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权力学校”走向“学术学校” ——刘店子小学探索学校新管理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权力学校”走向“学术学校” ——刘店子小学探索学校新管理

从“权力学校”走向“学术学校”——刘店子小学探索学校新管理之路一、背景刘店子小学作为一所农村小学,也像城市的学校一样,引入了规范化的管理:上学和放学的学生路队有身穿制服的“小交警”值勤;两口漂亮的图书阅览室全天开放,天蓝色的造型可爱的阅览桌周围,课间时分也坐满了静静读书的孩子;校本课程开发是本校的特色,2008年河东区小学首届校本课程建设现场会就在这里召开,现在,学校又开发出晨诵、午读、暮写课程,很受学生喜爱;还有下午上课前的“快乐写字十分钟”,学生先做两节自创的写字韵律操,再进行写字姿势练习,然后进入音乐伴奏下的写字练习……干干净净的校园,井然有序的活动,都给人一个生机勃勃的印象。

但是,这里也和所有的管理“规范化”的学校一样,表面规范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危机:教师越来越倦怠,学生越来越厌学,领导越来越焦虑。

学校管理正在走向“管紧了就死,管松了就乱”的管理的泥沼之中。

尽管大家都很努力,但又疲于应付。

这种看似规范化、精细化的管理带来的是无法躲避的繁杂沉重和消极被动等负面效应。

人人感到不自由,像戴着沉重的镣铐跳舞,可是人人又都去争做一个给教师和学生戴镣铐的人。

2012年,刘店子小学启动教师专业成长工程之后,这个问题越发如刺在喉,刺激着学校的领导必须探索一条解放师生、释放师生创造力的学校新管理之路。

二、析因为什么学校的管理会陷入这种尴尬的悖论式的境地?原因主要来自于学校在“关系管理”
的失衡上。

在学校里主要有两种管理关系:上下和左右关系。

上下是权利关系,师生、家长都很关注,人人向上看,有的班里组长都成了“当官的”,受学生追捧,有的学生甚至贿赂组长查作业时能网开一面,权和利紧紧相连。

左右是平等关系,做事需要协商、研究,是形成学术氛围的基础。

但是如今的学校被权利关系主导,左右关系淡漠致使学术关系萎缩。

更可怕的是,学校管理者一旦发现管理出现了问题,往往进一步加强权利关系来期望解决问题,使管理走向了更强的控制,甚至是专制。

这种管理的链条反应最终导致就连课堂教学这个最学术化的地方也被权利充斥,有的学生没学好,本来教师可以当成资源进行研究,寻找是学生的原因还是家庭的原因或是教师的原因。

如果是学生的原因,是动力系统的问题还是智力系统的问题,或是预习、复习、上课学习等操作系统出了问题。

但是,有的教师却直接动用手中权利,蛮横地定罪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出了问题,对学生的研究代之简单的批评甚至体罚。

我们知道,医生治不好病是不会责罚病人的,因为治病要基于对病和药的研究而非权利的滥用。

可是教师手中的权利挤走了教师对学术研究的意愿变成强权而弱能的人。

我们经常说体罚学生的教师是无能的,无的是什么能?就是专业技术之能。

不仅课堂,学校所有的工作、学习,都在权利的主导下走向了控制,进而生发出一系列的问题。

1。

管理过度,领导力不足。

当下,很多学校主要依靠外在行政手段来实施学校管理,从校长到副校长、教导主任、年级主任,最后到班主任和学生,下一级执行上一级分派的任务,校长像工作批发的“总代理”,一级一级地把工作批发到师生手中,形成一个繁杂的管理链条。

因为所有工作都是“上级”安排的,别人要求的,每个人都被动地机械地执行着上级任务,工作因没有自主而缺少主动,人人变成了传声筒。

精细的控制淡化了对思想、精神引领的追求,共同的愿景没了,使命感、责任感弱了,工作、学习没有创造性没有乐趣。

人人身心疲惫,牢骚满腹,怨天尤人。

2。

情感淡漠,学校里无“人”。

在这套管理逻辑上,人人是原告,人人又是被告。

这套管理逻辑就像病毒一样,师生一旦沾染上,每人又很“敬
业”地执行着这套逻辑,想方设法去挤压、控制别人。

校会是一言堂,班会也是一言堂,上课则是满堂灌,教研走形式。

教师管理上没有协商,问题得不到沟通与研究,解决问题做不到群策群力,上下关系、同事关系紧张,教师幸福指数下降;教室内,同样没有民主平等,没有合作,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成长受压制、不自主,扼杀了学生的天性,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不和谐。

让人更加忧虑的是,有的学生好像已经习惯了严刑峻法,对管理宽松一点的教师提议要严厉起来,并主动给教师准备了一根粗大的“教杆”,好像没有外力,学生就难以自我管理。

问题背后有社会的原因,社会大环境对权力的崇拜、只看结果不管过程的功利化风气都影响着学校,连农村小学也变得不再纯朴和自然;教育自身以上级评价主导的评价体系,让人人重视上下等级关系,漠视对左右的同事、同伴关系的经营。

民主、平等氛围形成不了,反而让人没了精神的独立,多了些虚伪甚至奴性。

所以,提倡教育家办学,学校去行政化,就是弱化权利控制下的专制的学校秩序,重建师生、同事、同伴关系,构建学术型的学校。

三、行动2012年的3月,李学永到刘店子小学新任校长,开始着力研究打造一个学术型的学校。

从哪里入手呢?有的学校选择从课堂入手,如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有的从课程入手,如淄博的金茵小学、北京十一学校;有的从一个特色作突破口,算起来还属于课程层面。

但是,作为一所农村小学,师资力量薄弱,直接从课程或课堂入手非常困难,只有从教师入手——实施教师专业发展工程,提高教师课程和课堂改革的能力,才会有学生的成长。

1。

构建学校共同愿景,让思想和精神引领师生。

学校紧紧把握发展的脉搏,先后提出“立足本职,树立学校新形象”、“做最好的自己”、“让农村的孩子也享受优质的教育”三个递进的愿景,逐渐确立了学校的使命,由重管理控制走向重精神引领。

同时,在全校实施读书工程,每个教师开通了博客,二至六年级学生开设了日记课程,营造师生读书和反思氛围,发育师生个体精神。

2。

经营同事、同伴、师生关系。

学校青年教师居多,但教师流动性强,老教师大多是民师转正的,长期以来,青年教师和老教师的隔代,青年教师之间的“各自为政”,在同事关系上表现出的隔阂较为严重,大家平时很少交流,这种“壁垒”很难形成同事间有效的竞争与合作。

干群关系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对立、不理解和猜忌,这些都严重制约着学校管理的高效运转。

为了经营同事关系,学校除了召开元旦演唱会、羽毛球比赛等娱乐活动之外,成立了12个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

教育不能孤军奋战,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是如此。

丰老师是刘店子小学的青年教师,工作6年来每天都很努力,但是个人的独行让她感到了孤掌难鸣的尴尬,刘店子小学第一个教师专业共同体便由她发起。

从此,学校的教研、管理和教师专业成长除了学校行政命令下的“官方”这条腿之外,又有了共同体这个“民间”力量的支撑,学校称之为“两轮驱动”。

共同体把“过一种群体的高品质的教育生活”作为成立宗旨,人员自由组合,形成共同体纲领和章程,每次活动事先在群中公布,邀请校内外人员参加,这样,由个人的开放走向群体的开放。

共同体因形式灵活、自由,成员志同道合,不追求整体推进和整齐划一,人的能动性、主动性、创新性得到释放,把由“要我做”的事,变为“我要研究”的事,受到所有人的青睐。

改革发生在民间。

如今,12个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定期进行问题教研、读书沙龙、构建理想课堂等不同的研究活动,彻底改变了以往行政控制下的教研模式,还教研为本来的面目,逐渐营造起学校浓浓的学术氛围。

同时,学校还通过开发丰富的课程来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

如,游戏课程、新年送祝福课程、师生趣味运动会课程,卓越口才课程等。

这些课程不仅丰富了师生的精神生活,更重要的是增进了师生关系、同事关系和同伴关系,让生活在同一个校园里的师生不再“陌生”。

3。

探索扁平化管理。

关系的经营让管理由控制走向互动,不是我安排,你执行,我灌输,你接受,而是学生主动问老师,老师主动找领导研究。

现在学校管理的层级太多,减少层级,实行扁平化管理结构模式可以更
好地促进互动,但是,在不减少层级的情况下还能实行扁平化管理吗?刘店子小学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学校取消了例会,必开的会只有相关的人参加,没有了陪会的现象。

重要的事情,下级向上级汇报和上级向下级传达,不再分层逐级传递信息,而是各个层级相关的人员一起坐下来研究。

这就是统合,统合减少了层级,提高了效率。

我们的管理为什么越来越复杂?就是因为各自为政,少了统合。

打个比方,如果教体局把每个科室再分成两个,学校的管理是不是更加复杂?如果我们的学校部门再翻一倍,教师是否更不知所措?统合层级的同时,统合学校的管理部门,也是学校努力探索的议题之一。

四、收获校长李学永说,回顾我们走过的路,我的眼睛经常是湿润的,我们欣喜地看到学术氛围的形成直接带动了教师成长意识的觉醒,读书、写博客、共同体交流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的必需。

仅仅一年的时间,有的教师就能精读50多本专业书籍,写200多篇博文,听近200个报告。

教师对自己的职业生活有了更多的期待,对学生的生命成长更加珍视,对学生成长中出现的问题有了更多的理解包容,对教育的复杂程度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大家不再抱怨别人和体制,转而不断反思自身教学行为,感受到为师者个体生命成长的意义,而不是让教育沦为逐利的工具。

有了这样的理念,教数学的张老师就能每天把布置给学生的家庭作业做一遍,路上,学生见了老师的问候语变成了:张老师,做完作业了吗;教英语的张老师和学生一起捡垃圾卖了钱给全班每个学生过生日;当班主任的梁老师就会和学生一起在教室里养花,和学生及家长一起摘草莓;赵老师和学生一起排练课本剧;巩老师开发电影课程,和学生一起看《阿凡达》……
大家常常思考,什么样的教育是好的教育?教育不是单向地教师教,学生学。

教育应当是生活,教室是师生共同生活的场所,这个场所沟通着外界,回顾着历史,连接着未来。

这是一种有视野,有品质,有追求的生活。

这种生活是师生共同创造的,是同甘共苦的。

当管理把人群进行精细地分割时,学术再把人统合起来,因此,学术的学校最终还是“人”的学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