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北票市高级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导学案:1 荷塘月色(教师版)

合集下载

辽宁省北票市高级中学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二1荷塘月色第三课时学案

辽宁省北票市高级中学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二1荷塘月色第三课时学案

高一年部必修二第3课时课题:荷塘月色编制人:袁宏伟审核人:姜晶馥使用时间:11月13日领导签字:【目标导航】1.进一步了解朱自清,感受这位爱国知识分子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2.通过审美活动体验,能够充分感受作品的意境美。

3.品味语言,感受意境,能够概括出鉴赏意境美的基本方法。

一:阅读提疑:(5、6、7节)二、重点研读:讲读第 5 节:讨论以下问题。

(1)这一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的?(2)作者选用了哪些动词来描写月光,有什么好处?(3)月光朦胧、柔和的原因是什么?"酣眠"比喻什么?"小睡"比喻什么?作者为什么说"恰是到了好处"?(4)作者为什么又要写月影?哪个动词用得精妙?(5)写光与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6)这段描写荷塘上的月色,总体特点是什么?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讲读末两节。

写夜游荷塘引起的联想,想到古代诗词中对采莲的描绘从而引起对江南美好生活的怀念,表现了作者对眼前的寂寞、毫无生气的环境的不满之情,进一步表现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向往。

在思乡的哀愁中结束全文。

写作特点:本文语言朴素典雅,准确生动,富有韵味。

作者是如何使语言表达得如此美的?归纳中心思想。

三、总结、扩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善于通过鉴赏作者的景物描写去把握其中寄寓的情感。

而鉴赏作者的景物描写,要善于分析景物描写的层次、景物描写的技巧造成的效果,要品味景物的特点,最后归结到美感特征。

自由命题写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要求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方法,在选用动词与叠词上下点功夫。

如何读现代散文1、披文入境,把握形象。

无论是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还是说理散文,一般都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景、物、人、事)的记述来抒情写意、明理言志。

那么阅读文本,“披文入境”,弄清文章的脉络,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形象特征,这是阅读鉴赏散文的第一步。

2、深入剖析,品味情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1课《荷塘月色》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1课《荷塘月色》导学案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学案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帮助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学案重点】1、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领略荷塘月色的美。

2、引导学生感受荷塘月色的意境美。

【学案难点】理解通感、化抽象为具体等表现手法。

【学案方法】1、诵读法2、教师点拨法3、比较阅读法4、自主合作探究法【学案时数】2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学案步骤】【学习目标】1.理清全文结构,了解直接抒情语句的内涵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2.学习文中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比喻新鲜贴切的表达效果和移觉(通感)修辞手法的运用,从而体会散文的语言美。

3.欣赏文章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一、导入(一)同学们,看到屏幕上的这些荷花的图片,大家想到的名句有哪些?“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是她清新可爱的一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是她妩媚多姿的一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她高洁脱俗的一面。

荷,她有淡雅恬静的脸庞,亭亭玉立的身姿,碧绿优雅的罗裙,淡淡醉人的清香。

池塘中,她独自宁静;夜幕下,她细细聆听。

晕染一池灵秀,撩起万般情思。

古诗词中对荷花描写的诗句还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王昌龄《采莲曲二首》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北宋诗人周敦颐的《爱莲说》,而在现当代能将荷塘的美写到极致的恐怕非朱自清先生莫属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1《荷塘月色》导学案2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1《荷塘月色》导学案2

《荷塘月色》优教导学案【走进作者】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祖籍浙江绍兴。

1916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著作《朱自清全集》。

【背景感知】1927年4月,正当国共两党领导的大革命进行得如火如荼时,蒋介石背叛了革命,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镇压、屠杀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国内到处是血雨腥风、白色恐怖。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文中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

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没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

他曾对夫人陈竹隐说过“我只是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的中和主义。

”又说“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我生活”,“还是暂时超然为好”。

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现实,有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

因此,他在致S 君的一封信表白说“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

像一叶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课文初探】1、速读课文,请思考并分析一下:为什么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这篇散文的文眼?2、试着找一下表达作者感情基调的语句,能不能联系景物描写,说说作者感情的发展变化?【疑难探究】1、本文中的比喻句俯拾皆是,细读课文,找出例子,体味其作用。

2、如何理解本文末尾中引用《西洲曲》的作用?【文段精析】(一)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1荷塘月色 导学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1荷塘月色 导学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荷塘月色》
【课前自主学习】
借助《成长资源》P1 名家有约背景呈现相关链接字音、字形辨认
【自主学习及思考】
一、自主检测
下列文段空白处依次应填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过一样;又像着轻纱的梦。

A.泻飘染笼
B.照浮染围
C.泻浮洗笼
D.照飘洗围
二、整体感知,梳理脉络
1、文章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用原文的话来表述。

试梳理课文中“我”的情感脉络。

2、作者描写了荷塘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三、语言赏析
1、第一段中“月亮渐渐地升高了”中的“渐渐地”一词能不能省略?
2、品味下列句子。

(方法提示:想象画面、揣摩语言、表达方式)
(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2)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3)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4)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四、我的疑惑。

人教版必修二《荷塘月色》导学案设计(教师版)

人教版必修二《荷塘月色》导学案设计(教师版)

人教版必修二《荷塘月色》导教案设计(教师版 )高一语文必修 1导教案荷塘月色(教师)学习目标: 1. 学习本文情形交融的艺术手法,指引学生领会极具汉语特点的语言技巧、修辞手法。

2. 指引学生挑选信息,甄别比较。

3. 指引学生做一个精神丰富、内心敏锐的人;学会知人论世,进而走进作者的心灵。

要点难点:解说《荷塘月色》,弄清作者写作的缘起及描述月色下的荷塘的特点,环境描绘与抒发感情的关系。

指引学生学习作者奇妙运用比喻、通感,精心采用动词、叠词的表达技巧预习案自主学习—台前幕后,先睹为快知识链接1. 走进文本——导入清末民初大学识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 “全部景语皆情语。

”相同是碧绿的荷花,在不一样人的眼里就有不一样的理解。

宋? 杨万里曾赞美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量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行!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现代有名散文家、诗人朱自清给我们描绘了如何的荷塘美景,抒发了如何的独到情怀!2.作家简介——知人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 1923 年发布的长诗《毁坏》,震动了当时的诗坛。

1929 年第一版诗集《踪影》, 1925 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

1928 年第一版散文集《背影》,成了有名的散文家。

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1948 年 8 月病逝于北京。

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毛泽东同志曾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朱自清一身大病,宁愿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援粮’。

”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豪气派”。

3. 有关背景——论世本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怀散文。

写于 1927 年 7 月,当时正当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惧笼盖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也处于愁闷徘徊中。

朱自清也处于愁闷徘徊中,文中表现作者想挣脱这一苦闷的“淡淡的愉悦”和“淡淡的忧愁”。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 《荷塘月色》导学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 《荷塘月色》导学案

每朵乌去背后都有阳光。

——吉伯特高一语文必修2《荷塘月色》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

2、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品味精练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语言。

重点难点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学习过程一、情境创设同学们,在我们没进入这篇课文的学习之前,先让我们一起联想一下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碧绿的荷塘,荷花娇艳的盛开着,面对此等美景,我国宋代的著名诗人杨万里赞叹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而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今天我们就让我们跟随朱自清先生的脚步,去看一看他给我们留下的这一篇优美的散文《荷塘月色》,看一看他给我们描写了怎样的月色下的荷塘美景,抒发了怎样的独特情怀!二、知识链接1、作者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对于他,大家应当记得他的四个令人羡慕的闪光点:(1)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又在浙江台州的省立第六师范学校和浙江上虞的春晖中学任教过一段时间,而且在浙江的这一段时间是他人生中的辉煌时期。

(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理解他对江南的惦念之情。

)(2)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虽然身为大学教授,但是由于子女众多,家庭负担较重,贫困和家庭琐事时时困扰着他。

(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理解他夜不成眠的原因,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他为何对独处之妙有如此深刻的感受。

)(3)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毛泽东曾高度的赞扬朱自清“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4)朱自清的散文秀丽朴素,独树一帜,他一人选入中学课本的散文就达6篇——《春》《背影》《荷塘月色》《绿》《匆匆》《威尼斯》。

初中我们学过他的《背影》《春》。

代表作有散文与诗的合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 《荷塘月色》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 《荷塘月色》导学案设计

《荷塘月色》导学案(第一课时)审核:高一语文备课组班级组别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与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

2、通读全文,扫清文字障碍,把握文章内容。

【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1.22—1948.8.12),现代散文家、诗人、文学研究家。

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

笔名余捷、柏香、白水、知白等。

1898年11月22日生于江苏东海;因祖父、父亲长期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

幼年在私塾读书,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912年进中学学习,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翌年,升入本科哲学系,于1920年修完课程提前毕业。

他著名的诗集有《踪迹》,散文集有《背影》《你我》《荷塘月色》《匆匆》《绿》《春》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文艺论著有《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朱自清散文的特点:感情真挚醇朴;对自然景物观察准确精当,对声音、色彩感觉敏锐;文笔精美婉丽,节奏跌宕有致,饱含诗意和生活情趣。

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赞扬他有骨气,“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北京物价飞涨,北大的教授们没法生活下去。

国民党就向人们发美军的救济粮。

可是,以朱自清先生为代表的一批教授们宁可饿死也不去领救济粮。

当时朱自清先生已经因为饥饿全身浮肿,很虚弱了,可是躺在床上还对家人说“不要去”。

于是,朱自清先生就这样离开了人世。

【预习展示】1、听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提示与建议:认真听录音(或范读),将不会读的字词或平时读错的字词读音标注在课文里面。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袅娜()蓊蓊()敛()裾羞涩( ) 独处()酣( )眠弥( )望颤( )动霎( )时参( )差脉脉( ) 倩( )影煤屑( )踱( )步梵婀玲()【课堂探究】1. 本文的文眼是哪一句?2.从以上结构分析,可体会到全文写景是为抒情服务,而贯穿全文的是一条作者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

情—景—情,这正好像一条经线,而对荷塘景色的描写犹如一条纬线。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导学案(二)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导学案(二)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导学案(二)新人教版必修2学习目标1、分析作者矛盾思想感情,颂扬中国知识分子的美好情怀。

2、赏析精美语言,提高情景交融的鉴赏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学习重难点把握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交织”的感情。

知识链接比喻:比喻又叫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但具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说明描绘该事物的修辞格。

比喻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比喻可分为: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

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是,成了,变成”等甚至不用比喻词。

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学习过程:一、理解下列句子,说说这些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

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2、“悄悄地披了大衫”3、“路上阴森森的”4、“虽然月光还是淡淡的”5、“路上只我一个人……这是独处的妙处”。

6、“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7、“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8、“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9、“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10、“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11、“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12、“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无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二、品词明特点指出下列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曲曲折折、田田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袅娜羞涩明珠星星美人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闪电脉脉三、练习体会比喻------出水很高的叶子像()开放的和尚未开放的荷花正如()又如()又如()颤动的叶和花像()密密挨着的叶子宛然()月光下的叶子和花仿佛()又像()灌木的黑影如()杨柳的倩影又像是()阴阴的树色像()树缝中漏下的路灯光是()通感--------微风中的荷香仿佛()塘中的月色如()拟人--------打着朵儿的荷花田田的荷叶叶子底下的流水荷塘边的杨柳树树缝中漏下的路灯光四、学后感悟(夜游)家———小路———荷塘————家(心情)不宁静—受用无边月色—我什么也没有—无福消受朱自清巧妙地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借朦胧之景抒朦胧之情,不着痕迹地表露了自己的情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导学案(1)(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导学案(1)(含答案)

1 荷塘月色2 五中韩江涛《荷塘月色》导学案高一语文必修二执笔人:巩义五中韩江涛学习目标1、分析作者矛盾思想感情,颂扬中国知识分子的美好情怀。

2、赏析精美语言,提高情景交融的鉴赏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学习重难点把握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交织”的感情。

知识链接1、走进文本清末民初大学问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同样是碧绿的荷花,在不同人的眼里就有不同的理解。

宋•杨万里曾赞叹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朱自清给我们描写了怎样的荷塘美景,抒发了怎样的独特情怀!2、作家简介: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

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

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3、相关背景:本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

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

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文中表现作者想摆脱这一苦闷的“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学习过程一、给下面的加点的字注音蓊.蓊郁郁()袅娜..()踱.步()霎.时()弥.望()斑驳..()渺茫..()点缀.()二、解释下列词语1、蓊蓊郁郁:2、霎时:3、袅娜:4、脉脉5、朗照:三、整体感知------根据作者的行踪变化划分,疏理全文脉络。

部分相关自然段行踪作者心情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第四部分四、探讨问题1、初读课文,找出具体描写“荷塘月色”的段落重点朗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1《荷塘月色》导学案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1《荷塘月色》导学案1

《荷塘月色》学案【温习故知】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朗润.()嫩.()绿眨.()眼披蓑.()戴笠.()风筝.()抖擞.()簌.()簌游逛.()踌.()躇.()蹒.()跚.()栅.()栏举箸.()储粟.()靡.()途熹.()微壶觞.()庭柯.()流憩.()出岫.()翳.()翳窈.()窕.()二、名句填空。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

朱自清《春》2.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

朱自清《春》4.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长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

,。

5.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

三、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2.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3.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目标定位】(按三维目标定位,内容适当具体)【自主探究】1.文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作者的“不宁静”?请做简要分析。

2.试分析文章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试简单概括本文的艺术特色。

【尝试演练】1.文章的第五段作者选用了哪些动词来描写月光,有什么好处?2.荷塘上的月色总体特点是什么?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

4.作者想起江南采莲的风俗,其目的是什么?请简析。

荷塘月色导学案(教师版)

荷塘月色导学案(教师版)

《荷塘月色》导学案(教师版)年级组:一年级科目:高一语文(必修二)编写人:审核人:编号:001[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1、理清全文结构,掌握本文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2、学习本文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散文的语言美3、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能力目标1、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2、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诵读法,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意。

2.运用多媒体手段,体会文章写景状物的画面美。

[教学重点]1.结合时代背景理解直接抒情的语句的含义,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难点]1.通感手法的运用。

2.对本文语言技巧的鉴赏。

[教学过程及内容 ]预习案一知识链接1、简介作者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江泽民同志为纪念朱自清诞辰一百周年题诗:晨鸣共北门,谈笑少时情。

背影秦淮绿,荷塘月色明。

高风凝铁骨,正气养德行。

清淡传香远,文章百代名。

参看《倍速》P6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

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

当时蒋介石叛变,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中国革命转入低潮,朱自清陷入了苦闷彷徨之中。

这种矛盾心情,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很有代表性。

不少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既不甘心沉沦,又不敢投入革命斗争。

《荷塘月色》就是作者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参看《倍速》3、知识积累(1)有关莲的诗文①周敦颐《爱莲说》(参看《倍速》P5)、②《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④《小池》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1课《荷塘月色》导学案设计

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1课《荷塘月色》导学案设计

语文一组集体备课贾克文复印20份语文一组集体备课方案《荷塘月色》导学学案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课型:问题导学《荷塘月色》导学学案[教学目标]1、揣摩优美的艺术语言,赏析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2、理清作品的事物线索和感情线索,析文中之情,赏文中之景,披文以入情。

3、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摹绘比喻、比拟、通感的修辞效果,同时寻踪文中的美点。

4、理解作者“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和他追求自由的精神。

[教学重点]1、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了解作者对现实不满,寻求精神解脱和自由而又无法解脱的苦闷心情。

2、通过品鉴景物的色调和情味,体会作者的喜悦和哀愁。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让学生了解借景抒情的艺术技巧,同时调动学生的审美联想和审美想象,引导他们认真感受和体验作品中优美的意境,从而获得一定的审美实感和经验;2、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的图画美、语言美、意境美,学习文中的比喻、比拟、通感、映衬等修辞手法,通过具体分析、品味语言的形象性的绘画美,揣摩丰富的情味,同时揣摩文中的一些炼字炼句必须反复推敲涵咏,从中嚼出艺术的真趣。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教师:《荷塘月色》朗读带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本文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资料,制成卡片。

[教学思想]一、教学内容分析《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最有代表性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安排在人教版·普通1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1课《荷塘月色》导学案设计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的“阅读鉴赏”第一单元“写景状物散文”第一课,是这一单元的重点篇目。

在《荷塘月色》这篇文章中,朱自清先生运用娴熟细腻的描写,悉心遣词布字,把自己的淡淡的愁绪融进了荷塘月色的景致之中,使人阅之动容,为之陶醉,心随文动。

它是一篇典范的,又独具特色的写景抒情散文,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精品。

对于这样的文本,披文入情,因情动心是教学活动的逻辑起点和归宿。

因而《荷塘月色》这篇文学作品既承担落实写景状物这一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对高一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所以,让学生通过质疑探究,掌握写景状物及其语言特点,并能够身临其境,充分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体会作品所描述的美景、美情,进入一种审美境界,就成为教学重要任务之一。

辽宁省北票市高中语文 1 荷塘月色导学案1 新人教版必修2

辽宁省北票市高中语文 1 荷塘月色导学案1 新人教版必修2

荷塘月色作品结构分析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心境:“颇不安静”)第2段:去荷塘,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第4段:观荷塘,写荷塘秀丽的景色。

第5段:写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写荷塘四周的景物。

(在月下观看、感受到的)第7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8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全文结构为:第一部分(第1段)写“观荷缘起”(情)其次部分(第2—6段)写“荷塘月色”(景)第三部分(第7—8段)写“景中人”,由现实而思古,再返现实收束全篇(情)二.1. (带上门——荷塘上的月色——月色下的荷塘——江南旧俗——回家)2. 从结构上看,“这几天心里颇不安静”起了总领全文的作用。

贯穿全文的感情是难以摆脱的“不安静”,是掩盖在作者心头的哀愁。

“这几天心里颇不安静”奠定了全文感情的基调。

3.心里颇不安静(第一段:孤寂的氛围、淡淡的哀愁)路、树、月(其次段:幽僻、孤独、蓊蓊郁郁的、月光淡淡的)独处,到了另一世界里(第三段: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外一个世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吵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第六段:这时候最吵闹的,要数,蝉声、蛙声)惋惜我们现在早已经无福消受了(第7、8段:吵闹、风流、嬉游、好玩)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第九段:到底、惦着江南、猛抬头)心里颇不安静————独处求静————一无全部————惦着江南(心中颇不安静——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思乡愁——不安静)仍是淡淡的哀愁三.第四段1、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明确: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

2、作者是怎样从这五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清找出这些句子,开放想象,阅读品尝它的妙处。

明确:(第1组)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运用比方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

辽宁省北票市高中语文1荷塘月色导学案2(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2

辽宁省北票市高中语文1荷塘月色导学案2(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2

《荷塘月色》【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品味朴素典雅、准确生动、充满诗意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陶冶情操,培养初步的审美能力。

【知识链接】1、散文:散文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

散文重在抒情,眼前的物象唤醒记忆中的表象,情感体验也一同苏醒,于是心物感应,情景相生,触景生情,缘情造景,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2、时代背景:《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

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

在此之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

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

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3、作者介绍:朱自清,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

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他是毛泽东称颂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

毛泽东曾热烈赞扬其“宁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高尚气节。

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自主学习,基础过关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蓊蓊()踱步()袅娜()霎时()弥望()倩影()琐屑()脉脉( )独处 ( ) 参差 ( ) 煤屑 ( ) 敛裾 ( )2、解释下列词语:幽僻:蓊蓊郁郁:弥望:袅娜:脉脉:风致:斑驳:丰姿:二、合作探究、整体感知1、作者散步的游踪是怎样的?明确:2、请同学们快速读文,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语句,体会这句话的含义和在文中的作用。

【学案】人教版必修二《荷塘月色》导学案

【学案】人教版必修二《荷塘月色》导学案

课题:《荷塘月色》导学案【学习目标】1.扎实掌握基础知识,提升鉴赏散文语言的能力。

2.反复诵读,合作探究,赏析本文准确、生动的语言,学习写景中的多种表现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3.热情投入,提升感受美的能力,享受美的愉悦。

【知识链接】1.文体常识: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地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四大文学样式之一。

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指取材自由广泛,不受限制;神不散,指立意明确而集中。

根据表达方式差异,散文分为叙事散文(重写人记事)、抒情散文、说理散文(重议论)。

抒情散文以一定的事物为描写对象,侧重于具体生动地抒发作者的情怀,在写景状物中融注作者的情感,实现情景交融,引领读者身临其境。

本文就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

2.本文背景:本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国共合作破裂,中国社会处在血雨腥风之中,急剧动荡。

作为爱国的民主主义者,朱自清陷入苦闷彷徨中。

本文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活写照。

3.题解:本文所写的荷塘,是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

【学习流程】(三课时) ●自主学习1.作家常识:朱自清,浙江绍兴人,原名,字,号秋实。

为表心志,取《楚辞》句“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二字改名而成。

他是现代著名家、诗人、学者、。

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里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2.黑体字注音:煤屑()踱步()袅娜()蓊蓊郁郁()倩影()敛裾()霎时()峭楞楞()媛女()纤腰()参差()()梵婀玲()3.多音字注音:处:独处()妙处()脉:脉脉()山脉()宁:宁静()宁可()颤:颤动()颤栗()4.用下划线划出错别字,并改正:嘻戏()文彩()一泄千里()水泻不通()婷婷玉立()5.思路图解填空:本文情感基调: 的喜悦, 的忧愁(修饰程度); 是主调, 是暂时的。

《荷塘月色》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荷塘月色》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荷塘月色》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教学目的:1、揣摩优美的语言,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巧妙运用比喻、通感,精心选用动词、叠词的表达技巧。

2、理解作品中的感情线索,体会作者复杂的感情。

3、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重点难点:1、反复诵读写景名段,用心欣赏作者笔下如诗如画的荷塘月色,品味文中有声有色、有情有味的语言。

2、紧紧扣住本文文眼,即“这几天里心颇不平静。

”这句话,抓住作者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进而领会作者复杂的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课时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诵读文中重点写景段落,并欣赏其中的画面美、语言美。

二、教学过程1、导入同学们,当我们打开语文课本必修二,映入大家眼帘的便是第一单元中一篇篇写景状物的散文,这些写景状物的散文有荷的清香、雨的气息、山的雄姿、水的光彩,似一幅幅优美的画卷;当然,在描绘了这些大地山川、风物美景的同时,作者也表达了自己对自然、人生的丰富感受和深刻思考。

今天,我们就一起进入本单元第一篇课文的学习。

2、作者介绍朱自清(1898-1948.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祖籍浙江绍兴。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随后出版了散文集《背景》,成了著名的散文家。

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过知识分子。

3、背景资料本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住清华园西院。

文章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

他是民主战士、爱过分子,但对社会的参与意识不够强烈,当时的他正处在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存疑虑,陷入了不知道往哪里走的困境中,而本文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4、整体感知本文线索出家门--踱小路--观荷塘--赏四周--回家门5、赏析文中重点写景部分,即第4-6段(1)讲读第四自然段,即“月下荷塘”部分①作者依次写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修辞?怎么描写?荷叶弥望田田出水很高(比喻)荷花零星点缀(拟人、比喻)荷香缕缕荷波颤动(比喻)流水看不见的脉脉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来写月下荷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品结构分析
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心境:“颇不宁静”)
第2段:去荷塘,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
第4段:观荷塘,写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写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写荷塘四周的景物。

(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
第7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8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全文结构为:
第一部分(第1段)写“观荷缘起”(情)
第二部分(第2—6段)写“荷塘月色”(景)
第三部分(第7—8段)写“景中人”,由现实而思古,再返现实收束全篇(情)
二.
1.(带上门——荷塘上的月色——月色下的荷塘——江南旧俗——回家)
2. 从结构上看,“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起了总领全文的作用。

贯穿全文的感情是难以摆脱的“不宁静”,是笼罩在作者心头的哀愁。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奠定了全文感情的基调。

3. 心里颇不宁静(第一段:孤寂的氛围、淡淡的哀愁)
路、树、月(第二段:幽僻、寂寞、蓊蓊郁郁的、月光淡淡的)
独处,到了另一世界里(第三段: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外一个世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第六段: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蝉声、蛙声)
可惜我们现在早已经无福消受了(第7、8段:热闹、风流、嬉游、有趣)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第九段:到底、惦着江南、猛抬头)
心里颇不宁静————独处求静————一无所有————惦着江南
(心中颇不宁静——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思乡愁——不宁静)仍是淡淡的哀愁
三.
第四段
1、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明确: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

2、作者是怎样从这五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
清找出这些句子,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

明确:(第1组)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

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

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

(第2组)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

“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

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

这是拟人写法。

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

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

(第3组)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由嗅觉向听觉转移。

“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

“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

(第4组)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

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第5组)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3、小结本段写景重点。

本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这些手法令人浮想联翩。

更绝的是全段不着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

第五段
1.本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的特点?
明确:叶、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飘渺的特点。

2.提问: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如:“泻”“浮”“洗”“画”等),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


明确: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
感。

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状态。

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

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4.师生共同小结:本段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第六段
本段则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再由静到动,写到蝉声、蛙声,显然, 3.提问:本段写月下荷塘的景色,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

(学生阅读后回答)明确: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

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叶色的浓重气氛。

3.小结。

叠字叠词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应了第2段中“蓊蓊郁郁”的树,“阴森森”的小路。

读起来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

月下荷塘的美景使作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但蝉声和蛙声又打破了他内心的宁静,作者的思绪由理想回到现实,似乎可以收尾,为什么还要写一段描写古人采莲和记起《西洲曲》情景的文字?试结合语境谈谈自己的看法。

(引导学生诵读,讨论后回答)
明确:从全文看,这是在游完荷塘往回走的路上想起的,刚游完荷塘,由荷花想到采莲,这顺理成章。

游荷塘没有使作者摆脱“不宁静”,于是作者又回忆历史,描绘出了一幅热闹欢快的景象,这不仅反衬出此时的静,更表现了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

“可是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历史只能想想而已。

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西洲曲》是以谐音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

犹如两幅画图,形成了“冷”与“热”、“静”与“动”的强烈对比,写出了一个知识分子内心的矛盾与冲突。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既是因回忆而勾起了乡思,也含蓄地揭示了“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所在。

深切而又微妙地反映了作者想摆脱这种不宁静而又摆脱不掉的万分苦恼的心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