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6.3物质的密度教案二苏科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上册物理密度教案优秀5篇

八年级上册物理密度教案优秀5篇

八年级上册物理密度教案优秀5篇八年级上册物理密度教案精选篇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并能简单地与的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密度问题。

2.利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总结出:一定质量的气体,温度高,密度变小;温度低,密度变大。

2.学会利用密度这一重要属性鉴别物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养成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意识和习惯,在实际物理情境中体会物理过程,学习物理知识。

2.通过密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进一步体会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本节内容是在学生有了质量、密度的基础知识以后,进一步探讨密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是前面三节内容的延伸和拓展。

这一节从密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入手,从而引出温度对密度的影响,进而引出在温度不变的前提下,如何利用密度鉴别物质,深化对密度的理解,感悟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本节可从讨论分析密度知识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引入新课,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及其应用,然后通过分析生活实际中的例子,引出密度知识在鉴别物质中的应用,进而通过例题培养学生灵活应用密度计算公式进行求质量、体积以及判断实心、空心等相关的计算,锻炼、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本节教材的知识内容和能力因素,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重要补充,也是对密度概念的进一步理解和完善,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教学重点: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密度与物质鉴别。

教学难点:水的反常膨胀,水在4℃时的密度最大。

三、教学策略对于密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例及学生已经具备的密度的有关知识来帮助学生理解。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密度与温度、与物质鉴别的关系。

大部分学生对密度没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因此,让学生利用实验认识到气体和液体的上浮、下沉原因是比较重要的,在此基础上再去深入探究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利用密度鉴别物质就显得比较容易。

苏科版《6.3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苏科版《6.3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苏科版《6.3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第一篇:苏科版《6.3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6.3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常见物质的密度大小及密度的单位;会查密度表;能用密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经历“物体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初步的观察、分析、概括能力;学习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发现氩元素的历史事例,培养学生大胆想象、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密度概念的理解教学资源:学生每两人一组,每组所配实验器材为:一架天平(砝码),3个大小不同的长方体塑料块(或木块)和铁块(塑料块和铁块的体积分别对应相等),一只量筒,盛水的烧杯,系了细线的小石块。

教师所需器材为:投影仪(投影片)、三只分别装有水、酒精和醋的相同的小瓶、表面相同的铁块和塑料块各一只。

教学设计: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出示表面颜色相同的铁块和塑料块,如何区分?(肯定学生的多种方案,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有机引出本节内容)。

二、新课教学(一)活动一: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

【提出问题】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引导:上节课“测回形针的质量”的实验中,我们注意到:回形针的数量增大一倍时,回形针的质量也增大一倍,据此我们可以猜想出质量与体积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猜想与假设】同种物质的组成物体,质量和体积之间成正比。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1、实验需要测量哪几个物理量?2、怎样测量?分别用什么仪器进行测量?3、如何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进行实验】分组进行,每组选择两种不同的物质,每组物质各选三个体积不等的长方体,分别用天平和刻度尺测出各个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并将测得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交流讨论】1、通过比较各组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投影给出各小组的数据)?这个发现说明了什么?2、对数据的处理,你还有什么不同的方法?【分析总结】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为一定值;不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是不同的。

苏教版初中物理密度教案

苏教版初中物理密度教案

苏教版初中物理密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的计算公式ρ = m/V。

(2)了解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同种物质的密度是一定的。

(3)能够运用密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掌握密度的测量方法和影响密度的因素。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密度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

(2)密度是物质的特性。

(3)运用密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教学难点:密度公式的灵活运用和影响密度的因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体积和质量的概念,进而引出密度的概念。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理解密度的定义和计算公式,掌握密度是物质的特性。

3. 课堂讲解(1)讲解密度的概念:密度是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用符号ρ表示,公式为ρ = m/V。

(2)讲解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同种物质的密度是一定的,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

(3)讲解影响密度的因素:温度、压力和物质的状态。

4. 实验演示进行密度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从而理解密度的影响因素。

5.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密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为什么冰块能浮在水面上,为什么潜水员潜入深水需要穿潜水服等。

6.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密度知识。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提问、自主学习、课堂讲解、实验演示和课堂练习等环节,使学生掌握了密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和影响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密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密度的影响因素,增强学生的直观思维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密度公式的灵活运用仍有一定困难,因此在课后需要加强对密度公式的练习和讲解。

此外,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有趣的物理现象,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 6.3物质的密度集体备课 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 6.3物质的密度集体备课 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 6.3物质的密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物质的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内物质的质量。

2.学会计算物质的密度,掌握密度的计算方法。

3.发展学生的实验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探究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1.物质的密度是单位体积内物质的质量。

2.密度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物质的密度是单位体积内物质的质量。

2.掌握密度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弹簧天平、毛细管、滴管、小试管等。

2.实验材料:水、盐、沙子、铁钉等。

五、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具有不同质量和体积的物体(如铁钉、水杯、棉花等),让学生观察并引发思考,了解物体的质量和体积之间的关系,为引入物质的密度做铺垫。

2. 密度的讲解•定义: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内物质的质量。

•公式:密度 = 质量 / 体积•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密度的单位是千克/立方米(kg/m^3)。

3. 密度的计算方法通过实例演示,教授密度的计算方法。

可以先从简单的情况开始,引导学生计算物质的密度,然后逐渐增加难度。

•示例一:计算铁钉的密度–铁钉的质量:10克–铁钉的体积:5立方厘米–密度 = 10克 / 5立方厘米 = 2克/立方厘米•示例二:计算水的密度–水的质量:500克–水的体积:500立方厘米–密度 = 500克 / 500立方厘米 = 1克/立方厘米4. 密度的实验探究设计一系列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探究物质的密度。

实验一:不同物质的密度比较•实验材料:水、盐、沙子•实验步骤:1.用天平称量一定质量的盐和沙子,分别记录它们的质量。

2.将盐和沙子分别倒入两个滴管中,并用毛细管固定。

3.将两个滴管同时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位置变化。

•实验结果:–沙子的密度大于水,所以沙子下沉;–盐的密度小于水,所以盐上浮。

实验二:密度的影响因素•实验材料:水、糖•实验步骤:1.在两个等大的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水和糖水。

2.观察并记录两种溶液的状况。

苏教版八年级物理密度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物理密度教案

课题:密度南京市第三初级中学丁玉祥[设计意图]本节是教材的第6章第3节,也是力学的基础部分,与前几章“简单现象”相比,是力学知识的进一步深入,本节既是质量的深化和延伸,又是对物质世界认识的进一步探索,同时也为后续章节的学习奠定基础。

初二学生现阶段能力发展水平不平衡,形象思维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水平不高,学生已有“物体体积越大,质量越大”生活经验,已初步掌握了测量固体、液体质量的方法,同时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欲望比较强,乐于参与实验,但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还有欠缺,在本课密度概念教学时,将通过实验、讨论、辨析和训练,强化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

由于本节属于概念教学,学生由于日常生活的经验积累了一些与质量、体积有关的感性认识,但由于初二学生的感性认识和抽象思维能力不足,其中有些经验的形成是片面或错误的,这会干扰正确概念的形成。

因此,要教学中要注意设法排除前概念(即思维惯性)的干扰,密度概念的建立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避免密度把密度概念直接灌输和强加给学生,依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教学心理学原理,在密度概念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形象化的实验,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自主建构密度概念,教师仅仅是学生概念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

为此,本节课主要通过“科学探究→建构概念→实验操作→实际应用”的主要教学流程,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究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实践能力。

本节课采用“科学探究小组合作”教学模式。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会利用比较、类比以及“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正确建立密度的概念。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的一种性质,了解常见物质的密度大小;(2)通过测定密度的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3)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4)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活动理解密度的概念;初步掌握通过实验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八年级物理上册6.2 密度教案(2)

八年级物理上册6.2 密度教案(2)

名师优秀教案执教者:xx时间:20xx年6.2密度●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理解密度的概念,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地实际问题。

2过程和方法:通过实验探究,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关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进展。

●重点和难点:1重点:理解密度的概念,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地实际问题。

2难点: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古时候,在地中海上,有一个叙拉古王国,它的国王交给金匠一定质量的黄金,让金匠为自己打造一顶纯金的王冠,当王冠打造完毕交给国王时,国王发现这个金冠精美无比,但国王却怀疑金匠偷窃了他的黄金而用其它便宜的金属偷梁换柱。

国王令人用秤去称,结果王冠的质量与国王交给金匠的黄金的质量是相同的。

用什么办法能帮助国王解决这个问题呢? 二 新课教学(一)自主学习,思考下列问题: 1铁块、铝块和铜块,如何来区分它们?2用纸把体积相同的铁块、铝块和分别包起来,那如何来分辨它们呢? 3质量相同的铁块和铝块,你又如何来区分它们?4若质量和体积都不相同的铁块和铝块,你又如何来区分它们? 5关于密度(1)什么是密度?(2)密度的公式是什么?(3)密度的单位有哪些?单位之间如何换算? (4)常见的密度有哪些?(5)请用密度的公式计算几个简单的题目(在下文中体现)。

(一)合作探究:小组交流与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视。

(三)知识梳理: ●实验探究 1实验一:(1)用天平测量具有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质量。

(体积已知)(一)将实验测量数据填入下表中:(3)结论: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

2实验二:(1)用天平比较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的体积托盘天平体积相同的铜块、铁块、铝块(2)结论: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体积不同。

3实验三: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 (1)实验目的:研究铝块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2)实验器材:大小不同体积的铁块和铝块,托盘天平、尺子(3)实验步骤:①用天平测量每块铝块的质量,记作:321m m m 、、…… ②用尺子测量每块铝块的棱长,然后计算它们的体积321v v v 、、……③以体积v 为横坐标,以指令m 为纵坐标,在纸上描点,再把这些点 连起来,看看它们是否大致为一条直线。

6.3 物质的密度教案 (新版)苏科版

6.3 物质的密度教案 (新版)苏科版

6.3 物质的密度(1)主备人:备课时间:上课时间:课型:新授总课时数:一、学习目标:1理解密度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根据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

3在理解密度概念的基础上,尝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二、引入新课1、创设问题情境:三只瓶分别装有水、酒精和醋,如何区分?在学生回答后,指出:要分辨物质,就要知道并且利用物质所具有的一些特性.如颜色、气味、软硬,就是物质的不同的特性。

根据这几种特性,利用我们的眼、鼻、手等感觉器官,就能将上面五种物质分辨出来。

2、出示表面颜色相同的铁块和塑料块,如何区分?讨论与交流:(提出猜想)铁是质量大的?铁是体积小的?三、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呢?a、提出猜想“同种物质的不同物体,体积越大,质量越大,它们各自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可能是相同的”b、设计实验:分别选取3个大小不同的、长方体的铁块和塑料块(铁块和塑料块的体积分别对应相等),分别用天平测出它们的质量;用直尺测出边长后,计算出它们各自的体积;算出每个铁块和塑料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然后加以比较。

C、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测出3个体积不同的铁块的质量与体积;1、测出3个体积不同的塑料的质量与体积;2、分别算出每个铁块和塑料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学生分组实验.并将得到的数据填入书中P9的表格中.教师巡迴检查、指导.把收集到的证据整理后,填写在下表中:d、实验结论:同种物质的不同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相同/不相同)的;不同物质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是(相同/不相同)的。

四、建构密度概念1、安排学生自学教材P9下半部分至P10的上半部分和P11“一些物质的密度”教师投影以下自学检测题:⑴什么叫密度?密度的公式:单位是什么?⑵g/cm3和kg/m3之间如何换算?⑶水的密度是多大?表示什么意义?⑷通过阅读“一些物质的密度”,你有哪些发现?3、向学生介绍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以前我们还涉及到一个物理量也采用这种方法进行定义的)当堂反馈医护人员用体温计给病人测量体温时,体温计中的水银在测量过程中始终不变的是( )A.质量 B.体积 C.密度 D.温度变式题一瓶纯净水喝掉一半后,剩下的半瓶水与原来的一瓶水比较 ( )A.质量减小,密度不变 B.质量不变,密度不变c.体积减小,密度减小 D.体积不变,密度减小板书设计教学反思1.一松木块的密度是0.4×103kg/m3,读作________________,把它锯掉3/4,剩下的松木块密度为________________。

苏版初二物理上册教案第六章第2节密度

苏版初二物理上册教案第六章第2节密度
教学过程
教师札记
【新课推进】
事实上,这些石头差不多上用密度专门小的泡沫塑料制作而成,否则,拍照一部如此的电影得死伤多少演员呀!那么,什么是密度呀?下面我们开始一个探究活动。
一、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1.实验器材:如图所示
播放视频“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或“探究物质的密度”。
教学过程
教师札记
合作探究
探究课题: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器材预备:天平、刻度尺、三块体积不同的长方体铝块和三块体积不同的长方体木块。
实验设计:用刻度尺分别测出六个不同物体的边长,然后运算出各自的体积,将数据填入表格;用天平称出物体的质量,将相应数据填入表格。
数据处理:引导学生联系数学中的正比例函数用图象处理数据,然后对数据与图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4)合金类问题:把握合金体的总质量与总体积分别等于各种物质的质量之和与体积之和,然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空心类问题:
①判定空心依旧实心,可比较密度、比较体积或比较质量;
②求算空心部分体积须求材料的体积,有V空=V-V材。
例一质量为54g、体积为20cm3的金属块,它的密度是多少?可能是哪一种金属?




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探究认识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比值一定,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比值一样不同;
②明白密度的定义、公式、单位,明白得密度的物理意义,会查密度表;
③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认识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引入密度的概念过程中,体会利用比值不变反映的数量关系来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2.实验步骤:
(1)用天平分别测出三个铝块的质量m1、m2、m3。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6.3物质的密度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6.3物质的密度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6.3 物质的密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苏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材,主要涉及第六章第三节“物质的密度”。

具体内容有:1. 密度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2. 密度公式的应用,包括物质的鉴别和密度的测量;3. 密度与质量、体积的关系;4. 实际物体的密度值。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计算公式及其应用;2. 能够运用密度公式进行物质的鉴别和密度的测量;3. 了解密度与质量、体积的关系;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密度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密度公式的应用。

难点:密度与质量、体积的关系,实际物体的密度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教材,教案,PPT;学具:测量工具(尺子、天平、量筒等),实验器材,作业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为例,如橡皮泥、水、铁块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判断这些物品的“饱满”程度?引出密度这一物理量。

2. 知识讲解:(1)介绍密度的概念: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

(2)讲解密度公式:ρ= m/V,其中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 表示体积。

(3)讲解密度公式的应用:物质的鉴别和密度的测量。

3. 例题讲解:举例讲解如何运用密度公式进行物质的鉴别和密度的测量。

4.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密度计算和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现场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密度实验,测量不同物质的密度,验证密度公式及其应用。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密度的概念、密度公式、密度公式的应用、密度与质量、体积的关系等。

七、作业设计(1)一块铁块,质量为200g,体积为10cm³;(2)一瓶500ml的矿泉水,质量为500g。

(1)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与质量和体积无关;(2)密度越大的物质,其质量一定越大;(3)同种物质的密度相同,与体积和质量无关。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 6.3物质的密度集体备课 教案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 6.3物质的密度集体备课  教案设计

苏科版物理教师备课稿当堂检测6.3物质的密度一、选择题1.把一只实心铁球放入一满杯水中,溢出水的质量为m1,放入满杯酒精中溢出酒精的质量为m2,(ρ水>ρ酒精)( )A. m1<m2B. m1=m2C. m1>m2D. 无法确定2.对密度概念理解正确的是()A. 某种物质的密度与质量成正比B. 密度是指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C. 某种物质的密度与体积成反比D. 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体积越大,密度越大3.科学家最新研制了一款微型无人侦察机——“蜂鸟”。

为了减轻其质量,该侦察机的材料应具有的特点是()A. 硬度高B. 熔点低C. 密度小D. 导热性好4.如图为探究甲、乙两种物质质量跟体积的关系时作出的图象.以下分析正确的是()A. 同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B. 不同物质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相同的C. 甲物质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比乙物质小D. 甲物质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比乙物质大5.分别由不同物质a、b、c组成的三个实心体,它们的体积和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正确的是()A. 物质a的密度最大B. 物质b的密度是1.0×103kg/m3C. 物质c的密度是a物质的两倍D. 物质a、b、c的密度都与它们的质量、体积有关6..李师傅开着一辆洒水车在水平路面上匀速前进,随着水不断的被洒出,下列物理量不变的是()A. 车厢内水的质量B. 车对路面的压强C. 车厢内水的密度D. 路面给车的摩擦阻力7..甲物质的密度为2.5×103kg/m3 ,乙物质的密度为2.5 kg/dm3,丙物质的密度为2.5 g/cm3 ,丁物质的密度为250 kg/m3 ,其中密度最小的是( )A. 甲B. 乙C. 丙D. 丁8.如图,矿石的质量已经用天平测出,从图A到图B是测量体积的情景,这样的操作会引起密度的测量值比真实值()A. 偏大B. 偏小C. 相等D. 无法确定9. 小江进行了如下测量:①用天平测石片的质量m;②往烧杯中加适量水浸没石片.在水面位置作上标记.取出石片,用量简取水缓慢倒入烧杯,让水面升至标记处,如图所示.量筒内倒出水的体积V即为矿石的体积.③计算出石片的密度ρ.根据以上步骤,测出的密度值会()A. 偏大B.无偏差C. 偏小D. 无法确定二、填空题10.小明记录了一定质量的水体积随温度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

精品[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6、2物质的密度(二)教案word版

精品[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6、2物质的密度(二)教案word版
(2)将烧杯中的一部分盐水(适量)倒入量筒,记下这部分盐水的体积V。
(3)用天平称出剩余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m2,则量筒中水的质量为:m=。
(4)实验表格
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1/g
烧杯和剩余盐水的总质量m2/g
量筒中的盐水的质量m/g
量筒中盐水的体积V/cm3
盐水的密度ρ/g/cm3
教师先进行实验指导,然后学生进行实验。
快速回忆知识点并加强记忆。
重点难点
不规则固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创设情境
根据密度公式,我们可以得到计算密度的方法,——只要测出物体的质量和它的体积就可测出该物质的密度。
学习内容
知识点及相应训练
教学流程
一、测固体的密度
1、实验原理:
2、实验器材:小石块、天平、量筒、细线
3、实验步骤:
(1)用天平测出小石块的质量。
课题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时间


主备年9月21日
集体备课年月日
使用年月日
主备
审核
签批
使用人
年级
8
学科
物理
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学习内容
知识点及相应训练
教学流程
二、测盐水的密度
课堂小结
1、实验原理:
2、实验器材:盐水、烧杯、天平、量筒。
3、实验步骤:
(1)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盐水,用天平称出盐水的总质量m1。
(2)用量筒测出小石块的体积。
右图给出了测量小石块(不
规则固体)的测量方法,即
在量筒中倒入的
水,记下水的体积为V1,然后
用细线拴住小石块,慢慢放
入量筒中,记下水和小石块
的总体积V2,则小石块的体积V=。

物理初二下苏科版6.3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2

物理初二下苏科版6.3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2

物理初二下苏科版6.3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21.教学目标:⑴通过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熟悉科学探究的几个要紧环节。

⑵了解识别不同物质的一些方法,建立密度的概念,认识密度公式及单位的由来。

⑶学会查密度表,能说出一些常见物质的密度值。

⑷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在交流讨论中所持的正确态度。

引导学生去认识自然界物质的多样性,进而唤起学生对自然奥秘探究的兴趣。

2.教材分析:重点: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难点:密度定义的理解本节编写思路是:首先通过图示或实物展示的方法引出问题——怎么样识别物质;接着采取实验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尝试科学探究的几个要紧环节,试图让学生发明物质的特性——密度;进而明白密度定义的由来,认识密度的另一种表述与测量方法——密度公式,以及组合单位的意义。

与此同时对“交流与合作”这一探究环节专门作了一些点拨,目的是告诉学生参照点拨的要求参与体验,这一环节特别重要,假设没有全班同学的合作在较短的时间内特别难获得多种物质的多组数据,没有全班同学的较为充分的交流,对物质密度这一特性的认识不可能深刻。

最后教材通过一些常见物质的密度表格的展示,一方面是用事实来告诉学生自然界的物质均各自有自己的密度,另一方面告诉学生在应用密度知识解决问题时,能够通过查表的方式获得一些物质密度的数值。

总之本节课教学的核心目标有两个:一是让学生相对完整地体验对一个问题进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进而熟悉科学探究的几个要紧环节;二是认识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并明确密度的计算公式和单位的由来及其意义。

3.课时安排:1课时4.教学预备:铁块、铜块、铝块、木块、煤油、水、烧杯、托盘天平、量筒。

5.教学设计:6、板书设计:第三节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⑴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

〔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⑵公式:密度= ρ=⑶单位:kg/m3g/cm31g/cm3=1000kg/m3⑷常见物质的密度及意义:水 1.0×103kg/m3 冰0.9×103kg/m3 铁7.9×103kg/m3 铝 2.7×10kg/m3。

初中八年级物理导学案:6.3物质的密度(苏科版).doc

初中八年级物理导学案:6.3物质的密度(苏科版).doc

八年级物理导学案:6. 3物质的密度(苏科版,无答案)【学习目标】1 •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重要特征,体验科学探究所带来的乐趣。

2.通过探究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物理属性;知道密度的单位以及换算关系,了解常见物质的密度的大小。

【预习探学】1.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重要特征,体验科学探究所带来的乐趣。

2.通过探究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物理属性;知道密度的单位以及换算关系,了解常见物质的密度的大小。

【合作互学、交流助学】引入:1.这里有铜丝、铁丝、铝丝、一杯水和一杯酒精,你能把它们分辨出來吗?2.说明你是怎么分辨的?(根据物质的颜色、气味、软硕等不同的特性来区分)3.你是如何区分外面涂有同样颜色教料块和铁块的?(一)活动6.2探究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①发现并提出问题:物体的质量与体枳之间有什么关系?②猜想与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列举_个支持你的猜想的经验实例: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实验与测量:分组活动,并将测得的数据记录在课本的表格中。

④交流与讨论:铁块的体积增大—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倍,质量和体积比值—铝块的体枳增大—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倍,质量和体枳比值—.结论: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I'可的关系:同种物质组成的不同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 ____________ 的(不相同/相同);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是______________ 的(不相同/相同)。

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即 __________________ 可以作为区分____________ 的重要依据。

(二)密度概念如何建立密度的概念?类比定义速度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①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物理:6.3《物质的密度》教案2(苏科版八年级下).doc

物理:6.3《物质的密度》教案2(苏科版八年级下).doc

三、物质的密度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探究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的性质。

记住水的密度。

(2)知道密度的国际单位以及单位间的换算.掌握密度的计算公式.会查密度表。

(3)会使用量筒测体积,会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会测一些固体或液体的密度。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独立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与习惯(2)培养分析概括能力和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1)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以及科学探究所带来的乐趣。

(2)通过本节教学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积极主动进行探究、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3)通过密度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欣赏均衡美的能力二、设计思路通过创设“辨别物质”这个具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在学生的讨论与交流中,发现问题:由于体积不相等,通过比质量的方法来鉴别铁块和塑料块不可行。

使学生领悟到“物体的质量和体积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通过学生亲身探究,为密度概念的建立铺平了道路,这种安排自然而亲切,有利于思维的跳跃与过渡,并且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通过小石块密度的测定和几个密度知识的运用实例,进一步巩固密度知识并使学生明确物理是有用的,物理就在身边。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其实施策略探究“物体的质量和体积之间存在什么关系”以及密度概念的建立是本节教学的重点.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实施策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在学生的讨论与交流中,提出质疑,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通过学生亲身探究,为密度概念的建立铺平了道路,最终得出密度是反映物质属性的物理量。

四、教学资源学生每组配天平(砝码)一台,体积不同的正方体铁块和塑料块各三块,直尺一把,量筒一只,形状不规则的石块(大小能放入量筒并用细线系牢),一烧杯水。

演示用:天平(砝码)一台,铁块和塑料块各一(铁块的质量略小于塑料块),体积不同的正方体铁块和塑料块各三块,直尺一把,量筒一只,形状不规则的石块(大小能放入量筒并用细线系牢),一烧杯水。

江苏省2012八年级物理《6.3-1物质的密度》教案

江苏省2012八年级物理《6.3-1物质的密度》教案

公式
V
m
=
ρ 的物理意义
例题:一铁块质量是吨,体积是米3
,铁块密度多大? 4.密度物理意义:
水的密度是1.0×103
kg/m 3
表示1米3
水的质量是1.0×103
千克。

5.思考与讨论
(1)对同种类物质,密度ρ与质量m 和V 的关系。

(2)不同种类物质,密度是否相同?这说明什么? (3)公式V
m
=
ρ的物理意义。

6、课堂小结:密度的定义;密度单位及换算;密度的计算;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不同的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

7、课后作业
预习量筒的使用,并从11页的密度表中查出冰和水的密度。

取一块冰放在碗里熔化成水,比较前后体积的变化。

试想:冬天自来水管冻裂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板演
已知:m=1.97t=1.97×103
kg ;
V=3
求:ρ=? 解

3
33
3/109.725.01097.1m kg m
kg V m ⨯=⨯==ρ 答:铁块的密度是7.9×103
kg/m 3

课后小结。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设计:6.3物质的密度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设计:6.3物质的密度

物质的密度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节是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学习内容。

本节是这一章的重点,一是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应用,这是整个初中物理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后面学习浮力、液体压强的基础;二是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和掌握既是物理课程的目标,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

教材正是按照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在兴趣的激励下,亲身经历科学的探究活动,从而获得知识、学到方法、发展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本节从一个小演示实验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

并使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物理规律,学会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二、学情分析在教学中从学生身边的例子入手提出问题,这样的例子让学生既觉得熟悉,但又不能回答其中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创设了探究情景,为后面的探究教学奠定了基础;密度的概念没有直接给出,而是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实验探究,经过计算、分析、比较、交流,最后得出的。

这样既让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又让学生学习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还加深了对密度概念的理解,着重让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密度知识解决我们身边的问题,使学生感受物理有用,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方面:通过探究实验,进一步熟悉天平的构造、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学会用刻度尺、量筒和天平测定液体和固体的体积与质量。

通过探究实验,归纳出物体的质量、体积和密度三个物理量之间的数学关系,理解物质的属性之一——密度。

会查密度表。

记住水的密度能运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实验探究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通过实验探究,初步理解物理中研究问题常用的求比值的基本方法。

体验和感悟密度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实验探究及能运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及能运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美琪学校八年级物理上册 6.3 物质的密度教
案(二)苏科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 1 ) 练习使用天平、量筒
( 2 ) 掌握测定固体和液体物质密度的实验原理.
2.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根据给定的仪器进行实验设计的能力、进行表格设计
的能力以及分析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的能力.
( 2 ) 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3 ) 根据密度的公式以及学习过的知识,来测定物质的密度.
( 4 ) 根据测量出的质量、体积值,运用所学知识求出物质的密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团队精神.实验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爱护仪器、爱护学习环境的教育,保证一个优美的学习环境,对学生进行环境美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实验原理
教学难点:器材的选用,实验的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密度的知识,请同学们用中文表述一下密度的公式,并说出用符号表示的公式.通过这个公式可以认识到,只要知道了某一物体的质量和它的体积,就可以计算出组成这个物体的物质的密度,也可以说只要测量出物体的质量和它的体积就可以求出它的密度.二、探究学习
以上我们分析了根据,只要我们测量出物体的质量和它的体积,就可以求出物体的密度,请同学们考虑一下用什么方法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
用天平可以测物体的质量,用量筒可以测物体的体积.
如果是一个规则物体除了用量筒可以测量它的体积外,还可以用什么办法?
还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
今天我们这个实验是要求同学们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密度.根据以上的分析,请同学们谈一下这个实验的原理是什么?
这个实验的原理就是密度的公式
我们今天的实验是要测定小石块和盐水的密度,请同学们考虑除了被测物体、天平、砝码和量筒外,还需要什么物品.
还需要清水、细线以及装清水和盐水的烧杯.
请同学们写出测小石块密度的实验步骤,并设计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
1.测小石块的密度
实验步骤
(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调节天平平衡.
(2).测出小石块的质量,并把测量值填入表格中.
(3).向量筒中注入一定量的清水,并把测得的水的体积值填入表格中.
(4).将石块用细线拴好,没入水中,测出石块和水的总体积,并把测量值填入表格中.(5).计算出石块的体积,填入表格.
(6).计算出石块密度,填入表格.
石块的质量 m(g)石块放入前水积石块和水的总体积石块的体积石块的密度
请同学们写出测定盐水密度的实验步骤,并设计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
2.测定盐水的密度
实验步骤
(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调节天平平衡,(这里向同学说明一下,测石块的密度完成后,只要天平没动,可以不再调节,但如果作为一个独立实验必须有这一步)
(2)在烧杯中盛盐水,称出它们的质量,并将测量值填入表格中.
(3)把烧杯中的盐水倒入量筒中一部分,测出它的体积,并将测量值填入表格.
(4)称出烧杯和杯中剩余盐水的质量,将测量值填入表格.
(5)计算出量筒内盐水的质量,记入表格.
(6)求出盐水密度记入表格
表格设计
询问同学是否还有问题,然后宣布开始实验.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将仪器整理好,并按原来位置放好.
三、课堂小结
1 密度的测量原理:
2密度的测量过程: a.固体密度的测量
b.液体密度的测量
四、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