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个“互联网+智慧乡村游”的发展现状探究——以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地坑院为例
河南省三门峡市地坑院旅游发展研究
河南省三门峡市地坑院旅游发展研究作者:杨柳刘青青来源:《旅游纵览》2022年第08期摘要:每一种民居形式都是从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升华,每个环节的链条都不可或缺,并具有鲜明的地域或者民族特征。
地坑院是一个独特的民居形式,三门峡市地坑院建筑特色鲜明,文化气息浓郁。
本文梳理和总结有关河南省三门峡地坑院的研究,根据研究中的关注点,分析三门峡市地坑院景区配套设施、文化内涵表现、文化体验方式、旅游购物等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交通条件等基础设施、增加体验项目、规范购物管理等建议,从而打造独具豫西文化特色的旅游品牌,以期推动三门峡市地坑院旅游持续发展。
关键词:民居形式;地坑院;三门峡市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我国是世界上较早采用地下穴居方式的国家之一,我国的窑洞居住方式历史悠久、多种多样且有代表性,现阶段窑洞居民在冀、豫、晋、陕、甘、宁6个省份分布最为广泛。
在黄土高原特有的地质、气候条件、水文及传统的居住文化等多方因素的影响下,经过不断发展和演变而形成窑洞。
地坑院是窑洞的一种,也称为天井院或下沉窑院,我国地坑院主要分布在河南三门峡陕县、山西运城、陕西的部分地区、甘肃庆阳等。
《墨子·辞过篇》曾记载:“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
”由此可以看出,三门峡地坑院无疑是人类穴居文明时代的延续。
河南省三门峡地坑院集中位于三门峡市陕州区北营乡,现存200多个地坑院村庄,共有地坑院1200余座,现存时间最久并且保存最完整的地坑院已有300多年历史。
三门峡地坑院从雏形至今,共分为5个发展阶段,分别为仰韶文化时期、汉时期、宋时期、明清时期及1980年后[1]。
仰韶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民居都是圆形或方形的地坑式窝棚。
2005年,在三门峡发掘出一座结构独特的民居汉墓,墓顶为穹隆形,从地面向下看,墓葬结构就是一个完整的院落,非常像一座现代的“地坑院”。
可见,地坑院是传承了古人民居的精华,延续了华夏文明的建筑史。
“互联网+”背景下河南省智慧旅游发展SWOT模型分析
20164“互联网+”背景下河南省智慧旅游发展SWOT模型分析孙艳红 布新琳随着“互联网+”逐渐升温,旅游业正处于重要转型时期,智慧旅游发展备受关注。
近年来,河南省围绕智慧旅游开展了一系列推进工作,在智慧政务、智慧管理、智慧商务、智慧服务四个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
本文运用SWOT模型分析,认为河南智慧旅游具有政策支持,市场需求量大等发展机遇,同时又面临旅游资源知名度低,难以形成统一利益整体等威胁。
在未来智慧旅游建设过程中,河南省不仅要发扬政府主导优势,推进企业转型,也要努力规避劣势,平衡各地市发展,建立起和谐统一的利益共同体。
一、研究背景(一)“互联网+”概念2015年两会期间,“互联网+”这个新兴概念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大会提到“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
“互联网+”指将传统产业与现代信息技术产业融合,改变各元素之间传统的连接关系,创造产业发展新动力。
在严峻的经济形势下,面对产业发展新路径,各行各业都在积极与互联网融合,创新产业结构,突破发展瓶颈,开拓产业发展新模式。
201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一步促进旅游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积极发展“互联网+旅游”,标志着旅游业的发展进入“互联网+”时代。
(二)“智慧旅游”概念2008年,美国IBM公司提出“智慧地球”概念,核心是以一种更智慧的方法,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改变政府、公司等社会群体的交互方式,以便提高交互的明确性、灵活性和响应速度。
“智慧城市”作为“智慧地球”扎实落地的基本支柱,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重视。
“智慧旅游”这一概念则是在“智慧城市”发展过程中提出的,指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处理等高新技术,主动感知旅游者需求,通过移动终端推送信息,在旅游各个方面实现智慧化。
2011年7月,国家旅游局提出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战略部署,使旅游业走在中国现代服务业信息化进程的前沿,争取用10年时间,在中国初步实现“智慧旅游”。
地平线下古村落 民居史上活化石——走进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地坑院
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走进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地坑院
作者:暂无
来源:《资源导刊》 2019年第6期
陕州地坑院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张汴乡北营村。
作为一种古老而神奇的民居样式,地坑院蕴藏着丰富的文化,是全国乃至世界唯一的地下古民居建筑,被誉为“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是我国特有的四大古民居建筑之一。
“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入户不见门,闻声不见人”便是它的真实写照。
地坑院的建造过程共分为四个步骤,可以简单通俗地概括为“向下挖坑、四壁凿洞、穿靴戴帽、美化装饰”。
营造技艺既与传统的阴阳八卦方位密切结合,又和宅主的命相息息相关,反映了古人卓越的智慧。
如今,像这样的村庄现存200多个,有地坑院12000余座,保存最完整现存时间最久的地坑院已有300多年。
这种神秘、奇特的民居,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
2011年,地坑院营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陕州地坑院景区是三门峡市陕州区政府精心打造的一个特色旅游项目,也是河南省国土资源开发投资中心参与投资建设的土地一级开发项目。
景区在地坑院原有的基础上,将22座地坑院相互打通,内设不同主题,全方位向世人展示地坑院的历史演变及陕州地区人们的生活风貌与民俗技艺,并于2016年5月23日正式营业。
与此同时,景区还保留了许多未经开发的地坑院供游客参观,沿着陕塬的黄土寻找失落的地下古村落,使地坑院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地传承下去。
地坑院内展示的民俗表演与非遗展示如捶草印花、陕州剪纸、锣鼓书、澄泥砚、木偶戏、皮影戏、糖画、红歌表演、陕州特色婚俗表演等,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体验互动性强,自开业以来深受广大游客的喜爱。
我国智慧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我国智慧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智慧旅游作为旅游业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新兴产业形态,正逐渐成为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智慧旅游通过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旅游服务的智能化、个性化和便捷化,为游客提供了更加舒适、安全和高效的旅游体验。
本文旨在全面分析我国智慧旅游的发展现状,深入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智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在梳理我国智慧旅游的发展历程时,我们将重点关注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创新,以及智慧旅游对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推动作用。
同时,我们也将分析智慧旅游在提升游客满意度、促进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优化旅游产业结构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在剖析智慧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时,我们将从政策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应用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展开深入探讨,以期为我国智慧旅游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综述、案例分析、实地调研等。
我们将通过收集和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智慧旅游的理论基础和发展趋势;通过案例分析,深入剖析我国智慧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通过实地调研,收集一线数据和游客反馈,为对策建议的制定提供实证支持。
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一方面,通过深入分析我国智慧旅游的发展现状和对策,有助于推动智慧旅游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另一方面,通过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可以为政府部门和企业决策者提供决策参考,推动智慧旅游的健康发展,进而促进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
二、我国智慧旅游的发展现状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智慧旅游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
近年来,我国智慧旅游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为提升旅游业的整体竞争力和服务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政策层面,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智慧旅游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为智慧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例如,国家旅游局发布的《关于实施“旅游+互联网”行动计划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加快旅游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推动智慧旅游建设。
陕州地坑院变迁的影响因素研究
陕州地坑院变迁的影响因素研究陕州地坑院是中国独有的一种传统建筑形式,它是根据陕州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地理环境而形成的。
地坑院是一种地下室与地上居所相结合的建筑形式,具有耐寒、耐热、防风、防尘、节约建筑材料、节约能源等特点。
然而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陕州地坑院面临着许多变迁的影响因素。
本文将通过对陕州地坑院变迁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以期能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传统建筑形式。
一、经济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他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随之提高。
现代化建筑的快速发展,给传统的陕州地坑院带来了冲击。
由于地坑院的建造需要大量的劳力和时间,造价相对较高,并不能满足现代人对舒适居住环境的需求。
很多人纷纷选择放弃地坑院,转而选择现代化的建筑形式,这就导致了地坑院的减少和濒临灭绝。
二、城市化进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地区的乡村逐渐被城市所吞噬。
大量的传统建筑被拆除,许多地坑院也被迫面临着被拆除的命运。
尤其是一些旧城改造项目的推进,更是使地坑院面临着沦为历史遗迹的风险。
城市化的加快,使得传统建筑的保护和传承面临了巨大的挑战。
三、生活习惯变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习惯也在发生着变迁。
传统的地坑院虽然可以满足一定的生活需求,但是却不能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
现代人更加追求舒适、便利的居住环境,地坑院的简陋和不便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的需求。
许多年轻人纷纷放弃地坑院,转而选择现代化的建筑形式。
四、政策法规政策法规对于地坑院的变迁也起着重要作用。
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进行城市改造、提升城市形象等目的,对于传统建筑的保护并不够重视,这就使得地坑院面临着被拆除的风险。
一些相关部门也没有出台切实可行的政策,使得地坑院的保护和传承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
陕州地坑院的变迁受到了经济因素、城市化进程、生活习惯变迁和政策法规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传统建筑形式,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大对地坑院的保护力度,通过政策法规的制定,加强对地坑院的保护,避免因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而导致的地坑院的破坏。
体验经济下地坑院民俗文化园的开发探究
体验经济下地坑院民俗文化园的开发探究作者:董艳丽来源:《魅力中国》2017年第47期摘要:陕州地坑院作为一种古老而神奇的民居样式,蕴藏着丰富的豫西文化,是全国乃至世界唯一的地下古民居建筑,经过开发后的陕州地坑院民俗文化园景区成为三门峡地区旅游产品中一颗灿烂的明珠。
但是本文认为该景区为了适应体验经济下游客的多样性、个性化需求,景区仍需再进行深度开发,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旅游者旅游质量。
关键词:陕州地坑院民俗文化园旅游体验质量旅游开发体验经济,是一种追求顾客感受性满足的程度,重视消费过程中自我体验的经济。
[1]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与文化程度的提高,人们旅游不仅仅局限于观光游览,而更加注重情感需求、个性化的需求、文化需求,能否适应体验经济的发展将决定一个景区能否生存。
在体验经济视角下纵观三门峡市陕州区地坑院民俗文化园的开发进程,出现了一些旅游景区开发中常见的问题,即只设计了产品的形式层和附加层,忽略核心层,最重要的是没有紧跟时代潮流,忽略了游客的体验性。
一、陕州地坑院民俗文化园概述地坑院起源于人类早期穴居,以“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入户不见门、闻声不见人”著称的地坑院,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
[2]陕州地坑院民俗文化园景区是地坑院旅游的最佳景区,景区内部分为生态观光区、核心游览区、休闲度假区三个板块。
[3]陕州地坑院民俗文化园景区属于核心游览区,现已经对外开放,该核心景区主要展示地坑院古院落及其建筑形式和特色,传承和展现当地的民俗文化。
二、陕州地坑院民俗文化园景区旅游开发现状陕州地坑院民俗文化园景区于 2016 年 5 月投放市场,前期通过整合营销,吸引了大批游客。
2016 年在十一黄金周期间,游客就达到22.9万人次,收入达119.5万。
今年春节期间,接待游客27.4万人次,截至目前,地坑院总接待游客量已逾越200万人次,旅游收入近3000萬元。
陕县地坑院特色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一
从 其建造 来说 ,首 推风水 学 的严格 运 用 。地坑 院 的建造 ,是关 系 到家庭 兴 衰 的大事 ,因此在动工之前 的选址 中 , 必 定 要请 风 水先 生 看 宅 子 ,造 地 形 , 定 坐 向 ,量大 小 ,下线定 桩 ,选择 吉 日动工 。地坑院基地 的选择 十分讲究 : 般 都选 择 宅后 有 山 梁 大塬 的地方 , 谓之 “ 靠 山宅 ” ,有 “ 背 靠 金 山 面朝 南 ,祖祖 辈辈 吃不 完 ”之 意 ;很少 选 择 临沟无 依无 靠 的地方 ,这样 的地 方 被 称作 “ 背 山空 ” ,寓意 “ 背无 依靠 , 财 神不到” ,很不吉利 。地坑 院在建造
利用 地利 之便 大量 吸引华 北地 区 、华 东地 区、关 中地 区以及 中原地 区游 客
过 程 中 ,受 阴 阳八 卦 的 影 响也 很 深 。 在 动工前 ,必 定要 根据宅 基地 的地 势
、
陕 县 地 坑 院 特 色 旅 游 发 展 优
和面积 ,按 照 阴阳八卦 的方 位决 定 院 落 的形式 。依 据正 南 、正北 、正 东 、
陕县位于河南省西部 ,黄河 中游 , 黄土 高原东部 边缘 。归属 三 门峡市 管 辖 ,面积1 5 8 8 . 4 平方公里 ,东与渑池县 交界 ,西与灵 宝县 接壤 ,南 至甘 山与 洛宁县 为邻 ,北靠 三 门峡市 与 山西 平
也 是 中华 文 明长河 中历史 遗产 的精 彩
篇章 。 2 、深厚 的文化 积淀 。这一 种古老
农 民素质
N oNG MI N sU ZHI
陕县地坑院特色旅游发展的 S WOT分析
河南农 业职业学院
摘
裴凤琴
全域旅游视野下陕州地坑院开发策略
全域旅游视野下陕州地坑院开发策略
付超;曹敬敬;陈磊;李江月;孙素莹;王宝刚
【期刊名称】《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7(020)003
【摘要】全域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思路,指导着各地旅游业的发展.地坑院作为三门峡市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倍受地方政府的重视.然而地坑院开发过程中出现了重开发轻保护、基础设施薄弱、景区管理混乱等一系列问题.陕州地坑院必须在全域旅游思路指导下,坚持保护和开发并重,深入挖掘地坑院文化特色,改善景区配套设施,从而打造出独具豫西文化特色的旅游品牌,促进三门峡市的旅游发展.
【总页数】5页(P71-75)
【作者】付超;曹敬敬;陈磊;李江月;孙素莹;王宝刚
【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学院食品学院,河南新乡453003;河南科技学院食品学院,河南新乡453003;河南科技学院食品学院,河南新乡453003;河南科技学院食品学院,河南新乡453003;河南科技学院食品学院,河南新乡453003;河南科技学院食品学院,河南新乡453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92.6
【相关文献】
1.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发展旅游电商对策研究——以陕州区地坑院乡村旅游为例[J], 谢朝阳
2.体验经济时代视角下三门峡陕州地坑院民俗文化园景区的开发研究 [J], 杜文霞
3.乡村旅游背景下的豫西窑洞民居保护与更新——以陕州地坑院为例 [J], 尹丽;员佳乐
4.乡村旅游背景下的豫西窑洞民居保护与更新——以陕州地坑院为例 [J], 尹丽;员佳乐
5.全域旅游视野下民俗文化园景区的研发分析
——以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地坑院为例 [J], 程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河南省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河南省乡村旅游发展研究乡村旅游是指游客到乡村地区观光、休闲、度假或参与农耕体验等活动的旅游形式。
近年来,河南省乡村旅游发展迅速,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收入和保护生态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河南省乡村旅游的现状、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河南省地处中原腹地,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景观资源。
乡村旅游在此背景下迅速兴起,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世界文化遗产庙会、祭祀活动、民俗表演等文化旅游项目成为了河南乡村旅游的热点。
此外,豫南丘陵地区的梯田、山水画廊等自然景观也备受游客青睐。
这些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助于推动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为农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然而,河南省乡村旅游仍面临许多问题。
首先,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由于资金紧张和技术短缺,部分乡村地区的道路、酒店、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影响了游客的旅游体验。
其次,旅游产品和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一些乡村旅游景点缺乏创新和差异化,重复推出传统的农家乐和采摘活动,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
与此同时,服务态度和专业素养也需要进一步提升。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河南省有必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乡村旅游的投入力度,提供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改善旅游基础设施。
其次,鼓励农民参与旅游开发,引导他们创新旅游产品和服务,提高市场竞争力。
同时,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升他们的服务意识和专业素养。
此外,推动乡村旅游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形成乡村旅游与农业、文化、体育等产业的协同发展,实现多赢。
展望未来,河南省乡村旅游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方面,随着人们对乡村休闲和度假需求的增加,乡村旅游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另一方面,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民素质的提升,乡村旅游的发展空间将更大。
河南省还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传统文化和历史积淀,打造更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吸引更多的游客。
此外,河南省还可以加强乡村旅游与其他省份的合作,形成全国范围的乡村旅游联动,推动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
陕州地坑院,民居史上的活化石
陕州地坑院,民居史上的活化石作用。
因此,凿挖窑洞,坚固住。
低,2023.06祝1米多高的围墙下是深达6米多的一方天井。
随行的向导介绍说,天井即为地坑。
当初,人们首先开挖出10余米见方的地坑,然后在地坑的四壁开挖窑洞,窑洞高3米左右,宽4米左右,深约10米,窑洞两米以下的墙壁为垂直,两米以上至顶端为圆拱形。
一个地坑最多可挖出十多个窑洞,其中一侧的窑洞凿穿,修成阶梯形甬道,斜通向地面,这便是人们出入的通道,称为门洞。
在门洞一侧挖一个拐窑,再继续向下挖深二三十米,一眼充沛着甘甜的水井就完成了,加装上一把轴辘汲水,饮用水问题迎刃而解。
沿着幽深的门洞进入地坑,给人一种豁然开朗、别有洞天的感觉,从地坑院落往上张望,天空高远蔚蓝,白云飘飘荡荡,偶有飞鸟划过,留下清脆的鸣叫,余韵悠长,情趣盎然。
地坑院具有坚固耐用、冬暖夏凉、挡风隔音、防震抗震的特点,冬季窑内温度在10摄氏度以上,夏天保持在20摄氏度左右,人们称它是“天然空调,恒温住宅”。
作为陕州先民居住文化的符号,地坑院这种窑洞式民居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实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一定社会历史阶段人们的生存智慧、社会状况、经济水平等。
在地坑院里种植花草树木,是院里人家的一大讲究。
每户人家庭院中央,果树都会受到精心呵护,它们也用枝繁叶茂来回报主人。
夏季,人们在树下乘凉、休憩;秋季,新鲜可口的果实可满足人们的口腹。
“前梨树,后榆树,当院栽棵石榴树。
”因“梨”与“利”同音,榆树称为金钱树,石榴多籽(子),取多子多福之意。
门洞旁栽一棵大槐树,谓之“千年松柏,万年古槐”,寓意幸福长久安康。
春暖花开,地坑院花团锦簇,置身其中有一种娴静、清新的农家情调,心情格外爽朗。
在地坑院村落,映入眼帘的往往是那些金黄的玉米串、火红的辣椒串、粉红的红薯串、洁白的大蒜辫子;这些庄户人家的丰收果实的自然色彩,在冬天的蓝天白云下,是那样鲜艳夺目、吉祥协调,极富生活韵味。
地坑院是四千年前老祖宗的智慧结晶,这种“洞穴”式民居,建筑风格独一无二。
地坑院的生态价值及可持续发展研究
地坑院的生态价值及可持续发展研究一、地坑院概述地坑院是河南西部最独特的民居形式,亦是中国民居建筑史上的奇观。
地坑院处于黄土高原地区,又称“天井式窑洞”,为地下的窑洞民居,被当地人称为“天井院”、•地阴坑”、“地窑”等,己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地坑院在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保存最好,而且规模最大,有近万个。
由于它打破了传统的建筑方式和居住形式,是一种逆向思维的产物。
它体现了常年生活在黄土地上的人民与土地之间的感情。
人们依托大地,用最简陋、最原生的建筑材料以及最少的工程费用建造出了人们的安乐家园。
地坑院因此成为生土建筑的典型代表,成为最有发展前景的绿色建筑形态,其生态价值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二、地坑院的生态价值(一)自然环境的生态性。
地坑院是生土建筑和绿色建筑的典型代表。
它的建造方式和营造技艺。
充分考虑了环境保护的要求”,它回归大自然,是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绿色建筑。
不论是地坑院的建造方式、营造技艺,还是它的建筑材料都是依托大自然,合理安排建筑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使建筑本身与环境有一个很好的结合,最大程度的保持生物气候的调节能力,使建筑、人和环境能够和谐相处。
(二)建筑材料的环保性。
建造地坑院所采用的材料,都是就地取材,采用當地最多的生土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
生土属于可再生的资源,具有储热性、透气性、保温性、隔音性等优点。
地坑院将建筑材料、营造工艺、气候特征等各种原因聚集在一起,成就了它“冬暖夏凉”的特点。
地坑院的居民根木不需要消耗能源去抗寒和消暑,节约了能源。
如果地坑院不再居住,将它填平后,还可以继续种植农作物,具有重复利用的优点。
在对于自然资源的利用上,地坑院能够很好的进行资源的循环利用。
(三)建造方式的和谐性。
建造地坑院主要是采用挖土的方式,比一般同规模的建筑用料要少很多。
如今,在城市里的工地上,只要盖房子,就会有大型的工具与车辆等,也对附近环境造成了各种污染。
而在地坑院的建造过程中,基木不使用什么大型的工具,全是依靠当地人们手工和日常器具挖出来的,无污染,既方便又环保。
“互联网+”背景下河南省乡村旅游营销策略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河南省乡村旅游营销策略研究【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在互联网+背景下河南省乡村旅游营销策略。
在分析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在首先对互联网+背景下河南省乡村旅游现状进行了分析,然后探讨了营销策略,讨论了网络营销的应用以及乡村旅游品牌推广策略,最后提出了河南省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结论部分给出了互联网+背景下乡村旅游营销策略的建议,并展望了未来发展。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河南省乡村旅游的推广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河南省、乡村旅游、营销策略、网络营销、品牌推广、可持续发展、建议、展望未来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已经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对各行各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旅游行业中,互联网+的模式不断创新,为乡村旅游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河南省作为中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拥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
现有的传统营销模式和手段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消费者的需求,需要结合互联网+的新技术和新思维,探索更具有竞争力和创新性的营销策略。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互联网+背景下河南省乡村旅游营销策略的深入研究,分析当前乡村旅游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利用网络营销手段提升乡村旅游的竞争力和知名度,推动河南省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本研究将为河南省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有助于推动河南乡村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2 研究意义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河南省乡村旅游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体验。
由于竞争激烈和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乡村旅游企业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
研究互联网+背景下河南省乡村旅游营销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乡村旅游营销策略,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和消费者行为,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
通过有效的营销策略,可以提升乡村旅游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更多游客,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河南乡村智慧旅游发展的困惑与对策分析
2019年8月下半月刊河南乡村智慧旅游发展的困惑与对策分析张 众引言乡村旅游是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组成,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在进过十几年的发展后,融合“互联网+”思维的乡村智慧旅游就成了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乡村智慧旅游可以有效实现经营者和游客的多向信息交换,有效增加游客满意度。
但相对于智慧城市建设而言,目前,河南乡村智慧旅游发展仍较为滞后,推动河南省乡村智慧旅游建设势在必行。
一、河南乡村智慧旅游发展现状就智慧旅游而言,河南部分地市起步较早。
2011年11月,以洛阳旅游体验网为代表的洛阳部分网站就已经开通了中文及包含英、日在内的6个语种的外文版网站,并通过该网站与移动公司联合进行电子门票出售,进行了官方微博等多方式融合的线上服务体系,初步打造出“智慧旅游”的基础设施。
在2015年3月,国家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以后,河南省相继出台了《河南省“互联网+”行动实施方案》《河南省旅游信息化建设规划》,智慧旅游成为河南旅游发展的重点工作,郑州、开封、许昌等城市也先后筹划推进智慧旅游建设项目。
国家5A 级景区云台山景区和龙门石窟景区在2018年年底的河南智慧旅游会议上被确定为智慧景区示范点,标志着河南智慧旅游进入了全新发展阶段。
但与较为成熟的智慧景区和智慧城市相比较,乡村智慧旅游发展虽有重点突破,但仍存在不均衡不充分。
早期乡村智慧旅游没能引起政府关注,大多以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的形式在部分村落零星出现,部分景点、农家乐项目与旅行社合作,借助旅行社的平台进行宣传和引流,但结算交易依然需要线下实现,只能算是乡村智慧旅游的初步尝试。
携程、艺龙等诸多OTA 三方网站成为消费者旅游出行的首选之后,部分乡村旅游经营者也开始主动接触,除了宣传引流外,实现了线上预订、结算和评价,后期还借助高德导航等合作方实现导航功能,乡村智慧旅游出现了重大发展。
到2016年,洛阳市栾川县政府积极介入,进行了县域乡村旅游的智慧化整体方案设计和建设。
三门峡市乡村旅游发展探究
三门峡市乡村旅游发展探究一、现状分析1. 自然资源丰富三门峡市地处河南省西部,素有“华夏边陲、滨黄襟峡、半壶清酒、一壶浊酒”的美誉。
市内有壶口瀑布、太行山脉、黄河、龙湾等自然景观,素有“武陵神韵”之称,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2. 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三门峡市拥有众多的乡村旅游资源,如陕州区的阳城村、湍河村、平岗村等,以及义勇村和万荣村等。
这些村庄均具有独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体验乡村生活和农耕文化。
3. 旅游设施完善目前,三门峡市的乡村旅游设施逐渐完善,农家乐、民宿等农家旅游项目得到了广泛推广与应用。
市内的交通、餐饮、购物等配套设施也逐渐完善,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4. 乡村旅游产品多样三门峡市的乡村旅游产品多样化,如田园观光、生态体验、地方特色美食、手工艺品制作等项目丰富多彩。
这些产品不仅能够满足游客不同的旅游需求,同时也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就业和增收机会。
二、问题分析1. 乡村旅游开发不够全面目前,三门峡市乡村旅游的开发还不够全面,很多优质的乡村旅游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开发和利用。
一些乡村旅游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导致游客体验感不佳。
2. 宣传推广力度不足三门峡市的乡村旅游宣传力度不足,很多乡村旅游资源并不为游客所熟知。
一些优质的乡村旅游产品和项目也缺乏有效的宣传和推广,导致了游客的流失。
3. 服务水平有待提升一些农家乐和民宿的服务水平有待提升,导致游客体验感不佳。
一些乡村旅游休闲设施和配套设施也存在不足,无法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
三、发展对策1. 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三门峡市应加大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可以引入社会资本,加快乡村旅游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游客的体验感和满意度。
2. 加强乡村旅游宣传推广三门峡市应加大对乡村旅游资源的宣传推广力度,提高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可以通过打造精品线路、加强网络宣传、举办乡村旅游文化节等方式,提升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乡村数字经济发展困境及路径探析——以河南乡村为例
乡村数字经济发展困境及路径探析——以河南乡村为例近年来,我省在“数字农业、数字乡村”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智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物联网应用示范、智慧农机、畜牧信息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等新技术新模式已经初现成效,为我省农业农村数字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河南在发展农业物联网方面积极探索,先后建成了全省小麦苗情远程监测系统、大田智能物联系统等多个信息化应用系统,并在农业大田生产、设施农业经营、水产养殖等农业生产领域建立了30多个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启动了智能传感器、信息安全、智能交通、精准农业等特色物联网产业园建设,在河南省济源市、新野县、永城市、浚县、泌阳县等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打造农业物联网综合服务平台,实现了农业生产的数字化、精准化、集约化,发挥了很好的节本增效和示范带动作用,有力地支撑和服务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将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作为实现动力转换、经济转型的重要抓手,强力推动开展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整省推进示范和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农村电子商务已成为打造“双创”新引擎、培育经济新动力、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贫困户脱贫的重要举措。
一是开展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整省推进示范,依托益农信息社线下渠道和线上服务平台,帮助农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创业,增加收入。
实施特色农产品电商出村工程,把益农信息社打造成为服务下乡和农产品电商出村的“交通枢纽”。
全省共建成40285个益农信息社,占全省行政村的85.8%,截至2019年11月底,全省益农信息社在线上线下开展政策推送、政务办理、12316专家咨询等公益服务1066.2万次;开展便民服务136.7万次,代缴电话、水电、燃气等费用5842.5万元;益农信息社平台在线交易的农产品、生活百货和农资等产品达到16590种,线上线下总交易额突破38.86亿元;以县(区)和乡镇为单位组织1700余场业务培训,培训信息员12万人次以上;平台和手机APP活跃用户总数达到125.5万个,每天活跃用户量2.4万人次。
陕州地坑院变迁的影响因素研究
陕州地坑院变迁的影响因素研究陕州地坑院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以挖掘地下院落而得名,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重要遗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建筑的兴起,陕州地坑院的变迁受到了诸多影响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对陕州地坑院变迁所面临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以期能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独特的建筑形式。
一、经济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的陕州地坑院建筑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们的生活需求。
现代建筑更注重舒适、便利和实用性,而传统的地坑院建筑在这些方面可能存在短板。
许多地坑院被改建或拆除,以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
经济发展也导致了陕州地坑院周边环境的变化,可能会影响到地坑院的建筑结构和保存状况。
经济因素是影响陕州地坑院变迁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城市化进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原本位于农村地区的陕州地坑院建筑逐渐面临着被城市吞噬的危险。
城市化过程中的土地开发、城市扩展和市政规划等问题,可能会对地坑院的保存和传承造成一定的影响。
一方面,城市的发展可能导致地坑院周边环境的变化,从而影响到地坑院的建筑结构和生存环境;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可能会导致部分地坑院被改建或拆除,从而损害这一传统建筑文化。
城市化进程是影响陕州地坑院变迁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也是影响陕州地坑院变迁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社会和文化的变迁,人们的生活方式、观念和价值取向也在不断改变,这可能会对地坑院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现代人们对建筑的要求和审美观可能与传统的地坑院建筑有所不同,这可能会导致地坑院的改建或拆除。
社会文化的传承和演变也可能影响到地坑院建筑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社会文化因素对陕州地坑院变迁有着重要的影响。
四、政策法规因素政策法规因素也是影响陕州地坑院变迁的重要因素之一。
政府的政策和法规对于地坑院建筑的保护和传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可能会对地坑院的改建、拆除和修复提出具体要求;政府的扶持和支持也将对地坑院的保存和传承产生积极影响。
“互联网+”乡村旅游发展现状探析
乡村旅游“互联网+”乡村旅游发展现状探析邵菲菲,林 杰(浙江水利水电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杭州 浙江 310018)[摘要]“互联网+”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大众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互联网+”时代公众消费习惯的变化,乡村旅游必须推动网络嵌入式发展与创新转型升级。
首先厘清“互联网+乡村旅游”概念,继而分析当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背景和现状,并从发展模式探讨出发指出其中之不足,最后提出乡村旅游和互联网的更深一步融合应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乡村旅游;互联网+;旅游开发模式;发展对策[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自2015年李克强总理提出制订“互联网+”行动计划的要求以来,“互联网+”思维开始对各个领域行业形态的不断突破与创新发挥关键作用。
在农业农村生产中,“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推动农村经济平稳增长,促进实现乡村振兴。
其中,“互联网+”乡村旅游便是信息技术、旅游业以及农业三者有机结合的典范。
随着“互联网+”战略的不断推进,“互联网+”乡村旅游的研究越来越深广,其内涵范畴也逐渐明晰。
综合各家论点(国家旅游局,2015;张红,2016;张薇等,2018;徐薛艳等,2018),“互联网+”乡村旅游是一种新型的产业形态,它是在掌握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前提下,全方位地、多层次地对乡村旅游业的相关数据进行收集、处理、分析,在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多媒体化的基础上,整合输出有效信息,为乡村旅游信息需求者提供更多人性化服务,从而推动农村旅游产业升级。
“互联网+”乡村旅游对解决“三农”问题、打赢脱贫攻坚战至关重要(徐虹等,2018)。
1 “互联网+”乡村旅游现状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报告,2008年全国互联网普及率为22.6%,随着网民规模逐年扩大,2017年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55.8%,其中,农村网民人数2008年为8460万人,2017年为20900万人,10年间增长了147.04%,在全国网民的占比也呈逐年上升趋势。
“智慧乡村”唤醒千年地下民宅
“智慧乡村”唤醒千年地下民宅
刘先琴;丁艳
【期刊名称】《村委主任》
【年(卷),期】2016(000)020
【摘要】“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
”——在河南省三门峡市陕
州区,一种奇特的古民居建筑地坑院,在地平线5-6米以下默默存在了约4000年。
最近,它突然热闹起来。
2016年“五一”小长假期间,有4.6万游客在这里流
连忘返。
地坑院起源于人类早期的穴居。
考古发现,在仰韶文化时期,陕州一带就有原始农耕业,有群居部落,有能为人群挡风遮雨的天然窑洞。
地坑院就是在那时形成的“天井窑院”。
它是从平地向下挖5.6米深的方形土坑,然后在坑的四壁挖出窑洞、供人居住的一种建筑形式,被历史学家称为“地平线下的古村落,人类穴居的活化石”,“中国农民土建筑的最高成就”。
【总页数】1页(P30-30)
【作者】刘先琴;丁艳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241.5
【相关文献】
1.农民宅院:有待唤醒的沉睡资产 [J], 周树林;
2.东方智慧的千年探索:《福乐智慧》与北宋儒学经典的比对——院重点课题
“《福乐智慧》与《四书》的比对”成果简介 [J], 无
3."家文化"融入美丽乡村建筑改造的实践意义——以"望归·留"鄂西民宅为例 [J], 陈菁程; 徐伟
4.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民宅基地创新利用路径论述
——以江苏省淮安市乡村调查分析为例 [J], 包卫兵;孙永军;徐培华
5.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宅基地财产性收入路径探析 [J], 任孟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移动互联网下的乡村智慧旅游发展及对策探析
基于移动互联网下的乡村智慧旅游发展及对策探析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乡村旅游正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发展机会。
在这样的背景下,乡村智慧旅游也应运而生,成为了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探讨基于移动互联网下的乡村智慧旅游的发展现状,并提出相关的对策。
一、乡村智慧旅游的发展概况
1.概念理解
乡村智慧旅游是指通过运用信息技术等新技术手段,实现对乡村旅游目的地相关信息的数字化管理、数据分析以及智能化服务,从而提升乡村旅游的吸引力、用户体验以及效率和效益。
2.发展现状
当前,乡村智慧旅游发展之路已经开始,但起步还不够快。
具体表现为:
- 乡村旅游目的地数字化程度不高,信息扁平化、孤立化,难以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
- 大多数乡村旅游业主对数字化管理的意识较弱,缺乏相关技术支持;
- 相关政策、标准、规范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二、乡村智慧旅游存在的问题
1.信息平台建设缺失
平台是乡村智慧旅游发展的核心,但目前量少质差的平台还是普遍存在的,这给游客带来了不便。
2.数字化程度不够高
很多乡村旅游业主数字化程度不够高,这导致一些游客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3.技术支持不足
技术支持不足同样是乡村智慧旅游发展的限制因素之一。
三、对策建议
为了推动乡村智慧旅游的发展,应采取以下对策:
1.完善信息平台
信息平台的建设应该是繁琐、多样化的,持续性也很关键。
2.培育新业态
发展新的业态可以增加乡村智慧旅游的收入,从而达到稳定收益的目的。
3.加强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可以助推乡村智慧旅游的升级,但要保持持续性和稳步推进。
乡村智慧旅游的发展策略研究
乡村智慧旅游的发展策略研究一、乡村智慧旅游的发展现状1.1 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乡村旅游是指游客前往农村地区进行休闲度假、体验农业生产和乡村风情的旅游方式。
近年来,随着城市居民对休闲度假的需求不断增加,乡村旅游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许多地方纷纷推出乡村旅游产品,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
1.2 乡村智慧旅游的发展现状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不断进步,乡村智慧旅游逐渐成为了新的发展趋势。
利用智能化设备和互联网平台,可以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舒适的旅游体验。
也可以帮助乡村旅游景区提升管理效率,提高服务质量。
二、乡村智慧旅游的发展策略2.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是制约乡村智慧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
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通讯网络、供水供电等。
也需要在乡村旅游景区内部建设智能化设备,如智能导览系统、智能停车系统等,为游客提供便捷的服务。
2.2 完善信息化系统信息化系统是乡村智慧旅游的核心。
可以通过建设景区信息化平台,为游客提供景区介绍、线上预订、导航服务等功能。
也可以通过景区管理信息化系统,实现对景区资源、人流等的精准管理,提升景区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
2.3 发展特色产品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在于其独特的乡村风情和丰富的乡村资源。
需要发展具有乡村特色的旅游产品,如农家乐、采摘园、农庄度假等。
也可以结合当地的乡村文化和传统手工艺,打造特色文化体验产品,吸引更多游客。
2.4 建立合作共赢机制乡村智慧旅游的发展需要各方的共同参与和支持。
政府可以出台支持政策,为乡村智慧旅游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
景区可以与互联网平台合作,将景区资源推广至互联网平台,吸引更多游客。
也可以与当地农民合作,开发农村旅游产品,实现合作共赢。
2.5 加强人才培训乡村智慧旅游需要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和管理能力的人才。
需要加强相关人才的培训,培养一批具备信息化管理能力的乡村旅游从业人员。
可以通过举办培训班、引进专业人才等方式,提升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技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首个“互联网+智慧乡村游”的发展现状探究——以河南省
三门峡市陕州地坑院为例
摘要:2016年5月,为相应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战略和互联网+发展计划,河南三
门峡市陕州地坑院吸取国外优良经验,结合当地区位优势,成功建立我国首个互
联网+智慧乡村游示范景区,将互联网与乡村游有力的结合在一起。
本文将对“互
联网+智慧乡村游”模式经历一年的发展之后的现状进行深入的探析。
关键词:互联网+;乡村游;地坑院
引言:陕州地坑院拥有千年历史,其所孕育的捶草印花、澄泥砚、锣鼓书等
文化在陕州土地上源远流长,长盛不衰,其古老的乡居文化在日新月异的今天依
然古朴的传承着。
近年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及互联网产业的兴起为地坑院村落
带来了新的活力。
在建立互联网+智慧乡村游示范景区的一年来,陕州当地政府
致力于保留传统民俗艺术,吸纳先进发展理念,利用互联网技术将当地民俗风情
广为传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下面本文将通过分析陕州互联网+智慧乡村游的
发展现状、发展前景、发展困难等方面来探究这种模式在我国适用的可持续性。
一.发展现状
陕州地坑院景区融合国外“农旅结合”的复合型乡村游模式,从当地文化和资
源特色出发,结合互联网发展优势,为满足乡村旅游消费需求而结网、创新、衍
生出集度假、休闲、观光、体验、教育五位一体的跨区域复合型旅游产业。
在国
家及地区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乡村游示范区通过完成修缮46座地坑院、建设两
万平方米的休闲广场和7000平方米的陕州古城百艺街、规划两万平方米的地坑
院宾馆等硬件基础,联合腾讯公司打造集微信购票、扫码入园、语音讲解、互联
网+教育等一体化软件配套,将古老的地坑院乡村文化发展为融合多现代化元素
的旅游产业。
在旅游业方面:陕州地坑院景区与全国乡村游知名品牌陕西马嵬驿、互联网龙头腾讯公司、世界第四亚洲第一的旅游管理品牌深圳华侨城强强联合,
运营以来接待游客突破300万人次,收入27.2亿元,拉动当地经济增长15.7%,
拉动三产比重增加2.2个百分点,提供直接就业岗位260余个,间接就业岗位2000余个。
在中央电视台等海内外大型媒体报道59次,全网曝光量突破10亿次,点击量超过4亿次,是目前全国唯一的“互联网+旅游”最具成长力景区,成为三门峡市乃至河南省转型发展的亮点。
在商业方面:地坑院东侧已经全面建成互联网
+小吃文化街,通过线上预定、微信支付等互联网应用,70余家当地特有小吃以
及当地特色农副产品拉动示范区商业经济快速增长,第三产业增值比15年提高8.2个百分点,产业结构由15年12:54:34优化为16年11.4:46.4:42.2,同时全
面建设互联网+住宿项目,预计2018年10月开始运营使用。
在文化业方面:陕
州当地特色民俗文化入驻地坑院内,在相关院落内开展文化传承教学以及展览活动,为保护传承当地非遗文化及特色民俗产业做出积极贡献,通过互联网大力提
升当地文化产业知名度,积极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的融合,创新出新型文化
产业,促进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小景区带动大村落,地坑院推动农家院,在互联
网+模式的推动下,地坑院营造技艺、捶草印花、陕州剪纸、锣鼓书等千年文化
正在以全新的面貌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存古雅融今粹,在新时代下继续生
机勃勃。
与此同时,通过互联网的宣传,当地旅游业和农牧副产业蓬勃的发展起来,翡翠丽池养生中心、高阳山温泉度假区等新型服务产业示范区逐步建设完善,各乡村逐一建设成功现代化的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绿色高效农业,将当地特色
油葵、樱桃、石榴等农牧产品销往全国各地,该区累计从事乡村旅游相关产业
1100户、5 000余人,人均年增收8000余元。
在互联网+智慧乡村游模式成功运行以来,有效带动周边的曲村等10余个村群众致富,累计有820户从事农家乐、文化传承、售卖土特产等相关事业,年人均实现增收1.5万元。
二.发展前景
2015年8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出要积极发展“互联网+旅游”计划,在全国4A 级以上景区和智慧乡村旅游
试点单位实现免费Wi-Fi、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在线预订、信息推送等功能全覆盖,着手打造1万家智慧景区和智慧旅游乡村。
同时,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
推动更是为乡村旅游业增添了新的动力。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之下,三门峡地
方政府联合腾讯、移动、联通等互联网企业,全面投资新型乡村游的规划和建设,吸引先进技术、科学布局合理规划、深入挖掘当地文化、多方位开发乡村旅游产业、积极推动互联网宣传力度、吸纳“留得住,用得上”的乡村旅游人才,扩大乡
村游的产业网络,不断延伸乡村游产业链。
结合当地特色旅游资源以及旅游者的
需求特征,将产品独特化、多元化、精优化,立足于将当地旅游市场细分化,针
对不同的细分市场的个性化需求,深度开发产品,不断创新,设计出有内涵、能
反映本地区特点和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特色乡村游产品和服务。
三.发展困难
地坑院修缮一期工程承包并未授予当地建造商,导致原始地坑院营造技艺被
遗弃,大部分特有技艺并未能体现在修缮过程中,甚至出现了部分建造错误。
在
互联网+方面,示范区作为全国首个“互联网+智慧乡村游”示范基地,目前发展时
间仅有14个月,且国外特色乡村游模式在我国无法良好适用,因此这种乡村旅
游的模式需要自行探索并不断解决出现的问题,当前地坑院原住居民的安置并未
得到有效解决,因原住民多为60岁以上老人,已经适应地坑院生活方式,因此
楼房安置原住民方式需要进一步解决。
此外智慧乡村游的基础是农村,但是农村
互联网的意识并不强烈,现有的互联网+乡村游的模式与当地传统生活出现了较
大的分歧及冷漠。
而当前“互联网+智慧乡村游”的模式更加趋像于“智慧乡村游+
互联网”,互联网暂时仅作为工具存在,并未能够凸显自身平台的重要价值,且互联网+范围仅限于示范基地内,与三门峡市区及周围村落较为隔离,互联网的应
用范围、应用平台、应用方式需要进一步的开发和完善。
总结:我国首个互联网+智慧乡村游在河南省三门峡市蓬勃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然而其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互联网+智慧乡村游该如
何成为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下乡村游模式的先行者需要时代的建设者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通知》2016
[2]《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
[3]肖鸿燚.北方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初探.黑龙江民族丛刊.2015 (1) :42-46.
[4]冯红英.北方平原区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模式探讨——以河北省永清县为例.安徽农业科学.2012.
[5]耿红莉.我国台湾地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启示.北京农业职业学院
学报.2011.
[6]徐元锋.乡村游如何告别“野蛮生长”.时代风采.2016.
[7]殷平.1997年-2003年国内乡村旅游研究文献分析.旅游论坛.2004.15 (06):39-44.
[8]张涨. 乡村旅游告别野蛮生长.农家致富顾问.2015(21):4-5.
[9]何景明.国内乡村旅游研究-蓬勃发展而有待深入.旅游学刊.2004.19 (01):92-
96.
[10]肖湘君.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06:24 - 29.
[11]肖佑兴,明庆忠,李松志.论乡村旅游的概念和类型[J].旅游科学,2001,16(3):8 - 10.
[12]刘德谦.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J].旅游学刊,2006,21(3):12 -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