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筑工程抗震设计问题的综述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第一篇全世界每年发生地震约50万次,其中中国发生地震的次数占到全世界地震次数的三分之一。
地震的发生严重阻碍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因此,在房屋建设的过程中,加强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是十分必要的,其能提早预防及减少地震灾难带来的损失,保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间接助推我国社会和经济稳定的、有序的发展。
1建筑结构中的抗震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1.1建筑场地的选择地震发生时会对建筑物主体结构造成严重的破坏。
地震过程中产生的地质运动直接破坏建筑物的建筑结构。
地质条件是建筑物被破坏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所以,在地震的预防措施中,需要对建筑物所在的场地进行认真的选择。
对建筑物所在场地的选择应选抗震能力比较强的地质环境。
例如,开阔地就十分方便地震发生时人员的避难。
又如地质坚硬的土地,在地震发生时,其地面的沉陷程度相对较小,可以有效减少建筑物坍塌的机率。
大量的数据表明,土质越坚硬的地带,被盖层就越薄,建筑物受地震活动的程度就越小,反之亦然。
所以,应避开在地质疏松及液化现象明显的河岸、山坡地带的边缘地区建设房屋。
因为一旦发生地震,由于地基较松,在地质现象的影响下建筑物会以极快的速度下沉,非常容易造成建筑物的坍塌,若实在无法避开,则要对建筑物本身采取抗震措施。
1.2地基的设计为了确保建筑物整体结构的刚性,增强建筑的抗震能力,在房屋的建造过程中,同一个单元的建筑不能建设在不同的地基上,也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对地基进行处理,要么就全部选用天然地基进行建造,要么就全部采取桩基的方式。
房屋建筑基础的埋置一定要达到一定得深度。
埋置过浅就会使得建筑物的嵌固作用减小,地震发生时容易造成建筑物振幅过大,非常容易坍塌。
所以在对建筑物的基础进行埋置时,要尽可能多的增加埋置的深度,提高建筑物地基的稳定性。
1.3抗震结构的选择抗震结构的合理选择是保障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重要因素。
建筑主体结构的抗震设计能够最大程度的减少建筑结构在地震活动中的变形概率,保障建筑物的安全性能。
抗震设计方法综述
抗震设计方法综述作者:佚名文章来源:不详抗震设计方法一:基于承载力设计方法基于承载力设计方法又可分为静力法和反应谱法。
静力法产生于二十世纪初期,是最早的结构抗震设计方法。
上世纪初前后日本浓尾、美国旧金山和意大利Messina的几次大地震中,人们注意到地震产生的水平惯性力对结构的破坏作用,提出把地震作用看成作用在建筑物上的一个总水平力,该水平力取为建筑物总重量乘以一个地震系数。
意大利都灵大学应用力学教授M.Panetti建议,1层建筑物取设计地震水平力为上部重量的1/10,2层和3层取上部重量的1/12。
这是最早的将水平地震力定量化的建筑抗震设计方法。
日本关东大地震后,1924年日本都市建筑规范"首次增设的抗震设计规定,取地震系数为0.1。
1927年美国UBC规范第一版也采用静力法,地震系数也是取0.1。
用现在的结构抗震知识来考察,静力法没有考虑结构的动力效应,即认为结构在地震作用下,随地基作整体水平刚体移动,其运动加速度等于地面运动加速度,由此产生的水平惯性力,即建筑物重量与地震系数的乘积,并沿建筑高度均匀分布。
考虑到不同地区地震强度的差别,设计中取用的地面运动加速度按不同地震烈度分区给出。
根据结构动力学的观点,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动力效应,即结构上质点的地震反应加速度不同于地面运动加速度,而是与结构自振周期和阻尼比有关。
采用动力学的方法可以求得不同周期单自由度弹性体系质点的加速度反应。
以地震加速度反应为竖坐标,以体系的自振周期为横坐标,所得到的关系曲线称为地震加速度反应谱,以此来计算地震作用引起的结构上的水平惯性力更为合理,这即是反应谱法。
对于多自由度体系,可以采用振型分解组合方法来确定地震作用。
反应谱法的发展与地震地面运动的记录直接相关。
1923年,美国研制出第一台强震地震地面运动记录仪,并在随后的几十年间成功地记录到许多强震记录,其中包括1940年的El Centro和1952年的Taft等多条著名的强震地面运动记录。
关于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综述
关于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综述发表时间:2016-12-09T16:24:55.897Z 来源:《基层建设》2016年20期作者:刘达[导读]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高层建筑层数特别多,如果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不能达到要求,会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
深圳市博万结构设计事务所(普通合伙)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高层建筑层数特别多,如果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不能达到要求,会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
本文研究了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建筑材料的选用问题、建筑结构形式的合理性、建筑场地的选择与加强问题、以中震的地震动参数进行结构设计等,并探讨了相应的优化方案,提高建筑的安全性,提升建筑的抗震性能。
关键词:建筑工程;建筑结构;抗震性能;问题1、我国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1.1建筑场地的选用与抗震加强问题建筑在地震时抵御破坏的能力,与建筑物的地基地质条件有很大关系,如果选用不良地质的抗震场地,如土质松散的河岸、陡峭山丘、非岩质陡坡等,会降低地基的刚度,进而影响建筑物的稳定,降低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使得建筑物在地震中容易破坏。
因此在建筑设计中,设计者要充分考察场地物地质条件,考虑该地质条件对建筑物的影响,尤其是对抗震能力的影响,尽量选用有利的场地,如密实坚固的岩石土、砂土等土层。
当建筑只能选择不利场地时,要保证地基的刚度,可以采用夯实、桩基等手段加固地基,减少因地质问题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同时在设计建筑结构体系时也要将地基情况综合考虑,地基较弱、地质较差的抗震场地要着重上部整体建筑物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加固基础,减少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所造成的建筑物损坏。
1.2建筑结构形式的合理性问题建筑设计中所采用的结构体系对建筑抗震性能起决定性作用。
当建筑遭遇地震等外部破坏时,建筑结构会发生突变,结构薄弱位置会遭到严重损伤,进而造成建筑整体结构的不稳定。
在建筑设计,尤其是高层建筑设计时,要采用合理的建筑结构体系,提升房屋结构机制的强度和刚度。
综述当今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扭抗震要点
综述当今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扭抗震要点【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抗扭要点;抗震要点;探析近年来,国内多个地区地震频发。
多项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在地震中发生倒塌的建筑物来说,其之所以发生倒塌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地震不仅给建筑施加了平移和剪切作用,还给予了建筑一个扭转力。
这个扭转力便刚好是影响并破坏建筑结构,甚至造成建筑倒塌的罪魁祸首。
既然清楚了建筑在地震中倒塌的原因,那么为了防止在以后的自然灾害中再次出现建筑倒塌现象,我们需要从建筑的结构设计入手,以克服扭转效应和平移剪切作用为目的,设计出抗震抗扭的建筑结构,提高建筑结构的稳定性。
下面对建筑抗扭抗震结构的设计要点作详细论述。
1.引起建筑结构产生扭转效应的因素研究表明,建筑结构,尤其是高层建筑结构变形、破坏,甚至倒塌现象的原因大多是因为扭转引起的,因此,为了保证建筑结构稳定性,提高建筑整体质量,就必须在设计施工中加强建筑结构的抗扭转能力。
而对于引起建筑结构发生扭转效应的因素主要包括:1.1外界因素的干扰以地震为例,一般来说,处于震区的建筑都会在地震发生时产生扭转效应。
这是因为地震发生时,由于地壳运动,地面会随之进行运动,这时地面不仅会产生平动分量,还会产生转动分量,而地面在运动中所产生的转动分量便是引起地面建筑结构发生扭转的主要原因。
鉴于此,针对外界干扰这一影响因素,我们大可采用计算出地面运动分量和地震扭转分量,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建筑主体结构施工质量,提高建筑结构稳定性的方式,来避免建筑扭转的发生。
但实际情况却是,由于我国地震观测技术不足,观测条件复杂,所以对地面运动分量和地震扭转分量的计算工作并不能得到有效实施,从而使得国内现有的抗震规范不完整。
1.2建筑结构本身原因除了外界因素的干扰之外,建筑结构本身也可能是引起建筑扭转的主要原因之一。
通常情况下,地震发生时,建筑结构除了会受到平移方向上的剪切作用以外,还会因地面运动和扭转而围绕结构刚度中心发生扭转,从而造成结构破坏。
浅谈房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问题与应对措施
浅谈房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问题与应对措施浅谈房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问题与应对措施地震灾害会破坏房屋建筑,对其造成二次伤害。
房屋建筑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是人民群众的主要活动场所。
因此,加强房屋建筑抗震设计是减少地震损失的有效途径。
所以,需要加强对建筑抗震设计的重要,深入分析建筑结构特征,制定有效的地震预防措施,提高建筑质量和抗震性能。
1 抗震对房屋建筑的重要性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
人们对建筑有着新的审美,对建筑的安全性、高度以及造型有着更高要求。
因此,需要加强房屋抗震设计,技术人员需要改进施工技术,优化建筑结构,保证施工材料质量。
地震是一种危害较大的自然灾害,对工程结构有着重要影响。
在人类史上,每次大地震都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的损失。
比如,1976年发生的唐山大地震。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有的国家城市数量逐年增加,城市成为人口迁移的集聚地,财富集中在某一地区。
一旦发生地震,则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由于受到科技的限制,目前人们还不能准确地预测地震的发生,也没有有效的对策来预防地震。
因此,地震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人们职能坚持“抗震的基本原则”,将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所以加强抗震设计对提高建筑质量有着重要作用。
2 房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出现的问题2. 1 框架房屋设计中出现的问题第一,在横向刚性的工程结构中,随着结构分布状态的改变,地震内力的分布状态也会随之改变,结构层出现较大变化,在结构的垂直方向容易出现薄弱层,对房屋结构造成不利影响;第二,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很难对主体地震进行准确的分析,有时容易选择不合理的地震分析模型,无法准确估计地震危害,并做出应对措施。
根据我国建筑规范,通常认为处理填充墙对工程结构侧向刚度贡献是一种减少振动自然周期的行为。
因此,站在结构整体的角度上思考这一问题,忽视了在地震作用下,垂直填充墙的分布是否合理;第三,填充墙设计不合理。
综述建筑抗震结构设计
综述建筑抗震结构设计引言:由于地震具有随机性、复杂性、藕联性,每次地震所产生的波形各异,因而其对建筑物的作用各不相同,所产生的破坏程度也千差万别。
如何能够让建筑在地震中保持安全,不受严重的损害,是当前建筑施工设计必须要考量的一个大问题,特别是近年来地震频繁,人们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建筑安全则成了社会安全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为保证建筑的抗震能力,设计人员必须要根据相关标准,设计出具有相当抗震能力的房屋。
一、建筑抗震设防的目标我们所说的抗震设防,指的是对建筑物进行抗震设计,同时有针对性的采取一定的抗震构造的措施,最终实现结构抗震的效果和目的。
一般来说,抗震设防主要依据的是抗震设防烈度。
而抗震设防烈度的依据,是以国家规定权限审批或颁发的文件执行的,其是一个地区作为抗震设防标准。
通常情况下,是采用国家地震局颁发的地震烈度区划图中规定的基本烈度的。
从当前内外抗震设防目标的发展总趋势来看,其基本要求建筑物在使用期间,可以应对对不同频率和强度的地震,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这是我国抗震设计规范所采用的抗震设防目标。
建筑工程在设计中的设防的目标如下:1、如果所遭受的是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多遇的常规地震,建筑物不受损坏,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2、如果遭受到本地区规定的设防烈度的地震,建筑物,包括结构和非结构部分,可能损坏,但不会对人民生命和生产设备的安全造成威胁,经修理仍可使用;3、如果遭受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尽量保证建筑物不倒塌。
也就是说,在建筑结构的防震设计上,设计方可以按照多遇烈度、基本烈度和罕遇烈度这三个层次进行考虑。
从概率上看,多遇地震烈度是发生机会较大的地震级别。
按照现行规范设计的建筑,在设计上要达到这样的防震效果:当遭遇多遇烈度作用时,建筑物处于弹性阶段,通常不会损坏;当遭遇相应基本烈度的地震时,建筑物将进入弹塑性状态,但一般不会发生严重破坏;当遭遇罕遇烈度作用时,建筑物可能会有严重破坏,但不至于倒塌。
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抗震问题的分析_4
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抗震问题的分析发布时间:2022-04-29T12:58:16.353Z 来源:《工程建设标准化》2022年37卷第1月第1期作者:臧冬阳[导读] 当今时代,我国经济蓬勃高速发展,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臧冬阳江苏镇淮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江苏省淮安市223001摘要:当今时代,我国经济蓬勃高速发展,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在此背景下,人们对建筑结构抗震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底层墙体较少,或者某一侧纵向无墙体的建筑。
例如,底层为车库或者商铺的建筑,这些建筑存在相同的特点,即对底层的使用空间需求较大,需要大量开洞,导致纵向抗侧刚度分布不均匀,同时水平方向抗侧刚度也出现此类情况。
据统计,此类型建筑在地震中遭受破坏程度较大,本文针对此类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展开研究。
关键词: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抗震引言地震对建筑工程的破坏可分为四大方向,地基破坏、结构体系破坏、刚度破坏、构件破坏。
若建筑整体处于柔弱土层上,则易发生地基破坏,这是由于地震中土体液化会导致基础沉降的发生,这会致使建筑上部出现倾斜、地基发生不均匀沉降现象,同时使建筑物产生裂缝。
而结构自身的结构周期与场地周期相一致时更会发生共振效应,进而导致更为严重的结构破坏状况发生。
1高层混凝土抗震结构设计特点高层混凝土抗震结构设计中,需充分控制结构刚度值的大小。
做到对建筑建设区域地形地质状况、建筑基本建材性能、主要设备运行参数、应用力学体系等基本情况的了解,从而确定建筑整体刚度及主要结构设施的建设刚度。
进而依托连接结构进行调解,以确保抗震能力的充分抬升,使建筑整体受力大小保持在地质支撑所能承载的范围内,即抗震结构设计的基本思想是允许建筑结构在地震中有小范围的偏转,并经过连接结构的调节使得建筑性能仍在可接受的运行范围内。
抗震结构设计展开过程中,设计人员应对建筑主体结构之外各关键部位及受力连接点的受力参数进行精确计算,并依照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相比对,从而进一步开展建筑主辅结构的优化设计。
抗震设计理论的发展综述
抗 震 设 计 理 论 的 发 展 综 述
李 文君 熊信 云 张利 伟
摘 要 : 当前结构工程抗震 设计的研 究成果进行 了综述 , 对 阐述 了研 究成 果与现行抗震设计 思想的 区别与联 系, 讨论 了 当前结构 工程抗震设计方面 需要解决 的几个 问题 , 并指 明了发展方 向。
关键 词 : 震 设 计 , 究 , 展 抗 研 发 中 图分 类 号 : U3 2 1 T 5.1 文献标识码 : A
地震是 自然灾害中危 害最 大的灾种之一 , 也是绝大部分 工程 年来 , 结构控制 在理论 研究 和模型 试验 等 方面 取得 了很 大 的进 结构 的控制荷载 。人类历 史上 曾经发生 过造成 巨大人 员伤 亡的 展 , 且 建 起 了一 些 利 用 结 构 控 制 技 术 的建 筑 和 桥 梁 。 而 地震 灾害。而且 , 近年来 随着现代 工业化 和城市化 的进 程 , 一些
人类生 活质量 的不断 提高 , 使业主和使用者 对建筑结构 有了越来 越多 的性能要 求 , 比如安全 性 、 适性 、 舒 经济 性和易维 护性 等 ; 建
筑结构技术 的飞速进步 以及新 的建筑 材料 、 结构体 系和设计方法
1 抗震 设计理 论的发 展过 程
地震灾害的高度 不确 定性和 现代地震 灾 害引起 巨大经济 损
法进行深刻的反 思 , 进一步探讨更完善的结构 抗震 设计思想 和方
法成为迫切的需 要。我们对 结构抗 震设计 的发展 简要 回顾与总
结, 经过 近 10年 的科 学研究 和工程实 践 , 0 结构抗震设 计经过 了 2 基 于性 能的抗 震设计 思想 “ 小震 不坏 、 中震 可修 、 大震 不倒 ” 的抗 震设 计思 想在许 多国 以下 发 展 阶 段 【 。 1 J 1 刚性 设计 。这种设计是大大增加 结构的刚度 , ) 使其与基础 家 的抗 震 设 计 规 范 中 已经 得 到 了体 现 。基 于 性 能 的 结 构 抗 震 成为一个刚性整体。在这种设计概念指导下 , 结构的高度 , 跨度和 设计 , 实际是对人们早已认识 的“ 多级抗震 设 防” 思想 的进一步细 复杂性都受到严重的限制, 在历史上 , 曾束缚 了在地震多 发区结构 化 。基 于性能抗 震设计 的主要思 想是 : 结构 在设 计基 准期 内, 在 设计 的进步。不过 , 由于概念简单 , 算公式 也简 明扼要 , 计 在实 际 遭受不同水平 的地 震作 用下 , 应该 有不 同 的性 能水 平 , 并使 得结
抗震设计探讨报告
抗震设计探讨报告引言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为了减少地震对建筑物和人们生命财产的影响,抗震设计成为建筑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内容。
本报告将探讨抗震设计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方法,同时介绍一些实际应用案例。
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在建筑物结构中增加抗震能力,减少地震带来的破坏。
在抗震设计中,有以下几个基本原则:1.合理的结构布局:建筑物的结构布局要符合抗震的要求,包括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和布置。
常见的抗震结构形式包括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等。
2.强度与刚度的匹配:在设计过程中,需确保建筑结构的强度与刚度能够相互匹配,以增加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3.抗震吸能: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将地震能量耗散掉,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冲击。
常见的抗震吸能方式包括使用能吸能器材料和设计位移限制装置等。
4.断层错动与结构变形: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使结构发生层间错动和变形,以减缓地震对建筑物的作用。
抗震设计的方法抗震设计涉及到多个学科的知识,包括结构力学、地震工程、土木工程等。
目前,常见的抗震设计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静力弹性分析法:通过对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静力平衡方程进行求解,获取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应力和变形。
2.动力弹性分析法:基于动力响应谱理论,考虑地震动的频率特性和建筑物的振动特性,分析建筑物在实际地震动作用下的响应。
3.非线性时程分析法:考虑材料和结构的非线性特性,通过数值计算方法模拟地震过程,获取建筑物的非线性响应。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抗震设计方法,实际设计中通常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来得出准确的结果。
抗震设计实际应用案例案例一:汶川地震后的重建汶川地震是中国历史上破坏力最大的地震之一,对当地的建筑物造成了严重破坏。
为了确保重建后的建筑物能够抵御未来地震的袭击,抗震设计成为当地重建的重要一环。
在汶川地震重建中,采用了多种抗震设计方法。
首先,在结构布局上采用了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并配备了剪力墙和防震支撑等抗震设施。
建筑工程中的地震抗震设计
建筑工程中的地震抗震设计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对建筑工程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因此,在建筑工程中,地震抗震设计成为了不可或缺的环节。
本文将探讨建筑工程中地震抗震设计的重要性、设计原则以及相关标准和措施。
一、地震抗震设计的重要性地震抗震设计在建筑工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地震是一种破坏性极大的自然灾害,能够给建筑物带来严重的损坏甚至倒塌。
因此,地震抗震设计能够有效地降低建筑物在地震中受损的风险,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其次,地震抗震设计还能够提高建筑物的韧性和可持续性。
通过采用合理的抗震设计措施,可以使建筑物在地震中发挥一定的形变能力,吸收和分散地震能量,降低对结构的破坏,从而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这有助于保障建筑物的长期使用和可持续发展。
二、地震抗震设计的原则在进行地震抗震设计时,需要遵守一系列的设计原则。
首先,要根据地震勘探数据和地震烈度评价,合理确定地震设计参数,包括设计地震烈度、设计基本周期等。
这些参数是进行地震设计的基础,直接关系到设计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其次,要根据建筑物的性质和用途,合理选择结构形式和材料。
常见的结构形式包括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和桁架结构等。
在地震设计中,还需要考虑结构的均匀性和连续性,以提高抗震性能。
此外,地震抗震设计还需考虑地震荷载的作用。
地震荷载是指地震力对建筑物的作用力,通常按照相关的设计规范计算得出。
通过合理计算和分析地震荷载,可为建筑物提供合理的抗震设计参数。
三、地震抗震设计的标准和措施为了确保地震抗震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地震抗震设计标准和规范。
在中国,常用的地震抗震设计标准包括《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钢结构设计规范》等。
这些标准对于建筑物的设计参数、结构形式、材料选择、地震荷载计算等都提出了相应的规定和要求。
在实际的地震抗震设计中,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保障设计的有效性。
首先,需要进行地震勘察和地质调查,了解地震活动性和地质条件,为后续的设计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建筑抗震设计的现状应对措施
建筑抗震设计的现状应对措施提纲:一、建筑抗震设计的必要性和现状二、建筑抗震设计中的关键问题及解决措施三、建筑材料的选择与抗震性能的提升四、建筑抗震设计中的新技术及应用五、抗震设计与实际工程的落实一、建筑抗震设计的必要性和现状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也是对建筑物安全的极大威胁。
抗震设计是保障建筑物安全和人员生命安全的重要措施。
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是指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耐震性、变形性和能量耗散能力等。
我国是地震多发国家,因此,抗震设计非常重要。
建筑的抗震设计现状是严峻的,由于我国的地震频率较高,地震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也较大,因此抗震的重要性也就更加凸显。
二、建筑抗震设计中的关键问题及解决措施建筑抗震设计中,关键问题是如何使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经受住地震的冲击。
具体措施如下:第一,合理布置建筑物所需的横向支撑构件,确保在地震发生时能承受水平力和剪力,并使支撑构件之间产生几何不生变形;第二,采用抗震隔震结构设计方法,从而减轻建筑物受到的冲击力,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性,降低地震破坏造成的损失;第三,采用抗震减震结构设计方法,利用吸震层或减震器等设备,将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从而减小建筑物所受的冲击力,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三、建筑材料的选择与抗震性能的提升建筑抗震材料的选择是较为重要的因素,所选的材料应该适合建设环境和地形地貌的要求,而且在质量方面也应该保证其抗震性能。
为了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加强:第一,使用高强度的钢材,这种钢材在承载能力方面有更优秀的表现,并且也具有良好的防腐性;第二,适当加强建筑物的水泥混凝土,同时采用适当的钢筋增强材料,提高水泥混凝土的抗剪强度和抗弯强度,使其更加具有抗震性能;第三,选择优质、轻盈的建筑材料,如岩棉板、彩钢夹芯板等,具有重量轻、结构简单、不容易发生翻覆等特点,提高了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四、建筑抗震设计中的新技术及应用在建筑抗震设计中,新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采用先进的结构分析方法,通过数学模型对建筑物进行模拟分析,用来预测建筑物受到地震冲击的效应,进而进行优化辅助决策,更加精准地进行建筑抗震设计;第二,采用电子计算机系统进行抗震设计,可以使建筑师在实际工作中更加方便快捷地对设计过程进行严格控制,以及对长达几十年的地震频度进行预估;第三,采用新型的建筑抗震科技,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引入先进的抗震材料和抗震结构,不断提升建筑抗震性能。
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抗震问题分析
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抗震问题分析摘要:近年来,我国人口不断涌入城市,对建筑的需求提高,使各种建筑愈发密集,抗震设计的难度也随之增加。
我国部分地区处于地震频发的地带,研究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对建筑工程质量的提升有着极大的价值,文章从抗震结构设计的角度出发,研究了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关于抗震能力的设计,希望能成为我国建筑行业进步的一部分助力。
关键词: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抗震问题引言建筑工程结构的抗震设计缺陷,在安全时期不会暴露任何问题,当地震来临时会十分致命。
设计复杂程度的提升可能会带来质量与刚度的不均衡,这种类型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相对更弱,在面对强力的震动时大概率发生断裂或扭转问题,导致建筑主体产生严重的损坏。
建筑结构的整体布局也是影响工程抗震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案例显示不规则或不对称的建筑结构,在面对强震动时,发生扭转或断裂的概率更高。
1建筑工程结构抗震性设计的重要意义建筑工程项目的抗震设计与抗震技术不断进步,为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很高的保障,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地震的危害。
目前我国对地震规律性认识还很不足,随着科学水平和经济的发展,依据现有资料和经验,仍需要不断的努力研究建筑工程结构的抗震性,各个地区制定相应的设防标准。
而现代人们经济收入不断增长,对居住环境和建筑的质量要求也不断提升,这为建筑工程项目抗震性设计带来了很多难题,而如何有效避免地震灾害所带来的的影响,必须要最大可能进行抗震技术层面的积极研究,以期能够满足人们生活质量需求的同时提高建筑的抗震水平[1]。
2地震对于建筑的危害2.1建筑结构体系我国最常用的建筑结构是填墙框架结构或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地震发生时,平面内柱上端会受到强大的剪切力,从而导致破坏,而外墙框架柱也会承受较大的剪切力,但同时受到窗下方墙的约束,容易发生剪切破坏。
采用抗震结构的房屋,在面对剪切力时,发生的形变较小,破坏程度也较小,面对一般的地震时破坏程度较轻,且不会直接发生倒塌,安全系数更高。
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抗震问题的分析
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抗震问题的分析摘要: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对建筑的整体性能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在建筑结构设计中,要对建筑结构施工全过程进行现场监督,使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达到相应的要求。
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是保证建筑结构抗震能力最有力的前提。
同时,建筑物的稳定性也是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有效保障。
关键词: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抗震设计;1 抗震设计在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重要含义在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要综合考虑整个工程设计工作,特别要认识到一旦发生地震等自然灾害,将对建筑物造成严重危害。
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发生频率越来越高,特别是地震等一些自然灾害的出现,不仅对建筑物造成严重破坏,而且威胁到人们的人身安全。
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结合实际情况,在现代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将抗震设计融入其中,并将抗震效果体现在建筑中。
在进行抗震设计的相关工作时,设计者要对施工现场的地质条件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并反映一系列的勘探工作,为抗震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2 建筑工程结构抗震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2.1 施工场地选择问题建筑场地选择是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的主要问题之一。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为了保证建筑工程结构设计的有效性,施工企业必须选择有利于工程结构稳定性的位置。
地震灾害对建筑工程的破坏,除了地震灾害带来的能量影响外,也会给建筑工程结构带来破坏,施工场地的选择是造成结构破坏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在建筑工程结构抗震设计中,为了从根本上提高工程结构的稳定性,必须在施工过程中选择场地位置。
例如,软土、易液化土和不均匀状态不适合建设用地。
但如果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这种情况是不允许的,很难避免这种情况,建筑工程设计人员必须加强不利于施工的部位,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建设工程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2.2重大问题建筑材料的质量也是影响建筑工程抗震性能的因素之一。
大部分建筑工程都是混凝土结构。
目前,虽然在绿色环保理念的推动下,建筑材料也在积极创新,但抗震性能更好的材料仍有待研究。
浅析建筑设计中的抗震设计问题
浅析建筑设计中的抗震设计问题浅析建筑设计中的抗震设计问题浅析建筑设计中的抗震设计问题摘要:在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是设计的一个重要部分。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高层建筑已经成为城市空间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因此抗震设计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就对目前抗震设计中的设计要求内容进行了简单的探讨,仅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设计Abstract: in the design of the building structure, seismic desig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design. This paper has carried on the simple discussion on the design requirements of the seismic design of the content, for reference only.Keywords : building structure; seismic design中图分类号:TU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近几年来,各国历次地震对人类造成了严重灾害,通过总结大量的经验教训,促使结构抗震设计不断发展。
在我国,随着建筑设计的发展,对结构抗震设计提出了一系列的抗震规范,要求设计人员注意抗震概念设计。
合理、全面的设计有助于明确设计思想,恰当、灵活地运用抗震设计原则使设计人员不致陷入盲目的计算工作,从而做到比较合理的抗震设计。
一、目前我国抗震设计中存在的不足从目前来看,首先,与国外规范相比,我国抗震规范在对关系的认识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美国UBC规范按同样原则来划分延性等级,但在高烈度区推荐使用高延性等级,在低烈度区推荐使用低延性等级。
这几种抗震思路都是符合规律的,而目前我国将地震作用降低系数统一取为2.86,而且还把用于结构截面承载能力设计和变形验算的小震赋予一个固定的统计意义。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关键问题及对策简述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关键问题及对策简述发表时间:2020-05-09T10:40:09.520Z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0年2月第5期作者:陈浩[导读] 通过对当前我国建筑工程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地震灾害是导致建筑物发展严重破坏的主要因素摘要:通过对当前我国建筑工程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地震灾害是导致建筑物发展严重破坏的主要因素,因此在实际的建筑物施工中,要注重抗震设计工作的开展,只有增强建筑物整体稳定性、安全性等,才能为建筑物使用寿命的提升提供保障。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关键问题;对策1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应重视的注意事项(1)科学有效地选择建筑场地,如果其场地特征周期和建筑物自震周期比较接近时,其震害是比较严重的,所以在设计中应确保两者周期要避开。
(2)合理地确保建筑物高宽比、长宽比等满足相应要求,针对结构刚度、整体的稳定性以及经济指标等进行宏观控制的工作。
(3)确保承重墙的科学合理性。
承重墙是确保建筑稳定性的重要部分,只有保障承重墙质量达到标准要求,才能为建筑物稳定性的提升提供保障。
2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涉及的主要问题2.1适用性问题在建筑结构中,抗震结构设计的适用性是重点考虑的问题。
设计人员在进行抗震结构设计中,对施工现场的勘察及背景调研作业落实不足,会造成其抗震结构设计方案与实际工程需求不符。
最终使建筑工程抗震结构设计效果较差,安全、经济等总体结果较差,出现设计周期延长的现象。
不利于项目工程的整体进度控制,设计方案出现适用性问题,对工程实际应用中的安全性,也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2.2施工方法不同施工方法的运用会对建筑结构体系抗震性能带来一定的影响,尤其是结构的整体性。
对于钢筋混凝土的结构,采用以现浇为主的方法,可以确保结构有连续性,让构件间节点连接更加可靠,进而能够增强其整体性。
对于构件预制、节点的现浇装配的整体式结构,其节点位置的混凝土是不容易被浇捣密实的,其节点强度难以进一步得到保障,所以整体性相对较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建筑工程抗震设计问题的综述
摘要:随着建筑业的发展及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建筑物安全的要求也逐步增高。
我国作为一个发生地震较多的国家,由于地震区域的分布较大,且很多城市处在地震带上,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房屋建筑设计的时候要充分考虑房屋的抗震性。
以下对房屋建筑中的抗震设计进行探讨,旨在强化抗震设计。
关键词:建筑工程;抗震设计;
一、引言
地震是地壳构造急剧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一种破坏性的自然现象,大地震往往对人类社会造成难以抵御的冲击,给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危害。
近年来,随着居民生活要求的提高和高层建筑的增多,建筑工程的结构防震分析和设计已变得尤为重要,这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安全。
特别是我国国土面积比较大,地震多发区比较多,建筑工程的防震设计是工程设计中需要我们特别关注的地方,建筑工程的防震依旧是建筑物安全考虑的核心问题。
二、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必要性
地震是地壳运动在某些阶段发生急剧变化时的一种自然现象。
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发生的地震约达500万次,其中绝大多数地震由于发生在地球深处或者它所释放的能量小而人们难以感觉到;而人们感觉到的地震,也即有感地震,仅占总量的1%左右;能造成灾害的强烈地震则为数更少,平均每年十几起。
然而,就是这些每年为数不多的地震,却给人们带来了无可挽回的巨大经济损失和触目惊心的人身伤亡事故。
据有关方面对世界上130次伤亡巨大的地震震害资料所做的统计表明,95%以上的伤亡是因为无抗震能力或抗震能力低的建筑物倒塌而造成的。
典型的例子如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源地震,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地震,1995年1月17日日本阪神地震等。
研究和提高各类房屋抗震性能,使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是结构工程师们设计工作的重点。
日本是个多地震国家,政府一贯重视建筑物抗震设计,其防震设施和技术相当先进,建筑物通常具备了抗御7~8级地震的能力;而阿尔及利亚当地房屋建筑质量普遍低劣,抗震性能差,地震时易坍塌。
由此可见,对建筑物进行有效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是减轻地震灾害最有效、最根本的措施之一。
三、建筑工程结构防震设计的基本内容
1 重视建筑工程结构的规则性
建筑工程设计时必须符合抗震概念设计的基本要求,对于不规则比较严重的设计方案不应该采用,不要只重视建筑物的外形而不重视建筑物的安全性,建造工程设计时要把安全性放到首位,采用平面或立面简单的对称。
这是由于地震发
生时,相互的对称的建筑物在地震时抗震能力比较强,不容易遭到破换,而且对于它的加固和防护也比较容易实现。
2 防震概念设计应坚持的原则
防震结构设计时采用的结构构件应具有必要的承载力、刚度、稳定性、延性等方面的性能,结构构件设计时应遵循以下的原则:结构构件应遵守“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构件、强底层墙(柱)”的原则;对结构中抗震相对薄弱部位,应采取措施提高抗震能力;承受竖向荷载的主要构件尽量不要作为主要耗能构件。
3 建筑工程结构防震结构设计的基本方法
3.1 推广使用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
目前,建筑工程设计时一般都是采用延性结构体系(传统抗震结构体系),这个体系是适当控制结构物的刚度,地震发生时,允许结构构件进入非弹性状态,并具有较大的延性,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消耗地震产生的能量,减轻地震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使建筑物出现裂缝但对整体结构没有大的影响。
随着新技术和新材料的产生,在传统抗震结构体系中加入软垫隔震,滑移隔震,摆动隔震,悬吊隔震等措施,通过这些措施改变结构构件的力学特性,减少地震能量输入,减轻结构地震反应,是一种很有前途的防震措施。
3.2 减少地震能量输入
建筑工程结构防震设计时,采用基于位移的结构抗震设计,这样可以减少地震能量的输入,设计时要进行定量分析,在地震发生时,结构的变形能力满足定量分析的变形要求。
定量分析师不仅要验算构件的承载力,还要控制结构在地震震感很强的作用下层间位移角限值或位移延性比。
在建筑工程中,选择坚硬的场地作为地基建造的高层建筑,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地震能量输入,减轻地震的破坏程度。
错开地震的活跃周期,防止地震余震与结构产生的共振破坏。
3.3 建筑工程结构材料的选用
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结构材料选用也很重要。
如果结构设计的很完善,同时也符合防震的要求,但是如果结构材料的选用不当,就可能达不到预期的防震效果。
在防震结构设计时必须要对结构材料参数随机性的防震模糊可靠度进行分析,这与以往的结构抗震可靠度的研究不同,以往的研究中只考虑荷载的不确定性而不考虑别的因素。
设计时应该综合考虑了材料参数的随机性,地震烈度的不确定性以及烈度等级界限的模糊性等因素,确保设计时考虑因素的全面性。
3.4减轻建筑结构自重
减轻建筑结构的自重,对于增强建筑物的防震能力具有很大的影响。
从地基
承载力来看,如果是相同的地基条件,在不增加基础或地基处理造价的情况下,减轻结构自重意味着可以增加建造层数,对于软土地基影响更为明显。
地震效应与建筑物的重量成正比,建筑物结构重量的增加必然引起地震力的增大,建筑物的结构中惯性较大,地震发生时,建筑物的危害性较高。
所以在建筑工程设计时尽量采用自重比较轻的结构构件。
3.5 建筑结构应设置多道抗震防线
建筑物为了提高防震性能可以设置多道抗震防线,地震发生时,第一道防线的构件在强烈地震作用下遭到破坏后,后备的第二道乃至第三道防线能抵挡后续的地震动的冲击,提高建筑物的防震能力。
四、结语
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是一个完整、系统的概念,从场址的选择到建筑物的结构设计,抗震设计贯穿了整个过程,而且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是衡量建筑结构设计是否符合要求的重要指标。
因此,准确、合理的运用不同的抗震设计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不同的建筑和不同的情况应区别对待,从而寻求最合理的抗震设计。
参考文献
[1] 陆文强,陈瑛;几种基于性能的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1,33(6).
[2] 蒋山;浅谈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作用[J].中国房地产业,2011,(10)
[3] 广宽云;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浅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