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转换:隐性教育方法及其运用

合集下载

隐性教育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

隐性教育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

9 4
让 受 教育 者 在 情 感 上 和 态 度 上 获 得 一 种 转 变 和认
同, 如寓教于乐 、 寓教于管 、 寓 教 于游 , 主要 通 过 环 境、 氛围、 情 景等 的营造 对受 教育者 发挥 潜移 默化 的
影响。
化 上 的表 现 。校 园文化包 括 校园物 质 文化 和校 园精 神文 化 。校 园物质 文化 主要指 基础设 施 、 环境 布局 、
隐蔽性 。 隐性 教 育法 最 大 的特 点 是 隐 蔽 性 , 体 现在施 教 的隐蔽性 和受 教 的隐蔽性 。施教 的隐 蔽性
指“ 教育 者 、 教 育 内容 、 教 育 目标 不 是 直 接 显 露 的 , 是隐藏的。 ” - l 3 受 教 的隐 蔽性 主要 是 指 受 教 育 者 接
的范围是学校之 内, 而渗透性 的教育方法指 的是思 想政 治教育 色彩 并 不鲜 明 的一 切 教 育方 法 , 涉 及 范 围包 括学 校 内和学校 外 。本文 采用 第二 种意义 上 的
隐性 教育 。

受 教 育的 自主性与非 强迫性 。隐性教 育 的教育 内容
是 隐藏 的 , 所 以受 教 育者 是 否 接 受 、 接 受 多少 、 接 受
作为教育方式 , “ 隐性教育是指 隐藏教育 目的,
通 过将 教育 因素 渗 透 到教 育 对 象 日常 接触 的环境 、 文化 、 网络 、 娱乐 、 舆论 、 制度 、 管理、 服务等 具有教 育
收稿 日期 : 2 O 1 3 —0 1 —2 9 作 者简介 : 刘玲霞 ( 1 9 8 5 一) , 女, 陕西商洛人 , 商洛学 院人文社会科学系 , 助教 , 硕 士, 研究方 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浅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以隐性教育法为例

浅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以隐性教育法为例

1 隐性教 育的 特点

的 内容 渗 透 到学 生个 体 日 常生 活学 习的环 境 中的 过 程。 这种 教 育 方法 与 一般 的 方 法 比较 没有 那 么系统 , 但 是 这 种 方 法 的另一 个 特点 就 是潜 移 默化 的教 育达 到 “ 随 风潜 人夜, 润 物 细无 声” 的 效果 , 这 样做 更 容易达 到预 计的 效 果。 第二, 将教 育内容 与日 常 的管理 相 结合。 这 样 在对 学 生管 理过 程 中一 方面表 现了教 育管 理 的准 则和 要求 , 另一 方面 , 在 管理 的 过 程 中 可以 对学 生的思 想 进行 教育引导让 学 生接 受
创 新 教 育
S : i c i en ce e nd Tec hn ol ogy I n nov at i o n Her al d
浅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 方法①
以隐性教 育 法 为例
张学玲 ( 河套大学 内蒙古巴彦淖尔 0 1 5 0 0 0 )
摘 要: 大学 生思想政 治教育 的隐性教育法, 是指高校思想政 治教育 工作者隐藏教育目 的和主题 , 根据前期的筹划 的方案和设计标准, 将需 要教 育 的资 料通过_定的方法融合到大学 生日 常的学习 与工作中 ' 体现在其周围 的各个方面 , 让高校学生潜移默化的接受思想政 治 教育的一种方法。 关键词 :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隐形教育法 中图分类号 : G 6 4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l 6 7 4 — 0 9 8 x ( 2 O l 3 ) 0 5 ( a ) 一 0 1 8 5 — 0 1

1 . 3 教育 目的 和 内容 的隐 蔽 性与 暗示 性 在 教 育 方 法 中 与 显 性 教 育相 比 较 , 隐

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方法与隐性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方法与隐性方法
公开性的政治传播用正规化专门化公开化直接化和富有冲击力影响的工作形式和行动方式有效利用一切有利的公开场合和掌握的大众传播媒介大张旗鼓地彰显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诉求在社会传播媒介和社会组织生活中有组织有意识地占据思想意识表达的主导位置极大地突出马克思主义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中的统领性地位彰显和强化社会主义主导思想理论和价值取向在社会多元文化中的声音使社会主导思想文化的声音成为社会的强势话语和舆论公器对其他非主流的声音产生诱导与同化的影响力
法 是 一个 应 当坚持 并应 当逐 步改 进 的方 法 ,在普 遍
了一个 背景 世界 ,成 为个 人或 集 团从事 价 值判 断或 对周 遭 环 境 认 知 、评 估 时 ,不 自觉 地 以 它作 为 依
态 非符 号化 的过 程 ;最后 意识 形 态会被 塑 造成 独立
会 当前群 众运 动 中事实 上 已经形 成 的情 况 和条件 ” ,
于个 人之 外 ,不 以个 人意 志为 转移 的客 观存 在 ,它
成 为一种 典 范 ,并且 为个 人或 集 团的思 想行 为构 成
就 “ 不可 避免 地 会 堕 落 为革 命 的空 谈 ” ⑨。灌 输 方
方法 一般 是指 为获 得某 种东 西或 达到 某种 目的 而 采取 的手段 与行 为方 式 ,是 “ 在给定的前提下 , 为 达到一 个 目 的 而 采 取 的 行 动 、手 段 或 方 式 ” ①。 思 想政 治教 育方法 是 实现思 想政 治教 育 目的不 可缺
践 中互 为 补充 、相 互促进 。
在 活动 中相 互联 系 、相互作 用 的 。思 想政 治教 育方
虽存 在 已久 ,但 作 为 一 种方 法 概 念 ,它 是 在 2 O世 纪9 0年 代初期 “ 隐性 方 法 ” 提 出之 后 ,才 概 括 出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

第35卷第4期2020年8月Vol.35No.4Aug.2020齐鲁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Qilu Normal University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陈梦婷(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210023)摘要:习近平总书记为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重要原则,这一原则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两个层次的内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融入显性教育是达成教育实效的必然要求。

在思政课程展开上,教师要积极实施生活化教学、实践教学;在总体格局上,要形成多主体协同的"大思政”局面。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课程思政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思想政治教育是立德树人的根本途径,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特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1]这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守正创新提供了基本思路和遵循。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在思政理论课程中坚持显性教育方式与隐性教育方式的结合,还要发挥课程思政的隐性育人功能来助力具有显性育人功能的思政理论课。

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显性与隐性相统一的守正创新是对于现实思文章编号:2095-4735(2020)04-0068-08政育人效果不佳问题的应对,是回归教育本质、着力于学生个体需要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积极探索。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的内涵教育从育人方式上区分,可以分为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

显性教育是有意识的、公开的、系统的、理论性的教育,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来的主要方式,教育者通过界说、陈述和解释将教育内容灌输给教育对象,这种系统化的教学方式在传授知识、传播真理上发挥着主要作用。

收稿日期:2020-04-13作者简介:陈梦婷(1996-),女,浙江绍兴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隐性教育资源特点及其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功能分析

隐性教育资源特点及其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功能分析

隐性教育资源特点及其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功能分析•相关推荐隐性教育资源特点及其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功能分析摘要:运用传统教学资源——显性教育资源(教材、教参、时事政策、报告等)进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已严重影响教育效果。

面对这种情况,笔者通过探讨隐性教育资源的特点及其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功能,以促使广大思政教育者在高校实际教育工作中能重视隐性教育资源的教育功能,从而积极主动开发和运用隐性教育资源达到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Abstract: To carry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y using traditional teaching resources, namely dominant educational resources (textbooks, reference, teaching current events and policies, reports, etc.) has affect the educational effect seriously. Faced with this situation,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character and function of implicit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y so th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ors can put emphasis on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implicit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 the practical work, and then actively develop and apply implicit educational resources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关键词:隐性教育资源;特点;功能Key words: implicit educational resources;characteristics;functions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8-0198-021 隐性教育资源概念的界定1.1 隐性教育由于研究者研究的视觉不同,对“隐性教育”缺乏统一的概念。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显性思想政治教育, 是通过直接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显性 方式,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 教育者关系明确,有明确的教育目的、教育计划,教育比较 规范。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与特点
1、提出 1968年,美国教育学家菲利普· 杰克逊在其著作《班级生 W· 活》里首次提出“隐性课程”概念。 他认为,学生从学校生活中不仅学到了读写算等文化知识, 而且获得了态度、动机、价值和其他方面的成长。这些价值、 规范、态度、动机并非是学术课程中获得的,而是经由学校 的非学术方面,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这种“非正式的文 化传递”称为“隐性课程”。
2、特点 教育内容上比较隐蔽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往往隐藏在一定的活动及其活动 周围的环境中,受教育者没有直接感受到自己在接 受这方面的教育,然而活动及其活动周围的附加物 、 伴随物却传达着这些信息。
三、隐性思想政教育方法
(三)实践体验教育方法
渗透式教育方法 是指教育者将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受教育者可能接触到的一切 事物和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的方法。 隐性教育的内容应广泛渗透在教师教书育人、课程设置、校 园文化、先进人物的榜样示范和良好的社会环境中。
自觉运用渗透式教育方法,要选择合适的载体: 一是活动载体 让人们在参与活动中身临其境、亲自体验、亲自感受,从而 使自己的思想发生变化,受到教育。它强调的是活动气氛, 自己感受,没有其他中间环节,缩短了教育时间,扩展了教 育空间,提高了教育效率。 二是文化载体 利用文化载体,是寓教于文的有效方式。 文化是人类在知识传播、知识创新、人才培养和科学实践中 形成的物质成就和精神财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文化载体, 形成文化氛围,实现氛围管理,就能够潜移默化地熏陶人、 规范人。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及其方法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应用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应用
2 优 化 校 园物 质 环 境 .
在西方发达 国家相 比, 在课程 教学 中渗 透伦理道德教 育的经验 还是不足的。因此 , 各高校应 该结合 自身的实际情况 以及专业 学科的特点 , 制定出完善 的课程体系。 () 1 拓展知识性课程 外延 。教师应充分 挖掘各科教材 中可 进 行 思想 政 治 教 育 的 因 素 , 教 材 原 有 的理 论 知 识 的 基 础上 , 在 拓 展人文科学 、 自然科 学方 面的知识 , 只有 各方 面 的知 识形成 合 力, 把课程教育 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 , 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 不问断地进入学生的头脑 , 学生在增长知识 的 同时提 升道德 使 修养, 真正做 到德知并进 、 面发 展。笔者以生物知识 为例 , 全 通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面临经济全球化 、 信息技术化 、 价值
多元化的挑战 , 它不仅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时俱进 , 而且要 求思想政治教 育方法不断创新和发展 。隐性思想政 治教育方法 作 为思想政治教 育方 法的一种 , 本身具有潜隐性 、 其 渗透性 、 全 方位性 、 非强制性的特点 , 近两年来 已经受到越来越 多思想政治 工作者的共同关注 。深入发 掘隐性思想政治 教育资源 , 注重探 索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高校的应用成为现代思想政 治教育
精神的融合 ’‘ 、改变学生知识单一的不足’ ‘ 、使学生个性能得到 发展 ’ 等等” 。因此 大学课 程结 构 的设 置应 尽可能 贯彻学 科渗 透、 专业渗透 , 多开设综合课 程 、 交叉课程 , 开设适应学校特点的 选修课及适合专业特点 的必修课 。通过学科 的交叉与渗透 , 使 学生不但学 习到专业以内的知识 , 还能了解到专业 以外的世界 , 进而促进 学生应用知识 、 处理 问题的能力的提 高。

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思想转化方法

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思想转化方法

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思想转化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可能遇到某些特殊的或突出的思想问题和行为表现,如可能发生的思想问题与心理危机、顽固的思想障碍、剧烈的思想和行为冲突等密切联系。

针对这些情况,需要用到思想转化方法。

本文所说的思想转化,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帮助受教育者,将思想由错误转化为正确,由消极转化为积极,由后进转化为先进的方式,是用于解决个别或极少数人错误思想观念的方法。

一、思想转化法运用的要求在集体中,人群总是相对地存在着先进、中间、后进三个部分,个别或极少数人由于种种原因,由片面认识开始,逐步形成了比较系统的错误观点,有时甚至达到固执的程度,不仅有碍于本人的进步和作用的发挥,而且影响其他人的思想政治倾向。

因而,有效解决顽固错误思想问题,需要采用思想转化方法。

一个人,特别是成年人,一旦形成某种固有观念或产生不正确行为后,容易产生一种思维定式和行为习惯,不大容易改变。

一个别持有错误观点的人,还可能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抵触反感情绪,甚至产生厌烦抗拒心理,公开散布错误观点,影响他人。

面对这种情况,教育者要冷静分析,正确对待,掌握思想转化的基本要求。

第一,正确对待,积极引导。

人也是矛盾的统一体,其思想既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

先进者积极因素突出一些或者处于主导地位,后进者可能某些消极因素突出一些。

因此,对任何人特别是后进者,一定要全面了解各方面的情况,倾听多方面的意见,切忌偏听偏信,片面对待。

既要看到后进者的缺点和短处,更要看到他们的优点与长处,以便扬长避短,因势利导,促进他们向好的方面发展。

事实上,即使是后进者,也只不过是消极因素明显和突出些,不是不存在积极因素,这正是能够实现思想转化的根据所在。

只要抓住受教育者的积极因素,点燃其内心的闪光点,坚持下去,后进者是可能转化的。

因此,教育者要树立转化后进者的信心和决心,相信后进者终究是能够转化的,而不能片面地、固定地对待后进者或持有错误观点的人。

高校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

高校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

高校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摘要:长期以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普遍采用的是单一、直接的显性思想教育方式,显性教育在一定时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以其独有的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在传承以往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从社会现实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心理发展的角度出发,不断深化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现实需要当前随着大学生主体性意识不断增强,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社会影响作用日趋多元化,单一的显性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需要,为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削弱。

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相对应的教育模式日益受到教育界的普遍重视,并且被具体运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工作中。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更加隐蔽的教育方式,同时也是一种充分体现理性、贴近人性的教育模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特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对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的,它是指在高校思想教育实施过程中,教育者以比较隐蔽的形式,将教育的意向潜移默化的渗透到学生的思想意识、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和道德品质中去,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受到陶冶和影响。

这种教育形式中的社会生活环境和精神氛围、教育内容中隐含着一定的政治理论和教育思路,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与学生交往中流露的政治情感和思想观点,以及育人环境施加的种种影响。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实践活动,相比于以知识灌输、传导为主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是一种主要侧重于对学生的情、意、信等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陶冶情操、磨练意志、坚定信念的教育。

能有效避免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对受教育者造成的逆反性和排斥性,教育的效果比较持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缺少的行之有效教育方法。

2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2.1 教育内容的潜隐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更容易为受教育者所接受,因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比较隐蔽的教育形式,它的信息往往隐匿在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隐蔽在一定的学校活动和周围的环境中,无论学生参加的是文体活动还是科技活动,都会在无意识中受到教育。

浅谈大学生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浅谈大学生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浅谈大学生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摘要】现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中坚力量,其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首先通过介绍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引出了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议题。

接着探讨了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概念,内容,方法,以及实施方式,深入剖析了这一教育形式的特点和意义。

结尾强调了加强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性。

通过深入浅出的探讨,本文旨在引起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目标、概念、内容、方法、实施、促进、成长、成才1. 引言1.1 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是培育学生正确的思想意识、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它不仅关乎学生的个人发展,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和社会和谐稳定。

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能够正确看待世界、尊重他人、珍爱生命,从而成为品德高尚、有担当的优秀公民。

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还有助于学生增强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他们成为具有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

通过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国家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和人民意识,积极参与国家建设和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它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环节,也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行的重要保障。

强化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1.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二、开放性。

大学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各种思想、观点在这里交流碰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鼓励学生接触不同的观点,进行思想碰撞,不断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和开放胸襟。

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方法与隐性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方法与隐性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方法与隐性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为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所采取的一种手段、技术、工具和途径,是教育主体和接受主体相互作用的有效中介和桥梁。

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不同的两种教育方式,两种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互为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效果。

[标签]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方法隐性方法吉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讲师、法学博士(吉林长春130017)方法一般是指为获得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手段与行为方式,是“在给定的前提下,为达到一个目的而采取的行动、手段或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不可缺少的中介要素。

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

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

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

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

”作为活动主体的人与作为活动客体的具体对象,正是通过方法才得以在活动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为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所采取的一种手段、技术、工具和途径,是教育主体和接受主体相互作用的有效中介和桥梁。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面临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化、价值多元化的挑战,它不仅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时俱进,而且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断创新和发展。

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不同的两种教育方式,二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互为补充、相互促进。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方法显性方法“是指充分利用各种公开的手段、公共场所,有领导、有组织、有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显性教育方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和主渠道,曾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发挥着独一无二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方法在实践活动中虽存在已久,但作为一种方法概念,它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隐性方法”提出之后,才概括出来的与隐性方法对应的方法类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方法及其运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方法及其运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方法及其运用作者:张云雾来源:《理论与创新》2017年第36期摘要:隐性教育方法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具有隐蔽性、渗透性、交互性的特点。

实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有其充分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必要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运用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环境的陶冶作用,隐性课程的渗透作用,教师主体人格的示范作用,网络自媒体的服务作用。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方法;依据;途径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全球化、信息化、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传统的单纯依靠“理论灌输”的显性教育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发展的需要,这要求我们突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隐性教育方法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的内涵及特点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方法,即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者隐藏教育目的和任务,按照预定的计划和方案,将教育的内容渗透到环境、文化、服务、制度、管理等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使教育对象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1]。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作为一种间接的渗透的教育方法,有着自己鲜明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方面:隐蔽性隐蔽性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教育目的上具有隐蔽性;另一层含义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受教效果上具有潜隐性。

教育目的的潜隐性是指“教育者将带强制性的政治要求、教育目的巧妙地隐藏起来,隐藏在教育对象不可或缺的经济文化活动、日常活动和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使其在进行以上必须的生命活动的同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导的思想观念及价值要求的影响和塑造”[2]。

比如高校教师本身的言谈举止、人格魅力、学校的行为方式和管理方式等。

受教效果的潜隐性是指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总是将先进的思想、高尚的道德隐藏在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生命活动中,而整个施教过程,受教育者没有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其教育效果是显著的。

但是,当受教育者的关注重心落在与之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生命活动,而不是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内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取得的教育效果就会被与之相关的活动目的和活动内容所暂时遮掩,无法直接显现。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评估 结果。
将评估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和教师,以便 改进和完善教育方案。
05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 育的挑战与对策
面临的问题
教育方法单一
当前高校隐性思想政治 教育方法相对单一,缺 乏创新性和趣味性,难 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参 与度。
教育内容陈旧
教育内容缺乏时代性和 针对性,未能紧密结合 社会热点和实际问题, 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和 期望。
社会实践
高校可以开展各种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未来发展方向展望
多元化教育模式
未来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将朝着多元化教育模式发展,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和全面化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信息化技术应用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高校将更加注重信息化技术的应用,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高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心理学基础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借鉴了心理 学中的潜意识理论,通过暗示 、模仿、感染等心理机制,让 学生在无意识状态下接受教育

教育学基础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还借鉴了教育学 中的情境教育和体验教育理论,通 过创设特定的情境和活动,让学生 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
社会学基础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也借鉴了社会学 中的社会互动理论,通过学生之间 的相互影响和互动,让学生在人际 交往中接受教育。
创新课程形式
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利用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的 学习方式和丰富的学习资源。
强化实践教学
通过组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 际生活中,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04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浅析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摘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由于显性教育在教学实践中遭遇的困境,对隐性教育的研究则更多的被提及。

文章从分析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特征入手,结合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实施的现状,提出了加强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思考,对于如何开展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关键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特征;对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长期以来都是传统的显性教育起主导作用,较多的是正面的、直接的、灌输式的教育方式,隐性教育往往为教育者所忽视。

但是现如今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当代青少年的思想状况不同程度地受到了西方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冲击,形成错误的价值观、人生观,并且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这种“灌输式”的显性教育不感兴趣,甚至反感。

由此可见,显性教育方式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弱化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根据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内在转化过程是知、情、信、意、行诸要素的均衡发展和适应知与行从旧质到新质转化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矛盾运动过程原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对学生情、信、意等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使学生在无形中接受到道德情操和理想信念的教育,因此隐性教育能够有效弥补显性教育的不足。

1.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在高校实施的现状1.1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不同学者给出不同的定义。

如“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者将教育目的、教育意向渗透于日常学习生活环境和社会实践活动中,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

”综合各学者的定义,本文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的,是通过影响受教育者的情感、信念等对受教育者产生作用,使受教育者在无意识中自觉地接受教育,得到启迪,最终达到教育目的。

1.2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隐性课程及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隐性课程及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二、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隐 性 课 程 在 西 方 国 家 的 发 展 与 影 响
2 0 世 纪 后期 , 美 国、 英 国等 西 方 发 达 国家 开 始 有意 识 地 开发 和利用 各种 隐性 教育 资源 , 并将 隐 性课 程 理论 引入 学 校 的思想政 治 教育之 中 . 出现 了大 量 的 隐性 思想政 治 教 育 的学说 和 理论 ,如 美 国柯 尔 伯 格 的 “ 道 德 认 知发 展 理 论” , 拉 斯思 的“ 价值 澄 清理 论 ” 。 威 尔逊 的 以分 析哲 学 为基 础 的“ 道德 教 育 理论 ” , 纽 曼 的“ 社 会行 动模 式 理 论 ” , 享 有 国际声誉 的美 国道 德教 育协 会前 主 席里 可 纳在 他 的《 品格 教 育— — 我们 的学 校如 何教 授 尊重 和责 任 》 提 出要利 用各

紫翳辫

隐 性 课 程 及 其 在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中 的 作 用
邬 移 生
( 湖南商 务职业技术学 院 思政课部 , 湖南 长沙 4 1 0 2 0 5 )
摘 要 : “ 隐性课程 ” 作 为一 种新的课程 理论 , 有其 重要的理论 和 实践意 义。 “ 隐性课程 ” 是思想政 治教 育不可或缺 的有效 载体 , 是提 高思想政 治教 育实效性 不可缺 少的手段 , 在我 国思想政治教 育 中应得 到有效 的开发和推 广。
种 德 育资 源 , 营造情 境 化 的 教育 环 境 的 观 点 , 此 外 还 有英
的. 无法 控制 的 教育 因 素 , 因为 它 与 “ 显性课程” 相 对 而存 在 于 教育 的过 程 , 他 把 它命 名 为 ( h i d d e n c u r r i c u l u m) , 我 们 可 以 翻译 成 “ 隐蔽性课 程 ” 或 是“ 隐性 课程 ” 。 隐性课 程使 学 生不仅 学到 课本 中 的文化 知识 , 更 重要 的是 获得 了积极 的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隐性 思想政 治教 育 资源 , 形成 思想政 治教 育合 力 , 才能提 高大 学生思 想政 治教 育的 实效性 。
关键 词 1 大 学生 ; 隐性教 育 ; 思想政 治教 育 ; 方法
中图分 类 号 : G 4 1 文献 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6 7 3 -8 2 3 3 ( 2 0 1 3 ) 0 5 —0 1 2 2 —0 4
我 们生 活在 一个 伟 大变革 的时 代 , 随着 改革开放
美 国 。1 9 6 8年 , 美 国教育 专 家杰 克逊 ( P ・WJ a c k —
s o n ) 在 他 的《 班级 生活 》 中谈 到学 校“ 潜 在 课程 ” 时, 提 出了“ 隐性课程” 的 概 念 。他 认 为 : “ 学 生 的价 值 、 规 范、 态度 、 动机 不是从 学术 课程 中 获得 的 , 而 是经 由学
者在 心理 上并 未察 觉 的一 种 无 意识 教 育 方 式 。从 思 想 政治 教育 的角 度谈 隐性教 育 , 主要 是指 思想 政治 教


关 于 隐 性 教 育 方 法 及 其在 高校 思想 政 治 教 育 中的重 要 性
( 一) 隐性教 育 方法及 其特 点
育 者 自觉运 用隐性 课 程 理 论 , 把 教 育 目的 、 内容 以生 动活泼 、 喜 闻乐见 的形 式渗 透到受 教 育者 的 日常生 活 和相关 活动 中, 使 受教 育者 在无 意识 的状 态下 接受 教
作者简 介: 黄婉秋 ( 1 9 8 8  ̄ ) , 女。 广西 民族大学政治学与 国际关 系学院研究生 , 研究方 向为思想 政治 教育 I 黄梅 珍 ( 1 9 6 9

) 。 女, 广西百 色市人 , 馆员 , 百 色 学 院 继续 教 育 学 院 副 院 长 。 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学生工作 。
校 的非 学术方 面 , 暗默中, 隐性 中不 直 接 地 传 递 给 学
生的。 ’ , [ 妇 美 国学者 N ・ V 奥 渥 勒对 “ 隐蔽 性 课 程 ” 进
渐显 露 , 只有 多样 化 的符合 时代 发展 要求 的教育 方式
才 能满 足Βιβλιοθήκη 进 人 全 面 发 展 的需 要 。高 校 思 想 政 治教 育 必须 引入 隐性 教 育方法 , 重 视隐性 教育 手段 的运用
的深 入 和 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义 事业 的推进 , 社会 经济 成
分、 利 益分 配 、 组 织 形式 、 就业 形式 以及人 们 的生 活方 式 发生 了深刻 变化 , 也 给人们 的思 想认识 和 思想 活动 产 生带 来 了更 加 复杂 的影 响 , 增加 了 思想政 治教育 的 难度 , 传 统 的集 中统一 的显 性教 育方 法的局 限性 也逐
第2 6卷 第 5期
Vo1 . 2 6 一 No . 5






2 0 1 3年 9月
Se p .2 0 1 3
j oURNAL OF B AI S E UNI V E RS I TY
高校 思 想 政 治教 育方 式 的转 换 :
隐 性 教 育 方 法 及 其 运 用
隐性 教 育是 应对教 育环境 变化 、 提 高思 想政 治教 育有 效性 、 唤 醒大 学生主体 意识 的 需要 。 当前 高校 思 想政 治教 育运 用隐性 教 育方 法存 在 着诸 多不足 , 因此 , 要 挖 掘 专 业课 教 学的 隐性 思 想政 治 教 育的 功 能, 发挥 校 园文 化环 境 的育人 功能 , 提 高教 师 的个体修 养 、 加 强 学校校 园网络建设 、 通 过社会 实践挖 掘
与 研究 , 实 现思 想政 治教 育方 式 的活动化 、 生 活化 、 多
样化。
行 了研 究 。后 来 , 又提 出 了“ 隐性 德 育 ” 的概 念 , 从 2 0
世纪 8 O年代 开 始 , 我 国教 育 界 开 始重 视对 隐性 教 育
的研 究和运 用 。
隐性 教育 , 就是把 教育 的意 向与 目的隐 藏 到受教 育者 周 围的生 活环 境和 特定形 式 的活 动 中 , 让受 教育
隐性 教育就 是 我们 经常说 的“ 潜 移 默化” , 我 国古 代 就非 常 重视这 个 方 法 的 运用 。历史 上 “ 孟母 三迁 ” 的故 事 , 就 是从 优 化 教育 环 境 的角 度进 行 隐性 教 育 。
育熏 陶 , 从 而影 响其世 界观 、 人 生观 、 价值 观及 整 体素
1 2 2
黄婉秋 , 黄梅珍/ 高 校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方 式 的转 换 : 隐 性 教 育方 法 及 其 运 用
间接的、 渗 透 的 教育方 法 , 有 以下几 方 面 的特点 : 1 . 渗 透性 。在 隐性 教育方 法 的运用 过 程 中 , 教育
不 佳 。隐性 教育把 教 育 目的 、 内容 隐藏 起 来 , 通 过 营 造 自由 、 愉快 、 宽松 的 体 验环 境 , 淡化传统的说教、 灌 输 的痕 迹 , 拓展 教育 时空 , 使 思 想 政 治 教育 回归 到 现
质形 成 的一种教 育形 式 。主要 包括 渗透 式教 育 方法 、 陶冶式 教育方法 和 实践体 验教 育法 。
作 为严 格 意义 上教 育学 的专 业术 语 , “ 隐性教 育 ” 来自
隐性教育 是相 对 于显 性 教育而 言 的 , 它作 为一 种
收 稿 日期 : 2 O l 3 —0 9 一O 8
黄婉 秋 , 黄 梅 珍
( 1 . 广 西 民族大 学 政 治 学与 国际关 系学 院 , 广西南宁 5 3 0 0 0 0 ;
2 . 百 色 学院 继 续教 育 学院 , 广 西百色 5 3 3 0 9 9 )

要: 隐性教 育就 是我 们 经常说 的“ 潜 移默化” , 具 有渗透 性 、 开放性 、 愉悦 性 、 自主性 等特 点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