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九上《小说家谈小说》word教案1

合集下载

九年级上册课文《小说家谈小说》教案

九年级上册课文《小说家谈小说》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小说家谈小说》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见解。

(2)学会分析小说中的情节、人物、环境等元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掌握小说创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小说,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通过案例分析,了解小说创作的过程和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小说的兴趣,提高阅读积极性。

(2)培养学生尊重作者、尊重他人观点的态度。

(3)培养学生勇于发表自己见解、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小说家谈小说》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见解。

(2)分析小说中的情节、人物、环境等元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掌握小说创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课文中的作者观点,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小说。

(2)如何运用小说创作技巧和方法,创作出具有个性的小说作品。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小说作品,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

(2)提问:你们对小说创作有什么样的了解和认识?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小说家谈小说》,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见解。

(2)学生通过课后注释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课文中的小说创作技巧和方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部小说作品,分析其中的情节、人物、环境等元素。

(2)分享讨论成果,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小说,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课堂小结2. 提醒学生课后继续阅读其他小说作品,加深对小说创作的理解和认识。

五、课后作业2. 尝试运用所学的小说创作技巧和方法,创作一篇短篇小说。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他们的积极性和合作精神。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检查他们的阅读分析和创作成果。

3. 长期进步:通过学期末的小说阅读和创作测试,评估学生在这门课程中的整体进步情况。

苏教版初中语文九上第四单元第13课《小说家谈小说》教案-word文档

苏教版初中语文九上第四单元第13课《小说家谈小说》教案-word文档

十四、小说家谈小说百合花教学目标1、简述故事的情节。

2、把握小说的基本特点。

教学重难点体会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教辅手段板书资料搜集教法与学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设计一、由“如何阅读小说”导入新课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着的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

典型人物、故事情节、典型环境是小说的三个要素。

阅读小说,与阅读一般的记叙文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同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一)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尤其要重点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分析人物,可从三个方面入手:1、分析人物外貌、动作、细节、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从多方面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2、着重分析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的矛盾冲突;3、思考和发掘人物形象的思想意义。

(二)熟悉并分析故事情节。

熟悉情节可采用朗读、编写提纲、复述内容等方式;分析情节,要与分析人物性格结合起来,因为小说的任何一个情节都是为塑造人物和表现主题(中心思想)服务的。

分析时既要掌握情节发展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全过程来全面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又不能对情节发展的各个阶段平均用力,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在分析情节的发展和高潮部分。

(三)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以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和作品的思想意义。

分析环境描写,不应当孤立地进行,而应当与人物形象的分析结合在一起,当然,有时为了弄清小说的写作特点,也可以单独抽出环境描写来分析,但那要在分析了思想内容以后再进行。

以上各点,并不是在阅读每篇小说时都要面面俱到,而是要根据各篇小说的特点和读者自己的具体情况(如阅读目的、时间、水平等),可以有所侧重。

二、预习检测1、生字词颤(chàn )动(bào)抱歉宽(shù)恕晌(shǎng)安(xiáng)详羞(sè)涩撂(liào)磕磕绊绊( bàn )俊逸:俊秀洒脱,不同凡响。

《小说家谈小说》教学设计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

《小说家谈小说》教学设计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

《小说家谈小说》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小说家谈小说》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上册)1作为九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苏教版《小说家谈小说》旨在让学生在对小说进行阅读的同时,了解小说的写作和创作特点,加深对小说的理解和赏析。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达到这个目的呢?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章教学,学生应该达到以下几个目标:1.了解小说的定义和特点,掌握小说的基本结构和创作方法,培养小说的阅读习惯和鉴赏能力。

2.学会运用小说家的写作技巧和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3.学会分析小说的主题和思想,理解小说对人生、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本章教学内容包括小说的定义、特点和基本结构,小说家的写作技巧和手法,小说的主题和思想,以及相关的练习和作业。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上述教学目标,本章教学应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授课讲解法。

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演示,让学生了解小说的定义、特点和基本结构,小说家的写作技巧和手法,以及小说的主题和思想。

2.阅读分析法。

选取经典的小说作品,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和分析,从中体会小说的魅力和思想内涵。

3.讨论交流法。

教师引导学生就所学内容进行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

4.写作实践法。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小说家的写作技巧和手法进行创作和写作实践,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写作技巧。

4.课堂评价法。

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如作业评价、课堂表现评价和考试评价等,全方位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成果。

四、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环节(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小说的定义和特点,以及小说的重要性和意义,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

2.讲解环节(20分钟)教师通过PowerPoint和多媒体设备,讲解小说的基本结构、小说家的写作技巧和手法、小说的主题和思想等内容,注重生动形象和精炼准确。

3.阅读分析环节(30分钟)教师选取经典的小说作品,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和分析,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小说的魅力和思想内涵。

九年级上册语文《小说家谈小说》教案设计范文

九年级上册语文《小说家谈小说》教案设计范文

九年级上册语文《小说家谈小说》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小说家谈小说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情节、人物、环境等要素。

(3)能够欣赏小说的艺术魅力,提高阅读小说的兴趣。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了解小说家谈小说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通过合作学习,分析小说中的情节、人物、环境等要素。

(3)通过探究学习,欣赏小说的艺术魅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小说家谈小说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小说中的情节、人物、环境等要素的分析和欣赏。

2. 教学难点:(1)小说家谈小说的艺术魅力的感悟。

(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小说家谈小说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小说家谈小说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了解小说中的情节、人物、环境等要素。

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合作,分析小说中的情节、人物、环境等要素,讨论小说的艺术魅力。

4. 探究学习:学生根据合作学习的成果,进行探究学习,深入分析小说的艺术魅力。

5.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请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选择一部自己喜欢的小说,分析其中的情节、人物、环境等要素,体会小说的艺术魅力。

2.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你对小说的认识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教师通过设置有趣的小说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欲望。

2. 案例分析: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小说作品,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情节、人物、环境等要素。

3. 互动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 创意写作: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小说创作,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巧应用于实际写作中。

九年级上册课文《小说家谈小说》教案

九年级上册课文《小说家谈小说》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小说家谈小说》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述方式。

(2)学会分析小说中的情节、人物、环境等元素,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小说,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小说的兴趣,认识小说在文学中的地位和价值。

(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家的人生经历和创作背景,感悟文学的魅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小说家谈小说》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述方式。

2. 分析小说中的情节、人物、环境等元素,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从不同角度分析小说,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2. 感悟文学的魅力,培养对小说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文学作品,分享自己对小说的认识和感受。

(2)提问:什么是小说?小说家是如何看待小说的?引出本课课题《小说家谈小说》。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课文《小说家谈小说》,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学生自主思考:课文主要论述了哪些关于小说的观点?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观点,讨论并总结小说中的情节、人物、环境等元素。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师生共同总结小说的基本元素。

4. 分析与鉴赏:(1)让学生举例分析课文中的小说片段,体会小说家的创作技巧。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小说,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感受小说对人生的启示。

(2)讨论:如何看待小说家的人生经历与创作之间的关系?6.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小说的重要性和文学价值。

五、课后作业1. 阅读一部小说,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分析小说中的情节、人物、环境等元素,总结小说的主题和特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和分析鉴赏环节的参与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苏教版)《小说家谈小说》_初中语文教案_模板

(苏教版)《小说家谈小说》_初中语文教案_模板

(苏教版)《小说家谈小说》_初中语文教案_模板点击浏览该文件[知识与技能]1练习诗歌的朗诵。

2学习比喻、顶针、拟人修辞在诗歌中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朗读,讨论,仿写,体会。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理解作者对理想的解释和对有理想的人的赞美。

2萌发树立远大理想的感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预习,听写。

范读(听录音),齐读,一人一句开火车读,结尾齐读。

分析第一、二小节诗的含义、修辞。

第一小节:理想是前进的方向。

运用了比喻、排比、顶针的修辞。

顶针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应该揭示其特点,并且举例:“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木兰诗》)第1、2个比喻是什么意思,起什么作用?(第4句中的“黎明”比喻什么?第二小节:理想有时代性。

第12和34句之间为何是句号而不是分号?[作业]:模仿第一、二小节写8句诗,要运用三种修辞,内容自定。

听写改错。

第二课时:齐读。

分析第三至第十二小节。

三: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动历史的发展。

“历史的脊梁骨”如何理解?四:理想的实现要经历多次的挫折和失败。

与《在山的那边》相同的诗句是哪些?五:理想给人力量。

指出每一句写理想给人何种力量?与34句含义相同的古诗:“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曹操)联系书后背诵篇目六:理想是崇高的。

如何理解“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七:有理想的人常感寂寞。

如何理解“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八:理想对人生的意义。

“不幸”指哪些?“大写的人”指什么样的人?九:理想使人重新做人。

十:对理想要执著。

“玷污”和“被扒窃”如何理解?十一:理想对人生的重要性。

[作业]:做课程探究。

第三课时:交流仿写的诗。

十二: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比喻的内涵。

结尾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与本诗结尾含义相同的《在山的那边》的诗句是哪些?记忆附录中关于理想的名人名言。

讲课程探究。

[作业]:预习一、教学目标与任务:1、正确理解与认识“清高”的内涵;2、讨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看待清高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梳理文章思路,了解文章作者的基本的观点;2、了解“清高”背后的历史源流、文化底蕴、价值取向及其思想行为在当今社会中的表现,确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九年级上册课文《小说家谈小说》教案

九年级上册课文《小说家谈小说》教案

九年级上册课文《小说家谈小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小说家谈小说》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述方式。

(2)能够分析小说家创作小说的过程和方法,了解小说创作的技巧和要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通过实例分析和创作实践,培养学生的小说创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培养学生对小说创作的热情,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小说家谈小说》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述方式。

2. 分析小说家创作小说的过程和方法,了解小说创作的技巧和要点。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小说家创作小说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掌握小说创作的技巧和要点。

2. 培养学生的小说创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小说家谈小说》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参考资料和小说作品。

3. 写作纸张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文学作品,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文学的理解和感受。

(2)提问:你们对小说创作有什么好奇心和疑问?2. 阅读理解:(1)让学生阅读课文《小说家谈小说》,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观点。

(2)学生分小组讨论,回答课文中的问题,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3. 课文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实例,理解小说家创作小说的过程和方法。

4. 创作实践:(1)教师布置创作任务,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篇短篇小说。

(2)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创作,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反馈和建议。

5. 分享和评价:(1)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分享创作的心得和体验。

(2)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作品的质量和创新之处,给予鼓励和指导。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创作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和合作情况。

2. 阅读理解:通过学生回答问题和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九年级上册课文《小说家谈小说》教案

九年级上册课文《小说家谈小说》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小说家谈小说》的主要内容,把握小说家的创作心得和艺术追求。

(2)学会分析小说中的典型人物、情节和环境,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小说,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小说的兴趣,培养热爱文学、追求真善美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小说家谈小说》的主要内容,把握小说家的创作心得和艺术追求。

2. 分析小说中的典型人物、情节和环境,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小说,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2. 将课文中的创作心得和艺术追求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小说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小说家的创作心得和艺术追求。

(2)简介课文《小说家谈小说》的作者及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2)学生自主探究,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小说家的创作心得和艺术追求。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典型人物、情节和环境。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小说家的创作心得和艺术追求。

5. 课后作业:(1)复习课文,总结小说家的创作心得和艺术追求。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小说家谈小说》的主要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分析小说中的典型人物、情节和环境的能力。

3. 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创作心得和艺术追求进行写作实践的情况。

4.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观点阐述、交流互动等。

六、教学资源:1. 课文《小说家谈小说》文本。

2. 与小说家创作心得和艺术追求相关的视频、音频、网络资源。

3. 小说家访谈或创作谈的资料。

4. 学生写作样本。

5. 小说鉴赏手册或相关指导书籍。

七、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江苏省涟水县红日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小说家谈小说》教案(1)苏教版

江苏省涟水县红日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小说家谈小说》教案(1)苏教版

《小说家谈小说》教学目标:1.理解小说《百合花》的思想内容,分析小说中感人的人物形象。

2.通过学习《百合花》中细节描写,体会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3.理解茅盾把握小说风格进行评论的评述思路和方法。

4.能比较出自己对《百合花》的评论与茅盾的评论之间的区别。

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百合花》中细节描写,体会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2.理解茅盾把握小说风格进行评论的评述思路和方法。

教学难点:能比较出自己对《百合花》的评论与茅盾的评论之间的区别。

教学方式: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小说《百合花》的思想内容,分析小说中感人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1.理解小说《百合花》的思想内容,分析小说中感人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百合常是诗人墨客和歌者吟咏的对象,大多数人都对它喜爱有加。

无论是栽植于庭园或瓶插于室内,它都与众不同的散发出一股清纯高雅的气息。

在西方,也有许多关于百合的传说,圣经里记载百合花是由夏娃的眼泪所变成,为纯洁的礼物。

因此百合花常被认为是纯洁、清新、高雅的代表。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一个有关百合花的美丽故事。

二、积累展示1.走近作者。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

倡导现实主义,对我国新文化运动产生深远影响。

1927年发表第一部中篇小说《幻灭》,它与《动摇》、《追求》合为总名《蚀》的三部曲。

中篇小说《虹》发表于1930年,1933年的长篇小说《子夜》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

茹志鹃,当代著名女作家。

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

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

她的主要作品集有:《百合花》(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静静的产院》(中国青年出版社1962年)、《高高的白杨树》(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剪辑错了的故事》(《人民文学》1979年2月)等等。

2.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小说撷取了革命战争时期人民斗争生活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刻画了有着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心灵的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表现了纯洁深厚的军民之情和战友之情,传达了高尚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苏教版语文九上《小说家谈小说》word教案1

苏教版语文九上《小说家谈小说》word教案1
(五)本文的写作特色:对比手法富有诗意。第一处是通讯员出场时他的枪筒里插着几根树枝作伪装,在他离开我时,枪筒里又插上了一枝野菊花。枪是战争工具,战争能射出杀人子弹的枪筒里插着象征自然与和平的树枝与菊花,这本身就是一个鲜明的对比,是一个战地寓言,让我们在无言中感受剧烈冲突。第二处对比是通讯员牺牲后新媳妇与医生、“我”的态度之不同。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后,默默起身说:“不用打针了的角度来作出这一决定的;对于通讯员衣服上的破洞,“我”劝道:“不用缝了。”这是从理智出发而言;而新媳妇却拿着缝着那个破洞”,此时,她一定想起了通讯员借被子时的腼腆与局促,临走时的狼狈模样宛在眼前,舍身救人的英勇无畏宛在眼前什么也没想,只是这样一针一线地缝着,只求内心一片安宁。这是情感与理智的鲜明对比,是情感对死亡的战胜。第三处对比发生在小说结尾。在把通讯员的尸体放进棺材前,卫生员要揭掉他身上的被子,新媳妇却“劈手夺过被子”,将这条洒满“象征着纯洁与感情”的白色百合花的被子盖在通讯员身上,似乎在她眼里,通讯员只是睡着了。在这样的对比中,通讯员、新媳妇的形象更加完美也划上了诗意的句号。
2、本文的主题:
小说通过护送、借被、救护和献身献被等情节的描写,塑造了通讯员、新媳妇两个人物形象,讴歌了为了崇高的信念可以献了严酷环境下年轻战士的革命精神和军民鱼水情。小说表现出的主题,有它独特的风格。通讯员和新媳妇之所以成为栩栩如生的
有血有肉的形象,正是因为他们是生活在我们人,他们不一定“高、大、全”但却使我们倍感亲切动人,具有艺术的感染力。正如茹志娟同志所说:“我也相信自己作品里虽然不是‘风口浪尖’上的人物,也不是高大完美、叱咤风云的英雄,但他们都
2、新媳妇的形象:
另一个人物是俊俏的新媳妇,过门才三天,浑身上下洋溢着喜气。她尽咬着嘴唇笑,好像忍了一肚子笑料没笑完。这是一个她善良纯朴,对“同志弟”有着朴素天然的骨肉情深,一旦理解了战争的意义,理解了小通讯员生命的价值,她便毫不犹豫地爱的嫁妆敬献出来。小说主要写了她在两件事情上态度的前后变化。?第一件事:对那作为新娘子唯一嫁妆的新被子,开头出于舍不得而不愿借给伤员盖,后来却主动用它来给烈士收殓遗体。第二件事:在包扎所护理伤员时,开始又羞又怕,放不开手,后来却庄严、虔诚地给重伤员解衣拭身子,通讯员牺牲后,她情,流着泪为他缝补肩上的破洞,并把自己的新被子铺在棺材里。新媳妇的性格变化,我们也是逐步认识的。开始作者让我们着眼的是新媳妇的娴静、美丽、忸怩、羞涩,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地了解了她的内心,她对解放军的热爱。作者就是这样一步深入一步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随着情节的发展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越来越鲜明,越来越有光彩。

《小说家谈小说》初三上册语文教案

《小说家谈小说》初三上册语文教案

过程与方法
STEP 02
STEP 01
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 和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 小说的基本要素和阅读技 巧。
STEP 03
通过写作练习和作品评价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 审美水平。
通过阅读小说原著和相关 评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小说家谈小说的观点和写 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 爱和兴趣,提高审美 素养和文化修养。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 价值观和人生观,培 养其积极向上的人生 态度。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 实和人性问题,培养 其人文关怀和社会责 任感。
Part
02
教学内容与步骤
导入新课
01
总结词:激发兴趣
02
详细描述:通过展示小说作品、小说家照片或相关视频,引导学生进 入小说世界,激发他们对小说创作的兴趣和好奇心。
课堂互动
01 02 03 04
总结词:提问与回答
详细描述: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在阅读和理解课文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给予解答和指导,促进课堂互动和交流。
总结词:小组讨论
详细描述:将学生分成小组,就课文中的某个主题或情节展开讨论,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思辨能力。
作业布置
详细描述:布置相关的小说作品阅读任务,要 求学生做好阅读笔记,记录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总结词:品味语言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详细描述:指导学生品味课文中的语言,包括修辞、用词 、句式等方面,培养学生对文学语言的敏感度和欣赏能力 。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总结词:探讨主题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详细描述:引导学生探讨课文的主题,包括人性、社会现 实、人生意义等方面,启发学生思考和领悟小说的深层含 义。

苏教版九年级上《小说家谈小说》精品教案

苏教版九年级上《小说家谈小说》精品教案

苏教版九年级上《小说家谈小说》精品教案
小说家谈小说
简单的故事精致的情节
活动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小说的文体特点和作者在小说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小说百合花这一形象的象征意义。

3、理解小说的思想内容,分析其艺术特色。

4、学习阅读和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自主阅读学龄前,指导学生学会在阅读中形成自己的感受。

2、体会在小说中表现人物精神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小说中主人公的崇高品质和美好的心灵。

2、学习作者在平常的事物和人物中发现美的能力,养成勤于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重点、难点及活动突破◆重点1、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作者表达和思想
感情。

2、把握评论的主要观点,学习小说评论的写作方法。

3、学习在阅读中如何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并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

◆难点
1、把握小说的基本特点。

2、理解茅盾先生对小说的评论观点。

3、学习小说鉴赏的基本方法。

苏教版初中语文九上第四单元第13课《小说家谈小说》优质教案(1课时6页)

苏教版初中语文九上第四单元第13课《小说家谈小说》优质教案(1课时6页)

苏教版初中语文九上第四单元第13课《小说家谈小说》优质教案(1课时6页)苏教版九年级上册十四课《小说家谈小说》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把握小说《百合花》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2、理解茅盾对《百合花》的评价观点,学习小说鉴赏的基本方法。

【介绍作者】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

1927年发表第一部中篇小说《幻灭》,它与相继问世的《动摇》、《追求》合称为《蚀》的三部曲,中篇小说《虹》是他的重要作品。

代表作中篇小说《林家铺子》、长篇小说《子夜》。

茹志鹃,曾用笔名阿如、初旭。

祖籍浙江杭州,当代著名女作家,著名女作家王安忆的母亲。

1943年随兄参加新四军,以后一直在部队文工团工作,任过演员、分队长、创作组组长等职。

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

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细节丰富传神。

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

她的短篇小说代表作《百合花》及其他作品受到过茅盾、冰心等老一辈作家的好评。

【自学检测】1.注音宽恕()点缀()害臊()撂()木讷()憨()厚挪()步讪()笑尴尬()掂()量鹿砦()颤()动虔()诚忸怩()跌宕()挚的爱。

3、说说小说中哪些细节使你难以忘怀?小说中前后呼应的细节刻画,在全篇中有这么几处:(1)通讯员枪筒插的树枝和野菊花(2)通讯员给“我”两个馒头(3)通讯员衣服上撕破的大洞(4)新媳妇的枣底百合花新被【亲近大师】1 、茅盾主要是从哪两个方面赏析这篇小说的?2 、茅盾是用怎样的语言概述“简单的故事”的?他认为这篇小说的整体风格是什么?3. 茅盾在谈到细节描写时,在课文的第三段两次提到“闲闲的两笔”,在第四段又写到“又闲闲地插了这么一笔”,而在文章最后却说“结构严谨,没有闲笔”,你是如何理解的?茅盾认为本文的细节描写主要有哪两个方面的作用?(1)通讯员枪筒插的树枝和野菊花这一细节,不仅直接表现通讯员的天真质朴和即将参加战斗的乐观情绪,而且说明他对大自然、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热爱。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十四 小说家谈小说教案(1)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十四 小说家谈小说教案(1)

十四小说家谈小说【教学目标】一、三维目标:1. 整体感知小说《百合花》情节及人物形象,把握其思想内容。

2. 理解茅盾对《百合花》的评论观点。

3. 结合作者观点和自己体会,选取一个角度赏析作品,谈见解感受。

二、具体目标:1.学习小说鉴赏的基本方法,尝试写评论小说的文章;2.通过指认《百合花》中细节描写,说出它的巧妙之处。

3.理解小说《百合花》的思想内容,分析小说中感人的人物形象。

4.理解茅盾把握小说风格进行评论的评述思路和方法。

5.能比较出自己对《百合花》的评论与茅盾的评论之间的区别。

在具体目标中,1、2、3是针对所有学生确定的,4是对中等生的要求,5是对优秀生提出的目标。

【教学重难点】1. 结合作者的观点和自己的体会,选取一个角度赏析作品,谈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感受。

2. 感悟作者的评论观点。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设计】课前延伸1.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小说的思想内容。

2.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老师布置的预习题。

3.收集并阅读与教材相关、相似、相近的文章,做好读书笔记。

课内探究第一课时一、学1. 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1)学习小组互批预习题,共同纠偏解疑。

(2)各学习小组向全班汇报自主学习小说的一般常识和课文的初步感受;展示收集并阅读的与课文相关的文章以及读书笔记。

(3)创设情境,引入对小说《百合花》的学习。

抬头,白鹭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那悠然站在小树绝顶的形象,那优美的低飞,宛如在我们面前。

我们玩味,我们欣赏。

低头,赫然发现旷野上那开满的百合花,何等的清新,何等的俊逸!同样让我们陶醉!让我们共同欣赏小说《百合花》那传神的细节描写,感人的人物形象吧!2. 明确任务,圈点批注。

(1)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①整体感知,掌握小说的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②探究文章是如何使用细节描写的?③细读课文,理解本文是怎样塑造人物形象的?④探讨小说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

⑤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特色?【出示幻灯片】(2)圈点批注,自主合作。

苏教版初中语文九上第四单元第13课《小说家谈小说》教案

苏教版初中语文九上第四单元第13课《小说家谈小说》教案

十四、小说家谈小说百合花教学目标1、简述故事的情节。

2、把握小说的基本特点。

教学重难点体会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教辅手段板书资料搜集教法与学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设计一、由“如何阅读小说”导入新课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着的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

典型人物、故事情节、典型环境是小说的三个要素。

阅读小说,与阅读一般的记叙文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同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一)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尤其要重点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分析人物,可从三个方面入手:1、分析人物外貌、动作、细节、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从多方面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2、着重分析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的矛盾冲突;3、思考和发掘人物形象的思想意义。

(二)熟悉并分析故事情节。

熟悉情节可采用朗读、编写提纲、复述内容等方式;分析情节,要与分析人物性格结合起来,因为小说的任何一个情节都是为塑造人物和表现主题(中心思想)服务的。

分析时既要掌握情节发展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全过程来全面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又不能对情节发展的各个阶段平均用力,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在分析情节的发展和高潮部分。

(三)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以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和作品的思想意义。

分析环境描写,不应当孤立地进行,而应当与人物形象的分析结合在一起,当然,有时为了弄清小说的写作特点,也可以单独抽出环境描写来分析,但那要在分析了思想内容以后再进行。

以上各点,并不是在阅读每篇小说时都要面面俱到,而是要根据各篇小说的特点和读者自己的具体情况(如阅读目的、时间、水平等),可以有所侧重。

二、预习检测1、生字词颤(chàn )动(bào)抱歉宽(shù)恕晌(shǎng)安(xiáng)详羞(sè)涩撂(liào)磕磕绊绊( bàn )俊逸:俊秀洒脱,不同凡响。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探讨小说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
小说中的景物描写,也起着刻画主题的作用。比如“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新鲜温润的香味”。这一景物描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和平景象。在一次残酷的战斗之前,我所在看到的却是这样的景象,这就巧妙地烘托了人物的心情命战士,不仅临危不惧,而且洋溢着乐观主义精神。还有天黑了,天边涌现一轮满月……那一轮皎洁的月亮,我也憎恶起来发展故事情节,烘托人物心情,起着重要作用。由于整个战场被皎洁的月光朗照着,所以战斗才会那样激烈,那样残酷,付出的代价才大,通讯员就是在白夜的攻击中壮烈牺牲的。
集体备课
个性展示
一整体感知,掌握小说的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1、简单的故事情节:我军前沿包扎所里发生的一个小插曲。小说中的“原来是文工团员,因战时需要而被派往前沿包扎所,护送任务派给一个见讯员,他的腼腆和害羞使我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和好感。然后新媳妇出现,她起初不愿借被子,为此事通讯
员蒙羞两次,且挂破上衣本性善良的女性便心存内疚,她执意寻找机会弥补。后来,通讯员在救人时牺牲了,新媳妇毫不犹豫地把百合花被子献给这位年轻的战士。
北丁集中学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
小说家谈小说
主备人
教者
课型新授课时1源自周次8星期
学习
目标
阅读《百合花》,简述故事的情节。
选取一个角度赏析作品,谈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感受。
重难点
选取一个角度赏析作品,谈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感受。
选取一个角度赏析作品,谈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感受。
教法
讨论法
教学准备
布置课前学生读课文
教学过程
(五)本文的写作特色:对比手法富有诗意。第一处是通讯员出场时他的枪筒里插着几根树枝作伪装,在他离开我时,枪筒里又插上了一枝野菊花。枪是战争工具,战争能射出杀人子弹的枪筒里插着象征自然与和平的树枝与菊花,这本身就是一个鲜明的对比,是一个战地寓言,让我们在无言中感受剧烈冲突。第二处对比是通讯员牺牲后新媳妇与医生、“我”的态度之不同。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后,默默起身说:“不用打针了的角度来作出这一决定的;对于通讯员衣服上的破洞,“我”劝道:“不用缝了。”这是从理智出发而言;而新媳妇却拿着缝着那个破洞”,此时,她一定想起了通讯员借被子时的腼腆与局促,临走时的狼狈模样宛在眼前,舍身救人的英勇无畏宛在眼前什么也没想,只是这样一针一线地缝着,只求内心一片安宁。这是情感与理智的鲜明对比,是情感对死亡的战胜。第三处对比发生在小说结尾。在把通讯员的尸体放进棺材前,卫生员要揭掉他身上的被子,新媳妇却“劈手夺过被子”,将这条洒满“象征着纯洁与感情”的白色百合花的被子盖在通讯员身上,似乎在她眼里,通讯员只是睡着了。在这样的对比中,通讯员、新媳妇的形象更加完美也划上了诗意的句号。
2、本文的主题:
小说通过护送、借被、救护和献身献被等情节的描写,塑造了通讯员、新媳妇两个人物形象,讴歌了为了崇高的信念可以献了严酷环境下年轻战士的革命精神和军民鱼水情。小说表现出的主题,有它独特的风格。通讯员和新媳妇之所以成为栩栩如生的
有血有肉的形象,正是因为他们是生活在我们人,他们不一定“高、大、全”但却使我们倍感亲切动人,具有艺术的感染力。正如茹志娟同志所说:“我也相信自己作品里虽然不是‘风口浪尖’上的人物,也不是高大完美、叱咤风云的英雄,但他们都
2、新媳妇的形象:
另一个人物是俊俏的新媳妇,过门才三天,浑身上下洋溢着喜气。她尽咬着嘴唇笑,好像忍了一肚子笑料没笑完。这是一个她善良纯朴,对“同志弟”有着朴素天然的骨肉情深,一旦理解了战争的意义,理解了小通讯员生命的价值,她便毫不犹豫地爱的嫁妆敬献出来。小说主要写了她在两件事情上态度的前后变化。?第一件事:对那作为新娘子唯一嫁妆的新被子,开头出于舍不得而不愿借给伤员盖,后来却主动用它来给烈士收殓遗体。第二件事:在包扎所护理伤员时,开始又羞又怕,放不开手,后来却庄严、虔诚地给重伤员解衣拭身子,通讯员牺牲后,她情,流着泪为他缝补肩上的破洞,并把自己的新被子铺在棺材里。新媳妇的性格变化,我们也是逐步认识的。开始作者让我们着眼的是新媳妇的娴静、美丽、忸怩、羞涩,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地了解了她的内心,她对解放军的热爱。作者就是这样一步深入一步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随着情节的发展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越来越鲜明,越来越有光彩。
三探究文章是如何使用细节描写的。
大量生动的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读完《百合花》这篇小说,通讯员的形象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却仿佛历历在目,使人有呼之欲出之感特的人物性格,还得益于许多典型细节描写,尤其是前后呼应的细节刻画,在全篇中就有这么几处:通讯员枪筒插的树枝和野菊花“我”两个馒头,通讯员衣服上撕破的大洞,新媳妇的枣底百合花新被,特别是通讯员被门钩撕破衣服这一细节描写,前后用了四次抱被子时因慌张而挂破上衣;第二次是通讯员要给“我”开饭是我看到的;第三次“我”看见他安详的合着眼,军装的肩头块布还挂在那里”;最后一次新媳妇缝那个破洞。通过这前后呼应的细节描写,一方面表现通讯员不顾个人安危,把生的希望留质。另一方面表现新媳妇对通讯员的关心、痛惜。再如馒头这一细节,出现两次;第一次通讯员要去时给“我”留下的两个饭,这是他对同志的关心、体贴;而第二次是当通讯员牺牲后,“我”无意中摸到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抚通讯员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如今,物存人亡,怎不让人痛心疾首。另外,百合花被子,新媳妇的五次笑,步枪筒里的树枝和野菊花等也是本文典型的细节。有些细节描写不但深刻地刻画了人物性格,而且对于表现主题也非常重要。例如:小说结尾对那条百合花被子的描写,它不用,说明新媳妇对解放军的真挚情感,而且巧妙地点了小说的主题:我们的战士是高尚的,他得到人民的热爱是当之无愧的人民对战士的赤诚感情,犹如百合花那样纯洁、美好,又如通讯员枪筒里的树枝和野菊花,这一细节,不仅直接表现通讯员加战斗的乐观情绪,而且说明他对大自然、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热爱。
是实在的,从各自的起点迈步向前……,他们自命不凡,是一些一步一步走在革命队伍行列中的人”。
二细读课文,理解本文是怎样塑造人物形象的(小通讯员和新媳妇)。
1、小通讯员的形象:
首先,人物性格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而越来越鲜明。开始,从“我”去前沿包扎所而引出通讯员.,当初,“我”对通讯员并因通讯员一下“把我撂下几丈远”而对他“生起气来”,进而,对通讯员“总和我保持着丈把远的距离”感到好奇,并且对当我与通讯员通过艰难而有趣的对话,便对他“越加亲热起来”;当通讯员和“我”一起把被子借来之后,“我”已“从心底上的小同乡”;战斗打响,不断有伤员被送到包扎所的时候,“我”挂念着通讯员的安危,待通讯员身负重伤被送到包扎所时,“我强人着泪水”,“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随着这些情节的步步发展,“我”的思想感情也在发生着变化,通讯员的性格也在不断“我”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看出他细心地关怀同志;从他的腼腆羞涩,看出他的朴实、纯洁;从他借被子而又想送回去的举动错误的精神;从他掩护群众和伤员,看出他舍己救人的高尚品德。正像茅盾在评这篇小说时谈到,这篇小说“人物的形象是由人迎面而来,愈近愈看的清他的外形,也看到了他的内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