全所说:其"仍然是最先进的历史科学的理论。"高考《考试大纲》中"史论结合"的基本要求即体现了这一宗旨,要求学生在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时,既不能缺乏理论应用,也不能将史实与理论游离,或将理论"标签化",而应当在正确理论指导下,对有关史实进行科学分析。
(7)内容与形式
内容是事物内部各种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是事物内部各种要素的结构或外部表现方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有什么样的内容,就会有什么样与之相适应的形式;内容的发展决定着形式迟早要发生变化。形式对内容又有巨大的反作用,当形式适合内容时,可以促进内容的发展;当形式不适合内容时,就阻碍内容的发展。第一,内容和形式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无内容的形式或无形式的内容都是不存在的,任何事物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如手工作坊这一经济形式对应的内容是手工作坊主剥削帮工、学徒,体现了封建剥削关系,而与手工工场这一经济形式对应的内容是手工工场主剥削雇佣工人,体现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第二,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区,同一历史内容往往可以有多种形式加以表现,这正说明了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如同样在农村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农业资本家,在英、德、美、日却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英国是新贵族,德国是容克地主,美国是种植园主,日本是新兴地主。第三,历史上有许多形式相同、内容不同的历史现象。如中国近代史上两次国共合作形式是相同的,而内容是不同的。1924-1927年的合作是党内合作,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建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共同对付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1937~1945年的合作是党外合作,建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对付日本帝国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一、辩证唯物论1、宏观角度(1)(辩证)唯物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作用;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2)单元标题和课题:(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探索世界的本质;把握思维的奥妙)2、中观角度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意识的(能动)作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3、微观角度意识的特点(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物质与运动关系;运动与静止关系等二、唯物辩证的认识论1、宏观角度(1)(唯物辩证的)认识论:(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真理三性;认识三性)(2)单元标题和课题:(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求索真理的历程)2、中观角度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3、微观角度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三性;认识三性三、唯物辩证法1、宏观角度(1)(唯物)辩证法: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创新观(2)单元标题、课题等: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发展);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观);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2、中观角度“普遍联系的观点”(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永恒发展的观点”(发展普遍性和实质;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矛盾观”(矛盾对立统一;矛盾普遍性;矛盾特殊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创新观”(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创新作用;发展实质)3、微观角度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的方法;发展普遍性和实质;发展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发展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矛盾对立统一(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特殊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创新作用四、历史唯物主义1、宏观角度(1)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基本规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生价值;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2)单元标题: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2、中观角度课题: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历史观);实现人生的价值(人生价值观);群众观(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最高标准)3、微观角度单独考查其中某个原理导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三个部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都有什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都有什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都有什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史观。

任何学科的发展都应当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思想,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任何活动中都应当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原理。

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基础的各个时代的生产关系,尤其是着重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创立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其前身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

3.科学社会主义其前身是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唯物史观的发现,使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成为可能。

剩余价值的发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性质及其运动规律。

这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它的任务是研究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历史条件以及这一事业本身的性质。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社会主义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Marxism)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简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覆盖了马克思本人关于未来社会形态——科学社会主义的全部观点和全部学说。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含两个组成部分,即为现代唯物主义和现代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包含两部分内容,科学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即政权理论部分),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包含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内容,科学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结构设计;第二部分内容,科学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运行原理设计。

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

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

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基石。

下面将分别对这四个概念进行详细阐述。

一、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理论,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之一。

辩证唯物论主张世界的存在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根本形式。

它认为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要素,其他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运动和变化形式。

辩证唯物论还强调了世界的辩证性和运动性,认为世界的发展变化是由于物质的内在矛盾和斗争。

辩证唯物论还提出了“物质决定意识”和“实践第一”的原则,强调社会实践对于认识发展的决定作用,也强调了思维对实践的反作用。

二、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辩证唯物论的方法论基础。

它来源于古代哲学家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并被马克思和恩格斯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种认识和研究方法。

唯物辩证法主要包括辩证发展观、矛盾法则、转化法则和否定之否定法则。

它认为事物的发展和变化是由于内部的矛盾和斗争,通过矛盾的斗争,事物不断发展,并最终实现更高的形态。

唯物辩证法强调了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强调了事物的联系和互动,辩证地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三、认识论认识论是研究人类的认识能力和认识过程的哲学学科。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的决定作用,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是通过实践不断发展和提高的。

认识论还讨论了关于真理、错误、观念、概念等问题,认为真理是客观的反映,观念是对客观事物的思维形式。

认识论也涉及到主观和客观的关系,强调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四、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的具体应用。

它强调历史是由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化而形成的,社会的发展是物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过程。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于经济的矛盾和阶级斗争的推动,不同社会形态之间的转变和演进是由于社会矛盾的解决和斗争的结果。

唯物史观对历史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解释,为人们认识和改造历史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知识汇编: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知识汇编: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知识汇编: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中逐步形成的一套关于自然、社会、思维之间关系的哲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石。

其核心包括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等方面的知识。

一、唯物论: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哲学原则之一,认为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是人类认识的对象,人的意识、思维、感情等都是物质的产物。

唯物论反对唯心主义,强调物质客观性和决定论。

二、辩证法:辩证法是唯物论的基本方法之一,认为矛盾是客观存在的,是万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统一是发展的根本规律。

辩证法要求我们从矛盾中去认识事物的发展变化,通过分析矛盾、发现矛盾、解决矛盾来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

三、认识论:认识论是哲学的重要分支,是研究人类认识和认识活动的一门科学。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反对唯心主义、主观主义的认识观点。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提出了“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识论三段论。

四、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观点之一,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和矛盾决定的。

唯物史观强调社会是经济利益和阶级斗争的产物,任何社会现象的发生、演变、消亡都要从这个角度来分析。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认识世界、探讨人类的根本问题的哲学思想,它形成了严密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对人类思想、文化、社会和历史的深刻理解和阐释具有重要意义。

五、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哲学界中,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为代表的两种基本哲学观念决定了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其中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人的思维活动和资料享受都是物质世界的产物,物质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础。

而唯心主义的则认为意识是主要存在的,物质只是一种对意识的表现。

与这种哲学观念相对应,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社会实践及其产物也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

唯物主义的社会实践强调解放人的生产力,使人们能够更好地控制自然界,进而推进生产、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

哲学基础——唯物论、辩证法与认识论三者的关系

哲学基础——唯物论、辩证法与认识论三者的关系

唯物论、辩证法与认识论三者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一般又分为辩证的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三个部分。

学习哲学常识,不仅要明确这三个部分各自的知识范围,更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三个部分之间的辩证关系,从整体上来把握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内涵。

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研究对象是统一的,即都是客观世界,只不过二者研究的角度不同。

唯物论说明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辩证法则进一步回答客观世界“怎么样”,处于什么样的状态,二者相互渗透,不可分割。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解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时贯穿着辩证法思想。

它把物质世界看作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充满着矛盾的统一整体和无限发展的过程;它在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同时,又充分肯定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是辩证的唯物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在解释客观世界“怎么样”的问题时,是从唯物论原则出发的,是建立在“物质决定意识”这一基础上的。

它把辩证法的规律首先看作是客观世界所固有的规律,把思维规律看作是外部世界的规律在人脑中的反映;它认为辩证法不外是人们从客观物质世界中高度抽象出来的、能从根本上反映事物固有的内在和本质联系的方法,而不是人的头脑臆想的产物。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是唯物的辩证法。

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来源、本质、内容、作用和发展规律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到思想”的路线,是建立在物质决定意识这一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的。

坚持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也就是坚持了物质第一、意识第二的唯物主义原则;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又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它坚持并贯穿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科学正确地解决了主体与客体、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揭示了认识发展的过程、本质与规律,为人们提供了探索真理的正确途径。

同时,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最科学、最本质、最抽象的反映,是人们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这种正确认识的来源是实践,并且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而且也必然要服从认识的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分类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分类

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包括: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

历史唯物主义包括:人生观,价值观,群众观,社会存在和社会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分类: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研究世界的本质)包括: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2.客观规律办事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3.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第二部分:认识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动力,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真理是客观的,有条件性和具体性,追求真理是反复性与无限性的一个过程。

第三部分:唯物(辩证法)(研究世界的规律,状态)1.联系的观点: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2.发展的观点:发展的普遍性,实质(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事物发展的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事物发展的状态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

3.矛盾的观点:(同一性与斗争性)①矛盾的普遍性要求事物是一分为二的,②矛盾的特殊性要求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③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要求要善于把握事物的重点统筹兼顾(常发生在多个矛盾中)④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要求我们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常发生在一个矛盾中)4.唯物辩证法与创新意识:坚持辩证否定观与革命批判精神发挥创新意识第四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包括: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2.群众观(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3.人生观,价值观,(要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选择崇高的人生目标,自觉投身社会实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小结
唯物论包括三个要点: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三、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用
一、第一个要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一)世界观和哲学的概念
a、世界观的定义
b、哲学的定义
c、世界观和哲学的关系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
a 、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哲学基本问题的原因
c、讨论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对立
a、唯物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和历史形态
(1)唯物主义产生的根源:从历史、阶级、认识几个方面去理解
(2)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3)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b、唯心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和主要形态
(1)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从历史、阶级、认识几个方面去理解
(2)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3)唯心主义的主要形态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a、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特点:
(1)定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2)特点:阶级性、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b、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c、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意义
二、世界物质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有两个要点: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
a、科学物质范畴的形成是个历史过程
b、物质范畴和物质结构理论即有区别,有又联系
c、哲学上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关系
d、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的意义
(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a、一元论、二元论:
(1)、一元论:
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统一于物质);唯心主义一元论(世界统一于精神)
(2)、二元论:特点、实质
b、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基本原理是什么、意义是什么
三、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用有四个方面
(一)意识的起源:a、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是社会的产物
(二)意识的本质:a、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
b、是人脑的机能
c、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印象
(三)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四)意识的能动作用:a、意识的能动性及其表现
b、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途径与条件
一、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有四个要点:
(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
a、普遍联系的含义和特征:
(1)含义。


(2)特征:具体性、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
b、普遍联系原理的实践意义
(二)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
a、世界的永恒发展及其意义
b、联系、运动和发展的关系:
(1)区别、
(2)联系
c、永恒发展内在的不可分割的统一性:
(1)运动〔运动、静止及其关系〕
(2)物质存在方式〔时间、空间〕
(三)事物发展的规律
a、规律的含义及其特点:
(1)含义
(2)特点:客观性、深刻性、必然性、普遍性、重复性
b、决定论和非决定论
(四)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a、普遍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
b、运动、发展的观点和静止的观点的对立
c、全面的观点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
d、承认事物的矛盾与否认事物矛盾的对立
再看辩证法的第二个要点: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有三个基本规律(三大规律)(一)对立统一规律(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
a、矛盾:把握三点
(1)同一性、斗争性
(2)普遍性、特殊性
(3)不平衡性
b、事物发展的动力:把握两点
(1)、同一性、斗争性的作用
(2)、内因、外因及其辩证关系
c、矛盾分析法
(二)量变质变规律(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a、什么是量、质、度
b、由量变到质变
(1)量变与质变的含义及其基本形式
(2)量变与质变的相互关系:辩证的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发展的方向与道路)
a、两种否定观:辩证的否定观、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b、否定之否定规律:否定之否定的含义、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特点
第三个问题关于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即四个对子
(一)现象与本质:
a、现象与本质的含义
b、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
c、现象与本质的相互转化
d、现象与本质的实践意义
(二)原因与结果
a、。

含义
b、。

辩证关系
c、。

相互转化
d、。

实践意义
(三)必然性与偶然性
a、。

含义
b、。

辩证关系
c、。

相互转化
d、。

实践意义
(四)可能性与现实性
a、。

含义
b、。

辩证关系
c、。

相互转化
d、。

实践意义
上面说的就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框架,(即唯物论、辩证法)现在有点感觉了没?
下面再说认识论,如果你对辩证法、唯物论、认识论的关系不太清楚的话,赶快到本文的开头再看看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可分为五个部分:
1、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
2、认识的辩证运动
3、辩证思维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4、真理
5、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下面同上面一样具体分析
关于第一个问题“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有四个要点: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a、能动的反映论与唯心主义的先验论的对立
b、能动的反映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能动的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根本区别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辩证的实践观
a、实践的含义
b、实践的基本特点
c、实践的基本新式
(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a、认识的本质
b、认识的主体与客体的含义及其相互联系
(四)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第二个问题认识的辩证运动,有五个要点:
(一)认识的过程是充满矛盾的过程
(二)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有五点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形式及其特点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基础是实践
d、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会导致唯心主义和经验论的错误
e、原理的意义
(三)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a、必要性与意义
b、条件和途径
c、原因
d、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
(四)认识的不断反复与发展
(五)认识运动的辩证原理是无产阶级党政群众路线的哲学基础
a、党的群众路线的建立
b、人民群众是认识的主体
c、贯彻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意义
第三问题“辩证思维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一)辩证思维的实质:
(二)辩证思维的意义
(三)辩证思维的基本原则是考察的客观性
(四)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a、归纳与演绎,
b、分析与综合,
c、由抽象上升到具体
d、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第四个问题“真理”的要点
(一)真理及其客观性:
(二)真理与谬误的对立统一
a、对立
b、统一
(三)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a、含义
b、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四)真理是具体的
(五)真理与价值
a、含义
b、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
c、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六)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a、实践标准:客观性,确定性
b、逻辑证明
最后一个问题:“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要点
(一)必然王国
(二)自由王国
(三)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自觉活动
至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和认识论就说到这里,明天说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