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法唯物论认识论分别包括什么

合集下载

马哲四大板块(简化版)

马哲四大板块(简化版)

马哲四大板块(简化版)高三政治马哲四大板块简化版辩证唯物论=唯物论(物质、意识、规律、主观能动性)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识论(实践、认识、真理)马哲唯物辩证法=辩证法(联系、发展、矛盾、辩证否定观、创新)历史观(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解决方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唯物主义人生观、价值观(人的价值的体现、创造与实现,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与选择)一、辩证唯物论=唯物论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1)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认识、改造世界),正确-促进,错误-阻碍,重视意识和精神力量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

2、规律的普遍性、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要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认识、把握与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人类。

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识论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1)实践决定认识(或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动力、唯一标准、目的和归宿,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

(2)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促进,错误-阻碍,重视正确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积极指导作用。

2、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和有条件的,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要做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正确对待错误。

3、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发现、检验和发展真理。

三、唯物辩证法=辩证法1、联系观(1)联系具有普遍性,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具有客观性,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人在客观联系面前并非是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具有多样性与条件性,要求我们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4)整体与部分的联系p58(记详细点哦)(5)系统与要素的联系,要求我们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2、发展观(1)发展具有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两大部分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两大部分的内容
3、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实质和社会作用上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义是统一的。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灵魂,是史学研究的理论根据和基本方法。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是历史思维能力,其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应用水平的把握。正如当代史学家何兹全所说:其"仍然是最先进的历史科学的理论。"高考《考试大纲》中"史论结合"的基本要求即体现了这一宗旨,要求学生在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时,既不能缺乏理论应用,也不能将史实与理论游离,或将理论"标签化",而应当在正确理论指导下,对有关史实进行科学分析。
(7)内容与形式
内容是事物内部各种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是事物内部各种要素的结构或外部表现方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有什么样的内容,就会有什么样与之相适应的形式;内容的发展决定着形式迟早要发生变化。形式对内容又有巨大的反作用,当形式适合内容时,可以促进内容的发展;当形式不适合内容时,就阻碍内容的发展。第一,内容和形式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无内容的形式或无形式的内容都是不存在的,任何事物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如手工作坊这一经济形式对应的内容是手工作坊主剥削帮工、学徒,体现了封建剥削关系,而与手工工场这一经济形式对应的内容是手工工场主剥削雇佣工人,体现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第二,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区,同一历史内容往往可以有多种形式加以表现,这正说明了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如同样在农村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农业资本家,在英、德、美、日却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英国是新贵族,德国是容克地主,美国是种植园主,日本是新兴地主。第三,历史上有许多形式相同、内容不同的历史现象。如中国近代史上两次国共合作形式是相同的,而内容是不同的。1924-1927年的合作是党内合作,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建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共同对付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1937~1945年的合作是党外合作,建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对付日本帝国主义。

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三者的关系

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三者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一般又分为辩证的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三个部分。

学习哲学常识,不仅要明确这三个部分各自的知识范围,更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三个部分之间的辩证关系,从整体上来把握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内涵。

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研究对象是统一的,即都是客观世界,只不过二者研究的角度不同。

唯物论说明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辩证法则进一步回答客观世界"怎么样",处于什么样的状态,二者相互渗透,不可分割。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解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时贯穿着辩证法思想。

它把物质世界看作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充满着矛盾的统一整体和无限发展的过程;它在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同时,又充分肯定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是辩证的唯物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在解释客观世界"怎么样"的问题时,是从唯物论原则出发的,是建立在"物质决定意识"这一基础上的。

它把辩证法的规律首先看作是客观世界所固有的规律,把思维规律看作是外部世界的规律在人脑中的反映;它认为辩证法不外是人们从客观物质世界中高度抽象出来的、能从根本上反映事物固有的内在和本质联系的方法,而不是人的头脑臆想的产物。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是唯物的辩证法。

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来源、本质、内容、作用和发展规律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到思想"的路线,是建立在物质决定意识这一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的。

坚持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也就是坚持了物质第一、意识第二的唯物主义原则;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又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它坚持并贯穿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科学正确地解决了主体与客体、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揭示了认识发展的过程、本质与规律,为人们提供了探索真理的正确途径。

同时,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最科学、最本质、最抽象的反映,是人们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这种正确认识的来源是实践,并且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而且也必然要服从认识的发展规律,。

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

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

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基石。

下面将分别对这四个概念进行详细阐述。

一、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理论,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之一。

辩证唯物论主张世界的存在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根本形式。

它认为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要素,其他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运动和变化形式。

辩证唯物论还强调了世界的辩证性和运动性,认为世界的发展变化是由于物质的内在矛盾和斗争。

辩证唯物论还提出了“物质决定意识”和“实践第一”的原则,强调社会实践对于认识发展的决定作用,也强调了思维对实践的反作用。

二、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辩证唯物论的方法论基础。

它来源于古代哲学家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并被马克思和恩格斯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种认识和研究方法。

唯物辩证法主要包括辩证发展观、矛盾法则、转化法则和否定之否定法则。

它认为事物的发展和变化是由于内部的矛盾和斗争,通过矛盾的斗争,事物不断发展,并最终实现更高的形态。

唯物辩证法强调了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强调了事物的联系和互动,辩证地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三、认识论认识论是研究人类的认识能力和认识过程的哲学学科。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的决定作用,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是通过实践不断发展和提高的。

认识论还讨论了关于真理、错误、观念、概念等问题,认为真理是客观的反映,观念是对客观事物的思维形式。

认识论也涉及到主观和客观的关系,强调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四、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的具体应用。

它强调历史是由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化而形成的,社会的发展是物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过程。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于经济的矛盾和阶级斗争的推动,不同社会形态之间的转变和演进是由于社会矛盾的解决和斗争的结果。

唯物史观对历史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解释,为人们认识和改造历史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知识汇编: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知识汇编: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知识汇编: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中逐步形成的一套关于自然、社会、思维之间关系的哲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石。

其核心包括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等方面的知识。

一、唯物论: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哲学原则之一,认为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是人类认识的对象,人的意识、思维、感情等都是物质的产物。

唯物论反对唯心主义,强调物质客观性和决定论。

二、辩证法:辩证法是唯物论的基本方法之一,认为矛盾是客观存在的,是万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统一是发展的根本规律。

辩证法要求我们从矛盾中去认识事物的发展变化,通过分析矛盾、发现矛盾、解决矛盾来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

三、认识论:认识论是哲学的重要分支,是研究人类认识和认识活动的一门科学。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反对唯心主义、主观主义的认识观点。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提出了“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识论三段论。

四、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观点之一,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和矛盾决定的。

唯物史观强调社会是经济利益和阶级斗争的产物,任何社会现象的发生、演变、消亡都要从这个角度来分析。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认识世界、探讨人类的根本问题的哲学思想,它形成了严密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对人类思想、文化、社会和历史的深刻理解和阐释具有重要意义。

五、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哲学界中,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为代表的两种基本哲学观念决定了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其中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人的思维活动和资料享受都是物质世界的产物,物质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础。

而唯心主义的则认为意识是主要存在的,物质只是一种对意识的表现。

与这种哲学观念相对应,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社会实践及其产物也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

唯物主义的社会实践强调解放人的生产力,使人们能够更好地控制自然界,进而推进生产、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

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

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

唯物论部分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原理内容]辨正唯物论认为,世界是客现存在的物质世界(表现: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也是客观的),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 (1)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

(2)还要求人们在实践中必须要首先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顺应目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2、意识的反作用原理[原理内容]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理事物,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思。

3、物质和意识辨证关系的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决定童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怍用。

[方法论]我们要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既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反对割裂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4、规律客观性原理:[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抗拒的。

[方法论]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

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主观主义。

5、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的原理[原理内容] (1)尊重规律,接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

(2)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3)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人们办事情的过程,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而要把事情办好,就必须尊重客理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理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辩证法部分(联系5、发展4、矛盾6、创新2) (共16条原理)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包括哪三个部分

辩证唯物主义包括哪三个部分

辩证唯物主义包括:辩证的唯物论、唯物的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特别是在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的基础上创立的。

辩证的唯物论
辩证唯物论理论认为历史演进是主要由人为经济社会活动造成的,具有固定的内在运行规律。

辩证唯物论是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学说、关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学说, 它采用辩证法的观点研究世界的本质,所要说明的是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和世界的组成“有什么”的问题。

唯物的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世界存在的两个总的基本特征,从总体上揭示了世界的辩证性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各个范畴,从不同侧面揭示了这两个基本特征的内涵和外延;矛盾(即对立统一)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关于人类的认识来源、认识能力、认识形式、认识过程和认识真理性问题的科学认识理论。

它认为客观物质世界是可知的,人们不仅能够认识物质世界的现象,而且可以透过现象认识其本质。

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从而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2023年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知识汇编: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

2023年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知识汇编: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

2023年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知识汇编: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2023年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知识汇编:一、唯物论: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核心思想是物质第一性和意识的物质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反对唯心论,强调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二、辩证法: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独特方法论,它强调矛盾的普遍存在和发展的根本规律。

辩证法分为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和矛盾的斗争三个方面。

矛盾是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的统一体,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三、认识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反对主观主义和经验主义。

认识过程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层面,感性认识是直接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和认知,理性认识则是通过思维加工和综合、概括感性认识。

主观能动性是认识的重要特点。

四、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它强调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唯物史观分析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方向,认为社会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决定因素。

以上是2023年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知识的汇编,简要介绍了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的基本概念和核心思想。

这些思想和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的框架下,帮助我们深入理解社会发展和认识过程的规律,指导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五、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和社会变革的动力。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是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而推动的。

生产力的发展促使生产关系的变革,从而引发社会革命和社会制度的转变。

六、基本矛盾和矛盾的斗争:辩证法强调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马克思主义中有两个重要的基本矛盾:阶级矛盾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矛盾。

阶级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矛盾决定了社会历史的转变。

矛盾的斗争是指矛盾双方进行的斗争、对抗和统一的过程,推动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知识汇编: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知识汇编: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知识汇编: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是指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以革命和无产阶级解放为目的的一种学说体系。

下面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四个基本内容——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进行概要知识汇编。

1. 唯物论: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立场,它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第一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唯物论强调物质决定意识,否定了唯心论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唯物论认为世界的根本是物质的发展和变化,人的认识必须从物质出发,反映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2. 辩证法: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方法,它认为事物是矛盾统一的,包含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和运动发展的规律。

辩证法强调对事物的全面性、历史性和发展性的认识,通过分析事物的矛盾来揭示其发展的内在规律。

辩证法提出了矛盾的普遍性和发展的内在矛盾的观点,强调矛盾的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3. 认识论: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人类认识真理的规律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认为人的认识是通过实践来获得的,并且实践的目的是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还指出,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和相对的,认识的发展是连续的和渐进的,同时也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发展。

4. 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它研究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历史变革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唯物史观强调社会发展的阶段性、革命性和趋向性,认为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阶段。

以上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要知识汇编,它包括了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四个基本内容,揭示了物质决定意识、事物的矛盾统一规律、实践是认识的源泉以及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历史变革的动力。

这些内容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对于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继续写相关内容1000字5. 唯物论的发展唯物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立场,在马克思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辩证法唯物论

辩证法唯物论

辩证法唯物论“辩证法”、“唯物论”、“认识论”分别包括什么唯物论:物质和意识、主观能动性、客观规律性认识论:实践观、认识观、真理一、唯物论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正确反映物质,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

2.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地基本前提。

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3.影响意识正确与否的主观因素:立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知识构成、思维方法、精神状态。

4.从实际出发:(1)原理依据:物质决定意识(2)全面、辩证地把握实际。

(3)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二、辩证法2.发展观:⑴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必须坚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原理内容: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①要把事物的发展如实看作一个过程;②要分清事物发展过程中每个阶段的地位;③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支持新事物成长。

⑵发展的原因:原理内容:①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②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③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看到内因,又要重视外因,坚持内外因相结合。

⑶发展的状态:①原理: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②方法论:A要坚持适度原则。

B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

C要重视量的积累。

3.矛盾观(全面的观点):(1)矛盾的对立统一原理:①原理内容: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对立——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

统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一方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自己的相反方向转化;矛盾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

②方法论: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待事物,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又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中把握统一。

(2)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怎样区分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

怎样区分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

怎样区分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黎清颂发布时间: 2009-12-17 19:21:40一、区别唯物论:主要揭示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着重说明世界的物质性、客观性。

辩证法:主要揭示世界的状态"怎么样",着重说明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发展及其规律性。

它包括两个总特征(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三大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唯物论与辩证法都是从外部世界角度分析人应当怎样处理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反映的是客观世界的最一般的规律。

认识论:是从人的角度提出人应该怎样处理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反映的是人的认识领域的规律。

二、联系辩证唯物主义把唯物论和辩证法统一起来,又把辩证法和唯物论贯穿于认识领域,使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因此,辩证唯物主义就成为唯一完整的、科学的哲学体系。

唯物论:又叫辩证的唯物论,它在解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时也贯穿着辩证法,不仅指出物质决定意识,也指出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因此,唯物论离不开辩证法。

辩证法:又叫唯物的辩证法。

它在解释世界状态"怎么样"时,是从唯物论原则出发的,始终贯穿着唯物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讲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其主体都是物质世界;在讲联系时,强调"联系是普遍的,又是客观的",这便强调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即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是以世界的物质性为前提的。

因此,辩证法也离不开唯物论。

坚持唯物论与坚持辩证法是有机统一的。

坚持唯物论是坚持辩证法的基础,只有在承认世界是物质的前提下去研究世界的状态,才是唯物的辩证法。

坚持辩证法是坚持唯物论的基本要求,只有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才能真正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认识论:又叫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

首先,它把实践引入认识论,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产生、发展的,这就坚持了唯物论。

高中政治哲学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重要知识点

高中政治哲学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重要知识点

●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一、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对立统一(矛盾)辩证否定观:含义: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特征:1)是发展的环节2)是联系的环节实质:“扬弃”革命批判精神:辩证法本质: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

方法论:密切关注变化了的实际,敢于突破成规陈说;研究新情况、提出新问题、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历史唯物主义:1)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2)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前进的、上升的,过程是曲折的。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1、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2、对人们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

3、正确的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及人生道路的选择起积极的导向作用;错误的价值观则起消极作用,误导人生。

方法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克服错误的价值观。

原理: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方法论:要求我们把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统一起来,在对社会的贡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如何实现人生价值:①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②在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实现价值③在砥砺自我中实现人生价值→要求:1、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

2、提高自身素质。

3、坚持正确价值观的导向4、树立正确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

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

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

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其基本问题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由此可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唯物主义包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又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主要可归纳为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要求做到主观与客观统一。

历史唯物主义主要是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一辩证唯物主义 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方法论意义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是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方法论意义要求我们发挥意识的能动性(意识能够正确反映物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物质)。

2,规律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规律的客观性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方法论意义要按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利用规律,方法论意义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客观规律出发,从客观条件出发,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

二唯物辩证法 1,联系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客观的有条件的,联系具有多样性。

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矛盾矛盾具有特殊性和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普遍性要求我们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两分法。

在矛盾这个知识点重要理解什么是主次矛盾什么是矛盾的主次方面,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一上冻要求我们用矛盾分析法来看问题。

3,发展原因: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方法论意义坚持内外因相结合。

状态:量变和质变,方法论意义要坚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途径:前进行与曲折性,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方法论意义坚持前进性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形而上学:与唯物辩证法根本对立,鼓励,片面,静止地看问题。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识决定实践,实践对人是有反作用。

事物的本质决定现象,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显现是感性认识本质是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可以上升为理性认识。

注意两次飞跃。

理性认识要继续深化、扩展、推移。

分析和综合相结合才是科学的方法,来促进两次飞跃。

实践,形式:生产实践(改造自然)、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改造社会)、科学实验。

高中政治里的唯物论,辨证法,认识论,价值观,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要

高中政治里的唯物论,辨证法,认识论,价值观,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要

百度首页 | 百度知道 | 登录新闻网页贴吧知道 MP3 图片视频百科帮助设置百度知道 > 教育/科学 > 科学技术 > 哲学添加到搜藏已解决高中政治里的唯物论,辨证法,认识论,价值观,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只要框架!悬赏分:10 - 解决时间:2008-8-13 14:40例如:唯物论包括:物质与意识的关系……辩证法包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认识论包括:认识的根本任务……等等等等~ 把内容的框架列一下!~谢谢了!!提问者: starrywishes - 中级魔法师四级最佳答案我有,今年文史类考生,政治高分。

只是要敲很多字啊。

我高三的时候老师给印了一个大纲,大概3页,按唯物主义辩证法,唯物主义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等分了三大块,其中又包括每个细概念,所有的哲学3张16K 的纸就搞定,你可以自己归类。

我现在电脑里只存了这些。

这是自己归的类。

(如有雷同,纯熟意外)唯物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物质是不依赖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类改造自然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必须以承认自然和社会的客观存在为前提。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物质,而且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有效改造世界的立足点。

立足国情,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坚持唯物主义的重要表现。

我们要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法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多种多样的。

现象之间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叫因果联系。

唯物论、认识论原理与方法论归纳整理

唯物论、认识论原理与方法论归纳整理

《生活与哲学》原理与方法论归纳整理辩证唯物主义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物质和意识、运动、规律和主观能动性)一、世界的物质性原理(或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原理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运动:二、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原理【原理】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固有属性;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或根本属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就是形而上学;离开物质谈运动就是唯心主义。

三、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的原理【原理】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

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

【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把事物说成是不可捉摸的不可知论、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规律:四、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重点掌握】〖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能被创造和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即坚持实事求是),而不能违背规律。

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高中政治丨辩证法、唯物论、认识论

高中政治丨辩证法、唯物论、认识论

辩证法、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1)联系的普遍性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把握因果联系的重要性;事物之间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2)运动和发展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和发展的普遍性;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要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学会创造性思维。

(3)规律规律;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认识和利用规律;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

(4)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

(5)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6)内因和外因内因和外因;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7)量变和质变量变、质变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办事情;坚持适度原则。

(8)事物发展的趋势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9)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

注:考点中要注意的问题1、联系的普遍性: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相互联系的。

第二,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事物的联系,不仅表现为横的方面的联系,也表现为纵的方面的联系。

第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2、联系的客观性:事物的联系不以入的意志为转移,它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而不是人们强加的,人们既无法否定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的客观联系,也无法割断事物昨天与今天、今天与明天的联系。

3、联系的有条件性:事物的联系不是绝对不变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并不是任何若干事物之间都存在某种联系,它是有条件的,且随时间、地点、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联系的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千差万别、无限多样的,事物的联系也是纷繁复杂、多种多样的。

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

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

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一、辩证的唯物论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历史形态.唯心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及主要形态.旧唯物主义的成就和缺陷.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3.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的主观映象,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意识的能动性及其主要表现.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途径和条件.二、唯物的辩证法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从普遍联系的总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功能.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规律是客观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本质和现象、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的辩证关系.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形而上学.2.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的含义.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3.量变质变规律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一切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质、量、度.掌握适度原则的重要意义.量变和质变的含义及其基本形式.量变和质变的相互关系.4.否定之否定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辩证的否定观和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否定之否定.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三、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1.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实践的含义和基本形式.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基本含义及其相互关系.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以及认识的目的.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2.认识的辩证运动认识的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及其辩证关系.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认识辩证运动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群众路线的重要哲学基础.3.辩证思维方法辩证思维的实质和意义.辩证思维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逻辑和历史的统一.4.认识的真理性和检验真理的标准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真理问题上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真理是具体的.真理和价值的关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检验与逻辑证明的关系.5.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一致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历程.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思想路线是实际工作中的认识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四、历史唯物论1.社会的本质、结构和社会形态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历史的钥匙.自然环境和人口是人类历史的自然前提,使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环境、人口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人类社会是一个由社会物质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意识结构构成的复杂的有机整体.社会经济结构即一定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的要素和构成.生产关系的构成和类型.所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生产关系与阶级关系.社会政治结构是指一定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及其结合方式.国家政权是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国体和政体及其相互关系.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和基本职能.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实质及其两重性.社会意识结构是是由各种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按一定关系和方式组成的有机系统.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形态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社会的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形态范畴的方法论意义.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3.社会发展的动力与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一切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标准及其意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代新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和巨大的推动作用.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阶级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环节.改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有效途径,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改革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4.人与社会发展社会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社会历史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社会规律的客观性.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是客观规律性同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社会历史观上的唯意志论和宿命论.人民群众是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变革社会制度、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的重要表现.人的价值及其实现.衡量人的价值的尺度.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群众、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树立集体主义观点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知识点(总结)

《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知识点(总结)

一、唯物论部分(一)辩证唯物主义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要求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正确的意识会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2.规律的客观性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1)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而且规律是客观的,即规律的存在与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要求我们要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实际出发,这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

如果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2)规律虽然是客观的,但我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谋福利。

(原因及其表现)即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二)历史唯物主义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即社会存在的性质、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变化。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

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重大的阻碍作用。

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

2.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1)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主要表现在:首先,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因而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其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

最后,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

)(2)这要求我们要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

主要应做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青年学生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就要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这是由青年学生的特点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改革开放的实践需要所决定的。

)二、唯物辩证法部分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当中,事物的联系不仅是普遍的,而且是客观的,整个世界就是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一、辩证唯物论1、宏观角度(1)(辩证)唯物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作用;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2)单元标题和课题:(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探索世界的本质;把握思维的奥妙)2、中观角度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意识的(能动)作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3、微观角度意识的特点(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物质与运动关系;运动与静止关系等二、唯物辩证的认识论1、宏观角度(1)(唯物辩证的)认识论:(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真理三性;认识三性)(2)单元标题和课题:(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求索真理的历程)2、中观角度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3、微观角度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三性;认识三性三、唯物辩证法1、宏观角度(1)(唯物)辩证法: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创新观(2)单元标题、课题等: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发展);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观);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2、中观角度“普遍联系的观点”(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永恒发展的观点"(发展普遍性和实质;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矛盾观”(矛盾对立统一;矛盾普遍性;矛盾特殊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创新观”(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创新作用;发展实质)3、微观角度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的方法;发展普遍性和实质;发展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发展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矛盾对立统一(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特殊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创新作用四、历史唯物主义1、宏观角度(1)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基本规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生价值;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2)单元标题: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2、中观角度课题: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历史观);实现人生的价值(人生价值观);群众观(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最高标准)3、微观角度单独考查其中某个原理导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三个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历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辩证法”、“唯物论”、“认识论”分别包括什么
唯物论:物质和意识、主观能动性、客观规律性
辩证法:发展观、联系观、矛盾观、创新等
认识论:实践观、认识观、真理
一、唯物论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正确反映物质,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

2.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地基本前提。

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3.影响意识正确与否的主观因素:立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知识构成、思维方法、精神状态。

4.从实际出发:(1)原理依据:物质决定意识(2)全面、辩证地把握实际。

(3)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二、辩证法
1.联系的观点:
(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①原理内容: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

②方法论: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地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①原理内容: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人们既不能否定事物的联系,也不能把主观联系强加给事物。

②方法论: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

(3)因果关系原理:①原理内容:原因和结果相互区别又可以相互转化。

②方法论:承认因果关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

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能够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4)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①原理内容:整体和部分的区别:含义不同;功能不同:整体具有部分没有的功能;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整体功能小于部分功能之和。

整体和部分的联系: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部分是组成整体的部分。

整体和部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整体和部分在性能状态上会相互影响。

②方法论:办事情应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2.发展观:
⑴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必须坚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原理内容: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①要把事物的发展如实看作一个过程;②要分清事物发展过程中每个阶段的地位;③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支持新事物成长。

⑵发展的原因:原理内容:①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②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③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看到内因,又要重视外因,坚持内外因相结合。

⑶发展的状态:①原理: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②方法论:A要坚持适度原则。

B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

C要重视量的积累。

⑷发展的趋势:①原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

②方法论:正确对待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的困难,把自己的命运与改革大业紧密联系,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矛盾观(全面的观点):
(1)矛盾的对立统一原理:①原理内容: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对立——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

统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一方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自己的相反方向转化;矛盾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

②方法论: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待事物,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又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中把握统一。

(2)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①原理内容: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②方法论: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要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3)矛盾的特殊性。

①原理内容: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事物发展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矛盾双方各有其特点。

②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4)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

①原理内容: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中,特殊性包含普遍性。

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场合可以转化。

②方法论:既要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的指导下研究特殊性,也就是遵循从特殊——普遍,再由普遍——特殊的认知秩序。

(5)主次矛盾关系原理。

①原理: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②方法论:既要善于抓住重点,又要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

(6)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

①原理: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

矛盾主次方面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且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②方法论: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着重把握主流,不能忽视支流。

三、认识论
1.认识的根本任务: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实现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两个条件:⑴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⑵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3.人们应当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

4.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能动性活动。

5.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来源、根本动力、最终目的、唯一标准)
6.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科学理论对人们的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7.主观能动性:①是什么?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具有的精神状态。

②怎样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实际出发;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

8.合理想象与创造性思维:①内容:合理想象要求立足已知事实,根据已知规律充分发挥人的思维潜能;创造性思维要求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②培养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需要注意的问题:一要善于发现问题;二要敢于超越;三要积累知识,把握已知规律;四要正确对待灵感和顿悟;五要经得起实践检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