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修订稿
《黄鹤楼送别》说课稿(精选5篇)
《黄鹤楼送别》说课稿(精选5篇)《黄鹤楼送别》说课稿1一、说教材《黄鹤楼送别》是国标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25 课,这篇课文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文诗兼美,诗文互照,充满诗情画意,是一篇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
二、说教学对象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通过自己的个性化阅读来理解、欣赏文本,获得正确的审美体验。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理念和对教材的理解,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维度出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学会本课七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积累表示“看”的意思的词语。
3、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__的教学训练重点是联系语言环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进而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想象,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法和学法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文本自身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一、诗文对照,理解诗词大意:二、品词析句,体会诗词情感:三、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
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说一说,演一演的方法来学习课文。
五、说教学过程本课采用两课时完成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学会生字新词,反复熟读课文。
下面我着重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了解大意。
课始,我直接揭示课题,并让学生说说课文的大意。
(二)诗文对照,初步感知。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与以往课文的不同点,提示学生课文中的有些语句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古诗,请学生读课文,并动手找一找,划一划。
2、在理解古诗的过程中,请学生说说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哪些字词或诗句的意思。
关于《黄鹤楼送别》教案4篇
《黄鹤楼送别》教案关于《黄鹤楼送别》教案4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黄鹤楼送别》教案4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黄鹤楼送别》教案篇1教学要求:1. 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重点: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大家都喜欢听歌,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歌:《送别》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会唱的可以跟着唱。
1、播放歌曲《长亭送别》。
听了这首歌,你体会到了什么?是啊,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有的则用诗来释怀。
老师这还有一首送别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A 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B 请同学们自读诗,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二、讲读课文你们说的都很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李白,在这繁花似锦的春天,登上那飞檐凌空的黄鹤楼,去送一送孟浩然吧!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诗文对照,自学课文。
(一)学生自学课文。
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用笔划出来,学习小组讨论解决。
(二)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句子: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A、指名读B、提问:谁能用学过的语句来描绘一下春天的美景?你除了知道时间在暮春三月,还知道什么?2、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A、提问: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是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他们的心底,让我们一起朗读一、二两节,体会一下这藏在心底的离别之情吧!B、配乐朗读两人都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心底,时间慢慢地过去,终于,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李白举起了酒杯说(生接读)3、孟夫字,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别教案第一课时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黄鹤楼送别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黄鹤楼送别》,认识并理解文中的文学修辞手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欣赏和分析古诗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
教学重点:理解《黄鹤楼送别》的诗意和情感,背诵并朗读整首诗。
教学难点:理解并分析文中的文学修辞手法。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PPT、黑板、白板、录音机等。
学生准备:课堂笔记、课堂练习纸、课外阅读《黄鹤楼送别》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黄鹤楼送别》的几句诗句,例如:“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请学生朗读并猜测诗句的意思。
Step 2:听力训练(10分钟)教师播放黄鹤楼送别的录音,让学生跟读录音,并熟悉整首诗的语调和韵律。
Step 3:诗歌理解(25分钟)教师将黄鹤楼送别的故事背景和诗的概要通过PPT介绍给学生,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然后,引导学生分析黄鹤楼送别的主题和情感,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思考的方式,根据诗中描写的黄鹤楼即将离别的意境,分析出主题呈现了离别之情、壮志未酬之感以及对朋友的深情厚谊。
Step 4:诗歌赏析(3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黑板,提醒学生观察黄鹤楼送别诗中使用的各种文学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倒装等,并请学生找出诗中的相关句子。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这些文学修辞手法在诗中的作用,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
Step 5:诗歌背诵及朗读(25分钟)教师通过PPT或黑板,给出黄鹤楼送别的诗歌全文,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诗歌,并指导学生注意调节语调和情感表达。
然后,教师让学生听录音并尝试跟读,纠正发音和朗读的不足。
最后,学生分组进行诗歌背诵,每个小组轮流背诵整首诗,进行同伴评价和互动交流。
Step 6: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并对学生进行肯定和鼓励。
鼓励学生继续研读《黄鹤楼送别》及其他经典古诗文,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和文学素养。
黄鹤楼送别(精选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14篇)
黄鹤楼送别(精选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14篇)2022-12-15黄鹤楼送别(精选14篇)黄鹤楼送别篇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友人间的依依依惜别之情。
导学提纲a、自主学习一、读一读:初读课文,划出生字词,利用工具书,理解词意二、写一写:把生字写在练习本上三、想一想1好友如果分别时是什么样?2第一节写黄鹤话别,怎么理解?3长江边的景色是什么?4哪些词描写黄鹤楼的壮观?5第二段写吟诗作别,怎样理解?四、熟读课文五、把疑难问题记下来,准备小组交流b、合作学习一、质疑问难二、合作探究1、联系课文内容,说说《〈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2、好朋友话别时是什么情况?三、合作背诵作业菜单1背诵课文中的诗2根据长江边的景色,写一段话,描写自己家乡的景色板书设计为朋友饯行碧蓝的天空留恋往返依依话别黄鹤楼送别篇2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学习本课的9个生字及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3、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4、在感悟全文后,拓展古人的送别诗。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从人物的对话中感悟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从李白的神情中感悟朋友间的情深意重;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中感悟朋友间的情深意重。
三、教法学法设计:这篇文章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人物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因为这段话中有“友人”和“伫立”,而这两词语正是可做文章之处,可以引导学生从“友人”发问,从“伫立”想开去,从而突破全文,诵读第三节与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以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深。
四、学情分析:文章描写的情景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且人物的情感细腻,这是五年级的孩子很难体会的,我经过多次对文本的分析研究后,发现文本的第四节内容是课文的眼,抓住这段话可以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
《黄鹤楼送别》教案四篇
《黄鹤楼送别》教案四篇【推荐】《黄鹤楼送别》教案四篇《黄鹤楼送别》教案篇1 一、教学目的1.掌握主题文本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学会课文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掌握课文中的四字成语和常用语。
2.感悟文本主题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从李白的几首离别诗中体会诗人寄情于水的诗歌文化。
3.培养言语品质在四字成语或常用语的感情朗读中唤起鲜明意象。
围绕“依依惜别”的感情去发现语言文字表达的情感性。
在模拟迁移表达和想象表达中进步言语表达才能和审美感受。
二、教学过程〔一〕出示词语,指导朗读。
烟雾迷蒙俯临长江杨柳依依依依惜别脍炙人口浩浩荡荡繁花似锦飞檐凌空沙鸥点点按捺不住誉满天下永世不绝1、指名朗读,读准字音。
2、老师范读一个词语,学生模拟朗读对应的词语,要读出画面、语气和情感。
〔二〕诗文对照初步朗读感知1、课前板书:黄鹤楼送别,朗读课题,读出感情。
指出课文特点。
〔黄鹤楼在湖北武汉,扬州是江苏省扬州市,它们都在长江边上,黄鹤楼在西面,扬州在东面。
所以说“西辞黄鹤楼”。
〕2、从课文中找找哪些语句表达的就是这首诗的意思。
用直线“_________”划出来。
然后交流一下。
老师读一句诗,让学生结合课文相关语句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精读课文,感悟诗情1、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当时周围的环境是怎样的呢?〔1〕谁来读读第一自然段。
板书:之景〔2〕师:你觉得送别时的环境怎么样?那就请你美美地读一读,把同学和老师带进那迷人的送别场景。
2、假设第一段侧重写的是黄鹤楼送别之景,那么第二自然段侧重写送别之什么呢?读读第二自然段,能否和第一自然段一样,用一个字概括。
讨论并板书:之情。
〔1〕指名朗读,体会这是一种怎样的离别之情。
讨论板书:依依惜别〔2〕什么叫依依惜别?“依依”什么意思?“惜别”什么意思?〔依依:留恋的样子;惜别:舍不得分别。
形容非常留恋,舍不得分开。
〕〔3〕指导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体会依依惜别之情。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黄鹤楼送别》教案、教学设计
2.分层次教学,关注个体差异:
-对基础薄弱的学生,重点辅导生字词和诗句理解,提高他们的基础知识水平。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引导他们进行更深层次的诗词鉴赏和创作练习,拓展他们的思维。
3.互动探究,提高参与度:
-设计小组合作任务,如共同探讨诗句的意境,让学生在合作中互相学习,提高课堂参与度。
-诗句讲解:逐句解析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诗词意义。
-诗词特点:分析本诗的韵律、对仗、平仄等艺术特点。
2.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提问法、举例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全面掌握课文内容。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提出讨论话题:“你认为诗句中的‘故人西辞黄鹤楼’和‘烟花三月下扬州’分别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教学方法:运用练习法、评价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效果。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师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哪些知识?”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总结。
2.教学方法:运用总结归纳法,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提高学习效果。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简要介绍黄鹤楼的历史背景。
2.教学方法:运用情境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详细讲解《黄鹤楼送别》的作者、背景、诗句意义及诗词特点。
-作者介绍:介绍李白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背景介绍:讲解唐朝时期黄鹤楼的历史背景,以及李白与黄鹤楼的故事。
(二)过程与方法
1.过程方面: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体验学习过程。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教案
黄鹤楼送别优秀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黄鹤楼送别》。
(2)理解《黄鹤楼送别》的诗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离愁别绪。
(3)了解唐代诗人李白及其作品《黄鹤楼送别》的背景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黄鹤楼送别》。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培养珍惜友谊的价值观。
(2)领略祖国山河的壮美,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黄鹤楼送别》。
2. 理解《黄鹤楼送别》的诗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离愁别绪。
难点:1. 诗句中的意境和情感的把握。
2. 李白生平及《黄鹤楼送别》的背景知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黄鹤楼图片,引发学生对黄鹤楼的美好想象。
(2)简介诗人李白,引导学生了解李白与黄鹤楼的渊源。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黄鹤楼送别》,感受诗的韵律美。
(2)学生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句的意境和情感。
4. 背景知识介绍(1)介绍《黄鹤楼送别》的背景。
(2)讲解李白与黄鹤楼的渊源。
5. 课堂小结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黄鹤楼送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黄鹤楼送别》的诗意。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诗人送别的情感。
3.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4. 结合背景知识,深入解读李白创作《黄鹤楼送别》的灵感来源。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024最新-《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优秀5篇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优秀5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里是漂亮的编辑帮大伙儿收集的《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优秀5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篇一一、这节课继续学习《黄鹤楼送别》, 师板书,学生书空。
二、师放音乐、投影。
师: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孟浩然饯行。
孟浩然上了船,白帆渐渐远去,李白看着一江春水,触景生情,随口吟诵了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初读古诗,读课文。
1、师(停音乐,指着投影):这首诗是李白送孟浩然时随口吟诵的,却成了千古名诗。
同学们也来读读这首诗吧!2、学生自由读诗。
3、师:同学们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吗?有没有不懂的地方?4、学生提问。
5、师:同学们提了不少问题,我们只有善于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我们平常读古诗时发现问题都怎么解决的?(查工具书)老师告诉你,这篇课文是文包诗的形式,只要认真读书,一定能理解诗意。
6、请同学们自由读书,自己找找答案。
7、解释古诗。
四、品读课文。
1、我们学习古诗既要了解诗的意思,也要体会诗歌的感情和表现的意境。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心情?(板书:依依惜别)依依惜别是什么意思?从文章中什么地方看出依依惜别之情呢?我们来学习课文。
*学习第二节。
1、学生自由读书。
说说从哪里看出依依惜别之情?2、抓住藏字,提问:从哪里看出故意隐藏?(一会儿一会儿)为什么藏?(不想在分别的时候表现出伤感、悲伤,不想让对方难过)。
3、指导朗读,读出留恋、浓厚的友情。
5、学生练读,指名读。
*学习第三节。
1、过渡:李白和孟浩然就要分别了,这一节描写了两人分别时的话语和行动,从话语中行动中我们又体会到什么呢?2、李白的话中抓住您和!,表现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敬重、敬仰、仰慕。
《黄鹤楼送别》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黄鹤楼送别》2. 教材:《唐诗三百首》3. 学科:语文4. 年级:五年级5. 课时:2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黄鹤楼送别》。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学习生字词,提高词汇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文的主题和意境。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朋友离别时的深情厚意。
(2)培养学生珍惜友谊,懂得关爱他人的品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黄鹤楼送别》。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2. 教学难点:(1)诗中关键字词的理解。
(2)诗文意境的感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李白及其作品。
(2)引导学生回顾《静夜思》、《望庐山瀑布》等李白诗作,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黄鹤楼送别》,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文的主题和意境。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诗文内容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2)重点讲解生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5.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感悟诗人送别朋友时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友谊故事,珍惜身边的朋友。
6.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黄鹤楼送别》。
2. 运用诗中的关键字词,写一篇小短文。
3. 收集李白的其他诗作,进行阅读和欣赏。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利用多媒体展示黄鹤楼的图片,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诗人送别的场景,增强情感体验。
2. 对比分析:将《黄鹤楼送别》与其他送别诗进行对比,如《别董大》,让学生分析各自的情感特点。
3.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和回答问题的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
《送别》教学设计精品3篇
二、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 (1)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并在生字上端注音,特别是其中的平翘舌音、 前后鼻音和三拼音节。读准生字的发音。 (2)联系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下列带点字及词语的意思: 饯行 暂时 孤帆 脍炙人口 唯见 满饮触动 依然 伫立 凝视 惜别 (3)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最后四行诗句并入第 5 自然段),读顺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含带点字的词语。(见上) (2)指名读词语,特别注意读准其中带点的生字拼音兼三拼音;饮 yin,前 鼻音;暂 zan,平舌音兼前鼻音;脍 kuai,三拼音;炙 zhi,翘舌音。 (3)指名解释词语,教师敲定答案。 饯行:设下酒食送行。 暂时:短时间里。
4、现在请大家带着李白与孟浩然在分别时那种依依惜别的感觉,齐读古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ⅱ 2、请大家带着李白与孟浩然在分别时那种依依惜别的感觉齐读古诗《黄鹤 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四、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视时间而定] 1、 分两个大组,一组读,另一组听,再交换读、听一次。 2、 同座二人交替背、听各一遍 3、 全班背诵。 4、 指名背诵。 五、练习 1、抄写词语。(文后练习 3) 2、能够不看课本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并会默写 该诗。 3、用暂时、凝视各造一句。 4、把摘抄的诗句与课文中的诗句比较,写出你比较后的感受。 附板书: 25、黄鹤楼送别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孤帆:指只有一只帆船。帆是挂在桅杆上的布篷,可以利用风力使船前进。 (利用插图画面事物来理解)
脍炙人口:美味人人爱吃的意思,比喻好的诗文大家都称赞。脍是切得很细 的肉,炙是烤熟的肉,都是美味。 唯见:只见。
2021年《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12篇
Action is the cure for fear, and hesitation and delay will continue to nourish fear.(页眉可删)2021年《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12篇《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1一、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结合课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绿线中的只识不写)。
3、通过诗文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和诗句表达的意思,体会诗人和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1、有感情朗读诗文。
2、领悟诗文深邃的意境;感受朋友间的深情。
3、抓住诗文的空白进行想象。
三、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
2、课前预习:自学字词;读通课文;简单批注;提出问题。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多媒体投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朗读(师生互动)。
3、说说诗句大意。
(教师简评:说得不好不要紧,让我们一起学完了《黄鹤楼送别》一文,我相信大家不但会理解诗意,而且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4、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别(分步板书:①板书“黄鹤楼”,介绍有关地理位置及历史;②板书“送别”,理解意思;③读题,指导读出“别”味。
)二、检查预习情况:1、分节读课文。
(教师视具体情况加以指导)2、结合课题,理解课文大意:谁送?送谁?(板书:李白、孟浩然)三、学习第一自然段:1、速读第一自然段(30秒)。
2、合上书本,看谁了解的信息多?(汇报、交流。
)时间:暮春三月;地点:长江边的黄鹤楼;人物:李白、孟浩然;事件:饯行(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义)3、以读促悟。
(读出暮春三月的美;读出将要惜“别”的情。
)四、学习第二、三自然段:1、过渡:两位大诗人,一对好朋友就要分手了,①他们的心情怎样?②从哪些词句可以体会到?默读2、3自然段。
2、讨论:①“……,一会儿……,一会儿……,……”(不去触动,依依惜别)②李白的语言;(令人敬仰、誉满天下、何日再见、满饮此杯等)③孟浩然的语言。
《黄鹤楼送别》的教案
《黄鹤楼送别》的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黄鹤楼送别》。
(2)理解《黄鹤楼送别》的诗意和背景,领会作者王之涣的情感。
(3)学会生词和词组,如“黄鹤楼”、“离别”、“孤帆”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背诵,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问答,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思维能力。
(3)通过分析诗句和描绘画面,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珍惜友谊和表达情感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黄鹤楼送别》。
(2)理解《黄鹤楼送别》的诗意和背景。
2. 教学难点:(1)生词和词组的学习和运用。
(2)诗句的理解和分析。
三、教学方法1. 朗读和背诵:通过反复朗读和背诵,使学生熟悉并掌握《黄鹤楼送别》。
2.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诗句的意义。
3. 问答法:通过提问和回答,检验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 描绘画面:引导学生通过描绘画面,感受诗句所表达的意境。
四、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黄鹤楼送别》的作者王之涣和诗歌背景。
2. 朗读和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黄鹤楼送别》。
3. 生词和词组学习:讲解生词和词组的含义和用法。
4. 诗句解析:分析诗句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5.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讨论诗句的意义和感受。
6. 问答:提问学生关于诗句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7. 描绘画面:让学生通过描绘画面,感受诗句所表达的意境。
8.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重点。
五、作业布置1. 抄写《黄鹤楼送别》并背诵。
2. 选择一首类似的送别诗进行学习和赏析。
3. 写一篇关于《黄鹤楼送别》的读后感。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朗读、讨论和问答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抄写和背诵作业的完成质量。
3. 读后感写作:评估学生写的读后感的内容和表达能力。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修改).doc
【课题】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25.黄鹤楼送别【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深入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体会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难点】结合课文,理解诗词、诗句意思,体会李白与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准备】1•熟读课文,掌握课文主要内容,弄懂课后四字词语的意思;2.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3.你有没有与亲人或朋友送别的场景呢?当时说了什么?心情怎样?探寻唐朝的两位大诗人与我们平常的送别有傅不同。
4.孟浩然简介(朝代、诗作、人品),王勃诗句韵意思5.地图(湖北武汉一江苏扬州)6•搜集并背诵送别诗《別董大》《芙蓉楼送辛渐》《赠汪伦》等7.歌曲《烟花三月》一童丽【教学设计】一、检查导入1.【教师】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别》【学生】齐读课题2.【教师】课题读得很整齐、很响亮,表现不错。
那老师再选几个词语让同学们读一读。
课文中的四字词语有很多,有了这些四字词语文章的句子显得更有韵味,咱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课件出示词语:烟雾迷蒙依依惜别誉满天下永世不绝按捺不住脍炙人口【学生】(1)读(读准字音)(2)说(说说意思,联系课文或生活)(教师着重引导、延伸)(3 )读(读出意思)3.根据课题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师】同学们刚才的表现真棒,说明大家对课文的内容已经非常熟悉了,老师很满意。
谁能根据课题所给的词语用一句完整的话概括一下课文的内容。
(结合第一自然段引导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等)4.结合生活,说说与亲人或朋友送别的场景。
【教师】同学们,我已经知道了这篇课文讲的是“年轻的李白与大诗人孟浩然送别的场景”,你有没有与亲人或朋友送别的场景呢?当时说了什么?心情怎样?【学生】交流与亲人或崩友送别的场景。
(教师适时点评)5.进入课文,探寻唐朝的两位大诗人与我们平常的送别有何不同。
【教师】是啊,与亲人分别,牵肠挂肚;与朋友分别,依依不舍, 难舍準分,老师非常理解同学们的心情。
25《黄鹤楼送别》教案[修改版]
第一篇:25《黄鹤楼送别》教案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陵》。
2 、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
2、收集孟浩然的资料,搜集一两首送别诗。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提到送别,总是一个令人伤感的话题。
正所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尤其是在交通极不发达的古代,今日一别,就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再相见了。
因此,许多文人墨客在分别之时,往往都情难自已,把满腔离情别绪,都化作了一首首动人的诗篇。
昨天,我们就学习了其中的一首——呈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生齐读古诗。
2、这节课,我们将再一次来到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长江边,再一次走进课文《黄鹤楼送别》。
(齐读课题)二、学文悟情朋友分离,心中不免依恋、伤感,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最能形容李白、孟浩然此时心情的词语。
(一)你觉得文中的哪个词最能形容李白、孟浩然此时的心情?你理解这个词吗?依依惜别那么,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这种感情呢?读读课文,找出重点句子、词语,甚至是标点符号,再把你找到的词句细细品一品,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二)生自读感悟,教师巡视指导。
(三)指名交流,相机指导感情朗读。
1、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1)话别前,什么场面打动了你?(出示这一句)为什么打动了你?抓住“藏”字来理解。
他们是怎么“藏”的?一会儿……一会儿……(2)江边的景色如何呢?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
这么美的景色,观赏的人心情该会多么愉快呀!是这样吗?他们真的是在欣赏醉人的春色吗?(3)哦,一个不经意的眼神,一个不经意的动作,暴露了他们内心真实的情感。
那他们是在干什么?他们是借欣赏美景来隐藏伤感。
他们的心里真的是这样想的吗?谁来扮演李白,我来问一问他:李白啊李白,你的老朋友就要和你分别了,你怎么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就是不说话呀?不想说再见,怕对方难过。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
《xx送别》教课方案教课程序:一、复习导入,初步设疑。
1、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今日是哪位小老师为我们板书的,请我们的一日之师()率领大家读一下课题。
感谢2、出示古诗,指名读诗。
师: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李白在黄鹤楼上摆宴为好朋友孟浩然饯行。
李白目送友人,心情特别激动,吟出了这样一首交口称赞的送又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课件出示:xx送xx之xxxx)⑴自读古诗。
请同学们读一读这首诗,看看针对这首古诗你有哪些问题要问?⑵指名沟通自己的问题。
讲话激趣:下边让我们沟通一下同学们有好多疑问,学贵有疑。
我想经过仔细学习课文后,你们的这些问题必定会迎刃而解。
4、过渡:1)、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读课文。
(自由读)2)、此刻拿起手中的笔,把与这些问题相关的课文内容圈画出来。
(学生着手圈画)3)、以小组为单位,把你找到的答案在小组里沟通一下。
(小组议论,师巡回指导)5、针对第一句诗句,你解决了哪几个问题?(1)故人“指的是谁?为何称为“故人”?1/7师:“烟花三月”是如何的三月呢?你从哪里知道的?(幻灯出示画面及第2段内容)生:繁花似锦的三月。
生:桃红柳绿的三月。
生:百花绽放、风景明丽的三月。
师:同学们知道吗?自从李白写下这句诗后,本来有名的城市扬州更闻名了,向来到今日,特别到了三月,人们纷繁赶往扬州,赏识那边的美景。
而“烟花三月下扬州”被后代称为“千古丽句”。
一同美美地读这句诗。
二、朗诵话别,感悟话别。
1、过渡: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这藏在内心的深情再也克制不住了,让我们一同去目击那动人的一幕吧!指名读第二小节2、一对好朋友就要在这里分别了。
他俩此时的心情如何呢?3、学生沟通,出示句子1:“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风景,都存心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⑴你是如何理解“依依惜别”这类感情的?(难舍难离,谁也不肯意走开谁。
)⑵用“由于因此”的句式说一说他们的行为与心情吗?(由于他俩都不肯意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因此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风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江宁区湖熟中心小学张贤伦教材分析:《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第九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以文包诗的形式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的创作情境。
诗文互照,情景同现,是一篇形式新颖,能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故事情境发展情感的好课文。
设计思路:文包诗《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教材中较特殊的一篇课文。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本人认为宜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一、诗文对照,理解诗词意思采用诗文对照来进行教学,能有效地降低学生对古诗理解的难度,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诗意。
二、品词析句,体会诗词情感在理解诗词意思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带动学生情感的发展。
通过朗诵古诗和朗读课文,使学生入情入境,深刻体会诗人的感情,进而达到感情上的共鸣。
三、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学习本文,采用朗读的方法应为:个别读、小组读、悟读、感情读,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产生独特的心理感受。
在朗读的同时,启发学生想象,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说一说的方法来学习课文。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行字词句的训练;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借助课件读懂课文;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感受李白与孟浩然分别时的情景。
小组合作,自读感悟,表演,创设情境,探究抓住重点句子感悟体会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浓浓情谊。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整体感知,重点研读、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掌握内容,领悟内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再现李白与孟浩然分别时的情景,体会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使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朗读感悟、想象表达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重难点:通过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和诗句意思,体会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放松心境,准备上课二、吟诵诗歌,做好衔接指名背诵有关送别的诗篇。
(设计意图:营造一种送别的氛围,将学生带入送别的情境中,为学习新课做好衔接。
)三、回味生活,再现情景。
在《长亭送别》的音乐声中,学生回顾生活中与亲人、朋友离别的情景,适时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这一设计,目的是唤起学生已有经验,在回味生活中,再现离别情景。
)四、读诗导入,揭题设疑⒈人生自古伤离别。
杨柳依依,长江岸边,说一声再见,道一声珍重,其中夹杂着多少无奈。
刚才大家吟诵了不少有关送别的诗歌,下面我们就来看这一首由李白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课件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3、自读古诗,试说诗意,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4、指名交流。
5、谈话激趣:学贵有疑。
让我们打开课文,它文中包诗,对这首诗作了较好的扩展和阐释,我想通过认真读了课文后,不需要老师讲,同学们自己就明白了。
6、(媒体出示课题)黄鹤楼送别,读题质疑谁与谁送别什么时候怎样送别黄鹤楼在哪儿7、(媒体播放录象)黄鹤楼的简介。
过渡:那么在这俯临长江、飞檐临空的黄鹤楼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就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设计意图:录像中长江岸边、黄鹤楼上、烟花三月,景色优美学生多感官参与,初步感知:谁与谁送别什么时候怎样送别黄鹤楼在哪儿)五、初读课文,了解梗概1、(多媒体出示)1)、选择你喜欢的朗读方式认真读课文,遇到你喜欢读的或读不顺的地方多读几遍,做到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弄明白课文写了谁与谁在哪里发生了一件什么事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交流,板书(李白孟浩然)4、(多媒体出示第一小节):范读,(画面显示)。
5、(多媒体突出)饯行,齐读,联系生活,说说饯行的意思。
六、精读课文,引导探究。
1、过渡:在这大好的季节里,景色美如画,可李白却要为好友孟浩然饯行,他们是怎样挥洒满腔的离别情的呢让我们进一步研读,到课文中去领略和感受吧!2、(多媒体出示)1)、仔细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找一找他们此时的心情可以从文中哪些语词感受到用线划出;2)、与同桌一起品读所划的语词,通过朗读表达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3、学生研读课文,品位语言。
4、交流探讨,适时评价。
师:一对好朋友就要在这里分别了。
他俩此时的心情怎样呢学生交流(板书:依依惜别之情),根据回答点击,(多媒体相应出示句子):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⑴你是怎样理解依依惜别这种感情的(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
)⑵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引读:因为李白和孟浩然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所以(生接读)。
(因为他俩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所以(生接读)⑶指导朗读这句话。
(让我们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
)继续谈朗读体会⒈(多媒体出示句子):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
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⑴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⑵交流。
(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⑶再读课文,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⑷交流。
(指导:你通过课外的阅读,对孟浩然的人品或诗篇有哪些了解相机指导读出敬仰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
)⑸指导朗读。
指名看背景图表演读。
过渡:其实,孟夫子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却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自己的好兄弟李白。
他是怎样宽慰的⒉根据回答再(出示句子):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⑴(点击出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指导理解知己在文中指谁)⑵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这句话,在课文中就是指生读(李白和孟浩然虽然分别了,但是他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⑶你是怎样理解永世不绝的⑷指导朗读(那我们自由读读这段话)。
(出示背景图)指名看背景图表演读。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揭示了阅读活动的本质: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创造性活动。
阅读不应以教师的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而应该让学生自读自悟,积极主动地思考、寻求问题的答案,通过个性化的阅读积累、个性化的思考、表达,使个性在阅读教学中闪光。
)3、分角色表演话别的情景。
(多媒体出示话别画面)1)同桌之间合作练习表演他们话别的情景(指导:注意他们的动作,读熟他们的语言,把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表现出来)。
2)指名表演,引导评价。
(设计意图:在这种实践活动中既能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语言感悟能力,还可以从表演更好地中感受主人公的别情依依,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七、激情渲染,大胆想象⒈引读第四小节。
(多媒体出示文字)此时此刻,岸边杨柳依依,(相应动画)江上沙鸥点点(相应动画)。
孟浩然(友人)(生接读)。
他坐的船(白帆)(生接读)。
李白(生接读)。
⒉(出示句子):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相应动画)⑴这时李白有些什么表现(依然伫立、凝视远方)⑵用表演的形式理解依然伫立和凝视远方这两个词。
⑶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看着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他会想些什么呢(小组交流再指名交流。
)八、理解古诗,体会别情1、(过渡)为好朋友送别,李白的心情非常激动,他把满腔的离情别绪浓缩在这首诗里(媒体出示古诗及要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读一读这脍炙人口的诗,找一找与文中与诗意相符的语句,连起来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2、指名学生口述诗意。
3、(媒体配乐)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读出诗所蕴涵的依依惜别之情。
配乐朗读,品读体会。
(设计意图:俗话说:情由境生。
一时书声朗朗,音乐如流水般倾泻,学生能更好地体味文字,别情依依,情意浓浓,诗味盎然。
)九、自主合作,自由作业(多媒体出示):1、读一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课文的理解。
2、演一演与本小组成员合作,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
3、找一找课外积累更多的送别诗文,并把它摘抄在摘抄本上。
黄鹤楼送别把酒话别李白孟浩然吟诗作别依依惜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