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墨丛中天地宽—略说石涛《荷花图》尹光华
【欣赏】81幅著名中国书画赏析,经典!
【欣赏】81幅著名中国书画赏析,经典!一件好的书画作品,不论是古代的还是近现代的,都能起到提高人们的艺术修养,增进人们美好情操的作用。
因此可以认为书画鉴赏不仅是审美教育的内容,对于德育和智育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1、清华嵒《墨竹》立轴【赏析】华嵒是清代雍正、乾隆时期成就最高的画家之一。
画中有“山人写竹不加思,大叶长竿信笔为。
但恐吟堂霜月夜,老鸦来踏受风枝。
”简短四句诗,表现出画家豪放不羁的情怀。
画面可谓精当简洁,湖石瘦而透,出于随意变化的湿而整的笔致,修竹新篁,笔意隽逸。
2、胡崇贤《摩耶精舍荷花照片》 (张大千题字)【赏析】该照片由供职于励志社的蒋介石私人摄影师胡崇贤摄于张大千寓所摩耶精舍,照片上有张大千墨笔题字。
大千晚年对摄影颇有心得,常邀好友摄影师来家拍摄,并以诗文入影,别具一格。
3、慈禧书法【赏析】“望隆梅鼎资调燮,宠渥芝纶介寿康”。
这件作品用笔粗壮厚重,装裱华丽大气,较为恰当地显示了慈禧太后的特殊地位与作品内容的喜庆色彩。
4、秦桧书法《深心帖》【赏析】秦桧乃是宋朝一大奸臣,其丑行劣迹可谓家喻户晓,不必赘述。
但是他的书法却因此被埋没近千年。
此作用笔率意自然,松脱舒畅,结字顺势而就,不滞不板,不承认秦桧作书的法备态足,无愧于“风樯阵马,沉着痛快”之誉。
5、李可染《迎春图》镜心【赏析】李可染除以山水画名震中外画坛外,还非常喜欢画牛。
他画的牧牛图形神兼备,意境清新美妙,充满生趣和诗意。
牛背上,稚气的牧童悠然自得,寥寥数笔,他便勾出一幅质朴而生机盎然的田园小景。
6、米芾《淡墨秋山诗帖》【赏析】此帖运笔如刷,笔力雄健,结态造势宽展肥美,当为米芾中年书法之精品。
此帖流传有绪,历代著录于《墨缘汇观》、《石渠宝笈续编》,刻入《三希堂法帖》。
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释文:淡墨秋山画远天,暮霞还照紫添烟。
故人好在重携手,不到平山谩五年。
7、傅抱石《屈原》【赏析】画中的屈原昂首独行,瑟瑟的秋风,吹拂着他的头发和衣衫。
揭秘石涛的审美,细品“一画”论——清代石涛绘画美学思想新解
揭秘石涛的审美,细品“一画”论——清代石涛绘画美学思想新解在清代审美文化趋于保守僵化的时期,石涛以他的一画论为中国山水画作了创造性的审美还原的工作,从而使中国山水画获得了更为坚实与宏大的美学根基,一种鲜活的生命与活力。
石涛是我国清代的大画家,也是绘画美学家——他的《画语录》(近发现其定本题为《画谱》)是我国绘画美学史上极其重要的著作之一,题为《画谱》,大概有与唐代孙过庭的《书谱》同声并座之意。
《画语录》素称难解,尤其是其中堪称理论核心的“一画”论更是见仁见智。
本文认为,石涛的“一画”论是一种“审美还原”的理论,唯其如此,它才在清代这样一个审美文化趋于保守僵化的古典主义时期显示出一种理论上的鲜活之气,这也是石涛的画作别开生面,有别于拘守陈法的四王的地方。
那么,什么是“审美还原”呢?其实,这也并不难理解。
譬如我们人生在世,忙忙碌碌,却常要叫着寻找精神家园,这个寻找的精神的家园也就是还乡。
哲学与美学的还原,都起于行进在迷途中的还乡——回到本原,好像我们在从事各种相关的活动时无意中已丧失了本原。
哲学的还原常常去寻找新的哲学基点,从而使哲学获得新的生命;审美还原(aesthetic veduction)同样表现为去对“失去”的审美本原或基点的重新寻找,并试图借此从审美的困境中解脱出来,重获新生与活力。
这就是审美还原的魅力。
审美还原不仅是简单的寻找,还是创造性的再生。
我以为石涛“一画”论的魅力,就在于它是一种成功的审美还原论!石涛的时代,正处在四王正统派形式主义绘画风靡画坛的时代,仿古拟古风是很盛的。
这样一个时代,可以说是艺术走入迷途的时代,只有大艺术家大美学家才会有担当起审美还原的意愿与勇气。
石涛就是当时一位截断众流、别开生面的大画家。
他的绘画的成就,是用不着我去再费笔墨的。
他的绘画成就,自然与他的美学造诣有关。
他的美学造诣最引人注目之处,便是“一画”的审美还原论。
绘画的本原是笔墨吗?是法则吗?是古人之迹吗?非也!石涛说得“一画”,在中国绘画史上有人触及却无人像石涛那样大谈特谈。
水墨荷花
水墨荷花“别样红”谭生▲刘文选绘墨荷水墨画是中国传统绘画所特有的形式,是运用单一的色彩来对真实的形象进行描绘。
水墨画是着色画的分支,在中唐时期就确立起来,担其肇始更久远。
在南朝梁元帝萧绎所著的《山水松石格》中,就已经谈到用墨来作画,提出“笔精墨妙”。
他主张用墨来作画,并解释说“高墨犹绿,下墨犹赭。
”此后,运用墨这一单一色彩,历代画家探索出一套表现形式:它可以表现阴阳面与凹凸面,深与浅和远与近,更表现了寒与暖,晦与明的光景;它不但表现了云雨的迷离和烟雾的空蒙,而且表现了对象的形与影;它既能表现实质,又能表现虚空。
所以唐代著名诗人,也是大画家的王维在其“山水诀”中曾提出:“画道之中,以水墨最为上。
”由于水墨画的存在,笔墨也尤为画家所重视。
清代画家石涛论画诗有:“黑团团里墨团团,黑墨团中天地宽。
”近代画家黄宾虹也有“五笔七墨”之说。
所谓“五笔”是平、圆、留、重、变,是指执笔时,手、指、腕、肘要平稳,毛笔方能万毫齐力,笔力圆浑厚重而富于变化。
所谓“七墨”,是从古人“墨分五彩”发展出来的,干、湿、浓、淡、枯墨再加上宿墨或清水点化,极尽墨法的奥妙。
此外,水墨画还特别与诗相关联。
通过水墨的特性所描绘出来的形象,形成了某种境界,让人从这个境界里,亲眼见到这些形象,更从这些形象里体会到画中之情。
从形象所表达出来的情,以及水墨所表达出来的气质,与诗的艺术感情很类似。
所以宋徽宗赵佶的画院,会以“乱山让古寺”、“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等诗句作为考试绘画的题目。
现年82岁的书画家刘文选,幼承家训,醉心翰墨,还在少年时代就被冀鲁豫边区选拔为抗日文艺战士。
他善于画墨荷,荷叶滋润,墨色缤纷丰富;荷花清劲,姿态错落优雅。
浓淡、干湿、轻重的变化中,表现出荷花无尽的风貌。
且刘文选兼善书法,题诗配画,相得益彰。
石涛《一画论》
石涛《一画》论。
前言ﻫ石涛得绘画题材多样,构图新疑而多变化,擅画山水以及花果、兰竹与人物。
拜师于本月后多次游览黄山,注重户外实地写生,具有非常丰富得想象力与丰富得情感以及创作激情。
后又师法梅青、王世贞、屈大均、程邃、戴本孝、髨残、龚贤等人,继承又得以创新,其独特得风格与充沛得生命力,充斥着当时画苑泥古不化、千篇一律得“八股山水”得画风形成强烈得对比。
“尚意"乃属文人画系统,发展了笔墨技法,对后来得“扬州八怪"以及吴昌硕、齐白石等画家产生较大得影响。
ﻫ一、画家简介石涛出生于1642年,去世于1707年,名叫朱若极。
字石涛,对于石涛得出生有两种说法,有得说就是石涛出生于广西桂林,也有得说就是在全州,她就是明朝朱民皇族得后裔,朱亨嘉得儿子.石涛在我国明清之际就是著名得大画家与画论家。
ﻫ二、石涛“一画”得绘画理念及渊源石涛得绘画理念主要源于哲学、儒家学说、易经,道家学说、佛学都对她得艺术理论与绘画实践有着巨大得指导意义.石涛在绘画理念得“一画”中都融入了哲学思想。
“一画”在中国传统文化得八卦太极阴阳学中,指“无极”、“太极”就是一阴一阳得对立与与谐辩证得统一,它就是在有方法得法与与没有法得对立与统一。
也指天地与万物这种客观世物与“心”自我主观意识得对立统一用于绘画中.“一画”在客观事物、自我得审美对象以及绘画得形象方面去讲“一画”就就是“蒙养”与“生活"对立统一,而所谓得“蒙养”就就是指事物本身其最内在得东西.即形与神、气与势、笔与墨、心与物、有法与无法、氤氲与资任得对立统一。
石涛认为绘画中得方法凭借什么而立,主要就是突出自我,便利于“一画”。
石涛在晚年编写得《画语录》与《画谱》都有叙述,各有特点,在《画语录》中共18章,而反对传统绘画中得“法”与突出绘画中得“自我”得艺术思想始终都贯穿于全书得每一个章节中。
可见石涛历经身世与变故,游便名山大川,结交良师益友,精学传统佳作与名迹,对传统明代画家一味得摹古画风及摹古派以元四家为尊得过分推崇与崇拜得一味守旧模仿得传统给予蔑视与仇恨.因为此时石涛画风无人重视。
30幅著名书画家作品赏析(十四)
30幅著名书画家作品赏析(十四)30幅著名书画家作品赏析(十四)1、林风眠《荷塘飞雁图》【赏析】林风眠把荷花安排成一个一个的点,并不遵循一定之规、一定之法,颜色也因为透视或光线的关系而变化。
散点似的荷花荷叶,分布于画幅的各个角落,但似乎每个花瓣都有光影的变化,实际上是他对故乡星星点点的记忆,对那个平静的、恬淡的世外桃源般的故乡的割舍不了的情怀。
2、秦桧书法《偈语》【赏析】秦桧是宋体字的创始人,在书法上很有造诣,他综合前人之长,自成一家,创立了一种用于印刷的字体,后来人们又模仿宋体字的结构、笔意,改成笔画粗细一致、秀丽狭长的印刷字,就是仿宋体。
可以说他是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书法家之一。
3、赵孟頫《临稧贴》【赏析】赵孟頫的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世称“赵体”,与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
他被称为是王羲之二代。
《元史》本传讲“孟頫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
4、吴冠中《故乡小景》【赏析】江南水乡是吴冠中的家乡,他的艺术从这里起步,走向了世界。
他画的江南水乡如诗如梦,摄人心魄。
他以精湛的艺术手笔,以现代构成的块面元素,将水乡悠悠古韵融入现代情思。
既富东方传统意趣,又具时代特征,令观者耳目一新。
5、赵孟頫《陋室铭》【赏析】珍藏于广东省博物馆的赵孟頫行书《陋室铭》字卷,横131厘米,纵49厘米,共19行,86个字。
其笔法坚实遒劲,结构疏朗,雄浑大气。
字体楷中兼有行意,在严整中增添了几分灵动。
6、徐悲鸿《天马行空》【赏析】徐悲鸿画马多是借以抒发郁结难言的悲愤和爱国忧世之情,他画马注重刻画骨骼和肌肉结构,有着一定的写意成分,往往是挥墨一气呵成,人们常用“一洗万古凡马空”来称赞其笔下的骏马,矫健的身姿,高昂的头,奔出嘶鸣千里的气势,体现出一种迅疾的速度、力量和雄壮的美。
7、潘天寿《映日荷花》【赏析】“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潘天寿的这张写意荷花一映入眼帘,顿觉笔酣墨畅。
墨点无多泪点多——朱耷《荷花水鸟图》赏析
责任 编辑 :任一娟 E-mail:ryj666@sohu com
画面 左 上 角 ,画 家 用 草 书 书 写 的 “八 大 山人 ”字 样 ,乍一看 ,像“哭之”,又像 “笑之”,这特 有的落款方 式 ,是 他 依 恋 旧王 朝 而 哭 笑 不得 的痛 苦 心情 的 表达 。
纵观《荷花水鸟 图》,笔墨挥洒老辣 ,浓淡有度 , 错 落 有 序 。朱 耷 用 作 品 表 达 了对 故 国 的 思 念 ,国 破 家亡 但 复 国 无 望 的痛 苦 ,以及 对 清政 府 的藐 视。
压 境 之 势 。整 个 画 面 中 一 石 ~ 鸟 一荷 ,墨 色 由浅 到 深 ,浑然一体 ,相得益彰。
画面 右上 角 ,几株荷 花随风 摇 曳 ,肃 穆 的寒风 下 ,枯 黄 的荷 叶 虽 已被 风 吹得 破 败 不 堪 ,但 它还 尽 力 呵 护 着 几 朵 盛 开 的 荷 花 。其 中 ,有 一 朵 纤 弱 的 小 荷 花 ,没有荷叶 的衬托 ,却傲 然挺立在凄冷 的秋风 中 , 显 示 出 它 勃勃 的 生命 力和 对 命 运 的抗 争 。
视线继续上移在鸟儿的头顶之上一片残荷从画面的右上方斜插而下乍一看有遮风挡雨的感觉但当你停下视线细细品味又有泰山压顶乌云压境之势
/
铁梅 说 画
墨点 无多
朱耷《=荷花黄水 鸟图=》赏析
凯
泪
占
■ lll
多
墨 点无 多泪 点 多 , 山河 仍是 旧 山河 。 横 流乱 石枯 槎 树 , 留得 文林 细 揣 摩 。 这 是 明 末 清 初 的 画 家朱 耷 为 自 己 的作 品 《荷 花 水乌图》题写的题 画诗。 朱 耷 ,号 八 大 山 人 。 他 是 明 朝 皇 室 后 裔 ,明 灭 亡后 ,国毁家亡 ,心情 悲愤 ,落发为僧 。《荷花水鸟图》 是 他 的代 表 作 之 一 。 画面 由下 而 上 ,首 先 是 浅 水 露泥 的潭 底 ,画 家 用 随 性 的枯 笔横 向急 速 拖 动 ,偶 有 几 处 落 下 长 短 不 一 的墨 点 。 随 着 视 线 渐 渐 往 上 推 移 ,画 面 中突 兀 的 怪 石 ,显得 特 别 扎眼 ,只 见 它成 倒 立之 势 ,头 重 脚 轻 ,在 松 软 的 泥 潭 中 ,有一 种 摇 摇欲 坠 的感 觉 。 在怪 石的上面 ,孤独地站 立着 一只水鸟 。它全 身蜷 缩 ,背 部 隆 起 ,为 了 保 暖 ,单 脚 站 立 。让 人 感 觉 不可思议 的是 ,小 鸟竟然是微眯着眼 ,似乎你我都不 能入 了它 的 眼 ,又似 乎 随 时 准 备 仓 皇逃 窜 。 视 线 继 续 上 移 ,在 乌 儿 的 头 顶 之 上 ,一 片 残 荷 从 画面 的 右 上 方 斜 插 而 下 ,乍 一 看 ,有 遮 风 挡 雨 的 感 觉 ,但 当你 停 下 视 线 细 细 品Hale Waihona Puke 味 ,又 有 泰 山压 顶 ,乌 云
国画荷花100幅,精美绝伦~
国画荷花100幅,精美绝伦~国画荷花100幅,精美绝伦~国画教程 5天前荷花_工笔荷花省级美协会员史红梅《荷花册页》潘天寿《朝日艳芙渠图》潘天寿叩开一池清香,只取一两枝入画。
看望你时,清风正起。
弯腰轻笑的荷,依然让我如多年前一般,心跳加快。
一朵被惊醒的荷,不仅会让人触摸到内心的柔软,还会隐约感知尘世的花语中所暗藏的玄机。
心语在荷之纯白的翕张间流泻,情动枝头,影婆娑。
想你,就与一朵荷对坐。
花朵的开放可曾惊动了季节?谁惹了相思,又怨相思?徘徊于一朵荷前,拿起画笔的人,是否有着和我一样的轻愁?9 D1 x7 |$ ^# e* C落笔成荷,记取千年之约。
时间轻轻抖动,落点点金色在纸。
心事,在纸上铺开。
一枝荷,是尘世之欢歌。
将相思入画,寄于有心人。
白,洁净了心空。
在世间,拥有一枝荷白,一蓬青翠,是怎样的幸运。
开在心中的那朵荷花,是温暖的记忆。
风尘四散,只有白荷一朵,知我所有的眼泪和欢笑。
荷香飘过的地方,让春夏之美更加纯良。
忍不住一声轻叹,月光涌动。
念你如这初秋蜻蜓的红,深情不减。
从一处走向另一处,漂泊的人,难忘荷香。
荷叶间穿梭的是谁的依恋,窸窸窣窣?用荷佐酒,抿一口花韵,梦就有了清香。
微风起处,莫问缘由,一阕相知梦底珍藏。
为你,学会了平静。
耐着性子,以恬淡之心,画你。
选一个静夜,采一枝莲蓬,让画面丰腴。
于你的左,我的右,相挽相依。
情爱十分,先用三分白画出弯弯的月白心思;再用三分黄,描摹轻笑;然后用一点红做进一步的抒情;剩余的三分,用淡墨洇染出最后相依相托。
稍微有一点风就好了,那样,荷之香就可以飘散的更远一些。
阳光,清风,韵流芳。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正值荷花盛开的季节。
荷花因其清雅高洁的气韵为人们所喜爱,荷茶图也是传统国画的经典素材,今天,与读者一起欣赏一组精美的荷花图国画精品。
张大千《红荷图》画中荷叶巨大,浓淡掩映。
丛中红莲含苞、初绽、怒放,挺拔矫健,生机盎然。
石涛一画新诠【图文】
石涛一画新诠【图文】石涛看松露滴身 1702年作石涛的一画说主要是在禅宗影响下形成的一个重要概念。
一画不是道,不是线,而是法。
一切具体的法则是有为法,而一画是无为法,是最高的法,至法无法,无法即法本身。
石涛强调这一无为之法,意在使画家解除一切来自于传统、概念、物欲、笔墨技法等束缚,进入到一片创作的自由境界中。
所以,一画的核心是要掘发人的创造力,这一创造力是人的自性的显现,而如何使这一创造灵明自在兴现,惟有通过妙悟的认识途径才能达到。
石涛的一画说,不是一个关于画法的理论,而是一种侧重于建立自性本体的理论,这一自性本体可以称为创造本体。
一画可以说是一种体物方式,一种创作原则,一种创作心境,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人生境界。
它比较全面地反映了石涛在画学方面的整体看法,所以他说:“吾道一以贯之”。
在中国画学史上,虽然也有一画、一笔画等类似的概念,但和石涛的一画说的内涵是完全不同的。
一画说是石涛独创的画学概念,如果说石涛有画学理论体系,这个体系的中心概念就是一画。
“一画”,是研究石涛画学思想无法回避的概念,学界对此有深入的研究,已经取得一些令人瞩目的成果,但至今它仍然是一个疑窦丛生的研究对象。
以下是笔者的研究心得,提出以求教于同道。
石涛山水一石涛所谓“一画”,乃是画之一,是绘画创作的最高法则。
石涛所谓“一画”,实际是“无画”。
与其说石涛要建立一种绘画体系,倒不如说他要解构长期人们所奉行的艺术观念。
石涛的论证方式不是表诠,而是遮诠,它用否定的方式来说明自己的道理。
他树立的“一画之洪规”,是一个不为任何先行法则所羁束的艺术创作原则。
在他看来,世人说的是“经”,他说的是“权”;世人说的是“有”,他说的是“无”;世人说的是“万”,他说的是“一”。
他的“一”,不是数量上的“一”,不是一笔一画,而就是无。
在他看来,无心处就是有心,无画处就是有画,无法处就是至法。
他要通过对先行法则的解构,建立一种无所羁束、从容自由、即悟即真的绘画大法。
看看苦瓜和尚石涛的那些经典题画诗!
看看苦瓜和尚石涛的那些经典题画诗!清石涛《兰花图》一、石涛(苦瓜和尚)题花鸟诗句石涛《梨花图》“人说梨花白雪香,我爱梨花似月光。
明月梨花浑似水,不知何处是他乡。
”石涛把梨花比作月光,真的是别出心裁、匠心独运。
他乡游子,面对一树洁白如雪的梨花,仿佛故乡的月亮冉冉升起,月华如水,令人如梦似幻。
石涛:《荷花紫薇图》“紫薇花放庭前树,花放紫薇郎正来。
却羡繁红今日好,始知草木爱仙才”石涛《菊竹石图》“兴来写菊似涂鸦,误作枯藤缠数花。
笔落一时收不住,石棱留得一拳斜”“何必秋风想会莼,菜根无乃是灵根,写来澹墨清泉里,留与肥甘作孟邻”“游人若宿祥符寺,先去汤池一洗之。
百劫尘根都洗尽,好登峰顶细吟诗”以上七言,皆可见得石涛的性灵之妙悟,题寻常之物如桃花、梨花、紫薇、白菜等,无不情怀别具,慧眼有物,物中有我,妙趣横生,禅意盎然。
石涛《墨荷图》“慢道花香叶不香,花时虽好叶时常,怜他出水舒仙掌,向月迎风碧舞裳。
”石涛《竹石梅兰图》“一叶一清静,一花一妙香。
只些消息子,料得此中藏”石涛花卉册页(十开)“老於无事客他乡,今日吟诗到海棠。
放浪不羁行迹外,把将厄酒奠红妆、”二、石涛(苦瓜和尚)题山水诗句石涛《黄山图》太极精灵随地涌,泼泼云海练江横。
游人但说黄山好,未向黄山冷处行。
三十六峰权作主,万千奇峭壮难名。
劲庵有句看山眼,到处搜罗短杖轻。
昨日黄山归为伴,至今灵幻梦中生。
不经意处已成绝,险过峦生冷地惊。
昔谓吾言有欺妄,五年今始信生平。
几峰云气都成水,几石苔深软似绒。
可是山禽能作乐,绝非花气怪天呈。
石心有路松能引,空外无声泉何争。
君言别我一千日,今日正当千日程。
人生离别等闲情,愧余老病心凄清。
有杯在手何辞醉,有语能倾那不倾。
满堂辞客生平盟,雄谈气宇何峥嵘。
诗文彰显出一股大气磅礴、胸怀山水却独钟黄山的情感,诗画相融——融天地,融山水,融人间真情,融画家之大爱。
石涛《淮扬洁秋图》老木高风着意狂,青山和雨入微茫。
图画唤起扁舟梦,一夜江声撼客床。
八大山人花鸟画墨荷题材中儒道禅思想结合的表现
八大山人花鸟画墨荷题材中儒道禅思想结合的表现摘要:儒道禅三家的哲学思想推动着文化的进程,影响着当时的社会。
八大山人的绘画艺术就如同他的命运,离不开“儒、释、道”思想的影响,所以他的画风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艺术特征。
本文选题儒释道价值观与中国传统绘画,以八大山人为主要研究对象,深入探究儒道释思想结合在其墨荷题材绘画中的表现。
关键词:儒道释思想明清花鸟画八大山人荷花作为佛教的代表元素之一,颇得佛法的八大山人也因此对荷花也有着更深刻的理解。
荷花自身有香、净、柔软、可爱四性,正与其所信奉的佛教里所讲常、乐、我、净四德相应。
受文人画的影响,八大山人打破了传统较为平淡的画风,以豪放不羁的“写心”为特点,寄意于物,所画荷之作品画旨较隐晦,殊不知这绢纸背后有一种精神在。
其艺术思想信奉老庄之学,受释禅之理的影响,寻求精神的解脱。
(一)“游艺,立礼,成乐”的自由追求郭若虚认为绘画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这些仅仅是为了发挥绘画的载道功能。
在他的《宣和画谱》中更是表现出了明显的儒家思想和依仁载道的绘画思想,“志于道,据于德游于艺。
艺也者,虽志道之士所不能忘,然特游之而已。
”这种“游于乐”的自然感的提出,表现了孔子要求人通过掌握物质客观世界去获得多方面的发展,主张重视艺术创作在实现人格理想中的作用。
如八大山人的一幅《墨荷图》,整幅画作采用仰视的角度画法,画面笔情纵姿,苍劲圆润;在构图上不拘泥于成法,大面积荷叶和温婉的荷花形成强烈视觉冲击力;圆润修长的荷茎呈现出“接天莲叶无穷碧”的绝美意境,大笔挥洒之豪迈,皆体现出作者高超的技法能力与人格魅力。
他的人格在修长的荷茎上得以延伸,达到了“游于艺,成于乐”的最高境界。
虽然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在艺术上有诸多的追求与审美取向,然而,在礼制的约束下,个人的生命力量却被长期地压制着,无法得到充分的释放。
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就逐渐暴露出其蕴含的巨大矛盾。
这个时候,许多的文人开始从道家的思想中寻找心灵和艺术的避难所。
黑墨丛中天地宽
黑墨丛中天地宽作者:叶靖来源:《美与时代·中》2020年第05期摘要:黄宾虹先生的山水画总体给人一种黑气氤氲之感,“墨团团里黑团团”也成为黄宾虹山水画整体特征的一种生动概括。
黄宾虹的山水画艺术成就主要分两个阶段,即“白宾虹”与“黑宾虹”。
文章论述的“黑宾虹”就是他的师法造化的一個重要方面。
“夜山水”与“黑宾虹”成为黄宾虹艺术创作的一种天机与偶遇,更是一种匠心独运。
黄宾虹的积墨之法所成就的“黑宾虹”成为绘画史上一座引人注目的奇峰,同时,“夜山水”与“黑宾虹”既是特殊的时代与特殊艺术风格的完美统一,也折射出艺术家独特的审美理想与艺术心灵。
关键词:黄宾虹;夜山水;“黑宾虹”;笔墨;审美大涤子石涛一首题画诗云:“墨团团里黑团团,墨黑丛中花叶宽。
试看笔从烟里过,波澜转处不须完。
”①由此诗可以领会石涛的画境以及他的笔墨之道,石涛的画风虽然独特而多异,但是总体的美学特征却是基本一致的。
石涛于其生活的时代,成就很高也褒贬不一,这也许是真正一流的大艺术家的共同命运。
西方有位哲学家针对这一类似的境遇说过这样的话:伟大者都是被误解的。
石涛无论是他的《画语录》,还是他的风格各异的山水、花鸟与人物画,都在今天大放异彩,也因此成为清代美术史发展的一个重要坐标。
现代山水画大师黄宾虹先生,在他生前的岁月里,无论绘画创作与理论研究都似乎是他“业余爱好”或者修身养性的一种生活习惯。
黄宾虹的艺术在其过世多年仍无人理会,也是一种对“伟大者的误解”。
黄宾虹的山水画艺术大略可分为“白宾虹”和“黑宾虹”两种风格,笔者所关注与研究的是“黑宾虹”。
“黑宾虹”的审美理想可以用石涛的题画诗来具体概括,即“墨团团里黑团团,墨黑丛中花叶宽”。
确乎,远看黄宾虹的山水画,漆黑一片,如观夜山,而黑山蕴含生机;走近仔细鉴赏,画面全是点与线交织起来的,如网似麻,更像雄壮的交响乐。
黄宾虹先生的山水画是一种绘画史的总结,也是绘画技能的融会贯通与技道合一的终极旨归。
石涛《寒泉云深图》和《莲花峰图》欣赏
石涛《寒泉云深图》和《莲花峰图》欣赏
石涛寒泉云深图
石涛莲花峰图
这是石涛的两幅画,《寒泉云深图》和《莲花峰图》,两幅神作。
每次想要看经典,都会想起石涛的画,特别是《莲花峰图》,几乎每次必看,因为总是有启发,或叫提醒。
一
从笔墨中看石涛。
《寒泉云深图》,石重、山稳、松静。
笔精墨重。
山体明暗皴染分明,皴法细腻;勾皴点染尽致,无虚笔,每一点墨都在合适的位置上。
由于山体的体面皴出很自然,虚实掩映关系清晰,有山气、山风、阳光满谷的视觉感。
松劲石坚,寒泉清流人家,凡尘静远。
山、松布局侧右,势向左;落款、朱印在左,气息垂直直达山侧间隙,天然一体感,也与右下侧山峦呼应,使构图意行S,多了许多温情。
静观的心。
胸有高远,却心安深山林下,形人神心。
如此可能才是经典产生的最好准备吧!
二
当我偶有迷惑、或忘记国画的理解方向时,就会去看看比如石涛这幅《莲花峰图》等,让启发一下,或被敲打一下。
来看《莲花峰图》。
山意落落!
有一种气息扭着劲儿往上涨。
是笔力,是心意,也是神求。
墨很金贵,却线用千斤;形瘦而神执,傲骨跃然纸上。
石,怪而不痞,醺醺然君子风度;题款落石依然在上边,有长有疏,呼应也气通天外。
皴得很节制,淡淡了了,仅为给山体一个空间,点墨不虚。
整幅作品,感觉像一声叹息!
结语
学国画的人该常看看石涛,以洗涤我们沾泥带水的心灵,更清洁
一下我们被俗墨熏染很久的眼睛。
石涛《山水花卉册》十开,笔墨精妙
石涛《山水花卉册》十开,笔墨精妙石涛,“清初四僧”之一,画作独特精妙,人物、山水、花鸟无一不通。
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石涛兰竹图郑燮画兰竹,最倾倒于石涛,“石涛画竹好野战,略无纪律,而纪律自在其中”。
李鳝也敬佩石涛,“清湘大涤子用墨最佳,笔与墨作合生动,妙在用水。
”石涛荷花图金农的画,结构的新颖,显系学自石涛。
汪士慎花卉册款题“学石涛和尚”,罗聘的山水学石涛可说“具体而微”。
石涛桐荫觅句图连娄东派领袖王原祁也说“海内丹青家不能尽识,而大江以南,当推石涛为第一,予与石谷皆有所未逮。
”淡墨探花王文治在《快雨堂题跋》中说:“清湘画不必深入古人格辙,而一种淋漓生动之气,殊非余子所及。
”今天介绍的这部十开本册页,包括山水中的人物、竹石和花果,五开水墨,三开浅绛,两开花卉则施以艳色。
一展石涛全面的艺术才华。
佳作赏析石涛山水花卉册作品除一开山水人物画《钓艇图》署“清湘石涛”款,其余九开都题有诗句,其中个别录古人旧句题字。
书法以楷书和隶书为主,也有个别篆书和行书。
画面虽然并不复杂,但精心构建,用笔颇为精细,墨法和水、色法则利用纸张的半熟性能,时时制造浓淡、干湿相破的效果,自由渗化,妙趣横生。
款识:一碧岚光四望开,凭君移棹出江隈。
欲知缥缈长吟处,正在秋风百尺台。
尤其是山水人物画《凭君移棹出江隈》以及画石的《孤石峰》两开表现得最为出色。
这是石涛在南京时期(1680-1687)受到髡残作品影响后经常采用的一种技法。
它们可能不是在一天之内完成的,而是兴之所致,随意点染,随画随写,延续数日甚至十数日之久。
石涛晚年之妙笔佳构款识:清湘石涛。
此册虽然未署年款,但从署款“清湘老人”“清湘瞎尊者”“大涤山人”以及钤印“清湘老人”可知为石涛晚年在扬州、筑大涤草堂定居之后(约1697-1707)的作品。
款识:一夜秋声落人耳。
拈白石翁句。
画上的小楷既不复早年的稚嫩生涩,又褪尽了火气,显得温润内敛,一派晋人风韵;隶书也不专以笔力粗厚取胜,用笔雅致秀润,反映了他在扬州安居之初,生活安定,心情是很不错的。
石涛一画论″中的“一画”指的是什么?(附石涛高清绘画)
石涛一画论″中的“一画”指的是什么?(附石涛高清绘画)苦瓜和尚“一画论”开启中国绘画美学新生面清代初期,艺术领域复古主义风气盛行。
在绘画方面,“四王”及其末流把持画坛,鼓吹以古为法,宣扬以古为我。
石涛在《画语录》中尖锐地批判了这股复古主义思潮,他主张“借古以开今”,强调“我之为我,自有我在”,在清初画坛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
石涛对绘画美学的贡献,突出表现在他的“一画论”上。
过去的画论著作往往局限于笔墨技法的探讨,而石涛的“一画论”将笔墨技法与绘画原理结合起来,从哲学的高度阐发了中国画的审美本质,从而开中国绘画美学的新生面。
石涛对菊图故宫博物院藏石涛指出:“山川人物之修错,鸟兽草木之性情,池榭楼台矩度,未能深入其理、曲尽其态,终未得一画之洪规也”。
意思是说,我们未能表现出天地自然、山川人物的神趣秀态,是由于未能把握住“一画”的本质的关系。
那么,中国画中的“一画”的本质是什么呢?石涛认为,在中国画中,“一画”最基本的意义是指一根根造型底线,画家赖这根造型底线而为万物传神写照。
石涛横塘曳履图轴故宫博物院藏绘画是艺术,离开笔墨线条,就无法塑造天地间万物的形象,而“一画”这根造型底线是绘画中最基本的东西,看起来仿佛简单,但它能把天地间的万物收进画面。
如何画一幅画,从起笔到搁笔,都离不开这根造型底线。
因此,熟练地掌握这根造型底线,是人们一下手作画就会碰到的基本功。
但是,石涛认为,中国画的“一画”不仅包含着笔墨技法的意义,而且还包含着更深的哲学意义,亦即它又是一根通贯宇宙——艺术的生命力运动底线。
就自然界而言,“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
”正是这“一画”,凿破了宇宙的混沌,化生了包括人在内的万物。
石涛采菊图故宫博物院藏正是这“一画”的运动,在宇宙中鸣奏出一曲曲生生不息的生命交响乐。
就绘画而言,“一画者,字画先有之根本”,画家挥毫作画必先于“一画”。
正是这“一画”,界破了空白,在画面上留下了一条生气灌注于中的线条。
齐白石的《荷花蜻蜓图》赏析,让人看到不一样的荷花画法
齐白石的《荷花蜻蜓图》赏析,让人看到不一样的荷花画法娱乐我以为昨天17:32齐白石兼攻诗、书画、篆刻。
迫于时艰,他以鬻艺养家糊口。
他在学画过程中曾得到陈师曾、林风眠、徐悲鸿等人的扶携。
特别是陈师曾,力劝其改变冷逸的画风。
齐白石遂创“红花墨叶”画法———在红色、黑色的强烈对比中表现浓郁的民间审美趣味,传达强烈的生命勃发意识。
齐白石的画一扫传统人画的荒寒之气,生机盎然,具有浪漫的情趣。
齐白石在一幅画上题有“在似与不似之间为妙,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的跋语。
他主张,画家必须以真实的生活为创作依据,不能笔下妄为;要对客观对象加以提炼、概括,以营造生动的艺术形象。
他的画取材广泛,举凡花鸟、山水、人物,无不热烈礼赞。
其画质朴纯真、清新刚健,充满着对农村生活的挚爱之情。
梅墨生评价齐白石的画:“其艺术混合着泥土、田舍的芳香质朴气息与人画的雅洁、洗练。
生活气(齐称为“蔬笋气”)与书卷气、金石气团抱为齐白石画艺的生命机趣……”荷花是齐白石经常描绘的题材之一。
他的荷花画上多做有咏荷诗。
如他的《荷塘》上作有“少时戏语总难忘,欲构凉窗坐板塘。
难得那人含约笑,隔年消息听荷香”的诗句,写出少年时的齐白石与某位佳人相约赏荷的朦胧情怀。
他还写有“一花一叶扫凡胎,抛杖拈毫画出来。
解语荷花应记得,那年生日老萍衰”的题画诗。
荷花解语,连齐白石的生日都记得。
齐白石在92岁那年画了两幅画面近似的《荷花影》,像哄小孩一样,让弟子李苦禅、许麟庐抓阄后各得一张。
我们从中既可看出齐白石的童心可掬,又可看出他对荷花的深爱之情。
齐白石对画荷颇有研究。
他曾写道:“客论画荷花法,枝干欲直欲挺,花瓣欲紧欲密。
余答曰:‘此语譬之诗家属对,红必对绿,花必对草,工则工矣,未免小家习气。
’”这是说,画荷不要拘于窠臼、不要流于习气。
他又写道:“懊道人画荷花,过于草率;八大山人亦画此,过于太真。
余能得其中否,自尚未信。
世有知者,当不以余言为自夸。
识者自当窃笑也。
”他评价八大山人和李鱓画荷或失于“执”,或失于“率”,而自谓兼得两家所长。
晏济元荷花赏析
晏济元荷花赏析晏济元荷花赏析晏秉正张卢书画与传承 2017-07-18晏济元,名平,素贞老人、老济、济公、江州散人、世纪老人,生于1901年,四川内江人,祖籍山东高密。
中国美协会员,曾任重庆美协副主席、重庆国画院副院长等职。
2011年2月10日因病在成都去世,享年110岁晏济元早年师法石涛、八大,擅长山水、人物、花鸟、篆刻,书法,亦精通诗词。
精于工笔、重彩、写意、泼墨、白描等多种绘画技法。
晏先生的花鸟画刻意写生,专师造化。
特别是荷花、茶花、兰草、水仙等,具有深厚的传统功力,渊博的学术修养及丰富的写实生活而使其独步画坛,堪称一绝。
晏济元的花卉画中以荷花居多。
他对荷花形态及生长规律非常了解,每逢荷花盛开的季节,不远千里,亲临写生,风雨无阻。
所以晏老先生的荷花,无论工笔、写意、白描、泼墨均有丰富的情感意涵。
亦能将荷花的高洁、清香、表露无遗。
他认为荷花是书与画及笔墨的基本表现,书中画、画中书,二者互为其根,晏济元几十年的艺木生涯,画荷无数,朱荷、白荷、风荷、重彩荷花、工笔荷花、大写荷花、没骨荷花、巨幅通景屏荷花等。
他笔下的荷花落落大方,雅俗共赏。
如他的仿八大墨荷,更将文人花卉的笔墨发挥得淋漓至尽。
下图为晏老一小品荷花,作于1977年,76岁,133×20cm。
整个画面,墨荷生动,意趣盎然。
浅水露泥,荷柄修长,亭亭玉立。
将墨之浓淡干湿发挥至极致,以浓墨重笔写新荷之郁郁生机,以淡墨枯笔写老荷之萧索凋败。
宗法徐渭,纵逸泼辣,挥洒自如,更在画中融入其书法特点,画面多有干枯、飞白和运笔迅疾之迹,给人以畅快淋漓,一挥而就之感。
墨荷 133×20cm 77年 76岁作没骨荷花 86×54cm 62年 61岁作上图晏老以写实的手法,成功描画了夏日荷塘小景,塘水清澈,荷叶飘舞,数朵莲花渐次开放,红白相间,叶绿清新,晕染细润,花朵空灵,写出了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整幅运用没骨画法,萍藻以淡色直接点就,荷花则以粉红点染花尖,以清水迅速晕开,在纸后花朶处施以白粉,使其色泽饱满,层次丰富。
石涛的书画作品有哪些
石涛的书画作品有哪些石涛是明清时期最有创始性的画家,是清代有名的画师。
那么石涛的书画作品有哪些?下面是为你搜集石涛的书画作品,希望对你有帮助!石涛是明末皇室中人,他的父亲是明元宗朱亨嘉,因为政治变故他后来出家为和尚,他的法号是元济,他是清朝早期非常出色的画家,是公认的国画宗师。
他的著作有《采石图》、《竹石图》和《搜尽奇峰打草稿图》等等。
石涛作品主要在景物方面,他云游四海,为他的景物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石涛作品分为三个时期,早期、中期和晚期。
他早期时的作品有《山水图》、《山水人物图》等等,这一时期他的画主要受梅清的熏陶和影响,笔法稚嫩青涩但画风飘逸自由,这一时期他描绘许多的人物。
他中期的作品有《细雨求松图》和《搜尽奇峰打草稿图》等等,这一时期他多画风景,人物渐渐少了。
他游历了大江南北大半个中国,吸收了前人画作的精华。
此时的作品青涩稚嫩已经转化成了熟稔,他的画作新奇俊秀,线条莹润饱满。
他晚期的作品有《采石图》、《横塘曳履图》、《云山图》等等,这一时期他不论是画作和绘画方式都已经成熟了,这时的他突破了前人的画作的禁锢,将大自然的美妙糅合夹杂,他的笔法痛快尽致,大胆肆意,画作一气呵成,气势恢宏。
石涛作品在中国古画中一朵开不败的花,特色鲜明。
他的作品不仅展示了他内心的变化,更展现中国画的精髓。
告诉了世人什么事意境深远,什么叫笔法成熟,什么叫游刃有余。
石涛简介石涛,原名叫做朱若极,是明朝皇室朱家的后代,明朝灭亡,年幼的朱若极被太监带出宫,只能找到庙宇暂时藏躲。
他的一生名号很多,他最喜欢的名字就是石涛,这个名字用的最多,石涛正是他出家为僧的字。
关于石涛简介,只知道他是广西人,生年和卒年都不详细,石涛是红尘之外的人,喜欢四处游山玩水,徒步行走了大半个中国,从老家广西,到过江西、北京、浙江、江苏等地,游览过的地方中他最喜欢江苏省扬州,晚年留在扬州。
石涛是个矛盾体,他本是佛门弟子,安心于清净,他却喜欢热闹,他多次进京,想交结朝廷的权贵,朝廷中人碍于他的身份,都不敢和他亲近。
石涛传世水墨山水50幅!高清大图,细节尽收眼底!!
石涛传世水墨山水50幅!高清大图,细节尽收眼底!!石涛松风涧水图天地浑融一气,再分风雨四时。
明暗高低远近,不似之似似之。
——石涛题泼墨山水石涛对泼墨山水画的论述与认识,可说包罗甚广,天地之间的气象,明暗高低远近,都在其中,所言画“不似之似似之”的表现形式,不是“具象”,也不是“抽象”,而是“意象”,令人遐想。
石涛在绘画技法上是多变的,在题赭墨山水时石涛曾云:半空半壑远山村,疑是风烟势欲吞。
险到无边堪绝倒,凭天不尽画云门。
石涛的泼墨山水法,是继王维的“水墨渲染”后的一种新的山水画创作技法,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近代画家齐白石深受石涛画论影响,提出所画应在“似与不似之间”,并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以诫后学者。
石涛山水立轴 1693年作石涛古木垂荫石涛溪岸幽居石涛南山为寿石涛松山茅屋石涛松溪茅舍石涛松荫研读图石涛(款)松鹤隐居图石涛(款)深山秋水图石涛西樵苍翠图 1694年作石涛霜林扶杖图石涛山水石涛山水石涛山水石涛寒泉云深图石涛莲花峰图石涛山水石涛仿倪瓚秋山幽居圖石涛仿梅道人山水石涛黄山紫玉屏图石涛寒山石径图石涛横塘渔艇石涛看松露滴身 1702年作石涛江上望南岳石涛垂钓图立轴石涛春江垂钓图丙子(1696年)作石涛策杖烟云中立轴水墨纸本石涛荒亭寻幽石涛平湖放棹图石涛奇峰图石涛秋江独钓图石涛秋江独钓图石涛水墨山水石涛深谷风雨过石涛松泉高士图石涛松溪幽居图石涛松荫闻泉图石涛野渡图石涛寻诗图石涛赠士舟墨笔山水 1683年作石涛(款)西樵苍翠图甲戌(1694年)作石涛山居图辛巳(1701年)作石涛秋山萧瑟图立轴 1692年作石涛山水石涛山水石涛山水石涛山水石涛山水石涛洞庭放棹 1697年作。
八大山人《莲石图》-清朱耷水墨荷花高清大图赏析
八大山人《莲石图》-清朱耷水墨荷花高清大图赏析
《莲石图》,清代,朱耷,纸本墨笔,立轴,纵164厘米,横77厘米,2015保利春拍2242.5万元成交
查看大图
题识:八大山人画。
钤印:个相如吃、可得神仙。
《莲石图》是日本收藏家桑名铁城的旧藏之物。
桑名铁城在明治时期曾游历中国,搜集古代书画、碑帖及秦汉古铜,所藏八大山人与石涛的作品最称体系,甲于东瀛。
八大山人晚年的代表作《安晚册》便是由桑名铁城购得,并于1920年携带至日本。
2015年6月5日晚上,北京保利2015春季拍卖会“仰之弥高--中国古代书画夜场”中,八大山人《莲石图》以920万元起拍,1950万元落槌,最终以2242.5万元成交。
浅析石涛笔墨的形式美
浅析石涛笔墨的形式美论文导读:作品重视笔墨的运用、物象的组合、奇美的布局,传神而有诗意,富有时代气息。
细观石涛的笔墨纹理,会发现其相对独立的非具象的形式美,但又不脱离具象,体现了石涛画作的美的奥妙。
现从他笔墨的线条、气韵、动静之美并结合典型作品来探讨其笔墨的形式美和对后世的影响。
笔墨是中国画最重要的造型手段和表现手段,从艺术表现的角度看,它是绘画造型的艺术语言,具有一定的气韵美。
有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
关键词:笔墨,形式,线条,气韵,动静石涛是中国绘画优秀传统的继承者,更是绘画史中一个敢于创造并善于创造的革新家。
作品重视笔墨的运用、物象的组合、奇美的布局,传神而有诗意,富有时代气息。
细观石涛的笔墨纹理,会发现其相对独立的非具象的形式美,但又不脱离具象,体现了石涛画作的美的奥妙。
现从他笔墨的线条、气韵、动静之美并结合典型作品来探讨其笔墨的形式美和对后世的影响。
一、笔墨的线条美石涛的笔墨具有相对独立的表现美与形式美,他那具有审美趣味的墨线具有强烈的刚性美,书法入画的线条具有笔势与动感,有着强烈的生命力。
所画山石,或用凝重而流畅的中锋线条,用笔转折明确,通过直、曲线的相互运用来增强画面的现代感,具有很强的形式感;或用侧锋线条先勾出山体的轮廓,然后用不同的皴法表现其体积感。
一幅作品具有艺术美并含有深意、表现形式与众不同,使人感到处处有新异、百看不厌,这是很难达到的艺术境界,石涛的《岩壑幽居图》就达到了,它是一曲线的交响乐。
论文参考。
画面描绘了一间座落在崖隙的小屋,用极其蜿蜒盘扭的线条来勾勒石壁,其意义绝不在山石形象本身,我们在观赏画中的山石线条时,就好像自己也加入了画家运笔造山的创造行动中,书法般的线条给人以跃动飞舞的感觉;大量淡褐色和少量浅青色的使用,与飞动的山石轮廓组合地恰到好处。
石涛画作中状物与布线的形式美还具有多样统一的规律。
他的布线注重传神、达意、抒情,并在此基础上讲究形式本身相对独立的美,这从他描绘江淮水乡的芦苇便可看出:一是疏密得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墨丛中天地宽
—略说石涛《荷花图》
尹光华
石涛和尚以他绝世的聪慧,超常的勤奋,迥不犹人的革新态
度,得生活的磨练,山川的蒙养,在正统派如日中天的康熙年
间,拔俗振奇倔起画坛。
他去世后,随着时间推移,时代的进
步,他的绘画与艺术思想,日甚一日地闪耀出熠熠光辉。
近百
年来,言及中国画革新,总会引其为典范;凡成大家者如吴昌
硕、齐白石、黄宾虹、傅抱石、潘天寿等,无不对他推崇有加。
他的画作画论,成了这些自强不息的艺术家的源头活水,为他
们的成功灌注了无限生机。
石涛生前虽已名扬南北,王原祁曾
有“大江以南,当推石涛为第一”之称,但橐笔天下,依然入
不敷出,生活十分清贫。
如今,他的作品已成了人类非常珍贵
的物质精神财富,其影响的深广,远远不止“大江南北”了,
这恐怕连十分自信的石涛自己也是始料不及的。
石涛是个全能的画家,山水、人物、花鸟、走兽,或工或写无
一不精。
当然,他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他的山水画上,这
是众所周知的,毋用赘述。
他的花鸟画也造就非凡,在当时盛
行的陈淳、徐渭大写意画法之外,另创“拖泥带水”,淋漓逸
宕,既写意又写实的生动画风,对稍后于他的扬州画派及晚清
近代的写意花卉画,影响深远。
他的花卉画题材广泛,不可胜
数,画得最多的是兰竹、梅菊,其次可能就数泼墨荷花了。
石涛画荷,与陈淳、徐渭不同。
陈、徐好画折枝,一花一叶,
简约苍厚,自有其佳处。
而石涛多画荷塘野景,花繁叶茂,坪
草错杂,水光拍天。
和陈、徐相比,多了一份自然的野趣。
在
画法上,他也比二位前辈灵活善变,信笔所至,情出意外。
画
法与造境相映成趣。
对此,他很自负,曾有诗曰:“墨团团里
黑团团,墨黑丛中花叶宽。
试看笔从烟里过,波澜转处不须完。
”
盘礴端睨,意在笔先,诗中的画意和已故画家唐云先生石涛《荷花图》轴画中的诗意十分相似。
石涛的这幅《荷花图》轴,画的也是荷塘一角:花叶都被狂风吹挤在一起,浮萍亦围聚拢来,在一片混沌甚至有些混乱的格局中,荷叶之下,荷梗之后,却有水光浮现,空气流动;花朵是粉色的,花瓣已开始凋零脱落;老叶残花之旁,有新叶矗起,野草丛生。
深浅红白之中,点线纠织之间,秩序渐次分明。
于是拥挤之中有了疏朗,浓黑之中有了淡荡,混沌之中有了灵气,生命交替之中有了蓬勃的生机。
与右下适成对比的是,在浮萍之上,空着所有,于是水接遥天,益显荷塘的无尽。
“试看笔从烟里过,波澜转处不须完”。
石涛为读者留下了驰骋想像的无穷空间。
* lot 1259 石 涛 荷 花
Shi Tao LOTUSES
92 x 51.5 cm.
RMB :5,000,000-7,000,000
师郑谷口,小楷学倪云林、钟太傅,行书近法董其昌,远宗苏东坡,但并不恪守诸家的形模,而能以自己的个性陶冶融化之,潇洒放达,生面别开。
他还能根据作品的内容、画法来选择题跋的书体,使之协调统一,相得益彰。
如此幅上的行书,笔意得自钟、苏,但另有一种跌宕圆厚的气概,与画笔一气呵成,书中有画,画中有书,绝不勉强。
与张大千辈或尖利佻沓,或发越作态的伪书大相
这幅画看似草草涂抹,率意任性,但在挥洒狼藉之中,用笔一波三折,随形起止,如风行秋水,自然成文;用墨则泼、积、渍、破,漓淋氤氲,如雨入春林,缤纷满地。
力量直透纸背,元气横溢画面。
一种忘物忘我,睥睥百代的神情呼之欲出。
石涛曾说:“作书作画,无论先辈后学,当以气胜,得之者精神灿烂,出之纸上。
意懒则浅薄无神。
”石涛所说的“气胜”,指的是画家临池的状态,解衣磅礴,意存笔先,目空一切,精、气、神自然奕奕于画面。
他的《荷花图》等传世佳作,无不如此,能让观者精神为之一振。
而他所称的“意懒”,则是另一种作画状态,描头画角,东拼西挪,笔底犹豫,画成一定“浅薄无神”。
常见石涛传世画中,有一类物象疲软,笔墨灰暗的
作品,大都是托名伪作。
另一类用笔流利,墨色过于干净,形
貌极似而精神并不轩昂者,则往往是大千的狡狯。
但因为处处
拘泥于石涛的形象与笔墨,又处处要提防流露出自己的笔意,
为要讨好俗眼,不敢用率笔用脏墨,“法不能了,反为法障”
(石涛语)。
张大千越熟悉石涛,他的“障”也越重。
可说,
大千笔下的石涛,是个修饰过分的“石涛”,干净得近于甜俗,
流畅得不免浮滑。
一个乱头粗服的山间野老,被美化成衣着光
鲜的白面小生。
前者难邀俗赏,后者却常可惑众。
而真伪的判
断,却是不能随俗从众的。
石涛所说的“当以气胜”,还作用于他的书法。
他善书,而
且诸体俱长。
隶书
迳庭。
“精神灿烂”、善以气胜,是石涛艺术特点之一,“浅薄无神”则是所有书画作伪者难于避免的通病,石涛以他的经验之谈,为后人鉴别他书画的真赝提供了信息。
此图曾经张大千、谢稚柳、唐云鉴藏,三家皆巨眼,又大千“大风堂藏渐江髡残雪个苦瓜墨缘”一章乃其藏印,而不钤盖于他所作的伪画上,都可为此图的可靠作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