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必备历史高考10道材料题精解精析
高考历史热点材料解析题练习大全(历史)
高考历史热点材料解析题练习(60题)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581年,张居正推行的一条鞭法规定:统一役法,并部分地“摊丁入地”。
把原来的厘甲、均徭、杂税合并为一,不再区别银差、力役,一律征银,由政府雇人应役,一般黔民不再出役力,役银按照丁数和田粮来出,即把丁役部分地摊到土地里征收……田赋征银……赋役银由地方官直接征收。
——《明史·食货志》材料二:“雍正初,令各省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输纳征解,统谓之地丁。
先是康熙季年,四川、广东诸省已有行之者。
至直隶巡抚李维钧奏请将丁银随地起征,每地赋一两摊入丁银二钱二厘。
……自后丁徭与地赋合二为一,民纳地丁之外,别无徭役矣。
”,一一《清史稿·食货志》材料三:“康乾盛世”时,中国有记载的人口从1900万猛增到3亿。
100多年的时间,人口增长16倍……边陲地区的开发,高产作物番薯、玉米的引进,有助于极大限度地养活人口。
——《康乾盛世社会调查报告》请回答:(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所述赋税制度的异同。
两则材料集中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出现什么新现象?(2)依据材料,概括“康乾盛世”时期我国人口猛增的原因。
参考答案:(1)相同点:均征收银两(货币地租代替实物地租);简化税收项目和手续。
不同点:一条鞭法征收土地税和人头税;地丁银将两者合并,废除人头税。
新现象: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商品经济发展。
(2)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社会安定;边疆地区开发;外来农作物的引进;人头税的废除使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隐蔽人口的现象减少。
2.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粮食生产关系到国计民生。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49~1960年粮食产量变化图(1)分别指出导致图中粮食产量两次变化的原因。
材料二:到粉碎“四人帮”以后的1977年,人均口粮还没有达到1957年的水平,全国有1.5亿农村人口的口粮不足。
(2)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材料三:1954年,政务院发布了《关于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自1955年开始我国粮食部首次发行全国粮票,国家对粮食及粮食制品定人定量、计划供应。
高考历史经典材料解析题选
高考历史经典材料解析题选——西方世界的挑战材料一:第三十四款和约一经议定,两国各宜遵守,不得轻有更改;至各口情形不一,所有贸易及海面各款恐不无稍有变通之处,应俟十二年后,两国派员公平酌办。
又和约既经批准后,两国官民人等均应恪遵;至合众国中各国均不得遣员到来,另有异议。
——《望厦条约》材料二:鸦片战争后的中英贸易(此表所列为正常商品贸易额,不含鸦片贸易。
单位:万英镑)年份1840年1842年1845年1850年1851年1853年输华商品总值52.4 96.6 239.0 140.0 216.0 100.0材料三:外国人始终想将贸易从五个口岸扩展到全中国,在北京设立常驻使节以绕开顽固的广州当局,以及由于战后商品价格普遍下降而产生的降低关税要求。
这些问题汇合到一起,在外国人中间引发了一种要求修约的强烈冲动。
……1856年,三国公使再次提出修约要求。
朝廷告知可允许作一些合理的小变动,但重大条款不予考虑,以免万年和约《南京条约》失去其意义。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问题:(25分)(1)材料一中《望厦条约》第三十四款规定了什么原则?(2分)(2)材料二中的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3分)(3)材料三中所述的“在外国人中间引发了一种要求修约的强烈冲动”的原因是什么?当时中国内部正面临怎样的统治危机?(5分)(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清政府应对西方世界挑战态度的看法。
(15分)答案:(1)条约一经签订,双方应遵守;如确因情况变化,须经双方协商而定。
(2分)(2)中国人民购买力低下;自然经济的抵制作用;英国打开中国大门的目的没有实现;(3分)(3)对华商品倾销额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与中国方面打交道不顺畅;战后商品价格下降造成经济损失等(3分)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威胁清政府统治。
(2分)(4)本题从观点、史实、论述、组织四方面合成评分。
其中观点3分;史实4分;论述5分;组织3分。
要求:1、观点新颖、深刻;与材料关系紧密;(0——3分)2、用核心史实进行完整论证;(0——4分)3、论述过程具有逻辑性;史实、观点与论证的一致性;(0——5分)4、用历史学科的语言进行准确、连贯的组织;(0——3分。
高中历史必修二史料解析考试材料题必备
高中历史必修二史料解析考试材料题必备第一篇:高中历史必修二史料解析考试材料题必备史料解析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材料二: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
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材料三: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
于是州郡例臵田官,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虽兼并群贼,克平天下。
——《三国志〃武帝纪》注引《魏书》【分析解读】“井田”是商周奴隶社会时期的一种土地制度。
周制以九百亩之地为一里,划为九区,各区百亩,成一“井”字形。
《孟子·滕文公上》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井”中间的一块百亩田,称为公田,在其中凿井;外围的八块共八百亩土地为分属八家的私有田;八家同养公田。
井田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农业生产的发展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
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实行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废除了井田中纵横的疆界,承认了个人新辟土地的合法所有权,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这也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过渡的一个标志。
土地兼并的直接后果是大量自耕农丧失土地,经济状况恶化,从而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
由于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土地兼并又会导致政府财政收入的减少,地主阶级的势力的膨胀又会对封建中央集权构成威胁,影响到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载芟载柞,其耕泽泽。
千耦其耘,徂隰徂畛……有略其耜,俶载南亩,播厥百谷。
实函斯活。
驿驿其达。
有厌其杰。
厌厌其苗,绵绵其麃。
──《诗经〃周颂〃载芟》材料二:氏掌杀草。
春始生而萌之,夏日至而夷之,秋绳而芟之,冬日至而耜之。
若欲其化也,则以水火变之。
⑩⑥⑦⑧⑨①②③④⑤ 1──《周礼〃秋官》材料三:是月也,土润溽暑,大雨时行,烧行水,利以杀草,如以热汤。
高考历史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考历史试题答案及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 下列关于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表述,错误的是:A. 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B. 秦始皇统一了货币C. 秦始皇统一了文字D. 秦始皇统一了语言答案:D解析: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货币和文字,但并未统一语言。
2.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的创立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关于科举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A. 科举制度始于唐朝B. 科举制度是选拔官员的唯一方式C. 科举制度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D. 科举制度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固化答案:C解析:科举制度始于隋朝,唐朝时期得到发展和完善。
科举制度的创立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打破了世袭制,使得社会阶层不再固化。
3. 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事件,下列表述错误的是:A. 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宣扬国威B. 郑和下西洋是为了贸易往来C. 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寻找建文帝D. 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加强与海外国家的联系答案:C解析: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宣扬国威、贸易往来以及加强与海外国家的联系,并非寻找建文帝。
4. 清朝康熙年间,康熙皇帝对内平定三藩之乱,对外抵御外敌入侵,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 三藩之乱是由康熙皇帝直接引起的B. 三藩之乱是由康熙皇帝的祖父顺治皇帝引起的C. 三藩之乱是由康熙皇帝的父亲顺治皇帝引起的D. 三藩之乱是由康熙皇帝的祖父和父亲共同引起的答案:B解析:三藩之乱是由康熙皇帝的祖父顺治皇帝时期遗留的问题引起的。
5. 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下列表述错误的是:A.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B. 辛亥革命确立了民主共和的政治制度C. 辛亥革命使得中国社会实现了现代化D. 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答案:C解析: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确立了民主共和的政治制度,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但并未使得中国社会实现现代化。
二、材料分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1. 阅读下列材料:“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最新 中国古代史材料分析题参考 精品
中国古代史材料分析题参考0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建隆二年(961年)春,罢殿前都点检(注:禁军统帅)慕容延钊。
此后此职不再授人,由皇帝直接掌握禁军。
──引自沈起炜《中国历史大事年表》材料2:太祖曰:“……尔曹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藩,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远泚不可动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
”──引自《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3:太祖继位,患方镇犹习故常,取于民无节,而意多吕扈。
一日,召便殿,赐饮款曲,因问诸方镇:“尔在本镇除奉公上以外,岁得自用,为钱几何?”方镇具陈之。
上喻方曰:“我以钱代租税之人,以助尔私,尔辈归朝,且与朕宴乐如何?”方镇再拜,即诏给侯伯随使公使钱,虽在京亦听半给。
州县租赋,愁归公上,民无苛敛之患。
──引自王巩《闻见近录》请回答:(1)根据材料1、2和所学知识,说明北宋初年统军将领自动交出兵权的原因。
(2)根据材料2、3,指出宋太祖收回兵权、财权所采取的相同手段。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宋太祖以上措施产生了哪些影响?(1)原因:政治上:赵匡胤已称帝,掌握了国家政权;军事上:已控制了中央禁军,有强大武力作后盾。
另作出许诺。
(2)手段:以经济收买的办法换取──经济上允许统军将领广置田产,生活上鼓励他们享乐。
(3)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防止藩镇割据局面出现;加剧了地主阶级的土地兼并,使阶级矛盾尖锐;加重了北宋中央政府的财政危机。
18.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远在清代开国之初,洪承畴就对顺治帝说:“南夷(从南部沿海地区入境的西方人)之通商,不异西戎(中国西部和西北的少数民族)之马市。
夷人贪而无亲,求而不厌,泚假令姑允通商海口,则数十年后,又议通商中夏(中原内地)矣;假令姑允通商中夏,则数十年后又议通商朝市(京城一带)矣。
”──摘自童书业《中国手工业商业发展史》材料二为了加强对中外贸易的控制和管理,当时设“粤东之澳门,福建之漳州府,浙江之宁波府,江南之云台山”四关,作为对外贸易的港口,康熙五十九年又规定,对外泿3易由广州的“公行”进行统一管理。
高中历史材料题
高中历史材料题在中国高中历史课程中,材料题是考试中常见的一种题型。
通过分析历史文献、资料和图片等材料,考察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下面将通过几个具体的历史材料题例子,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种题型。
第一组材料是一份清朝时期的官方文件,内容是有关对外贸易的规定。
第二组材料是一份航海图,标注了明代中国的海外贸易路线。
请结合以上材料,分析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和变化。
首先,从清朝官方文件中我们可以看出,清朝时期对外贸易受到了严格的管理和限制。
文件中规定了对外贸易的税收和货物进出口的许可等具体规定,显示出清朝政府对外贸易的严格控制。
与此同时,航海图中标注的明代中国海外贸易路线也反映出明代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活跃程度。
可以看出,明代时期中国的海外贸易路线较为广泛,涉及到东南亚、南亚和非洲等地区。
其次,从这两组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和变化。
在明代时期,中国的海外贸易活跃度较高,海外贸易路线较为广泛,贸易品种也较为丰富。
而到了清朝时期,由于政府对外贸易的严格管理和限制,中国的海外贸易活动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贸易范围和贸易品种都受到了限制。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以上材料,我们可以得出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和变化。
明代时期中国的海外贸易活跃度较高,而清朝时期受到了政府严格管理和限制。
这些材料不仅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事件本身,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我们的历史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第二组材料是一份关于19世纪英国工业革命的统计图表,内容包括了英国工业革命前后的人口增长、城市人口比例变化、工业产值增长等数据。
请结合以上材料,分析英国工业革命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首先,从统计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人口增长迅速,城市人口比例也大幅增加。
这反映了工业革命对人口流动和城市化的影响。
工业革命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形成了大规模的城市化现象。
其次,从工业产值增长的数据来看,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英国的工业化进程,带动了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新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详解
新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详解一、单项选择题1.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中央集权?A. 推行郡县制B. 焚书坑儒C. 修建长城D. 以上都是答案:D解析: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多项措施,包括推行郡县制以加强地方管理,焚书坑儒以统一思想,修建长城以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
2.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的完善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A. 促进了社会流动B. 增强了中央集权C. 推动了文化发展D. 以上都是答案:D解析:唐朝时期科举制度的完善,促进了社会流动,使得平民有机会通过考试进入官僚体系;同时增强了中央集权,因为选拔官员的权力集中在中央;此外,科举制度也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因为考试内容涉及文学、历史等,促使人们重视文化教育。
二、材料分析题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史记·平准书》记载:“汉文帝时,天下大治,民人安居乐业。
”材料二:《资治通鉴·唐太宗纪》记载:“贞观之治,天下大治,百姓安居乐业。
”问题: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安居乐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含义及其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答案:“安居乐业”是一个反映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词汇。
在汉文帝时期,这一词汇反映了汉朝初期经过战乱后,社会逐渐恢复稳定,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国家政治清明,经济逐渐繁荣。
这种局面为汉朝的长期稳定奠定了基础。
在唐太宗的贞观之治时期,“安居乐业”则更多地体现了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全面发展。
唐太宗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强中央集权,整顿官吏,发展农业生产,促进商业贸易,同时注重文化教育,使得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荣的国家之一。
这两个时期的“安居乐业”都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实力。
三、论述题请论述中国近代史上的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答案: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它结束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
高考历史材料题专项练习附答案
高考历史材料题专项练习附答案高考历史材料题专项练习: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变法的基本精神是摧毁秦国贵族领主这一利益集团的世袭制他说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
又说制度时,则国俗可化而民从制。
改革他认为不合时宜的旧制度,从而进行制度创新。
叶行昆《论商鞅变法与制度创新》材料二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并不起于秦国但是各国的变法运动或者持续时间不长,或者因为支持变法的君主去世而失败,或者影响有限,或者深度不够。
只有商鞅的变法取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商鞅变法所推行的政策措施,精神实质上是和秦国的文化传统相一致的。
彭安玉《论商鞅变法对秦文化传统的顺应与整合》(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为贯彻其基本精神在秦国进行的制度创新。
(8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p 商鞅变法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的原因。
综合材料一、材料二,从政治文明进步的角度指出其深远影响。
(9分)2.宋人话本中很多故事涉及王安石变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
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
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
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
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1)据材料,概括说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
(8分)(2)研究王安石变法时,你如何看待宋人话本的史料价值(8分)3.16世纪上半期欧洲掀起宗教改革运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马丁路德说:世俗的世界,由宝剑统治,能够被眼睛看到;精神的世界,由恩典统治,并宽恕罪。
材料二恩格斯说:在路德遭到失败的地方,加尔文却获得了胜利加尔文的教会的组织是完全民主的和共和的;而在上帝的王国已经共和化了的地方,人间的王国还能够仍然从属于君王、主教和领主吗当德国的路德教变成诸侯手中的驯服工具的时候,加尔文教在荷兰创立了共和国(1)下列说法不符合材料一中马丁路德原意的是()(4分)A.上帝建立了两个世界:精神的和世俗的B.精神的世界归上帝统治C.世俗的世界与上帝无关,归世俗统治者统治D.上帝用恩典统治,世俗统治者用强权统治(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加尔文对人间的王国的贡献。
高考历史真题及答案解析版
高考历史真题及答案解析版高考是许多中国学子人生中的一次重要考试,历史作为高考必考科目之一,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有一定难度的科目。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历史,本文将提供一些历年高考历史真题的解析和讨论。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历年高考的历史选择题:题目:以下关于秦朝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I. 秦朝统一六国,结束了战国混乱局面。
II. 秦始皇负责了修建万里长城的工程。
III.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文字记载的皇帝。
在这道题目中,答案是I、III。
分析一下每个选项为什么是对还是错。
I选项中的秦朝统一六国确实结束了战国混乱局面。
战国时期,无数诸侯割据,争夺中央政权,百姓苦不堪言。
而秦朝通过一系列的胜利,统一了六国。
II选项中的秦始皇修建万里长城的工程是错误的。
万里长城的主要修建工程是在战国末年和西汉初年进行的,而秦朝统一六国的时候并没有修建万里长城,所以这个选项是错误的。
III选项中的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文字记载的皇帝是正确的。
从历史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秦始皇留下了许多文字记载,比如《始皇本纪》等。
所以这个选项是正确的。
通过以上的解析,我们可以看出,解答历史选择题需要注意细节,同时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和记忆。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历年高考的历史材料分析题:材料: "争权夺利"的动机可能是构成东周封建制度的一部分。
各个封建诸侯朝廷官吏,为了互相竞争和各自谋求更多权利和利益,不惜暗中勾结,排除异己,包括杀害国君。
"问题:请分析这段材料对于东周封建制度的影响。
在这道题目中,我们需要分析材料中提到的关键词,比如"争权夺利"、"封建诸侯"、"朝廷官吏"等。
结合我们对东周封建制度的了解,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争权夺利"是东周封建制度的一部分。
封建时期,各个封建诸侯国之间受到各种利益诱惑,不断争夺更多的权力和财富。
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分析
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分析一、选择题1. 下列关于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A. 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是国有制B. 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是私有制C. 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是集体所有制D. 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是公有制答案:B2. 唐朝时期,实行的科举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关于科举制度的表述,错误的是:A. 科举制度是选拔官员的一种方式B. 科举制度的实行使得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C. 科举制度的实行使得士族门阀的势力得到削弱D. 科举制度的实行导致社会矛盾加剧答案:D二、非选择题3. 请简述明朝海禁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答案:明朝海禁政策主要内容是禁止民间私自出海贸易,仅允许官方进行有限的对外贸易。
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海上贸易的发展,减少了与外界的交流,影响了经济的开放性,同时也限制了中国与海外国家的文化交流。
4. 试分析中国近代史上的洋务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答案: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尝试,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制度来强化中国的军事和工业实力。
洋务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推动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促进了近代工业的兴起;其次,它培养了一批掌握西方科学技术的人才,为后来的改革运动提供了人才储备;最后,洋务运动也暴露了中国传统封建制度的局限性,为后来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等改革运动提供了思想基础。
三、材料分析题5. 阅读下列材料:“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三国演义》请结合中国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分析这一观点的合理性。
答案:《三国演义》中的这句话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统一与分裂的周期性规律。
在中国古代,由于地理、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统一和分裂往往交替出现。
例如,秦朝的统一结束了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而汉朝的衰落又导致了三国时期的分裂。
统一时期,国家往往政治稳定,经济繁荣,而分裂时期则往往伴随着战乱和经济衰退。
因此,这一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中国历史上统一与分裂的规律性,但也不能完全概括所有历史现象,因为每个时期的具体情况都有所不同。
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
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40分)1. 下列关于中国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科举制度是选拔官员的重要方式B. 科举制度最早出现于隋朝C. 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D. 科举制度在清朝被废除答案:D解析: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始于隋唐,盛于明清,直至1905年被清政府废除。
因此,选项D中的“清朝被废除”是不正确的。
2. 以下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表述,正确的是:A. 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后兴起的B.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提倡民主和科学C.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是康有为和梁启超D. 新文化运动主张全盘西化答案:B解析: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发起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其主要内容是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封建礼教和旧文化。
康有为和梁启超是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而非新文化运动的代表。
新文化运动并不主张全盘西化,而是倡导吸收西方文化中的民主和科学精神。
3. 以下关于辛亥革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B.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C. 辛亥革命的领导人是孙中山D. 辛亥革命后,中国实现了民主共和答案:D解析:辛亥革命是1911年爆发的一场资产阶级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
孙中山是辛亥革命的领导人之一。
然而,辛亥革命后,中国并未立即实现民主共和,而是进入了军阀割据的混乱时期。
4. 以下关于五四运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五四运动是1919年爆发的一场爱国运动B. 五四运动的导火索是巴黎和会的不公C. 五四运动的口号是“外争国权,内惩国贼”D. 五四运动的结果是成立了中华民国答案:D解析: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爆发的一场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其导火索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五四运动的口号是“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五四运动的结果是中国社会思想的觉醒,而非成立了中华民国。
2024届甘肃省兰州名校高考历史必刷试卷含解析
2024届甘肃省兰州名校高考历史必刷试卷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 1.1917年,孙中山认为美国立国之后,“政治蒸蒸日上,以其政治之基础全恃地方自治之发达也”;法国在大革命之后,“大乱相寻,国体五更”,其根源即在“其治向为中央集权,无新天地为之地盘,无自治为之基础也”。
其意在A.通过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B.学习美国实行联邦共和制C.强调地方自治是立国的基础D.结合中国实际去理解各国政治2.1921年开始,苏俄大部分文化艺术企业被取消并收归国有,但是允许私人或集体电影企业的存在。
为了逐利,一些私人电影企业以少量的资金到外国购买现成的影片,结果导致了庸俗化的外国电影广泛上映,助长了资产阶级思潮的泛滥。
“电影实际上已成为受资产阶级影响的传教士或是劳动群众的腐蚀剂”。
1923年俄共(布)十二大后,苏联开始生产自己的电影。
这一历程表明此时的苏俄(联)A.新经济政策已基本被废止B.政府关注意识形态影响C.文化市场被西方思想占领D.积极应对美国冷战政策3.春秋时期,孔子曾言:“(如果)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战国时期,各家的共同宗旨都是以“其学易天下”。
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A.诸子百家皆源于儒B.百家争鸣同大于异C.儒家思想偏于保守D.社会时弊有待革新4.在雅典,代表国家权力、公民集体的公民大会和陪审法庭,对于公民个人具有生杀予夺的权力。
为了城邦的利益,由民众投票就可以将一个人流放——而这种流放在很多人看来其严厉程度甚至超过死刑。
这种现象表明,在当时的雅典A.国家一切权力都属于城邦居民B.民主运作程序保证了司法公正C.法制的精神是城邦(国家)至上D.法律源于民意且不得悖于民意5.19世纪80年代后,一个包含以武力、贸易、投资和商业活动控制世界意思的新造词汇,逐步流行于欧美。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材料题汇编(答案及解析)
(10年重庆卷)37.(32分)科学技术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郑和当时建造的超大型宝船长140多米,宽57米是史无前例的。
(建造宝船的)巨型船坞,在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在当时世界上也无与伦比。
它是中世纪中国造船业在全世界遥遥领先的明证。
郑和船队的航海技术在当时世界上也是独领风骚的。
15世纪初,是中国人称雄海上的时代,这是全世界公认的事实。
——摘编自韩胜宝《郑和之路》材料二江南制造总局造船厂,1868年已着手建造螺轮蒸汽舰了。
造螺轮蒸汽舰是1845—1850年间在欧洲推广使用的。
1850年后被用于军事。
——摘编自徐泰来《中国近代史记》克服技术的落后是一个巨大的困难,尤其是当那些西洋顾问和教习自己就不很专业时,更是如此。
自强规划所造出的枪炮舰船的性能及其低劣,这就导致需要不断从国外购置枪炮。
——[美]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材料三1958年起,由聂荣臻主持的国防科技研究已迈开步伐。
党和政府克服苏联政府单方面撕毁协议、撤走专家、停止供应设备所造成的严重困难,自力更生发展国防科技工业,终于取得了国防极端技术的重大突破。
中国国防尖端技术的巨大发展,标志着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大大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集中代表了我国科学技术当时达到的新水平,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摘自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材料四19世纪70年代,德国瞄准对重工业和新工业发展有决定影响的科技领域,设立许多科学研究机构。
俾斯麦鼓励德国学子去学习和掌握德国还没掌握的高新科技。
特拉瑙带回了爱迪生的电灯制造专利权。
1883年创办德国爱迪生公司。
电气工业的发展是造成德国90年代德国经济繁荣的基本因素。
1851年至1900年,在重大科技革新和发明创造方面德国超过英法之总和,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摘编自丁建宏《德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说明造船、航海技术对郑和下西洋的作用。
高中历史材料题试题及答案
高中历史材料题试题及答案一、材料分析题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问题:1. 材料一中的“秦王”指的是谁?请简述其统一六国的背景和意义。
2. 秦朝统一六国后,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二、材料分析题材料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问题:1. 材料二中的诗句出自哪位诗人之手?请简述其文学成就。
2. 该诗句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是什么?三、材料分析题材料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问题:1.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什么?2. 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四、材料分析题材料四:“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问题:1. 五四运动的起因是什么?2. 五四运动对中国近现代史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答案一、1. 材料一中的“秦王”指的是秦始皇。
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背景是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秦国通过商鞅变法逐渐强大,最终在秦始皇的领导下完成了对六国的统一。
这一统一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加强了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为后世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
2. 秦朝统一六国后,采取了设置郡县制、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文字等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经济的发展。
二、1. 材料二中的诗句出自唐代诗人岑参之手。
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其诗作以描写边塞风光和抒发壮志豪情著称,对后世影响深远。
2. 该诗句运用了生动的比喻,描绘了春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三、1.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在于它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在中国社会中传播开来。
2. 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发生了诸多变化,包括政治制度的变革、社会思想的解放、民族工业的发展等,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四、1. 五四运动的起因是1919年巴黎和会上,列强无视中国的主权,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激起了广大民众的强烈不满和抗议。
(最新实用)2020年高考历史必刷试卷(新课标卷)10(全解全析)
2020年高考历史必刷试卷(新课标卷)10全解全析24.D【解析】材料信息是:甲骨卜辞影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天人思想的发端与雏形,由此可知甲骨卜辞推动了中华文化的成长,故D项正确;甲骨卜辞能够反映我国早期社会的一些状况,但未必真实,故A项说法错误;甲骨卜辞反映了“自然与人的关系”,体现不出自然与人的和谐,故B项说法错误;秦汉以后政治文明的走向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C项显然不符合材料信息,故错误。
25.D【解析】从材料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年二十,举孝廉为郎中可以看出,东汉末年,察举制出现了比较大的问题,与设计之初相背离,故D项正确;A项错误,错在“唯一标准”;B项错误,选官制度的发展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C项错误,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察举制在不断走向末路。
26.C【解析】参加科举的士子由监考官员的学生演变为天子门生,这种做法明显是防止了监考官员扩充私人势力,C项符合题意;天子殿试并不一定会保证公平公正,排除A;殿试制度出现于唐代,排除B项;殿试制度与束缚思想没有必要联系,排除D项。
故选C。
27.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内阁权力的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内阁的设置是皇权不断加强的表现,故D项正确,C项错误;内阁是皇帝的辅助机构,不是中枢机构,没有决策权,故AB项错误。
点睛:首先要明确内阁是皇权不断加强的表现,其次要明确内阁的地位和职责。
28.A【解析】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纱占土布用纱量的比重在不断增加,洋布和国内机织布占全国棉布的比重也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这说明“纺与织”、“耕与织”的分离程度加深,即自然经济在缓慢地瓦解,故A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列强在华通商口岸投资设厂出现于1894年《马关条约》签订之后,故B选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至甲午中日战争前,列强对华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中国棉花商品趋势加强,种植区域会相应扩大,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强调的是随着列强侵华的加深,中国自然经济逐渐瓦解,没有强调洋纱洋布排挤土纱土布的进程是否一致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
2023-2024学年山东省济南市名校高考历史必刷试卷含解析
2023-2024学年山东省济南市名校高考历史必刷试卷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古代雅典,无论是城邦的战和问题,或是粮食问题,也无论是社会工程的修建,都要通过投票、举手等方式并最终以多数人的意志来作出裁决。
该做法A.维护了公正、公平原则B.体现了人民主权思想C.易造成城邦权力的滥用D.确保民主政治的沿袭2.1928 年,南京国民政府开始推广使用“国历”。
参与此运动的人感慨地说:“为提倡公历,(我们) 宣传演讲,可是结果到了旧历年关,他们虽然受了经济的限制,但仍拼命挣扎,以享受其新年的乐趣。
”这说明A.社会缺乏民主共和的观念B.近代国人素质普遍较低C.习俗进步依赖于经济发展D.传统社会习俗根深蒂固3.古希腊人普遍认为,与神沟通不需要有专门的知识,也无需借助专门的巫师。
雅典负责祭神和主持祭祀仪式的官员大多从公民中通过抽签方式产生,任期一年。
据此可知,雅典的宗教活动A.有利于培养公民的城邦观念B.导致了公民地位的下降C.铲除了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D.体现了人文精神的本质4.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大会上说:“虽然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但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这里“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主要指A.制定了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B.推翻了满族贵族的专制独裁统治C.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D.颁布了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5.中国共产党提出“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
高考历史材料题练习(一)——高考历史材料题解答万能模板
材料三 (20 世纪 80 年头)以来,随着国门的打开,我国掀起了一股长久的学习外语和外国文化的热潮,
第三,组织答案要做到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一般一问为一段,一问有几个答案要点的话,用序 号标示出来。
第四,依据详细问题和提问赋分确定答案的多少,如“内容”“措施”“缘由”“意义”“异同”等应多 答;赋分多的要多答,赋分少的要简答。
第五,对于“启示”“说明”“阅历教训”类问题,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思索和组织答案,不要在 某一个方面绽开叙述或分析。
材料二
洋泾浜英语示例
英语
Beer
Engine
Sandwich
Telephone
洋泾浜 三明治 啤酒
德律风
引擎
英语
词意 夹 肉 面 麦制酒
电话 发动机
包
Dollars ommission
大拉斯 康密兴
外币
佣金
——摘编自乐正《近代上海人社会心态(1860--1910 年)》 (洋泾浜,原是上海的一条河浜,位于从前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之间,后来被填成一条公路,即今日 的延安东路。所谓“洋泾浜英语”,是指那些没有受过正规英语教化的上海人说的蹩脚英语。它的特点 一是不讲语法,二是按中国话“字对字”地转成英语。)
⑶文化=批判+改造+继承+发展+……
12、开放性问答题
解答开放性问答题必需明确:重要的不是持何种观点,而是能否有理有据的论证自己的观点。因此,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确定观点。其次,要通过对史实的概括提炼,来充分支持观点,尽量少漏观点 支持点。第三,要做到史论结合,有论有据。第四,论述要全面,如该题在确定主动作用的同时,要 指出消极作用,切忌确定化.
业)
1933年(175天) 美国芝加哥2257万
高考历史10道材料题精解精析与一轮复习如何进行
高考历史10 道资料题精解精析与一轮复习如何进行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如何进行?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编写的历史学习方法文章,仅供考生参照,欢迎大家阅读!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如何进行?战胜两种偏向,采纳正确策略1.大多半选修历史的同学主假如因为理科基础不太好,特别是数学是其弱项,把赌注押在了历史上,以为历史只需临考试前背一背就能获得一个不错的成绩。
却不知,高考历史与高一时的考试对比已经改头换面,绝不可以抱这样想法,不然必吃败仗。
历史学习与其余课程的学习同样细水长流,建议坚持每日花 1 小时,对教材进行阅读,此举比抛开教材大批做题成效不知要很多少。
在阅读中逐渐把知识点集放在必定的知识构造或框架内,这样,才能够减少记忆量,增强理解力。
做题中先易后难、顺序渐进,一开始就上手大跨度高难度的题目对你自信心的建立不利。
建议从选择题下手,选择题绝大多半能经过,其余种类的没有大问题。
2.合理地安排好各科学习时间的比重,非此即彼或扶理抑文等都是不行取的策略,要知高考各科的分值同样,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优势学科突出,弱势学科不拖退后才是正确的策略。
认识高考趋向,做到胸有成竹1.题型固定、题量略减。
近几年高考一向题型为选择题、简释题、问答题和资料剖析论证题。
选择题题量近 3 年均为 27 题,简释题题量在6~9 题之间,问答题题量在 2 题,资料剖析论证题1 题,总题量在 36~39 题之间。
2.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内容兼备,政治史内容比率最高,次为经济史,再为文化史。
3.记忆要求降低,能力观察突出。
4.图片题增添,由图入史、因文入图,图文联系密切。
5.现实热门热在此中。
踊跃安妥应付,自信胸有成竹1.一定全面复习。
选择题考试内容覆盖考纲范围的每一时段,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复习都不可以偏颇、左支右绌。
政治史内容分值高,应作为复习的要点,别的可关注文化史内容的复习。
2.针对题型变化、能力要求提升的趋向,在具备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增强能力的培育和训练,经过剪报、阅读、摘记、写纲要等方法扩大知识面,拓宽视线,开阔思路,提升文字表述能力。
高考历史专题2024现代部分历年题目解析
高考历史专题2024现代部分历年题目解析第一题:请分析下列史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小岗村合作社的总收入是2.1亿元。
扣除了2.1亿元,党委拿走5.6亿元,县上拿走14.7亿元。
”材料二:“1981年,全国范围内成功试种水稻10亩,产量达到了6500斤。
”问题:根据以上材料,你认为小岗村合作社的成功经验是什么?解析: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小岗村合作社的总收入为2.1亿元,但扣除了2.1亿元之后,党委拿走了5.6亿元,县上拿走了14.7亿元。
这说明小岗村合作社在经济运作上存在一定的问题。
而从材料二中可以了解到,1981年试种水稻的成功,产量达到了6500斤。
这说明小岗村合作社在农业方面是具备一定实力的。
综合以上材料,可以推断小岗村合作社的成功经验是:1. 实行农田私有化,激发农民积极性。
小岗村合作社在试种水稻中取得了成功,这显示出农田私有化能够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从而促进农业产量的提高。
2. 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
材料一中提到党委和县上拿走了大量的收入,这表明小岗村合作社在经济运作上没有给农民足够的权益,并未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
因此,小岗村合作社的成功经验是要充分尊重农民的利益,让他们成为合作社的主体,参与到决策和利益分享中。
第二题:请分析下列史料,回答问题。
“四个现代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全部工作的总目标,也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目标。
它包括: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国防和现代化的科学技术。
这四个现代化既相互联系,又互相促进,统一于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问题:简要解释“四个现代化”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解析: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四个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从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四个方面进行解释。
首先,现代化的工业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工业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和动力,只有发展工业才能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兵下北荒,胡马欲南饮。
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
握雪海上餐,拂沙陇头寝。
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历史高考10道材料题精解精析1.改革意味着打破束缚社会发展的陈规旧习。
解放思想则是改革的动力之一。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与转型的重要时期。
各国变法对社会发展与转型起了重要的推进作用。
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为指导思想的商鞅变法是较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回答:(1)商鞅“不法其故”;“不循其礼”的变革在政治、经济方面主要内容是什么?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评价道:康有为所著《新学伪经考》“实思想界之一大飓风也”,《孔子改制考》“其火山大喷火也,其大地震也”。
康有为的认识是对“所谓‘别黑白定一尊’之观念全然解放”。
回答:(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的上述著作为什么是一种思想上的解放。
维新变法运动期间,维新派在思想解放方面还开展了哪些活动?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现在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这个讨论是针对“两个凡是”的,意思是不要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当作教条,三中全会的提法,叫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摘自《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回答:(3)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实质是什么?这场讨论在当时具有怎样的重要性?【解析】本题考查三次改革,突出了思想的发展变化在改革中的作用。
所考内容都属重点的主干知识,按照题目要求回答即可。
注意思想和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
【答案】(1)政治:奖励军功;明法令;行县制。
经济: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2)原因:康有为树立孔子改革形象,否定了封建守旧势力反对变法的理论依据。
活动:创办报馆、学会、学堂宣传变法思想;展开论战,驳斥封建顽固势力的主张。
(3)实质:打破“两个凡是”的束缚,解放思想。
重要性: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为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徐光启(1562——1633)积极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他1607年与利玛窦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前六卷,还建议开展分科研究。
如果每个学科都设置相应的机构,那将形成一个相当可观的“科学院”,但徐光启开创的“格物穷理之学”没有在中国产生近现代科学。
——据中央电视台电视片《徐光启》整理材料二利玛窦(1552——1610)……把传教与儒学相结合,谓之“合儒”、“补儒”、“趋儒”,一言以蔽之,尽量中国化。
……利玛窦编绘的地图,打破了中国传统的“天圆地方”观念,……为了迎合中国是世界中央的观念,他把子午线从世界全图中央向左移动170度,使中国正好出现在《坤舆万国全图》中央。
(如图)——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三弗郎西斯·培根(1561——1626)……提出了实验归纳的方法,这对科学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培根在历史上的另一项贡献是倡导组织科学研究学会,这个设想在他生前没有实现,但17世纪中期英国创立了皇家学会,后来又创立了英国科学促进会,都是受培根的启迪。
这些机构的出现,促进了科学的发展。
——根据苏智良主编上海高中历史拓展型课程教材整理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当时中国社会对待西方文明的态度。
简析出现这种态度的原因。
(2)依据材料一、三,概括徐光启和培根对各自国家科学发展有何不同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培根的科学思想能够对近代科学发展产生影响的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了在迈向近代社会的过程中东西方的差异。
注意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差异的原因。
【答案】(1)态度:总体保守,但少数开明人士乐于接受西方文明。
原因:保守:①经济:小农经济的局限;②政治:专制统治的强化;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③文化:盲目自大的心态;八股取士的制约。
(不拘泥于参考答案,考生只要言之成理,均可给分)开明:①经济:商品经济的繁荣活跃了人们的思想;②经世致用学风引导开明知识分子关注现实。
(2)不同影响:①徐光启对当时中国社会实际影响不大;②培根对后世影响深远。
原因:①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②社会生产对科技提出新要求;③文艺复兴促进思想解放;④国家重视科技发明;⑤近代教育的发展。
(5分)(不拘泥于参考答案,考生只要言之成理,均可给分)3.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最近连续几年来的中央一号文件,均重点关注三农问题,国家更提出了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将其列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在我国战国时期形成了怎样的经济政策?简述其对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方面的作用。
(2)在近代史上,中国社会各阶级对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分别有哪些设想或主张?,(3)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我国的农业政策发生了怎样的改变?这种改变给今天留下了怎样的启示?【解析】本题围绕三农问题命题,考察古代到现代三农问题上的政策、措施、主张。
注意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答案】(1)重农抑商政策(或重本抑末)。
积极作用:推动当时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封建统治。
消极作用:明清时期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强化了自然经济。
(2)农民阶级(太平天国)提出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资产阶级(孙中山)提出“平均地权”主张;无产阶级(中国共产党)领导土地革命和进行土地改革。
(3)由高度集中的人民公社体制转变为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国家经济(农业)政策的制定要认清国情;尊重客观规律;发展农业生产促进国家稳定。
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4.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满洲国以五族(日、汉、满、蒙、朝)协和、建设王道乐土为口号,由于重工业的迁入,促进了经济发展,中国人大量涌入。
……东京审判认定日本军在1937年占领南京时,杀害了许多中国民众(南京事件)。
关于该事件,资料上有许多疑点,见解也各种各样,目前有关争论还在进行。
……日本军队向南方的推进还成为加速亚洲各国独立的契机之一。
——引自日本文部科学省审定的“合格”的初中历史教科书材料二 2007年是南京大屠杀70周年祭。
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影片,有一部片子是不得不说的,那就是《南京梦魇》,制片人是美国人郎恩·乔瑟夫,他曾经因拍摄《希特勒》而知名。
《南京梦魇》的制作前后筹备近十年,从2005年初开始拍摄,从最初的120分钟版本到现在的77分钟版本,历经数十次修改。
中文版制片人和配音是中央电视台的吴海燕。
《南京梦魇》的拍摄得到了许多华侨的赞助,因为作为第三方个人行为拍摄的真实历史事件,历史的真实得到了还原,使人们更加清楚地了解那段历史。
华侨们捐款就是为了使这部纪录片能够得到有效推广,使更多人能够看到和了解真相。
另外,《南京梦魇》2007年也在日本上映。
它披露了不少鲜为人知的事件,有力地回击了日本右翼分子的叫嚣。
——摘自中学历史教学网回答:(1)从材料一看,日本一再歪曲历史、否认侵略、美化战争,依据所学知识,对材料一所提的几个事件的观点进行批驳。
(2)日本上述言论出现是与其经济发展分不开的。
试分析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3)对材料二中的郎恩·乔瑟夫作为第三方个人行为拍摄《南京梦魇》一事,你如何认识?【解析】2007年是南京大屠杀70周年,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学历史教学不容推卸的责任。
要求学生对日本侵华的相关史实加深理解和认识。
另,要注意经济决定政治的基本观点的运用。
【答案】(1)满洲国问题:“满洲国”的地域是我国的东北三省,居住的民族不包括日本民族。
(1分)“满洲国”是受日本支配的汉奸政权。
(1分)“南京事件”问题:“南京事件”是日本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1分)“独立”契机问题: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是为了争夺亚洲及世界霸权;其血腥掠夺(或殖民统治),使亚洲人民陷入战争的灾难。
(1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特别是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的胜利鼓舞了亚洲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1分)(2)进行比较广泛的社会改革,进一步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美国的大力扶植;朝鲜战争后,美国的军事订货;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制订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加强政府投资和重视教育;引进大量先进技术,积极发展电子等新型工业;提出“贸易立国”“出口第一”的口号。
(任答四点给4分)(3)郎恩·乔瑟夫作为第三方个人行为拍摄《南京梦魇》,揭露了日本制造南京大屠杀的罪行,还原了历史真相,是正义之举;(1分)日军的暴行及隐瞒罪行的做法激起了公愤,乔瑟夫的做法有利于激发我国人民的民族意识;(1分)有利于世界人民更好地认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伤害,增强维护世界和平的信心。
(1分)5.阅读下列材料(12分)59个春秋弹指一挥间,中国经历了沧海桑田。
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十一五”规划,富国强民的梦未变,远征不畏坎坷的决心未变。
变化的,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是我们党执政治国方略的日益完善,是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是民众生活的巨大改善。
下面是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引自中国青年报2006年3月20日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1)“一五”计划期间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工业增速”?(2)“二五”计划期间,“大跃进”为什么最终导致了“大倒退”?(3)“六五”计划期间,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采取的主要形式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分别是什么?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要实现的共同目标是什么?“六五”计划期间,对外开放又取得了哪些新的进展?(4)“八五”计划期间,邓小平南巡讲话从理论上主要解决了哪一根本问题?我国改革开放的重心从此发生了怎样的转变?(5)“九五”期间召开的中共十五大又作出了怎样的重大决策?【解析】本题考查了新中国建立以后经济建设过程中的曲折。
从八大的正确决策到中间左倾错误的泛滥再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
涉及史实都是重要的知识点,结合所学分析归纳即可。
【答案】(1)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奠定工业化的基础。
(2)“大跃进”违背了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左”倾错误严重泛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扩大企业自主权。
搞活经济,发展生产力。
开放沿海14个城市、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4)社会主义本质和判断标准问题。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学生只要任意答出一条)6.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上,社会政治制度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
在世界上不同的地区,社会政治制度呈现多元化的特点。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并回答下列相关问题:材料一 2007年3月16日,温家宝总理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平等、博爱,这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这是整个世界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共同形成的文明成果,也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