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认识-孙天平

合集下载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辩证关系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辩证关系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辩证关系人类思想史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一直是互相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两种哲学观点。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第一性,而唯心主义则强调意识或精神的优先性。

虽然看似对立,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实际上并非绝对划分,二者之间存在辩证关系。

首先,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

唯物主义强调物质基础对于人类社会和个体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将意识视为物质运动的产物。

而唯心主义强调人类意识的独立性和主导性,将物质视为意识的表象。

二者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物质和意识的统一整体。

其次,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有其局限性。

唯物主义可能会忽略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以及意识对社会现象的反作用,容易片面强调环境和社会条件对人的影响,忽视个体的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

而唯心主义可能会夸大了意识的主导地位,忽略了物质的客观存在和物质条件对人的制约。

它们都没有全面地解释了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辩证关系还体现在社会变革的角度上。

唯物主义强调物质的决定性作用,认为社会变革主要源于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而唯心主义则强调人的意识和意愿的作用,认为社会变革主要取决于人类的自觉行动。

二者相结合,才能形成全面的社会变革观。

唯物主义告诉我们要从物质基础入手,发展生产力,改变生产关系,推动社会进步;而唯心主义提醒我们要注重人的主观因素,培养人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推动社会变革。

此外,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辩证关系还可体现在个体生活中。

唯物主义告诉我们要注重物质生活的满足,追求物质利益和享受,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唯心主义则强调人的精神追求和内心世界的完善,指导我们追求知识、艺术和精神愉悦。

二者相互作用,使个体的生活更加丰富多样。

综上所述,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并非对立关系,而是互为辩证的关系。

它们各自强调了物质与精神的特点和作用,并在社会变革和个体生活中起到了多方面的作用。

我们应该根据具体情况,结合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优点和不足,形成全面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点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点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哲学上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观点。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现实,而唯心主义则认为意识或精神是现实的基础。

两者之间的分歧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关于现实的本质唯物主义强调物质是现实的基础,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可以由物质的存在和运动加以解释。

唯物主义者相信,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它对人的意识和认识是独立的。

相比之下,唯心主义者则认为意识或精神是现实的本原,一切物质都是意识的表现或产物。

二、关于认识的能力唯物主义者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是客观实在的反映,人的意识能够通过感觉、思维等方式客观地认识物质世界。

而唯心主义者则认为认识的能力是主观的,人的认识受限于自身的意识状态,无法客观地认识外部世界,只能通过意识来感知和理解。

三、关于社会的发展唯物主义者认为社会的发展是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为基础的,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于物质生产力的变革和发展。

而唯心主义者则认为社会的发展受限于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社会的进步是由于思想观念和文化的发展。

四、关于历史的发展唯物主义者认为历史发展是由于阶级矛盾和社会生产力的矛盾推动的,认为历史是由于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变革而产生的。

而唯心主义者则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于人类意识观念和文化的变迁而推动的,认为历史是由于意识形态和道德观念的变迁而产生的。

在我看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点主要在于对现实、认识和社会的不同理解。

我认为,唯物主义更加符合客观事实,能够更好地解释世界的发展和变化,而唯心主义则更倾向于主观意识的作用,容易受到个人情感和偏见的影响。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点在于对世界本质、认识能力和社会发展的不同认识。

这种哲学思想的分歧不仅在理论上有着重要意义,也在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有着深远影响。

对于我们理解世界和指导实践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上两种互相对立的思想观点,它们都对人们对世界、社会和人类认识的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哲学,这两种观点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对话和交流,也是思想碰撞的结果。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辩论与和解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辩论与和解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辩论与和解人类思想发展史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一直以来都是两个基本哲学派别。

唯物主义强调物质是唯一的存在形式,认为思想、意识等都是物质的产物;而唯心主义则认为意识、思想是构成世界的基本要素。

双方在解释世界的本质、人类存在的意义上存在着明显的分歧。

然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并非对立的关系,而是互为补充、互相影响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的辩论与和解。

首先,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世界的本质。

唯物主义者认为物质是构成宇宙的基本要素,一切现象都可以通过物质的性质和规律解释。

唯心主义者则认为心灵、意识是世界的本质,一切现象都是由精神的活动构成。

从这个角度来看,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以说是世界观的两个方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条件。

然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解释人类存在的意义上存在较大的分歧。

唯物主义者认为人类的意义是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认知与改造来实现;而唯心主义者则强调精神、意识、道德等非物质层面的价值与意义。

唯物主义者倾向于追求物质层面的幸福和富足,而唯心主义者则更注重精神层面的满足和心灵的修养。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在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之间产生了种种矛盾和冲突。

然而,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辩论,我们应该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寻求一个较好的和解之道。

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对世界进行完全的解释和概括。

唯物主义只关注物质层面,而忽略了人类心灵、精神的重要性;而唯心主义则过于强调精神的力量,可能忽视了物质条件的重要性。

只有将二者整合起来,我们才能全面、准确地理解人类存在的本质和意义。

其次,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并非对立的关系,而是互为补充、互相影响的关系。

物质的存在为精神提供了条件和基础,而精神的活动又反作用于物质世界。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人类思维的产物,都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世界。

我们应该从两者的结合中寻找真理,摒弃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陈旧观念,引领人类思维的新发展。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通俗易懂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通俗易懂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通俗易懂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上两个重要的学派,它们之间的区别是非常显著的。

唯物主义主张物质是物质世界的基本构成要素,认为人类的思想、意识均是社会物质活动的产物,而唯心主义则是反之。

下面将从不同方面来简单介绍这两个学派的区别。

1. 世界的本原: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是世界的基本构成要素。

从宏观上看,行星、星系、宇宙等都是由物质构成的;从微观角度来看,物质也是构成原子和分子的基本组成部分。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全部现象和规律都可以用物质运动的规律来解释。

而唯心主义则主张,世界的本原是精神或意识。

看待世界的角度也是不同的,唯心主义者认为,所谓的物质现象只是在人类意识中的反映,没有人类的意识就没有所谓的物质或世界。

2. 社会的根源及发展:唯物主义者认为,社会的根源在于产生和发展物质生产力。

生产力的进步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本源动力。

唯物主义者认为,人类的思想、意识和文化等都是对生产力发展和实践活动的反映和产物。

在唯物主义者看来,人类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历史进程,都是由物质生产方式的演进所推动的。

而唯心主义者则认为,社会的根源在于精神、意识和文化等的发展。

他们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并且人类社会进步的历史进程也是由精神、意识和文化等的发展所推动的。

3. 知识的来源:唯物主义者认为,人类的认识是通过感觉器官来感知物质世界并制定一套理论体系,从而得到对于物质世界的认识。

唯物主义强调,真实的认识必须基于经验和实验证据。

而唯心主义者则主张,人类的知识和思想是由意识产生的,不必基于任何经验或实验证据。

唯心主义认为,人类的意识和思想是先于物质世界的存在的,人类的意识能够领悟超越物质的世界。

对于唯心主义者来说,人类思想的创新和发展是都源于崇高的感觉和灵感等。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在哲学上是非常明显的,两种学说的理论观点不同,分别从物质和意识出发来解释世界,从而走向不同的哲学逻辑推导方向,对整个世界的认识也产生了非常不同的观点。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是哲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思维、感觉是世界的根本,而唯物主义则认为物质是一切的基础。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特点和争论。

首先,唯心主义强调心灵、思维和意识的重要性。

唯心主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柏拉图和笛卡尔,他们认为人的思维和意识是优先存在的,而物质世界只是这些思维和意识的投影。

因此,唯心主义强调个体的心灵活动对于认识世界的重要性。

然而,唯心主义也面临着一些困境。

首先,唯心主义很难解释物质世界和自然现象。

如果一切都是心灵的投影,如何解释自然科学中的物质和物理现象呢?唯心主义对于这些现象的解释往往被唯物主义者质疑。

相对而言,唯物主义强调物质的本质和物质世界的重要性。

唯物主义的代表人物包括伯克利和费尔巴哈。

他们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它是人类意识和思维的基础。

唯物主义者认为只有通过研究和理解物质世界,人类才能真正认识和把握世界。

然而,唯物主义也面临着一些批判。

首先,唯物主义很难解释意识和主观体验。

如果一切都是物质的产物,如何解释人类的思维、情感和意识呢?唯物主义对于这些主观体验的解释往往被唯心主义者质疑。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争论也涉及到人类认识的本质和范围。

唯心主义者认为,人类的认识是主观的和有限的,它受限于个体的感知和思维。

唯物主义者则认为人类的认识是客观的和无限的,它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和实践不断进步和完善。

然而,我认为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并不存在绝对的对立关系。

事实上,它们可以互为补充。

唯心主义强调个体的主观体验和感知,而唯物主义强调物质世界和客观实在。

人类的认识世界需要综合考虑这两个方面,才能真正理解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此外,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争论也涉及到人类的道德和伦理观念。

唯心主义强调人类思想和意识的重要性,认为人类通过思考和意识的指导可以实现道德的自律和规范。

唯物主义则认为道德和伦理观念基于社会和物质条件,通过改变社会和物质条件可以实现道德的进步和发展。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与探讨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与探讨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与探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上两个重要的概念,代表着两种不同的世界观和认识论。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基本形式,而唯心主义则主张意识或心灵是最基本的存在形式。

本文将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进行探讨,并解释两种观点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一、唯物主义的内涵与意义唯物主义是一种重要的哲学观点,它主张物质是基本的存在形式。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客观的,意识或心灵只是物质的产物。

在唯物主义看来,物质是不可分割的,它是无限可分的,不存在任何根本划分。

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思维和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它们是人脑的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结果,是物质世界的反映。

唯物主义的意义在于它可以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世界。

唯物主义强调了物质基础对人类思维和社会的重要性,促使人们从唯心主义的迷思中解放出来。

唯物主义认为人类认识和实践都是建立在客观物质基础上的,从而引导人们正确处理思维与实践的关系。

唯物主义还为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在人们的认知和实践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唯心主义的内涵与意义唯心主义是一种信仰或观念,它主张意识或心灵是最基本的存在形式。

唯心主义认为世界是在意识或心灵的活动中产生的,物质只是意识的产物。

在唯心主义看来,意识具有主动性和自律性,有能力自主地支配和改变物质世界。

唯心主义认为,人的思维和意识是独立于物质的,人类通过思考和意志来创造和改变世界。

唯心主义的意义在于它强调了意识和心灵的重要性。

唯心主义使人们关注内心世界的体验和价值,注重个体的主观感受和情感体验。

唯心主义认为人的思维和意识具有创造性和改变能力,鼓励人们追求远大的理想和目标。

唯心主义还为人类文化和精神生活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推动了艺术、哲学和宗教等领域的繁荣。

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与探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存在着根本的对立。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基本形式,而唯心主义则主张意识或心灵是最基本的存在形式。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哲学分析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哲学分析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哲学分析在人类思维的发展历程中,哲学一直是探讨思维、存在、真理等问题的尖端学科。

其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种重要的哲学思潮,对人们的认识和世界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进行哲学分析,探讨它们所代表的不同立场和思维模式。

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观点,强调物质是唯一的真实存在。

它认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源于物质。

唯物主义强调对象的物质性,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能够被感知和测量的。

尤其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唯物主义强调实证主义和经验主义,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获取知识,追求客观真理。

与唯物主义相对应的是唯心主义,它认为意识和心灵是最重要的。

对于唯心主义者来说,存在和事物的本质是由意识塑造的,物质只是意识的表象。

唯心主义主张心灵、灵魂的存在,它探究人类思维和感知的本质,追求主观真理。

然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并不是对立的,而是互为补充和统一的。

在现代哲学中,辩证唯物主义提出了物质与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

它认为物质和意识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

物质是意识的基础,而意识又能够反作用于物质。

物质和意识的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世界的发展和存在。

在历史上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争论中,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起到了重要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通过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和分析,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社会经济结构与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除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潮,还有其它一些重要的哲学观点。

例如,存在主义强调个体的自由与责任,强调个体的存在给予了他们选择与行动的权力。

相对主义认为观念和认识是相对于观察者和环境的,没有绝对的真理。

总之,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作为哲学思潮,在人们对世界、人类认识探索中起着重要作用。

唯物主义强调物质的客观性和实证主义,唯心主义着重心灵和灵魂的存在。

然而,在现代哲学中,辩证唯物主义更加强调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通过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世界和自我,拥有一种辩证开放的思维方式。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哲学辩证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哲学辩证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哲学思想中两个不同的派系,它们对世界的本质以及人类意识形态的形成过程有着不同的看法。

本文将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进行辩证分析,以期加深我们对这两个哲学派别的理解。

唯物主义是一种关注物质世界和实证现象的哲学观点。

唯物主义者相信物质世界的存在是客观而独立的,其发展和演化是根据客观规律进行的。

唯物主义者认为人类的意识和思维是由物质的生理过程所决定的,包括大脑的神经活动和化学反应等。

他们相信物质是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的根源,并强调通过科学实证研究来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

与之相对的唯心主义则强调意识和思维的独立性和优先性。

唯心主义者认为意识是至高无上的,物质世界只是意识的投影或幻象。

他们主张人的意识和思想是超越物质的存在,它们通过内心的灵魂或者心灵去感知和构造外部世界。

唯心主义强调人类的主体性和精神世界的重要性,承认人类对于现实的把握是通过理性推断和直觉洞察来实现的。

然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并不是完全对立的。

在现实生活中,物质和意识并非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作用、相互依存的。

物质世界的变化和发展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人类的思维和意识形态,而人类的意识和思考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来改变物质世界。

因此,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关系更应该被看作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而不是简单的对立。

在社会变革和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曾经起到重要的作用。

唯物主义帮助人们认识到物质世界的发展规律和客观存在的基础,推动了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的变革。

同样,唯心主义也提醒人们思考意识的力量和主观能动性,在推动人类自我实现和精神解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既有各自的局限性,也有各自的优点。

唯物主义往往会忽略人类的主观性和情感需求,过于强调物质和客观规律的作用,容易陷入唯物决定论的误区。

而唯心主义则容易陷入主观主义和虚无主义的境地,无法解释和改变物质世界。

在实践中,我们需要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科学的思维和实证的方法来认识世界,同时注重个体的主体性和精神力量的发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认识-孙天平
谈谈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认识孙天平
谈谈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认识
孙天平
引言最后说: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定义来看,我们可以非常明白地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所以这个定义是站得住脚的!
很显然,两者的观点是相反的,所以,后来就发展到,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唯心主义就反对唯物主义。

之所以形成这种局面,一点不奇怪,是对理论偏面认识定义的结果。

看看“太极图”理论就明白,阴阳是“对立对应”和“互相包容”的,您能说哪个对,哪个错吗?这就是古代对“阴”的偏见,形成了“阳君子,阴小人”“男尊女婢”“阳吉阴凶”等说辞,左右了历史的走偏,这就是“理”偏道就偏的结症。

人们终于发现,阴和阳同样的重要。

现在的社会发展不平衡,就是此理论的恶果。

如果这样理解,唯物和唯心都离不开,去掉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存在了。

故,“互相包容”之阴,显得更为重要。

为什么呢?
1、只有“对立对应”,事物就得废弃,不能成功。

2、唯心和唯物,都是道的核心,少了谁都不行。

这就是四象的决定:阳中有阳,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中有阴种存在的式。

3、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也没有被打倒,既然都存在,就是“互相包容”的问题了。

事不过三,过了三就是规律,对规律怎样办,还用再说吗!2016.4.19
网引: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阴中阴)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则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是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

因此,在主观唯心主义者看来,主观的精神是本原的、第一性的,而客观世界的事物则是派生的、第二性的。

主观唯心主义必然导致荒谬的唯我论,因为它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看作是个人自我的主观精神的显现和产物,实际上就是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只能存在于个人自我的主观精神之中,没有个人自我的主观精神,也就没有世界上的事物。

中国宋明时期的陆王学派所谓的“心即理”、“吾心即是宇宙”、“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英国贝克莱的所谓“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等观点,就是有代表性的、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唯
我论观点。

客观唯心主义(阴中阳)客观唯心主义是唯心主义哲学的两种基本形式中的一种。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某种客观的精神或原则是先于物质世界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体,而物质世界(或现象世界)则不过是这种客观精神或原则的外化或表现,前者是本原的、第一性的,后者是派生的、第二性的。

中国宋代程朱理学的“理”,古希腊柏拉图的“理念”,德国黑格尔的“绝对观念”,就都是这种作为世界本体的客观精神或原则。

客观唯心主义的所谓客观精神或原则,实际上是把人的思维或一般概念加以绝对化的结果,是通过抽象思维把它们升华或蒸馏为不仅脱离人头脑并且脱离或
先于物质世界及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实体,同时还进一步把它们神化、偶像化,以致陷于神秘主义的创世说和宗教信仰主义。

因此,客观唯心主义同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

可以说,客观唯心主义是宗教的一种比较精致的形式,而宗教则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一种粗俗化的形式。

客观唯心主义承认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世界,强调作为世界本原的“精神本体”,是内生于客观世界自身的,而且这种“精神本体”又都不约而同地带有“事物规律”的含义,这就使客观唯心主义常常不自觉地走向自然,走向客观。

同时,由于“客观”是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所以其不可避免地形成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这些合理的思想成分绝非偶
然,而应视其为客观唯心主义之“客观”所然。

唯物主义最基本的思想就在于承认物质与意识相区分,在我们的意识之外存在着一个物质世界,这个物质世界先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

物质决定意识,对意识起终极决定作用的是物质。

简单地说,只要承认对意识起终极决定作用的是物质,这就是唯物主义。

曾经有一个笑话,说的是上帝让一个神去统计这个世界上好人和坏人各为多少。

这个神先去统计这个世界上的坏人有多少,结果却深感工作量之大。

于是他改变方法,转而专去统计好人有多少。

结果一下子就完成了任务。

唯物主义(阳中阳、阳中阴)唯物主义最基本的思想就在于承认物质与意识相区分,在我们的意识之外存在着一个物质世界,这个物质世界先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

物质决定意识,对意识起终极决定作用的是物质。

简单地说,只要承认对意识起终极决定作用的是物质,这就是唯物主义。

曾经有一个笑话,说的是上帝让一个神去统计这个世界上好人和坏人各为多少。

这个神先去统计这个世界上的坏人有多少,结果却深感工作量之大。

于是他改变方法,转而专去统计好人有多少。

结果一下子就完成了任务。

既然这个世界上的唯心主义的各种表现各不相同,但真理只有一个。

所以我们简单地定义一切反唯物主义的都是唯心主义,这样就简单地明白地定义了唯心主义。

彻底的主观唯心主义认为这个世界上意识与物质没有区分,也就是说,这个世界上只有意识而没有物质。

既如此,物质对意识的终极决定作用当然就不存在。

主观有神论认为,人的意识是不灭的。

这样就直接或者变相地承认了人死后人的意识化为灵魂。

既然意识是不灭的,那么物质对意识的终极的决定作用也就不复存在。

彻底的客观有神论认为,这个世界是神创造的,而神是自造的。

彻底的客观有神论所谓的神必是人格化的。

所以这种神可以归入我们所说的广义的意识的范畴。

由于客观有神论认为这个世界是神创造的,那么对这个世界起终极决定作用的当然就是神了,那么对人的意识起终极决定作用的当然的就是神了,而不是物质世界了。

彻底的唯物主义和彻底的客观唯心主义和彻底的主观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认为这个世界只有一个东西是起终极决定作用的。

更有一种二元论哲学,这种哲学否认物质决定意识,也否认意识决定物质。

但它既否认了对意识起终极决定作用的是物质,那么它同样的是属于我们所说的唯心主义的范畴。

还有一种泛神论。

这种泛神论所谓的神未必是人格化的,但这种神是所谓的超自然力量。

如果这种超自然力量存在的话,那么对这个世界起终极决定作用的无疑的也是这种超自然力量。

所以同样的是,泛神论也否认了物质世界对意识的终极的决定作用。

从上面我们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定义来看,我们可以非
常明白地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所以这个定义是站得住脚的!
(注:括号和内的字是作者加的)
唯物是民心的需要,唯心是天意(道)的需要
孙天平
天意民心是“对立对应”的,但最终是“互相包容”的。

故古有民以食为天,标准的唯物主义,但也有天以民心为本,又是标准的唯心主义。

又天为公,以公心为民,就是天下为公的思想,这正是道本所需要的思想,故天意民心合则顺,离则乱,悖则灾!
民以食为天,有物就能满足生活的需要,社会的发展就稳定,物质是社会发展的经济基础,是民心的所向。

此为“阳中阳”范畴。

天意透民心,也服务于民,一年四季风条雨顺,丰收象征着天人合一,国泰民安,领导有方,是天子的所向。

此为“阳中阴”范畴。

这种“唯物”“唯心”,虽然“对立对应”,但终就要“互相包容”,如民有灾,国家助,民有难,国家担。

这就是“唯物”“唯心”的统一。

这就是国家提倡的正能量。

当然,“唯物”“唯心”,也有不统一时,那就是贪污腐败的出现,此时“唯心”就变成了私欲,但道也认可,允许其存在,并给予了知错就改的机会,只有死不悔改者,必遭天谴。

故将此类划分在“阴中阳”“阴汇总阴”之中。

可见,这种“唯物”和“唯心”,在道中都有存在的位置,不管是公是私,都允许其存在,只是在法理上做不同的处理而已。

既然道认可,我们人类能何为呢?只能顺其自然,这就是“西去东来”的写照!2016.4.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