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泰伯篇
论语泰伯原文与解析
论语泰伯原文与解析泰伯问于孔子曰:“闻君子远庖厨,乡人之味,不可与共也。
耕也,斯可以使民也,狎也,君子之礼,不可不学也。
”孔子曰:“君子之道,训诂也。
小人之道,察曲也。
泰伯未使民也,气与之杂也。
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解析:本段对话发生在孔子与泰伯之间。
泰伯首先向孔子提出了一个问题,问君子是否应该与平民一起吃同样的食物。
泰伯认为君子应当与平民保持距离,不与他们共享食物;而在耕种土地方面,他认为君子应当与平民共同劳作,这是符合君子的礼仪的。
孔子回答说,君子之道就是要教导人民正确的诠释和理解,而小人之道则是体察、迁就各种曲解。
泰伯自从开始治理民众以来,与他们互动的方式和思想已经发生了变化,所以孔子不愿再观看他的行为了。
这段对话揭示了孔子的一贯思想和态度。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具备高尚的品质和道德准则,要通过正确的言行来引导和教育人民。
他不赞成君子与平民之间的鄙视和隔阂,而是主张君子与平民共同努力,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从孔子对泰伯的回答可以看出,他对泰伯的做法表示了不满和不同意见。
此外,这段对话还反映了孔子对于教育的重视和对传道授业的期望。
孔子认为君子应当具备正确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并通过教育来引导和启迪人民。
他对泰伯治理民众的方式不予认同,因为他认为泰伯在与民众相处时,没有恰当地执行君子的礼仪和道德规范,从而引发了一些问题和误解。
总之,这段对话反映了孔子对君子行为准则的追求和对教育的重视。
通过这段对话,我们可以了解孔子对君子和小人之间差异的看法,以及他对泰伯治理方式的批评与反思。
这一段落中使用了简洁明了的语言,清晰地展示了孔子的思想和观点,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消化。
论语泰伯篇原文与解析
论语泰伯篇原文与解析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的泰伯篇,记录了孔子对于治理国家的思考和建议。
本文将对泰伯篇的原文进行解析,旨在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孔子的政治哲学观点。
泰伯篇原文如下: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这段原文中,孔子对泰伯的评价非常高,称之为“至德”。
孔子认为,泰伯荣辱不与私心相搅,一心为国家和民众着想,具备了治理国家所需的高尚品质和能力。
孔子接着说:“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这里的“三以天下让”是指泰伯三次放弃了亲王的身份,将国家让给了有才能和德行的人,没有私心私欲,没有私利。
这种无私的品质使得泰伯成为了当时的楷模。
对于这段原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析:第一,泰伯的至德。
孔子称泰伯为至德,表明他对泰伯的品德和能力非常赞赏。
至德代表了一种高尚的境界,是为国家和民众着想,无私无欲的精神境界。
这也是孔子一直倡导的政治伦理观点,他认为国家的治理应该站在全局的高度思考,注重民生福祉。
第二,泰伯的让国。
泰伯三次让国的举动,展现了他高尚的品质和无私的精神。
他放弃了权力,让位给才能更高、德行更好的人,这是为了国家和民众的利益着想,而不是以个人私利为重。
这个行为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也是孔子所提倡的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
第三,泰伯的无私。
泰伯之所以能够做到三次让国,是因为他没有私心私欲。
他不为权力和地位所迷惑,只是追求国家和民众的福祉。
这种无私的品质是治理国家所必需的,也是受人尊敬和赞赏的。
结语:通过对泰伯篇原文的解析,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治理国家的思考和建议。
泰伯被认为是一个具有至德的人,他通过让位给有才能和德行的人,展现了无私的精神和高尚的品质。
这样的治理观念给我们提供了对于现代社会治理的一种借鉴和思考。
我们应该追求无私无欲的品质,着眼于国家和民众的利益,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以上是本文对于论语泰伯篇原文的解析,通过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领悟孔子的思想,并将其运用到现代社会的治理之中,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幸福安康。
论语章节翻译-泰伯篇
论语章节翻译-泰伯篇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
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
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
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
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
”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
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
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子曰:“禹,吾无间然矣。
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黼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
一起学《论语》8.8泰伯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一起学《论语》8.8泰伯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一起学《论语》8.8泰伯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原文】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白话】孔子说:“兴起于诗,立身于礼,成德于乐。
”【释词】兴:起。
包咸:“言修身当先学《诗》。
”江熙:“览古人之志,可起发其志也。
”刘宗周:“兴也者,始而亨者也。
”《集说》:“诗本人情,有美有刺。
其为言既易知,而吟咏之间,抑扬反复,其感人又易入,故学者之初所以兴起其好善恶恶之心而不能自已者,必于此而得之。
”诗:指《诗经》。
李塨(gōng):“《诗》有六义,本于性情,陈述德义,以美治而刺乱,其用皆切于己。
”《毛诗序》:“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论语集注述要》:“其学诗而有所兴,乃诗之教孝者可以兴于孝,教贞者可以兴于贞,兴于善则恶不期远而自远。
兴之为义,因感发力之大,沁入于不自知,奋起于不自已之谓。
是惟诗歌为最宜。
”立:立身。
包咸:“礼者,所以立身。
”朱子:“礼以恭敬辞逊为本,而有节文度数之详,可以固人肌肤之会、筋骸之束。
故学者之中,所以能卓然自立,而不为事物之所摇夺者,必于此而得之。
”《集笺》:“季氏篇‘不学礼,无以立’,尧曰篇‘不知礼,无以立’,则立必于礼也。
”礼:恭敬辞让,礼之实也;动容周旋,礼之文也;冠婚丧纪、射乡相见,礼之事也。
事有宜适,物有节文,学之而德性以定。
身世有准,可执可行,无所摇夺,礼之所以主于立也。
(李塨)成:成德成性。
陈祥道:“惟其礼乐皆得,谓之有德,然后为修之至矣。
”乐:乐有五声十二律,更唱迭和,以为歌舞八音之节,可以养人之性情,而荡涤其邪秽,消融其渣滓(朱子)。
《正义》:“乐以治性,故能成性。
成性亦修身也。
”钱穆:“乐者,更唱迭和以为歌舞,学其俯仰疾徐周旋进退起迄之节,可以劳其筋骨使不至怠惰废弛,束其血脉使不至猛厉偾起。
”朱子:“故学者之终,所以至于义精仁熟,而自和顺于道德者,必于此而得之,是学之成也。
文言文翻译-《论语》泰伯篇
文言文翻译-《论语》泰伯篇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
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
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
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
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
”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
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
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子曰:“禹,吾无间然矣。
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黼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原文及解释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原文及解释名句: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摘自:《论语·泰伯篇》解释: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去考虑那个职位上的事,指不过问别人的事情。
赏析:孔子常常从宏观上思考经绑治世的大事,“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是诱导人们冷淡政治,而是君子应有的一种处事准则。
泰伯篇原文: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
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
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
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
08《论语》第八篇泰伯
《论语》泰伯篇第八共二十一章8.1 子曰:“泰伯①,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译文】孔子说:“泰伯,那可以说是品德极崇高了。
屡次地把天下让给季历,老百姓真不知如何来称赞他。
”【注释】①泰伯:亦作“太伯”,周朝祖先古公亶父的长子。
古公有三子,太伯、仲雍、季历。
季历的儿子就是姬昌(周文王)。
据传说,古公预见到昌的圣德,因此想打破惯例,把君位不传长子太伯,而传给幼子季历,从而传给昌。
太伯为着实现他父亲的意愿,便偕同仲雍出走至勾吴(为吴国的始祖),终于把君位传给季历和昌。
昌后来扩张国势,竟有天下的三分之二,到他儿子姬发(周武王),便灭了殷商,统一天下。
8.2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xǐ),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①。
”【译文】孔子说:“注重容貌态度端庄却不知礼,未免劳倦;谨慎却不知礼,会畏葸懦弱;勇敢却不懂礼,会动乱;直率却不知礼,会尖刻刺人。
君子能用深厚感情对待亲族,老百姓就会走向仁德;不遗弃老朋友,平民百姓间的人情就不会淡薄。
【注释】①偷:淡薄,这里指人与人的感情而言。
8.3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译文】曾参病了,把他的学生召集拢来,说:“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诗经》说:‘小心呀!谨慎呀!好像面临深深水坑之旁,好像行走薄薄冰层之上。
’从今以后,我才晓得自己是可以免于祸害刑戮了!学生们!”8.4 曾子有疾,孟敬子①问之。
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
笾(biān)豆②之事,则有司存。
”【译文】曾参病了,孟敬子探问他。
曾子说:“鸟要死了,鸣声是悲哀的;人要死了,说出的话是善意的。
君子所珍贵的礼仪有三项:注重容貌,这样就避免了粗暴和懈怠;端正自己的态度,这样就近乎信实可靠;注意谈吐,这样就避免了粗野和过失。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原文及解释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原文及解释名句: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摘自:《论语·泰伯篇》解释:天下有道就出来做官;天下无道就隐居不出。
泰伯篇原文: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
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
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
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
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
”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
《论语》原文+注释 泰伯篇
《论语》原文/注释泰伯篇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1] ,三以天下让[2] ,民无得而称焉。
”[1] 泰伯:周朝姬氏的祖先有名叫古公亶(dǎn 胆)父的,又称“太王”。
古公亶父共有三个儿子:长子泰伯(又称“太伯”),次子仲雍,三子季历(即周文王姬昌的父亲)。
传说古公亶父见孙儿姬昌德才兼备,日后可成大业,便想把王位传给季历,以谋求后世能扩展基业,有所发展。
泰伯体察到了父亲的意愿,就主动把王位的继承权让给三弟季历;而季历则认为,按照惯例,王位应当由长兄继承,自己也不愿接受。
后来,泰伯和二弟仲雍密谋,以去衡山采药为名,一起悄悄离开国都,避居于荆蛮地区的勾吴。
泰伯后成为周代吴国的始祖。
[2] “三以”句:“天下”,代指王位。
第一次让,是泰伯离开国都,避而出走。
第二次让,是泰伯知悉父亲古公亶父去世,故意不返回奔丧,以避免被众臣拥立接受王位。
第三次让,是发丧之后,众臣议立新国君时,泰伯在荆蛮地区,索性与当地黎民一样,断发纹身,表示永不返回。
这样,他的三弟季历只好继承王位。
有了泰伯的这“三让”,才给后来姬昌(周文王)继位统一天下创设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因此,孔子高度称赞泰伯。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3] ,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4] 。
君子笃于亲[5] ,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6] 。
[3] 葸(xǐ洗):过分拘谨,胆怯懦弱。
[4] 绞:说话尖酸刻薄,出口伤人;太急切而无容忍。
[5] 笃(dǔ赌):诚实,厚待。
[6] 偷:刻薄。
曾子有疾[7] ,召门弟子曰:“启予足[8] ,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9] 。
’而今而后,吾知免夫。
小子[10] ![7] 曾子:曾参,孔子的弟子。
《论语》成书时,后世门生记其言行,尊称为“子”。
[8] 启:开。
这里指掀开被子看一看。
一说,同”,看。
[9] “战战兢兢”句:引自《诗经·小雅·小旻(mín 民)》篇。
论语·泰伯篇原文、翻译及赏析
论语·泰伯篇原文、翻译及赏析论语·泰伯篇原文、翻译及赏析本篇共计21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民可,使由之。
不可,使知之”;“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等等。
本篇的基本内容涉及到孔子及其学生对尧,舜,禹等古代先王的评价。
孔子在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的进一步发挥;孔子道德思想的具体内容以及曾子在若干问题上的赏析。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论语·泰伯篇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语·泰伯篇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
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
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子曰:“民可,使由之。
民不可,使知之。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
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国学宝典《论语》:泰伯第八原文翻译
国学宝典《论语》:泰伯第八原文翻译泰伯第八【原文】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
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
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
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
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
”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
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
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子曰:“禹,吾无间然矣。
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黼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
论语泰伯篇原文及翻译评析
论语泰伯篇原文及翻译评析
【原文】
子曰:“泰伯克蔑之心,不可以有也。
必也使民重其众,轻其贱,爱其有,恶其无,故上不重贤,而民不尊贱也。
”
【翻译】
孔子说:“不可以克蔑泰伯的心,因为他让民众重视自己,轻视他们的贱民,爱护有钱的人,讨厌无钱的人,所以上层不重视贤明的人,而民众也不尊重贱民。
”
【评析】
这是孔子在《论语》中关于泰伯的一段话,孔子认为泰伯的心是不可以克蔑的,他让民众重视自己,轻视他们的贱民,爱护有钱的人,讨厌无钱的人,从而导致上层不重视贤明的人,而民众也不尊重贱民。
这段话反映了孔子对社会秩序的看法,他认为上层应该重视贤明的人,民众也应该尊重贱民,这样才能使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论语泰伯篇原文及赏析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赏析:
《论语·泰伯》这一篇,是孔子对泰伯提出的三个问题,他们分别是:学习,接待客人,不抱怨。
孔子用三个“不亦乎”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也就是说,学习是件好事,接待客人也是件令人高兴的事,而不抱怨则是君子的行为。
孔子的这三个问题,说明了他对礼仪、道德、学习的重视,也提醒人们要学习知识、恭敬客人,不要抱怨,这是君子应该具备的素质。
论语泰伯篇第八
论语泰伯篇第八1、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译文】孔子说:"泰伯可以说是品德最高尚的人了,几次把王位让给季历,老百姓都找不到合适的词句来称赞他。
"2、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思,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译文】孔子说:"只是恭敬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徒劳无功;只是谨慎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畏缩拘谨;只是勇猛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说话尖刻。
在上位的人如果厚待自己的亲属,老百姓当中就会兴起仁的风气;君子如果不遗弃老朋友,老百姓就不会对人冷漠无情了。
"3、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译文】曾子有病,把他的学生召集到身边来,说道:"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看看有没有损伤)!《诗经》上说:"小心谨慎呀,好像站在深渊旁边,好像踩在薄冰上面。
”从今以后,我知道我的身体是不再会受到损伤了,弟子们!"4、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悖矣。
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译文】曾子有病,孟敬子去看望他。
曾子对他说:"鸟快死了,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快死了,他说的话是善意的。
君子所应当重视的道有三个方面:使自己的容貌庄重严肃,这样可以避免粗暴、放肆;使自己的脸色一本正经,这样就接近于诚信;使自己说话的言辞和语气谨慎小心,这样就可以避免粗野和背理。
至于祭祀和礼节仪式,自有主管这些事务的官吏来负责。
"5、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译文】曾子说:"自己有本事,却去请教没有本事的人,自己知识丰富,却去请教知识有限的人;有学问却像没有学问,内心充实却像空无一物;被人冒犯了也不计较。
从前我的一位朋友就曾这样做了。
一起学《论语》8.17泰伯篇——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一起学《论语》8.17泰伯篇——学如不及,犹恐失之一起学《论语》8.17泰伯篇——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原文】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白话】孔子说:“求学如同来不及,而且还担心会失去。
”【释词】如不及:如,如同、有如。
不及,来不及、达不到。
钱穆:“学问无穷,汲汲终日,犹恐不逮。
”犹:还。
恐:担心。
【先贤精义】《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是勉人进学之词。
人之为学,将以求进乎道也。
然使无勤敏之功,则其心徒劳而无益;使无警省之心,则其功终怠而不前。
所以君子之为学也,穷理以致其知,返躬以践其实,孜孜焉惟日不足,常如有所追而不及者然。
其用功之勤如此,然其心犹悚然不敢自怠也。
当日进之时,常怀日退之惧,惟恐失其所学,而果有所不及也。
盖学贵日新,无中立之境,不日进者则必日退。
蔡节曰:人之为学,汲汲皇皇,常若不及,而犹惧或失之。
此圣人勉人为学之急也。
上蔡谢氏所谓如追寇雠者,深得其旨矣。
《论语注疏》曰:此章劝学也。
言学自外入,至熟乃可长久,故勤学汲汲,如不及,犹恐失之也,何况怠惰而不汲汲者乎?朱子曰:人之为学,既如有所不及矣,而其心犹竦然,惟恐其或失之,警学者当如是也。
程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不得放过。
才说姑待明日,便不可也。
张栻曰:学者当常怀不及之心,犹恐夫心之或放也,况于自是自恕者乎?以一善自居,以一智自喜,自足者也。
今日不为,曰姑待明日;小事放过,曰为其大者,自恕者也。
此皆人欲所由长,而本心所由失也。
李充曰:学有交劳而无交利,自非天然好乐者,则易为懈矣。
故如惧不及,犹恐失之,况可怠乎?李炳南曰:学如不及,开始求学,好像追人,而有追不及的感觉,这是努力求取学业进步的意思。
下句是讲勤学有得以后,必须温习,犹如得了一物恐怕遗失,所以说“犹恐失之”。
《论语正义》曰:如不及者,方学而如不及学也;犹恐失者,既学有得于己,恐复失之也。
如不及,故日知所亡;恐失,故月无忘所能。
刘宗周曰:此道在我,得之难,失之易。
君子学以至道,不得玩愒承当,须用全副精神。
《论语·第八章·泰伯篇》评价
《论语·第八章·泰伯篇》评价1. 泰伯在论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他被誉为一个忠诚而又勇敢的人物。
在《论语·第八章·泰伯篇》中,孔子对泰伯的许多言行都予以赞扬和肯定。
2. 泰伯的忠诚和勇敢,正是他作为一个君子的品质所在。
他在遇到困难和挑战的时候,不畏艰难,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则,展现出了非凡的品质。
3. 孔子对泰伯的评价是积极向上的,他认为泰伯是一个坚守信念、忠诚勇敢的君子。
这种评价也反映了孔子对于君子品质的要求,以及他对于忠诚和勇气的重视。
4. 泰伯的形象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一些核心价值观,比如忠诚、勇敢、诚实等。
他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崇高的榜样。
5. 通过泰伯的形象和言行,我们可以深刻地理解到儒家思想对于君子品质的要求,以及对于忠诚和勇气的崇尚。
这对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品行修养和行为规范都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
6. 《论语·第八章·泰伯篇》所传达的价值观念,对于我们当下的社会也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而泰伯这一形象更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理想的人格典范。
总结回顾:泰伯在《论语·第八章·泰伯篇》中被赞扬为一个忠诚而又勇敢的君子,他的形象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核心价值观,也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崇高的榜样。
这一形象和所传达的价值观念对于我们当下的社会仍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启示作用。
个人观点:泰伯的形象和所体现的价值观,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他的忠诚和勇气,不仅是对于儒家思想的一种传承,也是对于品行和行为规范的一种引领。
身为撰稿人,我深感泰伯的形象带给我们的启示是无比宝贵的,而这也对我的写作思路和价值观念有着积极的影响。
希望我写的文章对您有所帮助。
泰伯在《论语·第八章·泰伯篇》中的形象所体现的价值观念,对于现代社会而言依然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他的忠诚和勇气是一种精神力量,激励着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的时候,勇敢面对,坚持自己的信念和原则。
论语泰伯篇十五句简单好句
论语泰伯篇十五句简单好句
论语泰伯篇十五句简单好句有:
1、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2、子曰:“师挚之始,《关睢》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3、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
4、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5、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
6、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
7、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8、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
9、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
10、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为校。
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
11、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
12、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
13、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
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4、子曰:“好勇疾贫,乱也。
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
15、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
论语泰伯篇第八原文及翻译
论语泰伯篇第⼋原⽂及翻译论语泰伯篇第⼋原⽂及翻译 泰伯是《论语》的⼀篇,共计21章,涉及到孔⼦及其学⽣对尧舜禹等古代先王的评价;孔⼦教学⽅法和教育思想的进⼀步发挥;孔⼦道德思想的具体内容以及曾⼦在若⼲问题上的见解。
下⾯是⼩编为⼤家整理的论语泰伯篇第⼋原⽂及翻译,欢迎阅读。
1、⼦⽈:“泰伯,其可谓⾄德也已矣。
三以天下让,民⽆得⽽称焉。
” 译⽂:孔⼦说:“泰伯,可以说是品德最⾼的⼈了。
⼏次把王位让给季历,⽼百姓都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称赞他。
” 2、⼦⽈:“恭⽽⽆礼则劳,慎⽽⽆礼则葸,勇⽽⽆礼则乱,直⽽⽆礼则绞。
君⼦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 译⽂:孔⼦说:“⼀味谦恭⽽没有礼的节制,就会流于劳倦;⼀味节制⽽没有礼的节制,就会显得畏缩;只知勇敢⾏事⽽没有礼的节制,就会制造乱局;只知直⾔⽆隐⽽没有礼的节制,就会尖刻伤⼈。
政治领袖对待亲族厚道,百姓就会渐渐⾛上⼈⽣正途;他们不遗弃过去的友⼈,百姓就不会冷漠⽆情。
”偷:感情淡薄。
3、曾⼦有疾,召门弟⼦⽈:“启予⾜!启予⼿!《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今⽽后,吾知免夫!⼩⼦!” 译⽂:曾⼦病了,把他的学⽣召集到⾝边来,说道:“看我的脚!看我的⼿!《诗经》上说:‘⼩⼼谨慎呀,就好象站在深渊旁边,好象踩在薄冰上⾯。
’从今以后,我知道我可以免于这种忧惧了,弟⼦们!” 4、曾⼦有病,孟敬⼦问之。
曾⼦⾔⽈:“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之将死,其⾔也善。
君⼦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斯近信矣;出辞⽓,斯远鄙倍矣。
笾⾖之事,则有司存。
” 译⽂:曾⼦病了,孟敬⼦去探望他。
曾⼦说:“鸟要死了,它的叫声是悲哀的;⼈要死了,他说的话是善意的。
在上位的⼈应当重视的有三个⽅⾯:使⾃⼰的容貌庄重严肃,可以避免别⼈的怠慢;端正⾃⼰的脸⾊,就容易使⼈相信⾃⼰;说话时注意⾔辞和声调,就可以避免粗野和错误。
⾄于祭祀和礼节仪式,⾃有主管这些事务的官吏来负责。
一起学《论语》8.7泰伯篇——士不可以不弘毅
一起学《论语》8.7泰伯篇——士不可以不弘毅一起学《论语》8.7泰伯篇——士不可以不弘毅【原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白话】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毅,因为担当重而且道路远。
把仁道作为自己的担当,不也很重吗?直到死才停下,不也很远吗?”【释词】士:卿大夫之下一层。
后世引申为学者、读书人。
《论语稽》:“士之义,推十而任事者也。
由士而大夫,由大夫而卿相而君,皆由士推而上之。
《礼·表记》篇:子曰:‘仁之为器重,其为道远。
举者莫能胜也,行者莫能致也。
’在常人视天下事无与于己,而士则任天下事如己,倘非弘毅,何以胜之?”弘:宽广、弘大。
毅:刚毅、强而能断也。
包咸:“士弘毅,然后能负重任,致远路。
”朱子:“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无以致其远。
”重、远:弘则所存者大,故能任重;毅则所守者固,故能致远(郑汝谐)。
《集说》:“所谓任重者,以仁为己任也。
所谓道远者,当用力以终吾身焉耳。
”仁以为己任:仁,人道。
钱穆:“仁以为己任,即以人道自任。
”张栻:“仁者,人之道。
为士者,求所以尽人之道,其任重矣。
”朱子:“仁者,人心之全德。
”《后汉书》:“仁者,性之德,己所自有,故当为己任。
”程子:“学者须先识仁,义礼知皆仁也。
”已:停止。
朱子:“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
”刘宗周:“死而后已,死亦未己,尧舜其心至今在。
”【先贤精义】《论语注疏》曰:此章明士行也。
孔安国曰:以仁为己任,重莫重焉;死而后已,远莫远焉。
伊藤仁斋曰:士之所以必贵乎弘毅者,以无此量则不能任重致远也。
德遍乎四海,仁也;泽及乎昆虫,仁也;教被乎世,仁也;救患弭难,亦仁也。
以此为任,不亦重乎?一息尚存,能持此志,而不可失焉,不亦远乎?故士不可以不弘毅者,盖贵其素养也。
程子曰:弘而不毅,则无规矩而难立;毅而不弘,则隘陋而无以居之。
又曰:弘大刚毅,然后能胜重任而远到。
《论语集说》曰:弘则可以大受,毅则足以力行。
《论语》泰伯篇第八: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论语》泰伯篇第⼋: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哉。
⼦⽈:“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哉。
”孔⼦说:“从太师挚开始演奏,到结尾演奏《关雎》乐曲的时间⾥,美妙动听的⾳乐都充盈在⽿边。
”【注释】乐曲的开始,⼀般由太师演奏。
挚是太师,所以说师挚之师挚之始:师挚,鲁国乐师,名挚。
始,乐曲的开始,⼀般由太师演奏乱:乐曲的结尾。
始。
乱:乐曲的结尾。
【华杉笔记】师挚,是鲁国太师,即⾸席乐师。
关雎,是⼤家最熟悉的⼀⾸《诗经》⾥的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君⼦好逑。
”始于升歌,终于合乐。
开始的师挚之始,关雎之乱。
这是讲周的⾳乐。
周乐有歌有笙,有间有合,始于升歌,终于合乐。
时候是升歌,由太师负责,所以是师挚之始,从师挚开始。
堂上奏乐⽽歌,叫升升歌有三段,唱《⿅鸣》、《四牡》、《皇皇者华》。
为什么叫升歌呢,堂上奏乐⽽歌,叫升歌,也叫登歌。
就是升堂,登堂的意思。
整个乐队分堂上堂下两部分,太师在堂上,还有⼀部分乐器和歌⼿在堂下。
中间有间歌。
先笙后歌,之后是笙的吹奏,堂下以磬——⼀种打击乐器——配合,也是分三段,中间有间歌。
先笙后歌,交替三次,所以叫间歌。
,乱,就是⼤合奏的意思。
合奏部分,六⾸诗歌:《周南关雎》、《葛最后是合乐,关雎之乱,乱,就是⼤合奏的意思覃》、《卷⽿》、《召南鹊巢》、《采蘩》、《采苹》。
孔⼦说关雎之乱,是以关雎开始的后⾯六⾸⼤合奏。
这个顺序是精⼼创意的,最开始升歌,第⼀⾸是《⿅鸣》,我们看看歌词:呦呦⿅鸣,⾷野之苹。
我有嘉宾,⿎瑟吹笙。
吹笙⿎簧,承筐是将。
⼈之好我,⽰我周⾏。
呦呦⿅鸣,⾷野之蒿。
我有嘉宾,德⾳孔昭。
视民不恌,君⼦是则是效。
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鸣,⾷野之芩。
我有嘉宾,⿎瑟⿎琴。
⿎瑟⿎琴,和乐且湛。
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
这差不多是⼀个迎宾词,有客来访,设宴招待,乐队奏乐,我有嘉宾,⿎瑟吹笙。
⼈之好我,⽰我周⾏。
接下来的《四牡》、《皇皇者华》两⾸,《四牡》是描述为王事奔波的⼈的⾟勤与思家情绪——四牡騑騑,周道倭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注释】(1)泰伯:周代始祖古公宣父的长子。(2)三:多次的意思。(3)民无得而称焉:百姓找不到合适的词 语来赞扬他。
居上位者要注意内在的自身修养,否则恰当的表情语气是展现不出来的
4.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 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注释】(1)托六尺之孤:孤,死去父亲的小孩叫孤。六尺指十五岁 以下,古人以七尺指成年。托孤,受君主临终前嘱托辅佐幼君。(2) 寄百里之命:寄,寄托,委托。百里之命,指掌握国家政权和命运。
6.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
【注释】(1)弘毅:弘,广大。毅,强毅。 (2)士:是中国古代文人知识分子的统称,西周、春秋时代,在政治上 居于卿大夫与庶民之间,处于贵族的最低层,几与庶人相接。
6.【译文】曾子说:“作为一个士人,一个君子,不可以不心胸开阔,意志坚强,因为他责任重大, 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生,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 吗?”
【赏析】对诗、礼、乐三者的具体作用,孔子作了如此表述:情趣的培育、志气的激励、联想力的启发、情绪
的振奋和排遣靠诗教;定亲疏、决嫌疑、别异同、明是非,安身立命,有赖于礼教;性情的陶冶、精神世界的形 成靠乐教。以诗歌来感发意志,促使个体向善求仁,以礼实现人的自立,最后在音乐的教育熏陶下实现最高人格 的养成。
【赏析】人生路途是非常遥远的。要挑起这样重德担子、走这样路的路,就必须养成伟大的胸襟、恢弘的气
魄和真正的、“毅”两个条件。
6.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注释】(1)兴:开始。
【译文】孔子说:“(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
【译文】曾子说:“可以把年幼的君主托付给他,可以把国家的政权托付给他,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 头而不动摇屈服。这样的人是君子吗?是君子啊!”
【赏析】这是曾子心目中的忠臣形象。他可以接受国君的临终委托,辅助幼主;也可以把国家的命运
寄托在他的身上,不致国亡家破,即使面临危急存亡关头,也不会变心和屈服。受人之托,成人之事, 赴汤蹈火,在所不辞!曾子用自问自答的口气,认定这种人才是地地道道、不折不扣的一介君子。
论语-泰伯篇第八
【本篇引语】《泰伯篇》记述孔子对尧、
舜、泰伯、周公等古代先王、先贤丰功茂德的 赞仰和曾子的某些嘉言美德。孔子认为恭、慎、 勇、直诸德行必须用礼来规范。关于如何驱使 民众,如何防止社会动乱,如何进德修业,记 载了孔子的某些主张和见解。
本篇引语:
本篇共计21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任重而道远”; “死而后已[sǐ ér hòu y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不 在其位,不谋其政”等。 本篇的基本内容涉及到:
【译文】孔子说:“泰伯可以说是品德最高尚的人了,几次把王位让给季历,老百姓都 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称赞他。” 【赏析】传说古公亶夫知道三子季历的儿子姬昌有圣德,想把位传位季历,泰伯知道后便与二弟仲雍一起避居到
吴。古公父死,泰伯不会来奔丧,后来又断发文身,表示终身不返,把君位给了季历,季历传给姬昌,即周文王。 武王时,灭了殷商,统一了天下。这一历史事件在孔子看来,是值得津津乐道的,三让天下的泰伯是道德最高尚的 人,只有天下让与贤者、圣者,才有可能得到治理,而让位者则显示出高尚的品格,老百姓对他们是称赞无比的。
3.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亦;出辞气,斯远鄙倍矣。 笾(bian1)豆之事,则有司存。”
【注释】孟敬之:鲁国大夫。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之,主谓之间结构词。也,加重语气。 君子所贵乎道者三:贵,重视,看重。道,这里指礼仪之道。者,代词,指礼仪之道的事情。 动容貌:动,修饰。 斯远暴慢矣:斯,就。暴,凶暴。慢,怠慢。矣,语助词。 出辞气:说出的话讲究言辞和语气。 鄙倍:鄙,粗俗。倍,通背,背道,无礼。 笾豆:都是祭祀用的器皿。 则有司存:则,肯定判断,是。有司,管具体事务的小官。存,存在。
3.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 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注释】(1)启:开启。曾子让学生掀开被子看自己的手脚。(2)诗云:以下三句引自《诗经.小雅.小吴》篇。(3) 免:指身体免于损伤。(4)小子:对弟子的称呼。
【译文】曾子病危,把他的学生召集到身边来,说:“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有没有损伤)!《诗 经》上说:‘小心谨慎呀,好像站在深渊旁边,好像踩在薄冰上面。’从今以后,我知道我的身体是不 再会受到损伤了,弟子们!”
【译文】曾参有病了,孟敬子探问他,曾参说道:鸟要死了,它的鸣声也哀伤;人要死了,他的言语也是善良的。君子所重视的礼仪之道有 三个方面:修饰自己的容貌,就远离凶暴和怠慢了;端正自己的颜色,就接近诚信了;说出的话讲究言辞和语气,就远离粗俗和无礼了。至 于祭祀的事,是有具体官员负责的。 这是曾参临终之际劝孟敬子的话,让他注意自己外表,脸色、语言语气,以及不要过问太多的分外之事,这些话也许是平时想说又不便说的 话,对于我们如何处理好周围的人际关系,也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赏析】曾子借用《诗经》里的三句,来说明自己一生谨慎小心,避免损伤身体,能够对父母尽孝。据《孝经》
记载,孔子曾对曾子说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就是说,一个孝子,应当极其爱护父母 给与自己的身体,包括头发和皮肤都不能有所损伤,这就是孝的开始。曾子在临死前要他的学生们看看自己的手脚, 以表白自己的身体完整无损,是一生遵守孝道的,可见,孝在儒家的道德规范当中是多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