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认识论、辩证法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与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与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与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系,建立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和对阶级斗争的理论认识之上。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提供了一种全面系统的思维模式和研究方法,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一、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是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无限发展变化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的斗争和统一来实现的。

辩证唯物主义反对形而上学的片面观点,强调事物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

马克思主义坚信,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认识事物的基本工具,只有通过对事物的辩证的全面的认识,才能找到改造事物的途径和方法。

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历史的基本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是一个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决定的过程,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生产力的发展,而不同社会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驱动社会历史前进的主要力量。

历史唯物主义指导我们深刻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从而指导我们正确的改造社会的方向和路径。

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独特之处在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有机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方法论,而历史唯物主义则为我们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运动的动力。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如何看待世界和事物的矛盾运动,历史唯物主义则告诉我们如何理解和改造社会历史。

这种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有机统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

总之,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和方法论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方法。

只有深入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与方法论,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改造社会,实现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

如何正确理解辩证法与哲学基本问题之间的关系

如何正确理解辩证法与哲学基本问题之间的关系

如何正确理解辩证法与哲学基本问题之间的关系辩证法是关于对立统一、斗争和运动、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学说,实则为一种思维方式,思维把握存在的方式。

辩证法不是一种事实,而是一种理论学说,一种科学的理论,它是反映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一种科学的理论。

辩证法最初是作为哲学特有方法而提出的,而作为哲学方法的辩证法是要对我们所知的一切进行彻底的、完备的、不容置疑的说明,而这种说明最终是通过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哲学基本问题——才得以实现的。

在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通行教科书中普遍认为的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出来的,还有一种认为是辩证法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的组成部分,甚至就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因此“辩证法的普遍性贯穿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每一个原理,每一个问题的论证之中。

”像这种通过通行教科书对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关系的理解,其实未尝不是用经验常识去解释辩证法的本质及其特点。

这不是哲学式的证明,也就自然不能够充分的证明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的深刻关系。

另外针对把辩证法看成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部的解释,它实则也并没有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用辩证法这一条线贯穿其始终。

然而,在对哲学基本问题的通常解释中,是把辩证法排斥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外的。

按照通常解释,哲学基本问题被分解为关于思维和存在“谁为第一性”的“本体论问题”,以及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认识论问题”。

辩证法则变成与哲学基本问题无关的另一类问题。

具体说来就是,辩证法通常被分为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客观辩证法是关于客观世界的矛盾运动即关于“存在”的运动,主观辩证法是关于人类认识和人类思维的矛盾运动即关于“思维”的运动,这样辩证法就变成了关于“存在”和“思维”的实证知识。

而关于“存在”和“思维”的实证知识是具体科学研究领域,不是哲学研究领域,哲学是研究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而辩证法作为哲学的重要理论形态同样是研究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总结一、唯物论(辩证唯物论)1.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物质性原理)(1)原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

(2)方法论:这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反对从主观出发,反对“上帝创世说”。

2.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1)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它的产生、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2)方法论:①人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应当尊重、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②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3.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1)原理:①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但是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无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

(2)方法论:①人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②人还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③要把尊重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②意识具有能动性,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2)方法论:①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②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5.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①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的存在与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违抗的;②人在客观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

③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也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2024高考政治必修四 《哲学与文化》核心主干知识整理

2024高考政治必修四 《哲学与文化》核心主干知识整理

2024高考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核心主干知识整理第一单元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第一课】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1. 哲学的起源(1)本义:①哲学是一门热爱智慧、追求智慧的学问,其本义就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②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2)产生:①(本源:)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人类的两项基本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哲学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②(处理的关系:)致力于从总体上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

③(起源:)哲学起源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和思考。

(认识世界)(3)作用:指导人们的生活和实践。

哲学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有助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特别提醒】①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升华)。

②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

哲学不等于真正的哲学。

③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就是因为它从最一般本质和最普遍规律的层面上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2.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①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②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③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全面理解哲学的概念:①从本义上看:哲学是一门爱智慧或追求智慧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②从本质上看: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68个热点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68个热点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68个热点问题1.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是人们对世界的根本观点,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为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提供根本准则和一般方法论。

2.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或物质与意识、精神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因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必须回答的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哲学中基本派别的依据,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区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类实际生活中的基本问题,它普遍存在于人类的实际生活并决定着人们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和方向。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1)唯物主义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物质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物质决定意识,它是第一性的;意识不能脱离物质而存在,它是在物质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物质的反映,是第二性的。

所以唯物主义既是一元论的,又是可知论的。

它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三种形态。

(2)唯心主义主张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精神的产物,是第二性的。

它是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一种歪曲反映。

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态。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从而创造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崭新的哲学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是它的阶级性,公开声明它是为无产阶级利益服务的,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二是它的实践性,认为以往的哲学都是解释世界的哲学,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改造世界的哲学。

还具有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特点,是阶级性、实践性、科学性和革命性的高度统一。

5.两种历史观的对立历史唯物主义(亦称唯物史观)和历史唯心主义(亦称唯心史观)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1 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1 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1 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这个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λ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

λ2 简述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及其历史形态答: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根源。

唯物主义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λ第一种形态是古代朴素唯物注意。

唯物主义发展的第二个形态是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λλ第三种历史形态是现代的辨正唯物注意和历史唯物主义。

3 简述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及其基本形态答: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的本源是精神一时;主张精神、意识第一性,物质、存在第二性;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态:λ第一种是主观唯心注意。

它的特点是把主管精神、主观意识当成世界的本源。

λ第二种是客观唯心注意。

它的特点是把某种脱离人的“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本原。

4 唯心主义哲学产生和存在的根源是什么?答:唯心主义哲学产生和存在的根源有两个方面:λ认识论根源是指过程本身包含着陷入唯心主义的可能。

人的认识并不是一条直线,如果把认识的某一特征、方面、夸大为脱离了物质的、绝对,就会陷入唯心主义的泥坑。

λ唯心主义产生和存在的社会根源:①为片面夸大精神、意识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提供了条件。

②在阶级存在的社会里,唯心注意受到没落的、反动的阶级的支持和利用。

5 马可是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唯物主意哲学的主要缺陷是什么?答:①具有机械性。

②具有形而上学性。

把世界上一切事物看作是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

③具有不彻底性。

6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的革命变革答:①在哲学发展史上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把辩证法同唯物论结合起来,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结合和统一。

②历史唯物主义同剩余价值学一起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

③它把哲学的研究对象确定为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

7 简述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发展答: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的阶段:第一λ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汇总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汇总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汇总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种方法、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发展3大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4种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三、认识论(3个核心、3大规律)3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3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四、历史观(2个核心、1大规律、1个基本问题)2个核心:社会、人2大规律:社会发展规律1个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大概念(一)物质物质是指由物质具体形态中抽象概括出的一种共性——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性。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首先要确立的是它的客观实在性,也就是说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于意识存在可以独立存在。

同时它又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二)意识(1)意识产生的充分条件:人脑。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2)决定条件:社会实践(语言促进)。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3)意识的本质: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特有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印象,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马克思:“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并反作用于物质。

2大原理(一)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这是马克思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

包含三点内容:1、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的本源只有一个。

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不是某种“始基”的物体。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综述(最新整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综述(最新整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综述唯物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物质是不依赖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类改造自然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必须以承认自然和社会的客观存在为前提。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物质,而且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有效改造世界的立足点。

立足国情,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坚持唯物主义的重要表现。

我们要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法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多种多样的。

现象之间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叫因果联系。

把握因果联系,才能提高活动的自觉性。

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的关系,是客观事物普遍联系的一种重要形式。

办事情既要从整体着眼,又要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事物的普遍联系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

发展是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的过程。

判断新事物的标准,就是看其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无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要把事物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发展。

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有规律的。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定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思想路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何以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必须回答的问题;是研究和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核心;是一切哲学派别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在全部哲学中具有不可超越性,是区分不同哲学派别的唯一标准。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唯物主义分为:1、古典朴素唯物主义(物质是一种或集中实物组成的)2、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物质是原子、分子、粒子等组成)3、现代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是一切客观实在)
战国荀子:“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东汉王充:“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南朝范缜:“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明朝王夫之:“气者,理之依也。

”“天下唯器”,“道者器之道”,“无其器则无其道”。

唯心主义:世界的本质是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
主观唯心主义:世界由人的意识派生、决定。

宋朝哲学家陆象山:“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明朝哲学家王阳明:“心外无物”。

“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

英国哲学家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

物是“感觉的组合”、“观念的集合”。

客观唯心主义:世界由某种神灵或不可捉摸的绝对观念及力量创造、决定。

宋朝哲学家朱熹:“理在气先。


柏拉图:世界是“理念”的影子。

黑格尔:世界的本质是独立存在的“绝对精神”。

宗教:上帝、神创造、神秘力量和支配世界唯心主义两种形式,虽有某些差别,但本质上是一致的。

以本体论划分,唯物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自然界、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是客观的;人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

(2)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反作用;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3)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中国而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了解国情,立足国情。

(4)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对中国而言,从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注意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物质的具体形态、以及物理化学上的物质的区别。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两者是不同的,前者是区别于意识而言的唯一特性。

后者是指物质具有的属性中最根本的是运动。

3.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这揭示了世界的来原。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这揭示了世界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

物质第一性,它是相对意识第二性而言的。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揭示的是物质决定意识。

4.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人的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世界,其次集中表现在意识能反作用客观事物。

前者不排斥意识对物质的反映有错误的方面,但强调能正确反映,要求人类不断探索,追求真理。

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得出两方面: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5.物质决定意识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理论依据。

从实际出发简单地说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物质出发,就是路线方针政策和理论与客观存在的事实相一致。

因此要反对从主观出发。

6.从实际出发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与实事求是又不是等同的。

前者的理论前提是物质决定意识,后者的理论前提是按规律办事。

7.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的统一。

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遵循客观规律为前提,不能违背客观规律。

尊重客观规律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这是坚持这一问题中的唯物论,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变化发展中把握规律,体现了这一问题的辩证法,在认识过程中不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又体现了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内涵和哲学原理有四大类,主要是:
一、唯物论,唯物论解决的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说明世界是物质的。

二、辩证法,辩证法是解决这个物质的世界是如何存在的--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三、认识论,认识论解决的是人是如何通过实践来认识世界。

四、唯物史观,唯物史观则是阐明了人类社会的规律和人的本质、价值、发展,以及社会进步的历史趋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